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雪色红颜

雪色红颜

主演:王时雨,王泫伊,李肖宁,吴晓丽,节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1

《雪色红颜》剧照

雪色红颜 剧照 NO.1雪色红颜 剧照 NO.2雪色红颜 剧照 NO.3雪色红颜 剧照 NO.4雪色红颜 剧照 NO.5雪色红颜 剧照 NO.6雪色红颜 剧照 NO.13雪色红颜 剧照 NO.14雪色红颜 剧照 NO.15雪色红颜 剧照 NO.16雪色红颜 剧照 NO.17雪色红颜 剧照 NO.18雪色红颜 剧照 NO.19雪色红颜 剧照 NO.20

《雪色红颜》剧情介绍

《雪色红颜》长篇影评

 1 ) 插电or不插电,这是一个问题

《完全未知》把迪伦塑造成为一个十足的混蛋(事实上他确实是的)。

本片在叙事节奏上把握得接近完美,只有那为数不多的观影门槛也许会让路人观众有些费解,以及三角恋情确实是有些些烂俗的。

然而,这些都不影响对迪伦的塑造。

在波澜不惊的两小时稳定叙事后,随之而来的高潮却突然让人热泪盈眶。

这是我最爱的那类传记电影。

比多年以前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要好上太多,《猫王》更显得是一部烂俗爆米花。

甜茶的表演我只能说影帝实至名归,像迪伦是另一回事,微表情才是绝杀。

 2 ) 片名翻译真是莫名其妙

22.1.05 竟然搁置了要搁置到什么时候啊 真的很想看24.3.19 两年多了终于开始了,詹姆斯曼高德求你好好拍,谢谢。

25.4.1 大概是近乡情怯,期待了那么久,真能看了又拖到现在。

没有渐入佳境,平庸之后还是平庸。

唯一有亮点的是选歌还有他们出现的时机。

果然把重心放在了两任女友上,但是看完以后又觉得没有重心,剧本像是梦游写出来的,没有侧重点,不挖掘内心,也不塑造氛围。

抓不住真实那塑造一种氛围也可以啊,慌慌张张把这几年的大事观众感兴趣的东西讲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再出现一些重要人物,最后再首尾呼应一下,完啦!

本来以为导演可以拍一下六十年代初的格林威治众生相的,按他的自传讲,他刚来格林威治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和pete seeger有那么多那么深的联系,在签唱片公司前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经历和观察,结果这里ps直接成了导师,草草几个镜头以后就开始谈恋爱了。

虽然看了纪录片还有他们的自传,但bd在我眼里一直是一个很朦胧的形象,雾里看花,外人永远看不清他。

他是聪明,忧郁,自傲的, 不同阶段也是不一样的。

tc只演出了忧郁,出戏了很多次,每次光着上半身弹吉他都让人幻视elio.导演好像完全不想要拼出一个他理解中的bd, 就这么潦草的拍完了一个历时这么久的电影。

唉。

 3 ) 故事稍欠,音乐有余

故事刚好发生在我之前去过的地方(来纽约第一周去打卡的Folk City和Gaslight Cafe),我现在住的附近(哥大旁边的河滨教堂),以及计划要去的地方(罗德岛州的Newport)。

很多来看电影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他们听得特别痴迷 Bob Dylan应该是他们年轻时候的偶像吧。

美中不足是主角人物塑造,甜茶扮演的Dylan自带男魅魔+自走炮光环,一弹唱就能让听众着迷,以至于剧情冲突的表现不足。

无论是和Joan以及Sylvie的感情(渣男本色),还是和Pete和Albert等人关于不插电民谣vs插电摇滚的音乐理念争执,缺少足够深度的对话或者独白来挖掘矛盾点,都用一段又一段的弹唱盖过去了(尽管歌词里埋藏了一些隐喻)。

不过故事的几位主角包括Bob和Joan本人都还在世(除了Sylvie原型Susan Rotolo已经离世),很好奇他们自己会怎么看电影里的描写。

总而言之作为故事片有缺憾,作为音乐剧非常精彩。

 4 ) 示范了传记片最糟糕的结果

最好的传记片,可以逻辑清晰地交代完主角的一生,让不熟悉主角的人对主角产生充分的了解。

同时也在艺术表达、思想等等各方面有一定新意,让熟悉主角的人也能得到新的启发。

其次就是清晰流畅忠实地交代完主角的一生,让不熟悉主角的人充分了解主角,对于熟悉主角的人来说,虽然也能愉快地看完,但是多少会觉得“这些我都知道”,当然挑挑毛病,品品卡司,也蛮有乐趣。

又或者不熟悉主角的人看得云里雾里,但熟悉主角的人会看得很高兴,各种reference过瘾到飞起。

I'm not There就是这种。

以上这两种是不同的追求,说不上哪一种更好,看导演和演员怎么呈现。

这部就是最糟糕的一种,不熟悉迪伦的人看得云里雾里,根本就不明白这小伙子为啥这么招人待见,不就弹个电吉他,为什么观众这么大反应;熟悉迪伦的人会觉得非常无聊。

(当然纯粹捕风捉影胡说八道的不在讨论之列。

)能把迪伦拍得这么无趣,甜茶动不动就只穿大裤衩弹吉他,都快露Jim Morrison露的那个东西了,还是充满性缩力,也是有点儿不容易。

诺顿演的西格有几分神似,而且没有被拍成斧头砍电线的小丑,是我对本片唯一满意的地方。

 5 ) 角色与表演都缺乏吸引力,最终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1)太长了,其实这个人物Bob Dylan的故事不太复杂,不需要这么长,基本上只讲了两件事,一:他是一个jerk,各种脚踏两只船,利用女人;另一个就是他作为叛逆且追求创新的创作型歌手,一直希望能寻求改变和新鲜事物,但遭到唱片公司反对,可是他依然坚持与之斗争。

有才华的人底气足,不畏强权。

2)甜茶虽然造型上很像Bob Dylan但他演唱技巧很一般,也许是故意这样,反正给人的感受就是片中所有出演其他歌手的配角都比他唱得好。

这是真的,我保证你看完会有这个感受,因为很明显。

其他演员出演的歌手虽然唱得少但都很惊艳,可是甜茶的主角反而唱得很一般,无法让人有刮目相看的感觉。

当然也可能是故意为之。

毕竟Bob Dylan本人也是以创作才华著称,而不是嗓音。

3)Bob Dylan的故事其实最终只证明一件事:歌手必须自己写歌、自己创作才能受人尊重、崇拜和有话语权。

2个半小时就说了这么个事儿。

相比猫王的舞姿和外形,披头士的嗓音都比不过,Bob Dylan的成名、传奇全都是因为他很会创作,而且创作力惊人,他不仅随时给自己写歌,唱出人们心声,还给很多其他人写歌。

而因此,似乎所有人都迷恋他。

本人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有多好,也不觉得甜茶可以因此获奖,但也许可以入围。

我个人觉得他在旺卡里的表演和演唱更好。

鹅且这部电影反而让我对Bob Dylan的印象变糟,成为了黑粉LOL我看片时,听到旁边传来打呼声,还以为旁边的爷爷睡着了,但后来发现声音不对,才看到旁边的爷爷怀里抱着一只小狗,很小一只,甜茶唱民谣给它唱睡着了:)但后来甜茶开始玩电子音乐时,小狗受到惊吓又被吵醒了。

但总体来说小狗很安静,一点没叫,感觉是刚出生不久的宝宝.

 6 ) M君看无名小辈:Don’t Worry the Moon, We Have All the Stars

A Complete UnknownDon’t Worry the Moon, We Have All the Stars (7/10 stars)It's always difficult reviewing an independent film that kinda looks good. A Complete Unknown has good marketing in terms of the cast and the title of "Bob Dylan," one the most skilled biopic director from Logan, and meticulous production in its music, performance, and historical contextualization—and yet, the story just isn't that exciting. Performance wise, Chalamet gives a decent recreation of Dylan's voice and mannerism, but the rest of the side characters aren't really interesting and can all be generalized into his lovers, peer rebels, and traditionalistic folk "parents." Instead of delving into the complexity of each character, half of the narrative we get songs sung in full, which might be rewarding to Dylan's fans but personally I struggle to understand the lyrics through that goose-like voice, notwithstanding the deeper meaning behind each song. The broader social background of "Dylan going electric" is also largely simplified to a young, talented musician wanting to try all forms of music versus his conservative folk listeners and mentors, which is quite confusing to know-nothing audiences like myself. If the moral dilemma of the film is a choice between moon (traditional folk and romance) and stars (literal stardom and a new world of music), I'd side with Dylan any day because everyone has the liberty to choose their career and community of belonging --- I don't understand why the movie would make such a big deal about it, from what I was shown at least.Allow me to pull out the measuring stick of biopics, Oppenheimer, for comparison. Both center around a pretty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 and both dive into esoteric subjects such as folk and physics. And yet, Oppenheimer makes science interesting and the stakes real with its visuals, editing, music accompaniment, barrage of witty dialogues and anecdotes, and a web of intricate characters that all serve to heighten the plight of personal genius versus chances of destruction. Meanwhile, A Complete Unknown simplifies the real events and figures to make space for songs that aren't familiar to half of the audiences and fails to convince me that its protagonist is worth knowing.

 7 ) 无名小辈

以前慕名听过迪伦的歌,试了几次都没听进去,也就不勉强了。

对他的印象就是他很酷,从年轻酷到年迈。

虽然也搞不清是哪里酷了,但信息时代听过就忘的各种耳语让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因为甜茶和范宁才去看的这部电影,对剧情没抱太多期待,因为完全不知道谁是谁,开头部分看得我云里雾里。

直到琼贝斯和希尔薇出现,才把电影带回到了“故事”的范畴,给了我这种小白观众一个情绪上的指引。

然后是音乐。

影片中的音乐应该就是我曾听过的那些,依然不是我喜欢的调调,但迪伦的歌词却自带氛围和故事,好像一种很自我的娓娓道来。

很多歌我也不确定他在唱什么,却让我想去了解写出这些歌词的人。

迪伦就是文艺版的龙傲天,才华横溢,对音乐执着的人琴合一了。

他是个渣男,但我觉得但很难用普通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把人形乐器,虽然不情愿,现实就是,你都没法用这样的标准去说嘴有流量的人形立牌,对于高出几重天的迪伦,就别往这方面较劲了。

我很喜欢范宁演的希尔薇,让人怜惜,又让人感受到她坚实的内核。

她对于迪伦的断舍离了,让她拥有了和迪伦平等的自我。

不是很清楚民谣音乐的渊源,所以不太明白为什么民谣界会因为迪伦插电演奏而感到冒犯。

是否如同素菜馆突然开始卖叉烧的意思?

但是就凭着那些民谣人士的固步自封,我理解了为什么迪伦要突破民谣的局限,去探求新的风格。

以他的才华,不管素鸡还是素鲍,做的再好也只是题中应有之意。

于是,他做了一碗叉烧饭。

可能冒犯了,甚至背叛,但香喷喷的。

 8 ) 不是最好的 Dylan ,但是最好的甜茶

“A Complete Unknown” 是第二部 Bob Dylan 的传记电影,和“I'm Not There”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这部电影的焦点一定是甜茶 Timoth e e Chalamet ,他前不久刚获得了美国演员工会奖的影帝奖杯🏆!

(获得影后的是“substance”的黛米摩尔) 2020 年这部 dylan 传记电影立项,又历经疫情,甜茶苦练 4 年时间学习模仿 Dylan 的唱腔、说话方式、生活姿态以及弹吉他和口琴等,才高度还原了本部电影里 100% 需要演员自己歌唱的场景,尤其是与 Dylan 的精神偶像 Pete Seegar (爱德华诺顿饰演)惺惺相惜誓要将 Folk music 带领走向全世界,又是与 Joan Baez(莫妮卡巴巴罗饰演)的即兴对唱等等都需要演员深厚的音乐功底。

光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 98% 的音乐传记电影,要知道讲述 Queen 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和 Elvis 的“猫王”为了保证音乐效果还是采用了原声和对嘴型的技术,并没有让演员本身去还原歌手本身的品质。

而在“A Complete Unknown”中无论是甜茶还是诺顿,或者莫妮卡,一个个都打到了超越期待的水准。

甜茶在片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在“Dune”或者“Call Me By Your Name”的影子,这部角色入围 Oscar 实至名归,据说电影原声已经出了,一定收藏一波!

另外说说这部电影的瑕疵,必然是过度商业化的结果,影片聚焦在 Dylan 1961—1965 重大转型的 4 年,从乡村少年到闯荡美国主流,与肯尼迪等并称为时代风云人物之一,却略过了 Dylan 身上对于社会平权、政治运动、文学哲学思考等的密切关注,几乎投射在他与两位女性之间的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这可能也是豆瓣仅仅只有 6.5 分的原因。

的确比起导演之前讲述 Johnny Cash 的“Walk the Line”相比,缺少了壮丽的悠扬。

(片子中 Dylan 的对手 Jonny 出场的确惊艳,反而让观众拾获一宝)但当戏院里响起”Blowin in the Wind”,当时间倒流回 60s 年代,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时刻呢?

This is the real Music!!

 9 ) 也不是说Nobody should play Bob Dylan...

《无名小辈》 的选角是失败的,虽然甜茶外形上和1961-65年的Dylan是有相像之处的,但气质却完全不一样。

Dylan是上帝亲吻过的人,不止是songwriter,更是诗人,是思想家。

在我看来,他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邃到,是没有多少空间留给empathy的,对父母,情人,对泯泯众生。

他唯一关心的只是把那些从天而降到他脑海里的真理通过创作表达出来。

所以他这个人的情感淡泊而冷漠。

像另一部他的biopic的标题形容的那样,He's not there.他总在别处。

他的眼神是那种看着你,却好像没有看着你的彻骨的冷漠。

这可不是甜茶,起码现阶段的甜茶可以说是几乎相反的人。

于是我们看到甜茶做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的呈现结果就像一个酷不起来的男孩,拼命在表演cool guy,还是the ultimate cool guy。

这一次的塑造,与几年前Austin Butler对Elvis的塑造相比逊色很多。

这并不是演技上的差距,角色塑造能力的高低,而是反向casting的结果。

这部电影是为成名后的甜茶量身打造的,而Austin是在籍籍无名时完全针对Elvis的人物特质万里挑一的,不仅外形高度相像,更重要的是人物底色与属性,也并没有太大的距离。

So...it's not that nobody should play Bob Dylan, it's just Timothee is not the perfect one. And he's not going to get an Oscar for this performance, well the way I see it. Not for Bob Dylan. Because singing is a craft, which can be mastered, but being is not.

 10 ) 时代暴雨中的先知:当希尔薇预知了鲍勃·迪伦的永恒背叛

尽管影片改编自Elijah Wald的《Dylan Goes Electric!》,以迪伦1965年纽波特民谣音乐节上石破天惊(其实是闹剧)的电声演出作为基点展开叙事,但是,作为迪伦粉的我,看完《A Complete Unknown》,最被触动之处,却是Sylvie Russo——对,这是片中的化名,实为迪伦早期的缪斯女神,Suze Rotolo,伟大的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封面里那个美丽俏皮的女郎。

Suze Rotolo的故事,摇滚乐迷们并不陌生,包括其自传作品《放任自流的时光》,陈震老师多年前已有中译本,以及迪伦在《编年史》中的描述,共同勾勒青年迪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所度过时光。

尽管《A Complete Unknown》中对Suze角色的调整,比如Suze从未参加1965年的纽波特,更别提他们隔着铁栅栏告别的那一段剧情,包括电影中对迪伦和Suze分手的描述亦模棱两可(其中重要的一点,Suze怀上了迪伦的孩子,最终他们共同决定堕胎,这是他们关系不可阻止地走向破灭的一环),电影中的这些改编一部分保护了Suze,也保护了尚且健在的今年83岁的迪伦和84岁的琼·贝兹,另一方面,这些改编在我看来是相当成功的,脑补(其实是印证)了我作为迪伦粉对当时年轻迪伦的构想。

有三场戏,迪伦的三次歌唱,台下的Sylvie Russo(我们还是叫这个名字吧)触动了我:第一次是迪伦唱《暴雨将至》。

这时候的迪伦,已是声名鹊起的民谣新星,被歌迷认出的时候赶紧钻入车里(此处致敬披头四hard day life?

)。

Sylvie作为在封面里出现的那个、可能是外界看来全格林威治村最幸福的女孩,镜头给到台下的她,她吞了一口唾液,然后露出了一个欣慰却苦涩的笑容——这一刻,希尔薇知道,迪伦,已经不再属于他了。

这是我在电影里的第一处泪点。

第二次,在新港,迪伦唱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吉他,口琴,破铜锣嗓,台下歌迷大合唱,这是美国1960年代的时代强音,也是迪伦后来要挣脱的声场。

这时候,镜头又给到了希尔薇,此刻的她,早已知道迪伦塑造了“大家心目中的迪伦”,知道迪伦本色的她也知道迪伦必将把此打破,连后台的琼·贝兹也露出了意味深长的表情:这个混蛋,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包括他自己。

最后一次,是的,就是影片的高潮,It Ain't Me Babe。

影片中,迪伦和琼·贝兹看起来甜蜜地唱着这首歌曲,But it ain't me, babe,No, no, no, it ain't me, babe,在台上如一对情侣,打情骂俏,不断地否定和肯定对方——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中,迪伦和琼在1964年对唱过此曲,影片中1965年是移花接木,迪伦和琼之间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希尔薇未等歌曲唱完,已经知道,迪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混蛋,别抱着幻想了,走吧,别被他的才华蒙蔽了。

尽管这里会被许多观众认为是爱情戏份,但在我看来,希尔薇是最早的先知,她预知了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变色龙,他会用一个又一个的真诚的谎言,对自己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绝情的背叛。

最后希尔薇所说的,“他有很多可以聊天的人”,这又印证了迪伦的名言“对于我来说,向50个人歌唱,比向2万个人歌唱更难”。

专栏作家Darryn King在看完本片,认为Elle Fanning对希尔薇的演绎并不好(狗屎),但他在《福布斯》的文章里还是写到,Rotolo留下了“对成名所付出的情感代价的痛苦记录(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还深刻地描绘了迪伦从民谣歌手到混蛋和全球偶像的转变”(a wrenching record of the emotional costs of f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asualty) and, of course, a penetrating portrait of Dylan's transformation from folk-singing jerk to, well, jerk and global icon)。

说的没错,迪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

但,在《无名小辈》这个电影里,导演选择了用通俗易懂的感情线,去替代迪伦为什么要撕下自己被拱上旗手的标签,而最终通向了电,这个改编虽然看起来抓马,但是对于迪伦粉丝来说,如我前面所述,合理,反正迪伦那点破事,没啥我们不知道的。

至于那些不熟悉迪伦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渣男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之类,这只能是取舍了。

反正迪伦的口头禅是,关我屁事,I'm not there。

《雪色红颜》短评

L-ike a rolling stone ~

9分钟前
  • 空心菜梗
  • 推荐

又臭又长的流水账片,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剧情 越看越莫名其妙

13分钟前
  • VincentP
  • 较差

主创对得起这满场爷爷奶奶的粉丝票嘛😅

17分钟前
  • 较差

演Joan Baez的Monica Barbaro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22分钟前
  • 多喜养福
  • 推荐

再给我没逼硬装试试看呢

23分钟前
  • Yurixius
  • 较差

其实甜茶演的还行,但是电影太无聊了

25分钟前
  • 尔安宋🌈
  • 较差

不知是否因为非鲍勃·迪伦粉且也从未get到其任何一首歌的缘故,总之抱看😔

30分钟前
  • 淼大壮
  • 较差

看着就跟梦游似的 他演他的 我刷我的手机

35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较差

感情线可以.... 其他非常混乱

37分钟前
  • 時錐
  • 还行

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

38分钟前
  • 山微漾
  • 推荐

看着Timmy咬着后槽牙学Bob Dylan说话两个半小时看得我坐如针毡,随后我立刻去翻采访,本人说话正常点,不过那种吞吞吐吐说话不清的感觉学到了……好无聊的电影,我对Bob Dylan一无所知,看完电影后除了知道Bob Dylan脚踏几条船,对于音乐创作坚持自己非常叛逆,其他依然一无所知。歌不是我喜欢的,当年看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也是从头睡到尾。

43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较差

美国流行歌手鲍伯迪伦的传记片,今年奥斯卡奖8项提名。一般的艺术家传记片模式,没什么特别出色之处。显眼的是主演的演员“甜茶”下了几年功夫,片中鲍勃的歌曲,都是他自己现场演唱的!不易!

4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AMC Eastridge 15] 全场几乎都是老年人。落入音乐传记片俗套: 音乐串烧

48分钟前
  • 张一bin
  • 还行

中规中矩流水账。聚焦于鲍勃·迪伦早年的成名史、感情纠葛,以及他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在“插电风波”中达到极致);甜茶的演技没有很惊艳,倒是穿针引线的爱德华·诺顿令人印象深刻。

51分钟前
  • 承泽明
  • 还行

0 / 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如此纯粹的零分电影了。全片唯一的记忆点可能是房间里挂的汉语书法上写的“基情”两个字吧。

5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很差

B|从疲倦的嗓音上所生长出的一个美国民谣文化符号,曾经年轻,现在历久弥新,“垮掉”的一代,也是想用自己的音乐发声关于反战、态度乃至争议的一代,鲍勃·迪伦无疑是神级人物,遗憾的是甜茶只非常及格线地在低配模仿而已(完全不及同届男主奥提的布罗迪甚至多明戈),范宁好美啊我的天。

56分钟前
  • 达远
  • 还行

故事講得未必很吸引 但完全自彈自唱的甜茶確實了不起

57分钟前
  • 洛儿
  • 推荐

这部片子基本就是复现几次现场演出,再穿插进狗血的三角关系,其实鲍勃迪伦有很多的故事可以挖掘,他的传记片明明可以拍的更好看。吐槽了这么多,再来说说优点,甜茶的颜真的无比适配摇滚青年的形象啊!

1小时前
  • 甜甜圈
  • 还行

扫盲型传记片,无功无过,不如《我不在那》多矣,可能是最近接了不少商业大片,感觉提摩西茶身上的文艺气质越来越弱了,但我很喜欢这电影对六、七十年代纽约曼哈顿街道和室内(公寓、小吃店、酒吧、地下live现场)的复现,几处街区实景让我觉得“咦,刚才好像看见那个耸肩揣手缩脖子的年轻人从街角经过,只是,他好像换了一件衣服……

1小时前
  • 大熊星座
  • 还行

能在一部2024的电影里听到这么多迪伦的歌已经很满足了😭

1小时前
  • 1985.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