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 的world premiere ,预告片已经播了小一个月,今天正式看完,全程观影感受都无比压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受骗者之一,会怎么样?
如果我是他的家人,又会怎么样?
最重要的是,why did he do it?影片最后一句台词,是Bernie 问采访他的这部影片原著作者Diana,"Let me ask you a question, do you think I am a sociopath?"本以为Diana会有回答,但几秒钟的死寂沉默之后,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导演留给观众的。
在Bernie逐渐暗淡的目光里,带着这个问号,影片戛然而止。
十几年的诈骗生涯里,"为了避免让家人遭受牢狱之灾而坚持把他们蒙在鼓里","我和泰迪(美国著名连环杀人凶手)没有任何可比性,他把女人的头砍下来当战利品,我却坚持告诉人们不要投资超过一半的积蓄,但没办法,人们会贪心。
"这是他从始至终的逻辑和观点。
但最后呢?
成千上万的受害者因相信他而颠覆了人生轨迹,也因此迁怒于他的家人最后直接导致了Mark的自杀和老婆的疏离。
我不懂,这样对他的家庭而言算是保护吗?
这么做,如果只是为钱,真的值得吗?
如果不是为钱,那又是为什么呢?
人啊,真是神奇的动物。
豆瓣首篇影评,献给Robert de niro. 这老头,牛!
影片以客观的角度,不,也许可以说是上帝视角,原本、缓和、真实的叙述这样一个人和这样一个事件,既表现出了他所做的恶,也表达了他所受到的苦,应该说给了我们更多维的角度去思考和观察这个事件。
这部美国最大庞氏骗局的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恰恰是中国社会这类问题是不是太多了?
大量的金融P2P(都是庞氏骗局吧)、大量的以政府形象的商业行为(类似有着政府背景的公司或企业)、大量的监管管控不力,而我们是不是已经麻木到认识不到或者习以为常了呢,也许这是社会、市场、体系运行带来的必然结果,也许这是领导者认识的宏观层面上推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小小危害,就像主角说“我是华尔街金融体系推出来替罪羊”,谁能保证没有这个麦道夫,就不会有其他的麦道夫呢?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不能改变,那至少警惕,有一句送给我自己,也希望大家能看到:“任何贪婪或者利益,他必定带来一定的后果和代价,所以在你想要得到它的时候,请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能得到或者我怎么可能得到呢”,谢谢
搞不太清楚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东西,到底是他犯错的时候惩罚呢还是逃脱惩罚呢?
到你那500亿跑哪儿去了呢?
他花能花的完吗?
他孩子他家人都有没有收益呢,就很能说的清楚,你就这样吧,反正嗯,美国美国法律证明了你不管干了什么,顶多就是个监禁,就是在换个地方好好活着而已,好像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他们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去犯罪,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就这样了,打住。
不知道为什么评论这么差,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其实感觉非常动容。
不论这个骗局的事情,无论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光鲜,总会有别人看不到难过的一面,上帝是公平的,好跟坏也总是平衡的,不要预支幸福吧,佛教讲苦难是种修行,或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表面看到的东西总归会有背后的原因,真的应该细心观察和探究,当然也不能过分探究自我困扰。
Love where you are; make your own choice.
2017-5-28 16:11《欺诈圣手》(2017)。
豆瓣7.1我给8.5。
影片改编自《纽约时报》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同名小说,讲述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如何策划并完成了迄今为止21世纪最大的“庞氏骗局”。
不明白豆瓣这300多人为什么只给这么低的分。
拍的不好看吗?
2小时12分钟的电视电影,一气呵成的剧情,故事讲的清楚又不拖沓,全程抽丝剥茧的展示一个投资诈骗案犯的辉煌和堕落,贪婪欺骗瓦解崩塌,万丈深潭激流暗涌,节奏紧凑毫无尿点,电影拍成这样还想要啥自行车。
老德尼罗四两拨千斤的卓越演技和深厚功底,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平静淡然的为你演绎一个华尔街投机天才的末日人生。
麦道夫最后的陈述一针见血,“我跟所有人说过不要把超过一半身家放我这儿,因为你永远没法预料,没准哪天我发疯了,谁他妈能预料。
可现实就是,人人都很贪婪。
”最后单纯感慨一下美国房价,海滩别墅900万,曼哈顿顶层套房800万,棕榈滩别墅725万……都不及帝都一套四合院。
作恶不难。
无论是对连环杀人狂还是谎言大师来说,都一样。
相对无辜的人没法想象,老追着问:你晚上怎么睡得着觉?
谎言大师本人自己也懵了:一想到这么多年我怎么瞒过来的,我自己都觉得...害怕。
其实哪有那么玄乎: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哪怕你正枕在你受害者割下来的脑袋上,哪怕你把上千人包括自己害得家破人亡,一样睡得着——这是生理反应。
人心叵测,却又简单至极:再大的罪行,再深的懊悔,也抵不过习惯成自然——这还是生理反应。
人自我解释的能力是无限的,记住这一点,任何人类能干得出的事儿你都不会吃惊了。
影片有点不明所以,是要给麦道夫洗白吗?
全片都是他在维护自己的家庭,实在搞不清楚这片子的正能量在哪里。
影片并没有剖析出他真实的内心,只是闪回了他的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这样或许能给受害者稍许安慰吧。
现实中的麦道夫涉案金额达到百亿美元的规模,影片里面使用终结者中核弹攻击的画面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影响面太大了。
米歇尔菲佛真的漂亮!
年纪虽大,却没有看上去很假的逆生长,风韵犹存~德尼罗大神你可一定要挺住啊!
好好拍电影就好,绝不能学史派西同志!
距离2008年经济危机过去十年了,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在这次危机中是我听说的唯一一个被抓到的并且受到了惩罚的案例。
如果不是经济大潮退下去,他这块礁石什么时候能够浮出来还是个未知数。
麦道夫诚然是个骗子,他承认了所有对他的有罪指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似乎又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同样是投资人,那些大投行的倒台并没有影响那些经纪人的收入,难道这不是一种诈骗行为吗?
电影并没有描写麦道夫风生水起的时候,没有描写他欺诈的手段,而是从经济危机开始写起,重点是他和他的客户,他的投资者,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他的关注。
电影前一段,当经济出现问题时,他的客户,他的交易员不断的提示着情况正在恶化,但他也毫无办法,毕竟他做出的是虚假承诺,但他并没有惊慌,他的表现甚至还吸引了他老婆介绍自己姐姐向他这里投资。
当他坚定的回答 没有问题 时,他的家人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家挺正面临崩溃。
正如他在后来的辩护中所说,他极力把家人隔离在交易之外,他知道这些是非法的。
当他终于崩溃东窗事发时,麦道夫承受了巨大压力,他接受了法庭的指控,无数受害者在法庭上对他进行控诉,使得他的罪孽极其深重,可谓罪大恶极。
最终他被判150年监禁,并拍卖了他名下的所有的财产。
这一切他都承受了,面无表情的接受了一切。
随着他进监狱,另一段故事便展开了。
因为他认罪,那些受骗的人就要向他讨债,而他进了监狱,于是舆论的矛头便指向了他想保护的家人。
他的两个儿子带着自己的家庭远离了他们,甚至他妻子的电话都不接。
电影中,老太太在电话里诉说着自己对孩子孙子孙女的思念,这些人围坐在电话机旁,听着老太太的诉说,但没有谁去拿起电话。
这种亲人的离别是痛苦的,近在咫尺,却各在天涯。
明明是至亲,却形同陌路。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他们依然在舆论的漩涡里挣扎,结果闹的大儿子夫妻分居,最终他承受不住舆论压力,在家中自杀,留下了不到两岁的儿子,麦道夫妻子在接受了永远不和麦道夫来往的条件之后,能够和已经痪了淋巴癌的二儿子交流沟通的权利。
不久之后,二儿子也因为淋巴癌去世。
因此,老太太也不再原谅麦道夫,虽然二儿子已经不在了,但她依然不接麦道夫从监狱里打来的电话。
舆论是残忍的。
他在监狱中,得到了大儿子的死讯,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发泄着对麦道夫的痛恨。
他儿子的岳父在电视节目中,诅咒麦道夫在吃饭的时候看到他儿子悬挂在空中的晃来晃去的袜子。
世间的恨也许没有能够超过的了。
这在电视节目中的愤怒,也许会让麦道夫的受害者感到欣慰,虽然他们因此破产,在大街的垃圾桶里翻找着食物。
麦道夫经历了辉煌,达到了顶峰,但很快经历了众叛亲离,妻离子别的痛苦,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最终失去妻子的爱,将孤独的在监狱中的警卫的严密保护下渡过余生。
人生福祸转换,实在只是在一念之间。
但那些真正造成经济危机的金融骗子们又怎么样了呢?
他们什么事情也没有!
甚至还拿到了自己全额的佣金,利用法律,全身而退。
无数人因此失业破产,陷入贫困,这对这些职业经理人来说会有什么影响吗?
什么也不会有!
他们会在合适的机会回来,寻找着下一批牺牲者。
整个电影两小时四十多分钟,德尼罗表演的主角沉着,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正是他擅长的角色。
他的两个儿子演得也是中规中矩,大儿子的善良,软弱,小儿子的愤怒,都演得比较到位。
豆瓣低分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也许是不够刺激。
不过,连丧两子,又被爱妻抛弃,自己独自面对一百四十年的监禁,还不够刺激,那些破产的的投资者不得不去翻垃圾度日,还不够刺激吗?
也许电影里表现的对骗子有些宽容,似乎有很多同情的成分,但这不是人性吗?
兔死狐悲的人性啊。
作为HBO在5月20日首映的电影来说,我已经算是幸运的尝鲜者。
尽管因为片源问题,不得不每三分钟重新点开一次。
没错,两天时间,点开、暂停、退出、再点开,180次点击遥控器后我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
及至现在,我依然认为如此频繁复杂的操作手段并未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尽管手指有些疲劳。
《欺诈圣手》(The Wizard of Lies)——影片讲述了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操纵着,骗取投资者650亿美元,后被判处150年监禁,长子自杀,次子死于癌症,与妻子断绝联络。
试想一下,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某个领域的缔造者和绝对权威竟然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而且他还是与你一起生活几十年的至亲家人,而你当下所有的一切皆来自于他。
毫无疑问,这并不能仅仅只用震惊来形容,几乎是一步踏入了无尽的黑暗。
茫然,只是最浅显的状态。
于是,妻子露西在厨房毫无头绪的四处寻找火柴。
因为五十年来丈夫是她唯一的依靠和保护伞,从相互扶持到养尊处优。
对于这个年近70的女人来说,接下来的人生就像那盒怎么也找不到的火柴,就在那里,可到底在哪里?
相对于妻子的茫然失措,两个儿子的行为反而更好理解一些。
伯尼向家人坦白了一切,在得到律师的建议后,小儿子安迪出面主动检举了父亲的欺诈行为。
在震惊和茫然之后,安迪理智的选择了当下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一切确实与他们毫不相干。
十六年中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
即使兄弟俩多次向父亲提及希望成为合伙人涉足公司整体业务时,得到的答案总是拒绝。
我相信这就是伯尼的防火墙,不惜与之反目阻断家人与业务的联系,以此来保护他们在最后的审判日得到善终。
法庭外是围追堵截的新闻媒体,法庭上是倾家荡产的受害者。
一声声的控诉,一条条的罪状都在宣告这个历史上最大的骗子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伯尼一连九声“有罪”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他回转身面对受害者的那一刻,我相信他是真诚的,至少在如此境地下不用再玩文字游戏,给自己争取哪怕一丝的回旋余地。
及至此时,我一直在想,伯尼最终决定坦白原因,到底是资金链断裂无以为继还是内心煎熬无以复加?
毫无悬念,伯尼被判有罪并处以150年的监禁。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伯尼并非坏事。
因为身陷囹圄的他已无须再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围追堵截。
但这一切并未结束,只是矛头转向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的家庭。
大儿子分居,小儿子受到公司前雇员的攻击。
甚至8岁的孙女也收到了追款的起诉。
只因为是伯尼的家人,就得承受全部的压力,即使他们对伯尼的行为一无所知。
令人奇怪的是,在如此艰难境地,同为受害者的家人并未相互扶持,反而各自断绝联系以求自保。
以至于案发两年后大儿子马克终于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和内心的孤独,在儿子隔壁的门廊上自缢身亡。
小儿子安迪也在五年后死于癌症。
伯尼在狱中一次又一次拨通妻子露西的电话,结果从语音信箱直到停机。
伯尼最终认罪了吗?
电影看完,片中没有答案的那个问题我依然不甚确定。
从法律上而言,他毫无疑问是有罪的,也当庭承认并接受了几乎终身监禁的刑罚。
但内心深处他真的承认并愿意忏悔吗?
我看不见得。
在伯尼与记者多次会面交谈中,他拒绝接受公众将他与臭名昭著的杀人犯泰德•邦迪相提并论。
并且他还询问记者自己是反社会人格吗?
与其说伯尼在询问记者的意见,还不如说这本身就是个设问。
在他的内心深处,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十恶不赦的,即使有,也只是在法庭上面对那些倾家荡产个体受害者的一瞬间。
可是,伯尼的客户中绝大多数是华尔街的金融寡头,摩根、花旗、汇丰、瑞银和那些超级富豪们。
他多次提及自己曾提醒客户不要将超过一半的财富放在他的基金中。
可当市场危机来临时,他又一次次以莫须有的利好忽悠来更多的资金填补那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650亿美元,最终拍卖资产追回的欠款仅仅只有15亿美元。
巨大的赤字都是伯尼挥霍掉的吗?
当然不可能。
伯尼的基金三十年来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强劲上涨,哪怕是87年股市大动荡的时候。
嗜血的华尔街资金以逐利为目的,基本面如此良好的基金自然不会放过。
监管者也打开绿灯,即使有一时的调查,也是走走过场完成流程。
于是十几年来,伯尼这个用谎言和虚假数字构建起来的大厦不仅没有坍塌,还将他抬升到无可比拟的地位。
可以预料的是,如果没有05年资金链的断裂,这场骗局远不会被发现,甚至及至现在,还有更多的受害者会用一生的积蓄来填补寡头机构高额的金融收益。
作为这场世纪大骗局的肇事者,伯纳德•麦道夫毫无疑问是功成名就的。
而扮演他的罗伯特•德尼罗也是好莱坞功勋卓著的老戏骨。
他的表演历来是内敛而汹涌澎湃,无论是年轻时候的《教父2》和《美国往事》还是近年来的《别惹我》。
老戏骨自由游走在黑白之地,徜徉于分身之间。
我不知道老罗伯特最终有没有在伯尼身上看到他最后的善良,但伯尼执念于对家人的保护,一再回避记者提出他意外故去的假设。
即使真的发生了,似乎也是命中注定,与他早已不再相干。
小儿子安迪受邀在普林斯顿大学参加交流时,有学生提问:“你为什么不跟媒体解释你的苦衷?
”安迪回答:“我的哥哥为此事自杀,我的母亲被至亲所骗,我们整个家庭为此负担,但这只是我们三个人,而这一骗局的受害者有成千上万,与他们比起来,我们并不是指的同情的角色,毕竟,我们享受着财富,去世界各地旅游,有这个俄中特权。
”伯尼的保护其实并没有用,受害者依然是受害者,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家人。
喜欢这部电影的编排结构和剧情设计。
同样的大事件,如果换一个拍摄者,恐怕切入点会上升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国际金融大波动的层面。
整个案件前后延续两年,侦破及审查关押等各环节涉及的机构并未过多宣扬。
就算有,也是一次次反复拷问监管的缺失,同业的盲从。
好莱坞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无论什么样的主题都能从人性出发,无论是否良善。
而人性的差异和不确定性正好弥补了主题和类型的单一,丰富了电影的内涵并触动观众的内心。
并不觉得长达两时的电影冗长而拖踏,而是觉得叙事的节奏和风挌其实是在实时的贴进事实与生活,罗伯特是最爱的演员之一。
尽管饰演的是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的始作俑者,演技仍然撼动人心。
他的《美国往事》长达四小时,现在看起仍然可奈。
还是喜欢米歇尔,菲佛演的那些个美丽非凡,撩骚动人的角色。
而在这部电影里,非常不讨喜。
又,得出决论,儿子是要学会承受人生的困苦与悲哀的,挫折是终生必修的课程。
金钱不存在的时候,一切亲情与爱都近乎寡淡与无情了。
影片在骗局上着墨甚少,大量刻画了亲情,德尼罗算是正常发挥
很难拍的主题 说不清这个麦道夫是否值得同情 诈骗这种事情 很纠结
好题材,可惜没有拍好。
离题了。
有点长
非常沉闷。麦道夫真是自私的人啊。
妻离子散。乌合之众(政府监管缺失、媒体造神、人性贪婪)。
It's how the system works.
我倒是挺欣賞 HBO 講述這個故事的立場、手法。並且由故事所引發的問題,是更深刻與高級的。PS:再見到 Michelle Pfeiffer 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啊!
重点并不是讲如何玩骗局,而是讲自首或是说被举报后的家庭感情纠葛 。但其实我感兴趣的是他如何玩骗局啊
明显评分低了,有几个镜头都拍的奇好。后来才知道是与雨人的导演。
垃圾
如果说梦之安魂曲是吸毒危害宣传片,那么这部就是欺诈危害宣传片了,当然,还没好到那么极致,不过一些片段还是很发人深思的。麦道夫真人长得和德尼罗还有几分相似呢,这个诈骗了600亿美元的前主席,在电影中展现了他的自大、懦弱和耍赖疯狂,最后事与愿违众叛亲离。片子还参考了一些大空头的处理方式
真是不好看,哪怕有De Niro
睡着了N次
巴瑞·莱文森是个会讲故事的导演,不过年纪大了这些年拍的电影基本都有些魔障。今天把这部片子看了,过程中两次几乎昏睡过去。我想看高智商脑洞骗局,你跟我讲各种矫情众叛亲离。通篇主要侧重于各种心理刻画来强化人物塑造,电影整体的娱乐性基本上为零,几张老脸倒是刷尽了存在感。
全局有几个极其精彩的片段,尤其是酒会上古典配合的那一段交易,以及最后问出的Do you think I am a sociopath? 真的是显示的淋漓尽致,其实他才是最社会的,玩懂了社会的套路,所谓的庞氏骗局、金字塔骗局,别忘了受害者也是添砖加瓦的人啊,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史上最大庞氏骗局。前纳斯达克主席。华尔街藏污纳垢,不断满足人们对金融犯罪极致的想象。
如果想看尔虞我诈,或者纸醉金迷,可能这部无法满足。很多熟脸老戏骨,从侧面去展示一个罪犯意图减少对家人的影响而徒劳的努力。只能说没有大差错,演的也很有说服力,但是绝对不够吸引人吧。
好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