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676343.html毫无疑问,《十二宫》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来自大卫·芬奇。
我喜欢这个拍MTV出身的导演,他的所有片子我都看过。
算上《十二宫》,在他以往拍过的六部影片中,有三部闯进了IMDB Top250,这个纪录非常了不起,其中《搏击俱乐部》、《七宗罪》是位列前50的杰作,地位无可撼动,《十二宫》拍在200出头的位置,依我看来,《十二宫》放在他所有的影片中,也是中等偏上的位置,铁定第三。
大卫·芬奇的片子,无论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无不展现了一个灰暗阴郁的世界,这个调子从他的处女作《异型3》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没变过。
《十二宫》这部片子的基调也是阴冷灰色的,而且这种压抑的气氛来得非常冷静,冷静得让人发慌。
在这点上,它特别像《颤栗空间》。
大卫·芬奇制造惊悚气氛的能力依然是飞檐走壁的好,甚至好过他以往的所有作品。
正是因为超凡的渲染气氛和把握节奏的能力,让这部在一般导演手里可能会沦为温吞吞的肥皂剧,变得异常的激动人心——要知道,他是在讲一个关于破案的故事,而这个案子却未曾破解,这个题材本身是多么的枯燥啊。
在《十二宫》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卫·芬奇的几点变化,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这或许也是他求变的地方:1.他从来没有像《十二宫》这样朴实、干净地讲过一个故事,一部绝对意义上的剧情片。
没有《七宗罪》的宗教哲学,没有《搏击俱乐部》的邪门分裂,没有丝毫耍酷的镜头和戏份,只是用一个时间轴平铺直叙地讲故事,尽量贴近历史真实,竟然发现他可以讲得这么好。
2.他的影片从来没有像《十二宫》这样平静的结尾。
我一直指望着他再次创造一个牛逼至极的欧·亨利小说式的结尾,就像是《心理游戏》那样,但却发现他竟会冷静地收尾,依然是案情的悬而未决,依然是再一次希望的破碎,只是水到渠成的作结,如此优雅,如此理性。
如果硬要说《十二宫》有什么硬伤的话,我觉得剧情有点拖沓。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另外两部同样是讲述破案未果的影片,一部是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一部是奉俊昊的《杀人回忆》。
我觉得《十二宫》是介于这两部片子之间的一部作品。
它对真实性、故事性和法理性的关注和《刺》非常想象,但大卫·芬奇之于政治、逻辑的敏感程度实在赶不上奥利弗·斯通。
他尽管也在讲故事,但你从他依然麻利迅速的剪辑中可以看出,他更关注的是把故事尽量充实,不停地往前推进,而不是慢条斯理的在逻辑上做到无懈可击。
或许,大卫·芬奇从没想过通过影片的政治意义。
他是在关切案情的进展,但似乎更关切的还是与之相关的人的命运,或者是报导此事的记者,或者是负责此案的警探,或者是自行调查案情的漫画家以及他的家庭,或者是形迹可疑的嫌疑犯,或者是其他人。
在这点上,《十二宫》又非常像《杀人回忆》,有种意在言外的韵味。
但我坚持认为,在这点上,《十二宫》实在不及《杀人回忆》,它的确极为出色地讲了一个故事,但还没达到把个体命运的悲剧与动荡不安的时局、社会背景完整结合,熔于一炉,继而勾起群体回忆的高度。
大卫·芬奇还没有那份人文关怀。
换句话说,《十二宫》是部优秀的影片,我甚至毫不吝啬地在“优秀”之前加上“非常”二字,但它难以成为经典;大卫·芬奇是个非常牛逼的导演,非常有观众缘,我甚至极为乐意地在两个“非常”之前各加上一个“非常”,但他还没有达到巨匠、大师的境界,甚至也没有流露出那种气象。
尽管,他似乎离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676343.html
看完本片来豆瓣看,评分只有7.1,好歹人家也是IMDB250,《电影手册》2007NO.5。
豆瓣的评论中却多为“烂片”,“闷片”的字眼。
我认为这部片是芬奇最好的片子之一。
接下来我来谈谈为什么。
前四十分钟是相当吸引人的,不一会儿连杀数人,还频繁发布信息,玩猜谜游戏,具备了悬疑推理片的一切要素,结果之后连MAO都DIE了,一切还是那么多,最后的最后竟然还是不了了之,这就是很多人不满的地儿了,拍出se7en,fight club这些火爆大片的芬奇竟拍了个无聊拖沓的烂片。
其实本片就不是奔着悬疑去的,从开始时的镜头都可以看出眉目。
他就是想好好讲个故事,这就是我的看法,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或者说时间顺序慢慢讲个故事,《社交》其实和这个是一脉相承的。
多少片子的剧情硬伤遍地都是,讲好故事是一个故事片的首要条件,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众导演里想找出能与芬奇匹敌的,还很遥远。
这一颗星不是给导演,是给凶手。
我看到许多人说这个凶手是什么“高智商犯罪”。
得了吧,别搞笑了,这算什么高智商,根本是弱智。
你们想想吧,那个年代没有摄像头、没有DNA检测,警察从何查起?
一般的杀人案,就是从仇家、债主、邻居、同事、亲戚……所有相关人员一个个调查。
可是如果凶手根本是陌生人,应该怎么查?
旧金山有几百万人,全部调查一遍?
何况凶手也可能是外地人。
举个例子吧,我开车到深圳,买个面包吃饱,深夜走到僻静处,看到有人经过,不管男女老幼,上去一枪打死(假设中国也有枪)。
然后开车回老家,第二天继续上班。
警察怎么查?
查子弹?
通用9mm,每年售出几百万发。
查脚印?
100块的皮鞋,浙江大量生产。
出几个谜题别人解不开?
太自闭了,我用我最喜欢的颜色、食物、音乐做引,这样的密码爱因斯坦也没辙——他又不认识我。
别他妈开玩笑了,这算什么高智商?
根本是弱智。
有本事你就把你老婆杀了,把你仇家杀了,让警察不仅没证据,甚至没起疑心,那才是真正的高智商!
69年少妇和小哥被枪击,小哥幸存却失踪。
报纸收到信件。
法学生和女友被捅,十寸的军用鞋是关键。
出租车司机被枪杀,发现指纹和手套,巡警描绘画像。
十二宫发出校车威胁。
四个县市的警局合作困难。
十二宫要打电话到电视台向律师求助,结果最后打进来的是个疯子。
十二宫提出炸弹威胁,地下室不常见。
十二宫多次给律师打电话并寄信。
70年母女被绑架并逃脱,十二宫认下了几出别人的罪行。
主编被十二宫威胁。
小城警察局编造谎言。
随着新闻发出很多人提供线索。
71年有线人描述出很相似的人李(猥亵儿童,跛脚,十二宫牌手表,当天去过湖边还有血刀,圣诞节的写法),但是专家认为即使是不同手字迹也不会差很多,没批准搜查令。
72年主编变颓废。
李搬家到临市,另一个专家认为性格改变可以导致字迹改编,终于拿到搜查令,结果弹道指纹字迹都不符合,十二宫被改编成电影。
76年主编拒绝为十二宫写书。
77年男主用图书馆调查打动警察,查看枪击案的卷宗。
根据四通骚扰电话怀疑十二宫认识少妇,警察提示男主找律师,其女佣提到十二宫自称生日是圣诞节前几天。
(警察为什么没发现李的生日)。
78年警察被怀疑伪造信件被开除。
有人提出某影院播放员,字迹比对很相似,但是专家是有问题的,字迹也是别人的。
79年少妇妹妹说可疑的跟踪者是李,根据生日,男主和警察再次确认李是十二宫。
83年男主终于见到李。
91年十二宫书籍畅销。
小哥回国,指认李。
我不常写影评,也不迷大卫芬奇,我真正在乎的是北野武、希区柯克、昆丁塔伦蒂诺和盖里奇这样的主。
像《十二宫》这样冗长、缓慢没有激情的片子,不是我的菜。
然而,我很奇怪地不能忍受有人批评这部电影“在案情上有漏洞”、“模式化”、“没有现实关怀”什么的。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好的、非模式化的、带有解构色彩的现实主义片子。
也许我们习惯了在警匪小说和电影里看到各种各样有着超能力、超智力或者超常人格的主人公,不管他是猫还是老鼠;也许我们习惯了有确切结果的推理,我们希望过上“付出就有回报”的生活。
哪怕各种线索乱成一团麻,但一定会有一些神奇的符号、表情、照片、事件、物品等类似神谕一样的东西出现,让你或者更聪明的人灵机一动、醍醐灌顶;如果没有,那也要有一个超人般、魅力型的罪犯存在。
否则,否则怎么对得起我们这颗怀抱殷切期望的好奇心?
然而,现实残酷。
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二的犯罪无法被侦破,还有更多的案件无法定案。
警察就是穿着制服的普通人,罪犯也都是智力正常、甚至有研究表明是智力较弱的一小撮。
因此,《十二宫》既然是一个真实的案例,那它完全有可能表现得就像现实一样沉闷,让人压抑、愤懑、绝望。
那么,大卫芬奇对此的兴趣在哪里?
四年的筹备,除了尝试用冷静、客观的镜头语言表现凶杀的美学诉求,他的价值诉求在哪里?
肯定不在于剧情。
十二宫杀手的出现固然是最好的社会新闻,是让报纸主编们又爱又恨、又害怕又兴奋的题材,也是吸引观众的最大筹码,可是两个半小时过去了,各种线索并没有相互印证,笔迹、指纹什么的,一个也没有用上,难怪观众都说“大卫芬奇拍的什么烂片子,好多线索都掉了”。
也没有很炫的剪辑,没有嵌套、反复、回放,就是平铺直叙,什么4个星期后、一年后、四年后、七年后,一下子搞了34年。
两个半小时的毫无进展就已经让我们难以忍受,更何况是30多年的无头案?
这就是被卷入其中的那帮警察、记者、漫画家的命运,大家都知道了那个精彩的开场,却永远猜不到结局。
僵持着僵持着,人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尽管你聪明、执着、勇敢,但是你仍然有解不开的疙瘩、破不了的局;但是尽管我解决不了,我也要跟你死磕;并且尽管我也有逃避的、软弱的时候,但我永远不会放过对罪恶的审判。
我想,大卫芬奇对现实给予了高度的尊重与肯定,并对人类的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和理性做出了积极的评价。
他不是虚无主义者。
这是第一个价值维度。
第二个价值维度是大卫芬奇的社会关怀和对制度的反思。
很多观众认为这部电影虽然时间跨度很大,却丝毫没有与社会的变迁挂钩,不像《阿甘正传》。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对侦破制度的着墨是最重的。
以下是一个粗浅的回忆(等我看过第二篇再细化补充):1、托奇的搭档阿姆斯特朗给瓦莱赫、纳帕的警局负责人打电话,要求交换相关证据,进行合作,但是三地警方都希望先得到对方的资料才肯帮忙,导致照片、指纹、口供等证据的交流并不顺畅。
这一点在后面反复得到强化,比如到最后托奇才通过漫画家罗伯特了解到在瓦莱赫警方的档案中,达丽恩曾提到过“雷”这个名字;还有托奇他们申请不到雷居住地的搜查令,导致雷随后清洗了拖车,毁灭了相关证据。
这种警方内部的不合作后来有所好转,三地警方都为漫画家提供了协助,然而当初的这种合作不畅对案件的侦破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2、托奇与记者保罗在证据上的争夺和侦破工作上的对抗。
托奇认为保罗作为一个记者越庖代俎,不但阻碍了他的工作,还使他的职业水平遭到怀疑,拒绝与保罗合作。
这不仅葬送了保罗在十二宫事件上的雄心壮志,也使托奇自己失去了帮助。
3、反复出现的笔迹验证。
那个笔迹专家谢伍德一次又一次地出来否认笔迹的相似性,一次又一次破灭警察们和记者们的希望,更重要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地用笔迹鉴定的绝对重要性打断由其他证据构成的证据链条,使12宫案件成为司法制度上永远的悬案。
在法律上,一个罪犯之为罪犯,不在于事实,也不在于证据,而在于被司法程序所采信的那些证据。
这是本剧最核心的一点,托奇与格雷史密斯最后的那次谈话说了,因为笔迹和指纹才是直接证据,其他都是间接证据,所以在法律上你不可能给雷定罪,你只能以写书、拍电影的这种非制度性的方法去确认事实,保卫正义。
4、托奇的失败,在于他是一个警察,他对保罗的排斥也是一种体制内的人对体制外的人的排斥。
因为是警察,就要遵守很多程序与规定,就不能以非法手段做非法操作,哪怕你是为了一个正义的目的。
在电影院外,有人对托奇说“电影中的卡拉汉破了你们的案子”,他无奈地回答“因为他不用遵守程序”。
其后,格雷史密斯在追查案件过程中,数次向托奇求助,托奇总是表示他是个警察,不能公开谈论案件,不能透露案情。
在影片最后的那场谈话中,托奇和格雷史密斯两人已理顺了案件的逻辑,基本上锁定了亚伦的嫌疑,但托奇仍然认为自己是个警察,所以必须遵守证据的规则——以笔迹鉴定和指纹鉴定的结果来进行认定。
从这一点来看,托奇的失败也是程序正义在维护实质正义上的失败。
关于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孰分轻重、如何相互制约的问题,在法哲学上是一个讨论不休的问题。
在中国,实质正义的重要性绝对压倒程序正义,如果艾伦是真凶,那么就应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应该有人或有机构替天行道,哪管什么程序。
但在美国社会,这是一个需要反复讨论的问题。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作为关键物证的枪支始终没有找到,但法庭采信的证据足以把无辜的安迪投进牢房;黑人瑞德一直寄望于通过牢狱的惩罚来洗脱罪恶,但是制度始终不给他机会,直到他不再相信这一套惩罚机制,而求诸内心的道德反省,反而奇迹般地获得了假释审查委员会的信任。
两部片子至少都在反思同一个问题:法律制度不可能伸张一切正义,它极有可能错勘好人,纵容犯罪。
到最后,我们能够依靠的还是人类的道德、勇气和坚持。
《肖申克的救赎》非常好看,它带给我们的是神话般的勇气与希望;《十二宫》则是活生生的现实,虽然沉闷但给我们庸碌生活带来了光芒:哪怕像格雷史密斯那样,历尽千辛万苦,只能用自己的眼睛去震慑一段罪恶;哪怕所有的制度都不支持我们的观点,我们还保留我们继续追寻真相的权利。
片尾的字幕凸显了这一主题。
2002年警方从33年前的12宫杀手的一张信封上提取了部分DNA样本,结果显示与亚伦并不吻合。
大卫芬奇接着写道,“旧金山和瓦莱约的警探拒绝据此排除亚伦的嫌疑;2004年旧金山警察局终止了十二宫杀手的调查,直到今天,在纳帕郡、索拉诺郡和瓦莱约市,本案尚未终结。
”所以,我不在乎什么大卫芬奇,也不在乎他拍过《七宗罪》这样令人惊心动魄、血脉喷张的悬疑片,这些根本都不重要。
我只在乎《十二宫》是一部有价值追求、有制度反思、有技术创新的电影,它值得打上大卫芬奇或其他任何人的名字,它没有粉饰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它也绝对没有令我们人类蒙羞。
ps:大多数人觉得2小时2分左右在地下室的那个桥段最为精彩,多少有那么点悬疑的味道,可是后来也没有交代。
我觉得,其实这是导演设置的陷阱,以此来作一个反讽。
一是结构上的反讽:即看似重要的情节,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恶作剧。
导演用这个告诉观众——不是我大卫芬奇不会悬疑,是我不打算悬疑。
二是内容上的反讽:亚伦的笔迹不符,却可能是真凶;电影院老板沃恩的笔迹基本相符,然而并没有其他证据支持“他是凶手”这一论断,说到底,笔迹证据学不是那么准确的。
真正精彩的是最后托奇与格雷史密斯的那场谈话和格雷史密斯用眼神“审判”艾伦的那个情节。
每一个国家都会有悬案的,但不是每一个悬案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乃至恐慌。
英国出了一个“开膛手杰克”,美国便出了这个“十二宫杀手”。
两件事有相似之处,那就是罪犯永远是一个谜以及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什么样的罪犯能够给人们造成心理恐慌呢?
大概可以分析出一条准则,首先杀人是没有选择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其次是犯罪现场也是没有选择的,只要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都有可能,当然还有犯罪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等等,这样说来,无规律的犯罪是最可怕的,令人随时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中。
而另一方面,警方始终无法捉住真凶这个事实则会令百姓本来已经缺乏安全感会更加强烈起来,所以恐慌是必然的。
“十二宫杀手”的故事已经拍过了两个版本,而大卫的这次是第三个版本,虽然没看到前两个版本,但笔者相信,大卫的这次重拍应该是最经典的一部,这首先是由故事本身而决定的。
“十二宫杀手”的事件是真实的,在美国造成极大的影响,而最终没有得出真正的凶手到底是谁,而那些嫌疑犯却可以“千”这个单位计算。
在这种事实的面前,给出一个答案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其中编撰的成份会立即体现出来,对那些经历了“十二宫杀手”恐慌的人们是极不负责的。
而在新版的故事中,有一段戏则将剧中人拉到了屏幕的前面,那应该是1971年版本的“十二宫杀手”,剧中是以正义结尾的,但这只能是当时人们的一种心愿。
其实,将“十二宫杀手”拍成电影似乎也是凶手本身的意愿,所以大卫算是完成了这个凶手的心愿,当然,凶手是否在世那还是一个未知数,也许将永远地未知下去。
大卫从小生活在洛杉机,由于“十二宫杀手”曾威胁将袭击校车,所以这给当时的小孩子们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恐惧,对于导演大卫来说,这种恐惧仿佛就是一个童年的阴影,肯定是不易抹去的。
于是,大卫用这种感情来拍摄此片。
这里要说明一件事,那就是这种社会恐惧是极其现实的,也许并不带有多少戏剧元素,这样才真正地让人们记住了此事。
所以,这也是导演力图要表现出来的东西,在《搏击俱乐部》或《七宗罪》中,林奇的手法是很炫耀的,不难看出,整个故事是起承转合,完全符合一部作品标准的。
但对于十二宫杀手这件事上,林奇则采用了极为平实的手法,很客观地讲,这是一种削减,将所有的戏剧元素都淡化了,留下的只是真实,当然没有真相。
淡化戏剧元素,使得整个案子近似于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莫若说这更是一部纪录片,这样不但忠实于当时那些社会心理,同样也忠实了林奇导演的内心阴影。
对于一部悬疑影片来说,观众的身份也是侦探,观众会随着剧情的发展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破案的思维中来,所以线索是观众们最喜欢的细节,当每一个线索出现的时候,观众都会查看这线索是否能够通向最终谜题的答案。
但此片中的线索却是十分地庞杂,甚至有些混乱,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些根本没有经历十二宫杀手事件的观众们来说,这些线索往往都会成为一条条误导的歧途。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繁杂的线索是破案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警方的工作无非是排除,筛找那些最有可能接近凶案的证据,然后追查下去。
前面说过,凶犯的杀人手法其实是很笨劣的,无论是用刀子还是用枪,在林奇的镜头下都表现得很粗糙,但却如同战地录相里杀人场面一样真实,这是抛弃电影炫视听的手法。
但事实上,这每一次粗糙的凶杀现场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指纹罪证等等。
若不是寄往媒体的那些文字,也许警察们不太可能将这些案件归于一个凶手所为,但正是这些文字使得“十二宫杀手”这件事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
毫无疑问,真正将这个杀手塑造得神秘而又可怕的正是那些手写的信件,而这些信件以及与信件一起寄来的那标着密码符号的纸都成为了本片中最重要的线索。
首先是信件,不但将所有案件串联了一起,嘲讽了警方的无能以及表明了凶手内心的猎人动机,更重要的是留下了笔迹,这是影片中一直在强调的证据,之所以在调查的过程中一再受挫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笔迹鉴定上的受挫。
但事实上只有笔迹能够成为确实的证据,这也是警方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实就是那些密码符号。
涉及到这类东西都会显出一种神秘来,更是对智力的考验,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密码非常容易解决,这种简单性造成了神秘性的降低,于是案件又回归到了现实中来,而影片风格也由此而回归到更现实的更接近于大众化的纪实性上来了。
而第三个随信而来的信息便是“十二宫”的标志,影片中给出两种可能,一是借用了表上的商标,二是借用了电影片头的废胶片盲字。
于是,在符号与文字还有标志的影响下,十二宫杀手显然变成了一个高智商的罪犯,但事实上,这些三种信息都含着一种极不确定的因素,即便那个嫌疑性最大的娈童犯,也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以令他伏法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信件,密码与标志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着的。
首先,信件令所有媒体以及警察之间产生了对这个杀手的初步认知,他表明他喜欢猎杀人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涉及到罪犯的无规律性,也是造成市民恐惧的原因所在,所以当信件中扬言要杀死学生的时候,整个城市都陷入了紧张状态。
而猎杀人在漫画家第二次破译编码后产生了真实的效果,那就是影片《最危险的游戏》。
这是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仅仅六十几分钟的剧情中讲述了在一个荒岛上将人当作猎物追杀的故事。
这说明凶手是极喜欢看这类影片的,也极有可能从此片中获得一种快感,从而转为现实中的杀人乐趣。
喜欢电影的人自然对电影中的某些影像会产生特殊的敏感,于是,“十二宫”的标志便成了废胶片中的符号。
当然,喜欢电影的人也许就是从事电影的人,也许也如信件上所说要把自己的事情拍成电影。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千丝万缕的联系着,但事实上每一条线索的联系都并不是十分地紧密,而且主要是存在于漫画家的联想之中,没有任何证据可言,再有,这些联系的线索将多种可能摆在了破案人或有志破案人的面前,同样也是不确定的,所以那个画着电影海报的老头首先被漫画家所否定了,虽然他为此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我们几乎可以看出,无论是漫画家罗伯特还是专栏作家保罗,他们所采用的都是一种逻辑分析,试图贯穿出十二宫杀手的整个犯案过程,包括动机手法以及时间等各个因素。
但事实上,最关健的问题是证据,这则是罗伯特与保罗共同缺失的东西。
而对于实用主义美国人来说,对于法律来说,证据显然比这些罗辑思维更为重要。
笔迹与指纹成为警方求证的关健。
但很可惜,首先笔迹问题一直存在着出入,即便是两千多名嫌犯中间,也找不出特定符合的笔记。
而指纹更是一无所有,但一双军鞋的脚印以及手套还有血布则多少为警方留下了可以追寻的线索。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罪犯在实施犯罪的时候都会留下蛛丝马迹的,例如第一桩杀人案的过程中那个男人还没有死去,例如出租司机被杀案中凶犯的消失等等。
虽然这些线索存在着,但事实上每一条线索仍旧不能解开通向谜底的道路。
求证与求逻辑的两条线索被业余的警探以及专业警探分别演绎着,当然,这所有线索其实都交织在一起的,只是个人由于个人的条件不同而偏向的追查方向也是不同的。
但到了影片结尾处,罗伯特与戴维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对罪犯雷的指控。
从逻辑的分析上,雷是一个完全的凶手,即他创造了十二宫杀手的名词,而且他是七月四日凶案的罪犯,更主要的是他有那个表的标志以及发信时间,但逻辑还是不能成为证明,笔记与指纹依旧是无法确定的,所以对他的审判依旧是一个未知数,更何况在审判之前他便已经死去了。
这个罪犯是成立的,但这个罪犯是十二宫杀手则完全是一个假设。
可能算是导演给出的一个绝对模糊的答案。
事实上,我们知道,此片根本没有答案,这所有的线索都是不确定的,都不足以将警方或观众导向真正的凶手,所以最后影片结尾依旧是一个开放式的。
但毫不否认,导演的功力显然体现在这一点上,看似繁乱的线索通过四个主要人物全部叙述清晰了,而且是相互渗透,有条不紊的,甚至给人一种史诗性的感觉,而这种讲述恐怕必须要采用纪录方式,不但是对真实的尊重,更是表达了一种客观的态度。
这一点,与《七宗罪》等充满了戏剧性的影片是绝然不同的。
而这种线索的不确定以及开放式的结尾无疑会令观众也深入到案情的分析中去。
(闲言,个人以为十二宫杀手是某人创造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只是有人将若干案件集合在了一起,那些信件标志以及密码的介入感是一种制造的手段。
雷也许是第一桩案子的凶手。
画海报的极有可能便是这个创造出十二宫杀手的人,当然,纯属臆测,权当乐趣了。
)大卫•林奇的叙事是张缓有度的,节奏感虽然并明显,但以纪实的风格更显出一种平实客观与准确,这种带入感是导演功力的体显。
但如果只是讲清了影片中案情的各个线索显然不是一部电影所在体显的,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变化。
影片主要涉及到了四个人物,漫画家罗伯特,专栏作家保罗,警探戴维和比尔。
在追查十二宫杀手的过程中,这四个人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一种颠狂的状态。
比尔最早退出了,他无法再承受这份压力,而保罗几乎将十二宫杀手做为自己事业更上一层的标志,戴维显然不甘心就这样将案子不了了之,而最陷入疯狂状态的自然是罗伯特。
罗伯特作为漫画家的事业并不是很出色,直到他看到了那些密码,由于天份的原因,他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在这种情况下,查找十二宫杀手则成为证明他自己的关健,而他本身对这个神秘的杀手也是充满了好奇,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与杀手面对面地,看着杀手的眼睛。
如果说其它三人都有一种世俗的目的性,那么罗伯特显然是一种本能的感兴趣,对未解之谜的热衷,而以至于他在自己侦破的过程中失去了对现实的关注。
十二宫杀手的行为固然神秘,但事实上却时过境迁,更重要的是,世界变得更可怕了,但执著的罗伯特显然是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他完全沉迷在其中。
其实很难说象除了罗伯特以外还有没有人也对十二宫杀手十分地关注,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杀手对人们心理上的冲击,恐怖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情,还有一种则是焦虑感,即象罗伯特这样的人,在查案的同时,他渴望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成功的认知,所以他必须查案,只有找出凶手才是对自己的认知,这一点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真相到底是什么,导演观众或者那些曾有过记忆的美国人,甚至即便是被害者都有可能无法说清楚。
这样一部从线索到结局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悬案影片却给人一种冷静客观的纪实片感觉,很显然,这是一种手法上的错位。
而这种错位放在这件真实的事情上便更显现出它的力量,也许导演正在通过这个著名的事件反映出我们所看到的许多事实背后也许隐藏着更多的秘密,也许所有的事实都其实是不真实的或说也许不真实的,混乱联系而不确定。
相信看过此片的每一位观众都会寻找着自己心中的那个“十二宫杀手”,这里是否有智力的比拼?
笔者不敢断言,但有一点,所有的“十二宫杀手”肯定也是不确定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犯罪是一门学问,侦破也是一门学问,但相较起不确定来,这两门学问都显得苍白了,所以最好的学问还是不确定。
这不但是对十二宫杀手事件的认定,也是对导演的肯定,当然更是为思索的好爱者们最大的鼓励!
韩兮2007-7-20于通州
《殺迷藏》是一部寫實的電影。
但寫實的電影大致還分兩種:寫實地談情和寫實地說事。
此片屬於後者。
寫實地談情,在絕大部份的情況都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具有時代價值(莫論是過去的還是當下的),有讓人反省自身的作用,可說是永恆的題目,例子不勝杖舉,也就不舉了。
但寫實地說事呢?
很少有能做得純粹、徹底如《殺迷藏》的。
或者有人會舉出吉士.雲遜描述校園鎗擊案的金棕櫚得獎作品─《大象》來作出抗議,但愚以為吉士.雲遜在這部影片中作出了極多的「藝術選擇」,比如是大量吊在角色背後的長時間跟拍、讓背景模糊的長距離聚焦鏡頭等等,無非是滲透了極強烈的主觀立場─看不見的大象─在其內。
筆者無意誇《殺迷藏》比《大象》好,反而我挺認同當屆康城的評委,這部吉士.雲遜的電影確實擁有極高的藝術成就。
我想指出的只是,就寫實地說事這一點上,《殺迷藏》確實相當稱職。
但當然,能在這宗如此艱難的事上做得稱職,則本身已是一項不少的成就。
艱難之說從何而來呢?
一部常規片長的電影要在不談情、不攪幽默也不炮製驚險場面的前提下,持續抓牢觀眾的注意力已經夠難了,此片還要做足兩個半小時,那你說該服還是不服?
大衛.芬查能讓你寫下服字,靠的是精煉的情節選取和準確的場面調度。
前者可見於導演從一而終地讓劇情以編年史式條目分明的時間順序跟著事情走,沒有借此攪通俗的一套(如疑犯的追逐和煽情的人物支線等)。
對於一件引人入勝卻具繁瑣支節的事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恰當的選擇(當然這得託真事之福)。
但更重要的始終是後者─準確的場面調度。
圓熟的導演功力確保了每個精煉而來的分場,恰如其份地呈現出該事情的狀態:非常突然的、驚懼的、憤怒的、沮喪的、困惑的、失望的等等。
所謂恰如其份,指的自然是不多也不少:少者,叫觀眾無法掌握該分場的事情狀態,讓他們像突然跟脫大隊,落了單的可憐朋友一樣,得迷茫地向前亂跑,跑到了甚麼地方誰能保證呢?
就算真能跑到終點,一頓臭罵是免不了的了。
多者,可換稱為渲染,可能出現兩個情況:一、過份造作,留下了斧鑿痕跡,反倒叫人抽離了劇情,事與願違。
二、出現雜訊,叫觀眾捉錯該場戲的用神,在劇情的跑道上走到了錯誤的岔路。
兩種情況都嚴重影響觀者的耐性,對於得艱難地持續抓牢觀眾注意力的本片來說,當然是半點不能容許。
於是大衛.芬查非得動用著最簡潔、無形的電影語言不可,而所謂圓熟的導演功力則正在其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電影中的事件橫跨二十多年,事件接事件的發生於真實時間上一點都不緊湊,而如前所述,電影也沒有攪通俗的緊湊場面,可筆者怎麼在觀映過程中有著喘不過氣的感覺呢?
愚以為導演把聲音先入的剪接小技倆連用得非常好。
那些電話鈴聲、電台廣播聲、信件朗讀聲像萬能膠一樣把相隔不近的事情輕易地黏起來,而且讓觀者在轉場的時候立刻又要打醒精神,緊湊感便這樣累積出來了。
總括而言,《殺迷藏》簡潔有力地表達了一件世紀懸案,忠於事件的手法,成功傳達出一種極抽象的frustration,那是一種失去一切情感波動、完全冷卻了的frustration。
觀者很可能在離場時不自覺的搖搖頭;那並無關電影的不善、也不是投入了追兇者的情緒(就算有也只是極小部份),而是從觀者深切明白到這宗懸案之不可解而來的。
換句話說,這種frustration是從事件的呈現中累積而來的。
所謂從一而終,大概到這裡,各位都明白了。
從引人入勝到失去一切情感波動、完全冷卻了的frustration,由事件出發,也由事件作結。
這種功力,叫人汗顏。
简单扯淡一下,那些什么要表现的是找不到的凶手,纪实的手法,真实的时代感简直不知所云……芬奇的兴趣并不是这些东西。
警察把多凶手的案件误以为是连环谋杀案,起因只是一封明目张胆的挑战信。
联系片中1968-1991的年代,冷战、越战、电视的崛起、电影的暴力化、同性艾滋等,社会恐慌就像疾病一样传播,芬奇的妄想代理人至此变成了一个时代。
但这个时代只是个倒影。
还有,警局的分区调查导致侦办不利,笔记学的不靠谱,当然这一切都是表象…本片难能可贵之处,抛去真实案件的琐碎、时间的跨度、以及所谓的作者风格,芬奇还是保留了他的恶趣味,杀人其实很好玩。
偶然想起生活中,调皮的小孩子不停挑逗我来陪她玩捉迷藏,她的行为就是各种行动上的挑衅,打你骂你,她很开心很沉浸在这种快乐中,但你要是不理她就会很落寞。
这里的黄道宫犯罪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态,这可不比七宗罪里的上帝代理人逼格要低……片中不仅仅是挑逗你神经的杀手,还有乐在其中寻找真相的男主、被挑战尊严的警察、焦虑的记者以及作为窥探暴力的你。
毕竟谁都会意淫妄想不是。
大卫·芬奇说:“如果你是个导演,还认为你能够隐藏你的兴趣,那你一定是疯了。
无论那是高尚的兴趣、淫荡的兴趣或是深刻的迷恋。
” 他还是超酷的。
片子完成度也很高。
虽然也承认它有点太长太闷了,但要是芬奇都讲不好这个故事,我不认为会有更适合能驾驭好这个片子的导演。
真的看进去你会发现,对白和剪辑的效率之高,几乎让你看不到多余的废话和卖弄玄虚的镜头。
看完本片,倒是想把芬奇的片子再拉一遍了。
后面图文简单讲解下剧情和镜头的注意事项瓦列霍枪杀案 夜 1969 7 4
瓦列霍枪杀案
幸存者交代,后来跑了,怕惹麻烦
受伤的唯一证人放跑(证人怕报复)瓦列霍枪杀案。
出轨被杀,男活女死(结尾男指证)上班一送孩子上学本片男主罗伯,交代基本情况,离婚有一子,漫画家。
这里同时剪辑,邮车。
主负责瓦列霍的警察木拉斯一证人信封送到,杀手宣言,细节(多少枪,穿什么衣服)一开始解密(男主买书回家)一男三编辑保罗喝酒(为后面落魄沉迷酒精铺垫)注,报社的态度很保守,漫画的政治新闻不要让放,这种爆炸新闻放第四版!
极简。
这一段拍的很有意思
那帕 负责贝湖行刺案的警察肯恩
现场被巡警破坏,只有军鞋一个半月后,1969 9 27 加州 那帕 白天 北港区贝湖行刺案(男的没死,女的挂了,刻字)画画转场(男主罗伯推测一部电影,最危险的游戏,zaroff,上司评价补充男主背景)
上帝视角加画外音的广播字幕交代时间和地点,角推,广播讨论,凶杀结束再拉开,报警电宵禁旧金山,两星期后,上帝视角!
转 夜晚男二陶西警察接电话(老婆铺垫),日常聊天(armstrong想吃日本料理没时间的梗),凶案现场,比尔生日快乐,手套,子弹,安静的角落,不是为钱谋杀,询问目击者小孩是因为上去擦东西(指纹)三天后,报社再次受到信,细节一血衣,威胁小孩,主要人物第一次交汇,留下部分指纹。
报社不报。
第二天,罗伯送小孩上校车又犹豫(影响以及关注)晚 字迹调查,r相似,被赶出和armstrong同事对话,巧妙衔接必须报道和杀手一致的剧情电视报道一社会恐慌(注,作为客观报道的记者保罗写莫须有的同性恋倾向,下班加班与抽烟的焦虑)
36:25
36:303处对话吐槽。
12小时候,警察局接到市民举报热闹,两处对话,上司向陶西询问情况,armstrong问瓦列霍警察jack证人的情况,电话转那帕负责人 肯恩那尔罗,鞋印(军用),同时吐槽管辖权,要信,没电传要邮寄!
询问出租车命案巡逻的警察,放过嫌疑人2天后 罗伯送孩子上车 广播一电视都是命案,罗伯看书的推理,水,保罗的拒绝非常规转 疑问 陶西不明白为什么留下指纹,脱掉手套 转 喝咖啡,保罗的推理一只杀女人转 走路 警察方推理转 电梯 报社方推理得出为什么要杀男的?
转 陶西:他在改变谋杀方式 注:这段剪辑干净利落,生活场景中得出一致结论!
警察和记者此时还认为是连环杀手,但也开始存疑。
2天后 1969 10.22夜晚接电话 指定梅尔文律师,上电视,男主在家看,既然接电视广告(冷幽默)防电话追踪,挂电话约定地点一水湖幸存者布莱恩说声音不是两周半后 信寄到报社,的士案的细节,嘲讽炸弹加新密码这场戏十分关键,影片已到50分钟,之前的信息很多,这场戏要强调之前的信息和交代男主一直关注这件事的动机。
夜一酒吧一对话,为什么捡我的垃圾(铺垫后面失业,嫉妒心,安全感很差了),喝蓝酒(后面亦是同一杯),补充和反复强调男主的兴趣和智商还有一直在关注这件事(从身上拿出密码和书),爱好看书,推测到还有密码,因为前一个密码太简单,言外之意是之前的我也破解到了,反复强调男三保罗爱喝酒。
注,必然有kill然后翻密码书!
保罗问罗伯,你要什么好处。
罗伯回答,你的好处指的是?
(哈哈,具有科学家的专注和奉献精神,就是常人说的有点呆吧!
这点十分重要,没有这个性格他就不是男主了!
)
学霸
kill
我还有
关键对白一交代人物性格(很多观众质疑男主为什么要探案)
反复强调
有意思夜一警察 陶西的家睡觉时间打电话给同事比尔查旧金山地下室(毁灭犯罪证据,不多见)一个半月后 律师家圣诞节收到信 本性一个半月后 1970 3.22 公路惊魂悬念设置上,摇篮里的婴儿像敖德萨阶梯注,个人认为这里不是前几次的杀手了,因为第一是女人,第二活下来,第三剧情上承接后面的妄想代理人30天后 小报消息开始 念信快速剪辑 很多人自称黄道带(看得见的信)4周后 摇到男主的酒吧一保罗的解释,带男主去查旧报,凶杀案过一段时间才会写信,妄想代理人 注:保罗的台词!
保罗的台词:失望的何止是男主,我们何尝不想在电影中看一个高智商、冷血的连环杀手1970 10.11 警车一比尔生日快乐,反复强调时间与忙碌喝咖啡,电视里是政客的承诺,调节气氛,反复强调男主的性格,转收到带血的布,保罗已经猜到,恐吓的焦虑与不只一次
反复强调男主性格
反复强调,所以他离真相最近报社报警一手枪训练场发泄,男主念报,恐吓,举报线人与约会最棒的一次约会 反复强调男主呆萌 聊保罗被恐吓 点餐担心保罗掏零钱 食物就打包好了!!!
71分钟,这场30秒的剪辑十分牛逼,跳切!
保罗打电话 这场戏剪辑三个时空,对罗伯说,转比尔看电视报道里保罗接受电视台记者的报道,第一次凶案提前1970 1 18 飞机 飞机上上司的质疑,保罗问能否搭顺风车
河滨命案 在事发后短暂的一个月陆续接到黄道带的信和电话
警察已经意识黄道带拿信抢功劳
很明显不是黄道带保罗错误线索,河滨命案的真相妄想代理人,快速剪辑
社会恐慌8月后 1971 7.26 关键陈词 恋童 潜水 入伍经验 1968.1.1 李艾伦!
元旦透露!
杀人计划!
警局 陶西和比尔对话,进一步向观众解释疑惑 为什么透露杀人计划?
也许喝醉了。
为什么不早报案?
报了。
吃早饭 陶西和比尔 对话 字迹不够,恋童字迹不对一双手,左右手写的太工整意一汇报准备去1971 8.4有意思的对话犯罪嫌疑人出现,运动镜头。
主动坦白像挑衅。
二郎腿,鞋子,名字不叫亚瑟叫李,我家有他们名字,血迹的刀用来杀鸡,河滨谋杀案,我去过那地方(摸表),杀小孩猥亵(愤怒),陶提到手表,和谁谈过,在瓦上过班,最危险的游戏,挑衅10小时候后 找到李的哥哥家 心理问题 字迹 要哥哥去找避免搜查令 之前的警官询问 陶的直觉向长官报告转保罗的境况 罗伯说信是杀人后过很久时间才寄出的转笔迹验证失败
后面承认笔迹会变化!
电话铃声转场 瓦的警察打电话给陶西,没证据法院不给搜查权!
没搜查哪来的证据!
上级汇报 没办法一年后 保罗状态不好(喝酒,妄想)还在调查被解雇1972 9 7 还在调查 李的精神状况不好,作证可能改变笔迹错误的方向,以为是证据的问题,笔迹学的不同流派证人 三个人一精神状况,哥哥和嫂子,钱尼透露的圣诞计划,社工95分钟,向上级汇报批准搜集一所有证据再次强调,体貌特征一出租车案不同,小孩解释 鞋子一尺寸 枪符合 密码一海军 1968 3.小孩的恐吓一猥亵 炸弹一化学师 手表与行刺案夫妇的名字 地理位置和谋杀很近 1972 914 拖车公园 搜集到的证据手套、鞋子、枪 半小时前溜了结果传裤衩回来(反差)证据不吻合
我在想这里是不是有可能,李犯的案件不是出租车留下来的证据,但别的案件证据又没有
反复强调
反复强调
联系后面的假信案,反复强调休息一结果拍成电影一电影院罗伯与陶西相遇(传承)4年后 新来的记者刁侃保罗,得知保罗下路陶西和比尔分别,日本料理道尽沧桑
罗伯翻看黄道带资料,老婆吓,换尿布咯看资料想到保罗,保罗还记得蓝酒,只是物是人非1977 10 11罗伯约陶西吃完。
老案子只有大卫陶西坚守,罗伯又发挥了他的优势(看书)一新的线索一借书人偷书(想到七宗罪里查借书人的问题,芬奇的犯罪片罪犯都是高智商自然手不释卷啦)一找罗伯特一杰科姆拉斯一不是新闻你有损失吗一五分钟查阅资料,你不抽烟吧?
高中抽过一次夜 罗伯再次约陶西 1问生还者看见凶手的问题(陶西警察不理,说不归他管,事实上是瓦列霍的警察木拉斯的责任) 2故意杀死黛琳,90分钟打了他们家人的电话,非随机而是认识,黛琳的姐姐被威胁后消失(注:后面再监狱中找到指出关键证词,那次派对的怪人叫李,瓦列霍案件) 3梅尔文贝利与之前的生日电话 注,带婴儿男主去确认生日时间12-18一负责的警察反问为什么愿意说出?
,查过无犯罪嫌疑人,建议男主去找笔迹和指纹注:关键情节一神秘电话。
明约莫瑞尔、报纸上的文字以及老婆的抱怨一佩尼是他手下?
神秘电话新的线索名字(我猜就是凶手自己打的),凶手是瑞克马修一见莫瑞尔再次确认瑞克马修(这个人好像全片没出现过?!
后面接男主的人就是瑞克马修,注:笔迹会变化,推翻之前笔迹不变的观点!
佩尼也打过)一恐吓电话警察确认出租车指纹不是瑞克马修的一冯恩?
在瑞克马修那里工作,找到海报,莫瑞尔笔迹确认很像1978 4 25黄道归来给陶西的信一电视中播放陶西伪造的信,专栏作家实名举报,陶西被描绘成英雄上阵父子兵一儿子说 不和妈妈睡一起一电话 月亮周期一男主已陷进去了1979 8 9
第二个嫌疑人一瑞克马修,举报自己引诱漫男主过来,目的是什么呢?
黄道带喜欢刺激。
电话一老婆意见一雨中回见消息透露者冯恩(其实就是凶手瑞克马修)一海报笔迹最接近的嫌疑犯一是我画的,加州不是每个人都有地下室,下去看海报一屋里有人一罗伯得出有两个凶手一琳达监狱说是李一妻子给资料,12-18,李注,这条恐怖的气氛还带有和妻子情感的变化!
如果是凶手为什么放走男主,如果不是为什么字迹要承认是他画的?
还是没有关键证据,但他也是凶手。
没看到那封信啊。。。
1983 12 20 相见恨晚(第一次警察见李也是运动镜头,突出)
运动镜头一对比警察第一次见李1991 8 16 新警察接手木拉斯 指证 男主已成为畅销书作家
瓦列霍案的幸存者。
那个贝湖行刺案的眼镜哥不是也活着吗,要他们对比确认一下嘛。。。
全片结束,看到很多人说芬奇没拍好,但我觉得这至少是芬奇的野心之作。
全片2小时40分钟,人物像俄罗斯的小说一样多而难记,本身又是真实事件改编,又臭又长,要在“好看”上做文章简直难上加难!
但芬奇还是做到了,干净利落的剪辑,简洁有力的镜头,删不了的对白。
除了结尾不好,不得不感叹完成度真的很高。
自己码字理逻辑都晕死。
当然,你也可以简单认为,这是多个凶手,警方办事不利的普通案件。
在长大以后我们才知道,童话中的大部分道理都是见鬼的,例如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男主人公在努力之后一定会打败恶魔幸福生活等等,现实总是很现实,就像《十二宫》,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控制,不是把所有的步骤做完就会有答案。
生命有时是不合逻辑的,尽管并不常见。
大卫·芬奇的风格大体上还是没有多大的改变,只不过和《七宗罪》比起来,更加冷静和现实了,在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纪实性影片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七宗罪》式赤裸裸的血腥和暴力,取而代之的是,突如其来的犯罪、手足无措的警察、神经敏感的媒体,以及,在几十年的过程中,案情一如既往地扑朔迷离,调查者年华老去,荣誉时过境迁,公众兴趣的转移像翻书一样快,可怕的十二宫杀手早已被他们抛弃,而那些还在坚持的人们,则穷其一生也不能找到答案,在岁月的变迁里郁郁不得心愿。
如果你能够忍受前一个小时的沉闷,看完这片子对你来说就不是问题,因为真正的精髓显然在于最后的一个小时。
当报社的漫画家罗伯特将所有的线索都汇集起来,并重燃激情去追踪杀手,我几乎以为影片会变成一部我们熟悉的美国式的英雄片,然而十二宫杀手的身份,到最后也没人知道,这个恶魔不仅在美国犯罪史上为自己留下了名字,还沉重地打击了人们的公共安全感。
我们看到破案过程中的很多无奈,繁琐的手续,公众的指责,家人的误解,上司的压力……罗伯特是四个男人中追踪十二宫杀手最久的一个,尽管如此,他还是不能成功,在最接近真相的时候重要证人突然心脏病发而死,所留下的线索却怎么也无法吻合,那些所谓的科学手段,反倒成了凶手逍遥法外的助手,在几十年越来越繁杂的案情里,没有人知道究竟哪一个环节出错,甚至没有人知道究竟哪些才是十二宫杀手真正所为。
在这个杀手的影响范围内,有些人死了,有些人发财了,有些人出名了,有些人更可能无意中做了杀手的帮凶,一个暗潮涌动的迷乱世界,最后被导演强压着用最冷酷平静的方式去表达。
谁说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仅十二宫杀手得不到法律的制裁,追踪杀手的警官、记者,还要承受追寻道路上的种种变故。
这是一个愤怒的导演在讲述令人愤怒的故事,这是一个被不断颠覆、不断否定、不断质疑的人生,这是一部用绝望书写的坚持者们的传记,《Zodiac》,它平淡地让我恐慌。
文章引用自:
神探李昌钰说过:一桩刑事案件案发的头三天,是一宗“热案”,处于最容易破案的阶段;三天后,就变成了“温案”;若一个月后仍未能破案,这宗案件就会变成“冷案”。
照此推类,那么这个美国历史上最可怕也是最神秘的连环杀手无疑是犯罪历史上的佼佼者,因为从1969年夏天犯下的第一宗命案至今,近40年过去了,仍未被抓获。
也许他已经死亡,也许仍然逍遥法外,更或者,和此刻的我一样,坐在沙发上,对着屏幕,看着这部描述有关于他的电影。
《Zodiac》是大卫·芬奇于今年夏天推出的新片,本着对《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的顶礼膜拜和对本人的推崇,我对本片同样寄予了厚望。
由于事先就知道了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惩恶扬善的影片,所以把目光更多的放在了主人公不断寻找线索,不断接近真相,又不断陷入困境的叙述过程当中。
杀手自封为“十二宫”,冷血,狂妄。
无目的性、无选择性的频频向无辜居民出手,每制造一次杀戳惨案,都会向当地的报社和警局寄去一封带有密码和被害者血衣的信件,提供线索。
一时间,人人自危,整个旧金山地区陷入一片恐慌,与案发地相关连的五个郡县更是实行了宵禁 ……。
收到信件之一的《旧金山纪事报》王牌记者保罗·艾弗里(小罗伯特·唐尼)负责跟踪调查这个案件,而负责漫画插图的新人罗伯特·格雷史密斯(杰克·吉伦哈尔)因为对密码信件的好奇也主动参与到事件中来。
除此之外,旧金山警局的二名探员负责该案,于是四个男人,围绕着这个始终不曾露面的杀手,展开了三十年恶梦般的调查生涯。
影片开头的氛围渲染得最为出色。
1969年的7月4日国庆夜,节日的气氛虽然被看似热闹的焰火和彩灯放大,然而阴郁的画面还是轻而易举地将观众的紧张情绪拖进阴森恐怖的氛围里。
接着,凶案发生了,凶手以不慌不忙,甚至有些笨拙的方式杀害了一对情侣,留下的一枚弹孔是现场的唯一线索。
不甘于籍籍无名,他主动报了案,并且寄出一封带有线索的信件,要求将密码登在报纸当日的头版头条,虽然密码很快被一对历史课教师夫妻破译,然而,没有名字,没有动机,信件的内容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命案一桩接着一桩发生,信件一封接着一封被破译,警方投入了大量人力,案情却始终没有进展。
美国的司法制度、社会秩序、法律权威都在这个杀人狂面前,受到前所未有的置疑。
影片很长,接近三个小时。
因为基于真实,影片在描述时,没有刻意制造惊悚的气氛,没有刺激的场面,没有好莱坞式的幽默,没有美女,除了简单交待了主人公因为案件调查而破碎的婚姻,甚至没有涉及感情。
因此,如果抱着看一场夸张的凶杀题材的影片,会因为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和分辨不出明显高低潮的段落而感到失望。
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故事始终以一种简单,甚至平淡的基调叙述着进程,有如影片灰色的背景,让我想起《七宗罪》里那贯穿始终的淫雨,像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仿佛永远不会停。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说影片的目的是描述一个从未照面的凶手犯案的过程,不如说更像是一部反映一桩旷日持久的悬案下几个小人物命运的影片。
经年累月,积沙成塔的线索,一次次峰回路转接近真相,又一次次陷入迷团而深感绝望,然后岁月流逝,年华老去。
由于对案件调查近乎偏执的执着,罗伯特·格雷史密斯的整个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地接到无声的恐吓电话,家庭陷入危机,工作停滞不前,婚姻破裂,原本内向温和的性情也变得越来越暴躁。
一度,和男主角一样,我以为最有可能的凶手是那个有旧金山为数不多地下室的放映员,和那个戴着瞄准镜标志手表的阿瑟·雷·艾伦,因为这些都曾经是十二宫信件里出现过的线索。
近三十年里,出现了无数个嫌疑犯,又一个个被推翻。
幸存者和目击证人对案犯的描述众口不一,冒名顶替者也为数甚众。
除了能确定凶手是一个30--45岁之间的白人男子以外,事件始终没有出现转机。
被认为最有可能的凶手阿瑟·雷·艾伦,也在1992年因病去世,警方在随后的DNA检测中也排除了其作案嫌疑。
这桩悬而未决的案件,终于被放逐进历史的尘埃。
这是一部没有结局的电影,因为案件的本身已经不会有结局。
这就是大卫·芬奇的电影表达的真实,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从来就不是黑白的,绝大部分时候,它们呈现的都是无奈的灰色。
芬奇的风格就是搞不好就会很无聊,搞得好了就是不错的悬疑片。显然这次没搞好
事无巨细的复制颇感导演的用心,但以如此平铺直叙的风格、如此缓慢的节奏、如此强大的阵容,演绎一个如此传奇的悬案,真是如食鸡肋。再有意思的事,坚持2小时40分,却没等到期待的高潮,怎不令人郁闷。
绕来绕去,参与者如此的众多,调查范围涉及了那么多的人,还没把这事查处一点点端倪来。居然还演了两个半小时,好吧这是真实生活,艺术不是得提炼一下生活呗
中规中矩没啥爆点,这么催眠的片子导演居然是大卫芬奇,太叫我吃惊了
The script writer should just get his sorry ass out of the filming business!! What a horrible movie!!!!David Fincher!What are you thinking when you decide to shoot this horrible piece of shit!
主角们就不说了,来说配角。大卫陶希的搭档比尔是壮志凌云里克鲁斯的搭档;取代保罗艾瑞的记者是老友记里joey短时间的非常奇怪室友;陶希的上司老友记里rachel有段时间暧昧的同事嘉文;主嫌犯李的哥哥是老友记里菲比麦克结婚要捐献的工作人员;杰克的第一个儿子是随波逐流里安妮斯顿的儿子
碎纸机电影。精彩展现了以虚构路数拍non-fiction会多可怕。且不说没有任何1960/70s质感,案件跨度十几年所有角色看起来没有任何变化已经粉碎了一切conceivable的可能。同样是一种与凶手的博弈,影像构建不及《杀人回忆》一个田埂上的摇镜,角色塑造不及《卡波特》任何一个有时间重量的特写。只有切的碎碎的像纸条一样的时间切片,骄傲地宣扬:怎么样,这故事特曲折吧。
给3星不是说拍得不好,而是觉得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上让我觉得比较辛苦。因为走的是相对写实的一个风格,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还原当时这个案件,因此信息量真的太大太碎,再加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有点消化不良。所以这部电影的乐趣主要在于看完之后,看电影的解析、幕后故事以及和真实案件的对比,网上分享的关于凶手加密信的破解过程让我看得饶有趣味,如果可以跟另外一个人一起讨论,那真的快乐double!而大卫芬奇为了还原凶杀场景复刻的用心程度也让人敬佩,甚至不禁感慨一声导演真是挺变态的,哈哈哈哈。另外,这部电影最令人触动的还是在于是基于真实案件,且是悬案,同时仍然有两封密信没有被破解,希望有数学家和计算机工程师们可以想办法揭秘一下,或许里面就有关键线索,如果没有,只能感叹一句,凶手真是一个怂包!
憧憬了很久之后打着哈欠看完了……剧情真的好无聊啊。也没有什么悬疑恐怖气氛。有点不明白那个记者,一开始没觉得他那么沉迷,没想到最后都癫狂了…一个案子毁了两个记者的生活啊
警方永远逮不到我因为我远比那些笨蛋聪明.用一个半小时讲锁定黄道带的经过,美国办案讲究证据以及程序,过去三年已经没几个人在乎了,去你妹的直接告诉犯人名字,嫌犯就是之前炼油厂的秃顶胖子,纯粹的对话支撑起本片所有时间.
反类型,反高潮,有时候能明显地通过大厦落成的延时摄影和时下流行音乐的串烧来感知时间变化,但更多时候则是毫无提醒,上一次出场仍是约会时没有存在感的女孩,下一次就已经在一起生活多年了
所以不只是七宗罪一部,而是所有芬奇都让我哭。世界本质是复杂连续体。好人总是要比坏人更累的,鲁法洛易老,唐尼易醉,吉伦哈尔握住真相的门把手却没敢拧开它,“精疲力竭的逐兔犬”——从他们的疲态,看出他们推着的石头重量(“他迟早会累了,然后放掉我”)。横陈失败、无穷沮丧,在官僚罗网的皲口里,丢盔弃甲地去对抗那些轻盈的恶毒(无差别杀手不需要解释自身,不留下爱恨线索),几无回音。我想起zj说:直到高考当天你也还是会有没搞懂的题。就算今日一切水落石出,也只会占领不起眼的(网页)版面,上时代的爱惧,下时代都一文不值,人只有有限的注意力,在有限的时空里,像一阵水雾似地散开。请把它奉献给那些无解的东西。——只有它们因被遗忘而永存,平白死掉的人,无底的谜语,当我们顺流而下,它们留在上游
真实的犯罪中没有戏剧、没有转折、没有英雄,甚至没有玩弄一切的幕后黑手。更多的是巧合、误会与错过。人们因此将生命浪费于追逐幻影,于虚无中寻找意义,于酒精中自我消沉。如果说十二宫有「贡献」,或许是给了这些人些许「追求」。就是这么荒诞。
大卫·芬奇最高作。
影片犹如案件一般冗长,漫漫岁月,没有悬疑带来的紧张,只有真实带来的枯燥与不安。罗伯特可以为了追求真相,难道他就完全不担心自身的安全和家人的安全?难以理解。真相与家人之间哪个更重要?不合情理,还是我格局太小?
看了两个小时40分钟,就这么一句“没有证据”就结束了?!
有点在看美版《杀人回忆》的感觉,也许每一个好警察心中都会有一个永远的不能追捕到真相的遗憾。
略有些失望,没有想象中的过瘾。前段和后端还都不错,案件进展和推理过程扣人心弦。长长的中段就有点鸡肋了。有几个视和听相互配合的镜头,声东击西,非常亮眼。有很多构思和桥段设计很眼熟哦,嗯,它们在龙纹身的女孩里面显然被运用的更为出色。
看了N次下定了N次决心吃了N次各种不同的食物挪了N次不同的地方居然守到的结果是这部戏的真相有N种可能我操你妈啊最烦杀人回忆了好么!!
如果影片內容屬實,很容易想像其實所謂的Zodiac并不是一個人在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