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孩不笨2》看待教育问题《小孩不笨》这系列电影是我上初中起便看的,以前看是纯粹的感动,开怀大笑。
如今,站在一个即将从教者来看待这部意蕴深刻的电影,又是另一番心情——沉重。
《小孩不笨2》,应教育学课要求,写一篇观后感谈谈我对其中反映的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得先分析这部电影的一些角色,他们每一个角色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被教育者:学谦、成才、Jerry教育者:学谦父母、成才父、华文老师、校长旁观者:成才父友(阿姨)、学谦奶奶教育中介系统: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刊物印刷其中,被教育者三人的学习成绩都不怎么好,却各有所长,分别擅长电脑网络、武术和演讲。
教育者都有一个共同点:爱被教育者,却都有一个缺点,不懂爱孩子、关心学生的教育方式。
旁观者在剧中发挥十分重要的角色,时不时在剧中起着提醒作用。
而教育中介系统,如新闻媒体对体罚事件的曝光,殴打学生真相揭露,以及爱情电视剧和黄色CD对青少年的影响等,在被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有负。
其次,我想把我觉得剧中几句特别意蕴深刻的话写出来,以便后面的问题剖析(后面用①②③……代替原话)。
①“——他们的门,应经关了。
”②“——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
”③“——你最后一次称赞他时是什么时候?
——他两岁时。
”④“——你对孩子说过‘I love you’吗?
——没有。
”⑤“——你为什么不好好跟我学呢?
——你有什么好的给我学吗?
”⑥“——我只想买你一个小时来看我的表演。
”⑦“——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会的父母。
”⑧“——其实,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钥匙。
”最后,我来讲讲本剧中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家庭方面:家庭里,父母只顾工作、赚钱,以优越的环境来满足孩子;另一边,常有问题不能解决时,便使用家庭暴力。
从⑥可以看出,作为父母的忽视了家庭环境的营造,一个家的感觉不是拥有饮食的生活条件,而是全家人能平和地坐下来吃饭,家庭成员之间有谈笑聊天的时间。
学谦说“这个家只是供我睡觉的地方”,假如家只成了一个屋子的躯壳,便完全失去了家存在的意义。
做父母的,应该平衡工作与家庭,二者不可或缺,而家庭应该是重心,毕竟你的工作目的也是来维护一个家的,而一个家是你身心疲惫后的避风港。
当工作与家庭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应先保住家庭。
很欣慰的是,我们最后看到本剧中学谦的父母都抛开了工作专注于修复这个几临破碎的家。
从③、④可以看出,沟通很重要。
在剧中,学谦父母、成才父亲都不乏与孩子沟通。
只是,他们都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角度来进行沟通的。
命令似的语气、呵斥而严厉的措辞、长篇大论不论孩子能不能接受的说教式的灌输等,在与孩子沟通时殊不知将孩子推的离自己更远。
沟通应该是心平气和的,诚心地与孩子平起平坐地聊天或倾听。
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不忙着马上做出价值观的判断,先把孩子的思想动态,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倾听完,再进行语重心长的教导。
所以,孩子的想法或着某些行为不对,不应一味地说教呵斥,应该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可其行为的非正确性。
作父母的越是唱白脸,孩子越是叛逆而行。
一个爱孩子的父母要敢于赞美孩子的优点,发掘孩子的长处,爱孩子就应该坦白地说出来,不让年幼的孩子有一种错误感“我的父母讨厌我,老师讨厌我,所有人都不关心我”。
从⑤可以看出,家长应为孩子起模范带头作用。
剧中学谦家人接电话一段是很滑稽的,家长对孩子说一套,自己又做另一套。
在孩子面前,家长至少应该承诺对孩子要求的。
“不准吃饭时接电话”这是对人的尊重,既然家长要求孩子这么做,家长就应该带头,否则家长说的话在孩子面前就无信服力了。
家长何况如此,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改正呢?
从②中可以看出,家长的居高临下优越感常会放大孩子的缺点,缩小或无视孩子的优点。
例如剧中的学谦有电脑方面的天赋,成才会“打架”,Jerry擅演讲,在家长的眼里看来却成了“不思进取”、“不学无术”。
家长自身应该改变“学习成绩是王道”的错误认识,在培养孩子学习理论学识外,还应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使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迫使他们沦为“学习的工具”、“考试的机器”。
还有一点,杜绝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
成才父亲深爱孩子,却以为“不打不成才”,暴力自小给成才留下了一道厚重的阴影。
(二)、学校方面:学校规章制度的不合情理,老师教育教学方式不当。
在剧中,充当成才父亲朋友的那位阿姨是一个正面的教育者形象,她在与校长对话时常说一句“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如,剧中学谦受训导处的鞭罚,实属体罚一种,是不合理的。
而这一不合理的规则是从教育部门到学校这一联串关系中错下来的。
因此,教育得当的前提,还需要合理的体制作保障。
那么,教育部门、学校都应该制定和学校实际制度相适应的规章条例。
那个买中文版的“中华字典”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也出现问题,值得大家警鉴。
教育学生,不应该只是批评,和学生站到对立面上。
这种情况,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学生更不会言听计从。
应像②那样,发掘学生的优点,多③,从鼓励和赞美中给学生亲切感,这样老师与学生不是对立的,而是站在同一行里。
其次,教学过程,学生华文差,却又买了全华文版的华文字典。
学生对华文的学生只会觉得难上加难。
此时,校长对华文老师的提醒是很正确的。
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替学生想想,一本英汉版字典会更佳。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而还需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
再讲讲迫使学生退学的问题。
学生正值受教育的年纪,让学生退学实际是迫使学生走上歧路。
接受基础教育应是义务,学校应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三)、社会问题:剧中出现了几个社会现象:1、是社会混混伸入校园现象;2、是电视剧等爱情题材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3、是黄色刊物、光碟的贩卖对象低龄化;4、新闻媒体的曝光问题。
作为学校一方,应该是关注学生安全,把守好出入学校那关。
禁止非相关人员私自闯入校园,不得在学校附近溜达。
作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在电视媒体上的取向情况,减少情爱剧,增加儿童、科普、社会实践等节目。
关心孩子身心发展,对于性的知识问题应作正确的引导。
既不能避而不答,又不能扯大谎。
实事求是,用科学的语言组织给孩子听,即使是孩子不懂,也不能欺骗孩子。
以上是我看完《小孩不笨2》的一些感触和想法。
如同个人看完一部电影在往日里写的影评一般。
一部好的电影是值得我们为它展开口舌之战的。
还没看第一部,先看了第二部,那个晚上,掉的眼泪超乎了自己的想像,很感动。
JERRY说要500块买爸爸的一个小时.......还记得那个关于烂苹果的说法,切的坏的部分,还是一个好苹果,丢掉了,就完了...每个人都要有梦想...每个小孩里都有一个好小孩和坏小孩,唤醒心中的好小孩,孩子会带给你最好的...也许都是亚洲圈子,那些教育问题,很相似,所以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吧,试问我们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像TOM和JERRY那样,和父母有过那些冲突呢?
反应家庭现实生活的一部电影,爸爸妈妈老师学校都以自认为正确地方式去爱孩子管教孩子,而没有真正积极地去倾听他们的需求与他们沟通。
想起《正面管教》一书写到,我们到底从哪里得来的错误观念要使孩子变得更好,首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当我们被当众羞辱,指责,否定,排斥,我们当时是否会想到改过自新,让自己变得更好?
250年过去了,卢梭的尊重儿童理念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体会。
我们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有了这把钥匙就容易沟通。
友善关心尊重是根本,如果只是一味指责,羞辱或说教,孩子心理充满敌意,无法与我们合作很多品行不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被当成烂苹果丢掉了。
但如果孩子们真的是烂苹果,我们是他们的家长,老师,有没有想过,是谁让他们烂的?
比喻绝妙。
1、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
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
2、大人们讲了那么多话,为什么就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3、如果我们真的是烂苹果,你是我们的老师,你有没有想过,是谁让我们烂的?
4、我们普通文艺班的做什么好事都是坏事,快捷班的做什么坏事都是好事。
5、最后一次称赞孩子是什么时候?
6、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
7、你只是演一朵花,干嘛需要这么多人来。
喂,我家里的人都很支持我的诶。
8、你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有什么事情,对你也骂,不对你也骂,你看啦,好孩子被你骂得变流氓。
这下糟了,打抢啊。
9、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孩子只要有讲他,有打他,有骂他,就是管教他,可是我们错了。
10、田螺生子为子死。
你爸爸太爱你了,可是,他太不会爱你。
11、你为什么把苹果丢掉,因为它烂了。
唉,你把烂的切掉就还是一个好苹果,你把它丢掉了,就没了。
12、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就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就好像我,我从小被人打到大,从来没有人关心我,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
13、如果,你想打架的话,你就要打到全世界去,I love you14、我一出世,还是婴孩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梦想,我梦想,爸爸妈妈终于来看我的演出了,我真的很高兴,更高兴的是,他们已经找到了郝老师说的那把钥匙,其实这把钥匙,一直都在大家的身上,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鼓励和称赞下,跌倒了又爬起来,当时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也不知什么时候,称赞和鼓励的话,在我们长大后就渐渐变了,门也关了,多鼓励人家,多称赞人家,多看人家的优点,真的就那么难么,其实大人和小孩都需要获得人家的称赞,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总是那么吝啬呢,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有句话说得好,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
14、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你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或者是你的一个动作和一个表情,已经改变很多事情,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
15、苹果烂了,把它切掉它还是一个好苹果,你把它丢掉了就没有了。
你看,丢掉了,就完了。
16、 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17、孩子只会应,嗯啊哦,18、学谦:不管我做什么,你们都觉得不好;不管我做得多好,你们都觉得不够!
19、看郝老师在符老师批评华文考10分的学生后孩子如何接话“现在的孩子真的很难管教。
他们的门,已经关了”。
“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有了这把钥匙就容易沟通。
学会鼓励,赞扬学生和朋友。
20、在每一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
有句话说得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成才再也不是烂苹果,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
21、不管是25分进步到30分,只要有进步就是一份努力。
22、成才的爸爸:一个从小被人打到大,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他,所以他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
你同意老师公开鞭打学生吗?
不同意1. 以暴制暴,学生会模仿老师,以后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事情2. 伤害学生的人权,自尊心妈妈只会骂我逼我?
插曲《一生绝望》我们肆无忌惮 我们成群结党我们目无尊长 对什么事都不满看着我们的成长 只会制造麻烦我们就是一无是处你又能怎样我们don’t give a damn那看不起的眼光我们什么都不是 我们什么都不管我们之间为什么会渐渐地没有语言我们之间有道墙学校老师束手无策 父母臭骂我们不会想这个社会的标准已经超出了我们这年纪的有限想象只认定会读书就一定是好孩子的榜样别以为看不起我们 就告诉自己比人家强有多少人关心我们为何会走错迷失方向又有谁会替我们想想苹果为何变烂(学校称这些学生为“烂苹果”)其实我们也曾努力要争取所有人的称赞扪心自问你们究竟给了我们多少希望(副歌)泪水已经流干,前途也很渺茫迷失的灵魂,我们应该怎么办惩罚我们就是堂皇的协助成长然后让我们一生绝望有些人幸运天生没有战场我们一出世就是自己孤军作战站在十字路口的风雨中呐喊不要让我们一生绝望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我一直都认为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历练他们的父母的。
人生来就是不完整的。
如果我渴望能够努力教育的我的孩子,他是我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孩子,当他哭的时候我想去尽我最大的能力去保护他、去给他他所有想要的,但是同时我也担心我一直说他是最好的、他会不会骄傲自大,我也担心他一哭我就去抱他,会不会强化他这种行为、教会他用哭泣和无助来控制我,我担心很多很多.......我要赚钱给他最好的生活,别人有的他也有,接受最好的教育,看到科技的前端。
我也要留出来时间给他陪伴他度过童年走过青春期看着他找到生命的另一半,这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
这两者很难控制。
我该怎么办?
他越长越大,他会淘气,他会叛逆,他会不知对错黑白,我打还是不打,怎么打,打的重还是轻,有没有效果。
我没有办法,只能用一颗赤诚的心在他到来之前完整自己能够内心强大的接受他,爱他。
《孤军作战》 (原名:《一生绝望》) 曲:罗俊霖 词:粱智强唱:洪俊扬 Verse我们肆无忌惮 我们成群结党 我们目无尊长 对什么事都不满看着我们的成长 只会制造麻烦我们就是一无是处你又能怎样我们don’t give a damn那看不起的眼光我们什么都不是 我们什么都不管我们之间为什么会渐渐地没有语言我们之间有道墙 学校老师束手无策父母臭骂我们不会想 这个社会的标准已经超出了我们这年纪的有限想象只认定会读书就一定是好孩子的榜样别以为看不起我们 就告诉自己比人家强有多少人关心我们为何会走错迷失方向又有谁会 替我们想想苹果为何变烂其实我们也曾努力要争取所有人的称赞扪心自问你们究竟给了我们多少希望副歌泪水已经流干,前途也很渺茫迷失的灵魂,我们应该怎么办惩罚我们就是堂皇的协助成长然后让我们一生绝望有些人幸运天生没有战场我们一出世就是自己孤军作战站在十字路口的风雨中呐喊不要让我们一生绝望最初是在洪俊扬的《独角兽》专辑中的这首《孤军作战》(一生绝望)知道了这部电影,后来又逐渐了解了梁智强,加上在某日的晨报或者晚报上看到大陆也要引进这部电影,于是就打算找这部电影来看。
首先找到了1,感觉虽然主题不错,但是不少情节都比较俗套了,比如绑架那一幕,感觉太不真实。
今天又看了2,李创锐和洪赐健都长大了,感觉李创锐比第一部的时候帅多了:)第2部的情节安排稍微比第一部要好一点,反映的社会问题比第一部要尖锐了许多,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
也难怪香港方面会如此看好这部电影。
其实挺佩服梁导演,这年头能打动人的电影越来越少了。
这部电影适合孩子跟家长一起看,也许会触动某根神经,让代沟稍微变窄一点点……此外两部电影中新加坡的文化得到了显著的反映。
大概片子中对政府有那么一点点讽刺意味,但是如果让我在新加坡生活我想大概可以接受。
偏题了……总之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推荐
1⃣️学校心理学课堂推荐影片2⃣️两部片子都是有笑有泪的家庭教育喜剧片。
在课堂上放映第二部时,班上女生的啜泣声此起彼伏3⃣️片子里的笑点细节非常贴近生活:父母冷战、讲大道理时左耳进右耳出、饭桌上永远在看手机的爸妈……但仔细一想,之所以会产生共鸣,是否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
4⃣️我常常觉得中国的亲子关系有些拧巴5⃣️父母多少有些自恋与自负。
永远认为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永远认为自己给孩子做的选择是“最正确的”;永远认为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感激自己;永远有一种莫名的“悲壮感”与自我感动6⃣️子女多少有些无奈与孤独。
永远觉得父母不懂自己;永远被那些“被自愿”的选择所打压;永远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永远在做出叛逆行为时,首要目的并不是出于喜欢,而是可以伤害某人7⃣️我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并非好人被坏人打败,而是好人倾尽一生所做的事,却被对方冠以“坏事”的名义8⃣️于是,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抱歉
感受最深的就是家庭对小孩的影响,在大人眼里,孩子做的一切都是不对的,应该听大人的话。
小孩要不就变得呆板,要不就变得逆反,在孩子的世界里,不明白大人的世界,仿佛这个隔膜在不断的加深。
孩子会感到孤独,学习上老师不理解,家庭里大人不关心,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这一切让小孩都吃不消,读书不好似乎就沦为大家可耻的角色。
相比而言,《小孩不笨2》会更加让我哭的厉害,如果自己一个人在自我的空间里看,我真的会被影片感动到哭。
在众人面前,我们会忍着,似乎失去了真情的感动,只能在心底佩服导演把小孩的内心讲述的如此真切,故事如此的感人。
说回本次的孤独的兔子。
注意哦,不是孤单,刚发这个帖子也搞错了,很久以前人家就说“孤单和孤独是不同的”,小兔子是内心孤独。
我所拍的相片,似乎在讲述《小孩不笨2》里面的两兄弟的孤独,家里人忙于工作,没法管教关心孩子,孩子很孤独,虽然每天见面,可是也没法说话沟通,甚至两兄弟也是敌对的,并不友好。
主要的描述1 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读书,而他们成绩却一直不理想,他们压力非常大,甚至叛逆,他们找不到家的感觉2 片子里面一个小孩要演出,老师要他通知家长到场看演出。
他一直开不了口,他爸爸很忙,还跟他们说,他一个小时就赚500块。
小孩想玩,刚刚开始的时候想储蓄钱买玩具,后来,他居然偷钱了。
被爸爸骂了,他大哭:“爸爸,我只是为了储蓄够500块钱,换你一个小时来看我的演出而已!
”我因为这个而流泪3 片子里面的一个男孩一直都在写博客甚至获奖,父母不认同,甚至开骂。
博客里都是他的心路历程,后来父母知道了,也开始渐渐了解他们的心4 孩子受不了学习不能拿高分的压力,甚至想到要跳楼我拍的小故事的文案一定程度上是跟这个类似,文字结合电影的故事才完美点击这里查看:http://www.aslibra.com/blog/index.php?job=art&articleid=a_20070312_001536参考全大图版本(太平洋博客)http://dp.pconline.com.cn/photoblog/page.do?method=photoPage&from=photoblog&pid=318376
我正在看《小孩不笨》,里面一个男孩子以为和女孩子牵牵手、亲亲嘴就会大肚子结果这个单纯的小男孩就想尽一切办法去要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并对小女孩信誓旦旦地说“我会对你负责的!
”还带小女孩去医院堕胎,结果闹出了大笑话。
笑归笑,此刻,世界上只有他才是真正的男人。
在片头字幕闪现的那一刻,我没有丝毫意识到,这是一部那么童真又残酷,明媚又压抑的电影。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最珍贵的部分,在于他完全让我带入了孩子的视角。
当我成为Jerry,成为Tom,成为成才,我完完全全的理解并感同身受着。
于是我不再是一个大人,那些大人世界的无关紧要在这一刻,是难以承受的沉重。
或许正是因为我这个年纪,25岁。
进入职场后承受着家长一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
同时又是一个孩子,为着和父母讲不通而烦恼。
我同时感受着,孩子是弱势群体,倔强又脆弱,不需要多大的动作就能轻易毁灭他们。
父母也并不是强势群体,总是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两难境地,怎么做都是错。
可是,大人既然是大人,就要比孩子有更多的担当。
那些令人绝望的瞬间,不该留给冲动且易处事决绝的孩子。
“有些人幸运天生没有战场,我们一出世就是自己孤军作战。
现在十字路口的风雨中呐喊,不要让我们一生绝望。
”失望是一次次的尝试沟通却被强硬的打断并灌输。
失望是怎么做都是错,取得成就后的兴高采烈被一盆满不在乎的冷水浇灭。
失望是原本的心意和想付出的关怀被曲解又无力辩白。
这么多的失望,终于死死堵上了那扇门。
门内的人,犹如困兽撞的遍体鳞伤,门外的人,徒劳的施为直至精疲力竭。
这部电影的结局,团圆完满。
可我总是忍不住去想,如果不是电影呢,谁来给这些小孩一个完美结局。
深更半夜 一个人在实验室通宵无意间 打开了这部电影 早已不知道是哪位高手留下的却让我哭得稀里哗啦我自诩是个很坚强的人 一直认为小孩很tough自己的弟弟妹妹很少关心 不知道要跟他们说什么国的语言他们才会懂说的真对哦爸爸妈妈一直都好爱我 爱到我都不知道要怎么爱别人虽然早就知道这是个圆满的大结局 所有人都会变好但是还是感动的一塌糊涂爱 就是一种强势的语言 我无能为力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叛逆的孩子 所以总觉得童年有缺失没什么可以回忆的东西 现在看来 我根本就是在爱的海洋里长大的 却还在挣扎着要到别处真是很真实的一部电影
@上海市前进远卓教培基地
多称赞别人,互相理解吧
太亚了太亚了,华人真是都一个样,在什么背景下都能面对同样的家庭问题,狠狠共情了;对华人家庭以及学校中出现的教育问题反思得很深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做题家基因真是刻进骨髓,而华人家长老师又恰好不善于表达自己,严厉有余鼓励不足,无法给到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社会单一的评价体系又倒逼学校和家长一味的督促孩子做题,导致孩子只能在一种狭窄而压抑的环境下成长;人物都挺可爱的,洋溢着一种九十年代港台校园剧的淳朴劲儿,但电影实在称不上是好电影,更像是一部公益宣传片,或者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观看的青春电影,情节安排相当刻意,说教味太浓
小学在学校看的,妥妥的烂片
比电视剧好,大概剧情紧凑就显得内容更丰富。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成熟,例如人物反应不够流畅或make sense...表演痕迹有点重,更适合话剧。亮点主要在于“讲故事”,比如事件穿插、虚实结合的手法常常出现,而且用得蛮得当。之前听过主题曲印象很深,果然符合主题,但在片中出现的“点”有时有点奇怪。
“小孩不笨”系列基本都是同个套路,先各种抨击教育制度的弊端,然后主角遭受打击,走上歧途,最后家长和学校幡然醒悟,做出改变。这一集的主题是“与孩子沟通需要一把叫作‘少看缺点,多看优点’的钥匙去打开他们的心门”,每个孩子都不该被放弃。可以说,这部片子把教育失败的各种现象讲得很淋漓尽致,家长、学校忽略孩子的感受,吝啬对他们的称赞,一味地指责、批评,抱怨他们是“烂苹果”,却不曾想“苹果为何会变烂”,给不了他们应有的关心,导致孩子走上叛逆、孤独的道路。最好笑的是Jerry追问大人Baby是怎么来的这一段,估计现实中“谈性色变”的大人也会给出片中这些哭笑不得的回答“长大后你就知道”“垃圾桶捡来的”……性教育的缺失让这个问题变得很尴尬。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了,片中的插曲《孤军作战》的歌词与电影很贴切。
喜剧的氛围却实实在在讲的一手好道理,3年前在动车上看哭了,今天看前半段却觉得如此矫情中二与墨迹,但是看到后面还是不争气的又看哭了,奶奶好评,符老师好评,剧中各种伏笔铺垫的太棒。4星
大爱喜感的新加坡人说华文和英语...太有质感了
刚刚上课的时候讲Code-switching的时候看的
短版电视剧 三星半
拍摄手法很稀薄,还跟很煽情……算了,出发点不坏……看到结尾真的挺难受的,父母的爱还是很感人的。里面的小孩气的我想动手打人。
大赞…两个男主角也越来越帅…咳咳这不是重点啦重点是教育工作者很应该看这片!!!
竟然能有人看的稀里哗啦,不得不看个老友记调节心情。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大多数时候是:太爱你,太不知道爱你。
不习惯里面大量的隐藏性广告
记得小男主还怪帅的。。。。。。
灰常感动 小时候很多被这样逼过来的
一般。
看了很感动很共鸣的一部电影 一个人在深夜哭泣~
没有第一部好看,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