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一叶知秋到底有多美。
我着迷于看似波澜不惊平淡如水,但实则蕴藏着震天动地伟力的叙事方式。
而《偷书贼》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用平实的镜头语言,以死神略带感伤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传奇故事:1939年的冬天,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母亲送往德国一户贫穷的夫妇家寄养。
弟弟却不幸死于路途中。
葬礼之后,莉赛尔意外得到了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并且疯狂爱上了读书,可那是法西斯暴虐统治的时期,所有的书籍都被烧毁,她就忍不住开始偷市长家的书。
在战乱与困苦中,她像一株野花一样顽强地寻找着阳光雨露,并且用阅读的力量拯救着周围受苦的人们。
电影由老戏骨杰弗里•拉什主演,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
诚然,这是一部从侧面讲述纳粹暴行与战争残酷的电影,如同《安妮日记》、《潘神的迷宫》、《美丽人生》。
但我却觉得《偷书贼》与《朗读者》在本质上是最相似的,而且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二战时的德国。
《朗读者》中的德国女人汉娜偏执地匪夷所思甚至可笑,她一遍遍让少年米夏在做完爱后为她朗读文学书籍却不告诉他自己不识字,甚至在最后关头宁愿被判终身监禁也不愿当众承认这一点。
在《偷书贼》中我再次看到了相似的情节,德国小女孩莉赛尔因为被同学嘲笑不识字而气愤地大打出手,并且在寒冷漆黑的地下室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爱上阅读后无视战争的死亡与恐怖一本本地偷书阅读,近乎宗教般地狂热。
电影的结尾,死神借战争之手最终带走了小女孩所有亲人和朋友的灵魂,却选择让她继续幸福地活下去,一直到90岁高龄。
为什么呢?
对照着战场上人们的互相残杀,小女孩借由阅读与文字所散发出的力量,让死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他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
多么精妙的寓言:阅读散发出的爱和希望,连死神都望而却步了!
一个在面临死亡时可以安静地讲故事、快活地拉手风琴的民族,注定是打不败的。
这多么像泰坦尼克号上那些卖力拉小提琴平静迎接死亡的人啊。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而这种精神来自于阅读。
阅读可以让你精神深邃,气质高雅,卓尔不群,甚至在面对死亡时都能不慌不忙,从容镇定,如同苏格拉底为了法律的权威而接受死刑。
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首都柏林则是全德国书店最多的城市,平均每一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据统计全世界图书中有12%都是德语,相对于占世界人口仅1.2%的德国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说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都不为过。
反观中国,纵使一些地方政府偶尔举办书香节之类的活动刺激全民阅读,可是现实依然不容乐观。
即使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实体书店常常倒闭已经屈指可数,存活者也大多经营困难。
相比中国海量的人群,中国实体书店的数量简直是九牛一毛。
虽然网络书店崛起,依然无助于改善阅读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而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1本》,载于《深圳晚报》2013年5月21日)。
毋庸否认,国人宁愿吃喝玩乐求神拜佛都不愿意认认真真读一本好书。
不是没时间,而是根植于脑海的观念出了差错。
在国人的观念里,阅读从来都不是第一生产力,更谈何信仰。
特别在如今这个经济膨胀物欲横流的特殊时期,在阅读与赚钱的选择上自然会靠拢后者,甚至觉得做一个有钱的文盲也很好。
但相反,德国人会觉得不阅读没文化比贫穷甚至死亡更可怕更可耻。
你也许觉得德国人刻板保守,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为德国人鼓掌欢呼。
当然我们国家也缺少德国那么浓厚的阅读文化。
我们的文化中对权术财富的尊崇远远大于阅读,因为阅读无法带来现实的利益。
所以国人血液里缺少阅读的文化自觉。
除非为了考试或者被威逼利诱,否则打死也不会主动去看。
不读书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成了一副空壳子,只是在说话,却没有思想。
当没有了精神支柱,社会就普遍处于狂躁不安之中。
各种耸人听闻的言论、各种没有底线的言行层出不穷,这都是国人灵魂空虚和精神危机的体现。
不阅读的人活一辈子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不阅读的民族就是东流西窜的一盘散沙。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一个保持阅读习惯的民族也能保有起码的尊严。
但是如果抛弃了阅读,那么即使在貌似最昌盛的时代,也可能发生整个民族腐败堕落的悲剧。
我们总是抱怨诺贝尔奖不给国人,可是连读书都困难的民族配拥有诺贝尔奖吗?
别到最后,满大街都是脑袋空空腰缠万贯的爬行动物。
既悲哀也惹外族笑话。
我不禁怀念起“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那个可爱纯粹的时代,理想主义点又何妨?
只可惜求真求道的人如今越来越少,出卖灵魂自甘堕落的人却越来越多。
阅读是通往天堂的阶梯。
如果你的灵魂已坠入地狱,及时阅读,还不算晚。
Memory is the scribe of soul. (Aristotle)Memory is an incredible thing, the 'scribe of the soul', according to Aristotle, documenting the past and maybe even adding a dash of artistic licence.In my religion, we are taught that every living thing, every leaf, every bird is only alive because it contains the secret word for life. That’s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us and a lump of clay. A word. Words are life, Liesell.The only thing worse than a boy you hate is a boy you like, right.
昨晚看美国佬布莱恩·派西维尔执导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盗书贼》,实在令人失望之极——美国人讲述的德国故事,牵强、弱智到傻逼,什么都想表现,什么都表现不突出。
最终导致一部描述人类智慧形成的小说,被烹制成一锅弱者大杂烩。
首先,这部电影主题不鲜明,偷书,偷,和书,方才是主角,导演却将两者都弱化了,似乎德国民众在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孩子们在盖世太保淫威下的惊恐,犹太人遭受迫害时的无助……一大堆老掉牙的美式二战视角堆砌在一起,而“偷”字贯穿的主体情节,被简化为两起有惊无险的幼稚园叙事。
至于“书”,更是被概念化的道具,电影开始时,日耳曼小姑娘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
书中的内容被彻底忽略,以至于电影旁白者的身份都难以为观众所认识,以至于当死神最后降临小镇,审视他的猎物时,绝大多数观众都还蒙在鼓里,傻乎乎等着一位充满慈爱的旁白大叔会出现,跳出画面来拯救这些无辜的人。
犹太人马克思的形象,更是被糟蹋成一只待宰羔羊,除了饥饿、疾病、惊慌、怯懦之外,这小伙子还会给观众带来什么别的印象吗?
没有。
事实上,马克思是小说中最主题重要的人物,他就是“书”的化身,是传递、诠释那14本书籍精神内容的智者,更是希伯来文化与日耳曼文化交融的化身,遗憾的是,导演把他变成一个要靠小姑娘施舍以阅读而苟活的弱者,本该是由他扮演的灵魂拯救者形象被彻底抹杀。
一部讲述书籍与人文精神是如何振奋人类灵魂小说,被简化为一出可怜虫苟且偷安的肥皂剧。
同样是对战争反思的电影,同样是从孩子眼中看待纳粹思想,德国影片与好莱坞电影实在存在天壤之别,看看德国电影《铁皮鼓》、《浪潮》您便知道,好莱坞电影对纳粹思想毫无批判能力,他们能做到的,仅仅只是肤浅、廉价的煽情。
在《偷书贼》中,但两个孩子在空旷的小河边大声喊出“我讨厌希特勒!
”时,观众的心被揪得紧紧的,因为生怕俩孩子因此而遭到厄运……这样的情节设置有什么批判意义?
只能反面凸显出希特勒的强大罢了。
当智慧被弱化成羔羊,死神笑了。
观看指数,2颗星;有兴趣阅读中文版《盗书贼》的朋友,可以单独与我联系。
我有电子版提供。
剧情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至少在剧情上都有所保证。
问题出在形式的取向上。
场景布置精致,但缺少真实的细节,光线戏剧化,妆容过于精致,这都不是战争时期普通人会有的状态。
这直接带来的问题是形式上的浪漫化,它会消解主旨的浓度,会让人脱离到影片之外。
另一个是语言文字的问题,之前看《巴比龙》,我很不满的一点是明明是法国故事,全程英语。
但这部二战时的德国故事,你要全程英语倒也行吧,为何纳粹军官说话和所有人在广场中焚书的时候唱的德国国歌是德语?
然后就是小女孩看的书、从市长夫人家偷的书都是英文的……在家里一黑板上写的也是英文,这在纳粹德国连自己的文艺作品都要焚烧的时代是不可能的事,而且这些书的特写可以看出不是铅字印刷……没有铅印的凹凸感,更没有针对铅字字体做的特殊优化,只是电脑字体……如果你要做时代感,这些都不能将就。
小说、戏剧和电影的故事架构和叙事方式实际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基本都实现,更在莎士比亚的年代得以完善,现在的这些作品基本都跳不出这些框架,那么真正吸引人的应该是对于时代的重现和想象,这些故事架构在各时代演绎,还有就是人物的状态,这些都剥离的话,就空洞了。
以好莱坞为首的电影工业化体系就像互联网上拍照的软件一样,通过“滤镜”和对于点击量的追求,讨好视觉观感和受众的同时,也带来了摄影意义的改变,而且是不好的改变,不能说对美的追求是错误的,而是在于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去追求纯视觉上的美,因为脱离了真实的美是一种浪漫化,会消解意义本身。
除非你是要拍《海蒂和爷爷》那种天真无邪和阿尔卑斯山区的美丽风景,那视觉上的浪漫化是加分项。
從本片學到兩點:愛來自於愛,和血緣無多大關聯;智識讓人生美麗,有趣。
在防空洞裏一個美麗的少女從容不迫地給驚慌失措的大家轉述自己從書上知道的故事,不僅轉移了痛苦,給大家信心,把大家團結在一起,還在苦痛上打上知性的烙印,給大家提供一個可以俯視生活的高度。
這個高度是我們和生活抗衡的唯一武器,而這個高度只能來源與書籍。
所以,發生在這個偷書賊身上的故事才這麽動人。
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
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
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
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
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
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
她忍不住开始偷书。
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I have seen a great many things. I have attended all the world's worst disasters, and worked for the greatest of villains. And I've seen the greatest wonders. But it's still like I said it was: no one lives forever. When I finally came for Liesel, I took selfish pleasure in the knowledge that she had lived her ninety years so wisely. By then, her stories had touched many souls. Some of whom I came to know in passing. Max, whose friendship lasted almost as long as Liesel. Almost. In her final thoughts, she saw the long list of lives that merged with hers. Her three children. Her grandchildren. Her husband. Among them, lit like lanterns, were Hans and Rosa, her brother, and the boy whose hair remained the color of lemons forever. I wanted to tell the book thief she was one of the few souls that made me wonder what it was like to live; that in the end, there were no words. Only peace. The only truth I truly know is that I am haunted by humans.”顺便吐槽下居然是唐家屯的导演哈哈哈(算了不黑他了以及旁白声音太销魂,发现演过V for Vendetta,果断跑去搜有声书,发现only time will tell 是他和Jeffrey Archer 还有Emilia Fox一起读的……救命……还有喜剧代表作cabin pressure 是他和John Finnemore, Stephanie Cole 还有Benedict Cumberbatch 一起读的……不要酱紫啊嘤嘤嘤
最近看了几部电影《二战男孩逃生记》、《波斯语课》、《反抗军》、《伯纳德行动》、《法兰西组曲》、 《猎杀T34》、《平凡岁月的魅力》、《偷书贼》等。
并没有刻意找同类影片,但就很巧合,几部片子都是战争题材。
看完之后,有了一个共同的感受,影片都是很隐忍克制地表述,在战争、死亡、逃生等如此的境况下,最大限度描写人性的光辉,坚守着对生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期冀,这是最让人动情动容的地方,力量感更强大。
影片的背景都是让人战栗的杀戮、集中营等,但都从小视角、小人物切入,描写他们面对战争以及苦难的态度,捕捉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情,给予最大的温暖和感动,从而让人反思。
《偷书贼》是这几部影片中最后观看的,但我深深地陷入情境中。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被影片最后的轰炸,小女孩面对养父母和小伙伴鲁迪的死亡吓住了。
看这类影片,我特别关注片中一次一次出现的时间线,如:屏幕上打出1941年11月,1945年1月等诸如此类的点,因为我觉得越距离战争结束,苦难也就快结束了。
小女孩莉赛尔的养父已经熬过了征兵、受伤,终于回家,轰炸让一切化为泡影,这就是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
《偷书贼》中,有一个共同的视角,就是母亲视角。
影片中第一位出现的母亲是小女孩莉赛尔的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坐火车送他们去领养家庭,途中,弟弟过世了,简陋的葬礼上,她捡到了第一本书。
之后,她多次提起妈妈,并给妈妈写信,但影片中妈妈没有再出现。
第二位母亲是她的养母,她眼中暴戾的女人,对小女孩到来的目的性和不满毫不掩饰。
但有一个片段,养母在获知家里藏匿的犹太青年马克斯苏醒了,活下来了,她第一次穿戴整齐,离开厨房,从家里走出来到小女孩的学校,告诉她这个好消息,还在同学面前佯装训示她,这一幕足以让人泪目。
这位本来有浓浓的情感,却被战争和苦难重压,变得越来越暴躁的女人,偶尔呈现出来的那份真实和温情,对内心的冲击感更强烈。
第三位母亲的出现是赫尔曼夫人(镇长夫人)。
她坐在车里,远远看到小女孩在焚书的火堆中捡拾到一本书,而没有任何行动,就预知这是一位有故事,人性没有泯灭的女人。
果然,在小女孩到镇长家送洗好的衣物时,她出现了。
这是一位一直沉浸在失去儿子悲痛里的母亲,她在小女孩面前打开书房,整个房间都是书籍,都是她儿子喜欢的。
她说小女孩是勇敢的孩子,她儿子也很勇敢。
她与小女孩的对话很少,都是缓缓地语速,画面也是静静地目视,默默地陪伴着读书。
但她的目光里蕴含的母性光辉已经盖过了一切。
还有一位母亲是小女孩与犹太青年马克斯对话中提到的希特勒母亲。
小女孩问马克斯:你觉得我妈妈真的爱我吗?
马克斯回答她:当然了,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希特勒的母亲。
小女孩儿又问:她会给他写信吗?
马克斯回答:亲爱的元首,我在等你爸回家,爱你的妈妈。
看完这一段彻底被击倒了。
马克斯,一位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疯狂追杀的犹太人,一位母亲把生的希望留给他的青年,东躲西藏,不见天日,自己的生命随时都可能失去,却在小女孩心里投下了一抹阳光,让她感受爱和温暖,而不是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
电影有一种力量,电影人有一份责任,你传递的美好越多,不美好就没有容身之所,你给予的温暖越多,寒冷的夜晚就更容易熬过去。
2021.10.20降F调
影片结尾,Liesel与Max重逢
Ben Schnetzer
偷书贼8.7[澳]马库斯·苏萨克 / 2018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本书由浅入深,从二战德国的一个小街道开始讲起,通过叙述邻里关系和再现当时人们的生活起居,娓娓揭开二战的伤疤。
整体不是很悲观悲壮,但足以吸引你自己去挖掘这段历史。
看完了《偷书贼》的电影版,没有书带给我的惊喜多,有些情节不是读过书的根本看不懂,还是很喜欢书本的细腻,真实完整且接地气的展现了二战时期德国一个街道的生活场景。
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太零碎了,把情节像纸片穿线串起来似的,过渡僵硬不是很自然。
女主有点年龄有点大,看上去十七十八岁的,演九岁的小女孩属实出戏,而且表演不是很灵活,这个女主演的莉赛尔总给我一种呆呆的不太聪明的样子,我想这主要怪编剧设计的情节和摄影剪辑的镜头不是很给力,电影中的它们着重于表现“书”的情节,还给了很多“魔幻”的书的特写镜头,这些镜头主要出现于马克斯重病,莉赛尔给他读书的那段,说真的这么剪辑真的很迷,有点不太适应历史电影中出现“魔幻”的粒子光效,也没能get到导演想表达什么,强调文字的重要性或是时间的流逝或是点题“偷书贼”🤔?
我想原著中“偷书”、有关“文字”的描写可以作为线索,但不能作为主题,顶多只能作为副主题。
因为这毕竟是一本历史小说而不是文学性强的小说,作者所构造的“偷书”是服务于当时那个社会大环境的,特意从“偷书”作为一个切入点去缓缓道来这个故事,而不是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读书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读过原著的话,我真的会得出这个道理。
这点可以有,但不能耗费一整部电影去渲染吧。
如果多聚焦社会大环境、少一些有关于“书”的镜头就好了,或许增长电影时长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像这种比较日常的小说改编电影也是有些难度的,所以能拍成这样也是很不错的!
👍另外影版的马克斯真的很有魅力啊!
很喜欢马克斯和莉赛尔的相处模式,像知己一样,他们都是彼此的best friend!
尤其是最后他们经过苦难拥抱在一起的镜头,那时候莉赛尔也长大了,红色衬得她肌肤柔嫩光亮,整个一小淑女,马克斯也不再东躲西藏梳妆打扮了一番,二人相拥在一起俊男美女真的很养眼!
(Ps:第一篇影评献给喜欢的影片!
)(再ps,妈妈罗莎的扮演者Emily Watson真的很有辨识度!
)
《偷书贼》 一部很完整的 关于死亡 关于战争 关于阅读给人带来的灵光 关于善 爱 人性 家人与温情的电影。
其中有一些片段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就想到什么写什么了,先后顺序无重要性程度之分。
第一,刚才想到辩论场上的语言运用问题,电影里麦斯让妮素不要用大家都用的词去形容天空,而是用你自己的语言,如果你的眼睛会说话,它会怎么形容这片天空。
这让我想到辩论场上,是否赋有个人独特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反倒是个人魅力和语言魅力的双重体现呢?
虽然不同辩位有不同任务,像二辩专门就是一个反驳位,理应做的就是以最精炼清晰的语言去反驳对面,主体差异性似乎并不需要怎么体现,但这是对语言表达价值的一种抹消,是可惜的。
所以这一点也许在以后的辩论表达中能给我一点点启发。
对了,也许修辞的运用就是为了避免千篇一律,表达独特的理解与感受,所以也才是文学的一部分价值,本身就意味着是与众不同的,是各人有各人的答案的,是展现人类感性的多样的,是与效率相抗的。
第二,电影的场景构建让我有了一种沉浸在有爱的家庭氛围中的充足安全感,家庭的“安全感”这东西,在我看来几乎胜于一切,因为每个人是孤独的个体,作为孩子能够没有理由地享受到无条件地爱和照顾,那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种感受了。
而爸爸、妈妈、妮素、麦斯的互相扶持和爱,让我有一种我也想要这样去给予别人,也想要得到来自他人的如此这般的“家庭”的爱的渴望。
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家庭和爱的温暖和力量。
第三,本部影片从开头就是以死神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的,似乎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点,从开头就已注定,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在奔赴死亡。
而麦斯在影片开始,从对犹太人的抓捕中逃过一劫的时候,还有黄毛邻家男孩鲁迪被征召去精英训练营时,他们都表示“想活”,“想活到成人”“想拥有更多生命的机会”,这似乎告诉我生命是真的宝贵,有太多美好可以去发掘探索,应该珍惜。
为毛要炸死,就为了显得导演很公平很有道德制高点吗?好好的一部反思片给拍成了鸡汤片,渣渣
讲英语,而且还刻意讲德语口音的英语,太出戏了。
And the boy whose hair remains the color of lemonds forever-Rudi is one of my best characters, the running boy^^; 原著文字表达的情感更细腻
混乱的流水账,主题在“偷书”与“战争”两头摇摆不定,再加上全知视角“死神”的旁白,到最后也没弄明白它到底想讲啥。结合这莫名其妙的潦草结局,这片子想表达的难道是“生死无常”?
战争真是残酷,影片很棒,推荐
儿童版二战片,快进看完。
“当数万人民在防空洞里担惊受怕着,一位犹太人却感谢上天眷顾他得星辰”
对原著较忠实的改编,Humbermann夫妇塑造得栩栩如生,小姑娘非常可爱,Rudy的调皮劲差了一些。在不蓄意展示苦难一点上做得比较成功,对文字的两面性的反思被切掉了,令人遗憾。
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
看了三次 还是没能坚持看完 拖拉的电影 我还是放弃了
在一群德國人中不停地用英語交流,領我實在無法帶入劇情,Es tut mir leid。
拍得太温吞了,煽情刻意了点,也没有体现出“书”在片中的重要功能,反而是一再的突显女孩和养父母、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情感倒是挺细腻的,也挺感人的,至少把我给感动了,特别是艾米丽·沃森饰演的养母一角,因为前后的反差太大,最后的结局反而让人潸然泪下。如果再深入一点就更好了。
The most boring move! Ever!
几个演员的优秀表演也挽救不了故事的无力跟无聊。
满天乌云中的一束束阳光
纳粹德国的题材太多了,经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出发,反映了当地纳粹的酝酿和推进、犹太人的被迫害,几个主要人物刻画还算具体,杰弗里拉什老当益壮最养眼。但不得不说实在是太拖沓了,结构不行,几次出戏。
没看过原著,最后还是被虐到了,命运将大家重聚结果就是方便让死神一齐带走……女主始终还是幸运的,在她跌跌撞撞的生活里遇到了太多的好人,Papa拉响的手风琴、Mama凶神恶煞地送来弟弟的照片、Max抬头看到的漫天繁星、Rudy最终得到的一吻、Liesel从兜里掏出来的一捧雪,这些金灿灿的时刻点亮了战争下的小镇,电影技法固然不够脱凡高明,但确实让我很感动很喜欢。
很多的电影以旁白贯穿始终,但此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叙述者本身就是死亡。很温情的故事,人物塑造得很成功,表现出不同性格的人性之善。但是节奏实在是太平淡,最后的结局很伤神,以及糖份太重。看的时候可能很感动很喜欢,过后却很容易遗忘。The music is sad but also, hopeful. @Park Terrace 6
老套的剧情+台词,打感情牌也没用。
已经很久没有打五星了,因为很久没有电影能够给我柔软的感动。在emirates上面看的,从故事到画面的质感再到服装都无懈可击,况且又是关于书的故事。四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