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很棒,别的有人说了,说点Julian吧。
有一点剧透。
作为为数不多的“反派”,Julian也许从一开始就没给观众好印象。
道貌岸然,阳奉阴违,带头嘲笑Auggie,知错不改……可是我就是讨厌不起来。
他最后说抱歉。
本来我揣测的台词是“替我说抱歉”。
但是想想还是应该是抱歉。
他说的抱歉不仅仅是抱歉他做了那些事。
还有抱歉他的父母说了那些话。
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
但是到了五年级,就不是了。
有人说小孩子也可以坏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但是为什么呢?
Julian的父母,郎才女貌,事业有成,却是挡不住骨子里的自私阴暗。
就像我看电影的时候前面一对母女,女孩儿大概5,6岁的年纪,也许更小,总之一直动来动去问个不停,声音还挺大。
我朋友轻声跟她妈妈说,能不能让她小声一点。
那个母亲不制止,只不说话。
后来她妈妈自己竟然也拿出手机,端到眼前,用最大的亮度逛淘宝,我只好凑上去说能不能把你的亮度调低一点。
她听了大概以为和刚刚的是一个人,转头就大声说你事儿怎么这么多。
我压低声音说你影响到别人观影了你知道么,然后就继续看电影了,她却不解气,嘀嘀咕咕嘟嘟囔囔个不停。
小孩子没有错,即使有,也应该由父母师长履行教育的职责,给他们做理想的榜样。
我可惜Julian,因为他明明可以成为一个善良谦和的人,但却被父母强行扭曲成了跟他们一样的人。
可以想见,他的父亲对领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溜须拍马又圆滑得如鱼得水,让人抓不住把柄。
他的母亲对人步步相逼,半点不让,做事斤斤计较,明知是错还不愿意忤了自己的意,于是一意孤行。
生长在这样家庭环境的Julian,到最后能给自己一直嫉恨的对手真心鼓掌,我是相当敬佩的。
可惜了,没有关于Julian的那一章。
现在豆瓣分高的吓人。
不要在这谈鸡汤好吗?
这片子的剧本和拍摄完成度真的不到7分……坚定给6.5分。
文本还是有小说改编的问题,有点散,流水账式选取素材,前半段ok.叙事连贯,在构建小奥吉的心理成长空间,带个我们太多amazing 的视角和儿童的美妙想象力。
猩猩人的出现,小宇航员跳跃的高速镜头。
很舒适。
虽然已经出现叙事上的问题。
而后因为人物多,分为4个人物视角,中间又随意回到奥吉视角。
每一个人物都不是清晰,让人很奇怪!
不是叫奇迹男孩吗?
姐姐这个人物没有铺垫,上来失去了多年好友,又火速被路人黑搭讪……故事讲的不好。
因为文本就不清晰,时间仓促,莫名其妙的悲伤。
姐姐朋友的视角……OMG,看到这里。
不知道有原版小说的我都会看出来电影格式太死板了。
这种多视角讲的好叫用一根线串珍珠,人物严丝合缝,给人立体感多面性,引发人思考,留下解读空间。
串的不好,就像这个电影一样,仅仅充实剧情,按照小说文本讲述各个人物心路历程……很小学生。
小主角还行,不过人物心里成长真的就那样,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来导演才华有限,视觉语言真的很表面,只是完成而已……不乏有亮点镜头和构想,但很少。
全篇看起来不娴熟,也没有多大审美,所以让人把心思放好到故事上了,看人物去了。
小反派朱利安莫名其妙认识到自己错了。
试问霸凌的熊孩子都能不用任何惩罚和教育就能改邪归正。
不要说这是小事或者孩子本是善良的,不好意思,孩子父母那样教育方式。
他多次写纸条咒骂奥吉。
嗯。
绝对性格有瑕疵。
太尴尬了。
还有那群小伙伴救了奥吉和杰克……我以为他们出来是挑衅的哈哈。
粗糙,强行往回找补,就是为了鸡汤式抒情。
我理解,这样一个好莱坞式故事,怎么能允许歧视孩子的人出现,大家都是善良的啊!!
be kind!有时候讨厌这样的故事,觉得真的是Hollywood!但是选对了演员,颜值太高,演技也不错。
看的赏心悦目是真的。
所以鸡汤能喝,但真的是烫嘴。
这样的故事大家也就在影院里多多感动把。
一出了门,就忘得差不多了。
顶多记得:我们一定要善良?
为什么?因为人人都在苦战,需要互相支持。
最后尼玛为什么要在杰克摔倒时给石头特写啊!
杰克逃出来还摸了摸头,虽然没有给血的特写。
这一段镜头语言真的让人条件反射杰克是不是下一步要die (没错,国产剧下的蛊,感觉这是一套深入人心的视听语言哈哈哈,影院的人都"啊啊小帅哥会不会死,什么时候会死……")。
也不怪导演,他不了解中国国情,中国观众都被头摔在石头上以后会失忆或者go die的套路弄习惯了……片子可以看,毕竟有猎奇性在这里放着呢。
不过,真的不值这么高的分啊!!
《奇迹男孩》充满鸡汤、感动、温暖、治愈,看完电影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了;同时,《奇迹男孩》也很套路,有许多刻意设计的痕迹,可能对专业影评人而言它算不上多么优秀,但对普通观众而言绝对是催泪瓦斯,让人从头哭到尾。
男主角奥吉天生脸部畸形,因此受到了歧视的眼光。
在自己、家人、同学的帮助下,奥吉逐渐走出了阴霾,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并且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电影中有两种偏见,第一种偏见是因为奥吉的外貌而否定他的一切;第二种偏见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到的当成真相,忽略了自己没看到的。
这两种偏见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有全面地看待问题。
第一种偏见是最直观的,也是大家最容易发现的。
“以貌取人是不对的”,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道理大家都懂,真正做到却很难。
虽然许多大人善待奥吉,但大部分孩子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从而对奥吉投来不友好的眼光。
时间是最好良药,许多同学在长时间的接触下发现奥吉是个善良、友好的小男孩,于是和他重归于好,甚至最没教养的朱利安都对校长道了歉。
面对歧视,奥吉通常是自己承担,最多发发脾气,但从没有以暴制暴,从没有反过来辱骂对方,从没有靠伤害他人来宣泄心中的苦闷。
他放下仇恨,用心中的大爱来感化同学。
他遭受了不公待遇,却把善良、爱心、友好传递给大家,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会给他颁奖。
毕竟不仅承担伤害,还展示出温柔,对一个小男孩来说太难得了。
面部畸形只是一个特征,它可以换成很多东西,比如疾病、肤色、身高、肥胖、贫穷、失业、性取向、身体残疾、智力缺陷、变性手术、社会底层等等。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外在的缺陷,我们很可能就是以上弱势群体当中的一员。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不仅是弱势群体,也是旁观者。
对于旁观者,放下偏见,去发现对方好的一面,就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对于弱势群体,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如果像奥吉那样以德报怨,或许就会被友好相待。
毕竟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正如电影中的台词:如果要让我在正确和善良之间选择一个,我会选择善良。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
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
就像《黑镜》第4季第2集,父母过度保护、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奥吉起初讨厌自己,爸爸的做法是偷偷把他的头盔藏起来了,让奥吉不得不试着与人们相处,从而更快地成长,最终与自己和解。
身为弱势群体,一定要学会接受自己,正视自己,勇敢面对自己,该面对的绝对不能逃避。
爸爸的做法让奥吉成长,妈妈的鼓励让奥吉自信。
只鼓励和只严厉都是不够的,鼓励和严厉相结合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第二种偏见,就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从而产生片面的认知。
现在有很多主旋律电影,通常很容易让人觉得太假,因为主角的视角往往是片面的,存在视觉盲区,《奇迹男孩》就规避了这个问题,采用类似《怦然心动》从多角度展开,通过不同的视角呈现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得剧情、人物的刻画都更加全面、饱满。
比如电影开头,杰克对奥吉很好,但后来我们才发现这是校长和妈妈叫他这么做的。
比如维娅发现好闺蜜米兰达对自己变得冷漠了,误以为她不喜欢自己了;事实上米兰达在夏令营假装成维娅,所以感到尴尬和内疚。
这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柳暗花明的乐趣将影片提高了一个档次。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犯这样的错,因为先入为主而产生误会。
比如Ta没回自己微信,就开始怀疑对方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或者自己是不是惹对方生气了,其实对方可能只是手机没电了而已。
比如刷朋友圈的时候看见举办同学会,但没有人通知自己,就开始觉得自己被孤立了,其实可能只是每个人都以为其它人已经通知过你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主观、狭隘、不全面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是好事,它会带来负能量,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从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还会误会、伤害别人。
维娅以为闺蜜不喜欢自己了,奥吉以为莎莫是听了校长的指示才对自己好……这些说好听点是误会,说难听点就是自以为是,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最后伤人伤己。
明明莎莫是真的很友好,奥吉却以为她是惺惺作态,既影响自己的心情,又伤了莎莫的心。
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呢?
歧视,是指人对人就某个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对待,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而上面所说的“有局限性的认知”,同样是以错误的眼光看待别人。
这和“因为奥吉的外貌而厌恶他”是同样的性质,本质上也是偏见。
歧视弱势群体,和管中窥豹、把主观判断当真相都是心存偏见,只看到了表面,没看到另一面。
人们和奥吉接触久了之后,发现他其实有一颗善良的心,从而和他交朋友。
而奥吉在和莎莫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她的确不是受到校长的指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娅和米兰达也终于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以貌取人,以及主观判断都是偏见,而解除偏见的办法就是换个角度看待问题,花时间精力去感受对方的内心,发现对方的优点。
正如奥吉在最后的演讲中说的: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用心、全面地去看待对方。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教育。
朱利安是最没礼貌的,但他也曾经和奥吉聊星战聊得热火朝天,说明他并非十足的坏孩子。
而电影的后半段,朱利安的妈妈出言不逊、咄咄逼人,朱利安却对校长道歉,才让我们明白朱利安本性不坏,问题是出在家长身上,是妈妈的教育让他变成了这样。
而杰克的妈妈,教育杰克要好好对待奥吉。
尽管中途伤害了奥吉,最后他也改正了错误。
孩子就像纯净的白纸,父母可以随意在上面添加东西,可以是善意,也可以是暴力。
父母歧视弱势群体,孩子就会跟着歧视;父母尊重弱势群体,孩子就会跟着尊重。
所以说,要让人们善待弱势群体,教育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电影中的情感的传达非常细腻,对青春的展现也相当动人。
祖母说,已经有太多人爱奥吉了,所以她选择最爱维娅,温暖又感动。
黑人小伙贾斯汀和维娅之间的爱情也很甜蜜,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贾斯汀为人帅气,又有礼貌,第一次见到奥吉就和他打成一片,并且没有因为维娅说谎而怪罪她。
他很浪漫,“练习剧本第110页的吻戏”的套路简直甜到掉牙。
他心地善良,一直支持维娅,鼓励维娅,在维娅失落的时候给她加油打气。
真正爱你的人,绝不会只接受你快乐的一面,而是能够给你带来快乐。
除了剧本优秀之外,每个演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饰演维娅的伊扎贝拉·维多维奇,和饰演闺蜜的丹妮尔·罗丝·拉塞尔实在是太美了,她们分别是2001年和1999年出生,期待她们以后出演更多的作品。
茱莉娅·罗伯茨也把妈妈的母爱演绎得恰到好处。
2015年,雅各布在《房间》中崭露头角就震惊四座,这次又带来了优秀的表演,将来必成大器。
最后,愿所有人都能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1月19日上映之前看完预告后,并没有很想进影院看『奇迹男孩』(Wonder)。
因为一个因罕见疾病导致颜面畸形的小男孩在校园遭霸凌的励志故事,实在不太吸引我。
还好后来凭着相信『壁花男孩』导演的直觉去看了这部电影,否则就像电影中一开始太空帽不离身的小男主角奥吉一样,不知不觉就错过了太空帽外那个宽阔美丽又难以捉摸的世界。
非常喜欢『奇迹男孩』!
之所以会有不虚此行之感,在于电影呈现出的多重视角。
同一件事,透过几个人物的不同视角,主配角自然轮替。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奥吉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看到了奥吉姐姐-薇亚、薇亚闺蜜-米兰达、奥吉好友-杰克,隐藏在奥吉的主角光环下不为人知却同样渴望被了解的心路历程。
奧吉與從不放棄他的媽媽转换的视角让人在观影过程中自然随之换位思考,甚至不知不觉将自己带入其中。
有时候自己可能是因与众不同被贴标签的奥吉,有时候可能是太懂事而被忽略的薇亚,有时候又成为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米兰达与杰克。
这世上最难以捉摸的是人心,没有人能了解另一个人的全部。
于是,『奇迹男孩』的多重视角彷佛成为全知观点,让我们因为了解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不知不觉贴近了自己的心。
奧吉懂事的姐姐"薇亞"【不自我中心的人,其实也很重要】电影中最有共鸣的角色是奥吉懂事的姐姐-薇亚。
自奥吉出生之后,便习惯父母将全部的目光投向弟弟,行有余力之际才能看见她。
虽然薇亚的校园生活不像奥吉那般困难重重,但她也有成长过程中难以释怀的少女心事,大多数时候却只能独自承受。
无法摆脱社会异样眼光看待的奥吉,却始终被父母全心守护着;而所有人眼中比弟弟幸运的薇亚,却彷佛一个人孤单地长大。
然而,体贴懂事不代表不需要关爱,只是不愿造成别人的负担。
无法说出的委屈总是让人倍感孤单,幸运的是,有人能懂。
当薇亚的外婆告诉她:『这世上我最爱妳!
』也成为电影中我的第一个泪点!
薇亞與奧吉姐弟情深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好比奥吉与薇亚:有些人永远是注目的焦点,像是奥吉;有些人永远是聆听者,像是薇亚。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朋友,聊天时的主题总离不开自己,直到终于聊尽,才想到要询问下对方的近况,有时甚至还无暇想到。
有些人一天能发数条朋友圈,期盼别人评论点赞,却从不看别人发些什么。
在这个强调「自我」的时代,人的自我中心更容易被无限放大。
然而,这世上并不是每件事都与自己有关。
凡事总先想到自己与凡事都先考虑别人或许应该平衡一下,薇亚可以成为舞台上的女主角,奥吉也可以坐在台下为姐姐大声喝采!
无论我们是「奥吉」还是「薇亚」,其实每个人的感受都同等重要。
一个心里不仅是自己的人,才能看到别人的难处与伤痛,也才会明白善以待人是世间最可贵的交流。
奧吉校長是『犯罪心理』第一季我最喜欢的Gildeon【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挣扎】奥吉校长:『每件事都有两种解释。
』比如:奥吉最喜欢的「太空帽」。
对奥吉而言,它是隔离异样眼光的安全世界;但对奥吉爸爸而言,它却隔开了奥吉与这丰富美丽的世界。
也就是说一件事从不同人的视角看到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面貌。
薇亚最好的闺蜜米兰达莫名其妙就与她形同陌路,让我想起少女时代似曾相识的经历。
曾经与最好的闺蜜天天形影不离,连上个厕所都要手拉手一起去,突然有一开始,她就完全不搭理我了。
追问其原因,只说没事啊!
之后,曾无话不谈的彼此竟再也无话可说!
以前不管去哪儿都要结伴的两人,后来只要在路上不期而遇总要尴尬回避。
我就像不明究理的薇亚,表面虽若无其事,背地里却暗自伤心。
薇亞最好的閨蜜米蘭達也有難以言說的心事一年之后我们虽然恢复了昔日交情,我却始终不知道当时闺蜜的内心究竟起了怎样的变化?
彼此也刻意不再提起。
直到电影给出了米兰达的视角,我突然对前尘往事有些释怀了!
我们总以为眼见为凭,但事实上却未必如此。
除了莫名其妙就形同陌路的闺蜜外,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都遇到过与自己心理预期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情况:毫无预警就分手的恋人,无意中得知好友的背叛等等。
这样的伤害会一直烙印在心底,成为一辈子的阴影。
奧吉與最好的朋友傑克然而,电影告诉我们:每件事都有两种解释。
也让我们看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为人知的挣扎。
所以,薇亚看不到米兰达内心深处的秘密,我也始终不知道闺蜜当时疏离的原因。
偏偏人往往只会相信自己眼中所见,许多误会与遗憾也由此而生。
所幸,我们更愿意相信心中所感,让在乎的人保有内心深处的秘密。
现在觉得最好的情感未必是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而是给予对方想要的时间与空间。
比起一厢情愿地并肩同行,让想独自前行的对方回头就能看到你,会不会更好?
虽然以前就很喜欢五月天那首「温柔」,但也是直到年岁渐长才真正明白:不打扰的温柔才能滋养出人与人之间最深的羁绊。
【我们的世界如何能变得更好?
】《奇迹男孩》的原著小说其实是一本道歉之书。
五年前作者R. J. Palacio与两个儿子在冰淇淋店前遇到一个颜面伤残的小女孩。
三岁的小儿子当场放声大哭!
十岁的大儿子虽努力压抑仍难掩不适的表情。
她感到尴尬又抱歉,此时却听到女孩的妈妈亲切镇定地告诉女孩该走了。
事后她不断想起这个触动她的妈妈与小女孩,设想她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处境,于是写下了奥吉的故事。
虽然电影中的奥吉一般人不容易遇见,但现实版的奥吉,也可能是我们自己。
与社会上大多数人有不同的值观,对人生有不同的追求,却碍于现状,无法特立独行,只能勉强融入其中。
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
这个社会才会进步到能尊重每个人的差异。
在此之前,现实生活中的「奥吉们」,请记住电影中奥吉的心声:如果你不喜欢你在的地方,那么就幻想你想去的地方。
想起一个爱吐槽职场乱象的朋友总能生动描述表面附和领导内心却已上演了无数精彩小剧场的画面。
明明是糟糕的事,因为看待的角度不同,也可以变得荒诞有趣!
人心始终是自由的,若你不想被束缚,就没有人能束缚得了你。
看『奇迹男孩』的电影与阅读《解忧杂货店》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飘着浓浓的鸡汤味,却是一碗味道清爽、口感却极为丰富的鸡汤。
多重视角的叙事下,每个人都是主角,也都是配角。
每个人的存在各有其独到之处,在一件事情中的好与坏也没有绝对。
有时候我们得稍微放下自己,才能看见比表面所见更重要的东西。
而每个人心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也许永远不会被看见,但至少我们可以给予别人自由挣扎的空间。
善以待人,虽是老生常谈,却依旧是人生在世得以让彼此活得更好最简单的方式。
原文發表於微信公眾號:aiyung32
不散作者 | 谢谢你们的鱼2012年R.J.帕拉西奥所创作的畅销小说《奇迹(wonder)》也算得上是一个出版史上的“奇迹”了,没有一本小说和它一样发行了这么多国家却使用了同一个封面,而这样的现象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个小说的内容的全球性和与各国家庭文化的共同性,它不光光是一个儿童小说,它更应该被所有为人父母、即将为人父母的成年人或者处于迷茫阶段的年轻人所阅读。
奇迹男孩8.9[美] R.J.帕拉西奥 / 2018 / 人民文学出版社描写天生脸部畸形男孩的小说《奇迹(wonder)》获奖无数并连续超过120周蝉联《纽约时报》童书排行榜榜首。
其实青少年题材的电影是现在大陆市场最缺失的电影类型,本土创作者很少有心思去聚焦家庭观众,而海外的引进片为了票房回报几乎没有在大陆发行过家庭题材的真人电影。
这也就是让我觉得特别遗憾的地方,这么大的电影市场,这么巨大的群众基数,越来越对选择影院观影的家庭观众,我们的市场却很难出现一部真正适合他们的现实题材电影。
所以,对于中国市场来说,由畅销小说《奇迹(wonder)》改编的电影《奇迹男孩》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我相信它的出现会改变一些事情,当然,这也是因为影片本身足够出色。
《壁花男孩》导演斯蒂芬·卓博斯基执导,“《房间》男孩”雅各布·特伦布莱与朱莉娅·罗伯茨、欧文·威尔逊两大明星主演。
在观看本片之前,我其实做好了好好哭一场的准备去的。
在没有阅读原著,对于整个故事的了解也很有限的情况下,我一直觉得《奇迹男孩》就是一部好莱坞传统的催泪家庭片,你在观影的时候可以收获很多感动,但是哭完了也就这么一事儿。
其实《奇迹男孩》这个译名还是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因为应该并不是一部仅仅讲述小男主角生活和成长的电影,反而是原著《奇迹(Wonder)》这个简单的名字更加契合影片的主题,至少在我看来,本片是以一个特殊的角色为故事切入点讲述着青少年家庭和校园生活群像的电影,而所谓的“奇迹”来自于每一个角色。
这一部用温柔的方式展现社会问题的剧情片,以偏现实童话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的残酷做斗争。
表面上,《奇迹男孩》讲述的不过就是一个脸部畸形的男孩进入了学校之后遭遇了种种冷眼但是在自己的亲属的支持下一步步成长最后融入了校园成为了所有人的骄傲的故事。
奥吉这个小男孩是本片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在天才童星雅各布·特伦布莱的演绎下,这个长相没有这么“好看”的角色成为了我们印象中最可爱、最讨人喜欢的银幕形象。
其实光光讲述奥吉自身的故事,影片已经足够催泪了,但是导演的野心并不仅仅与此。
《奇迹男孩》的剧本厉害的地方就是它以奥吉入校这个情节作为故事的切入点,讲述了不同人物因为这个事件发生之后的个人成长和人生选择,探讨着当代的亲子、同学交往、校园霸凌、青少年心理等等方面的问题。
《奇迹男孩》里的雅各布·特伦布莱
《房间》里的雅各布·特伦布莱
《梦醒之前》里的雅各布·特伦布莱影片的第一个视角当然就是男主角奥吉的视角,他作为一个一直被父母保护在家中的男孩终于要走入小学的大门,他理解自己对于母亲事业的拖累,同时也对于这个未知世界充满了恐惧,他知道自己的不同,却不知道如何克服这种不同,当然,他还是走入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奥吉的故事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关于“融入”的故事,长相畸形的他在学校遭遇了虚伪好学生的霸凌和嘲讽,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却又遭遇了“背叛”,凄凄惨惨的校园生活险些把他打败,但是内心的煽情和父母以及姐姐的支持还是让他鼓起勇气面对了很多事情,而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的时候,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也产生了改变。
而我们最终会发现这个故事讲述的东西已经和长相畸形的小孩儿无关,而是在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影片的第二个视角来自于奥吉的姐姐威亚,一个看起来不是非常起眼的高中生。
在弟弟走入校园的那一刻,她也遭遇了自己人生的问题,首先,自己的好闺蜜在暑假之后居然咋也没有联系过自己,不知不觉和自己形同陌路,而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弟弟吸引了父母的所有注意,作为长女的她在这个时间点上成为了最无依无靠的那个人。
于是,威亚开始了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她阴差阳错加入了戏剧社团,阴差阳错认识了一名性格可爱的黑人男学生,逐渐的,她发现自己的人生逐渐光明了起来,在鼓励弟弟的期间反而自己得到了更多力量。
影片的第三个视角来自于奥斯的母亲,她作为一名儿童插画作家在生下奥吉之后就几乎荒废了自己的事业,她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拥有正常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希望给他最好的呵护。
看着自己儿子在学校的遭遇,她也很为难,但是作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保护孩子、溺爱孩子,反而是帮助孩子成长,让他们与自己的不同和解,让他们正视自己的特殊并且可以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这才是所谓的父母对孩子应该负的责任。
这也就是为什么父母观众非常应该来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正确的教育观在中国更是一个缺失的东西,父母观众需要这么一部电影让他们自省和学习。
维持品质一年几乎只接一部戏的朱莉娅·罗伯茨在《奇迹男孩》中出演妈妈带来令人动容的表演 影片的第四个视角来自于奥吉在学校交到的第一个朋友杰克·威尔,这个角色的家庭不是很富裕,非常需要学校的奖学金,而他也在万般不情愿之下接触了奥吉,一开始,他带着任务去特殊照顾奥吉,但是随着交往的密切,他发现了奥吉可爱的地方,只不过,迫于霸凌奥吉的同学的压力,他和奥吉产生误会。
值得开心的是,杰克·威尔做了一个关键的决定,他坚定地站在了奥吉这边帮助他对抗这个世界的恶意。
杰克的存在聚焦着我们看待那些弱势群体的心态和方式,所有的偏见最后传话成为了彼此间内心善意的交换,这也就是人与人交往的真谛。
据说看过《奇迹男孩》的人都想捏这个小孩儿的脸影片还有一个威亚的“前闺蜜”米兰达的视角,这个视角涉及到一个核心的情节的剧透,我就不多说了,只能透露这个角色的存在间接展现出了奥吉一家的可爱与温暖。
虽然《奇迹男孩》不是一部多完美的电影,但是它真的是一部讨人喜欢的电影。
它聪明的剧作包含了几乎每一个我们的故事和我们一部分的人生经历。
它讲故事的姿态幽默而睿智,几乎没有明显煽情,却又可以让它不知不觉潸然泪下。
它明明是一部有关苦难的电影,却完全没有去展现苦难、消费苦难,甚至连最应该被批判的现实恶意都被导演用戏剧化的手段所处理,看不到主创一丝的企图心。
我一直觉得相对高级煽情的电影不需要多么刺激性的画面,也不需要多么强烈的情感,有的时候角色没哭观众却看哭了,虽然情节一点也不激烈但是观众却可以感受到情节背后的东西——明明包含着全世界的暖意但温暖之后你依然清楚明白这个世界有世界有恶的存在,人该用毕生力量维护世界的真善,这都是电影应该给观众传达的情感,也是童话存在的意义。
如果时光倒回,我希望我的父母带着童年的我去电影院温暖一次。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544 期 文章,雅各布快拿奥斯卡吧!!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电影刚开始都已经哭湿半包纸巾,反而后面善良正直爱的工整煽情桥段毫无哭点,我都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被算作discrimination了,因为只有觉得他们是弱势群体才会被更深切的感动,潜意识里觉得我们不是equal,前面简直还没入学的时候就要哭崩,(什么鬼 太twisted了)anyway 当他第一次在学校交到朋友高兴的幻想自己穿着宇航服雀跃的画面印象太深刻了!
非常棒。
说点题外的,觉得Jacob就是传说中老天爷赏这碗饭吃的吧。
noah真是小天使
影片美好得让人有些不敢相信,但是对于观众来说,既要知道现实中的那些恶都不是凭空想象,也要相信影片中的善是取材于生活真实。
小男主奥吉遇到恶意时不卑不亢,遇到善意时投桃报李,其成长是家人的爱与教养兼顾。
说到教养,不得不说到教育。
电影本身就在表达美式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
这片子与其称为好莱坞片,不如称为纯正的美国片。
如何区别好莱坞片和美国片?
把好莱坞片的演员都换成不知国度的演员,可能就看不出来这是哪国出品;但如果把美国片的演员也换成不知国度的人,我们还是能立刻辨认出,这是美国的生活,美国的教育,美国的理念,这是美国片。
我看好莱坞大片的时候知道我是在电影院,可是当我看这种美风十足的电影时我错觉自己身在美国。
最明显最典型的情节,其一,就是家庭中每一个人,妈妈,爸爸,姐姐,甚至姐姐闺蜜米兰达,在与奥吉说话的时候,都是大人对大人的态度。
呵护他时如同呵护易碎的玻璃,然而所有与他的交流,都把他当作大人一样看待,并且相信他能听懂,能理解,能感受。
而不是像不少的中国家庭那般,大人具有绝对的权威,对孩子溺爱或者打骂,全凭个人喜好;或者认为孩子是幼稚的,无聊的,认为孩子事情除了学习都没什么称得上重要的,用大人的视角去对待孩子,而不是用对待大人的平等之心去与孩子沟通。
其二,就是美国校园对于霸凌行为的几乎零容忍。
还记得前两年一起美国校园华人学生霸凌事件,当事人都被重罚且重判,当事人家长从国内赴美企图为孩子求情,并且认为这在国内都不算什么大事更不会判刑,然而被美国司法他们啪啪打脸。
影片中杰克和朱力安打架,以及朱力安对奥吉的欺凌,充分表明了不管你背景如何校方都对霸凌事件零容忍的态度。
可以从此片中看到具有美国特色的平等和尊重,不仅是对脸部有缺陷的奥吉的尊重,也包括大人与小孩之间的平等,富豪和工薪之间的平等,甚至由此可推及的对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所有不同的尊重和平等。
高度发达的北欧已经平等到人与人之间完全不使用敬语,英美敢于大谈特谈人权并且对平等和尊重都纳入政治正确,而我们建设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是任重道远诸君仍须努力。
No.2 《奇迹男孩》2018年第二部,很暖心的一部作品,是我的菜!
蓝色的海报下没有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反而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一股温暖!
主人公奥吉长相不是很好看,会吓到其他小朋友,母亲一直为他做家教,终于他走进学校,要学会和小伙伴交往。
现在是一个看脸的社会,我们往往只会注意到一个人外边是否美丽,却忽视了这个人的心灵美。
而这部电影就是让我们走进人的内心世界。
里面还有很强的戏剧冲突,小伙伴之间对奥吉的表现。
奥吉姐姐维雅和闺蜜之间的感情,等等。
人间冷暖,全在这短短2小时内展现。
很多事情我们也会感同身受。
虽然影片女主是奥斯卡影后大嘴朱女士,但是这位小正太Jacob 继《房间》之后再次为大家奉献精彩的表现,这个小男孩真的不一般,这么小都能表现得非常自然,太棒了!
感谢制片方能引进这种温暖的电影,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能感受心灵的慰藉!
许多电影乐于关注社会上的少数派,因为现实中的不平等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戏剧冲突。
比如每年都会涌现的一大批LGBTQ作品。
此类作品一方面注重表现个人追逐情感的过程,同时也不忘反映群体性的抗争和纠结。
因为已是新的“政治正确”,所以叙事性较高,布满冲突,情感较外放,不时具有侵略性,旨在打破社会对此类人的刻板、妖魔化印象。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最近大热的《每分钟120击》。
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酷儿(Queer)和/或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除此之外,还有关注有色人种的电影,较多为反映黑人所经历的种族歧视题材。
这几年来,种族歧视电影以年代戏居多,因为当下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改善了不少。
像去年的《底特律》,就以60年代臭名昭著的阿尔及尔旅馆案为蓝本拍摄。
第89届奥斯卡上,《月光男孩》获得了最佳影片在内的三项大奖,虽然影片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同性恋的抗争和黑人所遭受的歧视待遇,但是在当前的语境下,《月光男孩》所蕴含的暧昧性,且同时包含黑人和同性恋元素,让它在政治层面占尽先机,成为颁奖季的热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还有今天要说的《奇迹男孩》,它代表着那类疾病与残疾的电影。
此题材相比种族歧视和LGBTQ要温和得多,因为他们较少涉及政治(除非是因战争而留下的创伤)。
像《潜水钟与蝴蝶》、《我的左脚》、《触不可及》、《我是山姆》,还有华语领域中的《推拿》、《海洋天堂》等,都是较受欢迎的佳作。
这些少数群体题材的电影,之所以较受欢迎,贩卖情况良好,一个是因为部分迎合了普通观众的猎奇心理,另一个则是利用了观众的同理心。
如果不是从事与之相关的行业,这些人我们在生活中是较少接触到的,但他们又确实存在于我们身边。
他们在现实中被隐藏起来的私生活,通过银幕被放大,又因银幕与现实的安全距离,因此令人们可以尽情观赏其生存状态。
难免,许多“少数派电影”会走入社会意义大于艺术价值的歧途。
为了表现少数族群的不公与艰难,而刻意放大影像的冲击力,削减文本的合理自洽,甚至抛弃一定的完成度。
有些作品还会规避一些当前仍充满争议的问题。
比如种族歧视题材中较少对黄种人的关注,以及LGBTQ中对跨性别者和酷儿流于表面的表现。
在这一点上,疾病/残疾电影相对做的会好点,有些作品甚至可以借题够到生命与哲学的高度。
《奇迹男孩》并没有到达这种境界,但仍是大陆院线一月份最值得关注的作品。
由于题材的先天优势,它显然具备巨大的煽情力量。
整体来说,影片属于非常规整的家庭/校园类型片,然而因为主角奥吉是一名先天因基因缺陷,导致面部畸形的孩子,所以他的校园故事注定与普通孩子大不一样,难免也将产生许多泪点。
令人稍觉欣喜的地方是,影片一方面按照主流公式,事无巨细地表现奥吉融入校园,以及校园里的其他孩子对这位特殊同学的迥异反应。
另一方面,影片扩展出了几名其他角色的叙述视角,分别是姐姐维娅、同班同学杰克·威尔,以及姐姐的闺蜜米兰达。
这足以证明本片的导演——曾拍摄过《壁花少年》,并且参与了去年北美票房第一名《美女与野兽》编剧的史蒂芬·卓博斯基——并不想让《奇迹男孩》变成一部完全套路的电影。
他运用这种框架内所允许的新手法,试图在让观众落泪的同时,能更完整地展现青少年复杂敏感的心思。
影片在充足描绘了奥吉入学的过程后,切入维娅和杰克·威尔的视角,乍看起来确实较新颖。
维娅作为家里的姐姐,同时也是一名健全人,在深爱着残疾弟弟奥吉的同时,也不满于父母对自己的忽略。
同时,她本来很要好的闺蜜米兰达,不知为何,在新学期也对她疏远了。
她想不通其中的缘由,作为替代,维娅与新认识的男同学贾斯汀成为好友。
杰克·威尔的视角是在第一次比较强烈的友情危机之后出现的。
此时他已与奥吉成为好友,并且马上就要迎来万圣节了。
对于奥吉来说,因为脸部畸形,他羞于以真实面貌示人,所以万圣节是他最喜爱的节日。
在这一天,每个人都是怪物。
然而杰克·威尔不幸说出了深深刺痛奥吉心灵的言语,更不幸的是,扮成鬼脸的奥吉听到了。
这给二人间的友谊画上了句号。
但是影片并没有继续通过奥吉的视点去缝合这次裂痕,反而切入杰克·威尔的视角,直接让观众面对他的心理活动。
我认为,小演员诺亚·尤佩是《奇迹男孩》中最大的惊喜,他的表演真实且充满灵性,表情丰富而自然,将杰克这名心思复杂的小男孩诠释得极具说服力。
多视点的技巧确实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层次,遗憾的是,在结构上并没有将故事推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影片确实化解了维娅与家人的隔阂,也修复了杰克与奥吉的矛盾,但是过程较为单一,也没有刻画更深入的冲突,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情感也是浅尝辄止。
维娅和杰克的视角纵然与奥吉的故事形成互补,然而在剧作比例上,还是会显得不够协调。
以及米兰达这个视角稍稍有些奇怪。
她的故事似乎是想让影片扩展到一个更大的命题中去。
通过她为何与维娅疏远,以及背后所存在的家庭问题,去探讨青少年成长与家庭环境的重要关系。
但是她与维娅的和解,在影片中处理得更加蜻蜓点水,因此显得相对粗糙了些。
然而,舞台剧这场戏的目的性非常强,也完成得较为出色。
这一场戏不仅化解了维娅与米兰达的矛盾,也让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母亲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忽略,但缺少了足够的反应场景,而并没有形成太足够的情感张力。
所以,细心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奇迹男孩》拥有一个多线叙事的引子,内里仍然是奥吉的个人故事。
它开了个好头,但似乎并没有胆量将一个简单叙述残疾男孩成长的故事,变成描绘一群敏感少年的青春之诗。
最终,它还是一首讲述奥吉如何收获朋友,树立信心的励志情歌。
当然,影片自始至终的情感不会因视角的徘徊不定而淡化。
这虽是剧作上小小的遗憾和瑕疵,但无伤大雅。
同样一笔带过的,还有对校园霸凌的思考与反思。
校长塔什曼与朱利安及其家长的对话,是影片对霸凌现象唯一一次的集中探讨。
基本上碍于篇幅,这段对话也并没有去深入反映此现象,并将问题抛给了霸凌学生的父母,最终以转学而结束。
影片基本上什么都提到了一点儿,但重心还是放在了奥吉融入校园的经历上,决定并不想承载太多的命题。
演员的表演足够优秀。
他们克制而细腻的演绎中,所蕴含的能量与张力,是整部电影达到情感层层递进地关键。
茱莉亚·罗伯茨其实每年都有新作品,但似乎已经远离主流视野很长时间了,此次在《奇迹男孩》中的表现,仍然是无可挑剔的。
欧文·威尔逊制造了影片中不少会心一笑的段落,一个怕老婆,同时也是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便呼之欲出。
另外,他的鼻子好像更歪了。
雅各布·特伦布莱继《房间》中的惊艳表现之后,在本片里依然奉献了超越年龄的演技,特效化妆背后,仍能用眼神打动人,实属不易。
放映当天的交流会上,这位小男孩儿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国土安全》的观众,校长的扮演者曼迪·帕廷金我也是再熟悉不过了,此次表演依然很扎实。
姐姐维多维奇和闺蜜丹尼尔的表现不过不失。
当然,整部影片最大的惊喜还是诺亚·尤佩,真的非常具有灵性。
影片还掺和了许多流行文化元素,比如许多次乱入的《星球大战》。
楚巴卡和西斯大帝都有登场,让影片在某些场景充满了稚嫩的恶搞意味。
以及全球最火热的沙盒游戏《我的世界》,唯一一次游戏画面的展示还承载了化解矛盾的功能。
这些都是增加影片亲切感的工具。
总之,你完全可以将《奇迹男孩》视作一部温馨感人的童话。
影片没有过于残酷的情节,一切都发生在满是孩子的环境中。
即使有霸凌和歧视,也并未显出过分的暴力,而结局当然是美好的。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善良、包容、接纳和宽恕的故事,它涉及到亲情、友情与爱情,并凸显其中的珍贵。
其中的温柔和美好,以及浓浓的关怀,注定将为这个冬天增添一抹暖色。
亲密关系这个词儿,是我上本科学了基础心理学才知道的。
但是真正理解其含义,是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事情了。
直到心理学几乎深入每个非文盲家庭的今天,在我们这片以儒学奠基的文化土壤之上,还是很多人不知道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维系良好的亲密关系。
好久没有看美式喜剧了,我曾经因为它有些过于套路、立意不够深刻广博、甚至“三观太正”而故意疏远它,直到本周六去看了《奇迹男孩》,这部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美式励志家庭喜剧,我才发现我是多么想念它。
当年看《请给予》《孩子们都很好》《怎么又是你》《星运里的错》《怦然心动》等等作品时的温暖感又被唤起,美式喜剧,就像是自制的三明治早餐一样,虽然不是不可取代,不是不可或缺,却能带给你丰富而灿烂的满足感,让你感到世界一片美好,人生充满希望。
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所以家庭的和谐度才会成为总统大选时的参考标准之一(这点在欧洲就不一样了)。
由于对于心理学和美国的社会学没有任何的研究,仅仅是通过少量影视作品了解美国的家庭,观点难免片面:那些成功经营家庭的美国人,都是处理亲密关系的天才———比如《奇迹男孩》里面的三位主角。
首先是久违的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母亲伊莎贝尔,她是这个“母系氏族”家庭的顶梁柱,影片一开头就是她独自决定让外表特别一直接受家庭教育的儿子去上学,尽管丈夫反对,儿子也恐惧,她仍然掩饰住万般的担心做出决策并推动执行——而后的事实证明,她的决定是英明的。
———亲密关系原则之一:作为一个家庭的主导者,必须果断做出对所有人有利的决定,即使执行起来可能障碍重重。
儿子奥吉一开始的上学之路充满荆棘,遍体鳞伤回家哭泣,伊莎贝尔和他的卧室对话简直可以推广给所有的母亲:先明确由于情绪离开餐桌是不礼貌不合规的,然后是轻柔请奥吉发泄出悲伤,倾吐心声,而后她坚定的论证自己的儿子不丑,因为自己是妈妈,所以说得最算数,然后是那个闪闪发光的句子:心决定我们去哪里,脸标记了我们去过的地方。
自己的皱纹是儿子手术的计数器——这是表明皱纹是爱的证明——就是说她对儿子的爱始终如一甚至有增无减,最终用一个诙谐的甩锅结束了睡前的安慰。
白天被重伤的奥吉被满满的母爱包围着入眠。
——亲密关系原则之二:当家人受到伤害,要尽最大努力肯定他,让他知道你和你的爱从未远离。
起初看到卡司阵容,不太理解为什么选择欧文威尔逊来饰演父亲内特,观影后全然明了:这个父亲的角色有点像为这位天生浪漫、阳光、有“气管炎气质”的男演员量身打造的,估计看了此片的女孩都爱上他了吧。
虽然从影片中看出好像家庭一直都是伊莎贝尔执掌大权,但我还是觉得这个专制制度是从奥吉出生后确立的。
马上要拿到硕士学位的妻子,为了儿子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孩子的治疗、照顾以及教育,内特尊敬妻子,也心疼妻子,并且刚好妻子有足够的决策智慧,让贤事件何乐而不为的事情。
他每次小声和儿子说话,都是那么可爱,尤其是承认自己害怕妻子的时候,观众在笑的同时,心里都是感动的。
同时,他并没有让出一丝父亲的职责,他送孩子上学(虽然不是每天),给予儿子男人式的鼓励,在伊莎贝尔忘记给女儿道晚安时及时补位,陪儿子和朋友玩《我的世界》(其实我实在不懂大人会喜欢那个游戏吗),和妻子一起去医院救治狗狗,所有孩子的重要场合,他都不曾缺席。
——亲密关系原则之三:珍视伴侣的牺牲,尊重她的地位和选择,并用行动支持协助,作为男人,酷到不行。
最后是有些类似艾丽范宁气质的姐姐维亚,估计所有人都想要一个这样的大宝吧。
和黄多多一样,她自弟弟出生就毫无理由的爱他,习惯着弟弟是太阳的家庭星系,一边照顾自己,一边帮家长分担家事,心事只能向闺蜜倾吐。
在闺蜜也无来由的疏远自己之后,她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
最难过的时候,她去了姥姥家附近的海滩自己纾解。
回家后如实告诉伊莎贝尔之后,母亲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长期忽略已经伤害到女儿,安排了弥补的母女约会——然而,意料之中约会被弟弟的状况破坏了,之后她做了什么?
没有自己躲起来哭,没有对母亲发怒(她并不是不会吵架,而是深知时机不对),她成功地拉着弟弟出了门去讨糖——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她绝对继承了母亲的谈判天赋。
——亲密关系原则之四:家人也许会暂时忽视自己,但不能因此不自爱或封闭自己,适时表达抱怨,用行动支持,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就是这么深谙亲密关系的三个家人,给奥吉营造了一个完美的避风港,他可以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爱,可以每次受伤后都重新上路,一次次鼓起勇气去改变那个不适应他的环境。
几乎片中的每一次家庭对话都值得借鉴,希望正式上映后去观影的家庭都能在感动之余有这方面的收获吧。
当然,最后奥吉获得的荣誉奖章,还属于那些在正确和良善间选择良善的孩子们,这是这部影片的另一个主题——友谊(其实也是未成年的重要亲密关系之一了),但由于篇幅和主题限制,这个主题就不写了。
最后鸡蛋里挑两根骨头吧:1、片中两个完全正面的人物:沙莫和贾斯汀,都是黑人,而“反一号”一家都是上流社会的白种人,不知道是不是受近期好莱坞的政治正确的限制而如此安排的。
2、翻译老师,关于黛茜,原台词都用了She了,您为啥还译成“它”呢?
(好吧,因为新华字典有规定)
要定期看看这样纤尘不染、能从头哭到尾的暖片,流流泪,换换芯儿,软化下内脏,享受下被加了美图滤镜的生活温柔以待的两个小时,值了。
无聊
面裂(包括唇腭裂)的孩子一生要经历许许多多次手术。作为医生,我们尽力治疗他们面部的畸形,但我总会想,除了身体上的畸形,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更多心理和社会的考验。我无法振臂高呼去提醒世人宽容友爱,只好向大家推荐这部电影and be kind, always.
可惜了这个主题和小男孩的化妆师,故事和人设实在是太假了唉
有趣的是,Jacob的荧幕首秀《Room》中的角色名与本片Auggie的朋友同名都叫Jack。巧妙的折射了最纯真和善良的人性闪光面。
挺不错的,暖心的故事总是更能打动我,推荐!
School sucks,work sucks,life sucks.总有人教我们这样那样的技能来在社会上生存,却忘了永远要站在善良那一面。
他的奇迹源于他的家庭:情绪稳定、积极上进、幽默乐观的恩爱父母,经济水平良好,培养出同样开朗包容的姐姐,再把三个人的能量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小男孩,即便面对这样重大的挫折,也有足够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妥善完满地处理好。从中我产生的其实是另一个感想:所有人都不会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光鲜亮丽。
故事视角比较全面这样特殊家庭每个人都不容易加姐姐视角满加分的。爱上jackwill弟弟。miranda也好美不过她故事略奇葩。鸡汤到不行。太空元素略用滥了。大嘴太女主了吧
《鬥陣小子》有則故事:某橫綱一出生就患了肌肉失調的怪病,長肉速度快到身體給腦子輸營養都來不及,讓他得以靠力氣稱霸日本;其他患者辦不到,因為他們嬰兒時就餓死或腦死了,唯獨橫綱的爸媽是藥劑企業金主,且愛他不惜任何代價──猜到我要說什麼了吧?生在愛與經濟兼健全的家,才是奧吉真正的奇蹟。
为什么欧文威尔逊和范迪塞尔可以在他们参演的几乎所有电影里都保持同一个发型?
我真真不理解这个8.6分是怎么给出来的,没有任何亮点,世界对男主真的太美好太顺利了,作为电影来看,矛盾一点都不突出,所有的爱与光荣都如此的理所应当,勉强给个三星是没有什么硬伤,如果给小朋友看应该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把
故事内容想表达的很多,反而都显得不深刻。比起奇迹男孩,他身边的人才是闪光点。其实我更想看到男孩自己努力争取结交朋友,而不是等着别人施舍的同情。最后获得的那个奖也是莫名其妙,实在不觉得他到底做了什么感动大家的事。
故事是太理想化了一些,不过能在电影中看到被放大的善意,还是很温暖的。姐姐这个角色蛮好。
好人也太好了坏孩子也太容易好了世界哪这么容易还不如让一起看的朋友停止哭容易
嗯,糖放多了…
好烂。就是很平庸很俗套的一个温情家庭片,没有任何惊喜,结尾太刻意令人恶心。两星给男主姐姐的颜值,姐姐好可爱!
就这?看看《伴我同行》,那才叫经典。这片除了主角的丑以外,别无特点。剧情很平庸的校园家庭生活,nice的老师,坏不到哪儿去的同学,有好朋友,无敌的妈妈,能做朋友的爸爸,还有懂事的姐姐,这简直太理想了。话剧、夏令营,都是些很常规的东西。画面、音乐、节奏、拍摄技巧,毫无可观。就都超级平庸的片。电影受众越广分越虚高,因为大众并不看太多电影,分辨不出好坏。所以年代越近分越虚高。
校长在学习结束的典礼上致辞:「伟大并非在于力量强大,而是正确使用自己的力量。所有伟大的人无论男女,都是以其自身的魅力带给周围无穷的力量。」如果我们了解别人的想法,每个人都值得大家站起来为他鼓掌一次。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作战。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人,你只需用心去看。
暖到心都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