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Yam Laranas
主演:阿梅丽娅·华纳,杰西·布拉德福特,卡洛斯·里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简介:翻拍自同名菲律宾恐怖片 刚刚出狱巴比温特豪斯,搬进了已去世的母亲留下的509号老公寓里,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一个新的开始。他的房间中总是听到各种奇怪的声音。而这只有他能听到。没有人听到这些声音、没有人相信他的话,也没有人可以信任。各种诡异的事情接连出现。究竟这里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详细 >
6.5/10。很奇怪,像生活片段的合集。电影视点是散的,没有聚焦,符合现代年轻人的聊天状态——疏离、朋友和陌生人。摄影很美,仿佛置身于油画。澳大利亚的城市电影,公园雕塑、当代艺术、蓝色的英女王、王冠硬币......烦躁的音乐插入如劈开冰山的斧头,用纸包住仙人掌意外温柔。属于越回味越有意思的那类电影。
低欲望的澳洲年轻人 只想躺平听自然的声音 会抱怨难以掌握的生活 但烦恼永远都是蜻蜓点水 溜号maybe是我们这一代共同的精神保护机制哈哈哈哈
非要比的话,个人觉得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要好,状态不仅准确而且不再专注于讲性别和人际的东西,而是将每个人视为一座孤岛让他茫然地在海面上飘荡,与代际和陌生的、人工或非人工的一切外部存在相碰撞。观感也很丝滑,不会因对话和金句过多而产生突然涌现的不耐烦,本片恰恰没有任何金句,台词就像每个人日常的思绪一样,零碎且无意义,这点我非常喜欢。看的时候就在想,我他妈的不就是雷吗,糟糕的是我正在搞的专业更烂…
不知所云
这应该算是安东尼奥尼那一套吧,空间疏离,这种电影放到澳大利亚是小清新,放到法国是个性小浪漫,到中国就叫小资了.
一个澳洲男的瞎晃荡,啥也没讲,无聊
导演以“唯我主义”来定义男主一代人,应该是成立的吧。影片对此最直接的体现,一是朋友和陌生人有时并无二致,所有人际关系与任何往来对象都不是恒定的,是fragile不牢固的,只有“我”是不变的;二是这代人的实质生活和精神状态就像墙上画作一样一拳即破,是fragile易损的,不能够用力推敲。 * 本片极像一篇漫不经心的随笔,从日常散漫里捕捉到了某代人/某类人的寻常松懈。
Scelsi风评被害hhhh果然从雅克塔蒂开始,无论什么时代嘲讽有钱人附庸风雅都是挺合适的。虽然空镜头很多,显得很小清新,但身处其中的人物却完全没有侯麦电影里那种怡然自得的放松状态,反而处于无时无刻的紧张和尴尬之中。也算是对当下年轻人空虚矫饰的生活状态有个真实的写照吧。和别人聊文学但不知道佩索阿,迷幻电子乐队成员放起宗教音乐和现代派,参观有钱人家里又鄙夷又羡慕的神情。但片子还是太散漫,没能把这些观点有力的整合起来。另外北影节的字幕就纯属是在自嗨了,希望译者好好学一下成语吧
全片都是固定镜头也不错
excuse me?不是海边度假+干净的男孩+红色衣服女孩就是侯麦了
北影节没看到的,托mubi的福看到了…开头挺法的,但是越往后看越澳洲,从aboriginal到higher class,从悉尼的城市空间到无尽的山景、海边,从啤酒到悉大,无限共鸣空间…虚幻和疏离,是离开导览的拥抱和墙上中空的洞
片头好惊艳哦 然后逐渐趋于平淡
人与人之间有够无聊的,每天都在交流些废话
作者论者很容易意识到影片和侯麦的相似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侯麦之外的不相似性展开了一种更为能产的考察。“朋友与陌生人”是社交软件的分类学,也是后福特社会大数据至上的控制成瘾症,影片被“青少年”的对话湮没,“青少年”不再是生理范畴,而是被抹杀了深度的表层社交。语言的过量实则为空无。正如两人的名字:Ray是radioactive的简写,Alice则总是与奇遇相遇,两位延迟生长的“青少年”似乎是本雅明式的,城市的闲散者与收集者,这种收集或是数据库的,或是开场诸画作暗示的早期博物学,在他们身上,后现代的“拼贴”解构让位于“下载”———所有的影像似乎均是从Ins,Tinder或Tik Tok之中下载而来,因此闪烁着情色的灵光;空镜头模拟于游客的视角,发掘某种伪能产性的凝视。
澳洲风光片实锤,开头其实挺逗的,每个人言语和行动自相矛盾的设计很好玩。但是豪宅砸破墙以后就陷入了神游,以及“一丘之貉”那里我是真没get到……
殖民的烙印 彷徨 浮躁
+
夠冷門!看的人這麼少,但不無聊能讓你一直看下去,直到結束才發現原來結束了。跟多少年輕人一樣,時間就在這虛無飄渺的歲月中消失的無影無蹤,陌生人也好愛人也好親人也好工作也好都是當今現代人無法控制的都在失焦。
画面挺美的
鹿特丹又一部有趣的处女作(想要每年都光顾了),以侯麦式夏日度假邂逅开篇,却变得愈发诡异和荒诞,男主的自我和无聊渗透进了他与身边人的沟通交流中(错位和辞不达意)甚至与周遭环境(湖畔、城市、市郊)的关系(脱节和无法融入)。三次环境转变的呈现也挺有意思,湖畔的开阔和静逸(却摆脱不了陌生人的注视),城市的喧闹和窒息(构图以及汽车垃圾桶的红绿配色),市郊有钱人的空虚荒诞(噪音音乐和艺术画廊)。结尾也恰到好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6.5/10。很奇怪,像生活片段的合集。电影视点是散的,没有聚焦,符合现代年轻人的聊天状态——疏离、朋友和陌生人。摄影很美,仿佛置身于油画。澳大利亚的城市电影,公园雕塑、当代艺术、蓝色的英女王、王冠硬币......烦躁的音乐插入如劈开冰山的斧头,用纸包住仙人掌意外温柔。属于越回味越有意思的那类电影。
低欲望的澳洲年轻人 只想躺平听自然的声音 会抱怨难以掌握的生活 但烦恼永远都是蜻蜓点水 溜号maybe是我们这一代共同的精神保护机制哈哈哈哈
非要比的话,个人觉得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要好,状态不仅准确而且不再专注于讲性别和人际的东西,而是将每个人视为一座孤岛让他茫然地在海面上飘荡,与代际和陌生的、人工或非人工的一切外部存在相碰撞。观感也很丝滑,不会因对话和金句过多而产生突然涌现的不耐烦,本片恰恰没有任何金句,台词就像每个人日常的思绪一样,零碎且无意义,这点我非常喜欢。看的时候就在想,我他妈的不就是雷吗,糟糕的是我正在搞的专业更烂…
不知所云
这应该算是安东尼奥尼那一套吧,空间疏离,这种电影放到澳大利亚是小清新,放到法国是个性小浪漫,到中国就叫小资了.
一个澳洲男的瞎晃荡,啥也没讲,无聊
导演以“唯我主义”来定义男主一代人,应该是成立的吧。影片对此最直接的体现,一是朋友和陌生人有时并无二致,所有人际关系与任何往来对象都不是恒定的,是fragile不牢固的,只有“我”是不变的;二是这代人的实质生活和精神状态就像墙上画作一样一拳即破,是fragile易损的,不能够用力推敲。 * 本片极像一篇漫不经心的随笔,从日常散漫里捕捉到了某代人/某类人的寻常松懈。
Scelsi风评被害hhhh果然从雅克塔蒂开始,无论什么时代嘲讽有钱人附庸风雅都是挺合适的。虽然空镜头很多,显得很小清新,但身处其中的人物却完全没有侯麦电影里那种怡然自得的放松状态,反而处于无时无刻的紧张和尴尬之中。也算是对当下年轻人空虚矫饰的生活状态有个真实的写照吧。和别人聊文学但不知道佩索阿,迷幻电子乐队成员放起宗教音乐和现代派,参观有钱人家里又鄙夷又羡慕的神情。但片子还是太散漫,没能把这些观点有力的整合起来。另外北影节的字幕就纯属是在自嗨了,希望译者好好学一下成语吧
全片都是固定镜头也不错
excuse me?不是海边度假+干净的男孩+红色衣服女孩就是侯麦了
北影节没看到的,托mubi的福看到了…开头挺法的,但是越往后看越澳洲,从aboriginal到higher class,从悉尼的城市空间到无尽的山景、海边,从啤酒到悉大,无限共鸣空间…虚幻和疏离,是离开导览的拥抱和墙上中空的洞
片头好惊艳哦 然后逐渐趋于平淡
人与人之间有够无聊的,每天都在交流些废话
作者论者很容易意识到影片和侯麦的相似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侯麦之外的不相似性展开了一种更为能产的考察。“朋友与陌生人”是社交软件的分类学,也是后福特社会大数据至上的控制成瘾症,影片被“青少年”的对话湮没,“青少年”不再是生理范畴,而是被抹杀了深度的表层社交。语言的过量实则为空无。正如两人的名字:Ray是radioactive的简写,Alice则总是与奇遇相遇,两位延迟生长的“青少年”似乎是本雅明式的,城市的闲散者与收集者,这种收集或是数据库的,或是开场诸画作暗示的早期博物学,在他们身上,后现代的“拼贴”解构让位于“下载”———所有的影像似乎均是从Ins,Tinder或Tik Tok之中下载而来,因此闪烁着情色的灵光;空镜头模拟于游客的视角,发掘某种伪能产性的凝视。
澳洲风光片实锤,开头其实挺逗的,每个人言语和行动自相矛盾的设计很好玩。但是豪宅砸破墙以后就陷入了神游,以及“一丘之貉”那里我是真没get到……
殖民的烙印 彷徨 浮躁
+
夠冷門!看的人這麼少,但不無聊能讓你一直看下去,直到結束才發現原來結束了。跟多少年輕人一樣,時間就在這虛無飄渺的歲月中消失的無影無蹤,陌生人也好愛人也好親人也好工作也好都是當今現代人無法控制的都在失焦。
画面挺美的
鹿特丹又一部有趣的处女作(想要每年都光顾了),以侯麦式夏日度假邂逅开篇,却变得愈发诡异和荒诞,男主的自我和无聊渗透进了他与身边人的沟通交流中(错位和辞不达意)甚至与周遭环境(湖畔、城市、市郊)的关系(脱节和无法融入)。三次环境转变的呈现也挺有意思,湖畔的开阔和静逸(却摆脱不了陌生人的注视),城市的喧闹和窒息(构图以及汽车垃圾桶的红绿配色),市郊有钱人的空虚荒诞(噪音音乐和艺术画廊)。结尾也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