刚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拿下“最佳艺术贡献奖”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了今年华语电影最后,也是最大的惊喜。
除了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有所斩获之外,还入围了金马影展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
十月底的时候,《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北京电影学院放映。
结束时,影厅里响起了两波掌声,多是来自一群平日对电影最挑剔的媒体和影评人。
大家都静坐着等待其他“惊喜”的发生。
直到后座的导演——梅峰站了起来,和大家示意,“今天没有安排对话,只是看片,谢谢大家。
”导演梅峰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可能相对陌生,实际上他和大家熟知的曹保平、薛晓路一样,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教师,实打实的“学院派”。
同时,梅峰也是娄烨的老搭档,两人合作过《紫蝴蝶》、《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谜事》等作品,更曾凭借《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
《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前后两任主任管理下,整个农场经营情况变化的故事。
本身恰巧看过小说,相比起老舍其他作品,这篇小说在我概念里算是老舍难改编的作品之一,小说虽然元素繁杂,人物立体,但故事性偏弱,对于极具戏剧化的电影来说,颇有难度。
不过,梅峰通过增加配角戏份的方式,如三太太、童小姐、农场主等人物,从这些配角和两位主任——丁务源和尤大兴的互动——两家股东在人手安排上的较劲,把整个主题描绘的更深刻。
“没有问题”是男主角——丁务源的口头禅,上到场主,下至农场工人,任何事情都能被丁主任处理的服服帖帖,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丁主任的阿谀奉承、八面玲珑。
表面上把所有事情搞定,也给他自己贪污、争权做了很好的遮挡。
此前我特地重温了小说,阅读时脑中的影像更明晰,尤其是丁务源的形象直接代入了范伟的模样。
可以说,范伟于“丁务源”一角,就如冯小刚于“六爷”(《老炮儿》一角),就是量身定制。
观众容易对演员会有一个定性,认为某个演员就应该是某种特有的套路。
这部作品里,范伟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丁务源”本身带点喜剧性,但是并没有因此,在演绎上让观众想到小品里的那个范伟,不仅保持了他自有的喜剧性质,更演出了反差的悲剧效果。
其他的人物改编,相较于原著而言,都做了一些“适当”的变动,尤其是秦妙斋这个形象,改编的非常有意思。
秦妙斋本身在小说里,确实是一个离家的富家子弟,但是在电影里,他的身份走向非常极端,变得更暧昧隐晦,仅仅自诩艺术家、富家子弟。
虽然他遇见场主家小姐能以最简单的外语来招呼,但本质上就是彻头彻尾的骗子。
他拖欠农场房租、在好友遇难时也不顾、想着办法赶走对自己不利的尤大兴。
在他的身上,小市民的市侩感和庸俗样貌暴露无遗。
在拍摄场景上,导演也力求真实,选择了重庆白沙镇——也是当年抗日时期大后方的地点——进行拍摄,极大可能的还原了原著中的场景样貌。
此外,有别于其他电影在演员口音、方言这些细节上的不注重,这部电影能在方言上,保持了“苛求”的态度,也保持了全片的质感,是最让我觉得惊喜的。
农场场主本身是从上海逃到大后方避难的财主,嘴里说着上海话,其他多是本地操着重庆话的工人,除此之外,混杂了其他方言的人物。
多方言的混杂,把整个时代从底端升华到现实,虽然远离战火,整体仍是一个混乱的环境,大家都是彼此互相抱团。
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唯独左右逢源的丁主任不会有自己的方言,他见场主夫人可以来句简单的上海话,和农场工人又参杂几句重庆话。
这些细节在当下的电影里,都是非常难得的。
除了改编的精良和细节的用心,在整体视听风格上也有强有力的表现。
镜头多用固定的景深拍摄方式,较有玩味的把所有人框在一个场景之中,配上黑白摄影,就像是当时整个封建思想把人框的死死的,没有机会逃脱出去。
原著本身像一个永不过时的黑色寓言,通过前后两任主任的不同管理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在中国的任何地方,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并依靠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
影片中多次说到农场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但其实是“反世外桃源”的存在。
即使外边战火连绵,这里也充斥了一群有着封建思想的人,聚集了一堆充满劣根性的群众。
整个封闭的农场,装下的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影片中人们只有从外界通过一个摇晃的独木桥才能缓缓走进镜头,走进农场。
同样,当场景转换到重庆城中时,镜头也大多固定在农场主家门口,丁主任只能透过小小的门缝,和里面的侍女进行简短的沟通,用一扇小小的门就把那些世俗挡在门外。
影片中考究的黑白摄影,加上固定景深的长镜头,整体的镜头调度像极了侯孝贤风格,巧合的是,剪辑也是侯孝贤的御用剪辑师——廖庆松。
演员的入画和出画方式,像极了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中演员的走位。
梅峰为了追求表现最佳的景深效果,在空间上借鉴了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影片,比如《小城之春》。
而且在配乐上,影片尽量以环境音为主,仅有在几个转场和高潮的时候,配上简单的器乐,就连最后片尾配乐的地方,也是简单的淡出形式。
本片以最简洁的电影手法,重点回归剧本的起承转合,人物的矛盾冲突,把故事和人物烘托起来,导演以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三人的前后出场,把整部电影处理成充满黑白讽刺意义的三幕剧。
全片就像是一个说书人,和观众娓娓道来,影片没有太激烈的高潮,直到影片结尾,大家才恍然明白它所表达的寓意。
而事实上,这个电影所表现的主题放在当下,一切都“不成问题”。
原文发表|外滩画报 公众号
《不成问题的问题》金马磅礴巡演放映结束时,殷桃饰演的尤太太愁苦地站在风地里,棉布旗袍剧烈地上下翻飞着,她不明白事情为什么是这样发生了,她只是怀着一种简单的惆怅。
观众响亮的掌声把众人从抗战时期远离战争,没有时空概念的世外桃源——让我想起某年江苏高考卷里的《邮差》——树华农场拉回现实。
看电影,仿佛老舍先生的文章一直在耳畔读着,台词像话剧,但演员说得细慢,表演也多是肢体表演,甚至是身体轮廓和影子。
整场电影总是看不清人脸,就像看舞台表演一样,听觉感官刺激大于视觉。
从视觉上看,摄影是极度强迫症患者,几乎所有的构图和演员走位都严格遵守轴对称。
没有繁复的镜头切换,一场戏一个长镜头。
演员没有脸部特写,俱是中景全景镜头,唯二的两个脸部特写,一个给了张超饰演的秦妙斋,一个给了配角李会计。
也是因为我坐得太靠后了,只能在某个镜头依稀分辨出殷桃的柳叶细眉,像极了民国画报美人,可见从细处也是较真了的。
从听觉上看,除了人声和拟声,电影总是很安静的。
共出现了三种方言,北京话,重庆话和上海话。
像老舍原文所写,范伟饰演的丁务源顺着什么方言说什么方言,见到新派的密斯佟,还蹦出来一个“YES”,惹得大家都笑了。
第一个出场人物是范伟,丁务源。
他的表演是完美的。
老舍的原文如此这般描写道:他的小褂的领子与袖口,永远是洁白如雪;这样,即使大褂上有一小块油渍,或大襟上微微有点折绉,可是他的雪白的内衣的领与袖会使人相信他是最爱清洁的人。
电影里正如是,范伟衣着上袖口黑白二色永远分明。
辛苦经营的农场主任,八面玲珑,精通人情,温吞如水了一整场,最后来了一招一箭三雕,不得不佩服自称“苟且性命于乱世”的他,实有几分手段。
丁务源的法宝是保护自上而下的人情关系,他精通在职场上对上司的质疑的安抚、对同事的竞争的排挤、对下属民心的收拢,并这一切都做得游刃有余,甚至让观者看来还颇有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觉,这是基于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增加的情节。
然而,农场还是赔钱了的。
史依弘戏份吃重,老舍小说里对她,佟小姐都没什么描写,在电影里合理丰满了许多。
一开始的麻将戏就秀了一口上海话,她演一个上海籍到重庆避战的三姨太,身段婀娜,举手投足各有定式。
好身段穿旗袍,外面再一件挺括的大衣,油头粉面,真是美极了。
中间更是清唱了一段《贵妃醉酒》四平调:“哎呀!
卿家呀!
高力士!
”老爷则在旁边配高力士给她捧场,一副醉生梦死态。
正听入迷时,史依弘突然打断道:“我们别在这演戏了。
”农场的事和主任的事还没解决呢。
稀有的特写镜头里,有张超削瘦立体的脸庞,老舍写道:“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脸,头发象粗硬的马鬃似的,长长的,乱七八糟的,披在脖子上。
虽然身量很高,可好象里面没有多少骨头。
”他在影片里的存在感极强,夸张的姿态手势,慷慨激昂的演说,仿佛随时都喝高了,仿佛是随时都在作梦。
他的声音清亮而有磁性,高贵而浪荡。
一切长镜头全都顺当拿下,用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完成了一个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人物。
尤其是在毛玻璃窗外踱来踱去喊口号一场剪影戏,嗓子都喊破了,身形仍是轻飘飘混不吝不在乎的财主儿子,他的表演着实让我惊讶。
殷桃的名字很靠前,但她在电影开始一个半小时后才出场,尤太太是一个天真愚蠢的妇女,声音总是娇滴滴的,柔弱的。
导演偏爱她惆怅的身影,坐在冷风中,倚在门框上。
她同她的留英归来的博士丈夫在思想上很不般配,自以为是通了人情,却又因此教人抓落把柄。
比起老舍原著,电影的剧本作了不少改编,丰满了几个主要人物,增加了戏剧冲突,补充了矛盾原因,还有亦庄亦谐又有些讽刺的语言风格,和老舍一脉相承。
密斯佟,秦妙斋,三太太,丁务源四人一场凉亭戏最为精彩,全场几度哄笑。
最重要的改编是,把原著里对丁务源的贬,细微地转向了褒,并给予其经营失败以合理的缘由。
三太太轻飘飘地对丁务源说,你要解决农场亏损的问题啊!
丁务源忙欠身回答:不成问题,不成问题。
影片结束了,许是荧幕上尤太太那衣袂簌簌飘飞,让我只感到冷。
想想,抗战开始了,有资本的人躲到重庆来,仍是一派歌舞升平,今天给小少爷过小寿,明天给老爷过大寿。
今天托人带睫毛膏,明天打一副金首饰。
一个小小农场的亏损,果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吗?
这是“没问题”先生的问题。
这是人情百态的问题。
而农场的盈亏,就是一个不成问题的小问题。
《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电影很好地浓缩了职场、官场的处事哲学,也就是男一号丁务源的处事哲学:上找靠山,下拉圈子,排挤对手,私利为先——而这一切,都是披着人情的外衣在进行。
即:人情是手段,私利是目的;目的达不到,人情即可抛。
1. 上找靠山:农场的股东是许老板、佟老板2个人。
丁务源是许老板雇来的,自然和许老板走得近一些;而佟老板的关系则稍微远一些,也几乎栽在了佟老板的手里。
在处理这两个掐着他乌纱帽的人的关系时,丁务源从他们身边最重要的人入手:许老板的许三太太,佟老板那未出嫁的女儿Miss佟,以及和三太太、Miss佟关系近的人。
(1)拉拢手段:①送礼/财产性利益:电影一开场,丁务源给麻将桌的许三太太、佟老板以及其他2个人都给予了好处。
给许三太太承办了小公子的12岁生日party、许老板的生日party。
②阿谀奉承:说好话的功夫是肯定有的;另外,邀请Miss佟到农场参观,把Miss佟画的画儿挂在农场的大厅等。
③满足他人未提出的需求:把秦妙斋、最后出现的“高富帅”介绍给Miss佟。
(2)效果:这些女人会在许老板、佟老板跟前说自己的好话,同时也是自己的消息来源。
许老板、佟老板几乎不去农场,看到的也不过是财务报表,除此之外,最大的消息来源就是在农场的自己人&自己身边了解农场情况的人:除了许三太太、Miss佟外,农场中的会计是佟老板的人——佟老板看到的是真金白银的利益,也以亏损为由让尤大兴来接替丁务源。
(3)运作模式:向靠山纳贡--盘剥工人、通过其他渠道创收--默许工人侵占农场财产--经营不善,股东不悦--纳贡保命。
2. 下拉圈子:(1)工人圈子:在运作模式种可以看到,丁务源虽然盘剥工人,(明着克扣工资,暗着麻将赢钱)但默许工人侵占农场财产,对工人的日常工作管理也非常宽松,甚至与其打成一片。
(如:工期间打麻将)这样一来,工人自己的实际收入不见的减少,工作又没有那么辛苦,总体来说幸福指数是提高的,从丁务源到工人,大家互纳投名状,已经是一个利益链条了。
(2)马仔秦妙斋:①金钱来源:丁务源本想从秦妙斋这里获得1万/年的租金,可是他却没有钱。
②讨好Miss佟:秦妙斋能够留下来的第二个原因,是丁务源用他来讨好Miss佟,维护好自己的上层关系网。
③排挤尤大兴:尤大兴的工作方式显然与农场所有人的风格不同,但能够带头反抗尤大兴的,只有秦妙斋。
被尤大兴开除的4个农民,也就只会送送礼、走后门,带头闹革命的本事是没有的。
3. 排挤对手:以退为进:丁务源表面上是欢迎尤大兴的,没有明着去搞死尤大兴,而是看准了尤大兴和工人、秦妙斋玩儿不到一块儿,借着工人、马仔的力量来搞死尤大兴。
他在交接工作上拖了较长的时间,说自己掉进了江里、看破人生、不想去争,“退”招明显,也避免了搞死尤大兴后,自己牵涉太多,没法跟许老板、佟老板交代。
后来许三太太在许老板跟前说了好话,许老板发现需要制衡佟老板,召回丁务源;同时在尤大兴、工人快要搞死尤大兴时,最后他才漏出了狐狸尾巴,明着要让尤大兴出局。
4. 私利为先:这点在秦妙斋的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
对于丁务源来说,秦妙斋作为自己的马仔上述的3个用处:①当丁务源发现秦妙斋可以搞定Miss佟时,尽管秦妙斋没有钱,但仍然把他留下了。
②当秦妙斋把Miss佟惹毛了以后,丁务源自己也遭遇了尤大兴,这个时候丁务源让秦妙斋走人的意义并不大,毕竟吃喝拉撒是农场的事儿;而如果让秦妙斋留下来,却有可能让秦妙斋来搞死尤大兴,所以秦妙斋仍然留在农场。
③丁务源重新掌权以后,按理说秦妙斋是立了头功的,以后在农场应该吃香的喝辣的,但是,第二天就被宪兵队给带走了。
显然是丁务源通风报信的,因为此时的秦妙斋对于丁务源来说是有害无益:没钱交房租,还要白吃白喝;得罪了Miss佟,留下来是给自己埋地雷;政治斗争结束,要他已经没有用了。
So 丁务源来了个“腾笼换鸟”,让宪兵队抓走了秦妙斋,来了个肯出1.5万/房租的单身高富帅,这个人至少会带来2个好处:现金流 & 搞定Miss佟。
5. 尤大兴和尤太太:①尤大兴的业务能力是很强的,可惜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利益纠葛,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而不屑于纳投名状。
被秦妙斋这条疯狗咬死,将许多成就留给了丁务源。
丁务源是抓住了秦妙斋的把柄,让宪兵队把秦妙斋清走了;这一点比尤大兴直接了当地开除秦妙斋要高明得多。
②尤太太确实接地气一些,想要“上找靠山,下拉圈子”,但做得一塌糊涂,因为她也不懂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收了4个农民的鸡蛋,却搞不定事情,反而落下受贿的口实;没有认识到秦妙斋的可怕之处。
“找靠山”就更不对了,寄希望于和自己站在对立面的丁务源。
③一方面,尤太太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看清事情的本质;另一方面,她和尤大兴的知识背景差异太大,算不上是贤内助,对尤大兴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就算看到了什么,尤大兴也未必听得进去。
6. “人情-私利”分析:(1)人情是手段,私利是目的:这点很容易看清楚,丁务源对股东、股东身边的人、工人、秦妙斋等都有“人情”在,这些“人情”或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主任地位,或是为了作为消息来源,或是为了稳定管理体系,或是利用这个人本身来疏通关系、闹革命,都是有自己的目的在。
(2)目的达不到,人情即可抛:① 对于秦妙斋,在上述“私利为先”中说的很清楚,在此不再赘述。
② 对于尤大兴、尤太太:这二人在来到农场时,丁务源多般讨好,也为自己争取到了较长的交接时间;而尤大兴被搞死的时候,丁务源也表现出了“人情”,但“私利”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基本抛弃了“人情”。
创作不易,欢迎打赏!
① 大老远跑去北电看点映,做好了看高逼格艺术片的准备,没想到意外的好玩,忍不住写几句。
② 黑白画面,固定长镜头,起先以为是大银幕上演话剧,看一阵就能觉出跟话剧明显不同,摄影把农场拍得云缭雾绕、仙气飘逸,既有复古美感,也笼罩上了超越时代的寓言味道。
③ 最早知道老舍的原著小说,是看另一部“职场教科书电影”《背靠背,脸对脸》有网友提到。
小说还没补,只看改编电影,果然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样以小见大,勾勒出人情百态。
④ 树华农场浓缩的是一个不限年代背景的中国式职场,“没问题先生”丁务源,代表的是最能长袖善舞玲珑八面的中国式领导,人情关系、圆滑交际,是他们在职场安身立命的本钱。
⑤ 故事荒诞不经,却又极度写实,表面一团和气,暗中刀光剑影,人人都有算盘,处理好了利益分配的问题,位子才坐得长久。
职场人会听到许多似曾相识的台词,有时明明是谈笑中说出来,却让人后背一凉。
⑥ 喜感丰富多样,全场爆笑连连,不是喜剧胜喜剧(或者应该说“不成喜剧的喜剧”?
),包括:装逼成功和失败、双关妙语、鸡同鸭讲、混不吝路人、戏剧反讽、纯语言包袱,有几段甚至带点无厘头的搞笑思路,老舍先生真是幽默大师。
⑦ 中国式人情社会的生存哲学,从40年代至今仍然完备无损,以后,估计也不会怎么变吧,影片不仅展示了这一套的里子,也展示了它有多根深蒂固,毕竟它源自人性。
⑧ 这是专为“留洋博士”们准备的启示录,但谁又能说这面镜子里,照不出自己的丁点存在呢。
⑨ 看到最后,竟然还有个彩蛋,再次感叹:谁说它是艺术片来着,多潮啊。
老舍的小說本不十分好,情節多有生硬之處,然而人民藝術家鮮活的語言可以略微弥补這些不足,使之成為一篇不太差的故事,尤其考慮到小說創作於抗戰後期,諷刺現實、敎化民衆的目的即便不是全部,想必也是很多的。
這部改編的電影,使得原小說的優點未能保留並發揚,例如小說開頭花了大筆墨描摹農場的富足與秀麗,電影對農場直接表現很少,又是用黑白來呈現,倒給人以蕭條感;丁主任最後後城里回來本是意气風發的,電影中丁主任回來卻是落水而失魂落魄(幾分鐘後竟然又好了!
又活蹦亂跳了!
);原小說中秦妙齋的朋友們是常來的,而電影中卻添了个莫名其妙的畫展的由頭;等等。
同時,原小說的缺點電影卻盡數繼承下來,不管是丁主任對秦妙齋反覆無常的態度,還是大興到農場上任後他妻子的奇怪表現,以及職員們托丁主任帶東西的場景,都讓人感覺到老舍在創作本篇時的不够用心。
電影幾乎是照本宣科,對生硬的地方全無改動。
小說的好處在於,文字是具有想象力的,即使情節略有缺陷,通過一些夾於其中的說明文字,總還能通過想象來弥补,而鏡頭語言是實時的、無法再弥补的,一部好的電影必然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而一部差的電影則無時無刻不表現出它的令人惊訝的唐突。
這種唐突我想應歸功於編劇。
在我看來,編劇是沒費什么工夫,除了某些畫蛇添腳的情節(例如那位小姐與秦妙齋的令觀衆都尷尬的戀情、消失的吳敎授等等),基本是照抄了原文——台詞幾無修改地𢩱抄,甚至都沒有考慮到前後的協調。
而一些說明性文字,不止一次兩次地用了偷懶的手法,即在片中丁主任問伙計某人的來歷,伙計便如念稿一般背誦出老舍的描述文字,觀影的時候真讓人好气又好笑。
編劇既不注意修改加工則罷了,刪減也不會。
即便原小說並不算長,編劇也應當有所簡省而使片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範圍。
而實際情况卻是,小說中除了改動添加的情節不易照搬外,原小說中能拿來用的素材全都塞進了影片,使得片長將近兩个半小時,使得不少觀衆的後半段觀影變成了焦急地等待結束。
再說到可以使笑容僵硬的表演。
雖然表演的拙劣有很大原因歸功於劇本,但演員本身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
絕大部分群衆演員絕大部分時候都像木頭,像舞臺的佈景,而主角們就是連舞臺劇都不如了。
本来對范偉是抱有很高期待的,毕竟是憑本片拿了金馬奬的最佳男演員,但越看越失望,可以說他的表演並沒有比春晚小品上的更好,一个處處逢緣的丁主任衹會「嗯啊哈」。
秦妙齋的扮演者,我甚至懷疑是導演随便從某个工科院校抓來的大二男生,老舍筆下的大龍蝦變成了癲癇病人,連范偉在他面前都衹能化作打針的小護士。
那位太太和佟小姐也是稻草人——衹有眼睛𨍭,兩腿紋絲不動。
尤大興與其說是從英國留學回來,不如說是人民解放軍派來的子弟兵。
殷桃倒是有幾分尤太太軟弱𩐪的神韻,但人物本身塑造不行,難以發揮。
片中唯一可圈可點的便是職員們的一口重慶話了,頗為好聽。
然而方言衹宜錦上添花,要补救電影的不足,卻是杯水車薪。
看了圈影评,完全不懂这片子分为什么这么高,影评人🦐的么?
明明可以拍成90分钟的黑色讽刺喜剧偏偏要拍成140分钟的文艺片,我90分钟之后玩了好久的手机,为什么?
感觉剧情和片子的结尾斗很明朗,而且没什么戏剧冲突,可看性很一般。
范伟的演技当然很好,原著小说当然也很好,但改的实在是一般般,拖沓的节奏,晃悠的镜头,几位配角浓重的话剧腔(讽刺意味倒是很足),那么多无聊的支线,故弄玄虚的结构和剧情交待——果然是一部获奖影评。
美术很糟糕,服化水平没比稍微讲究点的抗日神剧好多少(比90年代的电视剧如《围城》还要差),看到女演员旗袍下面的大腿我都好尴尬(我猜导演一定是男的,女导演一般无所谓大腿不大腿),抗战时期哪有旗袍开衩这么高的,真想冲上去钉几颗扣子。
如果说剧情出彩的话,那也是老舍的功劳,但这部小说缺乏戏剧冲突,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改编成话剧都感觉力度弱了一点,和《围城》一样改编成迷你电视剧比较合适。
这部片子主要想表达的是丁主任的手腕,所以我觉得主线和支线可以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
主线自然是丁主任纵容长工偷鸡摸狗、自己讨好三太太,中饱私囊,被撤职,继而把尤主任打倒的事。
支线应当有两条,一条是佟老板和许老板之间的矛盾,佟老板想盈利而且由于李会计是他的线人他知道丁主任中饱私囊,许老板和三太太因为受了丁主任的好处无所谓盈利不盈利,还有一条则是秦妙斋被丁主任当枪使,然后“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主线支线比较明显的好处是,丁主任把所有人玩于鼓掌中的手段会显得更加高明,剧情也会更紧凑。
这片子里面人物形象单一脸谱化,所以侧重于人物的叙事明显会让叙事更加拖沓无聊,而侧重叙事的话则可以突出喜剧的效果,避免拖沓和人物脸谱化。
现在市场上好片的太少,观众老片看的也不多,那这一部所谓的“中国人的故事”自然就能够鹤立鸡群,抓人眼球了。
但和许多老片相比,这片子真的不怎么样,论改编老舍小说,李翰祥改编《月牙儿》拍的《风花雪月》那批判力度,那可看性,都比这部强;论拍中国人官场故事,《背靠背,脸对脸》的剧情比这个缜密多了,人物塑造也立体的多,里面随便拎个小啰啰出来战斗力都爆表,李翰祥70年代拍的《丑闻》更是黑色幽默,搞笑的不得了,现在看也绝不过时。
我看李翰祥几部片子豆瓣得分都一般般,大概老片看多了评分标准会不一样吧。
总之这片子从各种意义上来讲都很一般,懒得看职场生存手册的可以去看看,学习一下丁主任的斗争路线(虽然丁主任的对手除了两位老板之外都很辣鸡),其他的就不需要期待太高了,这片子绝对不是什么神片。
欢迎关注公众号“阿来看了啥”,一般文章都首发公众号~
144分钟的片长,又是小说改编,担心会是一场冗长的平淡——挑不出大错却也少了惊喜。
但随着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的淡出,《不成问题的问题》作为“电影”这一媒介的完整性、独特性和精准度全都强势地展露出来。
没错,影片的故事基本依托于原著小说(但增加了两个女性角色),用梅峰自己在映后交流中的话来说“这部电影的感觉首先是在呈现老舍先生书里的那个世界”。
但因为这是一部有“原文本”的处女作,才对很熟悉梅峰文学语言(作为娄烨的编剧)的影迷更有意义。
这种依托文字的改编,是梅峰在对自己的视觉影像控制力进行确认。
但为什么是老舍,又为什么是民国呢?
这个故事“借古讽今”的意图无需多言,我想稍微写一点梅峰从“古”中改变了的部分。
一.改造人物——时代距离带来的柔软在电影的场域中,梅峰首先以“娄烨御用编剧”的身份为人所知,他对于人物及其行为逻辑的安排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原著《不成问题的问题》成文于1942年,大背景是抗战,舞台却恰恰是远离战火的大后方重庆,而且还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农场。
老舍用他惯有的游刃有余的生活观察法,构建了乱世中暂得周全的微型社会。
时代众生相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带着当时文学作品里的“典型特点”:农场主任丁务源八面玲珑,是一个底层身份的上位者,精通人情世故;借宿于农场的冒牌艺术家秦妙斋不学无术,是旧财主的儿子,赶时髦地对西洋的各种“新艺术”略知皮毛;来上任的新主任尤大兴是留洋的知识分子,为人正直,对一切“非文明”的传统恶习深恶痛绝;但偏偏他的妻子明霞却正是这传统文化安插在他身边的“间谍”,最终让他认清现实,回归失望。
小说的篇幅很短,支线人物几乎都未多着笔墨,对这主要的四人也用最简洁的描写交待,甚至带点脸谱化的嫌疑。
整个气质充满了直接的讽刺力度,让人感觉到短拳般的狠和准,即使是在那幽默之中,也能触到刺。
老舍无疑是同情尤大兴这个知识分子的,小说的最后,他写“到了夏天,葡萄与各种果树全比上年多结了三倍的果实,仿佛只有它们还记得尤大兴的培植与爱护似的”,但接着又故意托出一句让人哭笑不得的感叹,“果子结得越多,农场也不知怎么越赔钱。
”这两句似乎传达了小说的核心,老舍满是当局者对现实的无奈和苦痛,对个人在时代、在大多数人面前的无力感产生愤怒。
但到了2016年的今天,隔着时代的距离去回望,梅峰让整个故事更加柔和。
他添加了两个女性角色去平衡剧情的色彩,让支线人物和主要人物都拥有了更立体同时也更丰富的形象,每个人身在时局动荡时的不安为他们各自的行为增加了些许可供同情的筹码。
对原著中的明霞也做了非常关键的改造,原本似乎极为负面的角色,却因为动机的改变和气质的调整,为电影带来了隽永悠长的味道,也让尤大兴的悲剧在愤怒中多了黯然和美。
这种跨越时光的关照直接改变了故事的底色,如果说老舍的原著更有知识分子在当下必须持有的攻击性,梅峰的改编则增加了另一种文人视角——一种略带伤感的抒情维度。
二.创造影像——冷静凝视过去的野心这种抒情的维度从梅峰的文学语言直接延伸到了视觉的表达上,也直接成就了作品的高度。
同媒介的改编不是难事,跨媒介的再现才是电影的语言。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影像,存在感很强。
全片黑白,镜头几乎都是中远镜,大量平稳的空镜头,特写屈指可数,关键性的结构转场直接用黑幕加出场人物姓名,这些元素都让我想到一个词——“古典”。
映后交流中,梅峰说道一句话“我故意割除了我们熟悉的那些属于当代的视觉语言(我想这里的当代视觉语言是指新浪潮之后那些主体性极强的镜头语言)”。
他用一套极致的古典影像,试图唤醒人们对民国的记忆,构建一个“真实”的过去。
首先是黑白天生带来的时间感,从第一个范伟整理长袍的画面开始,就强势地昭示着这是一部关于“过去”的电影。
黑白配上之后大量出现的重庆山水风貌的空镜头,呈现了一种近乎水墨画的质地。
留白的空镜头和几乎贯彻始终的中远景创造了观看的距离感,剪辑上的平滑也最大程度上保持了故事的完整度。
但以人物名字命名的不同章节则安排了细微的变化,谁该四平八稳,谁该轻佻好动,谁有带带点凝重,都能看出心思。
文学式的结构,电影化的重现。
原著小说的节奏很快,不重要的东西大可完全不写。
但拍成片子,每一个道具都会影响这个物理时空的说服力。
小说一开头就写了农场的环境和业务,之后几乎不再出现,梅峰则选择在尤大兴出现时才必要性地用镜头交代出来。
这也是编剧向导演转化时的关键不同。
唤醒往昔,思考当下,是本片的要务之一。
但同样的,是以一种充满柔和光泽的眼光去唤醒,看看发生这个故事的微型社会拥有的东方式的隽永的美感。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明霞的背影,望着那个争斗的战场——小农场,她对此有所留恋,也有所爱。
我想导演是在用这种方式重申这种对无奈的宽容,提供了一种超出知识分子是非观的视角。
三.如果说剧本的改造是为了呈现时代角力的复杂性,镜头语言则奠定了整个片子冷静的旁观视角。
我想这两者隐藏了梅峰选择这样一部小说改编的原因。
虽然他说因为今年是老舍逝世50周年,《不成问题的问题》的价值又没有被大部分人注意到,所以自己选择这个故事做改编,但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
不论是老舍作为一个文人所遭遇的生命悲剧,还是故事中那个想要革新却最终黯然伤神的知识分子显然都是梅峰的课题。
没错,他注意到了新与旧的对立、不同阶级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个人在时代中的困惑,但他用了一种美学的方式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方式去呈现和探讨,用影像表达出深远思考空间,他对这种无奈的探讨没有太多的攻击性,不是咄咄逼人的说教,而是一种远距离的观察,给了观众足够的空间和距离感,也让故事更加松弛,这真的很让我喜欢。
当今天再去讨论老舍的愤怒时,梅峰对逝去的过去做了冷静的审视,甚至表达了温润的乡愁,当时未解决的课题延宕了下来,甚至变得更加棘手。
但这不是把过去与现在做一种二元对立式的价值评判,而是在循环的时间线里做一种寓言式的并列,也更为立体地关照“问题”。
所以,为什么是民国?
为什么要抒情?
因为过去对现在之间存在一种对应。
但在做这种并置化讲述时,影像必须提供更深邃、开放和复杂的维度,而不是直接而机械的意识形态来判断,这是抒情的画面带来的惠顾。
ps:东京电影节有幸见到梅峰真人,非常优雅,和他的电影一样,可惜还没机会拉片儿。
这部电影是根据老舍先生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小说改编的,黑白屏的拍摄,仔细品味,的确是一部经典之作。
故事人物不多,情节主要围绕树华农场的经营状况铺陈人与事,丁务源的敷衍、秦妙斋的空谈、尤大兴的无奈、场工们的随波逐流……抗战大后方的芸芸众生,共同绘成一出充满幽默暗讽的醒世寓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式人情社会的诟病。
剧中范伟饰演的丁主任绝对是一大看点,精湛的演技,每一个细节都拿捏精准。
一名从东北走出来小品演员,这些年范伟的变化让我感到他的坚持,凭这部票房不高的电影,范老师完美完成转型,拿到金马奖影帝我认为实至名归。
《不成问题的问题》根据老舍1943年同名小说改编,是梅峰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长片,作为一部几乎全学院派班底拍摄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当下学院派仍在坚守的美学自觉和文人气质。
这是一个1940年代在大后方重庆的小农场里发生的故事,更是一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片,与中国今天的现实紧密相关,故能引起当代人的共鸣与反思。
一、文学改编:人物的丰富与态度的暧昧原著小说篇幅很短,开篇就写道树华农场背山面水,风景优美,真值得被称为乱世的桃源,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带点非现实色彩、远离战争的孤立空间中,而对丁主任这个主角,老舍的文字可谓辛辣露骨,不吝讽刺之语。
电影在进行改编时,序幕首先是丁务源的出场镜头,用一连串人物的动作细节和一句台词暗示他滴水不漏的性格,之后音乐响起,片名打在广阔的江水上,营造出一种静穆、平缓的气氛和与现实空间的疏离感,而这正是原著内在气质的延续。
此外,影片在影像风格上独树一帜,黑白影像的选择、画中画的构图、大量固定镜头和大景别镜头、极简主义的布景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影片的气韵,体现导演从社会观察角度出发,对待人物和故事冷静的态度。
在人物的设计上,电影对小说里丁务源和尤大兴这两个黑白分明的对立角色做了补充,“落水”的情节让丁务源也有了试图放下自我利益、脆弱的一面,而不是永远八面玲珑、精于算计;尤大兴也不只是一位努力、正直、热诚、立志实干兴邦的科学家这么简单,电影中他根本没打算在农场长留,也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并非纯粹是一腔热血地要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牺牲,反倒带点精英的优越感以及对工人们的不屑。
这样一来,人物就更加复杂生动,不单纯沦为一个世情寓言中的符号。
其次,电影还增加了小说中不存在的角色和空间,比如许宅、许老板、三太太、佟小姐,扩大了故事的格局。
这些新人物不仅有助于丰富主角的性格,还将丁主任被撤职的危机也演绎为一场政治斗争的结果,使得整个故事逻辑更加完整,更是暗藏着对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呈现和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有明显的讽刺性主题,电影的立场却十分模糊,导演有意去意识形态化,只展现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有怎样的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人物的动机和结局又是如何,然后将价值判断留给观众。
二、叙事策略:戏剧性与日常感《不成问题的问题》虽然从形式和内容上看,都可以算作一部文人电影,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态度,但核心故事却很符合主流叙事模式,即悉德·菲尔德总结的常见叙事形态:人物推动情节,从人物出发讲一个充满戏剧性的风波事件,故事结构由铺陈、冲突和解决三部分组成,且影片还在故事中增添了些许黑色幽默的成分,比如秦妙斋自谓全能艺术家、言辞间大批特批文艺界人士,自己却以隐退为借口,从不拿出作品来。
这都增添了观影中的趣味性,从而拉近学院派电影和大众间的距离。
可看性之外,电影对世俗生活的细节描绘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可信度。
比如富家太太小姐们的牌局、三太太和佟小姐闲聊彼此的行头、工人们聚赌、跟班寿生给丁主任洗脚按摩……这些日常既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阶级地位,也精准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现实。
三、以小见大: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政治树华农场可谓一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小小的农场中,有一个明着坏的真小人,一个装糊涂的笑面虎,一个不通人情世故的革命家,一群易煽动的乌合之众,充斥着权利斗争和谋划算计,而丁务源将尤大兴赶走的过程就是教科书式地职场站队打压,今天的社会人士看了怕是要会心一笑。
在尤大兴的段落中,人物悉数到齐,这出戏也迎来了高潮和结局。
秦妙斋联合农场工人们借尤太太收了工人们送的鸡蛋一事为由,批斗尤大兴,搞臭他的名声,丁务源借势夺回实权,让尤大兴自己辞职离开。
而秦妙斋在立功之后,被丁务源反将一军,最后农场又回到一开始的样子。
这里获胜的仍然是丁务源,即使农场年年亏损,他还是凭借着这份“无为”的才能笑到了最后。
这里笔者想要提及另一部中国电影《背靠背,脸对脸》,主角某地文化馆的代馆长王双立和丁主任人设相似,都极其圆润、善搞人际关系。
两部电影都反映出绵延千年的官场社会,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哲学,隐藏自己的欲望,掩饰自己的情绪。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一圈圈推出去的人际网,只要把人变成了自家人,什么都好说,所以我们攀关系、讲人情。
片名不成问题的问题即是无为的有为,不做事的做事……因为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只要搞定了人,就搞定了一切。
结 语《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部黑白电影,全片带有古朴的年代感,却有着超越时代的寓言性。
老舍的原著当然是个好故事,但改编为电影,有一个障碍,就是小说中几乎所有情节都发生在“树华农场”这个小空间里,而梅峰和黄石在编剧的过程中淡化了明确的讽刺性、创造了更多的人物,用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电影中空间的多样性。
总体而言,影片不失为一次成熟的改编,亦是用风格化的影像讲述给我们一个非常中国的故事。
1. 农场股东会股东们对丁务源造成亏损心知肚明却张口无言,皆因从他那里得过诸多好处;各家得好处可以简短扼要地几个镜头交代,如此股东会便可以是个对比之下精彩的小小高潮,还让整体逻辑更完满,可是删了,不该。
取而代之的应是麻将桌上三太太等的一些言语,可是这样便把焦点从都得了好处转移成了许老爷一家,个人感觉是减分项。
2.同样减分的删改处理是丁务源辞掉人才而把人情关系户插进农场,导致农场懒怠成风。
3.其实三太太演得很好,我只是不明白给小少爷做生日那段非得拍小少爷来磕头是干嘛。
要说明给的红包也来自丁务源?
4.对明霞与尤大兴婚姻前情的处理是最不该删改的地方。
用尤大兴在英国没带新婚妻子的改编,以及明霞窗前百无聊赖的一个镜头想要凸显明霞的欲求不满与风情外溢吧?
(=_=)可是原作中关于尤大兴不懂婚姻随波逐流地随意选择结婚,以及明霞失恋后要借男人、婚姻撑脸面的心思,以及后续因果,才更抓住了人心深层的东西,即使到今天都不过时啊!
居然放弃了,而选择现在的呈现方式,导致这对夫妻尤其是妻子的情感表现始终十分古怪,更别提明霞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作为是导致尤大兴被赶走的节眼。
殷桃的表演有硬伤我就不提了。
5. 李会计去赶秦妙斋那段戏,不是太明白重要性何在。
6.丁务源狼狈归来说明落水那段传奇戏,给秦妙斋用作泼给尤大兴的污水之一,感觉说服力不太强7.对秦妙斋和佟小姐这条线的改编,倒是增加了可看性。
影院里多数的笑声出自此节。
8.吴教授失踪案的处理和呼应恰到好处,是片中难得的简洁精彩。
9.穿针引线的三太太,及其表演,赞赞赞。
为啥特意搞成黑白,故事挺好,有些中年男人的油腻感
局部很好,整体陈旧,第一次去资料馆,映前减分。
达到原著的讽刺力度需要更大篇幅。本片致命伤是,按全景电影来拍,就无法展现人物对峙时的火花与心眼,缺乏情感氛围,更多是驴得水般的撕裂。更多人物黑暗的表现,让电影停留在嫉恶如仇的社会文化电影层面,而不是文学体系或心理体系。更不要提糟糕的摄影和人物铺垫了
哈哈,农场年年丰收,为啥却年年赔钱?年年赔钱,老板为啥还要开下去?如今的很多上市公司,依然在用这种模式运转吧。人才留不住,滑头吃得开,高管中饱私囊,底层偷鸡摸狗,专门忽悠股东和投资人。
看了个开头看不下去,非要说上海话,还黑白的,开头就啰啰嗦嗦讲那么几天对白
范伟演绎的这个丁主任真是段位太高!人情世故拿捏微妙,八面玲珑的城府和处世哲学“俨然”职场情商教科书。他细腻的演技绝对衬得起金马影帝。没读过老舍先生的原著,但这人间寓言放在这个时代依旧是那么犀利。原来不成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p.s.这电影的固定机位长镜头让我恍惚在看小津或是侯孝贤。
《动物农场》…摄影拖后腿啊
喜欢尤主任站在溪边看着雾气慢慢散去露出树华农场本来面目那幕,好像一切都要拨开云雾见青天,可不成问题才是大家想要的状态而非解决问题。即便顾问了舒乙似乎也不如老舍的文字讽刺,镜头语言毕竟只是手段之一。看到最困的时候恍惚以为是小城之春。秦妙斋不错。电影院里三五不时的爆笑声让我再次感叹大家笑点是有多低。@五棵松耀莱
几乎同样的题材,《背靠背,脸对脸》比这个精彩太多了。
1.丁说了三次不成问题,两次是心虚着说,头不顶天脚不立地的说,最后一次这么一闹,踏实了,不成问题。2.秦说了一次,吹嘘自己家里有钱,结果他本身就是个问题。3.尤没说,默默解决问题,最后被问题反咬了一口。4.范老师演得好,中国找不到第二个能演好这个角色的,除非老舍复活。
不成问题的问题往往都是拿不上台面的问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一个暗藏波涛职场,各种左右逢源的把戏,道不尽作者对旧体制的失望无奈。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是电影一般,1.冗长拖沓、2.表演太戏剧化稍显做作。
1940年代 大后方重庆。上海的官僚都搬到了大后方,上演了懒惰小人如何打败勤劳小人的过程。老舍的故事不错。不过演员表演总觉得不敢恭维 架不起这场剧。尤其是那个艺术家一惊一乍的。。。
剧本还是有点单薄,人物都不大丰满(丁主任是不错though),因此素淡的视觉风格就略显单调。如果把重点全压在中国式“人情世故”的话,这复杂度不够啊;如果只是体现人情,总感觉人物都没啥情感/情绪的动机,就是编剧用来编剧的,不体现人之复杂如何体现人情复杂呢?
老舍的观点明显是左倾的,可是用殖民者的美学视角去处理故事,感觉诡异——具体的说就是没感觉作者将角色当自己人。不好笑,挺无聊。
文学上处理的还不错,可就是没有导演思维,也谈不上视听语言,看了下《恋曲1980》的打分,或许那就是他脱离经典文本后的导演水平。
对我来说,夸张部分太多
6.5/10 江南水乡透露出的意境和韵味,在全景和远景镜头造成的疏离感中对江南精神气质进行诗意表现,冗长片长中情节的递进已然让位于生活片段般的剧情展现。树华农场好似一个超脱于乱世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家国仇恨和阶级矛盾被消解了,唯有两次出现的宪兵和人物对话中无意间透露的时代信息提醒着观众中国人民正面临国破家亡的事实。影片在继承老舍原著精神的同时表达对人性辛辣的讽刺和对世故圆滑的无情鞭挞,精通人情却对业务一窍不通的丁务源、有文化且自称“艺术家”的秦妙斋、懂知识原理却不招人待见的尤大兴这几组人物形象和其中以“保护艺术”为名的虚假卖弄一同将荒诞可笑的黑色幽默感推向极致
没人听懂秦妙斋说的罄竹难书,也没人理解尤大兴讲的乌合之众。人们在意的,从来不是走得是不是桥,而是能不能进入那扇门。在这方门里,尤太太图一筐鸡蛋惹祸上身,丁务源被一群宪兵搅扰不宁,秦妙斋因一兜花生米被人嫌弃,尤大兴为一则告示遭人怨怼。而门外,脸盆漂远雾气深重,每个人学会的是懂事儿。
不得不说,好剧本才是王道!旧时期人物风物志,老舍的火力真是深厚;并且赞美梅峰老师的改编,调度端正,差不多可以做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新学院电影”让我看到了电影人的匠心,这种匠心是一定要与文学、文化结合的。
要说“丧”,这种电影才是最“丧”的。那些不成问题的问题,能杀人于无形,能消解所有意义于无形。让满足于沉睡的人永远沉睡,让试图醒来的人无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