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暗黑者

暗黑者,死亡通知单,Death Notify

主演:郭京飞,李倩,经超,甘露,李岷城,王菁,宿北宸,梁大维,闫清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暗黑者》剧照

暗黑者 剧照 NO.1暗黑者 剧照 NO.2暗黑者 剧照 NO.3暗黑者 剧照 NO.4暗黑者 剧照 NO.5暗黑者 剧照 NO.6暗黑者 剧照 NO.13暗黑者 剧照 NO.14暗黑者 剧照 NO.15暗黑者 剧照 NO.16暗黑者 剧照 NO.17暗黑者 剧照 NO.18暗黑者 剧照 NO.19暗黑者 剧照 NO.20

《暗黑者》剧情介绍

暗黑者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段时间内,社会上接连发生手段极其残忍的连环杀人案。凶手不仅下手无情,更气焰嚣张地在现场留下“死亡通知单”。警方被自称“暗黑者”的罪犯所惹怒,于是迅速成立了专案组,并由严肃古板的韩灏(李岷城 饰)担任专案组组长。在此之后,智商极高但人品极差的犯罪学罗飞(郭京飞 饰)、高贵冷艳而口舌伶俐的心里学专家穆剑云(甘露 饰)、被称为“警界耻辱”帅哥痕迹学专家尹剑(经超 饰)、哥特style法医梁音(李倩 饰)、电脑高手曾日华(宿丹 饰)以及腿脚比大脑先行的恐怖刑警熊原(王菁 饰)相继进组。 这群性格十足、别扭非常的警界奇葩,将与狡猾的罪犯展开连番高智商的较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七木乃伊吉丝兰·马克斯韦尔:富淫异常吸引力忘川茶舍之兽神诅咒宋快递九州千秋令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咒乐园剩女约瑟芬末日骑士情爱保险剪刀手美少女婚姻历险记黑暗塔龙生九子蓝色海湾烈火男儿之超级英雄布朗神父第五季成为米莉·布莱克公牛犹斗分瓶下一世情歌房间里的大象基因决定我爱你挑灯斩蛇录纹身女友夺宝天团第一季犯罪现场调查:维加斯第一季袁天罡之异域妖踪鬼神传

《暗黑者》长篇影评

 1 ) 不是我的茧房

睡了一觉起来发现才过了半个小时,与我期待的实在大相径庭,我本以为这个故事会讲更加当地的、针对的互动与孤独,但结果呈现的是一种十分普世的生死疑虑,甚至于讲述这种疑虑的视角是更加西方的宗教——不是指耶稣这个客体,而是围绕耶稣展开的问题与回答是西方的,甚至是英语dominant的传统。

映后Q&A导演说他选择这个视角是因为越南人在背井离乡中宗教信仰的破碎与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日常的话题,但电影中的宗教信仰看起来正统且权威,而我所期待的那种“乡土”“在地”则淹灭在这种权威的叙述里,成为非常orientalism的空镜景观。

每段主题的断裂太过强烈,我无法在一截一截的“托孤”“失恋”“问道”中串起脉络,而更致命的是在每一个段落里的镜头也几乎毫无讲述的能力,镜头调度就纯粹是移动镜头,突然的放大缩小有洪尚秀的影子,特写后一个移向别处的全景让我想起侯孝贤,但都是非常平庸地学习或者说模仿。

折磨观众耐心这点见仁见智,但对我来说确实很好睡且容易走神。

也有反思是否自己对这种“东方故事”抱有的期待也是一种orientalism,也是另一种景观化。

比如我所理解的“在地”也只是个人经验的集合与想象。

我自觉存在这个问题,但这部电影没有说服我并不是因为它没有满足我的期待,而是它存在着我所理解的“缺陷”。

(以及最后实在无聊的时候开始刷票竟然刷到了洪尚秀,老天对我的弥补吗(?

 2 ) 简评越南电影《金色茧房》

三个小时都是由长镜头构成的,长镜头短则6分钟,最长达25分钟左右。

前期在单个长镜头内部制造信息误导,让观者认知和实际结果之间形成错位,主要是通过对事件信息的控制形成镜头内部的节奏。

因此,即使是长镜头也不难看下来,但这个小花招不断地玩也容易审美疲劳。

影片的中后段就改为长镜头内部的诗意意象的铺陈,这些意象不但是视觉奇观,也刚好暗合中后段主人公开始的精神探索。

不少评论说这部片“又是邦子邦孙”,阿彼察邦访谈中多次说过在美国学电影最迷茫的时候看了侯孝贤电影,于是决定回到家乡泰国拍电影。

九十年代之后的亚洲新电影实际都无法绕开侯孝贤和台湾新电影。

这部越南的《金色茧房》比起它的前辈大师来说,缺点在于建立起旁观者视角之后,却无法通过摄影机远距离的直透人物内心,而是通过具有宗教启示意义的对话支撑起人物的心灵成长(比如主人公在对基督教信仰最怀疑的时刻遇到的导师型人物白发老太太)。

比起对于形式风格的借鉴,我更感兴趣的还是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越南这片土地的风情以及人文世界。

越南并不是传统的影视制作大国、影视文化的强势地区,因而这片地区的乡土地貌、人们的心灵世界较少被外界所看到。

影片中反复出现基督教元素:不同人物居所里陈设的耶稣圣母的雕像、人物谈论信仰的话语、基督教堂、仪式等。

以及不能忽视的是主人公姐姐的葬礼上那句基督教的标语“天堂是没有痛苦的地方”。

以及更为有趣的是,主人公和反越共的老兵对话时,老兵提到自己的父母移民去美国了(约是影片40分钟处)。

在影片最后一个小时,主人公在路边和另一个无名男人对话时,男人提到自己的家人移民去美国了。

老兵的父母移民到美国,按照老人年龄估计约是越共没有统一全国前;无名男人的家人移民应该是越南改革开放之后。

前者应是为了避难,后者应是去美国打工谋生。

主人公既上不了天堂,也去不了美国。

同时作为越南改开的农村一代,他也无法在城市扎下根。

宗教对于他的困境显然也帮不上忙,他只能留在自己的土地之上,故而影片前段呈现主人公经历尘世的种种风雨(至亲离去、爱情失意、失业),影片中后段则开始呈现尘世的风雨冲击之后的主人公内心的心灵成长线。

(从对信仰的怀疑到醒悟“你不要让自己的灵魂腐烂”,我不知道主创人员有没有反基督的意思。

但“你不要让自己的灵魂烂掉”,这句话已经和基督无关了,它说的是一个古老的智慧,即认识你自己主体的价值主体的力量,醒悟这一点后主人公就重新获得了面对尘世生活的力量)除了文学之外,电影应该就是最能完整反应一个地区一种人群心灵世界的艺术样式了吧。

2024年6月15日中午首发 6月15日晚八点修订

 3 ) 迷途之诗

开始看《金色茧房》的时候,确实做了很多心理预设,近三个小时的片长让我犹豫了一下下。

用了两天的时间才看完,其实如果不是因为有事出门,我一定要一气呵成看完它的。

我喜欢这部闪现着灵光的电影处女作,一个男人的归乡之旅,牵扯出对于亲人与爱情,信仰与现实的诗意书写。

我真不觉得沉闷,反而享受长镜头带来的那种缓慢的沉浸感。

长镜头的设计调度,让潜藏在其中的情绪,研磨成了时光照进茧房里幽幽飘散的尘埃,沉浸陷落在这追寻自我的探索之旅。

离开城市回到乡村的朋友,车祸意外身亡的嫂子,脆弱离世的小鸟,失去的爱人,不见踪迹的哥哥......男主角在各种离别时刻中,探索着不同层面对于信仰的解读。

宿命感在信仰之中,成为了冥冥不可改变的现实。

这次回乡的旅程,远比他一开始想象的要困惑和艰难。

范天安的视听技巧非常纯熟,即便电影总让人想起阿彼察邦、毕赣的影子,但从形式之上的流畅观感,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一路不同视角城镇乡间的穿行,走入云雾之中,走入自我与乡土之间不堪回首的过去。

一路送别亲人也送别了自己,躺在河中最后的时刻,似乎是困惑开解之后的一种自我解脱。

电影不光在形式上做得很精致,声音设计同样是电影情绪的重要表达。

雨声风声、禽鸣狗叫、隐隐传来的喧闹与机器声......一切都是在勾画现实与幻觉之间的梦幻呓语,让人物在慢的形式中,埋设了丰富的层次。

画面外车祸的巨响,暗夜里鸣响的闹钟,天台上淅沥嘀嗒的雨声.......就仿佛远山缠绕的云,蒙盖一切的雾,都在声音的映衬下变得情绪浓烈起来。

慢情绪的电影本身就是一则先锋的影像诗,在影像之中极尽视听的细腻展示,在不同情境中放大情绪细节,连通个人不同的解读空间。

寻找过程中的自我投射,变成两种想象与梦境的展示,一个是曾经美好却遗憾失去的爱情,一个是找不回来或已成神话的哥哥。

一切近乡情怯的煎熬之美,都宛如小火慢煨,像积雨云的倾泻欲动,如山间风声的隐约传音,是视觉与情绪的奇妙书写。

我一点都不觉得《金色茧房》观感沉闷,我反而遗憾不是大银幕来膜拜,这部只属于大银幕的电影。

 4 ) 三小时越南之旅,没睡着的都说好

在五岁的侄子的陪同下,天安把他嫂子的遗体带回家族所在的村庄。

在越南的腹地,等待他的还有诞生自过往记忆——自己的青春,早已离开去重建生活的兄弟,以及战争。

穿透银幕而来的氤氲的水汽,水牛的亘古凝望,沿着乡野小路的舒缓而绵延的长镜头,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时常让人想到毕赣、阿彼察邦镜头下那些魔幻现实的亚热带图景。

但同时,站在前辈肩膀上的范天安所构想的绝不仅仅是一顿亚热带大杂烩。

他尝试用独特的影像书写不断地触碰“界限”,虚实的界限,生死的界限,遗忘与铭记、永恒和转瞬之间的微妙界限。

影片中很多场精彩的戏份被设置在黎明或黄昏,这些时刻也被称为“狼狗时光”,因为熹微的天光下,一切景物都朦胧暗淡,狼狗难辨。

而昼与夜的界限,光与暗的调和,也成为对于灵魂与肉体、梦境与现实的指征。

范天安作为89年出生的青年导演,是在陈英雄之后又一位进入国际电影节视野的越南导演。

《金色茧房》拿到了第76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这是对一部长片处女作的极高褒奖。

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本片成功入围「卧虎」单元,此次放映也将是本片在中国的首映。

以下是Muyan对导演范天安的专访,由和观翻译转载。

我们能否将其描述为一部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或更准确地说是和梦幻强烈混合的公路电影?

您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共存,或者说您是怎么平衡他们的?

我有幸能够观看并“感知”路易斯·布努埃尔、贝拉·塔尔等伟大导演的电影,由此意识并了解到这些概念的存在⋯⋯至于如何将它们应用到电影中,我尝试通过将观众带入一个现实且符合逻辑的故事来说服他们,然后我留出时间让他们了解角色。

等他们在这里待了足够久之后,我就会带领他们进入角色更深层次的世界,就像睡眠中的“快速眼动”周期一样。

当梦境建构完成后,我会引导他们进一步进入超现实世界。

我们经常被自以为知道的事情所催眠,而实际上我们一无所知。

这部电影有时会给我们一种强烈的纪录片风格的感觉。

是有意这样做的吗?

是的,这是我的意图。

为了达到这种纪实效果,我使用了以下方法:非专业演员,如果可能的话,当地人,真实的地点,尽可能多的自然光,长镜头和固定镜头,以打造一种真实的叙述。

有时,我喜欢研究纪实视频并将其改编成电影。

比如和卢师傅的那场戏: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个日记视频,是一个男人去看望曾为他父亲操办葬礼的卢师傅。

看完这段视频后,我被卢师傅的人生所吸引,想要更多地去了解他。

但是想要将卢师傅这样一个非专业演员的人生故事融入电影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当卢师傅没办法记住任何台词时。

他只能记住过去关于战争的记忆,那些记忆相当凌乱、模糊,没有延续性。

这个场景我们排练了三个星期,这样我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创作一个故事,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都与电影其余部分的风格相匹配。

我喜欢这个场景中卢师傅的气场和关于生与死的个人经历,自战争以来,他一直致力于为亡故的人操办葬礼。

他作为战争幸存者的生活方式和积极态度是我非常钦佩的。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注意到你在展示越南社会中城市的、现代的与乡村的、传统的之间的对比,这是你有意要表达的吗?

这实际上不是我的本意。

因为我在中南部地区的高地出生和长大,然后才搬到西贡学习和工作,所以当我试图将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文化元素、思想观点和生活节奏结合起来时,这种对比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我并没有特别强调这种对比。

相反,我只是在电影中呈现并保持开放,让观众能够通过电影的方式轻松地接近它。

我的目标是让观众对每个地区的文化和居民有更亲密的体验,这将有助于他们跟随主角一起旅行,直到影片结束。

 5 ) 《金色茧房》:在世俗与超验之间游走的长镜头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于越战影像的最初记忆源自于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美国导演执迷拍摄着越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当然,为了诉说美国的故事。

由陈英雄到范天安,另一面的故事终于得见,越南不再作为世界史的失语者存在影像之中,更为鲜活的越南样貌在《金色茧房》中呈现出来。

《金色茧房》的故事并不复杂,天的嫂子遭遇车祸丧生,天不得不成为了5岁侄子道的临时监护人,天带着侄子返回嫂子的故乡料理后事,随后开始了寻找自己失踪许久的哥哥,也就是道的父亲的旅程,而这场归乡和寻人之旅同时也变成了天的探索之旅,他尝试重新构建自己与乡土、生命、战争、信仰、灵魂的关系……刚刚看完《金色茧房》的体验并没有很好,记得的除了长镜头还是长镜头,让人昏昏欲睡的长镜头,让人气急败坏的长镜头,刚看完的时候,我只愿意给这部电影打出6分。

但长镜头语言的魅力总是慢慢发酵的,越南的热带景象和主人公的精神之旅在观影记忆中不断串联产生意义,慢慢组成一首影像之诗。

片中有一个长镜头展示按摩女在按摩店为主角服务,按说这是一个世俗的不能再世俗的段落。

稳定的长镜头和恢宏且充满宗教意味的配乐统领了这一段落,按摩店的按摩被塑造的如同布道般神圣超验。

主角天的电话响了但他并不打算接,任凭铃声一直响着,你会想起《美国往事》中那个同样扰人的电话铃声。

按摩女问是谁打来的,天说是上帝打来的电话,片内超现实性与片外观众们困惑不接在这一时刻达到顶峰,“毕竟客户就是上帝嘛”天的这一句台词又让影片逻辑重返现实,随后他接了电话,得知了自己嫂子的噩耗,影片彻底返回现实领域,天开始为料理嫂子的后事而返乡奔走。

《金色茧房》的三小时旅程中,观众们一直跟随着主人公天在这样的超验段落与现实的剧情故事间不断游走,这也正好对应着天的精神世界——他作为一个怀疑论者始终在现实界和信仰界摇摆不定……一直以来,长镜头\慢电影的影像组织方式旨在呈现一种真实幻觉,通过超长的镜头时长和电影时长是观众完全代入到角色之中,与人物同喜同悲。

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侯孝贤、贾樟柯,在这种巴赞式的长镜头美学下诞生了无数经典电影。

但如今,数字影像几乎完全取代了胶片,影像早已不再是真相,ai和软件可以把影像肆意篡改、修饰、美化,后真相时代的长镜头抹去了种种赋意。

范天安偏偏选择了已经祛魅的长镜头,其并没有复刻原有的长镜头表意方式,而是通过新鲜的媒介手段将长镜头肢解,使我们在沉浸和抽离之间不断游走。

比如另一个长镜头段落中,范天安展示了一场越南的传统婚礼,但婚礼中的每一个角色并未出现在之前的故事当中,正当观众试图将婚礼场景同之前的故事建立联系时,电影突然呈现出机械式的快退,下一个镜头则是天坐在电脑前正在剪辑视频,原来婚礼场景只是戏中戏,我们了解到天正疲于一份乏味无聊的剪辑师工作之中,找寻不到意义所在……这样一组蒙太奇中,婚礼作为幻境表达了越南厚重的传统文化和世俗力量,剪片作为实境表现出天的现实困境。

范天安在这样的出梦入梦把戏之中,完成了《金色茧房》的双重叙述。

有人说范天安是越南的毕赣,这种比喻不无道理,但相较于毕赣,范天安的长镜头更具有本土语境和时代语境。

在一个25分钟的单一长镜头中,我们跟随天穿行村庄之间去探访一名做棺材的老人,老人称他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的参军过程中学会做棺材的,这是他战时的主要工作,随即老人在这个镜头中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他寻遍过往,总离不开战争二字。

这名老人由非职业演员扮演,他讲述的也都是他的真实经历,结合这个镜头25分钟的长度,相当于一个存在于剧情长片之中的纪录短片。

也是凭借这25分钟,《金色茧房》完成了精神探索之旅与历史语境的链接,影片不仅是一场对于信仰的心理剧,也关于后越战时代创伤的弥合,历史的记取与遗忘,而对于此类历史语境和时代语境的定位,正是毕赣所缺失的东西。

范天安通过《金色茧房》展现出惊人的影像组织能力,其在一个更为远离信仰的时代讨论信仰,在一段历史已经远去的时刻追忆历史,在长镜头影像遭遇困境的时代重新建构了长镜头影像……或许你会在《金色茧房》中种种有意为之的观影困惑中感到疲劳,但稍加时间和耐心之后你会发现,你遇到了一部佳作。

 6 ) new school 不是 parsons

Hiroshima mon amor,Hanoi mon amor。

可以算纪录片。

战后的南北方言,隐含的冲突。

佛教地区的天主教堂,现实之后的梦境惊醒。

异乡他乡满目疮痍的土地,只有鬼神是梦魇之后的最终归宿,游荡在这些不属于自己的地方。

孩子,老人惊醒的牛。

我常常以自己的方式想上亞洲,我常常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方式比喻亞洲。

在我的公式裡,這個電影離不開洪尚秀和畢贛,但和他聊天感觉可能范天安也沒有聽說過。

可能他的長鏡頭來源於他的短片,而他的短片也可能來源於陳英雄和其他歐洲短片,影像是如此的貧乏。

亞洲,泛亞洲,亞洲是中日韓電影優先的亞洲,而東亞優先,而伊朗東南亞在亞洲就屬於第三電影。

我們用亞洲的優先的視角來審視這些第三國家的電影,然後以受害者的視角在美國和法國取自己的東亞地位。

我们其实没有真正在和导演沟通,我相信所有中文的影评也没有真正和导演的沟通,而是和不同的翻译在沟通。

这让我经常感觉回到了建国初期的一大批北大中文系老师翻译英文资料的时代,这也是我喜欢越南电影的感觉。

和范天安的翻译一起在凌晨1点的紐約地铁回家。

她说她自己也是住在一个天主教堂的村庄。

在一个以佛教为基础信仰的国家,天主教一种村庄和隐秘的方式存在。

可以把这部电影是想成一种在北京郊区的天主教村庄。

河内与西贡的想象实际上是城市之外郊区的想象,如果拍北京可以避开高楼大厦,那么拍越南也可以避开高楼大厦,这里的乡村不是bigan的乡村,不是贵州只有乡村的乡村,而是在metropolis,大都市环境之下有选择的乡村,以及有选择的作者家乡的天主教堂,这里的老人不是必干的老人,而是真正的越战之后子弹穿过胸膛的老人故事,这里最后的奶奶不是一个人民艺术家,是一个越南的国际巨星,所以他的单镜头时间给的特别长,而可以通过他们的北方方言里听到他们南方的遗迹,在南方听到这些战争和迁徙的声音,语言蕴含着冲突,这种冲突是方言给的,而不是前几天我听到的张律说的,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语言,每个人都能理解对方,这就是他的乌托邦。

即使每个人都能说自己的语言,但是我们怎么确定他们真的能理解对方呢?

其实我们都说同样的电影语言,我们怎么能明白的《路边野餐》以及越南不是贵州,谁又能明河内和西贡的区别呢?

我们除了乡村与乡村之外,电影语言甚至共同的语言和不共同的语言以及英文字幕都不能弥补人类之间的隔阂。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相同的只有在被禁止的河内纪录片节和被禁止的越南院线里,远在纽约给一两个异乡漂泊的人的一些慰藉。

尔人类的流忘是相通的。

我问翻译说很少见到你们越南电影,她说不是的,陈英雄之后再NYFF还有一场。

但是陈英雄要一个法语翻译,他不要越南语翻译,因为他已经入了法国籍拍法国片,演员是法国人,我跟他说我只喜欢陈英雄90年代的作品,她说是的,有些导演离开家乡久了,就不再是自己国家的人了,还好王兵感觉还是。

通过翻译看电影,一种迷失东京的感觉,好像一直在和翻译沟通,除了一两句关于河内和in act的单词,没有和导演语言相通,我问翻译在哪里上学,new school media,我说parsons离nyu很近,她停顿了半天说。

我想起来了,new school不是parsons。

 7 ) 浅猜影片主旨

看完之后沉思良久:导演到底在试图传达什么?

线索庞杂的影片包含了太多的悬而未决,你首当其冲地想知道他的哥哥到底去哪了,其次想知道他和他的女友之间发生了什么,还想知道最开始跟男主喝酒吹牛的人都是谁,按摩技师和他的哥哥之间又有何瓜葛。

伴随着范天安极慢的叙事节奏的,是越来越多的纠结和迷茫,愈发让你感觉到他的电影只不过是斩不断理还乱的时空中截取出来的一小段。

个人认为,这个看似作为全片线索的摩托车祸或许并不是那么重要,男主也并非是要应对这一事件的余波。

这场人祸从结构上看,仅仅是联系起了天安、阿涛、幸、谭和刘。

而这部影片的内容实际上并非仅此而已,除了车祸之外,开头世界杯的观赛场景和天安的女友都是很关键的两条叙事线。

此外,如果仅仅是聚焦于车祸的余波,那么天安在山上与老人的对话也显得非常难以解读。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更多的是讲越南的历史和当今的剧变——越战的伤痛还没有完全离去,颠覆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就已经到来,人们对于城市和农村、世俗与超验、名利和家庭之间都产生了巨大的迷茫。

天安在各个有信仰或无信仰的人物之间游走,却不能确定自己该以何种方式面对他们、面对信仰。

如果依照老人的意思,天安最该做的就是去向自己的灵魂探求,而非为亲情、爱情、人情所困,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方式。

上山后的情节,或许是天安“灵魂出窍”的一段体验。

从水牛群的那个镜头来看,似乎是导演有意地采用了天安灵魂的第一人称视角,以一个奇怪的角度把水牛群吓跑了。

此后的事情大概是他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与自己的家庭团聚,过上一个相对平稳的生活。

直到灵魂回归肉体,他才惊觉梦醒,感受到老人所说的巨大的悲怆。

虽然我不能完全看懂这个电影,但是他古典的构图方法、飘忽莫测的调度、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包裹式的造境都让我印象很深刻。

金摄影机奖实至名归。

关于电影内涵的说法,我均不确定,欢迎讨论。

 8 ) 观感和影评

25.4.9于北影8.4/10,超出预期。

四星肯定是低了,打五星可能略有过誉,遂延续传统还是不打星了。

絮叨:本片拉宽了我对评分的限制,再次说明了人的口味各异,不能轻信大数据评分。

最好是不看评分也不想评分,先入之见会绑架人。

电影不仅不适合用量化的分数衡量,也不能用机械的时长来衡量。

(关于时间-影像在此不论)三个小时堪比七武士的沉浸观感。

由于没有尿点,硬生生憋到最后十分钟才窜到厕所。

这种电影没看一部都是洗礼,一场冥想和精神spa,重新激活感官,和世界建立更深更密的联系。

ps.大银幕观看很值得,不仅加强沉浸感也维持了清晰的细节。

几个女老师总在讨论乡村面貌和经济状况,自己的童年回忆。

作为导演和作为观众对我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观看时调动所有感官和通感,沉浸感受情感氛围,而非理解思考信息含义。

作为观众:和刚看的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完全不同,那些犹如结构严密的机器,需要精神紧绷地跟着导演安排的节奏步步亦趋,生怕错过了什么细节。

观看这部当然也是全神贯注,但却截然不同,没有感到疲劳和厌倦。

不禁想起薇依在《在期待之中》所写,“人们往往把聚精会神同肌肉紧张混同起来。

”“人们往往在学习中作出这一类收紧肌肉的努力,由于这种努力让人疲劳,于是人们便产生了已经劳作过了的感觉。

这是一种幻觉。

”“集中精神在于暂时停止思考,在于让思想呈空闲状态并且让物渗透进去,在于把必须利用的各种已有的知识置于思想的边缘,但又处于较低的层次上同思想脱离接触。

对各种特殊的已经形成的思想来说,思想应当像一个站在山上的人,他眺望着前方,同时又看见自己脚下的树木和平原,但他并没有正眼去看这些东西。

尤其,思想应当是空闲的,它等待着,什么也不寻找,但随时准备在自己赤裸的真理中接受将要进入之物。

”我想用这些来形容我的想法再合适不过了。

没有先前看阿彼察邦的那种隔阂感、故弄玄虚、做作不自然。

当然和我那时的阅历、心境有关系,好在大学这半年沉淀下来了。

我搞不懂为什么有人叫此类电影闷片,或许和心境有关,曾经我也缺乏耐心,精神总是像上了发条一样被驱使着、盼望着什么。

实际上叫做文艺片更是没道理(包括文艺片这个名称本身),难道电影本身不是艺术,还是因为文艺青年爱看吗?

不要低估观众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我不认为大众自然就只愿意看商业片,这种深入生活的艺术应该被人们关注。

真正贴近生活的被当作脱离大众,实在是荒诞。

不同于为情节服务的封闭式商业剧情片,本片没有完全磨平生活的质感,保留了世界晶体原有的艰涩和纯粹质地。

对于创作的启发:文化背景或许会有隔阂,但自然场景往往根植于共同的记忆,还有艺术和精神性也是普遍的。

现实世界本身就是不可穷尽的,现实已经充满着取之不尽的符号,何必费力设计谜题、舍本逐末呢?

相比于这部电影本身,我一样关心的是电影是如何产生的。

本片不是纪录片,因此捕捉和雕琢必然都有,但做到了近乎自然、大巧不工。

先前提及了运动和声音的使用,以及无论细节还是场面调度都有隐含的设计痕迹,镜头之间的关系也有所预设。

这都是必要的心思。

其中表演是我最好奇的地方,非职业演员如何表演得如此生动逼真。

不可能完全背台词,那么是欺骗性的激发演员表达还是通过磨合和引导?

慢推长镜头和声画分离略多,但没在不必要的风格化上下功夫,如手持摄影、模糊、变速-保持了客观真实性。

情节整体还是连贯的,尽管充满了游离和缺口,也有向绵延的自然开放,还是没有彻底崩解为无序,而是回归到主线来。

同时结构上也有设计。

除了寻旅和求索的设定有点像安哲的尤利西斯或中央车站,有些景象或许和老塔相似,记忆和声音的设定让人想起阿彼察邦,但没看到模仿的生硬痕迹。

有自然灵性和纪录片的质感,描绘真实体验下的自然生活,直观而清晰、清爽亲切,观感很舒服。

同时也是触感电影,全方位深度唤醒我的感官。

扑面而来的风带动清冷触感,每个运动都那么鲜活有力、每个物体都分外清晰立体。

很多场景都仿佛是我所遭遇和拍下的,那些人物也是我亲身经历总而言之,把我对电影边界和可能性的认识再次拓展,也加强了我的信念—这才是我想拍的。

维度★(1-10)备注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8.7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8.5社会/历史/时代价值8叙事水平(文学价值)7.8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7.9

 9 ) 金摄影机没问题

北影节看的第二场。

越南范天安导演的长片首作,去年戛纳金摄影机奖,好像还是去年平遥卧虎单元最佳影片,为什么拿金摄影机,看完确实是非常认同的。

拍摄的风格太美了。

印象极深刻,睡一宿觉也记得清清楚楚,一个是男主角哄侄子睡觉时变魔术,在床头的灯光下花瓶里突显的水、鱼以及关灯后黑暗中荧光行走的闹钟指针,背景里叔侄两人还谈论着天堂和信念的话题,不知为何眼眶湿润。

还有男主角在越南小镇上驾驶摩托车的视角,一路行进,从最开始物象的清晰日常流动到转弯前进逐渐加深的雾气萦绕,对面偶然闪烁的车灯和最后占满整个荧幕的光亮。

和参加越战如今做寿衣的老人对话一路从房外向屋内推进的画面,在进屋后再180度横向摇动,最后昏暗室内灯光下看老人的伤口的构图。

这个拍摄方式和影片最后男主角去田地寻找哥哥的半虚幻场景是一致的,在镜头的横向移动中变换物象。

另外,死者葬礼时由闪电和电力共同创造的忽明忽暗的光的变化、神父讲话提到祭品时镜头的倒放、男主角和修女女朋友在废弃房屋中藏与寻找的过程,摄影的创意和功力是令人钦佩的。

最喜欢的是凌晨破晓之际公鸡打鸣斗鸡打进草丛和大雨前水牛面对镜头的惶恐,从靠近到静止到慌不择路的过程。

整个电影68个镜头,3个小时的时长,可见真是个实打实的slow movie。

恰巧自己最近一直怀疑着自己,对信仰的持续怀疑、精神与肉体共生关系该怎么正确理解,这个节奏极慢的电影表现的内容给了我一些启发和安慰。

影片中占大篇幅的是越南的少数信仰基督教群体,从最开始影片似乎就提出了疑问,有着坚强信念的汗姆经历了命运不公后死去,在越战战场上的老兵以为别人做任何事不拒绝为教义、从未出现的去寻找神明的哥哥、抛开生活选择去做修女的女朋友。

其实主人公对神义信仰始终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试着去寻找答案,找出正反两种支撑,但直到影片的最后他都还是没有得到答案,他只能躺在河里,顺其自然。

恰好昨天看了的日本电影《杀死紫罗兰》,同样是年轻导演的首部长片,但体感是完全迥异的。

日本电影多少带有完全城市化后冰冷的精神内耗,而还是以乡村城镇为基底的南亚电影,还保有与自然的联结共生,从炎热潮湿的外部寻找解决途径。

他们的电影是温暖的、缓和的、能够抚慰人心的,哪怕表现的仍然是迷途和困境。

想起影片里叔叔给侄子变得三次魔术,我都很喜欢,扑克牌、铃声、水和鱼,让人莞尔,越南中部山区中那些躲不开的白花花的阳光和山中雾气,越南语奇妙的软糯,是奇妙的灵性触动的,评论总提范天安是越南毕赣或阿彼察邦,我觉得可能一些拍摄手法是类似的,但整个精神内核还不一样,因为中国和越南的乡镇语境和人的行为方式还是不一样的。

或许泰国和越南有某些共通之处。

不足也有很多,比如那个捉迷藏后的略长的吻戏,完全无意义,和整个片子的氛围和节奏格格不入。

看这场时前一小时我因为饥饿后吃饭糖分还没贯穿全身,一直还处于焦躁状态,后来,随着稳定性很强的长镜头和温润黯淡的光影,后两个小时我觉得无比平静安然。

 10 ) 一场溯源的梦

起初城市的风景只以为是慢电影,直到充满雾气的山峰出现,一下子闪回阿彼察邦和毕赣。

大概就是一场回乡的梦吧,在萦绕的雾气里在熟悉的环境里和过去的自己,历史,他人相遇,然后时间到了他还是要离开的,但这一趟总是留下了些什么。

因为个人对慢电影和视觉语言的偏爱,画面优先并不是一个让我不适的呈现方式。

素人演员生涩又不突兀的呈现方式和大量的安静细腻的长镜头展示着一段只属于这个男人的乡村漫游。

我跟着镜头穿越整个村镇,去听一位老兵讲讲关于战争和历史以及他们遗留下来的诸多痕迹;我们去寻找过去的废墟,会找到年轻时的冲动和爱意,想起自己的执拗和热烈;我们去参加他嫂子的葬礼,去质问上帝为何如此安排,去思考年幼的男孩要如何面对父亲的离开和母亲的逝世;我们好像回到了过去,看到了黄色抱被里的婴儿和成片的茧房。

这就是金色茧房,是孩童出生时的包裹,也是他自己的源头,即使父母移民自己搬到城市生活,也依然会在记忆里出现的故事的开始的地方。

金色茧房摄影和美术都好,尤其是配合的太好了。

不管是烟雾缭绕的山林,还是总像雾气萦绕的环境,纷飞的灰尘透光的网纱,每一次讲述和回顾都隔着一些什么,这就是记忆里的一切的样子。

镜头在不经意间推进,带领着观众走近每一个讲述的部分,耐心听,慢慢感受环境所带来的场域,融入这片生活和土地再产生共鸣,这感觉真好。

我想这也是诸多慢电影在极力营造的氛围和感受。

潮湿闷热的小镇,最后泡在一汪溪水里让人得以凉爽和清醒,梦该结束的时候泼水总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剧情里提到的内容基本都是点到为止,留了很多空间,不算坚实的文本也只是去呈现一些流动的生活。

慢电影适合安静的观看,睡着也不是什么大事情,伴随着呼吸一样的节奏推进的感情和故事也需要用呼吸去慢慢感受吧。

《暗黑者》短评

用的是小津安二郎的镜头语言,却缺乏二郎对人性对世间的透彻与悲悯。

6分钟前
  • 蚊子
  • 很差

8/10。毕赣老塔阿彼察邦……似乎已经有点形神兼备的意思了。但是在“神”上还是差了些。电影直到30min才开始有配乐,足以证明导演的自信,但在某些时刻确实还是让影像成为了纯粹的氛围塑造而非引领文本表达。例如,电影开头在闹市和医院病房内,主角几人说话声音过于清晰,环境音的嘈杂里几乎听不到其他任何人声显然不科学,侧面也证明了导演对于上述导演在某些时刻还是模仿大于传承

8分钟前
  • N1ck在线
  • 推荐

#PYIFF2023 可能永远无法拒绝东南亚村庄的慢镜头,最心水的一段是在黑暗中慢慢放大的夜光指针。

10分钟前
  • 栗子酱
  • 力荐

无数种离别;有亲手埋葬的告别,也有突如其来的离开;有意外的生死离别,也有回不去的情与人;旧时的雨和空间,被时间包裹的我们,要如何挣脱开呢?

11分钟前
  • 千与
  • 力荐

干瘪做作,平庸无聊。三小时里真的偶有几场有新意,实在不想再看亚洲乡镇男青年了。

14分钟前
  • zun
  • 较差

7th PYIFF 又臭又长

19分钟前
  • Sunny Greg
  • 较差

有点像想模仿阿巴斯但拍成了毕赣

20分钟前
  • Bern🥝
  • 很差

无新意,有佳句,无佳章,似曾相识的堆砌,贫乏简陋的技法,二手电影集成,2倍观看还嫌累。

2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不咋地

30分钟前
  • 岁月无痕
  • 较差

“野梨树”式回乡青年的记忆追索。(6.14siff 第一场,银幕重看,黄浦剧场的银幕之暗之灰令人发指,细节处一团黑,完全看不清,甚至没有电脑上的观感好。这么吃摄影吃画面的电影放在这老旧银幕上展映,不知怎么想的?!

35分钟前
  • 邢育森
  • 还行

SGIFF 一场长达三小时的苦役。

37分钟前
  • 子衿
  • 较差

- 从第一个镜头中球场到餐桌的移动,摄影机就带有些许的欺骗性,场景的切换和涌动的环境音让我们分不清画面中的主客体地位,亦或是被刻意模糊,与此同时环境才真正占据画面的中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旧的回忆被附加了来自于自然的厚重,娴熟的横移、推拉,被不自觉地代入,导演意识强烈,以致于部分场景显得有些刻意造作。尤其三处背景音乐的插入,有些破坏气氛,沥沥淅淅的风雨本不应被强加干涉。

41分钟前
  • 小植野
  • 推荐

看到了很多艺术电影的影子。某种意义上确是一种“集大成”。但配上这个司空见惯的简单的返乡文本,又冗长得有点刻意。

46分钟前
  • 蓝河的风儿
  • 还行

#2476 6//

51分钟前
  • 宇宙未曷
  • 还行

#ica the best present for today

52分钟前
  • 黑色性感
  • 推荐

横摇,极其缓慢地推。如此三小时的人物与梦境观察。如果不是那个夜光闹钟,可能还没意识到怎么把时间的感受拉伸了。邻座半小时入睡的姑娘,在鸡叫中醒来笑了几声,又睡去了,越南小镇雾霭的清晨,她又醒来了,去上了个厕所,到散场,鼓掌。

56分钟前
  • jupo
  • 还行

好像又看到了阿巴斯

1小时前
  • 绯色的回忆re
  • 推荐

镜头在林中路向牛群缓缓接近,牛好奇地注视镜头,同时感觉到了慌乱,然后马上剪到了打雷的雨夜。不到一分钟的戏,可以证明导演是个挺不错的作者。

1小时前
  • Pincent
  • 推荐

偶尔看下这一派古典 slow cinema 一脉相承的自恋时空感觉还不错 hh 有几个转场方式挺爱,但用多了也会麻特别中后段,是真长啊。移动组加分

1小时前
  • monkey1222
  • 推荐

我说三十分钟出片头,也比《燃冬》将近末尾出好…你们超爱长镜头,但我没多想了解你们的状态、你们的声音,但还是值得一看,这个鸡叫(不错的。电动车啊,幼儿园啊,ktv,家庭典礼啊,雾呀庄园呀平房呀,丛林呀,基督教呀,小吃摊呀

1小时前
  • 吃点好的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