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把这部电影称作“青春公路片”,好像公认的影片分类中固有这个标签似的,说不上不对,但想要概括整个影片显然不够,它是公路片,也是青春片,更是一部现实片和成长片,是多种题材的并集,而“青春公路片”变成了交集,定义得窄了。
两个14岁的男孩偷车上路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独一无二。
为什么?
因为恐怕再也不会有一部公路片的主角不够法定驾驶年龄开车上路,也再不会有一部片子能将两个未成年男孩之间的故事在路上讲出来。
公路类型片很受欢迎,常拍常新,大家都喜欢看,我能想起来的:外国的《纸月亮》、《一夜风流》、《雨人》、《中央车站》、《完美的世界》、《菊次郎的夏天》、《毁灭之路》、《老无所依》、《疯狂的麦克斯》、还有这部《契克》,中国的《落叶归根》、《千里走单骑》、《无人区》,再归纳一下:这类片子的故事大致有两种:建立感情和疯狂追杀;在路上行进的方式有自驾的和搭车,当然也不用一直在车上,在路上就算。
说到这我又想起了那部被誉为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的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显然也可以算上,那部片子里没有汽车,自行车也没了,但主角父子二人却一直在路上,并且没有走很远,就在罗马城里转。
那么《罗马假日》是不是也可以算?
我说了算的话就算,我认为这些片子都有着共通的气质,剔除那些在路上追杀的题材,其他最相似的地方永远有两方面:一是找寻,二是建立感情,或者干脆说是找寻感情,其结果一定是相伴而行的两个人(多数时候是两人)在路上历经坎坷遭受磨难之后加深了相互理解建立或找回了感情,免不了挡不住的友谊、爱情、亲情或类亲情。
上路通常是无目的或阴差阳错,一路相爱相杀,终点永远是惺惺相惜和依依惜别。
大都殊途同归。
这部《契克》在形式上很典型,两个少年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建立起友谊,路上的故事也没有太多起伏,影片采用公路电影的形式是一种最恰当和讨巧的表达,除了展现友谊,创作者似乎更关注的是成长,现实里十四五岁青少年的成长。
酗酒的母亲,出轨的父亲,主人公迈克的家庭给予不了他多少温暖和勇气;同样地,学校关注成绩,女同学关注帅气,十四岁的迈克样样都一般,他的世界因自卑而蒙羞,既孤独又落寞。
契克的出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走出了阴霾,见到了灿烂,丰富了阅历,体验了快乐,关键的关键他变得勇敢,脱胎换骨般地成长。
契克这个人物极不真实,仿佛天外来客,留着有中国特色的阿福头,他自称是俄罗斯人却有着一幅东方面孔,他无法无天却对迈克天使般的呵护,鞍前马后地扮演着良师诤友。
说他不真实是因为在现实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角色,胆大妄为敢说敢做却绝少攻击性,对他人嗤之以鼻却有同理心,那意味着其对人性有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理解能力,影片完全模糊了他的成长背景,你很难想象什么样的教育环境下会长出这样一个孩子来。
这也是影片好玩儿的地方,创作者凭空创造出一个带点超现实的角色来引导观众关注现实的问题,青春期的情感和心理,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
创作者的意图和评判很是直白,学校是无力的,家庭是缺失的,社会是个大舞台,想要找寻快乐、勇气和友谊甚至爱情不如早点走出去,去尝试冒险去探索未知,然后你会获得很多。
如我们所见,一路下来,主人公确实收获颇多,视野变得开阔,内心变得强大,情感变得丰富,人格日趋完善。
但也收获了一场车祸。
车祸的设定将忘乎所以的我们拉回了现实,也是创作者没有忘乎所以尊重现实态度严肃的标志,两个十四岁的男孩,出格的事可以做一点,做多了可是很危险的!
所以嘛,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条理想的人的成长途径,我们激动,我们感叹,我们羡慕,我们赞赏,但我们实践?
我们恐怕没那个勇气。
电影嘛!
你作业写完了吗?
影片讲述了14岁的迈克和契克用偷来的柴油汽车摒弃地图决定一路向南的故事。
导演刻意回避了一切有关“现代文明”的元素,取而代之的是信马由缰地在谷物田地里轧出名字,在璀璨星河下天马行空地想象。
影片在美术设计上完美地呈现出广袤之美,同时也让迈克产生了某种懵懂的化学反应。
导演没有过分地描写迈克和伊萨独处的时光,非常小心细腻地展现和推进,既让迈克在心智上受到足够力量的冲击又让迈克保留足够消化的空间,一切都在最干净的时候戛然而止。
继菊次郎后,又一个心动的夏天,名字叫《契克》。
因为契克,迈克在那个暑假的夏天之后也成为了很酷的人呢。
从俄罗斯转来的东北小伙子,契克,标志性大金链子,每一个叫狗娃的小孩都会留的红孩儿发型,中国式校服裤,开始潇洒不羁的闯荡,与这个时代都那么格格不入,像从另一个空间穿越而来,神秘吸引。
迈克的妈妈酗酒,爸爸只顾玩女人,死宅富二代,胆小又无聊,一头个性飘逸的头发下遮盖着不被理解的阴郁不苟言笑。
毫无疑问,他们俩成了同桌,只能是他们俩的组合。
14岁的“怪胎”契克遇上14岁的“神经病”迈克,那个暑假,他们成为唯一不被班花邀请去生日派对的两个人。
于是他带着他一路向南,朝着吉瓦利亚一路荒唐。
一辆拉达,和天空一样明亮的粉蓝色,听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代表作《梦中的婚礼》,不走回头路,一直向南开啊。
不是文艺装逼片,纯粹是两个少年在肆无忌惮的年纪,因为无聊相约一起去闯祸。
我无法成为契克那样的人,所以希望有个契克那样的朋友。
他那么不一样不主流,聪明又傻冒,勇敢仗义,他做我不敢做的事,他像我想成为的另一个自己。
“借”来一辆达拉,撺掇我,我这么一个无聊的人,在田里用车轮轧出自己的名字,在星空下的草地上胡乱鬼扯;遇见一群同样年纪却不同中二的“行走的贵族”,他们的野餐好丰富也好无聊哦,被我们嫌弃;接受善良妇人的施舍,和她聪明的孩子们一起吃土豆烩饭还有甜点,她的小孩还教会我们用手表辨别方向;被警察盘查,我们慌乱中兵分两路逃走,但我们却有着比智商更难得的默契,没有手机没有任何通讯设备也能顺利会师。
在垃圾堆里认识一个流浪的大女孩,她要去布拉格,她帮我们偷了汽车油,契克给她买了肥皂水,我们脱光了在湖里洗澡,我们萌生出青春该有的情谊,最后她亲了我,原来我是能被女生喜欢的;最后我们终于撞翻了一辆载满大肥猪的货车,终于完了。
在马路边,我和叫契克的朋友互道别离。
我把我身上那件绣着龙的图案的夹克送给契克,他说过,他很喜欢我这件夹克,特别cool。
一切都在违背规则,在他们身上却如此和谐,这两个不合群的人。
契克就是自由,与这个社会规则背道而驰,我们都渴望成为他,却不敢成为他。
因为规则会像迈克的爸爸一样,还给你的那一记重拳,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承受。
影片最后,又有一辆达拉被偷了,是契克发出的独特暗号。
这个世界应该是有契克的吧,但你会不会做那个幸运又合拍的迈克呢?
上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契克转来我们学校,他被安排坐在我旁边,他的头发看起来很滑稽,每天都用一只塑料袋提着瓶酒来上学,被老师叫到台上演算时会吐在第一排同学桌上,数学能拿满分,却不知道怎么用手表确定方向,当然,我也不知道,然后,夏天到了,我妈又一次要到美丽庄园去戒酒,我爸牵着他年轻秘书的手说要离开家一段时间并给我留下了200欧元,这天是暑假的第一天,还是全校最漂亮的女孩也是我暗恋的女孩塔季扬娜的生日,所有人都收到了邀请,除了我,和契克。
然后契克找来了我家,开着他偷来的拉达,他说我看起来就不喜欢女孩子,于是我给他看了我辛辛苦苦给塔季扬娜画的画,画被撕坏了一点,因为我没有没收到生日邀请。
契克说我们出去兜风吧,顺便路过一下生日派对,把这幅画给她。
于是我们不请自来的出现在派对上,送出了那副画,还当着所有人的面用那辆偷来的拉达表演了漂移和原地打转数十圈后扬长而去,计划并开始了我们的自驾行。
我们要朝柏林以南开去,瓦拉几亚是我们的目的地,虽然最后这趟旅途终结于我们和一辆运猪货车飙车而引起的车祸。
找超市的路上碰到一个小男孩,他母亲请我们吃了一顿午餐,豌豆烩饭棒极了,他家六个小孩子各个都比十四岁的我俩聪明,但他们的父亲却不知所踪,不知道谷歌地图还能不能看到我们在哪个倒霉的农民的玉米田上写下的契克,也不知道伊莎最后有没有在布拉格找到他同父异母的妹妹,不知道我能不能在2066年7月28日之前再见到契克和伊莎,也不知道在这之前我还能不能坚持喜欢女孩子们。
但是这个夏天真是太棒了,我不会再因为有个酗酒的母亲和不知道会不会回来的父亲而感觉自己是个异类,也不会因为塔季扬娜这样的女孩终于开始有点喜欢我而激动不已。
我学会了在水里跳舞,憋一会儿气,但是在水面上呼吸。
保持自信的秘密在于能不断的获得正向反馈。
保持自信的秘密就是持续谨慎而聪明的选择所做的事情,尽可能做一件成一件,以良好的做事结果形成正反馈,不断强化“我能行”的认知。
当然,这概括的一句话,实际上要我们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我们必须得承认,有些事情,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却还是做不好。
那我们要怎样去选择要做的事呢?
下面是三个小诀窍。
(1)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2)面对远超自己能力边界的事情时,要设定合理的目标(3)多选择自己能力边界附近的事情,投入精力,成长提升,“跳一跳,够得着”。
反之,如果一件事不那么急,有一年半载的时间才出结果,那么,即使它目前超过了我们的能力边界,但还有大把时间制定计划,学习提升。
未来,我们预期它可以进入能力圈中,那么这件事依然可以选择去做。
最忌讳的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用持续的成功建立正反馈,让自己的自信不断增长。
遵循了以上几条原则,我们应该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让这些成功不断浇灌滋养自己的自信,直到它长成参天大树。
最后,增强自信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提升的漫长过程,并不能靠鸡汤或鸡血,给自己进行自我催眠。
自我催眠只能产生让周边人无法理解的“迷之自信”,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失调,对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帮助。
只有理性的判断、持续的努力、科学的归因才能帮大家建立真正的自信。
我们不急,慢慢来。
14岁时你每天都在烦恼些什么呢。
一片惨烈的数学试卷,格格不入的穿着打扮,摇摇欲坠的破碎家庭,还是难觅知音的孤独和无望?
仰视着同班最受欢迎的男生女生,一面渴望被接纳,一面又愤怒着自己的平庸,这是14岁的迈克,像《成长边缘》中的小女主娜丁一样古怪而不合群,不同的是娜丁通过与世界作对自我和解,而迈克遇见了契克。
俩人是截然相反的性格,连外型也毫不搭调。
虽然都被当作怪胎,但契克显然更加潇洒自在,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不帅,但当阳光下契克站在车前抱胸看向镜头时,谁也不会质疑这个敢想敢为的黄皮肤男孩子是多么酷。
契克弄到手的拉达迈克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母亲酗酒,父亲外遇,他有一点胆怯和自卑,素描只敢藏在抽屉,想撕掉却又舍不得。
在契克的鼓动下,两个人不请而来,在班花的生日趴上出尽风头。
还不够刺激,兴奋中这对好基友一拍即合,接着就开始了场说走就走的旅程。
车子冲出迷雾夏天有四季里最明快的色调,在碧空和青草地的衬托下,车身一片天蓝色像童话般梦幻。
浪漫主义的契克扔掉手机一路向南,现实主义的迈克因为偷车担惊受怕,但随着里程数增加,两人从堂吉柯德和随从的关系逐渐转变成志同道合的旅伴,去他的束缚,人生得意须尽欢。
迈克提议在玉米地中开车写下契克的名字,这样就可以在谷歌地图里看见了,如果说迈克此前还有些犹豫不决,此时他已经真正参与进这场疯狂的冒险。
玉米地中压出名字不同肤色的两人,造型上就已经另类十足,再加上途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就实在是太喜感了。
趁着年轻尽情去经历,遇上无数想象不到的风景和人,他们的出现让迈克发现世界不止局限在排斥他的小圈子里。
经历了被农场主追逐的狼狈,去智慧的一家吃午餐,认识流浪布拉格寻找妹妹的伊萨,这一场妙趣横生的旅行也是不断的遇见和告别,伊萨的一吻某种意义上给了迈克自信和启蒙,但从他脸上迷茫的神情可以看到他还未适应分离,也未完全搞明白萌动和喜欢。
闯入农场契克:你真的觉得天上有什么东西吗迈克:几率很小,但因为宇宙无限广阔,在小的几率也会有很大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你,但你要相信,在浩瀚的星空下,一定会有个人愿意理解你。
露宿星空下成长中能遇到契克这样有趣的朋友太幸运了,他在时带给你的陪伴和勇气,他走后依旧影响着你的人生态度。
改变总是悄无声息,曾经占据头脑日思夜想的苦恼变得无足轻重,从警车下来,迈克终于吸引到了所有人关注,但他也不再在意这些目光,他和母亲把那些没用的过往丢进泳池,母亲的任性率真就像另一个契克。
你从我身上学不到太多东西,但你可以学这两样:第一,什么事都可以说 第二,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
德国去年还有一部公路片《最爽的一天》,套路相似,偷车然后逃离尘世。
风光固然好,但身边一起疯狂的人也很重要,频率相当才能同路而行。
人在与自然无限贴合的时候会看开很多事情,旅行只是人生漫长进度条中的一小段,对迈克来说,这一段的主题是成长——为了更勇敢的独自面对,毕竟朋友相约未来,生活仍在眼前。
电影一开始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来自一个神话:男子爱上了美丽的雕塑,最后雕塑变成美女,想象中的美好梦想成真。
青春期,就是少年从幻想中完美的自己,到真实自己的过程。
“瓦拉几亚”是迈克和契克的目的地,这地名还有一个意思:荒野。
少年每一步都是在陌生的荒野探险,他们要在荒野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这是电影《契克》的两个隐喻,也是青春期的两个重要主题。
梦想成真的过程要在荒野上实现,由他们亲自完成最重要的任务:自我同一性,就是“我是谁”,这意味着从未成年到成年的变化。
青春期,性萌动和心理发展带来强烈焦虑,是迈向成人世界的过渡阶段。
随着伸向远方的公路,我的思绪也一路走向我的青春时代,和当年的狐朋狗友。。。
羞涩的迈克骑车带着妈妈,幸福地笑着,喝醉的母亲安心地抱着他,更像浪漫的情侣,让人猜想他的童年是不是一直在父亲的位置,照顾酗酒的母亲
母亲过于亲密,而父亲如此可怕,这大概是迈克压抑自己对异性渴望的深层原因。
他觉得自己又丑又无聊,不可能吸引心中的女神。
这是一种自我惩罚,来缓解对父亲的内疚。
爱情往往是俄狄浦斯冲突的反映,如果父母关系紧密,儿子可以向父亲认同,去找一个象母亲一样出色的女人,象父母一样相爱。
父亲的认可会让少年充满信心,象个男子汉一样,离开家,追寻自己的爱情。
青春期也是迈克在心中杀死(背叛和打败)父亲的过程,从这个关系中走出来,走向新的伙伴关系。
契克和迈克就是这样的伙伴,契克欣赏迈克,这给他力量,众目癸癸中把礼物送给心中的女神后,更是信心爆棚,压抑的迈克有了勇气。
和契克一起,他们相互认同、相互陪伴,开始一场荒野之旅。
母亲去治自己的病,不再需要儿子照顾,父亲也没空打压儿子时,少年就可以放心上路了。
有点天时、地利、人和的味道。
龙,象征无所不能。
青春期会很痛,历经自己幻想的无所不能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剧烈碰撞,在痛苦现实中感觉到自己的边界和局限。
就象长出了皮肤,对自己有了稳定的认识。
一路上:他们自卑,“不要上高速公路!
”他们装作成人的样子,装上假胡子。
他们自大,“孬种才用地图”他们知错不改,“这是条死路”“我不想往回开”没有边界的冲动少年,用行动说话,横冲直撞,不管前面有没有路,就象主张自己的权力。
他们在玉米地用车轮写下自己的名字,希望被看到和认可,“这样我们就能在卫星地图上看到了”
最精彩的,是少年与代表了规则的成人之间的过招,象征了打败父亲的过程,是一场《权力的游戏》,争夺话语权。
总有过去的人死去,新的名字被刻下。
这几次遭遇,给了他们信心和成长,完成了从对社会规则的反抗到认同。
迈克不再害怕高速公路,也不需要躲闪和反抗,甚至试图利用规则超车。
这是质的飞越,从少年到成人的变化。
电影有三个片段:高速公路上初试,在穿梭的车辆中惊惶失措。
农庄里成功躲避拖拉机。
逃离警察的追赶。
激动人心一幕终于到来,庞大的成人的卡车阻止迈克的小车超越:成人对少年的打压,总看他们不顺眼。
一方面可能是嫉妒少年的无限可能,另一方面也怕少年超越自己。
这也是成人的俄狄浦斯冲突的表现,向当年打压自己的父亲认同,避免体验到当初被打压的痛苦感受,当然,也就把这感受扔给新的少年来承受。
剧烈碰撞在所难免,满载的猪四处逃窜,一览无余(象征了什么?
)。
少年也会付出代价,虽然头破血流,却豪迈地喊着契克的名字,满怀自信和勇气。
最后一幕再现讽刺:代表成人的父母,让迈克作伪证,象孩子一样不要承担责任,而迈克显然不再这么认为。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契克和迈克是偏执少年的两面,在青春期的旅途上,在对两部分的接纳中完成整合,诞生一个新的迈克。
这个迈克可以承担责任了,有了勇气和自信,知道自己是谁了,当初期待被人看见的迈克,如今很清楚自己的存在。
典型的公路类型电影,却意外的好看。
其中可以玩味的原因固然有一大把,但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字“人性”。
影片讲述了契克偷了一辆老式拉达汽车,带领迈克去瓦拉几亚的故事。
契克是一个14岁少年,吸烟、饮酒、偷盗、蓄意违法、不喜欢女孩。
迈克则是一个无聊的没有特点的14岁男孩。
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怪异”,所以他们成为了唯二没有收到生日派对邀请的同学。
于是属于他们放纵而又惊险的暑假就在此前提下展开了。
契克的行为方式简单直接,他能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做出直接的行动,而迈克则顾虑重重,畏惧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
似乎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对这个世界真的那么重要吗,还是是在内心里自己太重要了?
契克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面对自己的内心也能得到快乐。
当他们坐上拉达汽车,驰骋在高速公路、乡间小道、田野中时,他们就是自由,观众能感受到自由的欢愉。
同时,他们也经历的伤痛,甚至造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
但迈克没有听从大人的指示,他说出了真相,承担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享受了自由放纵的“美好”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才是人性之美,反观电影里的成年人却陷入了社会的窠臼中。
人性,或善或恶都是人们赋予它的评价,但其实人性本身没有善恶之分。
勇敢的面对内心的人性,才能获得快乐。
至于它是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内心才能明白。
40岁才觉得中二不是病,是早已丢掉的理想和灵魂。
在那个年纪,一切都是合理,但现在只有一个世俗的路径约束着我们。
就像那个夏天一样,出发,去看不一样的人生,50年后再见。
this is life!旅途没有到终点,只管往前走吧。
14岁没有做完的梦,我们继续。
契克。。。。。。。。。。。。。。。。。。
这真是一部好电影,节奏很好,再看几遍也不会厌倦。
电影里主人公麦克是一个不合群的孩子,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怪胎,集体孤立他。
这个年纪正是青春躁动的时候,他喜欢他们班的女神,但是女神几乎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女神的生日party,邀请了班里的所有人,除了他和契克。
契克是他的同桌,一个整天醉醺醺臭烘烘身分不明的俄罗斯人,契克也被同学孤立,麦克也不喜欢他,因为没人喜欢一个不讲卫生的人,但是契克对这一切毫不介意,他是一个神秘的人,虽然每节课都睡觉,但是他数学可以拿A+;校园里流传着他全家都是黑手党的传说。
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就这样在暑假开启了一段旅程。
契克独立勇敢,开车不走回头路,麦克自卑胆小,这段旅程,成长的是麦克,他们没有手机没有地图,一路往南开,他们压坏别人的玉米田,躲避农场主的追赶,和警察斗智斗勇。
这一切都是麦克从未接触过的,他精神亢奋,对这趟旅程欣喜万分。
后来,他们遇到了丽萨,丽萨带走了他的初吻,再后来,因为契克的脚被扎伤,麦克被迫负责开车,在高速上一辆卡车想要别他们,但是不幸翻车了,麦克来不及刹车撞向了卡车,他们也受伤了。
他们俩蹲坐在路边看了狼藉的一切,平静又浪漫,这时警车从远方驶来,契克说他要离开了,不然会被送到孤儿院,他一瘸一拐地逃离车祸现场,麦克看着契克走开,有些失落和不舍,他站起来,有很多话想说,但是最终只是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把外套送给了契克,因为契克最开始说这是件炫酷的夹克。
契克笑了笑,穿上麦克的夹克,然后一瘸一拐的离开了。
就这样麦克回到了家,回到了庸碌的日常,整个暑假麦克都没收到契克的消息,在开学的那天,警察找到了麦克,让他配合做一个调查,说有人偷了一辆车,麦克听到之后心花怒放,因为这辆车的牌子正是之前契克偷的那辆,但是他表面不漏声色,说和这件事没有关系。
他知道这时契克在向他问好,放假之前两人还只是普通的同学关系,一趟旅程,契克和麦克成了很好地朋友,在他们这个肆无忌惮的年纪,契克带着麦克走过了一场最华丽最难忘的暑假,至此生活中的孤立和嘲讽对他来说都已经不值一提。
契克对麦克来说,就像是一个天使,短暂的相处让麦克成为了正直勇敢的人,而且那段旅程除了惊心动魄的冒险,还有夏日的骄阳,漫天的繁星,看不到边的地平线和值得永远想念的人。
我少年时,每到暑假都会期待着一场冒险,但也只是穿梭在我家附近的树林巷道,想象各种反派怪兽的出没,而我就是那个故事中的主角,莫名其妙地卷入了一场奇幻的冒险,我遇到了很多朋友和敌人,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最终杀死了恶龙,救出了公主,逃出了即将爆炸的荒岛。
我的内心一直保持丰富和高贵,我一直都是独一无二,当小伙伴都在炫耀豪华玩具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羡慕,因为只有我知道我曾经用一把锋利无比的剑插入了恶龙的头颅,救出了公主,和他们那些弱智的玩具比起来,我有太多的优越感。
年复一年,我度过了好多暑假,直到我再也没有暑假,当他们在暑假里探险和怪兽缠斗的时候,我只能坐在格子间里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我怀念我的暑假,那个没有恶龙,没有公主,没有暗器机关的荒岛。
我多希望当我深夜下班出了办公楼,看到契克,他刚偷了一辆奥拓车,酷酷地倚着车问我,要不要跟他去他爷爷家,一个叫做荒芜之地的所在。
?。。。。
1.开车冲进玉米田里,写上自己的名字;2.风车与满天繁星;3.“我喜欢你的手放在我膝盖上的感觉;4.青春就是遭遇着性与分别。
这就是德国😅
熊孩子的青春诠释法,卡带的克莱德曼,田野里压出的名字,夜晚仰看风车,以及偶遇的怪女孩,weirdo化的主人公玩出了最恣意的暑假之旅,屡次提到的“不走回头路”不光是对旅途的定义还是为这段青春回忆落下的注脚。契克这个人物独特的背景设定有一种酷劲儿光环,也起到了照亮主角无聊人生的作用。
青春阵痛、孤独迷惘、释放体验于自由行走的旅途。祝愿他们50年后再相会~
少年公路片,德国的风景得天独厚,剧情倒不怎么喜欢
自然生猛的公路之旅,联想到《追捕野蛮人》+《敲开天堂的们》/《最爽的一天》……电影蛮喜欢,观影挺享受,但三观有嫌弃:偷车、无照驾驶、軋别人家的玉米地写名字、最后的事故也是为了超车而造成…有些事情并非你以青春的名义就能肆意而妄为……同性恋→聪明的一家→倒霉的警察……狠狠戳中我的笑点。
挺喜欢公路片的,尤其是这种放松青春的公路片
无法体会这类电影的三观,电影本身的叙事和摄像都是不错的,可惜剧情实在让我无法认同
很喜欢这种主角并不是主角的小成长片。蒙古少年其实很有劲但演得太僵了。
可以十分确定的是,2066年7月28日契克绝对会到场,仍是14岁脸庞的少年模样,仍会将匹萨踢向空中,仍会毫无犹豫地驾车冲进玉米田,仍会在暮晚的水洼里吐露心曲,因为他是天神派来拯救无聊夏日的使者,所以这一切是可以十分确定的事。
年轻真好,你们00后的问候语是:你做过吗?
很有意思啊!!!
50年后再相见,我们还是少年。
豆瓣真的是越看不懂分就越高么?
最好的夏天
五十年后,还会再见面吗
成长的烦恼与快乐,成长的希望都在契克中。
这部电影虽然不是我当初喜欢Fatih Akin的原因,但却非常轻松有趣,也证明了导演驾驭不同风格作品的能力。
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