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朋友们好!
《小小港湾》上映倒计时7天!
为大家带来最新影讯:斯洛伐克大使倾情推荐这部柏林电影节获奖佳作,直言它将温暖所有观众的心!
欢迎影迷朋友们在淘票票电影 或 猫眼电影小程序 中点击想看,支持这个关于爱的童话!
斯洛伐克电影《小小港湾》将于9月2日登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与全国观众见面。
片中,10岁的小女孩亚拉与外祖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外祖母去世后,不负责任的妈妈也离家出走,留下她自己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带回两个婴儿,开始照顾这两个小生命。
《小小港湾》剧照本片改编自斯洛伐克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Monika Kompaníková)的著作《第五艘船》(The Fifth Ship)。
本书灵感来源于真实事件,一个女孩偷了婴儿车里的婴儿,开始像母亲一样照顾他。
导演格罗福娃曾在访谈中说,“我在这本书里发现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成长故事。
我马上就被故事的独特文本和视觉想象所吸引,我知道,这是一个必须讲述的故事。
”这部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获奖影片承载着展现斯洛伐克当代电影魅力的美好愿景,即将在正值斯洛伐克影史百年的当下与中国观众见面。
斯洛伐克共和国驻中国大使杜尚‧贝拉深深赞赏了这部电影,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推荐理由:
«小小港湾»,9月2日,为爱远航!
-FIN-撰文&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
《小小港湾》是根据获奖斯洛伐克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Monika Kompaníková)的小说改编的。
你觉得这本小说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为什么选择将它改编成电影?
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真实事件。
报纸上有一篇文章,说一个女孩偷了婴儿车里的婴儿,开始像母亲一样照顾他。
这就是本书的中心主题。
我和本书的作者一样,我觉得这很吸引人。
作者把它编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引人注目的故事,而我试图把它改编成一部电影。
我向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咨询了剧本,她的意见非常珍贵和有价值。
导演工作照本书讨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你选择了其中哪一个作为影片的中心主题?
这本书涉及许多主题,甚至有几条时间线。
为了电影的目的,让使叙事线更简单,我们和编剧马雷克·莱斯卡克(Marek Leščák)一起决定把重点放在10岁的亚拉和她的小伙伴克里斯蒂安的故事上。
他们的冒险是试图纠正成人世界的错误,并创造一个在他们自己看来是完美的家庭。
而且,我很喜欢这样一个概念:家庭的残破会不断地从父母传给孩子,直到有人最终试图接受它,从而治愈家庭的创伤。
而亚拉就试图这样做,她以自己独特而充满希望的方式应对家庭的创伤。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小小港湾》是一部不仅适合儿童而且适合许多家庭的电影。
片场工作照亚拉是由10岁的瓦妮莎·萨穆赫洛娃(Vanessa Szamuhelova)扮演的。
你是如何确保她在每场戏中都表演得自然?
我用了很多时间无数次选角,才选中了亚拉的演员。
我需要一个能表现出各种难演的精神状态的女孩子。
但吊诡的是,为选角忙碌了许久之后,我最终选择了一个住在小巷里的流浪少女,现在我还会时常见到她。
她的表演非常自然。
这个角色需要一个能表达出更深层次心理的孩子。
我还想要一个有火花和能量的人,这样她对观众来说就会很有趣。
这就是我在瓦妮莎身上找到的东西。
在最终被选中之前,她已经通过了几次试镜。
当然拍摄本身也是很困难的。
最困难的部分是保持孩子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享受和期待拍摄。
当一些事情对他们来说变得过于重复时,就很难让他们保持专注和积极性。
母女在片中为数不多的温馨瞬间对中国观众有什么想说的?
我们选择了一部真实可信且有创意的电影,两个孩子用自己的规则创造世界的故事,打动了我们。
我们完全相信演员的演出并认同这个故事。
我真心希望中国观众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在观影后也有同感。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对你来说,这种经历如何?
我想,在这段经历中,我学会了耐心。
我不得不与很多人沟通,拍摄不像它看起来那么容易,它是艰苦的工作。
在这方面,我对电影制作的看法已经改变。
我做了很多我不想做的事情,但我不得不做,不然镜头无法通过。
有一幕戏,蚂蚁在我身上爬来爬去--那真的很不愉快。
此外,还有在棚子里的场景,那里看起来很脏。
但是,最困难的事情是必须反复拍摄一个场景,直到我们把它拍好。
小主创们在柏林电影节接受采访你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吗?
在影片中,我的母亲并不关注我。
我必须照顾自己,而她就是不关心。
这是不太好的。
一旦我开始照顾婴儿,我就发现养育一个孩子是多么困难,尤其当我自己也还是个孩子。
拍摄花絮:小演员藏不住的古怪精灵为什么妈妈们要关注他们的孩子?
因为当你的母亲把时间花在你身上时,情况会好很多。
当你独自在家时而你不知道你妈妈在哪里,任何糟糕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小女主为主视觉的DVD封面设计在影片中,当亚拉开始照顾婴儿时,她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
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
她想救这些婴儿。
她不能让他们去死。
即使她的母亲不关心她,亚拉也想做得更好,做一个关心婴儿的好母亲。
@Thespian8分很诧异这么美好的一个故事竟然改编自真实事件,因为实在美好得不像存在于现实了。
本以为会直指母亲对孩子家庭教育的问题,没想到竟是以孩子的视角展开,描绘二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一段美好时间,连他们的争吵都这么有趣。
结尾更像是童话,忘却了外界的烦恼,乘着二人建立的港湾,驶向了远方的灯塔。
这又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渴望呢,美得太不像话了。
@匿名 8分以儿童视角出发,在困境出现时不刻意渲染情感,反而以高调情感代替,结尾魔幻现实主义色彩镜头让影片的情感得到昇华。
儿童演员质朴生动的演技使得电影节奏和情感把握得不错。
@七年山海7分影片以类似小孩子过家家的形式叙述人心的走向,开篇沉入水中感觉像是陷入某种麻烦。
从孩童中醒来,与自然的亲近看似和谐,其实生活在逼仄的空间,不太融洽的祖孙母女关系当中。
得到孩子之后,封闭的构图完全消失,女孩也敞开心灵,驾驶破烂的房子变成的小船,向灯火阑珊的灯塔前进。
影片以高潮结尾算是点睛之笔,让平淡如水的叙事多了遐想和回味。
也许陷入水中的人此刻也想通了吧。
@文子 7分如果说前半部包含原生家庭的撕裂,体现了残酷的生活真相,那么后半部则多带些儿童本真的视角,将更残酷的人世间描绘成了梦幻意识流。
两个孩子居然道尽了哺育儿童的本质:照顾与陪伴。
但这正是很多成人都没法办到的。
故事结尾女主小姑娘蓝色的眼睛里,满是对未来的热切希望,纯净如一湾碧水,让看的人沉浸其中,感叹伤怀。
亲密关系中的挫折、打击、破裂与毁灭,会带来不自信、自我怀疑与厌恶。
但请不要让这些成为我们再次去爱的顾虑。
今日,带着你的回忆和对爱的期盼走进影院吧!
愿你像亚拉一样,大胆的去爱,不再惧怕。
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FIN-撰文 Vivian & Flo动图制作 苏安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
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
片名:Piata Lod又名:小小港湾地区:斯洛伐克/捷克上映时间:2017.02.12获奖信息: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儿童最佳影片
“不管你什么时候迷了路,只要记得跟着记号走就行”每个人的小世界里,都住着一群人,他们或是家人,或是朋友,或是某一时刻走进你生活中的陌生人。
而你的一生都在与这些人相逢,重聚,又别离,在那一段或长或短的岁月里,他们都给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也许你不记得,在某一个瞬间,你也会哼起他们唱的歌,说着和他们一样的话,带着他们的脾气继续生活,模仿着他们的一切。
潜移默化中,他们,成了你。
“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在一起,最好的朋友就该这样。
”曾经,那些于你而言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你温暖,给你拥抱,就像你一直依靠着他们一样,他们也时时刻刻需要着你。
哪怕是他们给你的冷落和无视,你也会照单全收。
好的坏的都是记忆,点点滴滴才是幸福,这就是生活原本真实的样子。
“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吗”“你爱我吗”生活就像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一些人已经永远离开了你,而他们的离去,更像是一道彩虹,在你的天空留下绚丽一笔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管你有多么不想承认,他们都曾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你尽管记得那么多他们的不好,却也深爱着他们,需要着他们。
爱和恨,大概就是人类情感中最琢磨不透的东西。
“别叫我妈妈,我是露西亚”“别把我留在这里,我会做个好孩子的”可是,如果,有一天他们选择忠于自己,你又将带着谁的勇气继续生活下去?
在露西亚拽着行李箱离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恨透了这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即使她一直都是如此,亚尔卡却也不想离开她。
人生而孤独,却也害怕孤独。
“当我唱起这首歌大拇指汤米 很有力,食指皮特 努力工作时间长,中指托比 可不小,无名指鲁比 是最帅的,小指就是小保罗”和大多数完美结局的影片不同,我惊喜于影片前后段的强烈对比。
克里斯蒂安纯白色的家,和亚尔卡墨绿色的家,两个成长经历完全不同的孩子,共同构筑起一个小而温暖的“家”。
亚尔卡对着两个婴儿唱起了外婆唱过的儿歌,同样的温柔,最后握住孩子的手。
露西亚通过转盘游戏吃了盐巴,亚尔卡在小木屋里模仿着游戏吃了石头,露西亚继续着游戏选择了离开。
“不管你什么时候迷了路,只要记得跟着记号走就行”,这句看似随性的话,却多了几分刻意的韵味。
“你是要回家还是跟我走”影片从孩子的视角展现出的孤独感,让人心生怜悯和遗憾。
而影片中有太多的影射,细想起来越发沉重。
就像那段影评,“那只死掉的猫可以是死掉的刺猬,在暗中觑探孩子的男子可以冲上去,远走的妈妈可以不再归来,外婆可以死在孩子的面前...”
“他们是你的吗”“是的”“他们只有我,别人都不要他们”亚尔卡也只是个孩子,可当她看到两个婴儿时,却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带回了自己的小屋。
“他们只有我,别人都不要他们”,这句话是在说两个婴儿,更是在说自己。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家的执念。
“我在画你们,亲爱的”“我们的家”你可能无法想象两个孩子如何照顾两个更小的婴儿,可是他们就这么做了,像个大人模样,换尿片,冲奶粉,逗他们开心,哄他们睡觉,许下对未来的约定。
孩子淋雨时的焦急无措,孩子发烧时的犹豫害怕,一时间,让我有一种家的错觉,他们是完整的。
“那个像个汽船”“我们要远航”“去个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地方 ”“我们会在某个岛上结婚”等你停下思考的那一天,你是否会羡慕简单的童真?
当亚尔卡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从高台上跳下...当克里斯蒂安和亚尔卡为死去的黑猫哀悼...当他们独自生活笨拙地照顾两个婴儿...当亚尔卡撕下寻找克里斯蒂安的单页...当他们带着美好的期许“远航”...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黑白分明的,他们模仿着大人所展现出来的一切,带着对未来的畅想,快乐生活着。
“我们得藏起来,没人能发现我们在这里”“你把船解开了吗”“起航”“跟我一起数”“一 二 三 ... 十 十一 ... 二十二”当我看着电影,开始思考克里斯蒂安如何弄到奶粉,亚尔卡在葡萄园的小屋生活为什么不会被发现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而我所看到的世界,已经带上了这个社会的固有色彩。
小小港湾的世界里,只有他们,这样真好。
#电光幻影# 《小小港湾》,轻轻地落下一枚水滴,碎成灿烂,却转瞬即逝。
捷克与斯洛伐克影片,在电影院线能看一次,感觉还是有点温柔的,加上题材略带一种荒凉的希望感,有点打动人心的样子。
孩提时代是人类的必经阶段,而孩提时代的意义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充分的展示在我们身上。
那些天马行空的,那些遥不可及的,那些无比认真的,都在这个时候埋下种子。
而那些格外寂寞的,无比荒凉的,和特别无奈的,也都留存在这个世界上了。
就是这样一种时刻,划在了岁月的成长里,奋力成长。
电影可能没有达到我预期中的那么令人欢喜,其实是有点说不出的伤痛感,但是好处是短暂的,干脆的,又保持诱惑的。
影片中幼小的女孩,同外婆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然而外婆离世,母亲自由散漫的生活下女儿不过是不重要的一个摆设品,当她去寻求幸福的时候,却不会给幼女留下足够的空间,没能承担好一个母亲的身份,而孩子的世界也就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孩子。
被抛弃的孩子,拉扯着自己的小伙伴,与两个婴儿一起,建立了生活的氛围,用了那么长的时间去生存,而生存是依偎彼此最直接的拥抱。
每个人的感受确实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部影片,大多数人都感受着小小港湾的意思,是主人公小女孩,遇见了一个在车站边落魄的母亲,她摆脱小女孩帮助自己照看两个婴儿,然后自己就不负责任的跑到一边去嬉笑了。
对于这个点,多数理解就是小女孩在这个女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对孩子的那份疏忽,而在婴儿身上感受到了的一切,她带他们回家,照顾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小小港湾。
我个人感受却是完全相反的。
我认为是小女孩在看到来拜托她照顾孩子的母亲,在车站一边说是去洗手间,实则与人说笑的不负责任时,小女孩选择了带走孩子,甚至在这里我认为可以理解为偷走了孩子。
这就像是一场大型的儿童过家家一般,她带走的孩子是成立了自己的小世界,自己的家,需要陪伴的是她。
那所谓的小小的港湾,既是她给两个婴儿建立的,拉着她的小伙伴一起建立的,同时小小的港湾,其实也是两个婴儿带给她的。
就好像一个失去生活的意义的人,突然找到了让自己值得付出的对象,需要进行的责任,能够保护的状态,那是主人公所得到的一剂强心针。
她用这一剂强心针活了她自己。
对于婴儿的掠夺和建立的小小港湾,我想那是她内心所需求的,同时也是对于那两个婴儿的母亲,以及内心世界里自己的母亲,最大的报复和惩罚吧。
可是,受罪的到底是谁,孩子他们不会懂的。
那一刻我觉得很可悲,可是我又觉得有点可恶。
有些善良,是悲伤的。
有些邪恶,是荒凉的。
我想,就算长大,她大概也很难有机会,过快乐的人生了吧。
作者:小佛搞特
《小小港湾》的拍摄基于斯洛伐克作家莫妮卡的著作“THE FIFTH BOAT”,该书曾荣获2010斯洛伐克年度最佳著作。
《小小港湾》透过孩子的视角描绘了成人无法看到的世界。
讲述了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们在奇幻世界与残酷现实中寻求坚固的生命之舟的冒险故事。
原著中提及到很多主题,您是如何从中筛选出影片主题的呢?
我们决定将影片的重点放在十岁的亚尔卡和她的小伙伴克里斯蒂安的故事上。
家庭的负担与烦恼从父母那里传给了孩子们,在两个孩子的冒险中,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成人世界的残缺,组建一个梦想中的幸福家庭。
——伊塔·格夫沃(导演)你认为《小小港湾》这样的故事片可以引起公众对其中涉及主题的讨论与重视吗?
一部影片是否能向公众传递强大的信念,很大程度取决于影片的创作者。
他们源源不断地将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融入影片的创作中。
总会有一个情景,足以触动观众的内心,或助人成长,或引人深思,我认为这就是电影制作的意义所在。
——伊塔·格夫沃(导演)小演员篇你知道《小小港湾》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在电影中,因为我的母亲不关心我,我必须自己照顾好自己。
当还是一个孩子的我开始照顾起两个婴儿之后,我切身感到了照顾孩子的艰辛。
——瓦内萨·萨姆河洛娃(饰 亚尔卡)在影片中,亚尔卡照顾婴儿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亚尔卡想将婴儿们从死亡的魔爪中拯救出来。
即便她的母亲并不关心她,她依然想做一个称职的、有爱心的母亲。
——瓦内萨·萨姆河洛娃(饰 亚尔卡)
我比较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尤其是看小众电影,电影院没有多少人的那种。
越是这种沉寂、黑暗,越能体味到自己的呼吸,同电影中人物的呼吸融为一体的感觉。
仿佛荧幕与我之间的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暗物质,把我同电影深深捆绑在一起,这种时候,人多了不行,人多了会损坏暗物质发挥自己的能量。
《小小的港湾》正是这样的电影。
这样的题材,虽然是小朋友作为主角,依然冲不淡其中沉重、悲伤的色彩。
更是特别值得一个人在电影院中慢慢体味。
我看到影评区已经有很多特别有贡献的影评了,其中有点出“爱”止于小朋友的意义在于“照顾”和“陪伴“,总结出这两点就好厉害。
那我就只能讲讲我对于两个情结的看法喽。
有一幕是母亲露西亚,她好不容易起床后,面对着亚拉,很突然且无聊的转起了厨房流理台上的一把刀子,结果,刀子停在了一瓶胡椒面的前面,然后母亲笑着将这瓶胡椒面倒入嘴里。
这一幕在头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可能是因为它是冒险的、未知的,对于一个母亲也是奇异的——将这一幕做给女儿看,这似乎包含着一种诱导,就是这位母亲建议女儿同样也“玩”这个游戏。
而母亲脸上的微笑似曾相识,这是每一个想要逗逗自己孩子的母亲脸上露出的那种笑容,妈妈们只要爱自己的孩子,总是会带着孩子玩点小游戏,取乐一下,可能这个游戏不那么“正式”,而是没有什么逻辑的突然发生的,此时妈妈的脸和电影中妈妈的脸是一样的。
但是这位妈妈,呈现这样恶作剧、不靠谱的游戏后,也预示着这位母亲的“母爱”——是一种不确定的,随波逐流的爱,跟随命运,而不是感知母女之间情感的纽带,就如用刀子“轮盘转”一样,残忍,但是又有点好玩。
果然,亚拉也开始玩这样的游戏,给自己的孩子“小马”提供了同样的游戏,而此次,她“吃”的是石头。
另外让我感念的是亚拉捡到双胞胎的那一整个桥段,我觉得整个桥段都是魔幻的,不真实的。
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个这样成长的女孩儿遇到一对被遗弃的双胞胎,她会给他们怎样的人生选择呢?
会像轮盘转一样残酷而随性吗?
我想那样子是她人生的一个a面,而导演呈现的,是她按照“梦想去生活”的b面——将自己与双胞胎隔离在世界之外,在依靠中温暖彼此,哪怕是为了照顾孩子陷入贫困与劳累。
这种“有”,更衬多出了现实中,更有可能发生的“没有”。
虽然现在饥荒等等更残酷的人生现象出现的少了,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被生出来后,没有办法被呵护在爱的港湾中,也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底层中,很多有闲阶级,看似给了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也依然将孩子扔给保姆、管家等等。
能怎么办呢?
只能为这些孩子祈祷,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至少一位成年的“亲人”,温柔以待。
不太明白导演想讲什么?
不赡养母亲的女儿?
还是不养育子女、整天只知道鬼混的妈妈?
还是火车站抛弃自己双胞胎的妈妈?
还是躺在路上招了苍蝇的死猫?
难道批判的是社会现象吗?
第一次看斯洛伐克电影,看不明白小女孩用着翻盖手机,小男孩用着好像是智能机斯洛伐克家里的自来水也是能接了就能喝的看到一辆本田,火车站还是比较破旧
因为超了大概十个字所以写不了短评,所以只能写长评了。
1,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雅拉的姥姥被丈夫抛弃,然后可能对女儿不好;所以雅拉的妈妈会对雅拉异常冷漠,没有一点责任感;而雅拉的妈妈说的“不要叫我妈妈,叫我露西亚”也被雅拉用来对自己的小玩偶说。
但这种负面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比如雅拉后面表现出来的对两个陌生婴儿的满满的爱意。
2,雅拉跳水是想引起妈妈的注意,然而并没有。
3,雅拉的小伙伴克里斯蒂安虽然家庭富裕,但被父母管教得太严了。
不自由、不快乐。
4,于是他们在伤心之时都逃到了那个能让他们获得心灵的慰藉、安宁、快乐的野外的小房子——他们的小小港湾。
5,结尾他们的房子变成小船驶下山坡、驶出港湾、驶向大海,大海的另一边有梦幻的色彩,是他们的向往之地。
6,家长(或将要成为家长的人)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多关心、爱护孩子,使得自己的小家也能成为孩子甚至我们自身的港湾。
今天想为大家推荐的一部影片是斯洛伐克🇸🇰的一部小众电影《小小港湾》,导演是伊塔•格夫沃,本部影片于2017年最早等登陆于柏林电影节,随后在斯洛伐克上映,于今年9.2,也就是昨天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首映,播放源为优酷,同时这部电影也是威尼斯电影节水晶熊佳作,讲述的是一个女孩,经历了外婆的离世与亲生母亲丢下她独自离家远行之后,捡养了两个婴儿的故事。
(本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这部片子豆瓣给了7.2分,还算可以的,我是觉得可以给到四星⭐️⭐️⭐️⭐️,第一🌟,首先本部影片的立意很明确,你走之后,我要去爱,它以一种更新更纯粹更大胆的方式窥探儿童的心理世界,孩子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灵动善良的存在,哪怕这个世界的爱都被代谢,她们依旧会耗尽所有的光去照亮这个世界没有色彩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其次,这部影片是沉郁的,其中的人物有小女孩,女孩的妈妈,女孩的外婆,一群男人,一个小男孩,男孩的爸妈等等,看似简少的人物设定,但其实每一个角色的重量都是不可替代,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影角色能做到简而精是很出片的,不仅可以减少观影时间,避免了长时间的剧情疲劳审美疲劳,而且能快速让观众捕捉到剧情的动向,直白的说,角色的设定往往是在寻找一个剧情上的balance,整个剧本就像是一个天平⚖️两个人物可以互补才能相互起到作用,彼此互用。
第三🌟,这个片子是有很多细节可以去深挖的,就比如,女人到底爱不爱她的女儿?
我觉得是爱的,女人在外婆葬礼上把女儿带走,并告诉女儿“她从来没有爱过你,也没有爱过我”,女人觉得葬礼只是个形式,但离开后,女人却平躺下痛哭,这足可以说明,她是难过的,她是有爱的,只不过她也是这爱与不爱之间的受害者罢了,她与男人们喝酒唱歌,把女儿关在门外,我倒觉得这或是真的没听见铃声,又或是女人不想让女儿看见自己在男人面前的样子,她想以这种方式去回避,去保护女儿,我记得有一个场景是,女孩在房间里对着刺猬伤心,一个男人站在门外猥琐的嘲笑女孩,女人很快挡在门前,以冷漠的语气把女儿支开。
还有一处细节就是这其中的对比,女孩的妈妈因为外婆的冷漠与不爱,她把这份不爱又再次施加在女儿身上,而女孩即便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中生长,她遇见流浪的刺猬依旧会救助,她依旧会捡回并抚养被抛弃的婴儿,她依旧去爱这世间的一切,所以,影片通过同样在没有爱的环境中生长的母女俩,她们对待爱的做法却截然不同。
第四🌟,这部影片的摄影和画面感很强,有一幕是在女儿爬上高楼准备跳进海里的仰视镜头,包括在影片中三次出现女儿沉在海里的画面,还是蓝的“我们真的要远航吗”女儿曾经问过妈妈这个问题,但最后妈妈还是抛弃了女儿独自前去布拉格,女儿渴望拥有一个属于妈妈的小小的温暖港湾,不必惧怕失去,惧怕孤独,惧怕抛弃,但她没有,反倒她拥有了自己的小小港湾,去温暖了别人,照亮了悠悠海上的路,以爱为方向盘,掌舵了两个婴儿的世界。
本片获得了2017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Generation K plus(水晶熊奖旨在鼓励创作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电影,Generation Kplus是新生代儿童片的意思)最佳影片。
女主角拍摄本片时仅12岁,但在片中表演自然,还凭借本片获得了尼斯电影节最佳表演奖和捷克兹林电影节最佳儿童表演奖,电影讲述了一个姥姥不疼,妈妈不爱的10岁小女孩Jarka,在不靠谱的妈妈那里得不到爱护和关注,机缘巧合“捡”到两个同样不被妈妈待见的婴儿,带回一个小小港湾般的林中小屋和邻居小男孩一同抚养的故事。
电影画面拍摄得清新优美,但节奏舒缓会让人觉得闷。
片中主人公的遭遇是让人心酸的,其中有个镜头让人心酸,Jarka看到一个男子从高台跳水可以得到她妈妈的关注和笑容,迫切想得到妈妈关注的Jarka也站上了高台,望着不远处的妈妈颤抖着克服了恐惧跳下,在水中呼唤妈妈却得不到回应,浮上水面才发现她早已离开。
丝绸之路电影节场外采访
丝绸之路电影节映前采访1
丝绸之路电影节映前采访22017.12.02 福州第四届丝绸之路电影节观看。
失去原生态家庭的孩子,渴望爱,所以他将那份渴望给了那两个小生命。
你就是拍两个孩子在荒野里追逐打闹也不会很难看的,前提是这不是导演的功劳,男孩和女孩太优秀,又有儿童的淳朴,还有一种难得又珍贵的邪魅。诚如影片一样。#2018BJIFF#
6.1 《无人知晓》和《迦百农》的融合,没有前两者的空间与人物的互动处理,全靠两个小孩的“天然”撑起来的,超现实的结尾过于穷途末路
再见了妈妈,今晚我就要远航。别为我担心,我用快乐和智慧做伴。
煽情过度版《无人知晓》。同样是抄和套路,为啥《何以为家》就好得多?
8.4 三段式清晰,故事展开顺畅,节奏感好,对于华彩片段的mv式处理(如被警察搜寻的心跳音乐、母女轰趴、园中打闹等段落),剪接点多采用音响,画面现实性主观性突出,不失唯美、童真和诗意。题材上与何以为家、小偷家族、无人知晓相似,向“家”的概念提出质问。人物关系的处理,包括两个孩子和母女关系等真实而关联紧密。最后的全片唯一超现实处理可谓流光溢彩,比三峡好人飞天大楼更胜一筹。但是 由于片长的缘故,过程的展现和情感的渲染会略显平庸,当然也可能是不做作的处理方式决定。
《无人知晓》珠玉在前,题材上的新鲜感在我这里没有加成。情绪阴郁难当,场景充满绝望,但游走其间的,偏偏又都是本该代表将来和希冀的几个孩童,全片也因此给人一种魔幻而又复杂的感受——就如女主的母亲,可以躺在棺材一般的美黑罩子里,突然为自己不爱的妈妈的死失声痛哭,转身又可以在放肆的聚会之后,把十岁的女儿抛弃。我嫌电影力量不够的地方在于,它还不够绝望。两个孩子都有兜底,搜救队也总有一天能把男孩找回去,再不济还能丢一个孩子给妈妈。于是,最后那艘远航的房子,好像也没那么必要了。
虽然缝合,但是剧情重点在两个小朋友的互动还是能get到的,一派美好的事外桃源,尤其喜爱梦幻的结尾
(2021.9.2)不怎么样,只希望评论区少cue《无人知晓》《月升王国》《佛罗里达乐园》和《何以为家》。
一开始看似是《弗罗里达乐园》然而看到后面才发现这其实是让人猝不及防的《无人知晓》买票进入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的厅,看着看着就哭了,一个渴望被爱的小女孩一次又一次的被失格滥交的母亲欺骗,自始至终也只当她为朋友,女孩保存着奶奶留下的首饰,一个人如同刺猬一般与周围格格不入,只想尽可能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空荡荡的场景,后摇式丧到极致的配乐,被父母束缚的男孩最终放飞自我,他们越快乐看的人就越痛苦难过,最后两人带着襁褓中的婴儿离开小小港湾驶向大海,很是奇幻但起码也能让人觉得这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剧名来源于真实事件改编,女主和外祖母还有妈妈住在一起但由于外祖母去世,不负责任的妈妈也离家出走,留下10岁的女孩
结局怎样看不太懂,没能遇上好父母孩子真的是再怎么懂事也无济于事😭没有伞就要不停奔跑。
诸多「居高临下」的「男性」视角提醒了观察者:眼下是一部由女性主义主导,需要男女「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的童话电影:年轻的母亲穿上了少女的衣服,早熟的少女接管了成人的世界。有趣和略显讽刺的是,成人在《小小港湾》里既是缺席的,又是多余的——他们看上去更像是一群不成熟的孩子。这些看似弱小而无害的生命体对尚在成长变化,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来说兴许是令其《怦然心动》的异性伴侣,但对于人生已然自觉迈入「下半场」的《独身女人》来说或许不是。影片里有鲜明的「容貌」对比和人在面对「别离」时的焦虑、茫然与无助,少年人无论怎样「化妆」和「捯饬」也改变不了「一段关系」自然走向衰老和终结的客观事实,成年人无论怎样「狂欢」和「闹腾」最终也都要复归于泥土和寂寞。用《哀乐中年》的话说,生命刚出生就一只脚已经踩进棺材里了。
三星半。上帝创造了世界,人类发现了爱。透过孩童的眼光去看世界的荒芜与冷酷,于是看到了废墟中可爱的昆虫,冷酷背后的拥抱,假装不在意的哭泣,混乱中不断找寻的双眼。于是,世界变成蓝色的海洋,房屋仿佛巨大的鲸鱼喷出水雾。他们在这里相遇,相爱,冲进大海流浪。
直到宝宝出现我才看进去,没想到之后这么棒,不知不觉影片就落幕了。大人们人前人五人六,不过是巨婴;孩子们在过家家,却完成了我触不可及的人生大事。
几乎是完全儿童视角拍摄的家庭成长。再残酷的现实孩子都会当成童话,导演唯美的拍摄风格不知是否有些过于美化。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尽管父母缺席,女孩却能将对弃婴的母爱转化成新生力量,这也是外婆爱的延续。和母亲的关系决定和世界的关系,没有准备好上岗的母亲们,有的放弃,有的学习,孩子给母亲的回馈,和母爱之间互相疗愈,结尾超现实留白,未来不可知,丢弃她的母亲是否会回来找她呢?
像《佛罗里达乐园》一样,母亲的放纵与失责,让她的童年在荒芜中自顾自地生长。像《无人知晓》一般,母亲销声匿迹,留下她独自过活,几近自生自灭。像《九三年夏天》一样,感受不到爱,生活空洞而暗仄,湮郁而孤寂。像饲养刺猬一样,试着去养育两个婴儿,释放出自己不曾真正得到的母爱。深爱着母亲,心里有着无法被满足的空缺,想要以此证明,如果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母亲,将会释放数倍于自己所得去疼爱自己的孩子。莽撞而不拘小节,心里却是柔软且千疮百孔。于高台纵身一跃,猛烈冲击,被水紧紧包裹,这便是她的生活。
很多儿童心理学的细节。作为艺术电影,对细节的捕捉,对沉浸感的塑造,没有让人失望,画面色彩之细腻,声音之立体,特写和收音的细节和真实感,仍然让人非常享受~
前半部分女孩家庭情感的铺垫简直令人窒息,该是怎样的孤独才会故意想要让蚂蚁爬到脸上。小孩子的故事总是让我敬佩他们的勇气,那份勇气会随着长大而来的一次次失望消失殆尽。 一个得不到爱的女孩,却敢于付出爱,去爱毫无关系却又处境相同的两个婴儿,我想这就是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义吧,纵然我的力量微薄,我却敢尽全力护你周全。
一部斯洛伐克电影能上院线,必须买票予以支持。工业城市的残酷童话,却使用了一种高亮低饱和的小清新滤镜。结尾那一幕太有Simon Stålenhag的艺术风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