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鸡毛一样飞,影片的名字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生就像鸡毛飘落的状态,你永远不知道飘泊的终点到底在哪里.影片中陈建斌的身份是诗人,起初的他,落魄而颓废;通过买写诗光碟成名后,他又无法适应名人的生活圈子,并且成天担心别人拆穿他的秘密。
到了影片末尾,他仍然找不到自己的生活方向。
在现实中的我们,试问自己的内心,我们又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航标吗?
让那些在欢乐中发霉的人们迅速死亡,好让应该成长的孩子们能够成长。
这一天将会到来,他们将用我的诗作为孩子的名字。
——马雅可夫斯基这不是一个电影,这是一场表演,华丽而悲伤。
落寞的诗人,出行时不带内裤不带剃须刀只带着荞麦皮枕头和自己的诗集,神经衰弱,没有自己的枕头睡不着觉,幽闭恐惧症;有梦的女孩,知道空中小姐的身高要能够到行李架,知道空中小姐的口红要是朱红和玫瑰红,知道每班飞机的航次时间,可都没有用,因为她分不清蓝色跟绿色,她把黑色看成了灰色,对谁会有妨碍?
可又能怎么样,只因为这她的人生就被下了定论,人生没了,梦想完了。
总有一个地方会出问题的是不是?
豪迈的鸡场主,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做过所有中国最时髦最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在20世纪的最后他找到了最理想的事业,养鸡,他可以卖出好多黑鸡蛋,低胆固醇,高维生素e高蛋白的黑鸡蛋,可终于还是要放下一切离开,而且不用别人为之担心……诗人从小到大只有一个理想就是做一个鲁迅一样的作家,鸡场主的理想每年都换,于是,他的理想已经实现过好多次,而诗人的理想一直是个理想。
每个人都在自顾自的生活着,没有谁能进入自己的世界。
婚礼上,电工新郎的诗让新娘成为黑暗里唯一的光芒之地,而所有新换的保险丝才能使每个人都拥有光芒。
……什么是真实的?
当苦闷的诗人买到一张盗版碟就能成为诗坛生力军的时候,当圈子里的每个人都在跟天花板上的盗版商人买碟片的时候,究竟还有什么是真实的?
……坚定的友情,我就是混的再差,也有你一口饭吃;感动我的爱情,年轻的时候人人都有梦想年轻的时候人人都是诗人,可是诗人没有用。
有用。
那你说我有什么用呢?
颜色,你是我的颜色……我记住的不多,马雅可夫斯基明亮的眼眸,昏黄空旷话剧舞台般的的街道,飞机划过头顶的阁楼,随音乐节拍敲打黑鸡蛋的“黑客”,灰绿的田野,灰黄的道路女孩走过灰黄的天空飞机飘过,空旷的田野里飞机巨大的影子中女孩悲伤的跑走,女孩轻快的歌声却只有忧伤,你是我的颜色,可背景却只有灰黄,不是乌鸡的黑鸡被焚化,一切都化为虚无……“我31岁的时候像马雅可夫斯基一样剃成了光头,我知道我可能永远都成不了他那样的诗人,但我像他一样剃成了光头。
他曾经说过,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我希望,至少能有他那样的勇气。
”我希望我也会有这样的勇气。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我不是诗人我不过是个哭泣的孩子,你看我只有撒向沉默的眼泪你为什么叫我诗人我的忧愁便是众人不幸的忧愁我曾有过微不足道的欢乐如此微不足道如果把它们告诉你我会羞愧得脸红今天我想到了死亡我想去死,只是因为我疲倦了只是因为大教堂的玻璃窗上天使们的画像让我出于爱和悲而颤抖只是因为,而今我温顺得象一面镜子象一面不幸而忧伤的镜子你看,我并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想去寻死的忧愁的孩子你不要因为我的忧愁而惊奇你也不要问我我只会对你说些如此徒劳无益的话如此徒劳无益以至于我真的就象快要死去一样大哭一场我的眼泪就象你祈祷时的念珠一样忧伤可我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温顺,沉思默想的孩子我爱每一样东西的普普通通的生命我看见激情渐渐地消逝为了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东西可你耻笑我,你不理解我我想,我是个病人我确确实实是个病人我每天都会死去一点我可以看到就象那些东西我不是一个诗人我知道,要想被人叫做诗人应当过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生活 天空 在烟雾中被遗忘的蓝色的天空仿佛衣衫褴褛的逃亡者般的乌云我都把它们拿来渲染这最后的爱情这爱情鲜艳夺目就象痨病患者脸上的红晕http://binforever.blog.sohu.com/64652333.html
关于理想我从这一刻开始被振动——欧阳云飞被方芳鼓励、逼迫,借用盗版光盘写出了成名诗,背景音乐响起舌头和痛痒的《复制者》,他瘫倒在床上抽烟,烟雾迷幻般的散开又聚拢起来。
幽闭恐惧的欧阳云飞终于承认了,他说:“狭小的空间,封闭的飞机,晃动的船体,我从来就不害怕。
我害怕的是另外的东西,不被重视,被人群抛弃,没有才能,成为一个失败者。
谁不害怕呢?
”他成名了,但也在心里开始真正恐惧起来,所以最后的失败是注定的。
“我31的时候,像马雅可夫斯基一样剃成了光头,我知道我可能永远都成不了他那样的诗人。
但我像他一样,剃成了光头。
他曾经说过,人,必须选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我希望,至少能有他那样的勇气。
”还有这一幕——婚礼上,作为新郎的小镇青年鼓足勇气说了五遍:“我想念一首诗”,众人嬉笑无采。
终于他的话被听到了,开始念诗,人群身上的光线渐渐暗淡下去,直到他念完了诗,最后说:“还有一件事要告诉大家,所有的保险丝,都换新的了!
” 那些阴影里的人们才亮了起来,开始欢呼鼓掌。
这是一种隐喻,某些时代下的某些人们,不需要诗,他们需要的是保险丝,需要黑鸡蛋,需要生活的狗屎,因为那东西有用。
有用并不可耻,诗也不可耻,可耻的是这两者总是敌对的。
到最后,欧阳云飞再也不想写诗了,陈小阳再也不想卖黑鸡蛋了。
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需要一种坚持下去的勇气。
关于爱情方芳爱自己的孤独、被宣判死刑的色弱和人生、小镇姑娘的梦想,当然你也可以说她爱欧扬云飞。
欧阳云飞爱自己被抛弃的诗、名誉、怀才不遇的痛苦,当然你也可以说他爱方芳。
然而最终,你不再是我的颜色,我也不能再为你假装诗人。
因为他们在对方身上看不到自我实现的希望了,只能看到自我世界的欺骗、萧条、暗淡无光。
其实爱情还保留着,只是他们关系中不纯粹属于爱情的部分被抽离出来了,有时候人们也不认为那是爱情,只是一种留恋。
这话说出来我有些后悔了,纯粹的爱情?
纯粹的关系?
什么才是纯粹的?
一切固着而无法流动的东西恐怕都是因为自我内心的缺口。
人性是如此复杂,划分出你的部分和我的部分也是困难的,这种划分有时候让一个人逃离开了真正的亲密关系。
这里不是心理咨询室,没有人需要把自己或对方变成一块白板来爱另一个人。
我与我,我与他者,这是属于人类永远的议题。
马雅可夫斯基坚持了37年,然后选择死亡,留下他紧皱的眉头和哀伤愤怒的双眼,牢牢盯着世人,留下对命运的叩问。
ps.这不是一篇影评,只是像鸡毛乱飞一样的杂思
今天看了《像鸡毛一样飞》,是像一部舞台剧,对话简短,场景简单,人物设定就是那么几个,简单的剧情,却耐人寻味。
落魄诗人想凭借写诗来飞黄腾达,奈何才能有限,无法创作出惊世之作,却又不甘与平庸之辈同处一处,埋怨周围人审美低俗,无法理解自己诗世界的高雅。
埋怨也只能是埋怨,自己才能有限,无法跳出自己所在的圈子只能忍耐。
诗人人生转折在于一张盗版光碟,这是一张可以自己写诗的程序,诗人凭借次出诗成书,名声大振,惊艳了写作界频频登上各大电视媒体,自己终于可以冠以诗人称号,然而却发现所谓的作家名流竟都是靠盗版光碟程序。
作家代出,名家很少,不过像程序一样,千篇一律诗人又陷入了思考,回想起了自己倒立写诗时。
梦终有醒的一天,盗版光碟程序无法使用诗人于是不再写诗,回归养鸡老本行,女孩也因诗人不再写诗而远去。
写诗对于诗人来说,是真正的追求,还是其追名逐利的道路之一?
正如诗人所说,他不是因为幽闭恐惧症而身处暗室而恐惧,而是因自己受不到重视,被世间所抛弃的孤独而感到恐惧。
讽刺细节电工心心念念想给新婚新娘念一首诗,却被婚礼参与者所忽视。
当自己鼓起勇气用着磕磕绊绊的语调念完后,众人不是因为诗而鼓掌,而是因为电工给全部人换了新的保险丝诗人有幽闭恐惧症,不能身处暗室,然而其使用盗版程序时却关紧门窗,遮蔽光线,本能被欲望所驱散诗人发现多个作家都在与盗版光碟商交流时,走进厕所单间,缓缓关上了门,内心百感交集,以此折磨自己。
诗人梦想坚定,但是从未实现过。
他的朋友多次改变梦想,却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梦想究竟是什么?
养鸡也好,写诗也罢,都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只养鸡而不写诗,未免太过俗套,只写诗而不养鸡,不切实际,难以自给,灵感的迸发也需要先填饱肚子。
当雅俗共赏,生活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再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
精神世界的满足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
让那些在欢乐中发霉的孩子迅速死亡好让应该成长的孩子们能够成长这一天将会到来他们将用我的诗作为孩子的名字-马雅可夫斯基整部影片里出现了四次马雅可夫斯基的照片,而每一次都会在他头上用西红柿印下鲜红的汁液.顺着他的光头缓缓流下,像从眼睛里喷薄而出的怒火燃烧而成的红色泪滴.影片里也多次出现他的诗被反复诵读的画面,那些略带神经质的诗句裹挟着无以穷尽的悲悯狠狠袭来.这算是孟大对马雅可夫斯基的一次致敬.欧阳云飞落拓地来到这个荒谬地让人难以自抑的小镇,里面有漫天横飞的黑鸡和黑鸡蛋,有古怪的小零售商贩,有在路边总是一模一样动作的孪生人,有旅店里怪异的服务员--方芳.他的幽闭恐惧症,他的脆弱敏感,他的神神叨叨,他的不名一文,都让这个诗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就如那个镜头,在游泳池的底部,一双鞋被扔近来,不断下沉,云飞光着脚在里面潜水,找不到出口,光线处理的不明就里,完全没有逃遁的嫌隙,只有在这样的阴暗里永生.这算是孟大对先锋与荒诞的一次致敬.陈小阳开着自己的奔驰,载着黑鸡蛋,拿着大捆钞票,承着无数奖励,但他却突然的失踪,这是一个没有理想却那在路上的生活状态当做一种理想的人.他不偏执,但他也最偏执.他可以毫不顾及地扔掉拥有的一切,然后去一个天外的世界寻找自己追求的东西--新鲜.只有这样生命有了永恒的可能,甚至只是让自己感觉更人类的生存.这就是全部,这无关他是否是个诗人,也无关他是否是个商人,他只是个普通的但稀少的能把理想当做生活状态延续的人,在这一点上,云飞的诗人头衔其实只是一种讽刺,他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懦弱的一分子,诗人是个屁.这算是孟大对理想和偏执的一次致敬.方芳,一个把诗人无限美好化,当然这其实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从未见过诗人,整个小镇都没有先哲.所以她把这个貌似诗人的落魄汉子当作了自己的太阳.并毫无理由的将此寄予爱情的接楼用做蒙蔽自己时而清醒的神经.她说,你就是我的颜色.她不是色盲,实际上在她清晰明了地审视自己的眼睛之后,毅然离开,她或许坐着最喜爱的飞机离开,或许她就在飞机上当着空乘,再或者她会在不远的另一个小镇继续自己的服务员生涯.当然,这里爱情死亡的姿势无比难看和丑陋,这是一贯以来对这种所谓虚幻美好化作泡影后的矫枉过正.这算是孟大对狗娘养的爱情的一次致敬.云飞早就不是个诗人,他没有这样的天赋,即使他有幽闭恐惧症这样很诗意的精神科疾病.而事实上,这样的疾病更像是他为彰显自己是个诗人而做的一点哗众取宠的伎俩.拿到了能为自己做诗的碟子,在盗版光碟商贩的笑声还没有完全消退的时候便拉上窗帘,把自己关在小屋里(他他妈的这个时候怎么不幽闭一把?),"黑白橘子""后现代诗歌""哲理诗歌"就这样简单的选择就把他变成了新时期的先锋诗人,并且他还得意洋洋地在四处做广告上电视,他不觉得恶心?不,他快活的无与伦比,尽管他自言自语地说周围的每一个人,但,他自己早就和他们一样成了商贩手中碟片的努力。
而这,在他推开厕所门口,一目了然.这算是孟大对当今文艺界的丑恶做的一次讽刺,同时致敬.小镇的电工要作诗,他鼓足勇气,念下酣畅淋漓的诗篇,但人们漠然的心寒,背景灯光变地昏暗低沉,突然他说,小镇所有的保险丝都换新的了.全场欢呼,天空转阴为晴.走出长廊的云飞,回身观望,日光灯诡异地闪烁,一片妖冶的表象.很多......看完这部电影始终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云飞会只买那一种烟,但却总是没有,而他又每次都会选择换一种品牌.为什么飞机的阴影会数词出现在草地上的云飞头上.为什么会把西红柿砸在脑袋上,迸发出血红的汁液.为什么会在最后云飞已然不可能成诗人却还要学着马雅可夫斯基剔成光头.我有很多自己的解释,却没有一个满意.就像方芳的问话,总有一个地方会出错,对不对?答案云飞知道,但他没有说.他只是暴怒,你为什么叫我诗人,我不是诗人,因为我知道要想被称作诗人要过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诗人早就死在另一个世界,而我们苟且在现实的泥淖.生活没有诗意,残缺苦楚只是一个冰封结界里唯一供于品尝的玩物.马雅可夫斯基说过,人应该选择一条自己的道路,并勇敢地坚持下去
今天看了<像鸡毛一样飞>.脑子里一直回旋着的,是<黑眼睛的姑娘>,<太阳照常升起>结尾那支忧伤的民歌,忧伤得像在路的尽头再没了希望,又像失去了路的尽头看不到希望.云飞在废弃的鸡场诉说出来的那首诗(因为朗读背诵朗诵都不合适,就用了诉说这个蹩脚的词),我一句句听写了出来,原来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一首丰盛而又贫瘠的诗.那是在别人眼里的丰盛,而作者自己诉说出来的贫瘠.这就是诗人,"你自己没有希望,但是可以让别人燃起对你的希望".就像云飞之于方芳.过于纯粹的精神让诗人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找不到救赎,却让世人知道精神还能有所仰望.他们像观光客一样在精神的世界里进进出出,觊觎一番,各取所需,只有诗人坚持并怀疑着他们的梦想.其实,我没有看到云飞的才情.话剧般的电影,用话剧般的台词只着重刻画了他的怯懦与彷徨.当他在机场,拿错了包,丢失了证件,没有工作单位,没有人愿意为他证明的时候,一句"我是诗人"在警察前是如此的可笑与狼狈.卖烟的也听不到他说话;一首诗不如一句"保险丝全换新的了"能博得喝彩;赫拉克利特顾城朱自清高尔基莎士比亚全拿去推销黑鸡蛋..........这个有幽闭恐惧症的诗人,在幽暗的房间用盗版光碟炮制诗歌炮制成功,却炮制不掉内心的荒芜.原来在这个现实的任何一处,不论是平庸还是成功,不论是俗人的婚礼还是文人的酒会,都是逼仄得让理想生疼.云飞内心的本质,便是不能靠近,不能相信,不能投入,也活该最后所有的"成功"到头来还是烟消云散.志不同道合的陈小阳突然失踪,寄回来一张明信片证明这部电影还不是魔幻现实主义.方芳离开了.云飞做了一个梦."我再也不想写诗了",云飞,是不是一直怯懦下去,也需要勇气?我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孩子,有着细微和盛大的快乐和悲伤.只是我再没有勇气把它们都表白出来,于是它们都枯萎了.这就是理想主义面对现实主义时的面有惭色又心有不甘.你为什么叫我诗人我不是诗人我不过是个哭泣的孩子你看我只有洒向沉默的眼泪你为什么叫我诗人我的忧愁便是众人不幸的忧愁我曾有过微不足道的欢乐如此微不足道如果我把它们告诉你我会羞愧得脸红今天我想到了死亡我想去死只是因为我疲倦了只是因为大教堂的玻璃窗上天使们的画像让我出于爱和悲而颤抖只是因为而今我温顺得像一面镜子像一面不幸而忧伤的镜子你看我并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想去寻死的忧愁的孩子你不要因为我的忧愁而惊奇也不要问我我只会对你说些如此徒劳无益的话如此徒劳无益以至于我真的就像快要死去一样大哭一场我的眼泪就像你祈祷时的念珠一样忧伤可我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温顺 沉思默想的孩子我爱每一样东西的 普普通通的生命我看见激情渐渐地消失为了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东西可你只是笑我你不理解我我想我是个病人我确确实实是个病人我每天都会死去一点我可以看到就像那些东西我不是一个诗人我知道要想被人叫作诗人应当过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生活天空 在烟雾中被遗忘的蓝色的天空仿佛衣衫褴褛的逃亡者般的乌云我都把它们拿来渲染这最后的爱情这爱情鲜艳夺目就像痨病患者脸上的红晕
这是一部关于诗人、诗歌和理想的电影。
诠释诗歌这种抽象的艺术和诗人这种另类的群体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就显得太不解风情了,于是影片中穿插进的动画、歌舞、对口;定格、叠影、黑白等等手法使得整部电影奇怪地融合了疯狂动荡和苍凉压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调子。
疯狂荒诞的那一部分便是现实中的世界:坚持当一个伟大作家理想的欧阳云飞却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方向,甚至落魄到只能用软件来帮自己创作(更讽刺的是在这部电影拍摄几年之后网上真的出现了一种类似的自动写诗机);一心想当空姐对各种航班班次了如指掌的方芳却因为色弱被无情地拒之门外;文艺圈名人的成名都是依靠无聊的对骂、炒作、吹嘘甚至色相,写作反而成了其中最不重要的部分......苍凉孤寂的那一面是诗人的内心。
纵然像马雅可夫斯基那样拥有摇滚巨星般的号召力,享受无数年轻男女的膜拜、追随,最后也要用自杀来与这个世界划清界限。
诗歌的真谛是自由精神,但现实世界充满了束缚,所以诗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
诗歌和诗人的没落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
快节奏的机械化生活方式一方面让人类变得越来越冷漠,一方面也越来越害怕孤单,不管是身体上的alone还是心理上的lonely。
失去了理想和坚持之后的人们变得越来越爱扎堆,越来越渴望寻求一种认同,所以会有越来越盛大的狂欢,越来越多的XX族、XX党......他们会轻蔑的撇一撇嘴拖着调子说:湿人呐!!!
影片中的欧阳云飞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不够格的诗人——他把握不住自己的方向;他靠写诗机欺世盗名;他屡屡想要放弃写作;他想跌进狂欢的泥潭中和众人一起买醉。
幸运的是上天给了他一个方芳。
她并不是他的缪斯,她只是和他一样孤独,所以她可以读懂他的诗和他的孤独。
没有人比方芳更懂得理想破灭的滋味,这大概也是她坚持鼓励和唤醒欧阳云飞的最初动机。
方芳称欧阳是自己的颜色,可实际上她自己才是欧阳的支柱。
“有一个女孩相信,我的笔能给她的世界带来色彩。
我就只好装模做样地举着那支用完了墨水的笔,像一个士兵举着枪,给自己壮胆。
”在另一段独白中他这样说道:“狭小的空间,封闭的飞机,晃动的船体,我从来就不害怕。
我害怕的是另外的东西。
不被重视,被人群抛弃,没有才能,成为一个失败者。
谁不害怕呢?
”这个疑问他在影片结尾用一个向马雅可夫斯基致敬的光头做出了回答:想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必须要有承受那份孤独的勇气。
即使没有方芳再在一旁鼓励,他也会沿着自己的理想坚定地走下去。
是的,理想这种东西已经不值钱了,但就像青春,即使被拍了一千遍一万遍,仍然阻止不了我们下意识的感动。
因为它们往往在不经意间离我们远去,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
生活永远在别处——评电影《像鸡毛一样飞》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不是个诗人,我不过是个哭泣的孩子 / 你看,我只有洒向沉默的眼泪。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的忧愁是众人不幸的忧愁。
/我曾有过微不足道的欢乐,如此的微不足道。
/如果把它们告诉你,我会羞愧的脸红。
/今天我想到了死亡,我想去死,只是因为我疲倦了。
/只是因为大教堂的玻璃窗上,天使们的画像让我出于爱和悲而颤抖 /只是因为,而今我温顺的像一面镜子。
/ 像一面不幸而忧伤的镜子/ 你看,我不是一个诗人,只是一个想去寻死的忧愁的孩子。
/ 你不要因为我的忧愁而惊奇,你也不要问我。
/ 我只会对你说些如此徒劳无益的话,如此徒劳无益。
/ 以至于我真的就像快要死了一样大哭一场。
/ 我的眼泪,就像你祈祷的念珠一样忧伤。
/ 可我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温顺沉思默想的孩子 / 我爱每一样东西,普普通通的生命 / 我看见激情渐渐的消逝 / 为了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东西 /可你耻笑我,你不理解我 / 我想我确确实实是个病人/我每天都会死去一点/我可以看到/就像那些东西/我不是一个诗人 / 我知道要想被叫做诗人 / 应该过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像鸡毛一样飞》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马雅可夫斯基知道《像鸡毛一样飞》是从摄影师曹郁开始的。
那天很偶然在电影频道看他的一段专访,他是《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的摄影,当然也是《像鸡毛一样飞》的摄影。
此前我并没有听说过这部电影。
也没有接触过孟京辉和廖一梅夫妇的东西,十年前《先锋戏剧档案》出来的时候据说一年之内再版了五次,但我至今也没有看过。
知道《恋爱的犀牛》的大名但也没有看。
《像鸡毛一样飞》成为了一扇门,带我走进这对夫妇制造的特别的电影世界。
《象鸡毛一样飞》拍摄于2002年,获瑞士洛伽诺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演员由陈建斌,秦海璐和廖凡担纲。
这是一部颇具实验色彩的影片。
连主题音乐都是崔健还有痛苦的信仰乐队以及清醒乐队给做的。
曹郁说他当初为《像……》拍摄的时候,做的很不到位很不成熟,当时拍摄的时候,光线和色彩自己在那儿表演,而且它跟主题没有很好的契合。
如果现在再让他来拍,会稳很多。
会有更好的契合。
《像鸡毛一样飞》的剧本出自才华横溢的廖一梅之手。
剧本带有鲜明的先锋性、剧场性和独特的实验性。
电影色调也比较怀旧的。
孟京辉说这个故事是他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鉴于舞台的限制性,所以他决定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下自己的感受。
并说当初做的时候弄了七个稿子,有一个是完全现实的表现方法,但后来觉得那样简单传统的平铺直叙太苍白无力了。
影片做得并非完全成功,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是挺多的,但并没有有些先锋实验电影所有的那种做作的痕迹。
而且导演说了最重要的应该是记录。
他自谦不懂电影中镜头、光线以及胶片的运用等等,但他还是想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哪怕是象征性的夸张变形的记录也好。
电影中很多镜头都不太寻常,导演自己就说了影片中秦海璐跑步的那段其实是他拽着秦的衣角要她在原地跑,目的是要表现环境和心情的对比。
电影可能有很多人看不懂的地方。
但艺术电影总是要往前走的,也总有自己的受众所在。
孟京辉肯认真的来创作这样的作品本身行为就很值得肯定。
你可以说电影本身就拍得很理想主义,讲得也是理想主义。
年轻的时候谁没有为理想燃烧过一段激情呢?
!年轻的时候每时每刻我们都活得很理想化。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都很有一种先锋戏剧的味道。
故事的叙述性相对当然是很弱的,舞台的现场性很强。
影片一一副马雅可夫斯基的巨大画像作为开始。
影片的最后以诗人(陈建斌饰)吟诵的诗歌作为结束。
我不得不说导演选角真的选的太对了,我虽然没有看过他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里的精彩表演,但也一样坚信他的实力。
事实证明他的确适合饰演这部影片里一个落魄不羁的诗人。
相比之下秦海璐就差远了,即使是在获奖的《榴莲飘飘》当中我也不觉得她的演技有多么可圈可点。
当一个患幽闭恐惧症的诗人邂逅一个喜欢将吸管扎进番茄吸汁的色盲女孩儿。
有趣的故事就发生了。
当一个失去灵感创作日益委顿的诗人来到一个从没有诗人出现过的小镇,来到一个曾经的诗人朋友开办的一个养鸡场里,故事开始了。
落魄的诗人迫不得已告别过去的一切,以初生婴儿般赤裸裸的状态来到缺少诗意的小镇,一开始事情就不顺,丢失了唯一的身外之物——一个背包的欧阳云飞(陈建斌饰),被当做偷窃犯,能证明身份的身份证因为也在那个包里,所以他就没法证明自己,这一段很有讽刺意味。
以前看到过很多这样真实的故事,作家三毛就曾遭遇过。
一个人活着,非得靠这样那样的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你是诗人又怎么样?
在一个不推崇诗歌人人都缺乏诗意的年代,诗人甚至是种难以讲出口的身份。
欧阳云飞在派出所打给自己过去的恋人想让她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电话那头却对警察说根本不认识什么欧阳云飞。
这可够尴尬够狼狈的了。
多亏了曾是诗人现在是他的救命恩人的陈小阳。
小阳从诗人变成了养鸡的。
但还会偶尔和欧阳一起背诵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欧阳来到小镇上,还是不断地探索、解构生活和写诗的意义。
处于诗人地位完全失落的年代,欧阳云飞处境尴尬。
尤其在秦海璐饰演的方芳面前。
方芳爱上了写诗的欧阳,但欧阳却不愿再写诗,他终日徘徊在现实和残存的理想之间。
面对世俗生活他是一个软弱的理想主义者。
方芳因为色盲失去了当空姐的梦想,她也徘徊在美化的梦想和不争的事实中间。
色盲的女孩把一个灵感枯竭的诗人当成了自己的颜色,自己的希望,她想奔跑到幻想中的那片缤纷多彩的世界中去,却没能成功。
精神化理想化的生活同世俗生活无法同存。
对于欧阳这样的诗人来说放弃理想和诗歌某种程度上甚至等同于放弃了生命放弃了一切,因他无法开始世俗生活,不再写诗意味着他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创造的价值。
但方芳对他和诗的过分热情又令他感到无可承受。
有一天当欧阳在那个从未接触过诗的小镇上成名之后,小镇还是有很大变化的。
但后来一切又都颠覆了。
养鸡场的黑鸡死了,欧阳念着诗哭了。
影片中有太多地方都是诗意与怪诞并存,有反讽,有奇怪的意象。
影片的最后欧阳在夜里梦见田里长出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真正的好诗,他和方法快乐的摘诗。
我想,在这个年代,诗意不一定要以最具体可感渗透到生活每一处的形式来存在吧,对于一个不再写诗的诗人来说,他一样可以葆有一种诗意!
影片最后小阳失踪了,鸡场的黑鸡们得病死了,欧阳也赶走了喜欢他的方芳。
是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吗?
这样处理的方式显然过于理想主义化了,现实当然不可能这样子。
一代又一代人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导演当然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够轻松给予答案和解决方法的事情。
具体怎样选择,在每个人那里都是不同的。
电影结束了,我们还要继续自己的生活,还要在现实和理想间继续挣扎徘徊,最后念一首里影片里也穿插过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那首诗吧: 让那些在欢乐中发霉的人们迅速死亡好让应该成长的孩子们能够成长这一天将会到来他们将用我的诗作为孩子的名字社会不需要诗人因为社会没有良心我把自己丢到死亡之中如果我曾永恒的消失过我正在享受死亡带给我致命的欢迎不要卖弄自己可悲的感情根本没人愿意听
这个片子叫作话剧彩排纪录片。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你完全看得到有人在推轨道车,导演在给演员说戏,灯光在喊换色纸,摄影忙着说,“来了来了,飞机过来了。
准备好再抓一个阴影。
”陈建斌还是很牛的,内心的焦灼还是体现比较到位的。
孟京辉看过的片子还是比较多的,想要的风格是不定的。
剪辑师是比较忙的,看到一个形式就要剪一个形式。
剧本是比较到位的,只可惜讲不到位的。
风格是想荒诞的,只是没有诞到底。
没办法啊。
这是孟京辉的本行,排演话剧呢。
《像》是先锋话剧导演孟京辉的电影作品。
整个电影的结构和一般电影的叙事结构不太一样,有一种像诗歌一样的内在的结构感。
梅耶荷德说过,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像颗子弹打在墙壁上”。
极富有力量感。
而孟京辉在拍摄《像》之前的话剧,比如《秃头歌女》,《恋爱的犀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极具有力量,并且话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形式感。
《像》自然而然表现出和话剧之间不可言说但密切相关的血缘关系,个人感觉《像》就像墙上的钉子,力量和形式都有很强的冲击力。
如果常规电影是一部小说的话,《像》更像一部叙事诗,不用常规的语言结构进行叙事,影像语言都是跳跃的,没有逻辑关系的,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具有比字面还要深远的引申含义,比如画面开头马雅可夫斯基炯炯有神的眼睛直直的看着你,没有色彩的小镇,患有色盲却想当空姐逃离小镇的方芳,写不出诗来的诗人的欧阳云飞,梦想把白鸡蛋都变成他养的黑鸡蛋的陈小阳,巨大的机翼从天空划过……完全是诗的语言,诗的结构,诗的节奏,诗的形象,诗的意向。
在观看《像》的时候,我并没有关心影片的结果是什么,因为无论怎么想你都不会想到结尾是什么,是预料之中,情理之外?
还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无论哪一条都不重要,你在看诗的时候会急切想知道诗的结尾是什么吗?
我只在关心影片中人物的思考过程,各人性格相互交织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和戏剧效果。
戴墨镜的陈小阳啪啪啪砸鸡蛋,鸡蛋掉到杯子里,喝掉,一本假正经。
往复不止。
而对面的一排黑衣人也在做同样的机械动作。
只能说无限放大低俗就变成了一种荒诞。
在查看了一次孟京辉的访谈中,孟京辉提到《像》是一部描绘理想的电影,他也说到理想不是现在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理想是他们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的投影。
现在社会不需要理想主义,而影片中代表理想主义的诗人欧阳云飞被当成了一个小偷,请注意机场保卫重复欧阳云飞诗人这个词的语调,上扬,带有不屑和揶揄的味道。
如果按照孟京辉的说法,那么这部电影应该拍摄成一种崇高的,对理想进行召唤和诠释的风格,但在影片中我们并有看到这样的正面描写。
相反的,应该作为“正面人物”的欧阳云飞写不出诗,把自己的行李弄丢,没有荞麦枕头睡不着觉,去了陈小阳的养鸡场却不知道干嘛。
马雅可夫斯基在开始出现之后就消失不见了,欧阳云飞陷入混乱的荒诞的小镇之中,大块大块的色彩,人物大量的越轴,方向感完全消失,高反差的影调。
所有都显示出对诗人欧阳云飞的嘲讽,也是对诗歌和理想的消解,没有什么诗歌,没有什么理想。
看着陈小阳对黑鸡蛋的介绍,那个年代特有的音调用来宣传黑鸡蛋,是一种彻彻底底的解构,没有什么伟大和崇高。
整个影片笼罩在一种黑色幽默中欧阳云飞:“这意味着没人需要我的消息,没人关心我,我不知道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人与人之间都是疏远的,不需要交流,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但在孟京辉的电影里完全被解构了,注意是解构而不是冯小刚式的调侃。
方芳知道欧阳云飞是诗人之后,撕下了他诗集的扉页,便爱上了他。
方芳是整部影片唯一的理想主义者,幻想着能当上空姐,然后离开这个只有黑白两色的小镇。
作为方芳理想标杆的欧阳云飞自己却失去了希望,无法再写诗。
“火车开了,带走脸和一张张报纸,带走手、外衣和灵魂,哑孩子在露水里寻找他丢失的声音,就像我在人群中寻找你的踪迹”“一个人出门不带内裤不带剃须刀,带了一枕头一本诗集。
这就是当诗人的下场。
”陈小阳精辟概括了坚持理想的可笑。
“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黑鸡蛋。
”欧阳云飞连自己都无法相信了,什么用都没有,甚至显得可笑。
但芳芳说:颜色。
你是我的颜色。
欧阳云飞遇到了买盗版光盘的神秘人,一张能教人作诗的光盘。
作诗就这么简单,原来你得到它需要付出灵魂,现在你只需要十块钱。
前几天我还在网上碰到了一个软件叫“全自动作诗机”只要你随便输入几个单词,按一下按钮一首后现代主义的“诗”就出炉了,这是科技的悲哀还是诗歌的悲哀。
狭小的空间,封闭的飞机,晃动的船体,我从来就不害怕。
我害怕的是另外的东西。
不被重视,被人群抛弃,没有才能,成为一个失败者。
谁不害怕呢?
影片在这个地方开始露出了黑色幽默下面的东西,是什么,是更加深刻的嘲讽和更黑的幽默。
欧阳云飞成名了,被人关注,被人邀去做电视嘉宾,本身就被快餐文化所消化,成为消费主义的甜点。
欧阳云飞出书,参加所谓的业内聚会,各种各样的人,和名人对骂成为名人的人,十年前是新人现在还是新人的人,美女作家,身体些写作都被玩了一票,很正经的被玩了一票,没有什么不可以,在现在这个疯狂的时代里。
余华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一个年代。
欧阳云飞看见了买盗版碟的神秘人,推开厕所门,原来大家都一样,都需要拾元一盘的盗版碟。
方芳走了,欧阳云飞奔跑在路上,没有理想的他喊出了:“跑什么步?
这什么路,什么桥,什么灯光什么空气!
什么日子!
什么生活!
”欧阳云飞开始困惑了,困惑这一切。
其实我一直觉得陈小阳才是这部电影里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别人都不一样,他准确的明白他养鸡就是写诗,他对生活的感悟要比欧阳云飞深刻得多。
方芳走了,她的理想无法实现,现实地走了。
陈小阳失踪了,像个诗人一样失踪了,他绑架生活买的鸵鸟还在,他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都没动过。
消失了。
欧阳云飞看着燃起的大火,他丢失的理想回来了,像痨病患者脸上的红晕。
最后的欧阳云飞在31岁的时候剃了一个像马雅可夫斯基的光头,因为马雅可夫斯基说过,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孟京辉是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比那些叫嚣自己是理想主义者的人还要坚定,因为他敢把理想打碎,对着理想冷嘲热讽,把理想解构得体无完肤,所有假装的理想主义者对着这体无完肤的理想望而却步。
然后大声的对理想说,我始终认识您,人人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幅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
孟京辉+廖一梅+陈建斌+廖凡+秦海璐+曹郁+崔健……陈建斌年轻时候的忧伤气质可浓。神叨叨的台词太廖一梅了,太像话剧,旁白又让我想起电影《昨天》。可是真的太像话剧了
孟京辉和廖一梅这对神雕侠侣。开头被马雅可夫斯基鹰隼一样的眼睛和血和泪样的番茄汁震慑住。通篇镜头语言和台词对白统统视作浮云的话,到结尾和我的人生观论调契合:人总得选择一种生活,并有勇气坚持下去。总而言之,这是个激烈、尖锐、哀伤得让人蛋疼的故事。
受不了为了文艺而文艺,那是刻意的做作。故弄玄虚地整很多不知所云的台词和情节(比如秦海璐喜欢拿着吸管吸西红柿),看似很诗意实际让人尴尬且莫名其妙。让人想起青春期那些非主流的喜欢用凛冽形容自己的爱光脚穿球鞋的女生。真的太做作了。还有里面的廖凡和秦海璐太丑了。
回忆,总是在多年之后才得以呈现真相。感谢,我曾经爱过和被爱过的诗人,纯净羽毛般的,又没有出口的青葱时光。如同倒退的时光列车,抓不住,任它消失在黑暗的唯一光亮中。
电影是勇敢者的游戏二十年后第一次看这部片,很滑稽,很荒唐,很稚嫩。满眼的个人风格和个人感情。能肆无忌惮的攒这样的局,用这样的本和演员拍出这样的故事,我们现在称之为资本的力量。
最喜欢看的是中间一段跳舞的,舞台剧的感觉立马出来。
2008.6.19 大量镜头缺乏前因后果,剪的乱也应该有内在的联系啊。有些表现手法特别好,有感觉。
没人去思考并理解电影讲的故事背后的道理的主义的思想,过于玩弄概念的后果就是这电影只能在极小范围内传播并被大家疲惫的遗弃
真没看懂,而且也不想看第二遍
劲儿使大了 还没打着正地方......
她偏执的要他送诗,又在半夜拿着荞麦皮枕头,那爱真的像痨病患者脸上的红晕,病态又甜美。轻得缥缈的鸡毛一样的梦想哟,在西红柿妖艳的汁液和飞机呼啸下的阴影里。太爱这种神经质一样的剧本。真是可惜了,很多不适合用话语直接表达的也僵硬的吼了,显得装逼而不伦不类。
呵呵。两星都给多了。
很孟京辉的舞台感,诗意渗透在现实的夹缝里,嘀嗒出一种黏糊的败落与固执。写诗,养鸡,一体两面,曾经的文艺气质猛地撞到市场经济的横肉上,进退维谷,赢家唱着跑了调的流行曲式哀乐,败家拧巴在五斗米也换不来的馊味字句里。八十年代风靡的先锋,那种归根结底为不甘却又无力的一时锐意,跨到新时代,成了最末最末的一股跫音。什么都没了,但你看镭射光盘、掌上电脑、澳洲鸵鸟也曾唱过乡镇人间的未来,二十年前的蓬勃乃至疯狂里,我们迎接当下土味的真实,在诗歌成为一种顶无用的假把式,甚至徒留光头模样的空壳后。那时候他们也青春,尽管滑溜的陈建斌演21岁是死活说不过去的,那时候,秦海璐、廖凡的演技亟待雕琢,那时候,大家都还有些想法,不像现在,乃至主创,也空余章法。
装X,就廖凡是亮点
戏剧和电影是两门手艺,没事儿别呛行
配乐不错 仪式感剧场感太强 孟京辉是个频起来别出心裁的段子手
虽然有让人惊喜的片段,但类似气息的片子 我只服 &lt;立春&gt;...
电影不是戏剧
真不知道现在都是什么毛病,干嘛的都要拍电影,可拍出来的真的能叫电影吗?从剧本台词,到音乐打光,再到表演方式,全都是孟京辉话剧式的,甚至演员都有他那个班底里的。就算真的已经在一个领域登峰造极了,就要把自己那一套照搬到任何一种其它艺术形式,那未免也太自恋太狂妄了。
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我希望,至少能有他那样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