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Complete Unknown》讲述了19岁的鲍勃·迪伦初到纽约,从无名小辈到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生活。
这是一部音乐传记片。
电影里的六十年代纽约,格林威治村这一片,真有意思了!
我还是挺喜欢纽约的这个时代的。
这是不是纽约在文化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我不觉得鲍勃·迪伦是叛逆的。
他无论是初到纽约时的无名小辈,还是后来崭露头角,完完全全是同一个人。
他的音乐能打动人心,靠的是坚持自己的追求。
在民谣音乐节上,他给吉他插电,结果被喝倒彩扔水瓶,这种不得人心,也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的追求。
明明是同一个人,一会儿被喜欢,一会儿被讨厌的,只能说人们常常无法连贯地思考,就像一片土地因为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干涸而皲裂,民意因此分化成一个个孤立的标签。
鲍勃迪伦在民意上走着走着,难免有时就掉进标签和标签之间的缝隙里。
他还是他,但是人们的想象暂时覆盖不到了。
这是在民意上走路的人的普遍困境。
这个电影,我觉得拍得挺保守的。
大概是拍给那些纽约上东区六七十岁的老爷老奶,让他们追忆青春吧。
哎呀,我很难想象,如今那些安稳的老头老太太,当年如何“叛逆”——性解放、反体制、波普艺术。
说实话,要把这些叛逆的符号套在他们的白花花头发上,有点难以想象。
他们看上去很温和保守不是吗?
连线上购物都不太会。
怎么之前那么抽象?
难怪卡尔·奥韦·克瑙斯高会觉得时光停滞了。
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已经那么抽象,已经把反文化玩到了极致:垮掉的一代文学、反战音乐、拼出玛丽莲·梦露脸的pop art,几乎打破了所有能突破的边界。
一个社会之前文化玩透了,连反文化都玩透了,接下来,该怎么继续往前走呢?
相比之下,幸好我爷爷年轻时插秧而不是做嬉皮士。
我的意思是,幸好我出生在一代比一代强的阶梯上,出生在一个傻乎乎的对未来倒还有些信任的环境里。
我也因此沾染着傻不愣登的乐观。
这挺好和所有人一样,我也在等待,等待一个能表达我们时代的人。
六十年代的纽约有迪伦用音乐唱出精神,有垮掉的一代用文学书写挣扎,good for them,but,看看自己的种族、文化、社会、时代……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命名我的人生经验,更别提理解和讲述它们了。
有没有人可以表达这一切?
我像是在等待一个希腊戏剧里的英雄,或是等待一个希腊戏剧外的独裁者
《完全未知》把迪伦塑造成为一个十足的混蛋(事实上他确实是的)。
本片在叙事节奏上把握得接近完美,只有那为数不多的观影门槛也许会让路人观众有些费解,以及三角恋情确实是有些些烂俗的。
然而,这些都不影响对迪伦的塑造。
在波澜不惊的两小时稳定叙事后,随之而来的高潮却突然让人热泪盈眶。
这是我最爱的那类传记电影。
比多年以前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要好上太多,《猫王》更显得是一部烂俗爆米花。
甜茶的表演我只能说影帝实至名归,像迪伦是另一回事,微表情才是绝杀。
我本科时曾写过一篇关于鲍勃迪伦为何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论文,上万字过后,对鲍勃迪伦依然没留下什么印象。
这部电影也是,苦心孤诣地演绎了140分钟后,依然没能捕捉多少关于人物的鲜明印记。
鲍勃迪伦的传奇感与其他人不同,别人是鲜活,而他是缥缈,若是从具体的生活轨迹切入,很难精准地抓住他的人格特质,只能从他的歌曲、他的嗓音里感受灵魂的形态。
2007年的传记片《我不在那儿》怪异地启用六名男女老少演员分别饰演鲍勃迪伦的六个方面,却与鲍勃迪伦的随心所欲、变化无穷意外契合,在他的艺术生命里,仿佛能看到多个平行时空的叠影。
相比之下,本片的表达实在保守和平淡,是一部始终游离在人物之外的传记片。
对本片最大的感受就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割裂。
对于这样一个神秘的歌手、诗人,电影创作者似乎并不知道如何发挥想象力去杜撰、去补全现有资料以外的人物形象。
电影里这个年轻的鲍勃迪伦的内核是朦胧的、性情是模糊的、追求也是混乱的,更多地去陈述他在两个女人之间无所事事的周游,看不懂他的激情和热忱所在,即便人们把吟诗当作对话,也全然不是浪漫的,而像是一种巧言令色的修辞。
同时,电影也很少去索引他的音乐和时代的关系、和自我的关系,以至于他的才华像是凭空出现,他的想法犹如无源之水,观众很难得知他的灵魂接下来要往哪个方向摇摆。
于是,电影里对那些经典歌曲的呈现,词作里的思想性和战斗性似乎终结于词作本身。
每每鲍勃迪伦开始唱歌,在吟唱的字眼里浮现出那些强烈的观念、睿智的洞察、清澈的心态和丰沛的情感,都不禁让人怀疑这样的歌曲是否是这个开口唱歌的人所写。
甜茶演戏的态度已经很端正,可惜实在没有天赋。
从幕后了解到他花了很长时间模仿鲍勃迪伦的音色、唱腔、神态,也学习了弹吉他、精进了唱歌,在电影中的唱段偶尔会让人真假难辨。
但他的贡献也仅限于自弹自唱的模仿秀,除此以外的演技,同导演对鲍勃迪伦的理解一样迷茫,时不时流露出没来由的阴险、深沉、萎靡的表情,虽然一张脸被装饰得格外老成,但还是暴露出他是个脑袋空空的青少年。
Santa Ana的峰值,大风吹得门窗呼呜作响,像老天爷吹海螺;高温,华氏75度,SD的七月不过如此;干燥,给猫剪指甲,轻轻一碰她的毛发就会起静电,好像世间万物,只需要轻轻触碰就会原地自燃。
名副其实的炸毛。
电影院冷气开得足,光线灰暗,没人卖票,没人检票,没人卖爆米花和汽水,巨大的前厅,只有个老太太在门口呆坐,不知所司何职。
走进去顿时感到里外极大的反差,犹如鬼屋,现实突然割裂开来,有不真实感和末世感。
刚到美国的时候常到影院看电影 – 二十多年前了,穷学生时代最affordable的文化生活。
一张票进影院,看完一场又一场,没有人管我们,再穷也会买汽水跟爆米花,吃的喝的都有了,还有充足的冷气。
没有为自己的委琐感到多少羞愧,只感恩“老美”的大气慷慨。
一天看下来,头晕眼花,扶墙而出,真的是请我接着看都不能了。
时间还有点早,先进放映厅看preview。
周遭漆黑,屏幕则是刺眼的,令人炫目的声光影,“呼啦 –砰 --”劈头盖脸地砸将下来。
好久没进电影院了,相当不适。
是恐怖片没错。
变成了Zombie的男人,小女孩紧张的呼吸声,十分响亮,此处表现她是在低语,然而又不能真的低语,“Daddy, I love you so much…”像是台词机批量制作... Zombie没有说话。
此时我意识到这不是preview, 而是走错放映厅了。
“A complete unknown”这边连我在内大概有六七个观众,太黑了,数不清。
越发显得电影院大而空洞。
电影节制舒缓,像着了色的旧照片,涵盖了我看过的所有迪伦民谣时代的油管视频 – 一场床戏都没有。
迪伦一根根地抽烟,还原度可以说是相当的高,光音乐就值回票价了,包括那张著名的唱片封套,焦糖色的秋天,迪伦和女朋友走在纽约街头~以及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甜茶简直就是天选迪伦,形神兼备,迪伦本人对这部电影不置可否,但说过Timmy is a good actor. 吉它口琴唱歌都是甜茶亲自上阵,据说练了好几年。
关于他的恋爱,着笔很多,似乎太多了。
落了俗套,但是还是招人喜欢。
所有恋爱都有姐弟恋的感觉,女朋友们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纪录片了Joan Baez 叫他Bobby;电影里叫他Bob,老实不客气地请他fuck off。
迪伦躺在床上批评Joan的诗不怎么样,Joan说,Bob you’re kind of an asshole – 这些虚构的片段,大概是从Diamond and Rust演绎出来的。
As I remember your eyes Were bluer than robin's eggs My poetry was lousy you saidJoan确实不是创作型歌手哈,这首她最著名的原创,就数这个细节最打动我。
Pete Seeger的演员看着面熟,原来是Edward Norton,简直跟纪录片里的Pete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才子型演员别的不说,真的很敬业呀。
影片末尾,情节平缓地走向高潮,Pete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civil rights也好,民谣也好,都是很多人,歌手,艺术家,activists,拿着小汤匙,一勺勺地往里填,Bob Dylan来了,扛着个大铁锹,现在大铁锹要和她们分道扬镳,可是还不是时候呢 …面对这样的挽留,迪伦的决定不言而喻,“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How does it fee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rolling stone不管听多少次,还是会有点鼻酸。
变化令人不安,一切变化都令人不安。
时代像一辆列车,不论多少人用多大的力气,多耀眼的才华,它自有它的轨道,它的方向。
“It was all over now with fold music, and folk’s old guitar knew it. (YouTube comment)”“This was the birth of rock. Anyone wishing to portray the history of the sixties as a journey from idealism to hedonism could place the hinge at around 9:30 pm on the night of 25 July 1965 (Bob Dylan)”他把什么都说了,什么话都给他说了。
他汹涌不安的才华里,驻扎着一个孤独自私清醒的灵魂。
走出空荡荡的电影院,不知为何生起一种决绝感,“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个午后,这样的Santa Ana,这样的电影,时间永远是往前的,never again。
现实和过去和诗歌似乎重叠了。
影院时代匆匆地奔向末路,而hinge应该放在哪里,也许再过十年才能搞明白,maybe it is and will always be a complete unknown。
烂得非常平庸,一星给Bob Dylan的金曲串烧。
整部片子对Bob Dylan的角色塑造是非常失败的,与月亮与六便士的糟糕如出一辙。
当影片想要塑造一个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时,核心是要表现角色的才华横溢。
而本片的三分之二都在重现Bob的桃色三角恋,其所处的时代变迁只有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寥寥数语,其创作的灵感和突破被sex后深夜写歌的几个镜头简单概括,其作品的意义与争议只体现在影片中他人的反复强调,影片更是在其生涯的转折处戛然而止,仅仅通过滚动字幕讲述其摇滚乐的成功与诺贝尔奖的青睐。
观众既无法共鸣其天才,那么影片中表现的他的滥情、任性、我行我素就只会令人厌烦。
更糟糕的是,在两个半小时的片子中甜茶始终咬着后槽牙模仿Bob Dylan的语气,70%的台词都是含含糊糊的气泡音。
加之他的脸和演技都表现不出恃才傲物的气质,以及大量的裸露镜头里白斩鸡一样的身材,Bob Dylan真是好一出晚节不保。
两位女性角色仍然难免脸谱化,John的歌声令人印象深刻,但除此以外就只剩和Bob的情情爱爱和剪不断理还乱。
Pete反而是人物弧光最完整的角色,同样的Newport音乐节、同样的后台位置,从欣喜若狂到失望失控,Norton的眼神戏实在无可指摘。
总之,这样的影片质量居然能提名奥斯卡影帝和最佳影片,全球审美真是倒退三十年。
bob dylan和美国60年代的音乐们啊,辽阔 叛逆 自由,背着一把吉他在走廊上一坐就可以唱起来,其实已经很久没听了,但再次听到你还是会立马意识到,这些是最贴近你灵魂的东西。
是最喜欢的音乐时代了不管是摄影还是写歌,我觉得有灵气的音乐和图像一定会是在与人群和其它声音保持距离的前提下才会产生的,得是自我的 主观的 笃定的,同时也要是无比敏锐的。
对于艺术 孤独是难得的 是宝贵的 更是必须的。
我想很多最好的东西都产生于距离之间电影后劲很足,又在听歌软件上重拾起了Joni Michelle这类歌手。
虽然在观影过程中一直看不惯甜茶吐词不清的说话方式 想给他一巴掌。
但看在BD能写出这样的词的份上 他装逼也是应该的,很应该的。
Bobby和Joan Baez太tm浪漫了。
像两个不为任何人停留的自由的灵魂。
I give her my heart but she wanted my soul.这句词我也瞬间理解了BD现在还在演出,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很难想象老人家经历了整个美国的民谣黄金年代到pop music和白人音乐 酷儿音乐的兴起。
从黑白电视机变成了苹果手机,从打字机写信变成了instagram。
从直接pop in地下酒馆去寻求机会,变成了在youtube上开一个音乐账号等待浏览。
不知道how does he feel呢。
之前被人说过,you are delusional。
我现在当是夸奖,没点delusional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like 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
尽管影片改编自Elijah Wald的《Dylan Goes Electric!》,以迪伦1965年纽波特民谣音乐节上石破天惊(其实是闹剧)的电声演出作为基点展开叙事,但是,作为迪伦粉的我,看完《A Complete Unknown》,最被触动之处,却是Sylvie Russo——对,这是片中的化名,实为迪伦早期的缪斯女神,Suze Rotolo,伟大的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封面里那个美丽俏皮的女郎。
Suze Rotolo的故事,摇滚乐迷们并不陌生,包括其自传作品《放任自流的时光》,陈震老师多年前已有中译本,以及迪伦在《编年史》中的描述,共同勾勒青年迪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所度过时光。
尽管《A Complete Unknown》中对Suze角色的调整,比如Suze从未参加1965年的纽波特,更别提他们隔着铁栅栏告别的那一段剧情,包括电影中对迪伦和Suze分手的描述亦模棱两可(其中重要的一点,Suze怀上了迪伦的孩子,最终他们共同决定堕胎,这是他们关系不可阻止地走向破灭的一环),电影中的这些改编一部分保护了Suze,也保护了尚且健在的今年83岁的迪伦和84岁的琼·贝兹,另一方面,这些改编在我看来是相当成功的,脑补(其实是印证)了我作为迪伦粉对当时年轻迪伦的构想。
有三场戏,迪伦的三次歌唱,台下的Sylvie Russo(我们还是叫这个名字吧)触动了我:第一次是迪伦唱《暴雨将至》。
这时候的迪伦,已是声名鹊起的民谣新星,被歌迷认出的时候赶紧钻入车里(此处致敬披头四hard day life?
)。
Sylvie作为在封面里出现的那个、可能是外界看来全格林威治村最幸福的女孩,镜头给到台下的她,她吞了一口唾液,然后露出了一个欣慰却苦涩的笑容——这一刻,希尔薇知道,迪伦,已经不再属于他了。
这是我在电影里的第一处泪点。
第二次,在新港,迪伦唱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吉他,口琴,破铜锣嗓,台下歌迷大合唱,这是美国1960年代的时代强音,也是迪伦后来要挣脱的声场。
这时候,镜头又给到了希尔薇,此刻的她,早已知道迪伦塑造了“大家心目中的迪伦”,知道迪伦本色的她也知道迪伦必将把此打破,连后台的琼·贝兹也露出了意味深长的表情:这个混蛋,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包括他自己。
最后一次,是的,就是影片的高潮,It Ain't Me Babe。
影片中,迪伦和琼·贝兹看起来甜蜜地唱着这首歌曲,But it ain't me, babe,No, no, no, it ain't me, babe,在台上如一对情侣,打情骂俏,不断地否定和肯定对方——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中,迪伦和琼在1964年对唱过此曲,影片中1965年是移花接木,迪伦和琼之间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希尔薇未等歌曲唱完,已经知道,迪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混蛋,别抱着幻想了,走吧,别被他的才华蒙蔽了。
尽管这里会被许多观众认为是爱情戏份,但在我看来,希尔薇是最早的先知,她预知了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变色龙,他会用一个又一个的真诚的谎言,对自己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绝情的背叛。
最后希尔薇所说的,“他有很多可以聊天的人”,这又印证了迪伦的名言“对于我来说,向50个人歌唱,比向2万个人歌唱更难”。
专栏作家Darryn King在看完本片,认为Elle Fanning对希尔薇的演绎并不好(狗屎),但他在《福布斯》的文章里还是写到,Rotolo留下了“对成名所付出的情感代价的痛苦记录(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还深刻地描绘了迪伦从民谣歌手到混蛋和全球偶像的转变”(a wrenching record of the emotional costs of f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asualty) and, of course, a penetrating portrait of Dylan's transformation from folk-singing jerk to, well, jerk and global icon)。
说的没错,迪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
但,在《无名小辈》这个电影里,导演选择了用通俗易懂的感情线,去替代迪伦为什么要撕下自己被拱上旗手的标签,而最终通向了电,这个改编虽然看起来抓马,但是对于迪伦粉丝来说,如我前面所述,合理,反正迪伦那点破事,没啥我们不知道的。
至于那些不熟悉迪伦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渣男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之类,这只能是取舍了。
反正迪伦的口头禅是,关我屁事,I'm not there。
看了《无名小辈》。
俗套是肯定俗套的。
有多俗呢?
影片至少三分之一都在唱,已经很挤了,还要加上《Like a Rolling Stone》电风琴八分之一拍的故事。
在俗上雕花的是:当年Bob Dylan跟Joan baez在台上唱《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Dylan最爱的那位女友就在底下坐着。
这电影要铺这一幕,感觉要唱了,先让别人唱;别人唱完了感觉要来了,结果他要先唱《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那位女友在底下流泪。
感觉差不多要唱那首歌了吧,直接转场了。
等你都把这茬忘记了,后面又来了一次。
俩人合唱,分手后的女友在旁边站着。
结果唱了《It Ain't Me Babe》,让女友再哭一次。
总结来说,就是让文青陪「甜茶」老师过瘾。
对于稍微了解Dylan的人来说,这些破事都已经烂大街了,电影里再看到有人演出来多少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哈哈,我承认我俗了,听到「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的时候我还是笑着哭了一下。
每年几部传记片,已成常态。
现如今死人扒不过来是扒活人了。
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男演员奖肯定是这部的甜茶与《飞黄腾达》的冬兵之争了。
但是依我看,冬兵的胜算更大一些。
结果如何,尚不可知,但是结果不能全归因演员的功力。
这跟电影本身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相比之下,《飞黄腾达》要比《无名小辈》刺激的得多。
一个是丧心病狂的奸商政客发家史,一个是个性艺术家反抗舆论和旧经纪人规则。
这内容上就拉开差距了。
总结来说,就是哪个电影本身更有意思 ,演员就跟着占便宜。
我就直接说了吧,不管喜不喜欢伍迪艾伦,这部电影本身在剧作内容上就很水。
想想去年《奥本海默》在获奖这一块那是横扫千军。
今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同样是人物传记片,一对比,那差距可谓是云泥之别。
《奥本海默》要是放在今年,这两个传记片恐怕是都没有一将之合。
Timothée Chalamet needs to stop being Timothée and Elle Fanning needs to stop being Elle in the movies. Timothée needs his Leonardo DiCaprio moment to break it through. I can remember him in Call Me By Your Name, in Beautiful Boy, in Lady Bird, in Little Women; and for Christ’s sake even for being Paul Atreides in Dune. But he was all the same kid: that pretty, talented, privileged kid who can do whatever he wants. What kind of disappoints me this time is that he seems to have gotten a role cut out for him, but he didn’t live up to it. I guess Bob Dylan was a deceiving figure in that regard: he seems to also be someone pretty, talented, and privileged to do whatever he wants. However Bob Dylan is different in a profound way. A role with a flair of middle-class smartness is different from someone who has so much talent he can’t handle it, and, coincidentally, speaks to the heartbeat of his very generation. I think this time, Timothée had a real challenge. To look like Bob Dylan does not mean being Bob Dylan. He learned the accent, sure, but that was only the work to begin with (and should we talk about how artificial he sounded in that accent?). In the end I had a problem telling his Bob Dylan apart from all the other roles he played. All these roles that feet like him, look like him, speak like him, carried something in common.Also: what’s up with all these mediocre filmmaking these days? Films are getting longer and longer, filled with distracting details and cliche techniques, each time more unbearable than the last. I mean, is two and a half hours really necessary? And Sylvie (or Suze?) — an imagery of the sacrificial girlfriend, right out of the stereotypical Hollywood romance drama, acted out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at very stereotype — was that really necessary (I mean if she’s supposed to be the real ex-girlfriend, at least give her a little more complexity, right)? If The Brutalist can, to certain degree, justify the length for the richness of its historical implication and emotional intensity, this movie (and a host of others that came before) would have a hard time. I had my initial doubts when The Irishmen came out. I was glad though, in the end, Scorsese did live up to the hype. But as I went to more two-and-a-half-hour-long movies feeling bored to the core, I believe something is definitely wrong. Let’s just say the storytelling and audiovisual language of this movie is unclever, if not utterly banal.
所以拍还在世的名人的传记就很难,尤其是还有无数作品和影像流传的。又想要保持莫名其妙的神秘感,又不能臧否得太过出格,总之就是掣肘太多,怎么都不得劲。不过该说不说,甜茶和年轻时候的迪伦真是一个模子印出来似的。另外这个Joan Baez也算得上奇女子,我第一次知道她是在乔布斯传里面和教主的忘年恋,没想到和迪伦也有过一段。
主创对得起这满场爷爷奶奶的粉丝票嘛😅
#观影手记# 2617试了两次,看不过半小时。是甜茶唱得太差,还是鲍勃迪伦的歌就这么难听?,而且怎么好像都是对口型,没有真唱?戏精诺顿,开始都没敢认。说句zzbzq的,今年同样拿到提名,男主男配平均水准比女主女配可是高太多。
看着就跟梦游似的 他演他的 我刷我的手机
能难看肤浅到这种程度是不容易的
#7 只记得有阵子非常能感受到Timmy有种害怕随时会失去的紧张……?不知道是不是我记忆感知错乱 guess hes in a difference place now. #production / acting / accent - wise it just feels so fvcking forced🥲 #quoteunquotereachingforgreatness (its a promo for Marty Supreme) tc: 5yrs in the making😇 James: 6yrs in the making😃 question y u guys made it a counting thing #对阳刚♂友好是美德
歌唱得都不错,但只是流水账地把名曲串联在一起,配上不痛不痒的三角恋。背景中暗示的时代变迁在贫瘠的文本里显得可笑,人物弧光也很难让人共情,甜茶明年再战影帝吧
这部片子基本就是复现几次现场演出,再穿插进狗血的三角关系,其实鲍勃迪伦有很多的故事可以挖掘,他的传记片明明可以拍的更好看。吐槽了这么多,再来说说优点,甜茶的颜真的无比适配摇滚青年的形象啊!
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
太四平八稳了,甚至都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影片明显就是想照着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票房成功去的,但是没有其激动人心的表现力。片名完全未知,但全片几乎从一开始就把鲍勃迪伦塑造成了一个开了挂的天才,没有将注意力放到鲍勃迪伦的成长反而浓墨重彩笔去关注鲍勃迪伦的感情八卦,这当然保持了充分的娱乐性但也消解了音乐的传奇性。不无聊,但也就仅限于此,某一些片段还是会因音乐和鲍勃迪伦人物本身而触动。
甜茶演出了迪伦的忧郁,诺顿演出了西格的温和。其他演员就算形象不够像也很好的还原了角色的气质
扫盲型传记片,无功无过,不如《我不在那》多矣,可能是最近接了不少商业大片,感觉提摩西茶身上的文艺气质越来越弱了,但我很喜欢这电影对六、七十年代纽约曼哈顿街道和室内(公寓、小吃店、酒吧、地下live现场)的复现,几处街区实景让我觉得“咦,刚才好像看见那个耸肩揣手缩脖子的年轻人从街角经过,只是,他好像换了一件衣服……
迪倫和他身處的時代一筆帶過,迪倫和他的私人生活濃墨重彩。攝影機熱衷在主角唱歌時反复懟到周圍角色的臉上來傳遞「你的音樂令我沉醉 or 痛苦」的信息,這鏡頭語言放在好萊塢都算是爛俗了。
这叙事不只是平庸,而是故事本身都没讲好啊。人物塑造没有什么弧光,甚至不如去看之前那部《Don't Look Back》的纪录片更能了解Bob Dylan的真实性格。故事方面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每首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都没有深挖,所有重大事件都是流水账似的一笔带过,连Go Electric的最后一幕也没有充分铺垫。听歌倒是听的挺爽的,没想到电影里这些歌还真是甜茶唱的。#AMC Century City
没想到壮志凌云2的那帮年轻人,首提奥斯卡的会是Monica Barbaro,但她这里一开腔确实惊为天人。老实说,两个戏份重的女角色在本片都没什么精彩的刻画,但到了该发挥的时候两个女演员都把握住了。至于阿茶饰演的鲍勃迪伦,只能说唱得不好听演得也造作,但这些说不定是传主本身的问题。但片子处于风起云涌的年代,却对时代潮流轻描淡写,未免过于让人失望了,这就明显是导演曼高德的锅了。并且,纵然电吉他事件在音乐界影响甚广,但拿它作为本流水账电影的高潮,完全没足够的爆发力。60
今年甜茶看得有点多了,跟 Bob Dylan 也不熟,平安夜选这部其实有点犹豫的,看到短评里说大半篇幅都在唱歌,hell yeah!就来了。时间线到专辑 Highway 61 Revisited 之前,也就是 1965 年,对于我来说还是太复古了,台下的人为吉他插电而暴怒的时候我:干嘛啊?好好听啊!你们不喜欢吗?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实在是油盐不进。感情戏一般,take away 是他喜欢在贤者时间写歌并且不让别人睡觉,整这些还不如好好点题。特别招人喜欢的角色,目前不清楚人物弧光来自迪伦本人还是甜茶,但是听着歌,看着台下/录音室外面亲友笑得像老父亲一样,还是会嘴角上扬。How does it feel?愿你不必随波逐流。
看过的音乐传记片里数一数二的难看,调动着顶级资源,最后交出来的是伪歌迷耳朵都听出茧子了的八卦堆砌,娱乐性甚至不如《缝纫机乐队》。另外这片混音师一个做过《波西米亚狂想曲》、另一个拿过四个奥提,结果扫弦手型都对不上、吉他在室内的空间感从来没理想过。
一直对甜茶不感冒,不知道歌和琴是不是真的。看完了除了几个女友之间的绯闻,没有对BD本人了解多一点。好在歌好听,特别是Joan的声音真的好听。真是羡慕那个年代,有那么多好听的音乐!
太流水账了。看完后依旧不懂鲍勃迪伦“如何成为”鲍勃迪伦。琼魅力甚于鲍勃,想看她的个人传记电影。
感觉甜茶应该是研究了鲍勃迪伦,所以模仿了各种口音和小表情。然后看新闻也说这里面70%弹唱都是他亲力亲为,能明显看出这部电影他确实投入了不少,作为甜茶他可以说是尽力而为了。但如果作为一个传记片就蛮…无聊的…鲍勃迪伦那么精彩的人生就拍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