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用心程度真是让我特别欣慰,真的特别特别用心!
一些细节之处掌控的非常到位!
色调,光线,演员,着装,布景,全部都到了极高的高度!
这个导演的素质非常高,是个好导演!
整个画面的呈现可以表达为艺术形态的史诗,镜头内的每个细节全部构成了整个画面,平常的场面又带着冲击力,给人以震撼之感。
布景简直牛逼!
简直是部绝佳的历史再现题材电影。
看到这影评的人期望不要太高。
我只是记录自己的感受导演对景致的掌控很有见地,掌控的十分到位!
我想是剪辑和摄影的关系,神剪辑,神摄影,膜拜膜拜真是享受着每一个画面,真好整部电影透着艺术感!
灯光打的极好!
如果这部电影灯光是全素白的,整个人和背景都凸显出来,呈现一种大白天的感觉,那我绝对就不看了。
所以导演在镜头呈现上是个有追求的人“所以我在这不交朋友,这样就不会让朋友失望”这句话和以前我想的一样好看好看好看!!!!!!!!!!
能做截图的实在是太多了!!!!!!
超级喜欢这部电影!!!!!!!!!!!!!!!!!!!!!
·约瑟夫·费因斯为出演该片减掉了20磅体重。
·影片筹拍时,片中普林斯上尉的角色原型仍旧健在,为此,詹姆斯·弗兰科与住在西雅图的普林斯老人会面,并一起观看了40年代以来的纪录片和访谈录像。
·影片的拍摄工作总共耗时四个月,其中营救的战斗场景就拍摄了一个半月之久,为了达到二战军官的形神兼备,剧组为本杰明·布拉特、詹姆斯·弗兰克请了一名越战老兵负责专门调教,学习如何制定作战计划、如何发号施令。
·詹姆斯·弗兰克在拍摄前夕特意观摩了导演为普林斯上尉拍摄的6小时真人访谈录像,用以揣摩角色原型的言语、神态以及执行营救使命时的心态,以便如实地再现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
创作背景该片剧本改编自以下两部历史小说:军事历史学家威廉·布鲁厄所著的《卡巴图安大营救》和汉普顿·塞兹所著的《影子士兵》。
选择拍摄《大偷袭》也就意味着约翰·达尔必须抛弃他所惯用的一波三折的情节、粗犷的西部背景、蛇蝎美人角色等等元素,而且7000万美元的投入成为了达尔从影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预算,达尔选择二战题材有着家族的私人原因,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太平洋战场的二战老兵,父亲的一位战友就曾经历过巴丹死亡行军,因此该片的拍摄也被达尔视作一次了解父亲及其苦难经历的学习过程。
以下电影网影片幕后【卡巴图安回眸】 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不久前,美军设在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也遭日军袭击,作为美国殖民地,菲律宾是日本控制太平洋西南部的战略重地。
1941年12月10日:日军全线入侵菲律宾,美军在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下奋勇还击。
1941年12月27日:麦克阿瑟从马尼拉后撤至巴丹。
1942年1月2日:在猛烈的空袭攻势下,日军占领马尼拉。
1942年3月:罗斯福总统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转道澳大利亚。
1942年4月9日:美军驻吕宋岛总司令爱德华·金率7万美军及民众向日军投降。
1942年4月10日:日军强令战俘开始巴丹死亡行军,行军队列长达65英里,一周后,数百名美军和数千名菲律宾人丧生。
1942年4月:战俘到达Camp O'Donnell集中营,1500名美军和15000名菲律宾人在最初的两个月中死去。
1942年6月:美军战俘被迁至卡巴图安。
1944年8月:日军开始大批处决战俘。
1944年10月20日:麦克阿瑟返回菲律宾。
1944年12月14日:巴拉望战俘营处决了150名美军战俘,一时间留言四起,据说卡巴图安将是下一个。
1945年1月27日:亨利·穆西上校奉命执行营救行动。
1945年1月27日:侦察兵开始在敌后展开侦察。
1945年1月30日:突袭行动开始。
1945年1月31日:全部战俘终于重见天日。
【重现历史】 在《大偷袭》中,导演约翰·达尔和制片人马蒂·卡兹希望重现出铭刻在美国历史中的一段英勇无私的伟大故事,除了充满凶险的战场经历,美军在卡巴图安的营救行动还成为展现人类如何面对极端的危险、压力和恐惧的不朽写照。
在准备创作之前,主创人员都拜读了威廉 B·布鲁尔所著的《卡巴图安大营救》,该书详细讲述了当年美军赴菲律宾日军战俘营解救511名战友的经过。
导演约翰·达尔的影片以黑色风格和心理惊悚见长,《再杀我一次》、《西部红石镇》、《最后的诱惑》等作品无不渗透着一种陌生难解的孤寂游离感。
选择拍摄《大偷袭》也就意味着约翰·达尔必须一改他所惯用的一波三折的情节、粗犷的西部背景、蛇蝎美人角色等等元素,而且7000万美元的投入成为了达尔从影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预算。
达尔选择二战题材同自己的家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父亲曾是解放菲律宾的老兵,母亲的表兄就死在菲律宾战场,达尔一直希望了解父亲的战争经历,因此拍摄本片也被达尔视作一次对父辈苦难经历的追溯过程。
剧本的初稿出于戏剧性的需要有所篡改,于是达尔和卡兹着手进行修改,以让故事更忠于史实。
随着对布鲁尔的《卡巴图安大营救》和汉普顿·塞兹的《幽灵士兵》的深入研究,他们开始意识到在卡巴图安发生的一切要比想象的恐怖得多。
为了挖掘出更多的内幕真相,达尔和卡兹与当年的幸存者和见证人会面,其中包括真正的罗伯特·普林斯上尉,以及一些当年协助美军行动的菲律宾游击队成员。
最终完成的剧本赢得了威廉 B·布鲁尔的肯定:“他们以极精确的手法来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影片花絮在影片拍摄前,120名演员被送往澳大利亚的昆士兰接受为期10天的严格军训,而指导军训的是被卡兹誉为“世界上最棒的军事顾问”的戴尔上尉,扮演突击队员、侦察兵、游击队员、美军战俘和日军士兵的演员都要在一起摸爬滚打。
其中扮演突击队员和侦察兵的演员不但被配发二战时的军装、帐篷及口粮,还要执行夜间“任务”。
即使扮演不必参战的被俘士兵的演员也要赤脚行进3英里,以体验巴丹死亡行军,在条件恶劣的热带地区,他们还要一边忍饥挨饿一边挖设壕沟。
后来本杰明·布拉特回忆道:“那是段特别的经历,你可以想象一下,120名演员在丛林中驻扎,不能淋浴,不能睡觉,经受着艰苦的体能训练,而吃的都是罐头,那不是一幅优美的画面。
”·在影片小范围试映时,一位幸存的二战战俘对达尔如实刻画出日军的残暴表示了深深谢意。
达尔甚至认为像《桂河大桥》这样的经典战俘影片将日军刻画得过于仁慈,因为片中亚力克·吉尼斯能站着24小时以示抗议是决不可能的,达尔认为只需5分钟,日军管教就会不耐烦的用机枪开火,“凡逃跑一人,就会处决十人”是日军管教奉行的管理准则,达尔觉得无论如何妖魔化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形象都是不过分的。
·在拍摄的过程中,约翰·达尔与米拉麦克斯制片方之间还发生了争执,后者坚持加大约瑟夫·费因斯与康妮·尼尔森之间的浪漫戏份,但达尔却认为二战题材重在史实细节的准确与严肃,两小时的有限时间内无需再增加过多的儿女情长来吸引眼球。
面对着达尔的建议,制片方倒是深刻领悟,于是便教条的将每一场景出现的突击队员都精确到了史实化的100名,弄得达尔为此哭笑不得。
·影片筹拍时,片中普林斯上尉的角色原型仍旧健在,为此,好莱坞新秀詹姆斯·弗兰科与住在西雅图的普林斯老人会面,并一起观看了40年代以来的纪录片和访谈录像。
·影片的拍摄工作总共耗时四个月,其中营救的战斗场景就拍摄了一个半月之久,为了达到二战军官的形神兼备,剧组为本杰明·布拉特、詹姆斯·弗兰克请了一名越战老兵负责专门调教,学习如何制定作战计划、如何发号施令。
·影片选择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和中国上海作为外景地来来替代二战中菲律宾的马尼拉。
其中的战俘营用了4个月才建成,原料都是从菲律宾进口,甚至当年幸存的二战老兵都曾“故地重游”。
·片中的一些临时演员是在黄金海岸的街头招募的。
·影片的上映日期从2003年被推迟到2004年,后来又被米拉麦克斯无限期后延,因为当时迪斯尼和米拉麦克斯正在史无前例的动荡之中。
·约瑟夫·费因斯为出演本片减掉了20磅体重。
·据当年的突击队员称,战俘营内没有任何照明,当年突袭开始时,恰好云层遮蔽了月光,同日军开火之后,月光才冲破云层。
2022.05.08
一九四四年随着美军在菲律宾大反攻,节节败退的日军开始屠杀战俘营里的美军战俘。
美军第六军克鲁格将军属下亨利·穆希中校奉命带领第六突击营突入敌战区,抢先一步解救关押在卡巴那图安战俘营的美军战俘。
行进途中,他们遇到了去战俘营接管的日军宪兵部队,还发现了有条不紊撤退的日军部队的车队,让美军士兵震惊的是被日军开着坦克屠村后的惨状。
日军撤退了,没人看管的战俘们打开日军的仓库,发现堆积如山的罐头等食品,洗劫一空。
很快日军宪兵部队接管了战俘营,他们更加残酷的虐待战俘。
战俘营里美军战俘指挥官丹尼尔少校和在马尼拉医院工作的玛格丽特应该是“还没有捅开那层窗户纸”的恋人关系,玛格丽特一直和地下组织在马尼拉积极组织救助,可是丹尼尔已经得了恶性疟疾,奄奄一息。
日军在菲律宾的统治异常严酷,溃败前的日军在马尼拉更是展开最后的疯狂,到处肆虐,大开杀戒。
在马尼拉医院工作的玛格丽特亲眼目睹凶残的日军带着人来指认地下组织成员,当场枪毙,连个审讯都没有,更别说一个公平的审判了。
平民尚且如此,更何况战俘营里的战俘,玛格丽特精神几近崩溃。
日军指挥官永井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他明明是来执行屠杀战俘任务的,却还假惺惺的和丹尼尔保证只要没有战俘逃跑,各自相安无事。
永井试图策反丹尼尔“我给你的是一个未来”,对于他的承诺丹尼尔嗤之以鼻,“你无法控制我的未来”,一个即将投降的败寇给的承诺一分钱都不值。
这边日军焚烧战俘营的燃料都准备好了,就等东京的命令。
那边美军却因各种原因无奈退迟了一天行动。
情况紧急,危在旦夕,偏偏就在这延迟的一天,战俘营里发生了战俘试图逃跑事件,永井摘下了虚伪的面具,亲自冷酷的挑选了十名战俘,结果十一名战俘死在了获救的前一天,十分惋惜和遗憾,看着战友死在黎明前,丹尼尔痛心疾首。
营救行动的关键是战俘营以东800米处的卡布桥,炸毁那座桥才能阻断日军的增援部队通过,保证营救行动成功。
战俘营有250名日本兵,河边有1千人,附近的日军加起来有一万人,而美军只有120人,这个行动凶多吉少,只能祈求上帝保佑,奇迹出现,保佑美军全身而退。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照射着战俘营前730米宽的开阔地,一百多美军士兵匍匐前进,场面十分绚丽壮观。
预先约好的美军飞机及时出现,干扰了日军的注意力,让美军更加接近战俘营。
天完全黑了下来,7点半钟,预订的时间到了,偏偏这个时刻,负责打响第一枪的莱利少尉来了慎重劲,一定要再检查一下士兵们是否全部就位。
结果多此一举,士兵们十分钟前就到位了,前后耽搁了十几分钟,把穆希中校急的火冒三丈,(看到这里,想起一句俗话:不怕蹦蹦跳,就怕软毡帽,真想干事的还是性子急点的好)终于莱利少尉打响了第一枪。
拥有自动武器的美军火力强大,把完全没有防备的日军给堵在屋里吊打。
火箭筒发挥了重要作用,打坦克、汽车和摧毁房屋不费吹灰之力,不是用火箭筒及时炸毁了日军的坦克,麻烦可就大了。
反观日军的单发步枪在黑灯瞎火的盲打中命中率不高。
迫击炮,打出去的三发炮弹没有一发命中目标,只是把撤退的美军吓得不轻,不过歪打正着,乱飞的弹片还是把医生给炸伤了。
武器的代差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头回见日本鬼子的机关枪能上刺刀,不过样式让人感觉怪怪的,查资料才知这是日本在没有购买生产许可的情况下山寨的捷克式机关枪,给捷克式机关枪加上了刺刀,这个改进堪称捷克造系列里最失败的一个设计。
连枪带刀十几公斤重,实在无法想象矮小的日本士兵抱着这么大的枪拼刺刀。
估计真拼起刺刀来,受沉重的机关枪拖累,鬼子兵胜算的机率不大。
不过慌乱间永井还真用它扎到了一个美军上士,也算是没有白设计这么个怪物吧。
1945年1月30日,在经历三年的囚禁后,511名战俘被救出卡巴那图安战俘营,在这次行动中,两名美军丧生,21名菲律宾游击队员阵亡,一名战俘在获救后身亡。
亨利·穆希中校和罗伯特·普林斯上尉获颁陆军杰出服役十字勋章,杜鲁门总统给玛格丽特·乌特斯基颁发了自由勋章,表扬她的杰出勇气和毅力。
卡巴那图安突袭行动至今仍是美国史上最成功的救援行动,没有之一。
玛格丽特终于没能见到活着的丹尼尔,面对丹尼尔的遗体痛不欲生。
丹尼尔留给玛格丽特的绝笔信字里行间充满诀别的伤感和绝望,看了让人心如绞痛,潸然泪下。
玛格丽特手捧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丹尼尔写给她的遗书失声痛哭。
有人说这次行动对整个战局并无多大意义,这是短视之见,这次行动对美军士兵的鼓舞和影响是巨大的,对美国人民的信仰和国家凝聚力是深远不可估量的。
影片开始首先的感觉就是很囧!
因为刚刚看完《人间大浩劫》,发现演中校那人就是《人间大浩劫》的主角。。。。。
这个世界真的很小。。。。。。
要说我还是挺喜欢这片子的。
首先开场的纪录片感觉我很中意。
接着就是整个片子的节奏是慢慢铺垫慢慢推进,到最后来个大爆发,特大爆发,然后再悲情结尾。
是我最喜欢的节奏之一。
最后就是音乐了,不是说这片的音乐特别棒,而是用得很恰到好处。
因为好久没看战争片了。
选择是否买它的时候想了很久,怕中了招,影响了情绪。
现在看了,我对它很满意。
6.5分。
怎么说这片子呢?
有些主旋律过头的感觉。
整个故事拍得波澜不惊,过于中规中矩了。
我看到最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硬要加爱情进去,本来女猪的伟大贡献一下子变成为了爱情的无脑牺牲了。
难道就是为了把那唯一死亡的战俘扯进来??
而其他人物也基本都脸谱化严重,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新世纪的电影。
还好最后的偷袭作战拉回来点分数。
看到有人说前半段不好,我因此差点没去看。
看完了,最后的营救固然精彩,我重点要说的是,我很喜欢前半段:第一天的铺垫和第二天的推进。
是不是更喜欢刺激的战斗?
在那种场面中,少不了英雄主义的俗套。
一对一的单挑,大快人心的对日侵者的扫射。
可是这些都不及前边“冗长”的铺垫的功力深厚,捕捉细腻。
菲律宾的闷热气候下,胜利近在眼前,却没有得知这种巨大的喜讯的喜悦和解脱感。
每个人都是低声,除了日本侵略者嚣张而败坏的吼叫。
音乐始终是克制的小号,直到结尾的记录片时间才昂扬起来。
在这暴雨之前的第一天,影片很好地把握了事件的氛围。
美国人,日本人,本来都不是菲律宾土地上的人。
如今这里的战争就要结束,他们传达出来的情绪也不一样:被关了三年的战俘:他们(麦克阿瑟)这回又要晒晒日光浴然后返回澳大利亚去吧。
美军:就要胜利了,但还有兄弟被俘虏着;而且这不是我们的土地。
日军:我军必胜!
影片是咖啡色的,弥漫着即将战败者的绝望,和即将战胜者的哀愁。
有比胜利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影片的主题。
所以,这种氛围的塑造非常准确。
跋涉营救指挥者的脚疾,战俘营军官高大而虚弱的形象,女护士,奎宁,传达了疾病和需要救治的印象。
这里坚持着控制和坚忍,导演很好地克制了英雄主义宏大叙事的欲望,使这个电影成为一个别开生面的战争营救片。
在生命面前,那些宏大的主题反而渺小。
为什么他们会取得如此殊荣?
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获得荣誉。
”
不能说很好。
以二战为素材的电影,个人觉得还是《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等给人的感觉较为深刻。
《大偷袭》这部电影是以拯救被日军俘虏下的美军为背景,里面夹杂了美国与菲律宾对抗日本的情报地下工作之间的战争(主要递送急需物资给集中营的美军俘虏),还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
不过,看到因一位战俘企图逃走而殃及到的其他十人遭到枪决的时候,内心还是挺受震动的,我想那个没有看守住逃跑者的人日后一定会为此事而终身不安的。
亲爱的玛格丽特:三年来,我目睹了难以形容的惨状,写这封信似乎毫无意义。
我常想着我们在一起,我的人生将会如何。
但随着岁月的流失,我开始明白,这只是痴人说梦。
有一件事情我一定要告诉你,你对我的重要性难以言喻,不只是对我,而是对这里的所有人,有你给我的勇气,我才能为手下打气。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拥有第二次机会,我对你的思念,言语难以形容,对你的亏欠,更是永远无法偿还。
爱你的丹尼尔 上
可怜的家伙,都到这关头了,还信上帝。
在这别交朋友,这样就不会让朋友失望。
有时重要的是信心而不是数字。
“我可是在许你一个未来。
”“你不能控制我的未来。
”
冲着弗兰科去看的,刚开始还以为是美国版团体战狼,前半部分剧情还算紧凑,但高潮部分最关键的营救部分显得太急促,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前中期铺垫了那么久,暴露了日本有多么残忍,烧杀抢掠,后面几个火箭炮就解决,我们要的大场面也没有看到,7000万资金可能花在上海了😂。
不过可以看出导演希望把人性刻画的更加深入些,但关于日本军人的描写看来和国内某些抗日神剧差不多。
影片中玛格丽特的塑造还不够深入,她完好无损从日军出来了,感觉有些牵强,可以更加展示一下小日本的凶残,人你抓都抓了,吊了一会儿又给放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
还好吧,剧本有点弱
救援那段堪称经典,紧张到攥着拳头看完的
层层递进。
越来越不排斥战争片了!
三星半!开头有点有气无力
无聊
节奏太慢,不过很好的塑造了南亚日战区的情况,几个日本军官演员挑的都很阴鸷。
不好看,伪人道主义战争片。披着关怀的外衣,实则是主旋律
给三星比较困难吧
编导大概不知道行军打仗是怎么回事→_→。
太主旋律不那么真诚的二战片
二战特种作战教科书,后四十分钟非常过瘾,长途奔袭寻找敌军防御空隙,穿插直接潜入战俘营,请求当地游击队协同配合把守外围,炸毁桥梁阻挡援军重装甲,守住桥口以双机关枪交叉火力阻挡援军步兵,同时美军特种部队对战俘营实行强攻、第一时间进行火力压制,发起冲锋,以一死一伤的代价几乎营救所有战俘
成功救援战例,还不错,火箭筒很酷,美军确实装备厉害!那时詹姆斯.弗兰科还是蛮青涩的,主要记住了他!
场面不大 战争不激烈 人物不丰满 但毕竟很真实 从接到命令开始收集情报制定作战计划部署实施 按部就班 随机应变 学到很多!~
战争部分夸张了点。。
水准平平,乏善可陈。
歷史意義不錯。計劃與配合使救援非常成功。正好在學這段歷史,上課看的全英文的碟,跟網上的版本有微小的差別。最後愛情那一段在全班嚼熱狗與薯片的聲音中過去了……當然歷史中根本沒這感情糾葛。Capt Prince人如其名=w=~ 我對美軍印象整體轉好。
印象不是很深刻了,粗略回看了一下,还是美国人的英雄大片。。。。
最近看了不少二战片,日本人和德国法西斯真他妈的残忍。
狗日的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