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导演苏珊-毕尔所执导的电影《更好的世界》,勇夺今年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奖。
凭心而论,这部电影是非常典型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手法和议题上没有太多争议性,一张四平八稳的安全牌。
长久以来,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遴选方式受到许多诟病,首先是一个国家只能选取一部作品参加比赛,在这部分,许多手法创新、批判性强的作品往往就被剔除(这也是中国作品能获得欧洲奖项,却很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主因)。
其次是片中英语发音部分不能超过百分之五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审团由大约三百人组成,他们必须看多达二十部电影,然后从中选出最好的。
而这些评审成员主要是一些年纪较大、已经退休的人,因此对影片的偏好自然是中规中矩。
今年奥斯卡奖的评审过程虽然做了细部调整,将评审团分成几个小组,减少看片的数量,但结果似乎没有太多的差别。
《更好的世界》的拍摄手法和议题内容都在一般的水平之上,只是它是否是2010年间最好的作品,很多人都抱有疑问。
《更好的世界》的丹麦片名是“复仇”,但参赛国外奖项时,导演将英文名称改为“更好的世界”,颇有讨好观众和评审的意味。
《更好的世界》的主要议题是“暴力”与“报复”,影片中运用了许多二元元素来突显人性中的挣扎与困境。
影片主角安东是一个从瑞典移民至丹麦的男子,平日在非洲的难民营行医,妻子和两个儿子则居住在丹麦一个平静的小镇。
由于工作的地方是一个战乱不平的世界,安东必须面对大量的血腥伤害,极尽全力救助暴力的受害者。
然而在家乡,安东十二岁的大儿子艾利亚斯却因为“瑞典佬”的身份,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安东尽管知道儿子所面对的困境,但由于工作的性质和与妻子之间的感情问题,他被迫成为儿子生命中缺位的父亲。
安东生命中的矛盾,因为另一个孩子的到来而激化。
克里斯提也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在母亲病逝后,他和父亲一起搬到安东所住的小镇,并成为艾利亚斯的同班同学。
克里斯提性格强硬,由于母亲的病逝,内心里对父亲抱有强烈的愤怒。
然而父亲却因为自己内心的悲伤而不知如何处理儿子的心理问题。
在认识艾利亚斯后,克里斯提很快就和他结为好朋友,并对欺负他的男孩出手,用棍棒和小刀狠狠地教训了对方。
当大人们质疑克里斯提以暴制暴的行径,认为只会引起更多的暴力报复时,克里斯提回答:如果出手够重就不会了。
安东回家休假时,带着二个儿子和克里斯提一起外出,却卷入一场纷争当中。
小儿子和另一个小孩为了秋千起了争执并动手推拉,安东出面将两人分开,却引来另一个孩子的父亲的不满,这位父亲是一个汽车维修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儿子而动手推打了安东。
尽管场面极为难堪,但安东认为不应该降低身份和对方动手,于是带着孩子们转身离开。
但这件事在艾利亚斯和克里斯提看来,却非常不能接受,催促着安东找对方“算账”。
无奈下,安东找到了这个维修工,以言词指责对方使用暴力的错误性,结果对方辱骂安东是个瑞典佬,并动手打了他几个耳光。
至此,安东还是坚持暴力的错误性,毅然地带着孩子们转头离去。
安东坚持不肯以暴力回报暴力,这与他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
安东工作的难民营中,每天都有大量受伤的百姓被送来,他们全是暴力的受害者,主要的加害者就是一个被称为“大人物”游击队份子。
这位“大人物”整日带着武装士兵四处作威作福,甚至以孕妇腹中孩子的性别作为赌注,硬生生将孕妇的肚子破开。
讽刺的是,这位大人物却因为腿伤不得不向安东求助。
尽管旁边的伤患、家属及护士都要求安东不要救治这个杀人狂魔,但安东还是基于医生的道德出手为大人物治病。
对安东的道德试炼并未止于此处,就在大人物的脚伤即将痊愈时,一个被开肠破肚的孕妇却死在了病床上,正当此时,一旁走来的大人物出言奚落和嘲笑了死去的孕妇。
安东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他硬生生将大人物推出他的医疗帐篷,冷眼看着大人物被外头的百姓包围并攻击致死。
当安东因为难民营的暴力事件而沮丧时,另一起暴力事件正在他的家乡上演着。
克里斯提不能忍受安东所受到羞辱,坚持制作炸药炸毁那名修车工的汽车。
这件事本来有机会停下来的,但是却在三个环节上出了错误。
首先是艾利亚斯的母亲发现了克里斯提送给他的一把小刀,进而登门向克里斯提的父亲问罪,这件事造成艾利亚斯内心对克里斯提的歉疚,因此不忍让克里斯提自己去炸车。
其次是克里斯提在行动执行前的晚上,向父亲提到自己可能会死去,他父亲没有追究细节,反而是愤怒地痛斥了他一番。
最后是艾利亚斯透过视频向父亲求助时,安东却因为当天的悲惨事件而无心与儿子对话。
结果两个孩子便在隔天清晨出发去进行报复行动。
《更好的世界》呈现的是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是人性不完美所造成的困境,面对暴力时究竟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
如果忍气吞声,暴力不仅不会自动停止,还会制造更多的受害者。
就像艾利亚斯在学校所受到的霸凌,尽管师长和父母都知道问题存在,但没有一个成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艾利亚斯培养出强硬的性格,才能让他彻底摆脱受害者的身份。
克里斯提就是一个性格强硬的男孩,但结果是“以暴制暴”,是另一个困境。
成人在面对暴力问题时,不仅要思考如何彻底终止暴力,还要思考对孩子的示范作用。
例如安东,他认为正是因为孩子在场,所以更不能“以暴制暴”,然而这种软弱以对的方式,却在孩子心中激起更大的反抗意识,如果安东在面对维修工时还手,也许两个孩子根本不会自行采取报复行动。
报复与否,没有标准答案。
片中克里斯提说的那句话:如果要出手,下手就必须重。
这话听来虽很冷酷可怕,但却有这么几分道理。
总体来说,《更好的世界》是一部很流畅的作品,但缺点是过于戏剧性,影片中安排的矛盾困境与现实之间有些许隔阂,而影片最后那个没有酿成悲剧、相互理解的完美大结局,也多少降低了这部电影的真实性与冲突性。
我喜欢这部片子的议题,但不喜欢这部片子的手法,可能是因为导演是女性,所以里头有女性的感性,但也有女性对冲突的厌恶与回避,结果全片形成一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态势。
这部片子的内容无疑是很复杂而丰富的。
暴力的起因往往是愤怒,安东将那个万恶的大人物推出帐篷,是因为愤怒;克里斯提相信以暴制暴,背后的原因也是愤怒;艾利亚斯的母亲在目睹儿子身受重伤时,之所以对克里提斯暴力相向,同样是因为愤怒。
无论我们长到多大的年纪、拥有多少知识、对世事有多少理解,都不可能免除突如其来的愤怒情绪,这是人性,也正因为如此,暴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
在这个基础上,承受暴力的人,不免以暴力还诸暴力,结果便是暴力的往复循环和放大。
只要有人,就有摩擦,就有愤怒,于是就有暴力。
当今社会常常强调父母师长对孩子的教育,认为从这点上可以根除暴力,然而作为父母与师长的人,他们终究是人,他们或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在孩子生命中缺位,或是本身就纠结在内心的问题中,而无法察觉孩子的心理问题,社会从来不是完美的,成人非但无法解决儿童的暴力问题,甚至经常是儿童暴力的根源,就像安东的瑞典移民身份,就像克里斯提父亲的内心创伤。
落后如非洲小国,先进如被誉为幸福指数最高的丹麦,都不能从暴力这个问题上解脱出来,因为暴力是人性问题,与道德、财富、教育无关。
整个片子很流畅,虽然是从1\3处才开始看,却有让人想一直看下去的欲望。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个记录片,慢慢才发现这个故事更像个童话,一个关于人性、成长的童话。
无论是暖调的原野和晨光,还是冰冷的海岸与黑夜,画面一直让人感觉很舒服。
同时,影片中还描绘了很多双眼睛,湛蓝的、深邃的、纯真的、困惑的、渴望的、绝望的、愤怒的、丑恶的…都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最后,小感动适时的涌了出来,就着流动的车窗、和着悠扬的乐曲,童话完美谢幕,带着希望,人类的生活还将继续。
作为一名医生,Elias的父亲Anton常年到非洲去给深受贫穷、战争和疾病困扰的人们提供医疗救助,深受当地人的爱戴。
一天,一个恶贯满盈的的军阀带着一众喽啰闯进了医疗营地,持枪逼迫Anton挽救他那早已溃烂生蛆的腿。
Anton从旁人处得知,就是这个军阀做出了那些令人发指的暴行:他竟然派人用刀残忍地剖开那些无辜孕妇的腹部,取出婴儿来查看性别,理由仅仅是和人打赌。
几乎所有人都试图阻止Anton对这个恶魔进行救治,这使Anton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作为医生,他有责任救治病人,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他对军阀的怜悯就是对他人的残忍。
他该如何选择?
Anton常年不在家,由于交流的缺失,他和妻儿的隔阂也日益加深。
妻子提出离婚,儿子Elias则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欺负。
一个新同学Christian出现并用暴力帮助Elias解决了被欺负的问题,两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一次,Anton带着小儿子、Elias和Christian外出玩耍。
当着孩子们的面,他被一个有种族歧视的男人粗暴地扇了耳光,Anton选择用沉默地离开来回应这一意外的暴力。
虽然受了侮辱,但Anton对此并不在意,直到后来发现孩子们认为他胆小、懦弱时,他才意识到这个事件对孩子们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Anton而言,暴力行为仅是伤害了他的肉体,但对孩子们而言,受伤害的却是灵魂。
作为大人、作为男人、作为家长,他该如何教导孩子们面对并处理暴力?
丹麦影片《更好的世界》原名《复仇》,探究的就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暴力及其后果。
导演苏珊娜•比尔为影片赋予了足够的深度,使得这部影片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学意义超越了性别、年龄和国界,上升到了全人类的高度。
影片不但在故事和主题上深刻隽永,人物刻画上也几乎完美无缺。
除了两位天才的小演员,米克尔•佩斯勃兰特饰演的Anton也让人印象深刻,他将一个医者、一个父亲、一个深受暴力困扰的中年男人演绎得如此令人信服。
藉由这一角色,影片对如何面对并处理暴力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如同《撞车》、《狩猎》与《通天塔》等优秀的电影作品一样,荣获了次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更好的世界》一定能为你带来一次非凡的观影体验、一些思考甚至是改变。
也许藉由这部影片,通过我们的努力,世界真的能变得更好一些。
http://i.mtime.com/peng2j/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这部丹麦电影。
英文名是In a better world,似有讨好奥斯卡主流价值观之嫌。
其实丹麦语原意“复仇”,更直接的表达了本片的主题。
主角Anton是定居丹麦的瑞典人,同时常年在非洲战乱地区做医生。
影片以他为线索讲了双线故事,无论是在宁静美丽的丹麦小镇,儿子与伙伴Christian和他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间地狱般的战乱非洲,残暴的军阀大佬与当地百姓的血海深仇,人们通常的解决方式都是诉诸暴力。
而Anton对此显然有和多数人不同的想法,即暴力不能解决问题,然而他个人和平与正义的观念如何改变这个世界,他自己也没有答案。
除了安东,本片还塑造了几个形象。
Anton的儿子Elias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虽屡受欺负,但他看似窝囊的形象下博大充满爱的心,是不容忽视的,他也是最像安东的人物。
而Elias的好朋友Christian的凶狠的外表之下实为一颗脆弱的心,这是自幼颠沛流离和丧母的打击下形成的,可是包括他父亲在内都没有人能理解他,最终脆弱的心酿成的怨恨爆发了。
这两个小演员演的都不错,尤其是Christian,这个角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他在影片前大半段保持如此冷静、强势、凶狠的姿态,眼神永远坚定有力,偶尔流露出敏感;而在结尾突然崩溃,将脆弱的心暴露无遗,回归孩子无助的眼神,着实演得好。
当然,两个正太屡经考验的纯洁友情相信也是众腐女的最新题材。
本片拍的很流畅,大概没多少人会觉得不好看。
但是它为了扣紧主题而将故事讲的过于戏剧化,影片的结尾似乎也有点好莱坞,丧失了本来可以有的更深的分量。
据说有几个删除片段很值得看,要找来看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翻译:瑪嘉麗塔成 / 校对:小双 (cinephilia翻译小组)文章鏈接: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4666剑桥大学一名学者在其书中曾提到:缺乏悲悯之心是所有残忍的根源。
作者Simon Baron-Cohen认为,人的本性并不坏,但有些人不能体会他人情感,是故“在缺乏悲悯之心的人的眼中,他人不过是物品罢了。
”尽管我不知导演苏珊娜•比尔(Susanne Bier)拍摄《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时是否读过这本书,这部电影倒展示了同样的观点。
影片中的故事平行发生在丹麦和非洲,其中一些角色表现得十分无情,另一些则费劲心思地表现出悲悯之心,而夹在这两者之间的人们只能由自己进行道德判断。
《更好的世界》荣获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是关于两个男孩和他们的父亲之间的故事。
Elias(马库斯•瑞格德Markus Rygaard饰)和Christian(威廉•约翰•奈尔森William Johnk Nielsen饰)在学校里认识,Christian当时是个转校生。
Elias是个戴牙箍的可爱男孩,他在学校受到欺负时,Christian突然出现,并奋力地保护了他。
“再也没有人会欺负我了”,Elias说。
现在回头来看看他们的父亲,Elias的父亲Anton(米克尔•佩斯勃兰特Mikael Persbrandt饰)在丹麦和非洲无名小国之间奔波,他在非洲开了个免费诊所。
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都来找他帮忙,包括被当地武装恶霸头目“大佬”(Evans Muthini饰)残忍伤害的女人。
Christian的父亲叫Claus(乌尔里奇.汤姆森Ulrich Thomsen饰 ),Christian的母亲死于癌症,因此他对父亲一直有怨恨。
Anton要经常去非洲,而Claus时常在伦敦,于是他们的孩子便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一天Anton回到丹麦的家,他和Elias看见一个叫Lars(Kim Bodnia饰)的坏脾气当地男人与无意冒犯他的人们起了争执,Anton插足调解却被Lars掴了巴掌。
Anton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为儿子做个好榜样,他带Elias去Lars工作的修车厂,本想与他和平理论,但Lars并没有兴趣和他讲君子之礼,结果不欢而散。
(译注:这里作者的叙述与片中情节有出入,应为“Anton的 小儿子和Lars的儿子因为秋千起了争执,Anton上前调解,Lars发现后毫不客气地与Anton争执了起来,且扇了他一巴掌。
”)Christian是一个非常内向却情绪极端的孩子,早先他保护Elias免受学校恶霸的欺凌,现在又为大家制定对Lars的复仇计划。
与此同时在非洲,Anton的诊所碰到了棘手的病人:人人憎恨的“大佬”前来寻求医治他那溃烂化脓的腿伤。
撇开情节,导演所做的是在这些故事中剪出一种对比之感,对比这些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人。
平行叙事的结局难以预料,哪怕它们有某种叙事逻辑可循。
我十分喜爱比尔的两部旧作,《战火中遗失的记忆》(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和丹麦与美国合拍的《兄弟》(Brothers)。
但这部电影却不乏有些炫技之嫌,尤其是非洲叙事与电影其他部分无法有机融合,对比的感觉像是刻意做出来的。
两个孩子的故事倒十分不错(两个小演员演技精湛),对他们父亲的刻画也十分到位,易得到观众认同,片中还有一位不幸卷入家庭危机中的母亲。
片中在非洲和丹麦发生的其实是两个故事,它们都非常有力量,每一个都能单独拍成一部电影。
在镜头的来回切换下,它们却像个不自然的说教故事。
电影的高尚旨意毫无悬念地打动了评审们的心,但我倒觉得这是今年五部提名中最弱的一部。
这部电影的片名暗示了什么呢?
更好的世界中不会有那样的残忍?
是的,毫无疑问。
瑪嘉麗塔成:http://www.douban.com/people/cheerupk/小双:http://www.douban.com/people/wxs723/
这是一部相当精彩的人文电影,通过电影对人性更加深入探索。
电影里的两个故事发人深省:第一个故事。
瑞典医生安东在非洲苏丹的难民营,每天直面武装暴力造成的伤痛与死亡,有一天,他接受了一个“大佬”。
这个大佬,是武装暴力组织的头目,爱好是路上解剖怀孕的妇女,打赌猜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
正因如此,他杀害了太多的怀孕妇女,那些可怜的妇女,每每送到安东的面前时,已是奄奄一息,他总是尽力去救治,但往往力不从心。
“大佬”受了脚伤,在这个靠力量称王的地方,他必须治好脚伤,重新站起来,为此,他来求助安东。
作为一个医生,职业感占了第一位,他愿意帮助大佬治疗。
周围的医生和病人都表示不解,并不愿意帮助“大佬”,毕竟,大多数的亲人,都或多或少死于大佬手中。
但安东坚持救治,因为他是一个医生,生命无贵贱,无好坏,治疗是医生的职责。
直到有一天,安东治疗了一个小姑娘,但因病情太严重而去世,安东无比痛苦难过之时,“大佬”对已去世的小姑娘进行了语言上无比恶毒的侮辱,甚至有侵犯尸体的意向。
安东忍无可忍,将“大佬”赶出了难民营,而再没有“保护”的大佬,被怀恨在心的众人,群殴致死。
这个故事里,安东是善,“大佬”是恶,职业道德让安东选择救治“大佬”,但也因为“大佬”触及到了安东深处的弦,而将“大佬”彻底放弃,丢给了众人。
安东的善,让“大佬”致死,“大佬”的恶,导致了他最终的结局。
那众人呢?
因为愤恨,把怒火全部集中到了大佬身上,他也终得恶果。
第二个故事。
安东的儿子伊莱亚斯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因为性格比较内向且是瑞典身份而受到同学的欺负,但也因为此,他认识了好朋友克里斯蒂安。
克里斯蒂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有些心神不宁,他和父亲开始疏远,并且仇视所谓的“强者”欺负“弱者”。
他在伊莱亚斯受到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帮助他,也带着他走向了可怕的一条路。
有一回,克里斯蒂安在和伊莱亚斯在路上和陌生小孩产生了矛盾,安东跑去调解,但却被陌生孩子的父亲给狠狠揍了一顿。
克里斯蒂安在和伊莱亚斯觉得安东不能白白受欺负,就根据网上的制作方法,手工制作了“炸弹”,打算放在揍人的坏人车下,给他一点颜色瞧瞧。
清晨的早上,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两个男孩还以为万无一失,等着炸弹一爆炸就逃得远远的。
可就在这时,一对母女在清晨早锻炼经过此地,伊莱亚斯急急忙忙冲了出去,大喊着让母女散开,而自己却被炸弹炸伤,倒地昏迷。
克里斯蒂安被吓傻,他以为的万无一失,他以为能给坏人以惩罚的做法,反而连累了好朋友躺进了医院,危在旦夕。
这个故事里,善和恶被虚化,甚至你不能完全分辨善与恶的存在。
克里斯蒂安的做法是“恶”?
但他的出发点却是“善”的,只是一切都超过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显得极端。
揍人的坏人是恶?
用拳头“说话”的人,内心该有多虚,他不能用高姿态来面对人,本身的行为就是“低下”的。
这两个故事真的相当令人思考,尤其对人性的挖掘上,善与恶到底什么样的存在?
我们不可能将问题一刀切,只是要想明显地分辨,也是困难。
残酷的世界在非洲,而现实生活只是一把倒影,将一切像棱镜一样照射在两个孩子身上。
而真正美好的世界,大概在未来,在一个看不到的地方,那里有更好的世界。
这是我看的第一场上海电影节展映电影,小孩冒失的叫声和某些人时不时的评论和预测使得观看的过程有点小小不足,但我的失望还是来自于影片本身,也许是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最佳外语片头衔使我对此片的期望过高吧。
总的来说,演员的表演优于剧情,尤其是饰演Christine的小演员和饰演Elise母亲的女演员,前者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感,深邃、坚定而怀有敌意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后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努力保护孩子的母亲,其中怒斥Christine害死Elise的那场戏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爆发力,稍加冷静后望着Christine的眼神中又细腻的表现出了复杂的情绪。
本片的摄影也不错,美丽大气的景色令人向往,人与景相融合的角度和色彩也相当用心,但有很多镜头不知用意何为,感觉很多余,比如Elise的父亲盯着蜘蛛网看若有所思,比如Christine自杀前镜头拉到了湖上,一度令我以为他是要跳湖而不是跳楼。
而对于导演,开始的几分钟镜头晃动的厉害暂且不说,我对她驾驭此类题材的能力有所怀疑。
导演好像过分追求一种大团圆的效果,将基调定格为希望与美好,于是在情节设计上便有几处比较突兀,比如Christine与欺负他的男孩冰释前嫌、Elise父母的重归于好、Christine被救下后扑向父亲的怀抱等。
片名是“更好的世界”,那么导演所认为的更好的世界究竟指的是什么,我并没有看到一个清晰的答案。
丹麦和非洲哪个是更好的世界吗?
完全没有可比性。
还是探讨如何面对内心的愤怒、仇恨以及体内的暴力因子吧。
Christine选择以暴制暴,却难免伤及无辜,差点铸成大错,Elise的父亲则是坚持原则,并不是一定要以德服人,化戾气为祥和,而是放开怨念,不与暴力之人一般见识,这多少有点精神胜利的味道。
看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宽恕的时候,等于释放了一个囚徒,然后你会发现,那个囚徒就是你自己”。
如果导演的用意是如此,那么“大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作为医生救死扶伤的矛盾极大的挑战了Elise父亲的原则和容忍度,最终使他爆发,这又该如何解释?
而对于Christine,经过爆炸事件,他眼中的世界就变美好了吗?
对于这个敏感、极端、凡事总往坏处想的孩子,下次再遇到有人欺负他或是一些让他愤愤不平的事情,他会一改暴力倾向选择不予理睬、若无其事的走开吗?
暴力分子和暴力事件不会因为你的忍让和沉默而消失,反而会变本加厉,让更多的人受害,如此还能相信这是正确的做法吗?
所谓更好的世界,个人认为,如果指的是通过提升小我而改善大环境,才能体现人的社会性和道德性,也更有说服力,否则就有自欺欺人、自我中心之嫌。
个人感觉,近几届的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的质量普遍都比较高,如前两年的《入殓师》和《谜一样的双眼》,手法上都是从冰山一角折射出这个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
今年的这部《更好的世界》同样也很出彩,讲述的是两个发生在不同地点的故事,一个在非洲的贫困地区,另一个在丹麦,反映的却是同一个主题:宽容还是复仇。
影片中的Anton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从开始接手对恶霸的治疗到将其驱逐出营地,他一直都处在自我矛盾的边缘,是否应该为那些被剖腹的孕妇报仇抑或是对其如普通病人般平等,直到他真正决定以后可还是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不安。
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一直这样教育孩子们,可是自己却还是走出了那一步。
当他最后回到丹麦,看到孩子们又因为自己被欺凌而萌发报仇的恶念并导致最终发生的惨剧后,他又开始反省自己所做的一切,原谅了Christian犯下的错误。
Revenge or not当一个人遭受外界或外人的凌辱甚至是杀戮时,相关人是否应该为了正义站出来为其斗争?
还是默默的宽恕他人?
更或者说,忍受这个社会所发生的与之同等级的一切恶劣行为,始终相信人心向善,恶人终究会被感化?
这个世界一直都会有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在发生,但我们看到的结果无非两种:一些被我们铭记了,另外的那些则被遗忘了。
铭记不代表复仇,遗忘也不代表宽恕。
Anton作为一名医生,始终坚持自己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而正义的力量却让他陷入了沉思:以暴制暴还是以德报怨,一个让他始终无法正视的问题。
最邪恶的想法往往诞生于最纯洁的内心,Christian的作法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当他看到Anton被无故打了耳光后,复仇的种子就在心里生根发芽,也许是基于对自己父亲和学校的不满,他和Elias开始了一个危险的计划,却没想到差点失去了自己最亲密的朋友。
由于一个孩子的年幼,在他不考虑外界因素的情况下,他也许会有比成年人危险一百倍的想法,而付诸行动也只是在一瞬间的事情。
如何告诉一个无知的孩子孰善孰恶,孰对孰错是这个社会每一份子的责任。
报仇与否,并不重要。
一个人的良知源于他所亲历的每件事情,一个社会的良知源于每一个人的觉醒。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了丹麦女导演苏珊娜·比尔的影片《更好的世界》。
这部影片被认为“在每一个方面都不落俗套”。
它所处理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却可能会造成重大后果。
两个人为一点琐事吵架,结果却闹出人命。
诸如此类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每个角落都在发生。
影片有一个国际化的生活背景,安东是一名外科医生,身为瑞典人在丹麦定居,工作却在千里之外的非洲某难民营。
他穿梭在荒凉干燥的沙漠与如景如画的丹麦海滨城市之间,一再令观众陷入时空倒错。
他的手术台上,不时地躺着被切开肚子的孕妇,这只是因为当地一个叫做“大个儿”的人,与其他人打赌,看看年轻孕妇肚子里怀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人们对此敢怒不敢言。
作为医生,安东的工作限于将这些女性开膛的肚子再次缝上。
这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恶,情节恶劣却没有根基:作恶者仿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丝毫没有考虑到这样去做的结果,给他人造成的严重伤害。
他像是一个盲者,完全缺乏某种能力及某些器官,来想象他人的遭罪,体验他人所遭受的痛苦。
他在这个世界上“独来独往”,逞一时之兴,想要怎样便怎样。
他表达自己不可侵犯的方式,就是去侵犯别人,以此为乐。
在那个时刻任何人不要阻拦他,否则就是“不识时务”。
这种恶不管在非洲还是在丹麦同样存在。
不仅在成年人当中存在,在孩子之间也经常发生。
安东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伊莱亚斯12岁,在学校里经常受人欺负。
他自行车的气门芯经常被人拔掉,在路上走会被人无端拦住,在班上提及他的名字甚至都是一片哄笑。
人们嘲笑他的理由有:瑞典人的身份,他的长相,他的牙齿。
他的朋友克里斯蒂安帮他出了气,两人陷入被警察调查的麻烦之中。
学校孩童们之间的这种恃强凌弱,令人想起那部德国影片《浪潮》(2008)。
其中那个绰号叫做“软脚虾”的男孩,也被他的同学们欺负得抬不起头来,后来在极权主义试验中找到了归宿。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苏联影片《丑八怪》(又译《稻草人》,1986),也将孩子之间的勃险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她)并非人们想象得那样纯洁无瑕。
成年人力图加以掩饰的恶行恶习,在孩童那里暴露得一览无余。
安东的小儿子大约两三岁,在儿童游乐场与一起玩的孩子发生争执,这本来是常事。
但是那孩子壮硕的家长走过来,不由分说在安东的脸上连扇几次:“不要碰我的孩子。
”这之后他也没有心满意足地离去,接着将气撒到自己的小家伙头上。
他暴躁的身体中埋藏着太多的戾气,恨不得将整个世界都当做他的出气筒。
这就是我所说的“琐碎之恶”。
它是一种没有根基、没有必要的恶,以一种琐琐碎碎的方式,遍布和侵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他不能将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是联系在一起的,也不知道眼前的状况与未来的状况是不可分割的。
伤及他人便是伤及自己,伤及眼前也是伤及未来。
某种情况像那个寓言里所说的,洪水中青蛙驮蝎子过河,蝎子也认为不能将青蛙蜇死,那样它自己也就活不成了。
但是到了湍湍激流的中途,蝎子还是蜇了青蛙,双双沉入水中。
青蛙临死前发问:“为什么要蜇我?
”蝎子回答:“因为我控制不住。
”在这样一种攻击行为的底部,蹲伏着虚无主义的种子。
这个人自己从来没有被恰当地对待过,没有生命被尊重被珍视的体验,他因此也不知道尊重别人,感受不到他人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一样,是同等重要的,不可抹杀的。
当他觉得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他也会觉得别人一钱不值。
他被忽视得太久,他的怨气不知不觉地在生长,直到将自己长为一根尖锐的刺。
只有在刺痛别人时,他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价值”。
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便建立在这种不停地互相攻击和某种“战争”状态之中。
他习惯生活在一种密不透风的状态,既没有感受力也没有透视力,无暇顾及自己行为的后果。
非洲的那位“大个”其实也是如此。
他的行为轻浮随意、满不在乎,这让我想起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所说,“不仅仅是暴行的残忍,同时还有暴行被实施时的轻率。
”捷克诗人赫鲁伯有一首关于阿基米德的诗,也道出了某种真相。
那位伟大的数学家死于误闯进来的入侵士兵之手,诗人这样形容这位士兵:“他轻轻一捋/杀死了圆,正切/和横切之点/以至无穷”(《杀死阿基米德的下士》)。
愚蠢的家长还没有结束他的蠢行。
当时不还手的安东,事后带着三个孩子(加上克里斯蒂安)前往他工作的汽车修理站,这位修理工居然还要发威,吼叫着“你这个瑞典人滚回地狱去”,接着又扇了安东的嘴巴,声音清晰响亮,所有的人都听到了。
这时安东的态度,成为整个影片的核心。
也许因为此,这部影片被称为“在每一个方面不落俗套”。
其实只要在某个重要的方面“不落俗套”就行了:它构成对于这个世界上流行做法的矫正。
安东对儿子解释说:“他是个白痴。
如果我去打他,我一样是个大白痴。
我会去坐牢,你将没有父亲。
他赢了。
”儿子问:“你怕他吗?
”答曰“这不是问题所在”。
哦,一个人做某件事情,应该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而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理由,尤其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有时候,事情的不同方面就是这样含混不清地搅在一起。
实际上太多事情也不可能仅仅归结为怕与不怕的问题。
在这个“怕”的问题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考虑。
一个人行为的理由,在某种意义上,比他的行为本身更值得看重。
面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安东一字一句地说:“我带孩子们来,就是要告诉他们——我不怕你。
”“你是如此一个大白痴,当我带孩子们来的时候,你却不道歉,却继续好斗。
”“这不能够伤害我,我没事。
”最后这句话真正将那位粗鲁的家伙激怒了,安东的做法让他感到自己彻底失败。
他提高嗓门在喊:“我不能伤害你?
那正是我想要做到的。
”面对男孩们的愤愤不平,安东开导说:“他迷失了。
他是个白痴,不值得我们花时间。
”让一个白痴占据甚至为此付出自身生命,这真是一个划不来的主意。
也许,一个人不仅要选择好他的朋友,也要选择好他的敌人。
当然这可能值得讨论,同时也要设定主题的严格限制——针对什么样的恶,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更为恰当的。
至少这部影片提供了某个参照,不能掉进“琐碎之恶”的陷阱,不能拿自己的生命与这种没有根基、没有来由的恶下赌注或互相交换。
对于少年克里斯蒂安来说,他还需要经过一段历练之后才能明白——因为咽不下这口气,他用家里储存的火药去炸那个修理工的汽车,差点搭上了好友伊莱亚斯与自己的两条命。
安东让他明白,原来“生命与死亡只有一层面纱之隔”。
“我也是个白痴”,克里斯蒂安在影片结束时说道。
比较起来,同样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日本电影《告白》(2010)其处理方式则完全不同。
两名少年杀死了女老师年幼的女儿爱美,残忍的做法中透露出同样的轻率无知。
其中A(受害老师这么称呼他)与上部影片里的克里斯蒂安有点相似,因为失去母爱有些心理失衡。
不同于克里斯蒂安母亲患病去世,A认为自己要强的母亲抛弃了他。
他因而要做出一桩惊天动地的事情,让母亲瞧瞧。
这中间还有一些琐琐碎碎的因素。
最终将无辜女孩置于死地的是B,这个少年生性怕事,在家被过度溺爱,也因此他有强烈的失败感,需要证明自己并不是个“残破品”。
A同学在接受老师盘问时,竟掉头给了一个灿烂的微笑,并说了声“开玩笑的”,仿佛全然不知道自己做下什么。
B同学的母亲在听整个事情过程时,不停为自己的儿子叹息,完全忽视了被害小女孩。
老师本身也认为,“A有杀意,可是没有杀人;B没有杀意,却害死爱美。
”两少年在一种几乎懵懂无知的状态中犯下了难以饶恕的罪行。
显然,学校与家庭对于生命教育的缺席,在其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影片中的女教师怨恨法律不能具体地惩戒这些少年罪犯,他们实际上与成年人一样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她给自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有步骤的复仇计划,并付诸实施。
她声称已经让这两个学生喝下了含有艾滋病毒的牛奶,从而在精神上折磨他们,让他们接受苦果。
B同学因此发疯而不能上学。
受困的A则在“野心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用自制的炸药炸死了他一心想要见到的母亲。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变态的故事。
你可以说,痛失爱女的女教师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影片最大的缺点是少了一种价值观的透视,对女教师的行为缺少一种评价。
与少年们一样,这位女性后来只有从伤害他人的报复行为中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只有疯狂地折磨他人,她才得以获得一点平衡,她的做法在精神上是没有出路的,只有陷入“恶—恶”循环当中。
尤其是我们如果将这两部影片对比起来看更显出《告白》之缺憾,也更加能够体会到《更好的世界》中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对于价值观的关心及一种自我反省的立场,而不只是如《告白》那样制造人性的奇观。
(《财经》杂志 2011年第08期 作者:崔卫平)
如果有人打了你一拳,你会怎么做?
我可能会评估一下自己当前的处境与还击与否的优劣势,来选择打回一拳还是"落荒而逃",但多数时候应该是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不知如何反应、不懂得回击与正确处理恶态。
这是多数人的现状,却又未尝不可悲。
印象深刻的是,Elais的父亲为了告诉三个小孩他不是因为害怕用拳头说话的人,而是那样粗鲁无知的人不值得他花费一点时间与力气生气甚至讨回公道,在他以及多数高知分子的世界观里,那样的人是个低劣的失败者,无足挂齿。
即使他又挨了一巴掌,仍然平心静气地“教育”仨孩子和作恶的人。
Christian却反问,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这才是赤裸裸的现实,这部电影是通过个人的修养与自制告诉我们,君子的度量与君子对抗暴力的方式与态度,但是忽略了好的会继续好下去,而坏的将会更坏。
在暴力横行的时候,如果权利机构(如学校、家长、法律)都不作为,是以暴制暴给对方一点教训让他收敛点,还是被动地等待更有话语权的人来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
(我知道这种观点听起来很混蛋,但是我真的就是这么想的)这个世界有太多自以为是的人,为了多占一点便宜、多逞一丝口舌之快、多打对方一拳、多一点瞩目……而沾沾自喜,重要的不是过程,也不是所谓的正义道德观念,而是在和其他人甚或整个世界的对峙中占据上风,其他无关紧要。
所谓无知者无惧并不仅仅是积极进取的英勇气概,还有无视他人生死的漠然与残酷。
你说那个汽车修理工该不该给他点颜色瞧瞧?
他盛气凌人的对象是能够遇见的所有弱者,包括自己的小孩,用拳头说话带来的甜头和省事便利只会让他变本加厉,而非在某个百无聊赖的清晨突然良心发现,我是个彻头彻尾的蠢货。
一个人的不计较不代表一票人的怒火将息,没有掐住的火焰会烧到别人头上,当然那是你我都无能为力的事情,继续纠缠下去事情只会没完没了。
你说Sofus该不该受到惩罚?
校园欺凌事件真的是个世界命题,当然还有种族歧视、国别歧视、本地人排斥外地人此类种种。
一个在丹麦生活上学的瑞典小男孩长期受到同学对他“放学后别走”的待遇,那种路上见到了总要撩拨三分的轻薄对我这个爆脾气来说简直就是想掀桌。
长期的嘲笑和挑衅最终会变成一方的习惯性欺凌和另一方的默许吗?
试想一下北漂一族或留学一族的处境,事情如果不从根源解决,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遍地发芽。
当然个案都还不足以引起骚动,那么你说,Bigman该不该死?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明里暗里地评估做选择,以医生的名义行救人之责,这是职业道德占制高点;以人的三观道德驱逐失去武装的Bigman,这是人之常情。
有时候,你经历得越丰盛看得越多越通透,并不能够给你一个心安理得做决定的定心丸。
长久的生活历练会塑造你为人处世的生活或生存哲学,也教你背负更多。
以前看盖茨比的时候,对里面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大意如此:真正的社会上流阶层是天生的,那是由几代优秀基因的过滤沉淀和从小言传身教而来的,即使你通过几年的教育、通过改变着装言谈举行、通过常年混迹上流社交圈也并不能改变底子里的基因。
因为当你气急败坏的时候就会原形毕露。
我们很多人都时常在经受这样的过程,只是有些人比较严重有些人更沉得住气,但是终有一天内心的野兽呼之欲出。
不认同的价值观
谁又了解理解过谁。叙事行云流水,里面真的有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告白》和这片能比吗。。。。不知日本人咋就拍的那么阴暗呢。
从内心挣扎到 结局的平静,那是更好的世界
讲人性的从来都看不懂。117分钟的片子从下午一点看到晚上八点半。。次凹你妹。两星给施舍!!
很少从头到尾烦一部电影教育方法有病的医生,暴躁的小帅,懦弱的小丑,乱搞男女关系的爸妈,看不懂霸凌的老师,超雄的龙套
不要小看小屁孩的世界
额...中规中矩的作品 挺不错的 但是没好到让人难以忘怀或者是有再看一遍的想法
徘徊的欧洲人,迷惑的西方人
可怜我这种简单粗暴的人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理解不了靠念力感化恶人,我看不太懂主题,我始终认为以暴制暴才是正确健康的思维,忍让和回避只会助长恶人的气焰
导演的片子向来受奥斯卡青睐,从《婚礼之后》到《更好的世界》,感情线什么的常被坞内人当作是翻拍的易攻点,《更好的世界》被翻拍是迟早的事。但像《兄弟》那样,最后证明的只是好莱坞的粗枝大叶,即便导演自己出战好莱坞炮制的《往事如烟》,也无法与之前的丹麦语电影相比。
北欧出产好电影啊
这个写剧情简介的朋友在梦游吗。。。
风景好
it's a worse world,两线并列反讽,其实只要有人在,哪里可能有更好的世界
泥玛坑爹滴人,电影不是这样拍的,没见过这样欺负人滴,大场面,夕阳美景弄成这样的故事,你还让不让我舒心了,我看的好憋屈。还是这个场面,这个景色,泥玛重新讲个故事吧,害死人了,泥玛
成人黑暗投射到孩童心灵的倒影
2个小时的电影并没有打动我,以暴制暴浓缩到现实生活里,用于教育现实的小朋友,体现在两次不还手的煽耳光,恕我不能赞同,小朋友没有那么大的格局,至少小朋友还介意这件事,就证明第一次耳光的隐忍,并没有得到小朋友的理解,以暴制暴不对,这样的教育也不对
劳之受不了这种压抑的,不过内心的描写真心到位
四星;整部电影都透露着女导演的细腻情怀,家庭之间,孩子之间,家庭与孩子之间,在这个看起来更糟的世界我们总是期盼着能更好一些,在面对欺凌,我们是选择以暴制暴还是悲悯宽恕?导演用她的道德标准述说她自己的更好世界。影片不足之处在于Elias父亲的描写,算另一条线索?不够,算人物塑造?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