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曾想过,天才建筑师伯纳黛特在一次事业受挫后竟会一蹶不振,隐姓埋名。
经历了4次备孕失败,终于生下孩子并陪伴其成长这件事几乎占据了她所有生活。
对待女儿,她付出了万般心力,但却日渐被焦虑、抑郁……种种负面情绪支配。
无论是潜意识还是显意识,她都在拒绝这个糟糕的自己,但无奈的是自救无门,且无形中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莫大痛苦。
噢,庸庸碌碌的婚姻、育儿日常终究是错付啊。
老公忙活着事业,意气风发;孩子独立懂事,终会离家。
“滚回去工作,去创造,这才是你降生的意义。
”一语惊醒梦中人。
不知道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拖着疲惫的双腿,漫无目的地不停赶路,在穿越过一个个幽暗峡谷,翻过一座座陡峭高山,淌过一条条冰凉河流后……暮然回首,曾经闪耀的自己已遥不可及。
悲从中来。
终于,某一天,某个契机,触发了雪藏多时的本真自我,全身细胞瞬间被激活,继而恍然大悟:“我终究是发着光的啊。
”
你开始无限怀念那个充满着创造力、激情、无所畏惧的自己,也为此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你收拾好那个邋遢麻木的自己,决定冲破庸常,重新拥抱彼时你就一直向往的生活,“都经历了这么多,还有什么可怕?
”你添上一把又一把的火,再次找回放肆燃烧自我的感觉。
这次,你比从前勇敢万倍。
你幡然醒悟,出路是为热爱和天赋而活。
伯纳黛特本是一个设计鬼才,却因为在婚后成了一个家庭主妇。
近二十年的时光,她跟邻居的关系处不好,她时常焦虑到睡不好觉,她把境外的犯罪团伙当私人助理……还好,她是一个成功的母亲!
在同是行业天才的丈夫和他请的大夫要把她送进精神病院时,她逃了!
她的女儿觉得,母亲失踪了,父亲就应该全力以赴去寻找母亲,父亲却觉得,他们应该继续正常的生活。
但女儿没有放弃去找她的母亲。
第一次,听说母亲去了机场,她拔腿就决定要跟父亲一起去找伯纳黛特。
第二次,当听说母亲在南极再一次失踪时,她坚决反对父亲,认为母亲可能过得比他猜到的要快乐得多!
想起了《母语》里的血缘母亲。
她为了自己的事业,只是贡献了自己的基因,却没有参与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当然,她自己本身也有生理原因。
即便这个可以成为为她辩解的理由,但抵不过孩子在代孕育后对她的疏离。
再一次相信,每一步都做数。
女人真的需要工作。
这部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可能真的回答了我的问题,输入和输出获得的价值感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就是创造者,被生活和自我剥夺了创造权后就会陷入绝望和焦虑的沼泽。
每一种神经质都有自己的名字,又或者都是一种“unsatisfied”,如果尚不清楚如何让自己满意,那么首先就要找到不满意的原因。
也许我们早就找到了,但又不敢面对。
非常喜欢Bernadette和Bee的关系,母女是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最好的情况是互相缠绕也互相欣赏,当Bee骄傲又坦然地说“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的时候,我像嫉妒完美的爱情一样嫉妒她。
还很喜欢和刻薄邻居的那一段模式,兴许有人会觉得突兀,但我现在早就形成了“女人再怎么互相帮助都不为过”的想法。
反而是男主的形象让我觉得虚伪又恶心,看了评论才知道原著他出轨了,剧本里改掉了,但我依然厌恶他。
这不紧不慢的开头就预示着它是一部文艺片。
很多人都说开头这段独白是金句……呃,我不缺金句,我想要扣人心悬的情节,这才是我周日上午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心愿。
所以,当我看着凯特布兰切特神叨叨的表演与上一部《蓝色茉莉》差不离时,我想退出的。
刚好,她随手掀开烂地板上的破洞,埋了一棵小绿苗!
真的是随手!
一个集“行为艺术”、“雕塑艺术”、“装潢艺术”为一体的小动作!
呦呵,还有点意思嘛,后面的剧情就开始起飞了,我就不多说了。
我特别喜欢她们家的装饰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调调,截几张图给大家品品。
对的,就是看到这些东东,让我勉强不按下“退出”,继续往后跟进剧情。
在看到女主原来的工作是位搞创意的建筑师时,我就释然了,“原来如此啊!
”
不过她那些疯疯颠颠的举动,我觉着多少掺杂了对创意人才的“刻板印象”,或者就算是“戏剧夸张”吧!
不同人有看剧的不同视角,有从婚姻家庭推荐这部片的,也有从女性励志推荐的,还有从书迷、轻喜剧推荐的……达咩!
要我说,我个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是一个建筑师的中年再就业!
且不论男女,也不论家庭分工,一个创意人才从行业的冉冉新星到隐退十几年还能找到工作吗?
她还把自己最得意最精心打磨的作品卖了,以至于后来被别人拆毁了,自己所有的光辉时刻都停留在老照片和网络考古上。
这真让人心痛,最后就是一些老同事老领导能证明一下她的过往。
她也不敢面对自己的粉丝,一个对自己有高要求的表演艺术家是肯定不会在没有作品的情况下随意曝光的,那么一个设计师也是同理。
好吧,故事还是要延续,原著作为畅销书肯定也有抓马的奇迹发生!
于是乎,我们的中年摆烂建筑师在南极洲找到了新工作,还是非法滞留在那的!
啊——看到了吗?
家人们,同行们,建工行业再就业有多困难!
都卷到南极洲了呀!
哎,把我自己都给看笑了。
说真的,咱们完全可以撇开性别。
假如是个男的,脱离岗位在家做老婆后盾十多年,最好的也是这个下场了吧!
当然,男人要是转行的话选择性会宽一些,可如果他仍要坚持搞创意干老本行的话,真的,我相信企鹅会发来视频通话喊他去南极洲!
“走吧,走吧,人生总要学会自己长大……”算了吧,咱能高尚点吗?
别去祸害地球最后一方净土了。
要是我的话,还是选择转行吧!
既然躲不开性别问题,那我再说说她的老公和孩子。
这个孩子真的是没白下功夫,很多网友跟我的观点也一致。
女主这隐退的十多年把孩子养得身体健康、思想正直,更值得说道的是会在关键时刻维护妈妈,替妈妈着想。
在这样一个一孩家庭中能称得上是家里的“主心骨”!
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家境优渥的小孩。
她只要积极向上,成绩优秀,父母会给她无条件支持。
所以这个孩子的形象在电影里的呈现略显单薄,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的乖孩子。
假如抛开家境,孩子是怎么和父母建立了这种和谐、信任的关系呢?
电影里没有交待,只是为了演“家庭美满”而演“家庭美满”。
接着说她老公,也是个标准“男主外”的形象,说不好听的就是个“甩手掌柜”。
此处我还得再次强调这部电影是可以性别互调的,职场女强人同样也能变成家里的“甩手掌柜”。
凯特布兰切特并不是演了一个中年家庭主妇。
从男主、女主的设定,可以推测他们都是经济独立的。
女主卖掉她的知名作品时应该比她老公还要有钱,从她自述里可以推测她老公是一步步升职到现在的,虽然后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女主作为一个曾经的知名设计师也应该会有一些著作权、专利权的收入。
“甩手掌柜”令人讨厌的地方除了“甩手”,还有就是把外面企管那套“掌柜”做派搬到家里。
最搞笑的是他带心理医生回家给女主做咨询,还带上了自己的办公室助理,人家还没有先走的意思。
女主大叫:“你别在这恶心我了!
”我觉得不仅是吼给女助理听的,也是给他老公听的。
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完全有理由让谁留下,让谁滚出!
从头到尾,男主就是被事情推着走,有条不紊地按程序走。
有人说他老婆有精神问题,他就请心理医生;孩子说妈妈飞去南极洲了,他就陪孩子去找……
到最后自己项目组开发的东西黄摊了,他也从公司离职了,到底是劝退还是裁员?
应该不是自觉自愿的,毕竟一步步打拼了很多年。
难道真是自愿的?
为了陪孩子去南极洲找妈妈就放下一切工作了?
家庭美满最重要?
别逗了,建筑师,还是搞创意的,只要拿到大项目是很赚钱的。
最多他就是把老婆从南极洲拉回来,一番重新创业也行得通啊。
没成想,老婆自己在南极洲挖到项目了!
按这个思路总结,是把一个潜力股孩子妈追回来,还是把一个被公司放弃的项目追回来呢?
聪明人自有决断了吧!
性别可以模糊掉,家庭分工还能转换,而一个人的年龄、付出的时间都是不可逆、不再可选的。
在这个当下能握紧两张底牌也能安然度过,一张是培养出好孩子,一张是家里有一定积蓄。
谨以此片勉励自己先攒攒去南极洲的团费吧,谁让我也是建工行业的呢……
这样的卡司总让人以为是要冲奥,于是很多人可能会失望于它的平淡,但如果只当是一个拍给女性的励志电影,相信很多人会找到共鸣。
故事是非常值得一讲的,特别是给很多曾放弃自己事业与理想的人们。
主角伯纳黛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妇女。
很显然她并不乐意作家庭妇女,但因曾遭遇事业打击,产生了逃避心理。
她平时总看周围人不顺眼,也觉得大家看她也不顺眼,生活得相当压抑、不快乐。
感觉像是一朵曾经的向日葵被放到阴雨中,沮丧地低下了头,甚至发了霉。
直到有一天,她重新找到了过去作职业女性的快乐和满足,才发现,出问题的不是周围人,而是她把自己放错了位置。
她缺乏的不是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而是走出门去,重新工作。
很多女性总觉得自己到了一定年纪(可怕的是有人认为这个年纪是25岁)就应该放弃自己的职业与人生,成为一名母亲;也有人因为曾遭遇各种职业挫折,用结婚生子作为逃避。
当然这不是说,作家庭主妇是错误的,有些人作家庭主妇可能很擅长又很快乐。
但对有些人来说,照顾家庭、把孩子养好,把屋子收拾好,做饭做的好吃,远远不能让她们快乐。
两方都没错,主要是分人。
本片的女主角伯纳黛特最开始没有意识到她不快乐的源泉,以为她尽到作母亲的职责,但她的不快乐其实也影响了整个家庭。
故事在讲述一个女人如何冲破束缚,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点还是很成功的,观众可以清楚看到她的转变。
但关于她的过去作为建筑师的历史及她的南极之旅似乎花了太多时间,所以让整部电影感觉拖沓。
唯有她与克里斯汀·韦格出演的邻居争执的段落相当精彩,两位女演员都演技在线,而且这样的撕逼真的时常发生在生活中,会让很多女性观众有共鸣。
克里斯汀·韦格其实也可以演本片女主角的,但她反而选择演出了与她本人反差很大的“家庭妇女”,而且是那种平时很爱管闲事的碎嘴,演得十分生动。
这个角色其实非常有代表性,在美国很多电影、电视剧中都能见到,就是平时没有自己的工作,把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家周围几平方公里内。
平时很爱议论邻居和学校里其他孩子母亲,很爱作居委会主席、家长会领导的那种人。
她们往往很难理解职业女性,而是常常会提出很高的“母亲标准”,认为没有全心投入到家庭、学校、孩子和社区的女性都是不合格的母亲和妻子。
自从我孩子上幼儿园以来,我也常常在他学校里见到这类母亲,平时比老师要求还多,常常会代替老师给家长们各种叮咛,组织各种聚会。
在外面等着接孩子的时候这类也最活跃,常常与其他母亲切磋做饭的技艺。
还要常常提出每人做个菜然后大家一起聚会。
通常,这样的邀请全部被我忽略。
并不是我不喜欢这样的妈妈们,但是真的没啥共同语言,也没必要勉强。
有很多女人,她们脑子里平时根本不想:“我今天要做什么饭”,而是更多其他事需要做。
本片的女主伯纳黛特很显然就不适合那个西雅图的郊区生活,反倒是在南极没人跟她说话,周围安静得只有企鹅说话时,让她重新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宁静。
这时,一个人坐在影院里没人打扰的我,深深体会得到那种快乐。
PS: 很喜欢大魔王在本片里戴的墨镜
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关于伯纳黛特的焦虑(精神病吗)。
首先,人永远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理解别人,纵使有时候那个人确实有不对的地方。
伯纳黛特的丈夫想要帮助她,但他是想要改变伯纳黛特的意愿,迫使她接受精神病治疗。
心理医生也只凭一面之词就妄下定论,告诉患者既定的事实,这当然会遭到抵触。
最后伯纳黛特重新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丈夫感受到她的存在价值,一家人重归于好。
其次,陷入抑郁或焦虑的人感受不到自己的病态,特别是自处的时候。
他们需要转移注意力,花更多时间在工作或者社交当中,而不是无休止的内耗。
同时,焦虑和抑郁本身不应该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负面消极的情绪,问题在于如何去处理它。
没有办法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的人们更值得背理解与关怀,而不是判给他(她)一个病症并且逐渐孤立这个人。
最后,电影开篇所展现的观点我特别喜欢。
让我觉得,这至少是很有哲学思考的影片🌱—Have you ever heard that the brain is like a discounting mechanism? Say someone gives you a present and it's a diamond necklace. And you open it and you love it. You're all happy at first and then the next day it still makes you happy but a little bit less so. A year later, you see the necklace and you think, "Oh, that old thing." And do you know why your brain discouts things? It's for survival. You need to prepared for new experiences because they could signal danger. Wouldn't it be great if we could reset that since there aren't a lot of saber-toothed tigers jumping out of us? Seems like a design flaw that our brains default settings signal danger and survival instead of something like joy or appreciation. I think that's what happened to my mom. "She got so focused on picking up danger signals that her discounting mechanism forgot to see all the good stuff in her life." 🤗希望每个人都能看见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电影快结束之时眼泪一下涌出眼眶…“我工作我才能自由”,那种将全部热情投入到擅长领域的生活,也是人生意义所在吧。
对于我—INFP型人格来说,找到自己的热爱真的很重要啊,那样的事情才能坚持做下去,不想做无意义的机械式工作,如果生活只是由无意义事件组成的短剧,那我希望让这部剧有趣一些。
来美国读grad school后,遇见了不少2000年前从大陆出来读博经过一步步奋斗,最终获得tenture职位的中年男PI们。
一个很常见的情况是,他们家里有两三个孩子,他们的妻子现在在不是他们实验室打杂,就是单纯作为家庭主妇。
这个片子我是在从加州回南卡的飞机上看的。
在加州开会报告后,有个中国PI找我讨论相关问题。
后来一起吃了个晚饭,零零散散聊了一些。
当他说他家有三个孩子的时候,我想他妻子估计只能在家带孩子,做饭了。
后来的对话也证实了我的想法。
Bernadette是幸运的,她二十年的黯淡人生得以再次闪耀很大程度归因于她近乎反社会的人格。
如果她听话的接受治疗并且融入了邻里间那种虚伪的育儿气氛里,她很可能无法跨出去南极的一步了。
而那些中国PI的妻子们,找到了属于她们的community,然后谈话间再也离不开丈夫和孩子。
如果说bernadette是talented的,这些PI妻子们又何尝不是呢?
90年代能进入不错的大学念本科,她们也许生在有哥哥或者弟弟的家庭。
曾经被提供的教育资源被无限倾斜,但是他们仍然做到了。
不夸张的说,当她与后来成长为PI的男人们以相近的分数进入一所大学,她所付出的努力是要多得多。
当看到最后bernadette眼睛发亮的在讲她的建筑构想,我想起了那个在丈夫实验室打杂的PI妻子眼睛无神的推着要灭菌的实验材料。
她的价值不应该至于此啊,至少曾经她也和他丈夫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啊!
停滞不前的这些妻子们最后长成了依赖于丈夫的树袋熊,并且通过和其他学术界树袋熊的沟通,最后一起达成了内心自洽。
《伯纳黛特你去了哪》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整本书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往信件、FBI档案等形式呈现,电影延续了这种风格,删掉了一些细枝末节,让主线更加突出。
其实故事并不复杂,伯纳黛特曾经是一个天才女建筑师,后来事业受阻,于是逃到西雅图,整整20年。
这些年来,她努力做好一个母亲,但是她无法融入西雅图的生活。
最终,一家三口在南极,找回了曾经的温馨,伯纳黛特也找到了新的事业。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理查德·林克莱特,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是爱情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
这三部曲,讲述了一对跨国情侣,从年轻相识到中年生活,不同阶段他们的聊天,他们对于生活的见解。
这次,我们来看看,中年女性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叙事结构:明线暗线同时推进,新颖的形式,使剧情的呈现更加丰富与新奇就影片的叙事结构来说,采用倒叙的方式,同时,导演安排了一条明线(去南极)和一条暗线(伯纳黛特的事业)。
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了一段关于女主角的纪录片,并辅以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还原两场谈话,从侧面告诉观众,伯纳黛特的事业经历。
推动剧情的发展。
虽然是很简单的一个温情故事,但是通过导演巧妙的叙事安排,再加上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作为一个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创作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本片的叙事结构。
1.采用倒叙的方式,明线和暗线同时推进影片一开始,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伯纳黛特在南极划一艘单人小船,同时,以伯纳黛特的女儿的口吻,展开了叙述。
然后,字幕显示,五周以前,镜头切换到了他们的家里。
女儿Bee和父母商量,全家人一起去南极的事情。
这是整个影片的明线,一家人,要整整齐齐,去南极。
当然,在去南极的路上,有很多问题。
比如,对于埃尔金(Elgin)来说,他很忙,很难空出一大段时间来。
对于伯纳黛特来说,离开家,社交恐惧,甚至晕船,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深深折磨着伯纳黛特。
于是,伯纳黛特开始想尽一切方法,去克服这些对常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她来说简直恐怖的事情。
她在图书馆,被一个狂热粉丝认出来,这位粉丝刚好是伯纳黛特的好朋友的学生。
这位学生说,她在网上看了一部关于20英里房子的短片,开始成为伯纳黛特的“粉丝”。
于是,导演开始用短片这种方式,开始展现本文的暗线,也就是伯纳黛特的建筑师身份,她曾经的辉煌,她的挫折,以及她现在的低谷。
2.20英里房子短片纪录片中的伯纳黛特闪闪发光,极具天才,自己动手,用方圆20英里之内的材料,花费3年的时间,构建了一个建筑。
里面提到,伯纳黛特有个理念,设计师必须实地探寻,才能够量身定制,设计打造出最独一无二的作品。
画面停留在最辉煌的时刻,戛然而止——伯纳黛特无法面对过去,关闭了电脑。
后来,伯纳黛特搞失踪,女儿打开电脑,接着看完了下半部分。
因为这个20英里的房子,伯纳黛特被授予麦克阿瑟天才奖。
然而,这个房子,被她的老公买给了自己老板,也就是说,真正的买主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
这个房子,充满了伯纳黛特的心血,花费那么多的时间,最后被买家拆了,变成了停车场。
导演心思巧妙,用纪录片这种特殊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女主角的设计理念,以及她非同寻常的天才理念,完美避开了建筑行业枯燥的术语和知识。
因为隔着一个纪录片,更加充满了女主角的天才气质。
我们知道,天才往往都是怪才,往往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很难招人喜欢。
本片导演这样的呈现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容易接受一个天才,而不是反感。
辉煌的过去和现在悲惨的现实,差距越大,戏剧冲突越大。
观众更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3.蒙太奇
伯纳黛特感觉受到了羞辱,一走了之,逃去了西雅图。
可是,后来发生了什么?
为何伯纳黛特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然后,影片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同时呈现了两段对话,伯纳黛特和她的老朋友,丈夫和心理医生。
伯纳黛特逃到了西雅图,还没有从20英里房子的羞辱中恢复,又接连流产了四次,后来才有了女儿碧。
然而,刚出生的碧心脏没有发育完全,所以,需要多次手术才能恢复。
而且,伯纳黛特从来都没有融入过西雅图,提起西雅图,一直都是抱怨。
但是,她的老公很喜欢这里,在微软工作,一直加班。
谈话结束后,他们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心理医生说,怀疑伯纳黛特有自杀倾向,必须进行治疗。
伯纳黛特的朋友说,你没有病,天才必须工作,必须创作。
“工作治百病”。
这两段谈话,更加坚定了夫妇俩各自原先的立场。
伯纳黛特渴望去南极,一家三口,在南极得到疗愈,她也许就能开始重新捡回以前的状态和信心,重新开始工作。
而她的老公,已经决定,自己和女儿一起去南极,伯纳黛特去疗养院养病。
所以,到底是谁病了?
导演通过一系列的精心设置的叙事方式,把观众拉了回来,坚定地站在伯纳黛特这一边。
伯纳黛特通过这一番谈话,终于明白了如何走出低谷,也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事物的象征意义:水桶,植物,马甲导演在影片中安排了很多细节,用来表现伯纳黛特的天才的性格特征,即使天才落难,终日挣扎,但是,在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对于细节的呵护。
1.用水桶来接雨滴在影片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出现了水桶。
房顶在漏水,伯纳黛特忙找找水盆,找水桶,用来接住雨滴。
为了减小雨滴下来的声音,水桶里放了一片毛巾。
这是设计师的温柔,在细节处做到最好。
在南极的一个房间里,父女俩也是因为这个细节,终于可以确定,伯纳黛特,就在这里。
2.划开地毯,保护绿色的植物
作为一个建筑师,保持了足够的敏锐。
就像豌豆公主可以发现被子下面的豌豆,她也轻易在房间里看到了地毯的不服帖。
于是,找来工具箱,撕开地毯。
释放出了压在下面的绿色植物。
这个绿芽就是一个希望,就像自己。
意志顽强,一直在期待再次破土而出,看到阳光。
在丈夫和女儿出发前,他们也看到了这个绿芽。
丈夫终于相信,伯纳黛特并没有自杀的心思。
3.马甲
当决定去南极的生活,伯纳黛特就通过助手在网上下单,买了一件钓鱼马甲,上面有很多拉链口袋那种,实用主义至上。
为了做好准备,在很多时候,她都穿着这个马甲。
回家前有一个镜头:她把护照放进了马甲。
所以,当她面对着一群陌生人要在家里给她开劝诫会,她逃了。
不但逃了,她可以直接去南极。
因为,证件随身携带,都在马甲里。
如何用镜头体验一个建筑天才?
在我看来,导演选择了最讨喜、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以小见大,通过各种细节描写,让观众不知不觉,就认识到,这是一个注重细节,同时内心柔软的建筑天才。
当然,她容易情绪化,讨厌的东西很讨厌,但是遇到喜欢的东西总是激动到落泪,一个讨人喜欢的建筑天才。
这样的天才,谁不喜爱呢?
主题呈现:剥开故事外壳,导演想表达的,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1.选择我想,每一个职场妈妈,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同时,男人永远不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我们不用刻意打磨自己,来融入邻里。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当家庭主妇,也可以选择继续发光,通过工作寻找自己的价值。
在影片当中,两张力量一直在较劲儿。
伯纳黛特一直无法融入西雅图的生活,她想当一个局外人。
而另一股力量来自丈夫埃尔金和邻居奥德丽,他们喜欢通过各种干预,让伯纳黛特变成他们一样的普通妈妈,融入社区。
较量的最终结果是,伯纳黛特华丽丽地从厕所逃走了。
大跌眼镜的是,她竟然跑到了死对头邻居奥德丽的家里。
而且,竟然得到了奥德丽的支持。
原来,作为妈妈,奥德丽也有困扰。
两人都陷入麻烦,反而成为盟友。
在我看来,这是导演给的一个信号:伯纳黛特的对手阵营,正在一步步瓦解,分崩离析。
导演通过这样的安排,试图告诉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我们每个人都很强大,有自愈能力,有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过度的关心。
天才如伯纳黛特,也会面临事业和家庭的选择。
事业受挫,于是逃亡西雅图,付出全身心的力量,照顾好女儿。
她说,女儿同时是创造者和破坏者。
可是,晚上来临,还是能感受到当年建筑事业的羞辱。
最后,她选择了继续创作,创作,才是她的使命。
2.南极点
在南极,明线和暗线交织汇合,所有的人物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当一个人不再委屈求全,而是认真追求自己真正的使命,她就会发光。
在南极,她发现了平静,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为南极设计工作站。
她说,我全身都在发抖。
但是不是不好的那种,是特别激动地发抖。
当伯纳黛特被告知,在南极的一段时间,特别艰苦,会终日不见天日,会独自一人,会被一个兽医拔掉智齿。
有没有关系?
伯纳黛特说,听起来,我过去20年都在做这样的训练。
这就是天才的价值观。
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对她来说,是种煎熬。
但是,对于常人来说难以忍受的那些工作条件,对于伯纳黛特来说,却是一种享受。
这种价值观,让我再次想到了山本耀司在自传中这样说:原来对我来说,最耀眼的时光是专心创作的阶段;最奢侈的享受是紧绷神经,没日没夜地准备时装秀的那段时光。
如果这一切不再继续,我会突然病倒,失去我的健康吧。
最后有一种刻板印象,中年女性总是唠唠叨叨,从各个方面管理自己孩子,没有自己的生活。
知乎上有一个高热度问题:中年女性的日常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我想,《伯纳黛特你去了哪》就是最好的答案。
中年女性也可以很酷,可以和女儿成为很好的知音朋友,也可以重拾当年的光芒,通过创作,重新发现自己的使命。
看完了,感受到内心被治愈。
当你不能自我满足的时候,你可能就是在“祸害”你周围的人。
精神上需要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经济上需要别人供给,感情上需要控制或是寄生于别人,等等……伯纳黛特,曾经的建筑界天才,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因为一次巨大的失败逃离洛杉矶,结婚并投入到婚后生活中。
随着丈夫加班增加,夫妻关系也越加紧绷,她与邻居吵架,错误的相信别人,甚至差点引来罪犯,所有人认定她已经心理出现问题,变成一个“疯婆子”后,丈夫还对心理咨询师喃喃自语:“她怎么会变成这样?
陌生的让我以为她是个外星人甚至丈夫提出要她放弃计划好的南极旅行兴,去治疗心理疾病,只有女儿碧对此抗议并指责父亲(很爱妈妈的女儿)伯纳黛特逃走后独身一人去了南极,并听说了南极点将要重建的消息,这一次她终于意识到,她的问题是她不能放弃创作,她决心要参与到南极点的重建工作中,而在寻找她的过程中,丈夫也醒悟过来。
最打动我的是伯纳黛特一人在南极,欣赏着冰山美景,这一刻,仅仅只有她自己。
还有她朋友所说的:“你必须去创造,伯纳黛特,你不去创造就是祸害社会。
美国中产精英阶级能活得这么矫情?竟然能被某些人当成清新童话故事围观,这得有多不接地气?
虽然中间采访的部分特别水,但人物的细节,几个关键性场景,女性身份的困境写得非常好。看到最后甚至有点泪目。关于企鹅的“选择论”正好是很多“基因论”的反面。
3.5 尚且不能算是话唠片,但台词量真的多,整部片就是依靠对话推进的,略嫌电影感弱了些,大魔王就是大魔王,完全是一切的聚焦点,过于突出,也因此从全盘看反而显得电影其他方面有些失衡感;情节上铺陈相对单薄平淡,转变比较仓促,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当然也可能是创作者默认大家都熟悉原著畅销小说;美国赵文瑄越老越帅啊就是演技略捉急啊,还偏偏和布兰切特演对手戏;以及感谢主办方准备的元宵节跳舞的小吊坠,虽然没有中奖哈哈哈
最开始的南极洲真美啊。采用妈妈女儿的口吻讲述故事,让这个包装好了的女性主义/中产阶级中年危机故事变得流畅简单,大团圆结局也是,仿佛青少年片。但是也因此熟悉易看,就加一分。
出前读完书
无感
札幌到首尔看了大部分首尔到北京看完的
靠大王的表演死撑的一部
像个肥皂剧 甚至没兴趣看完
1结尾改成了happy ending,降低了原作的扎心度,2演员很符合我读原作的想象,3时间问题很多背景细节无法展开,因而转折显得略生硬,但其实原作里有个完整的积累悬疑-解开疑惑-理解每个复杂角色的过程,4需要一些美国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寄宿学校和中产社区家委会,5总体还是很让我感动的
我最不喜歡的Linklater的電影,角色招人討厭,劇情莫名其妙,完全的杜撰讓人實在搞不清楚到底意義何在。
没有太多期待,结果惊喜。片子讲了很多内容,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平衡与相处。讽刺了美式的帮助逻辑,浮于表面的文化尊重和多样性,虚伪的隐私保护。
哇哦,不枉我等了两年多啊。我是凯特死忠粉,没有语言能表达我对她的喜欢。卡司演技没得挑,而且没想到还有Troian Bellisario和Kate Burton,都和凯特有对手戏,真是意外惊喜。
南极元素仿佛给全片喷了清新剂
有种过时的千禧年气息,美式鸡汤片
很现实的人物困境,很不现实的解决方案,美国中产阶级的梦幻泡影Again
既是我想成为的女儿,也是我想成为的母亲,更是我想要拥有的家庭。
4.5,还原度高的同时也砍掉了很多不必要的情节,将重点更多的放在了人物上,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也让我对伯纳黛特更加有共鸣,特别是那种无法为自己辩解、而人们已经放弃去了解你的时刻,他们不想知道你焦虑、恐惧的来源,你所有的行为只会让你成为一个有病的怪女人,深陷泥沼自己却要装作一切照常。这些原著没有的东西在电影中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了,也算是小小的治愈了我,谢谢林克莱特!电影真的比原著更棒!除了电视剧质感略奇怪外,好像也找不出什么缺点了~
what kind of self-absorbed ill-minded whiney snobby sick loser needs a MOVIE to justify her creepy rich people problems?meh female architects🙄️
但是,她是才华横溢的建筑天才啊,所以才有退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