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以一个中年成名的小说家幸夫为展开,在开场一段尤为简单的理发场景中,几句最为平常的言谈,却已然让观众所见成名后的丈夫与昔日的结发妻子没有了丁点感情可言,这样的夫妻关系其实已然走到了陌路,而电影用一场骤然而至的生死离别,所换来的并不是丈夫的痛定思痛,相反作为知名小说家的丈夫关注的是自己的名誉,想的是和自己的情人继续缠绵,这样的一个渣男甚至最后连自己的情人都为他的这种行为所不耻,可以说这时的男主早已忘记了何为爱的能力。
《永远的托词》改编自导演西川美和自己的小说,作品入围了153届直木奖。
文学作品在改编为电影后遭遇的困境在这部电影中有所反映,因而可以拿出来细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情节认定为悲剧六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而在情节这一要素中亚式又最看重“突转”与“发现”来创造戏剧的冲突。
“突转”指剧情的突然变化,既可以是从顺境转为逆境,也可以相反;而“发现”则指一种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可以是人物对自己身份或新关系的新发现。
虽然小说并不像戏剧那般强调“突转”与“发现”的重要性,但在创造情节的冲突上仍然是同一的,它们按照相同的模式运作。
没有看过原著小说,只在改编后的电影中比对两者的殊异形态,按理说这不太可能。
但冒险总得有人去做,况且导演改编自己的小说肯定会在影像间保留更强的文学性。
首先讲电影中的“突转”,发生在男主角津村启在妻子不幸落难后,遇到与妻子一同罹难的女友家的孩子,突然想照顾这对兄妹的举动。
电影没有设置多少可以使这种转变合理的铺垫,只是在看着哥哥入睡时津村启在笔记本上写下的那句话“看着孩子入睡,多么奇怪”。
对于电影来说,为这种转变之合理性提供的信息相当匮乏,因而显得不真实,甚至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依照电影之前极少的信息铺垫,这位功成名就的作家是一个完全依托妻子照顾的形象,但意识不到妻子对他的这种爱,因为他在妻子身亡那天及火化之后仍然乱搞女人,对他本人来说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不适。
就是这样一位养尊处优的上流人物为何突然间就愿意照顾这个贫困苦之家的孩子,这是说不过去的。
绝不可能是因为同情心,看到孩子的母亲不在了又没有人照顾他们而心生怜悯。
唯一的可能解释是为了写作:这样便能开始一段新生活,既可以忘记妻子的离去(虽然对妻子没有多少感情,但死亡总会像幽灵般萦绕),同时也可以收集写作的素材。
这种转变在电影中十分站不住脚,却很能成为小说的合理情节。
在小说中,情节的发展并不完全地依托于现实生活的可能性。
小说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实建立在两种殊异的逻辑基础上。
小说更加依赖于读者的听觉,而电影则首先展现视觉景象。
因而,当我们看一部走写实路线的电影时,我们更愿意看到一个与现实世界无异或以同等密度组织起来的影像世界,其中任何违背现实的因素都会破坏掉影像的真实质感。
而在小说中,一个突然到来的情节转变只要能在叙述者声音的统一上保持一致,就能令读者信服,它并没有像电影那般如此依赖于现实生活的合理性。
同样出现在这部电影中的一处至关重要的”发现“,也暴露出小说在改编为电影后可能产生的问题。
这是整部电影中最值得挖掘的一处情节设置,也即津村启在整理妻子遗物时,偶然打开了手机,看到了那条还未曾发送成功的短信,虽然这个情节设计超出了现实生活可能具有的戏剧限度,缘何妻子在落难时正好也在编辑这条诀别短信——“我已经不爱你了,一点也不爱了”,但出现在电影中仍然是可以被接受的。
它能让整部电影发生根本的转变,进一步深化影片所要传达的主旨。
但问题是西川美和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次“发现”。
我们可以发现津村启在发现这个惊天秘密之后,并没有陷入多少强烈复杂的情绪中,就像他在妻子死后还能跟情人上床一样,他再次无动于衷。
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对妻子根本已然没有多少爱了,还是他作为作家对世界自有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而不想过多介入。
电影在这次“发现”之后,回到了津村启照顾兄妹俩的日常生活,放弃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进一步挖掘。
这种空白出现在小说与电影中会有所差别,如果是在小说中,这条突然发现的短信将始终跟随人物的内心,并在他的言行间投下阴影;而在电影中,观众只能接受影像直接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而不能逾越半步。
虽然整部电影建立在这样的一种逻辑上:当这个男人开始在另一个家庭尝试照顾别人的孩子时,他在这些生活的点滴间体味到了妻子曾经对他的关爱与照顾,从而从一个被爱之人成长为去爱的人。
但这种逻辑的设定与放弃这次重要的“发现”并没有多大关系,这条短信本可以有更多的用武之地,而整部电影之所以显得刻意也正在于此。
如果不了解小说与电影不同的运作逻辑,这种困境便是不可避免的。
“你觉得你不会失去他们,但他们转瞬就离开了。
” 比较中规中矩的鸡汤题材。
导演风格有点像后期岩井俊二和中期是枝裕和的结合体。
光线质感完美,许多细节设置极其抓人,可以看出导演灵性所在。
电影主要由三条线铺开,幸夫的感情线,大宫的感情线,还有真平的成长线。
其中幸夫的感情线和真平的成长线其实是可以看作同一条,根源就在于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和处事的方式是极其相似的。
直率到冷酷的情感思维,缺乏认同的自卑感,自欺欺人的倔强,这一切可以透过电影中无数巧设细节窥探出来。
可以这么说,幸夫其实就是长大了的真平。
至于大宫的感情线,更多的是作为对照辅助作用,与幸夫的感情线碰撞从而延伸出对遗忘的价值和回忆的可能的深入探讨。
然而,这部电影也有些不足的地方,男女主感情的前设铺垫不够,以及后半部分的剧情设置较为刻意,凿造之感有些重,还有大宫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比较扁平。
但尽管如此,就凭这部电影对细节的把控和拍摄风格,7.6的豆瓣评分着实低了,7.9-8.2分应该是个比较合理的区间分。
文/梦里诗书 《永远的托词》是一个属于男人的故事,更也是一段属于人生的启迪,电影明明有着足够波涛汹涌的故事,却在导演西川美和稳重平和的叙事下,以一份别样的平静,让人真正走进了一颗渴望救赎的心灵,看到了一个渣男心路历程的转变,以此所形成的真情,已然足以给人一次治愈心灵的感动。
电影以一个中年成名的小说家幸夫为展开,在开场一段尤为简单的理发场景中,几句最为平常的言谈,却已然让观众所见成名后的丈夫与昔日的结发妻子没有了丁点感情可言,这样的夫妻关系其实已然走到了陌路,而电影用一场骤然而至的生死离别,所换来的并不是丈夫的痛定思痛,相反作为知名小说家的丈夫关注的是自己的名誉,想的是和自己的情人继续缠绵,这样的一个渣男甚至最后连自己的情人都为他的这种行为所不耻,可以说这时的男主早已忘记了何为爱的能力。
面对失去妻子后的生活,孤独的阴霾和已然枯竭的创作力终彻底笼罩住了这个昔日虚荣的小说家,而为了赎罪也好,为了寻找灵感也罢,幸夫走进了一同出车祸而死妻子闺蜜的丈夫大宫和他的两个孩子的家庭,此时电影又开始回归于一种温馨的假象,彼此之间好像都得到了治愈,但其实失去亲人的痛苦又怎么可能如此轻易的放下释怀?
电影非常巧妙的一个点,正是对这场悲剧后的每个人都有着极为细腻的人物塑造和把控,以此所酝酿的情感,丝丝入扣的使这个故事走进了观众的心房。
不管是妻子的死去还是大宫一家本自幸福被打破后的生活,其实都是再为电影最为关键的一个点在做出铺垫,这个点就是幸夫在妻子的手机中看到最后一条未发出的信息:“我再也不爱你了,一点也不。
”电影的整个情感在这一刻得以了爆发,那曾将妻子视为陪衬的虚荣在这一刻被彻底打破,而随着妻子的离去,已然逐渐被唤醒对妻子之爱的幸夫更在这一刻感受到了锥心之痛。
在这场情感爆发之后,电影所留给观众的并非是一份冷若寒冰的绝望,大宫一家与幸夫之间互相的种种交汇,让人也再度回归到了面临生死之痛后,每个人必将经历的成长与释怀,而电影在此也透过幸夫再次从新拿起的笔端,那句:“人生,就是他人。
”的感悟成为了电影最为夺人泪目的所在,《永远的托词》所最终落足的并非是对一个渣男的讥讽嘲弄,而是一份历久弥新的爱。
乔布斯曾说:“不要为别人而活。
”,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谁又会没有着一份“人生,就是他人。
”的羁绊?
西川美和作为一名女性导演用一个虚荣渣男的救赎,所要诠释的正是这个最为被人忽视却又最为珍贵的人生之道。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幸夫是个小说家,一本正经接受访问,装有幽默感的样子上番目,总之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假如我和他互加好友,他的朋友圈应该会有和演艺人的合照,在明星居酒屋的喝酒照片之类的,总之他的朋友圈生活应该会让我很羡慕。
而实际生活中,他是一个妻子不爱,在妻子死的时候,还与学生在自家的床上做爱的渣男。
身为小说家的他,被编辑骂作品没感情,接受不了批评便动手打编辑。
其实,他自己也知道作为小说家却写不出小说的自卑,而且一直说自己是没用的人,最糟糕的人类。
只能在妻子死后,靠妻子的死,按着台本拍节目。
以上的种种都将虚伪又无能的幸夫展露无疑。
越自卑的人,越脆弱,才会越放纵自己。
出轨、打人,是自卑;在妻子死后,流不出一滴泪,是脆弱,没有直面感情的勇气。
一旦对谁有了感情,生活往往不得由自己。
当他遇到两个丧失母亲,父亲又无力照顾的小孩时,他的情感在慢慢恢复。
只有在孩子面前,他才会觉得自己有用,“照顾孩子就像免罪符”,是赎罪,做点好事让自己内心不受折磨,帮助妻子好友的一家人让曾经冷漠的他感受到了一点生活的快乐。
幸夫终于写出了新的小说,编剧赞赏他,人们举着香槟为他庆祝。
幸夫也剪了头发,目光变得平静,日子好像恢复如初。
然而已经破碎的心不会严丝合缝地结合,已经失去的东西也难有机会再拥有。
幸夫终将为自己的放纵付出没人爱的一生。
也许,西川美和只是想告诉我们,“珍惜眼前的微小幸福。
如果失去那些珍惜你的人,即使获得众人追捧的名誉,也只剩孤独落寞的人生。
”
日本电影似乎特别擅长这种挖掘人性深处感性一面的故事。
影片以一名自我中心的男作家为主人公,似乎一直很享受妻子的照顾和关爱,连头发都要妻子亲自理,可是自己似乎很少关注到对方的内心。
直到从电视上看到妻子乘坐的大巴调入湖里,男主还在沙发上与小三缠绵。
在妻子的葬礼上如此的做作与敷衍,皆是为了自己的人设,回到家里却迫不及待地要与小三缠绵。
或许小三发现男主对妻子的冷漠与毫不在乎,看清了男主自私且不懂关爱他人的本质,最终选择离男主而去。
男主发现自己不再被关爱了,妻子、小三乃至同事都与其渐行渐远,作品也写不出真情实感,因为他就是个虚伪的人。
为了给自己的作品找些灵感而选择与阳一接触,巧合之下承担起照顾其孩子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亲人之间爱的意义。
直到阳一找到了另一半,男主发现自己之前所享受的那种亲人之间的爱,现在要转移到阳一的未婚妻身上了,于是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个路人。
男主回到家发现家里乱得一盘狼藉也像是在提醒自己,别人的生活对于自己来说终究只是暂时的,每个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男主同意综艺节目的录制后,却无意中发现了妻子手机中的一则已编辑却未发送的短信,内容是:我不爱你了,丝毫不爱了。
直接导致男主破防,在录制中的敷衍及对亡妻的破口大骂即是这一反映。
而另一条线上的阳一则专情却不够细腻,这也导致其孩子在男主离开后极其不适应现在的生活。
从女儿用剪刀自己剪发,到儿子发现父亲不关心自己的内心情绪后通宵游戏,都是其体现。
儿子在最后的客车上对男主说,自己甚至希望死去的是爸爸而不是妈妈,也能看出阳一在关爱孩子方面的欠缺。
这些也能说明,细腻的爱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男主最终终于开悟,每个人都无法摆脱任何人而独立地活在世上,因为这将失去自己活着的参照物。
没有任何人关心你,没有任何人在乎你,你的快乐与悲伤也无法与任何人分享,这种感觉是无法承受的。
珍惜爱自己的人,对其付出同样细腻的爱,这才是人活着的一大意义。
电影在探索人的内心方面很细腻,能够引起一定的思考
2016年年底时分,影迷大都流连于是枝裕和的新作《比海更深》。
深沉的父爱,精明的老母,平淡的讲述……是枝裕和差一点就要复制《步履不停》的巅峰,但无论如何让人觉得差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观众却忽略了另一部优秀(甚至更优秀)的家庭剧——《永远的托词》。
从2003年的处女作到2016年,女导演西川美和一共只拍摄了5部作品,但这五部作品真可谓各有各妙、成色俱佳,本次的《永远的托词》又得到旬报第五的好评,无疑显示出西川相当稳定的水准和极强的实力。
初看《永远的托词》,最让人惊叹的还是影片对人物的刻画。
实际上,影片正是改编自西川美和自己入围直木奖的小说作品,因此也承继了小说文字的高超技巧和细腻质感。
明线中,生活糜烂的作家衣笠幸夫(本木雅弘饰)在失去妻子之后为寻求心理补偿而帮助他人养育孩子,在此过程中开始重新建立起久违的友情以至亲情。
繁复琐碎的情绪充斥其间,但又杂而不乱,让人无比动容。
而在暗线里,幸夫经历的数次心理转变被完整地描绘出来,从对妻子的漠视到对亡妻的怨恨,从嫉妒他人到甘于付出,从自责到理解,一个个层次接连呈现,反思和失落则贯穿始终,叙事之巧,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片中种种情感往往意在言外,很多时刻很难用语言表达和形容,故而也为影像表达留出了丰富的空间。
西川美和在一些访谈中也提到,自己并不想将电影拍成小说的浓缩版,所以增删了部分段落和情节,以期达到某种平衡。
所有这些,无不考验着创作者的调度能力,同时也考验着演员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从成片看,无论是导演西川美和还是曾经在《入殓师》中饰演男主角的本木雅弘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他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可恨、可爱又可怜的复杂生灵。
更进一步来看,《永远的托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因于每个角色的复杂性和角色间复杂的情感交织。
这是该片的过人之处,也是每一部成功家庭剧得以引发普遍思考和共鸣原因。
其实,从四五十年代甚至更早以来,日本一直就是家庭片大国,但目前仍然在世且能在国际上打响名号的日本家庭片导演,无非就是山田洋次和是枝裕和两(代)人。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相较蜚声国际的是枝裕和,西川美和确实没有那么出名,但同为家庭剧创作者,二人却是惺惺相惜,并且长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这里所谓师的关系,是指西川美和之所以走上电影制作之路,还端赖在一次电视台面试中被是枝裕和赏识。
虽然面试落选,但是枝却邀请她加入《距离》(2001)的剧组,并让她做了自己的助导;两年之后,是枝裕和更是亲任西川美和处女作《蛇草莓》的制片。
二人经历相交,题材也显师承,所以西川美和才有了“是枝裕和徒弟”之称。
而说到友,是枝和西川每次写完剧本,都会互相寄给对方修改。
有趣的是,西川美和在创作《永远的托词》的剧本时恰好收到了是枝裕和寄来的《比海更深》,发现二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作家作为影片的主角,而且都在作家和儿童之间建立起复杂而有趣的联系。
这固然是一种偶然,但也无疑可以让人管窥他们创作上惊人的一致性和相互影响的成分。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西川美和绝不是是枝裕和的“六耳猕猴”。
仅就《永远的托词》而言,该片注重的是角色内在的转变和情感的流动,而她的其他影片中也始终存在着一种和解和趋同的倾向;《比海更深》则延续着是枝电影一直以来展现的家庭成员的固态性格和性格经历间难以相容的对抗性。
对于家庭的解体,西川惯于从每个人口中都有可能脱出的谎言(或本片所说的“托词”)介入,而是枝则更注重从性格本身入手描绘个性与血缘之间的张力。
西川之妙,在于她清楚地意识到 “心口不一”作为家庭粘合剂的矛盾属性,而且不管承认与否,这种矛盾便是东方家庭得以维系的内核。
这一点在其处女作《蛇草莓》中就显出端倪:西川美和用一种阴冷诡谲、接近森田芳光《家庭游戏》的笔法(西川确实也当过森田芳光的助导,并且显然受到了很大影响)描绘了家人间的种种谎言,但她同时也通过妹妹这一角色暗示,一个不撒谎家庭成员,无论是出于何种考量,都反而会让家庭成员失去与生俱来的信任,从而造成家庭的解体。
在其巅峰之作《亲爱的医生》(2009)中,西川美和更是野心勃勃地将这种有关谎言和信任的探讨推广到社群之中:在老龄化程度极高的穷乡僻壤,人们需要的固然是靠谱的真医生,但需要的更是呵护,是无微不至的照顾。
《亲爱的医生》中有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场景:香川照之饰演的贩药商接受警方调查,被问及冒牌医生(也就是主人公)为何一直在小村庄行医,如果不是为了钱,难道还能是因为爱?
贩药商坐着没言语,一翻白眼直接晕倒在地。
两位警官见状赶忙将他扶起,贩药商说到,“你们扶我起来是因为爱吗?
” 《永远的托词》亦复如是,它是《亲爱的医生》的延续,是西川美和的又一次温柔的阐释。
它试图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称作“爱”或“信任”,而是情,是羁绊。
只不过,西川美和在本片中选用了一个更加贴切的意象——头发——来将这种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牵连具象化:妻子的职业便是理发师,而妻子的去世让幸夫再也找不到一个人帮他理发。
“烦恼丝”的延长,不仅象征着烦恼的绵密,更表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窘态,直到为妻子所写的“永远的托词”一书出版,幸夫才终于理去长发,留下了真正的思念与回忆。
影片结尾,衣笠幸夫拿出妻子为自己理发用的剪刀。
指尖在刀刃上游走,眼神与刀叶反射的光相交,这场景仿佛二人又一次令剧中人心痛、令观众心碎的对望。
不过,面对逐渐远去的死亡,幸夫迎来的,或许会是一轮新生。
蛇草莓 (2003)8.12003 / 日本 / 剧情 喜剧 / 西川美和 / 宫迫博之 积木美穗
亲爱的医生 (2009)8.02009 / 日本 / 剧情 / 西川美和 / 笑福亭鹤瓶 永山瑛太
距离 (2001)7.42001 / 日本 / 剧情 / 是枝裕和 / 浅野忠信 井浦新
Q:本片是先有小说,再有电影的对吧,能不能介绍下当时为什么构思了这部小说呢?
A:这是我第一部先写小说,再拍电影的作品。
我当时要为电影写一个故事。
电影一般是要考虑时间,限制在两小时之内,考虑预算的。
所以之前写故事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考虑,想写的故事都不写,这也是我不满意的地方。
其实我写剧本的时候也会想很多关于人物的背景,这些都可以写小说的。
所以这一次我想试试先写小说,再拍电影。
Q:片名“永远的托词”中“托词”指的是什么呢?
A:这是主人公对过世的妻子的一种悔恨。
我是用“托词”这个词来表达的。
“永”和“长”的区别,英文片名里“long”是长的意思,但日语里用“永”这个汉字,我想表达的是永远。
Q:男主幸夫的成长是以妻子的死亡为代价的。
您是想要通过这部影片表达某种对男性的期待吗?
A:我对男性没有那么期待(笑,观众鼓掌),我想这个故事的缘起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当时很多中国人也帮助了日本,我是从地震的感想开始的。
那时候死了很多人,比如早上出门晚上就他们身边的人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媒体报道会讲人们多么悲伤啊之类的,但我也想有些人可能与他们身边的人生前没有很好的关系,也没有很好的分别。
可能对他们的家人也好,男女关系也好,其中有很多人会后悔:就这样,自己身边的人消失了。
但是没有这样的纪录片,所以我想拍这部电影。
妻子留下了我不再爱你了的留言,但她离家之前还对丈夫百依百顺。
夫妻之间似乎是充满谎言的。
“欺骗”和“谎言”是您一直想要关注的主题吗?
A:笔记、短信,留下来的文字是不是ta的真心话并不还说,也许当时只是气话,也许是真心的吧。
但被留下来之后成为了某种真实。
我不知道中国怎么样,日本的话为了保持夫妻之间的良好关系,很多人是带着面具的。
Q:我对男主的心理历程没有想明白。
主要是阳一出车祸之后他对真平的一通输出。
导演是真的跟自己和解,救赎了嘛,还是他在继续自己的表演。
A:你是怎么看的?
Q:我觉得这个转变有点太快了。
他看到孩子父亲和幼儿园老师亲近的关系之后表现出很不爽的情绪,他似乎并不理解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阳一车祸之后,他似乎忽然理解了这一切,我不是很信服这一点。
A:我不知道能不能很好回答你。
我觉得他对那一家人的爱是真的。
跟他们建立很好的关系可以逃避妻子离开时候的罪恶感。
我觉得人是很脆弱的动物,有时候从后悔、悲伤中脱出的话需要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让自己很忙,或者投入一种爱。
幸夫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他发现了自己不能依赖这一家人,他要继续自己的人生。
电影里虽然没有讲最后他和那家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我觉得他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之后看着他们,从远远的地方爱着他们。
Q:影片开头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男主抱着妻子骨灰进入车中后他整理了一下头发,包括之后还跟第三者做爱。
那时候他对妻子的死毫无负疚感,但开始照顾孩子之后,他似乎忽然转变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A:男主这个人物,某种程度上是有我的影子的。
比如说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保护自己的,可能对自己的爱比对他人的更重要。
我觉得这是身为人类很难看的地方。
而男主是表现出了这一面的人。
就比如葬礼之后这场戏就是这样。
人受伤的时候是很敏感的,但是我觉得越长大越艰难,会受自己的伤害。
幸夫也是需要这样的过程的,他见到了大宫一家人,男孩失去了自己的母亲,男孩不知道怎样去接受这种失去母亲的伤害,幸夫发现原来自己也没有面对自己失去妻子的痛苦。
他由此注意到自己内心的黑暗。
人发现自己内心的黑暗是很难的,必须要借助一些事物。
Q:电影跟小说之间有很多情节的增减和调整,好像也不只是预算的调整。
有怎样的考虑呢?
第二个问题,拍摄幸夫的头发是分段拍摄还是用了假发?
A:不一定是预算的问题。
小说里面老师的眼睛不好,有一点斗鸡眼,这个在电影里拍出来有点难度,就改成了口吃这种障碍。
演员是专门找了这样的人群学习了口吃。
另外阳一去警察局的故事拍出来时间不允许,就省掉了一些。
头发的话,我是四月份开始拍的,春、夏、冬三个季节,杀青是12月29号,期间演员都没有剪头发。
Q:男主写下的“人生是非己”,导演您是怎样理解的?
A:男主开始是非常自私的人,他认为人生就是自我,妻子也没能改变,但遇到大宫一家后,他意识到了他者。
刚才我也说到了人是需要跟别人接触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通过跟这家人的交往,他认识到人生可以改变,变得更丰富。
Q:您和男主有着相似的职业,您在片中是否有本身的自我剖析呢?
A:把男主的职业设定为作家也是想让人物跟我自己比较近。
我有时候对工作感到无力。
比如说做饭、教育、帮助他人的工作,都很有意义,就像发生灾难的时候,我这样的职业是帮不了别人的。
我经常困惑,我这样的职业有什么用呢?
伏案写作跟办公室工作其实差不多,参加活动在人前说话也只是看起来厉害而已。
作家应该是被别人尊重的职业,但他也是凡人,他值得被人尊重吗,他真实的状态是什么呢?
我想表达这样的事情。
AS 导演 西川美和主持 王笑楠翻译 中山大树 余梦娇 从小说到电影~这是我第一次先写小说再拍电影的作品。
关于小说构思~我当初想拍一部电影,写一个故事,但电影是有时长限制,一般是两个小时以内,故事要考虑时长,而且电影还要考虑预算。
所以之前写故事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考虑,这样的话可能时间上是不行的,或者预算上是不行的,想写的故事都不写,这是我不满意的地方。
其实我写剧本的时候都会想人物的背景啊,过去的历史啊。
先写小说,再挑一些故事拍电影,这是我这次的想法。
关于片名~这个是主人公对去世的妻子的一种后悔,那个时候我应该做那样的或者更好、不应该那样。
永和长的区别,英文用的是long,我想用永远的永,因为这个后悔是永远的。
关于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主角的成长,电影是想表达对男性的期待吗~我对男性没有那么期待。
我想这个故事的启发是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来有海啸啊、核电站的事故啊,这些问题,中国朋友也帮助了我们。
我们的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时候死了很多人,他们身边的人,比如说早上出门之后,就永远见不到了,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人吧。
媒体报道的都是他们失去了最爱的人啊,他们悲伤啊,这样的故事,报道的很多。
我想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保持好的关系到了节温器,最后很多人应该是没有好的关系到达分别。
可能对他们的家人也好,或者男女关系也好,早上他们吵架了之后,就永远见不到了,这样的关系吧。
这样的话呢他们一直都有后悔的,就这样消失了,自己身边的人。
但媒体不会报道这样的新闻,不会有这样的纪录片,因为他们是说不出这样的感觉的。
我想把这样的故事写成了小说你。
关于幸夫在镜头前的失态,关于妻子在手机里的短信,真实想法和表面上的差距,欺骗和谎言~这种笔记啊,日记啊,这种写下来的留下来的东西是不是她的东西,也不好说。
有时候很生气的时候写了这样的短信,这可能是一瞬间的吧。
但这样留下来的话这样的文字有了真实性。
我不知道中国怎么样,但是日本的话为了保持夫妻良好的关系,很多人是戴着面具的。
观众交流~ 关于男主角的心理历程,是真的和自己和解、救赎,还是继续表演型人格~你是怎么看的?
(观众)我是觉得他的这个转变太快了,前面他看到孩子父亲和幼儿园老师关系不错的时候,觉得不爽,后面车祸后转变太快了,不是特别信服这个转变。
我不知道是否能回答你。
我觉得他对这一家人的感情是真的。
就是跟他们建立很好的关系,投入到这里面,可能能逃避他对妻子离开的罪恶感。
我觉得人是很脆弱的动物,所以有时候从后悔啊悲伤啊要逃避的话可能要利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说让自己很忙或投入一种爱。
那他的幸福,他发生了各种事情之后,他也发现了自己不能依赖这一家人,他就发现了自己要走自己的人生。
电影里虽然没有讲最后他和那家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我觉得他应该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之后,还是看着他们,从远远的地方爱着他们,他是可以这样成长吧。
关于男主从一开始没有愧疚感,到见到两个孩子后心态的转变~回头想起这个故事,我就想“这个男人真的没用吗?
”他这个人物一定程度上是有我的影子的。
我不能说他是完全像我的一个人,但我也有像他的地方。
比如说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想保护自己的,可能对自己的爱比对他人的爱更重要,有时候需要保护别人但保护自己是更重要的。
我觉得这是人很难看的地方,他的人物是浓缩这种很难看的地方的一个人,比如说妻子葬礼后的这场戏是表现他这样的一面吧。
人受到伤的时候是很敏感的,自己很伤心的时候很敏感。
我觉得越长大越难回首自己的伤害。
幸夫是他也需要这样的过程的。
他见到了大宫一家人,他发现这个男孩虽然是也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他不知道自己怎样接受这种伤心的感觉,这是他心理上都伤害。
他见到这样的男孩的时候发现原来自己也没有面对失去妻子这样的苦难,见到这个男孩才发现自己心里黑暗都地方。
人自己发现自己黑暗的地方是很难的,是通过别人才可以发现、可以面对的。
跟小说的不同~这不一定是预算的问题。
对,小说里面老师的眼睛不好,她是斜视,斗鸡眼,这个可能在电影里拍出来是有一点难度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是她的虽然有一点障碍吧,这个障碍在电影里表达我是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说话口吃。
我找这样的演员,她是去这样的人群学习了口吃。
这不一定是预算的问题。
因为拍电影的话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长的问题,我觉得如果阳一去警察局的话可能时间上的关系放不了那么多,所以我删掉了一些。
头发的话我觉得他的头发可以表达时间的长度,比较容易让观众了解过了比较长的时间吧。
我们从4月份开始拍,春夏冬三个季节,12月29号杀青的。
关于“人生是非己”,男主在浏览器反复搜关键词,摄像头面前的表演~这个主人公一开始是非常自私的人,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自己、自我,这个妻子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想法吧。
但是后来他遇到大宫一家后就开始意识到他家了。
我一开始也说一个人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是通过跟别人接触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的。
他通过这家人发现可以改变自己,自己的人生可以变得更丰富、更有意思。
导演和男主的关系,文字/影像/公众人物的虚假性,是否有对于自己/行业的剖析~为什么把这个主人公的职业做成作家,我也想把这个人物和自己放得比较近吧。
我有时候对我的工作感到无力感。
比如说做食物的,或者教育的,或者帮别人的,这样的工作的话呢,就是非常有用,比如说发生很大的灾难的时候,我这样的工作是完全帮不了别人的,我这个工作到底有什么用呢,有时候我感到不安。
就在桌子上写作,这个可能跟办公室的人工作看起来是差不多。
但是,有时候站在大家面前说话,看起来是很厉害的样子,但也只是看起来而已吧。
像小说那样创作的人,应该是被别人尊重的,但他也是普通的一个人。
他是不是真的被别人尊重啊,他的真实的状态是什么呢,这是我想通过主人公表达的。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提了很多的问题,也告诉我很多你们的感想。
可能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但是我也没有正确的答案,可能你们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
电影《永远的托词》 2016年的旬报十佳,美人导演西川美和根据自己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品,本木雅弘主演,卡司还有我很喜欢的两位女演员,深津绘里和黑木华,不过出镜的时间都很短,基本上大部分戏份都属于木本雅弘,竹原皮斯托和两位出彩的小演员。
西川美和是是枝裕和的嫡传弟子,所以拍摄风格、叙事手法,故事发展的节奏,甚至很多细节点的揣摩都和师傅相似,细腻婉转的去表述一些生活中残忍的真相,再以温和的道理去化解人性的缺憾,一切都很缓慢很自然,悲伤的情绪始终贯穿,所幸最后以微笑和思考收尾,余味绵长。
开篇剪发一幕中夫妻二人的对话把夫妇关系和人物性格简单的进行了交代,男主角幸夫是一位知名作家,可以初步看出其虚荣心旺盛,自私而冷漠,对夫人的态度近似于无情,而夏子隐忍而温和,看似迎合着丈夫的言论而细微的表情也写出了她对幸夫的漠然和不满,习惯性的忍耐也许是已经不爱了… 夏子出门去和闺蜜出游,临走时对丈夫的感谢仿佛是一种预告,而幸夫的关注点却只是情人的信息,讽刺。
大巴上的夏子醒来,车窗外一片雪白,行径中的阳光使她的脸忽明忽暗,眼神空洞,仿佛下一秒泪水就会夺眶而出。
这边,幸夫和情人享受了一夜鱼水之欢,懒散的调情中得知了夏子色死讯,那一刻幸夫表情的特写,看不到悲伤只有惊讶…此时片名出现。
接下来认领遗物,问询中他记不起夏子出门的衣着颜色。
举行葬礼,只是给自己一个体面展示悲痛的机会,钻进车里抱着夏子的骨灰在意的却是自己的发型。
去网上搜索夏子和自己有关的词语,骨子里却是害怕负面的评论。
情人的到来,肉欲的刹车,对方直白的嫌弃,剩幸夫一个人呆坐原地。
同事间的聚餐,烂醉不振,编辑的一番话仿佛戳破了幸夫的最后一层自我逃避,让挫败感涌出,此时,与妻子一同遇难的闺蜜的丈夫大宫的电话仿佛一只恰时出现的手,握住了急速下坠的幸夫,他抓住了这次机会。
这里幸夫打电话给大宫的镜头是无声的,靠演员的肢体表现情节发展,后面也有此类的方式,都是故事的推进点,很棒的细节。
接下来,幸夫的自我救赎之路开始,也可以说是重拾爱的能力之路,这也是全片最为温情的主体。
放下作家的身份,与大宫的两个孩子耐心细致地接触,抽时间照顾孩子帮助长子完成其求学的志向。
此时的幸夫,像一个笨拙的父亲,小心翼翼的爱护着两个孩子,尽全力去做到最好,卑微的不像开篇那个虚伪而自私的作家,和孩子一起做饭,看动画片,叠衣服,骑着单车努力的上坡,看见等他的孩子努力地挥手,他的笑容越来越多,仿佛略过了悲伤和自责,进入了新的人生态度。
打破幸夫逃避一切的美好期许的是无意间看到了妻子最后给他的信息,写着“我已经不爱你了,一点也不爱。
”第二次把他重建的爱意和伤感摧毁,把以前他那丑恶的嘴脸又一次展现在他自己面前,他暴怒的摔烂了手机,结下来的影片录制中,在谈及妻子时,悲伤而愤慨又一次爆发,幸夫的爱恨仿佛恢复正常了。
接下来,大宫碰到了温柔的女老师,愿意分担照顾孩子的义务,而孩子们也看似喜欢上了她。
此时的辛夫又一次感觉被抛弃了,就像夏子的离去一样,好不容易找到的逃避之地却即将背离他,他又一次痛苦的离开,醉酒后一个人坐在卫生间的地上,却看见自己的手机屏保依然是大宫一家,此时的幸夫也许已经开始学会了爱、珍惜和保护,可迈出主动的那一步,无比困难。
大宫出了车祸,幸夫接到消息后匆忙赶去安抚两个孩子,带着长子去接受伤的大宫,一路上袒露心扉的聊天又一次将幸夫拉回了正轨,从自己口中说出了自己最不愿意面对的真相。
“即使长大成人,即使为人父母,人活着就会胡思乱想,不过,那些心疼我们的人的手不要轻易放开,千万不要瞧不起他们,更不要贬低他们,如果你不这样的话,就会变成我这样,就会像我这样身在福中不知福,最终变成没有人爱的一生…本以为分开没那么容易,其实分开就是一瞬间的事。
所以啊,你们一定要珍惜,一定要握紧他们的手…” 所幸大宫是轻伤,幸夫将长子交还到大宫,自己黯然的坐着火车离去。
在车上,他拿出了本子,开始写作,开始正视自己的悲伤,开始不去逃避所有问题,不再有借口和托词,开始让眼泪自然而然的落下,不去擦拭…… 结局是相对美好的,片尾的理发呼应了片头,幸夫和大宫在人群中的对视是最完美的收尾,那是一份与过去的和解,与未来的期许,与现在的妥协…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很好看也不难理解,在和我们每一个人讲一个简单的道理,过好当下的生活,珍惜爱你的人,不要失去爱的能力,逃避是最糟糕的选择,直面自己,直面一切,你会收获更好的人生。
最后还是再一次感叹本木雅弘的演技彪悍!
“因为死亡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留下来的人。”明明知道很多事无法改变,有时还自暴自弃,伤害周遭的人而毫不自知。人心如此脆弱,却又意外的坚强。去年的寄居蟹或许换了一片海,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抓紧那些珍视的人,绝不松手,付出更多的爱来纠正错误,弥补遗憾。
泡嗞泡嗞泡嗞泡嗞泡嗞泡啊咦,哒嗞哒嗞哒嗞哒嗞嗒嗞嗒啊咦。映后:主持,这里面男性有成长,这里面是你对男性的期待吗?导演,我没那么期待。哈哈哈哈
捕捉到了真实,也体现了人的“本性难移”,并没有追求鸡汤而特意做得戏剧化,某些生活场景很平常但是导演处理得极富灵气。[B-]
7.6 教育孩子关于“深度”的定义,在叙述作为小说创作者自身的一段体验,将逃避作为一种转换或寻找灵感的选择,家庭重建太适合作为日本人集体灾害伤痛重建的常见方式:当感觉失调后,人们如何选择,而感受和被需要与创作也息息相关。这部小说电影的写作方向是一定程度上反常规的,比起《摇摆》更能代入这部作品中角色的情感包袱。池松壮亮这个角色很神奇,仿佛看透一切一般,黑木华这个角色亦是如此,他们的感觉似乎都很强烈,而他们都是这位老师的学生。
男主角就挺烂的,哪有什么浪子回头弃恶从善回心转意。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译制。
平庸得吓人
2016.5
節奏不錯,很有劇的感覺,對話和生活情節都很妙。一對兄妹成為全場笑點。如果不是車禍發生兩次且第二次略牽強,可能會考慮給5星?最後主人公寫下인생은 타인이다,算是劃上了一個結尾。儘管呈現了失落,但模式仍是一個被理想化的文本。at CGV 센텀시티 부산 1011
#釜山电影节# 是枝裕和指导还是啥的,所以是是枝粉也会喜欢的片。导演是位既没结婚也没孩子的年轻女性,不明白为什么会写这么个“迷途”男性的救赎故事,但这种电影在男性社会的日本永远不缺市场。
不喜欢。故事薄弱无聊。
3星半
C6正好在播,以前看过一次,没想到耐着性子看完了还可以。没有常见的闪回与顿悟,有的只是无法排遣无人知晓的悲哀。物哀精神是个好东西,可以随便扣帽子,但真正能拍出来个中三昧的,不多见。黑木华身材好好…………
#西川美和影展。前半部分是伪善人父养成记,有点无聊。养成也是伪命题,幸夫自己的生活一直是一片废墟,家庭只是逃避真实情感的托词。直到看到夏子手机中未发出的消息,关系中真正掌握主动权的人、真正持刀的人才被揭露。从摇摆到托词,女性虽是逝者,但片中女性的凝视无处不在。这也是美和区别于是枝裕和很重要的一点,此外还有对人性毫无保留的恶意。
西川美和要是把刻薄贯彻到底倒还好一些。
有觉得故事差一口气没有讲透,但是,这个表面上讲一个男人的心路历程的故事其实从里到外完全是女性视角(as 西川的 always),这一点大为有趣。你知道嘛?There are a thousand layers between 知错 and 道歉… PS.导演到场了然而现场只有日语和韩语…听不懂好忧桑
@2024-06-03 09:26:19
和作家当家人也好也不好的一点是,你的所有事情都可能被当成他们的素材写进书里,包括死亡。两个爸爸搭伙带孩子,没能发展成bl剧情的最大阻碍应该是亲爹的颜值(。
不是我的菜
什么呀,妻子不配吗?!
人物很好,表现都不错,本以为想讲深邃一点的故事,慢慢沉下去,转折到照顾小孩子就俗了,鸡毛蒜皮,零零碎碎,本本雅弘的虚伪、自责、无力,缺少真正的灵魂支撑,后面又拉回来了一些。西川美和不愧是是枝裕和的徒弟,还是没彻底走出小清新的内核,拍着拍着,又回去了,甜腻,感性,不理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