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好电影看完了之后还想再反复看好几遍,有些好电影看完一遍却再也不敢看第二遍《信笺故事》属于后者。
《信笺故事》是由詹妮弗·福克斯执导,讲述了女主角詹妮弗的妈妈偶然间发现了一封女儿40年前所写的信,信里揭露了詹妮弗13岁时与自己曾经的马术老师发生性关系亦或是被性侵害的往事的故事。
13岁,性侵害,看到这些关键词都让人心忍不住揪一下。
更可怕的是,这些事全都是真实的。
”本片根据詹妮弗·福克斯亲身经历改编,内含敏感题材,敬告观众,谨慎观看。
“这是电影片头一开始就打出的字幕,亲身经历,最可怕的四个字。
年近50岁的詹妮弗,是美国一位小有成就的纪录片导演,平日里她负责关于世界各地妇女生活的采访。
她扛着摄像机在各个城市奔走,她用镜头展现别的女人的故事。
可是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她,也有一段黑暗的过往。
这是什么样个一个故事?
詹妮弗说:“我想要以一些美好的事来开始这个故事。
我遇到了两个特别的人,两个使我深深沉迷的人。
想象一下,一个已婚女人和一个离异男人,在亲密的友谊中分享他们的生活,用他们的灵魂彼此相爱......然而他们的身体却没有融为一体。
重点在于,我也参与其中。
我是如此幸运可以见证他们的爱情。
”听起来似乎很讽刺,一个关于性侵的故事竟然被伪装成了美好的爱情。
可悲的是,在詹妮弗的记忆里,曾经以为,那就是爱。
13岁的暑假,詹妮弗参加了马术训练营她的马术老师简有着完美傲人的身材,一颦一簇尽显成熟女人的韵味;她的体能老师比尔有着强健的体魄,性感的肉体,充满着男性荷尔蒙的魅力。
这两个成人使得当时年幼的詹妮弗沉迷,并且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认为,那是一段恋爱关系,比尔是她的第一任男朋友。
可是记忆是会出错的。
记忆中的詹妮弗自己,个人长得和成人一般高,长相成熟,发育完好。
可是真实的自己,却还是懵懂的孩童相貌,眼神单纯无邪。
在发现了詹妮弗四十年前的日记后,母亲焦急得给她打着电话,询问她那段关系究竟是什么詹妮弗的只记得当自己是个孩子的时候,沉迷于改变自己,但是她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如何改变的了,或者说,她不记得曾经的自己了于是詹妮弗打开了自己的相册,开始回想起这段封存的记忆。
童年时父母无尽的争吵和父母对自己的忽视使得詹妮弗把自己的教练当作唯一可以倾诉的心灵导师。
而比尔也正是利用这一点,一步一步,欺骗、伤害詹妮弗。
他告诉詹妮弗,不要恨父母,要可怜他们。
因为他们无法像你一样,勇敢的面对生活,他们没有办法接受你变成一个女人。
那天晚上,比尔提议让詹妮弗留在自己家中“詹妮弗,你真的很特别。
你很成熟,我想把你从那些愚蠢的年轻男孩那里拯救出来。
”比尔用这样伪君子的恶心话语,引导着让詹妮弗和自己发生关系。
詹妮弗照做了,那时的她以为只要脱了衣服就可以变得与众不同,变得比别人成熟。
比尔就是这样利用孩童的天真,实施了性侵。
别人觉得詹妮弗是受害者,可她自己不那么认为,她认为自己不是受害者,她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
她觉得自己拥有比尔的爱。
“他爱我,他哭了。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比尔是一个比詹妮弗大三十岁的离异男人,他是成年人,他懂什么是爱,而孩子,根本不懂。
40年后已然成熟的詹妮弗开始怀疑起这段关系,他想找到比尔,知道他现在过得如何,也想确定,那是不是爱。
即使詹妮弗可能已经清楚这段关系的本质,可是当别人问起她是否被性侵的时候,她想了想,只说了句,是发生了关系。
比强奸更可怕的是诱奸,利用少女的不成熟不懂事,实行性侵害,并且让她以为这是恋爱,不会告发他。
多年以后的比尔功成名就,站在领奖台上接受千万人鼓掌,没有人知道他的内心有多龌龊,干过多少肮脏事。
记忆也许会出错,可是身体不会,詹妮弗记得自己在每次和比尔发生关系后都会呕吐。
她的身体在告诉她,意识不愿接受这件事。
于是,经过一层一层记忆的探寻,被美化过的记忆终于露出了千疮百孔的躯壳詹妮弗明白了也承认了,她是个受害者。
她找到比尔和她对峙“不知道吗,你不记得每次做爱后我都呕吐不止吗?
”“你记得你称我为你的小女友吗?
”比尔都知道,也都记得,他是个成年人,他知道自己在犯罪,却还冠冕堂皇的把过错归咎于詹妮弗自己的没有信仰。
他比《熔炉》里的校长更恶心,他让詹妮弗在之后长达四十年的岁月里都相信他的谎言,相信被包装成爱的性侵事实。
这段记忆还给詹妮弗带来了潜移默化的伤害她不断地和不同的男人上床,她不相信婚姻,因为比尔曾告诉过她不要结婚这个故事,太像之前轰动一时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的事了。
林奕含用了自己最擅长的文字试图合理化一个少女被老师诱奸的事。
一个十三岁的少女对自己的老师产生了爱慕之情,老师却说“爱我的方式是将阳具塞进十三岁的我嘴里”她写下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听起来是个美好的初恋故事,却隐藏着无比惨痛的往事。
在写完这个故事以后,她就自杀了,我们难以想象被性侵少女的内心有多煎熬和痛苦。
还好,詹妮弗鼓起了勇气对所有人说出了这个故事。
女孩,你真的成熟了,你现在是个非常优秀的导演了;詹妮弗曾经是个纪录片导演,可是在这部电影里,你很难看到纪录片导演的特点和特色。
她用相当成熟的叙事技巧一层一层揭开事实的真相,性侵题材的电影其实并不少见,可是能够用第一人称视角还原被侵害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信笺故事》做得非常好。
电影中大小主角的跨时空对话,40年后主角的再次呕吐,更是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最后感谢詹妮弗·福克斯的勇敢,让我们能看到这样真实却残忍的电影希望所有的性侵者都能受到惩罚,所有的少女都能健康成长。
“青春期的女孩想迅速成为女人,于是有的人开始告诉她们,经历了性,你才真正成为女人。
”是的,观影时,会不由自主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而这一切竟然是导演詹妮弗福克斯的亲身经历。
长大后成为一名电影人的她,选择将自己的这段经历拍成电影。
是什么样的故事?
媒体人詹妮弗探寻自己13岁的经历。
珍妮在马术夏令营里结识了马术教练G夫人和跑步教练比尔先生,从而被他们诱骗性侵的故事。
詹妮弗是如何被骗的?
13岁的詹妮弗在多子家中长大,被忽视被简单粗暴对待是她的生活常态。
正值青春期,詹妮弗渴望长大、独立,渴望自己做主,而教练比尔和G就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他们不断地给詹妮弗制造错觉,让她觉得自己被信任、被重视、被分享秘密,被像大人一样对待,让她认为自己“是大人了,是女人了,可以做主自己的人生了”。
比尔则不断地示爱,制造爱情的假象,让13岁的詹妮弗真的以为自己在恋爱了,一步步地掉入陷阱。
为什么会被骗?
不只是因为年少无知、单纯可欺,还有必不可少的家庭要素。
詹妮弗来自多子家庭,虽然家境殷实,但父亲经商,母亲无暇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即使她对詹妮弗有明确的规矩,但那都是简单的,她从未有时间走进詹妮弗的内心过。
这个家庭的家长,只负担了孩子们的身体长大,但严重缺席了孩子们的心理成长。
当比尔取代G夫人来接詹妮弗走时,妈妈即使察觉到了不对劲,也只是告诉了爸爸,并未加阻拦,而爸爸也是轻松地认为没什么问题。
甚至外婆看到了比尔和詹妮弗吻别,也没有认真对待过那么不寻常的行为。
而比尔和G为什么对詹妮弗下手,也是因为这样的家庭关系,让他们可以大胆地给詹妮弗洗脑,让詹妮弗信任他们而不是父母,从心理上阻断詹妮弗与家庭的联系。
回忆房思琪呢,不也是如此?
房思琪的妈妈只看到女儿的学习,而看不到女儿,只看到名师,却看不到名师的不同寻常,正是她,一次次地将女儿推向火坑。
究竟是诱奸还是恋爱?
诱奸,利用金钱、物质或者其他手段,引诱妇女(包括幼女)与之发生性交的行为。
它与强奸的区别在于手段的不同,强奸是采用暴力胁迫,而诱奸在其成奸时,女性是表示同意的,但其同意是由于被欺骗和利诱,按其本质仍是违背女性的意志。
比尔四十多岁,是个成年人,他观察到詹妮弗在家中的被忽视,锁定了目标,不断地给詹妮弗洗脑,“你已经长大了,你是个有独立思想的女孩,你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
”青春期女孩,正跃跃欲试向往独立,很吃这一套,觉得比尔很懂自己,很爱自己,很疼自己,于是心甘情愿褪去所有衣衫。
三十多年后,詹妮弗找到比尔,在众人面前,她问比尔:你不是称呼我是你的小女友吗?
比尔慌乱不堪,如果承认他真的爱詹妮弗,那他便是妥妥的性侵儿童,如果不承认,那他们当年就不是恋爱,他更是打着爱的幌子在诱奸未成年。
比尔不敢承认啊,因为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不对的,只是这爱的幌子欺骗了未成年女孩,也保护了比尔很多年。
美版的房思琪?
詹妮弗与房思琪相同的都是在未成年的时候被成年人侵犯。
不同的是,房思琪从一开始就是拒绝的、恶心的,在半信半疑中被强迫,而詹妮弗是被诱骗的,开始时是“心甘情愿”的,在一次次迷失中,渐渐开始拒绝,开始恶心,最终觉醒,痛下分手决心,自己跳出泥坑。
她们的命运也不同。
房思琪在短暂的人生中一直无法释怀,无法摆脱,噩梦缠身,虽然将自己的故事写了出来,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而詹妮弗是将记忆封存起来,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不是受害者,自己那时候是在谈恋爱。
仿佛把记忆置换掉,就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她成年后揭开谜底,也最终选择了直面人渣、当众揭穿其真面目的举动。
詹妮弗为什么不愿承认自己是受害者?
小时候的詹妮弗喜欢写作,也自豪于自己的写作,更乐于认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说青春期的孩子都喜欢认为自己有个性,与众不同。
詹妮弗很享受自己被比尔特别对待,被爱被呵护的感觉让她很有自信,甚至敢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故事。
当一个人感觉良好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出现错觉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詹妮弗相信自己很特别,相信自己很有魅力,相信自己已经长大,有着其他同龄人无法企及的阅历和秘密。
这些都让詹妮弗兴奋。
即使她和比尔分手,电话那头比尔的哭泣和不舍,也让詹妮弗自大地认为自己是被需要的,被不舍得和被对方一直惦念的,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让詹妮弗更加愿意相信那是爱,而不是伤害。
试想,如果詹妮弗一直认为那是伤害,自己是受害者,那么詹妮弗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长大?
是的,我们很快会想到房思琪,沉重的、隐忍的、抑郁的,挫败感、无价值感将充斥她的一生。
但我们也看到,詹妮弗的一生狼狈不堪,她不断和不同的男人上床,一生都不愿意结婚。
人的自我保护本能触发,让房思琪选择将性侵美化为爱上老师,让詹妮弗选择将诱奸美化为成人必经的爱情,只有这样,她们才会欺骗到自己,那不是伤害,那是爱,才能活下去。
房思琪说,“想了这几天,我想出唯一的解决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
”只有爱上对方,这段经历才有出路,才能被自己接受消化掉。
记忆是可靠的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塔拉追问过,记忆是对的吗?
她发现,同一件事情,她和别人的记忆不同。
所以,到底谁是对的?
到底记忆可不可靠?
长大后的詹妮弗也不断进行探寻和追问,她的记忆是对的吗?
她认为的爱情是真的吗?
13岁的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吗?
越接近真相,记忆越吹弹可破。
记忆不就是来自事情发生当时的看法吗?
那只是当时的认知、情绪、思考的产物呀,是有局限性、偏颇度的。
在詹妮弗的回忆里,马场阳光明媚,G夫人优雅美丽,比尔先生和蔼可亲,她的爱情更是充满美好。
可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能看出来,那两个披着人皮的狼在欺骗在诱奸在强奸。
为什么直到三十多年后才揭露真相?
我想说,她们那时无法面对,不是懦弱,是本能。
你可以说,直面挫折才是坚强啊,但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力量时,直面可能真的会摧毁她。
毕竟,那时她们都只是孩子啊。
而她们其实也并不懦弱。
林奕含写下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将这段往事诉之于众。
而詹妮弗长大了,有了力量和勇气,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再去面对童年的这段经历,她也是理性的,是勇敢的,是坚强的。
这时的她,有能力去寻找其他的受害者,有能力去寻找真相,有能力去当众揭发,有能力去鄙视虚伪、唾弃犯罪,也同样选择了把经历拍成电影,展现在大众眼前。
至于犯罪行为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被纵容,为什么直到三十多年后才揭露真相。
受害者本人、导演詹妮弗说:“我希望人们不仅仅就电影和电影所讲的故事展开讨论,还应该关注电影与他们生活的关联。
它只是个例,但我想它也连接着许多的创伤事件。
无论它是你或你亲友的经历,或是你在治愈创伤时该如何对自己来讲述故事。
”如何对自己讲述创伤故事?
成年后的詹妮弗不断寻访后,才把记忆拼凑完整,“我不是唯一受害者”。
而记忆即使不可靠,但剔除记忆并不容易,成年詹妮弗与13岁的詹妮不断对话、争辩,才一点点走近真相。
从《熔炉》、《嘉年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到《信笺故事》,这些来源于真实发生的艺术作品,让我们汗毛倒竖,犯罪行为很可能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而它的发生又是那么悄然自然、难以觉察,坏人想要钻空子,实在太过轻松。
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只是要警惕针对弱势群体的犯罪,我们也要看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关怀和性教育更是所有人都该正视和重视的问题。
简妮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父母疏于照料,养成了讨好型人格。
她从未被特殊对待,因此当教练说 “you are so special”时欣喜若狂,终于有任欣赏她了,终于有人在人群中发现她了。
与之相反的独生亚裔女并不买教练的账,甚至说“i hate him treat me like a women ,i'm a child!
” 幸运的亚裔女逃过一劫。
被人欣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尤其对于一个从小并不被父母重视的孩子来说。
教练把与G夫人的通奸美化成相爱,把性侵甚至是诱奸美化成欣赏(又或者是”你我就像同一个豌豆荚里的豆子“)把3p(也许是4p)美化成脱离世俗束缚的关系,这一切对于一个13岁的女孩来说真的很难理解,但她信了,因为她无条件信任他。
那个欣赏我又温柔的男人怎么可能会伤害我呢?
简妮发现事情越来越可怕,她选择了离开并且封存记忆。
多年以后当简妮已然成为大学教师时,她仍然天真的相信当年的自己不是受害者,她相信教练爱她,相信G夫人是好人,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她相信那些多年来持续不断寄来的卡片里教练对自己的祝愿和问候,她相信教练一直爱她,她相信自己是主角而不是受害者。
直到48岁的简妮和75岁的教练再次遇见,教练甚至已经认不出她,更是否认了当年那一段在简妮记忆力称之为”初恋“的时光。
G夫人对简妮说”你只是一个开始,还有很多受害者”---“你并不是最后一个,还会又新的受害者“ “她是骗子,你快醒醒吧”不,我相信她是喜欢我的,我也喜欢她”她喜欢你是应该的,你是真实的,但你喜欢的不是真的她,是她刻意制造出来的人偶,她是骗子“为什么我对那个骗子恨不起来?
我和简妮一样,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不愿意承认不愿意相信甚至在那些刻意制造出来的幻想里沉沦了,我不断地在潜意识里替她说话,同情她的遭遇,原谅她的卑劣她的那一些套路也许用在别人身上并不奏效(正如亚裔女没有买教练的账)当然,她永远不会承认她使用了技巧,套路。
她也给我灌输了很多奇怪的观念和理论(正如教练灌输给简妮的一样)可怕的是,我居然接受了,我居然相信了,我居然被洗脑了浪潮告诉我们,人性很容易被操控,死亡实验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成为另一个角色并相信自己真的是那个角色只需要2天。
而长达一年的不正常关系里,她相信了自己就是她口中的那个她,我也相信了自己就是被她驯服后的那个我,她让我看见了人性的下限,也让我看见自己的不坚定和不理智。
总有一天,我会承认自己是受害者,一定会的西奥也能明白这种心情把。
你的vancci,我的谢广坤。
好难过 心被揪着疼 谁都经历过青春懵懂, 但并不是每一段青春都与美好相联 成长中的少年敏感又孤独 渴望更多的“爱” 与关注饮鸩止渴 曾经不理解甚至责怪母亲的严苛与过度保护,但如今看来真的是感恩自己能够幸免于难 如果他日为人父母 必当尽全力守护他们左右 不至被孤独蚕食故事里Jenny在某一天突然拿起电话对Bill说不 但真实的世界中可怜的少女只会就此落入一层又一层更深的地狱 她厌恶自己 被那个人触碰过的身体 所以她自此以后与不同的男人上床 外国人 已婚男人 各式各样的人 她要借他们之手毁掉自己 这样才能说服自己 她是那个winner 而不是可怜的victim 48岁了 仍然孑然一身 触动到我的还有一处,作为pro的Jenny访问她的一位女学生第一次的经历 女孩面露羞涩 但仍不掩饰幸福的回忆说 是和她的男友 在甜蜜的17岁 他们青梅竹马 爱与痛交织出的初体验 是令人艳羡的 女孩陶醉的沉醉在过去的回忆 而Jenny的眼里发出寒冷逼人的目光 她被刺痛了 幻想的遮羞布被扯开 她只是那个承受poor girl abused by that disgusting guy 这部电影最绝的 就是切入角度 事情的真相的重现没有意义 故事里38岁的Jenny回到13岁的记忆中 共同经历那些难以启齿的时刻 自己只敢对自己坦诚 也只有自己最能接纳自己
有些东西很容易混淆。
比如爱和伪装成爱的欲望,关心和以引诱为目的关注,真诚的欣赏和操纵性的夸赞,无私的给与和以索取为目的的付出,为了保护做出限制和为了自私的控制对方......爱,关心,欣赏对于处在孤独状态下的人,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心智未成熟又缺爱的孩子,如何能在巨大的诱惑,以及对方刻意制造的压力之下分辨出这些微妙的区别?
几乎不能。
而这不仅仅存在于成人对孩子的关系里,PUA,杀猪盘,也类似,有的为了欲望,有的为了钱。
这部电影的讲述手法很赞,回到少年的内心状态,细腻的还原了受害者是如何自我扭曲的,性侵是如何被伪装成一个“爱情故事”的。
如同电影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如何防止这样的事发生,在公共和家庭范围已经有很多讨论,但受害者要怎样走出来呢?
林奕含最终自杀了,片中的女主到了中年也仍然无法进入婚姻。
她们最初对爱的体验是扭曲的,她们处于弱势位置时被欺骗利用,且孤立无援,要如何从面对自己作为受害者的过去?
如何原谅曾经把利用当真爱的自己?
要如何面对那个曾经侵害自己的人?
要如何学会识别值得信任的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把自己的经历拍成这个电影,讲述给公众,似乎就给出了答案。
去年26岁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并留下遗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肥姐一直觉得这是一部很伟大的作品,无论从思想和文笔来说,它对女性自我的剖析让人觉得作者是挖心创作。
《信笺故事》是美国版房思琪,讲述了13岁的詹弗妮和长跑教练比尔的一段往事,是美国纪录片导演詹弗妮·福克斯根据自己被性侵的经历自编自导的。
年近50岁的詹弗妮是个大学教授兼纪录片导演,有个订婚三年的男友,有天她平静的生活被母亲寄来的快递打破,里面是詹妮弗少女时期写的东西,这些信件打开了她刻意尘封的往事,在母亲的追问下,詹妮弗努力回忆那年。
13岁的詹妮弗被父亲送到格拉夫人的马场练习骑马,一起的小伙伴有贝奇,弗兰妮,兼职工艾莉丝,马场里还有个叫比尔的中年男教练,他健壮温和,与格拉夫人有私情。
在小詹妮弗的记忆里,格拉夫人是她见过最漂亮的女人,高挑优雅,因此她无条件地信任格拉夫人。
父亲忙于生意,母亲被几个孩子和家务乱得团团转,没人注意到詹妮弗渴望逃离的心愿,每周星期五在格拉夫人与比尔那里,她找到了归属感,两个成人把她当作朋友,他们那种开放自由的态度让人着迷。
有人给女儿的忠告是:“那些看起来可以做你父亲或祖父的男人,其实并不会把你当女儿或孙女看待。
”詹妮弗把他们当作家长,他们把她看作猎物。
一次三人聚会,格拉夫人借口要回家做晚餐,把詹妮弗单独留在了比尔家里,比尔让她念诗,鼓励她,靠近她,引诱她……
其实詹妮弗并太不明白那一次次的抚摸、喘息、冲撞,意味着什么,但她还是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换取他们的友谊,直到她呕吐心烦到害怕,才鼓起勇气打电话给比尔和格伦夫人,说参加不了聚会,言语之间全是抱歉。
就像房思琪为老师口交之后说:“对不起。
”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虽然也不是她的功课。
之后詹妮弗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交了许多男朋友,她一直把比尔当作初恋男友,爱好写作的她写下了这段经历,但以她当时的心智,下笔就是:“我拥有过一段完美的爱情,我遇到了两个让我着迷的人。
”
现在母亲评价说:“你就是被性侵了。
”詹妮弗的世界开始倾斜了,她自以为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经历,却发现是令人作呕的现实,为什么偏偏是她?
可能因为贝奇拒绝了,弗兰妮太胖,而他们认定她什么都不会说才这样做。
詹弗妮开始四处寻访,她找到了贝奇、弗兰妮、艾莉丝、格伦夫人,当事人出于私心,避重就轻,不过足以让詹弗妮拼凑起当年的真相。
记忆总是不可靠的,詹弗妮以为13岁的自己足够成熟,照片里却是瘦弱可怜的样子;她明明记得在比尔家的第一晚壁炉很温暖,突然间火焰化为灰烬;她总是记不起那时自己说了什么,别人的话仍犹在耳边。
事隔四十年,詹妮弗每次亲热都仿佛重揭伤疤,而星期五、马这些名词也会勾起她不快的回忆。
时间愈合不了伤口,她的灵魂永远停留在了13岁。
可能导演是拍纪录片出身,影片风格冷静克制,叙事有条不紊,力图展现每个人的深层性格,但不想造成太明显的导向性。
詹妮弗最终接受被性侵的事实,母亲也为当年发现苗头但心存侥幸而道歉,至于格伦夫人与比尔,他们从来没有忏悔过,因此导演只能在假想的时空里和他们一一对话。
导演也让50岁的詹妮弗试图阻止13岁的她,但无济于事,因为那时她的家庭,她的状态都注定命有此劫。
再说说演员选角,扮演小詹弗妮的演员伊莎贝尔·内利瑟在镜头下不是丰盈或苍白的少女,她就完全是小孩样儿,这也许是导演的本意,被性侵的只是个孩子,而不是禽兽眼中早熟纯净的少女。
看整部影片,没有太多看《嘉年华》对于施暴者的愤怒和对于家庭以及大环境的无奈。
《信笺故事》完全是以被性侵者13岁的Jennifer的个人视角来还原事件,隔着近40年时间的记忆,故事和现实,美丽和残忍,逐渐清晰。
围绕这部影片,看完之后一直在想这几个问题。
为什么会是Jennifer?
为什么Jennifer要和Bill保持那么长的关系?
为什么Jennifer会对自己13岁发生的那段经历,完全没有记忆?
Jennifer是受害者吗?
关于前两点,电影通过Jennifer和母亲的对话,直接给出了答案。
第三和第四点,通过现在和13岁的Jennifer接近尾声的虚拟对话,间接给了一些线索。
为什么Jennifer会对自己13岁发生的那段经历,完全没有记忆?
13岁少女,然后还是被性侵这样的事情,对于心智正常的Jennifer,这个从理性上来说完全说不通。
实际上是在她在反复呕吐的生理反应,告诉了她心理的抗拒之后,她做了不再和他们见面的决定。
然后她写下了那篇文章,并在作文课上分享,把它归结于一个自己虚构的故事。
她也许就把这段经历当作一个故事可以封存,从它的生活中消失。
所以,是她潜意识里把它从记忆中刻意抹去,或者“冰封”到一个记忆中无法触及的角落。
Jennifer是受害者吗?
我觉得这是本剧最特别的视角,也是最重要的信息。
区别于通常的受害人视角,13岁的Jennifer认为她是在这段经历中全身而退的Hero,是她主动提出结束,是Bill在电话那头哭泣,他还将会一直想念她,甚至给她寄卡片。
她已经给自己安排了胜利者的角色。
而在她成年后的生活,表面上,这段经历对Jennifer的人生也没有留下伤害。
她做了教师,当上记者,做她最擅长的事情——讲故事,并和很多人分享。
她的生活看上去也不错,有关爱她的生活伴侣,满足的性。
实际上,她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尽管她更多归结于自己来自孩子繁多的家庭,不喜欢小孩,甚至在很多年之后才会享受性的快乐。
这些其实都是来自于那段可怕经历的伤害。
这不是一个模式化被性侵女孩的故事,她不成熟,但她都在自己做决定,这当然和美国教育和文化直接相关,但她还是拥有了超越了身体的成熟,成熟到可以在近乎灾难面前自我救赎。
在这段令人心碎的经历中,她全程都没有流泪,大多是微笑,默许,甚至在分享文章还露出笑容。
四十年之后,近乎揭开伤疤,并且直面了伤害的源头,Jennifer说出了她对当时的厌恶,羞辱的泪水夺眶而出,而这一次她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导演的亲身经历,关于记忆的欺骗与重组,少女被诱骗失贞,但却以一个幸福的爱情故事来欺骗自己,成年后通过与小时候的自己对话,揭露伤口,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样,残酷中流露着心酸,导演在电影中设计48岁的女主角去劝阻13岁的自己,但可惜那时候渴望成长的她并没有听话,平静而又克制,最后当女主质问完坏人后,瘫坐在洗手间,小女主坐在她身旁,开始朗读13岁的她写的故事,也是一直围绕全片的话:我想给你讲一个故事,一段完美的爱情,我遇见了特别的两个人,使我沉迷的两个人,想象一个已婚女人,一个离异男人,重点在于,我是恋情的当事人之一,我很幸运和他们分享这一段感情。
影片讲的是女主不断靠近、翻找记忆里被诱奸的经历,最终和几十年的自己相遇,直视内心的伤疤的故事。
在探索回忆的过程中,她发现成年后的自己无意识地对那段悲痛的经历进行过美化,原因是多样的,也许是记忆本身会时间的流逝被扭曲和失真;也许是人总是潜意识里删除或者封存不好的记忆,当痛苦太难以承受时,人只能告诉自己是幸存者,才能减轻对自己的伤害。
五年前看的这部电影,大部分情节我都不记得了,但有一个情节我印象很深。
大概是成年后的女主记忆里那件事情发生的时候的她,是个叛逆且懂得社会规则,懂得分辨是非的,快成年了的青少年。
而为了探索回忆,她找到了当年的照片,发现当年的自己比她记忆里的小很多,当年的她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
而当我看见我六岁的亲妹妹穿着我当年的旧衣服时,2023年的我突然对这部我2018年看的电影有了新的感受。
那是一件绿色的毛衣背心,承载着我很多童年记忆。
和绿色毛衣背心相关的,我印象最深刻的记忆是一个很冷的冬天,我想要给自己洗个澡,我熟练地为自己烧好水,准备好洗澡需要的一切工具,但到了脱衣服的环节我怎么也脱不掉这件绿色的毛衣,可能是因为我太蠢,也可能是因为我穿得太多。
不管什么原因了,总之我没脱下来。
当时我看着水慢慢变温、变凉,而家里也没有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的我哭着向我远在城市里的妈妈打电话求助。
而我的妈妈除了安慰我别无他法,晚上等我奶奶回到家里之后,我妈妈给奶奶打了电话,说了什么我不清楚,但我能肯定不会是指责因为她从来不会指责任何人。
我看见我的奶奶笑着跟我妈妈聊天,挂电话的那一瞬间她的脸阴沉下来了。
那一瞬间,我立马明白了,我完了。
不过又是家常便饭的殴打,不过就是留下浑身的伤,这样的事上演过一遍又一遍,但为什么唯独这次记得这么清楚呢?
可能是因为我当时穿着我最喜欢的绿色毛衣。
而在我的记忆里,这件绿色毛衣应该会再大一点,当时的我也不是六岁的孩子,或许11、12岁的样子。
虽然我在11岁就逃离了那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回想起过去的事情,那个小女孩总是11、12岁的模样。
当看见妹妹穿着我的绿色毛衣时,往昔的故事好像突然打在我的面前,那个很脆弱、天天都想哭的小孩不是已经懂事了的大孩子,只是一个六岁的、本应该被爱护的小孩。
同样的年纪,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妹妹过着天堂与地狱般差距的生活,但没关系,我会拥抱过去受伤的自己;我也会更加爱穿着绿色毛衣,笑着夸奖我的衣服很漂亮的妹妹,世间险恶,但她永远有后盾。
(内容跟电影关系不大,但突然很有感悟)
13岁的女孩在叛逆的岁月里,对“我的人生我做主“太过渴望,被成年人利用。
天真的女孩子用自尊心来掩盖内心深处的疑惑,哪怕她的生理上已经出现的极度恐慌(呕吐到无法下床),孩子的本能让她不停的回避正在发生的丑恶,为了安慰自己,她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初中小女生的小心机战胜了比她丑陋几百倍的成年人:“我是自愿的,看我甩了他,是他败得溃不成军” 。
最后她为了盖棺定论还写了一篇美丽的爱情日记来封存这段历史。
多年后,女孩子人到中年再次打开记忆之门。
无法控制的紧张让她不得不再次审视自己的过去。
几番挣扎后,她找到了当年性侵自己的男子,在他面前,她一下子就崩溃了。
那年,被伤害的溃不成军的正是她自己。
垃圾恋童癖。手段是接近小孩,给小孩洗脑忍耐痛苦是美德为之后的性侵做铺垫,同时不断洗脑说你是大人了你很成熟也是为性侵做铺垫。记忆会自动美化,但记忆也会留下真相的痕迹。垃圾恋童癖,气死我了。
故事。结构。反思。题材。少女性侵,意识觉醒。
短评里说好莱坞没有studio买这个片 实际是导演自己决定卖给HBO的 因为影院上映范围太有限 电视才能让更多观众看到
作为一部电影而言,叙事方法可以,层层揭开真相,但属于比较拖沓的
2.5星
电影叙事没那么清晰,这个题材看过几部了,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希望性教育能被正视然后重视,也希望每位小女孩都不会经历这些,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HBO是有些马力克在身上的。(不是)。这剪辑有点碎,跟的有点累,不是导演自己剪的,3个editor。a. There must have been a witness. b. Wanted to be treated as a special person
再好的题材也掩饰不住你毫无才华。
有病就去治,好吗?巨烦这种来回来回切换场景,看得人云里雾里然后恍然大悟就是牛逼电影了?与儿时自己对话?臆想症有病就去治好吗?逐渐寻找自我?你呆在家一次性把那些写的东西啦信笺啦全部看完再开始寻找自我好不好?再一次吐槽这种生而不养的傻逼父母,责任重大呢
Maury Show女拳版。
希望女孩都能学会辨别看似无害而浑身发骚的渣男 以及发现那些看似无聊老实巴交但内心纯洁火热的能给各位菇娘一段美好感情经历的肥宅🙄
从头到尾,充满同一镜内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与过去自己的对话,现在自己与过去亲友的对话。开始很长时间,这样的处理让我心烦,渐渐发现这就是一个悬疑故事,一个解决自我伤痕心结的悬疑故事,那些与之对话的亲友渐变成了目击罪行的证人。终于,在对观众不停灌输和强加,被性侵女童不是受害者,甚至性侵者只是她的第一个恋人后,在现实和过往持续对话的交叉剪辑下,来了个巨大反转,圆满了这个米兔时代的漂亮信笺故事。
詹妮弗的初恋乐园。
天真少女的性启蒙,朦胧爱恋与变态欺骗,真真假假的拿捏得不到位,不好看
一点都不好看
ltp去死啊
让人感到不适的片子都不是好片子。性侵对一个儿童的摧残是致命的。
感觉就是相当婊子还想立牌坊,细腻的娓娓道来说的是爱上那个强奸她的人,最后找到比尔,知道爱是假的。但她心知肚明那是强奸,却不敢,不肯去揭发,虽然自己也支持女权,但救不了自己,也不想救自己,说的很文艺,但就是各种自己给自己下套,蒙蔽自己,欺骗自己罢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把这一切写成书,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何用处。这些东西能让强奸幼女的人有良心?能让自己不爱禽兽?能走出心理阴影?能告诉小孩子不要爱强奸你的人?看完这部电影,电影的技术和艺术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才有资格在电影院讲自己的故事。
「十三岁的模样」和「他哭了」是两处神来之笔, 建构了「爱」的柔软与刺目。「女孩对女性的向往」映衬着「女性对女孩的捕猎的」,两相对比更觉冷漠与伤感。故事结尾,小女孩呕吐后回到床上,身穿小圆点图案带蓝色蝴蝶结的睡衣,简单的儿童样式,但小主人已经历了世间最复杂难言的关系。
电影来说四星没问题,个人不太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