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妻

The Wife,仁妻(港),爱·欺(台),代笔贤妻

主演:格伦·克洛斯,乔纳森·普雷斯,马克斯·艾恩斯,克里斯蒂安·史莱特,哈里·劳埃德,安妮·斯塔克,伊丽莎白·麦戈文,约翰·维德伯格,卡琳·弗兰兹·卡洛夫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贤妻》剧照

贤妻 剧照 NO.1贤妻 剧照 NO.2贤妻 剧照 NO.3贤妻 剧照 NO.4贤妻 剧照 NO.5贤妻 剧照 NO.6贤妻 剧照 NO.13贤妻 剧照 NO.14贤妻 剧照 NO.15贤妻 剧照 NO.16贤妻 剧照 NO.17贤妻 剧照 NO.18贤妻 剧照 NO.19贤妻 剧照 NO.20

《贤妻》剧情介绍

贤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Meg Wolitzer所著同名小说改编,女主角Joan Castleman是一位文学家的妻子,美丽忠诚、无瑕疵,牺牲了自己的梦想、才华、野心,花费了40年的时间来辅助丈夫,忽略他的不忠,永远表现得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婚姻也来到破碎的临界点。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前夜,她将面临生命中最大的牺牲,同时也发现了丈夫职业生涯的秘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清风云岩浆:火山劫难高海拔之恋Ⅱ皇太子的初恋春来家事红色青橄榄盲区暗影身体集合.zip阿丕书记卧底:费瑞的故事吕不韦传奇Stealer:七个朝鲜通宝柳堡的女人们不完美逃脱嘿玛嘿玛利斧巨人:保罗班扬的愤怒网络惊魂2.0他人之屋第五共和国津门烟云王国:北方的阿信偶像大师灰姑娘女孩第二季私奔B计划新木乃伊为他燃灯欢乐课程ADVANCE弃黄从正第二季活埋之怨善意的竞争生殖细胞

《贤妻》长篇影评

 1 ) 越来越讨厌这样不自觉的男权氛围了

好讨厌呀,这个男权的社会氛围!!!

女性要帮助女性,而不是与男权同流合污,甚至还妄图拉扯拖拽女性陷入与自己一样的泥淖中期望以此去安抚自己懦弱又不甘的内心,又或者想以此取悦讨好她仰仗的男权泥潭,可怜又可悲!

真是活该!!!

醒醒吧,女人们,醒醒吧!

睁开眼睛,勇敢一点,真的只要勇敢一点点。

随意就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那些包裹的巨大谎言的男权意识,观念,行为,习惯。

学着尊重自己的感受,爱自己,学着做个真正得人,而不是谁谁的附属!

当然了,如果不愿意承认,自甘堕为附属,堕为帮凶的你,就……随你呗,怎样呢,这都是自己选择的,受什么都是你活该的!!!

Fuck you!

Go to hell

 2 ) 首先是妻子

印象最深部分是回程空姐与妻子的对话:-I see a lot of couples on my flights, you and your husband…I could tell, you had a wonderful relationship.-How?电源英文名是THE WIFE,因为围绕由妻子代笔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情展开,中文翻译是《代笔贤妻》,《贤妻》。

前1小时情节非常老套,老年恩爱让人艳羡的夫妻,男人获得诺奖,两人激动的在床上拉手蹦蹦跳跳,就像年轻时第一次以男人名字将女人的文字付梓出版一样激动。

后面40分钟冲突爆发时,才发现,不止是代笔所表述的男女不平等,普遍的社会歧视这一点问题,还有复杂的流动的爱,尖锐的被蹂躏的心。

代笔,纵然是男女不平等下夫妻两人的妥协,也是两人自私和执着的产物。

纵使1960年环境不好,纵使已经走上影子写手和沽名钓誉的虚伪作家的路,在之后每一本小说出版社前,每一次公开演讲前,双方都有机会停止这样的关系。

为什么不呢?

最简单是交易,最复杂是爱。

就女人来讲,在爱情,家庭,写作梦想与才华,出版环境等之间,她在某一刻认为找到了平衡。

就男人来讲,社会价值,自我认同,家庭地位,哪怕虚荣心,何尝不是自认为找到了妥协呢。

一场从双赢出发的决定,导致了最根本的夫妻之爱与信任,日渐崩塌。

直到梦寐以求的诺奖摆在面前,几十年的不平衡化作一场巨大的冲突,在瑞典寒冷阴郁的色调中,夫妻,父子的张力就犹如火山熔浆一般,蓄势待发。

很明显女人受到了极大的委屈,男人因妻子过份的才华而无法正视妻子,隧屡屡出轨,女人受尽委屈还要保持表面和谐。

最后飞机上,女人警告自传作者并表明态度,即是做出了选择与和解。

相同的情况,如果不是一边相爱又一边折磨,面对诺奖这样的诱惑,如何能继续忍辱负重呢。

因而片名落脚到wife,比ghostwritter更为合理。

就电影来说,前面过于乏味和意料之内,讨论的主旨也很模糊。

演员很绝,情绪和表情的变化,让我觉得,她对丈夫,真的有深爱和厌恶。

所有皆是虚妄。

 3 ) 信仰爱情的心

除了剧情的巧妙设置,此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示出其对爱情婚姻的深层次理解。

此影片控制节奏,表达细腻,注重思考。

影片名字正扣中心,片中更侧重于展现出一位相信爱情的女人在爱情中的心理特征。

最初的崇拜之情产生出爱慕,其写作能力被世俗压抑后,又期望通过丈夫实现爱情,并使其代为实现她的自身价值。

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将无私付出融入生活各方面的习惯,他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

而最后他的荣耀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她的荣耀。

在经过自传记者的挑动后,她长期被压抑的委屈、渴望其文学能力被认同的强烈欲望、甚至是嫉妒之情,燃烧出极大的愤懑。

以至于一时间,亲情、爱情均难以浇灭,最终只有问其爱情初心时,以及丈夫的突然离世,终于让她回归了一生所为之付出的那种自我认同感,即爱情中角色感。

对于男人,他是一个自负、多情、甚至有些粗糙的普通男人,与女人形成鲜明对比,但他其实也承受着痛苦,外表风光、内心空虚的痛苦,他渴望被崇拜,却也无奈于自身的无能。

他用着低劣地技巧多次出轨,更是表现出其内心对于找回被仰视感觉的饥渴。

作为男人,他很煎熬于自己卑微的虚荣心,对曾经的粉丝、现在的依靠,有种复杂的感受,愧疚又患得患失,讨好又想不失脸面。

他得到了世间的认同感,诺贝尔奖,却离爱情中的认同感渐行渐远。

实际上,他们互相找到了很多自己想要的,也丢掉了很多自己曾经想要的,不管怎样,都是不完美但圆满的爱情了。

在爱情中,我更相信,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两个天真的信徒,一起在床上跳着庆祝他们共同的成就。

在爱情婚姻中,每个人就像在戏剧舞台上,都在努力扮演自己期待的角色,甚至有些人实际上更爱互动中的自己,这就是爱情中角色感的力量。

每个人都想竭力维持一种与自己内心相相吻合的形象。

在恋爱中,相信爱情的人,会使一切理想化,完美别人的形象,也会为之不断完美自己的角色。

而得到的就是对方对这种角色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给自己带来爱情关系中的存在感,长期稳定的存在感也就是安全感。

所以,深层次来说,影片中女人要为了爱情,做好贤妻的角色,忽略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放弃自我,获得的是爱情的前途。

作为好妻子,好母亲,她把自己的幸福与家人捆绑起来。

也许她找到的并不是她内心想象的那个男神,但她相信自己的爱情,并催眠自己,愿意为爱情改变自己,压抑自己,而且她有能力修补他,并用长期不断的努力付出修补这份爱情,乐此不彼,甚至不断塑造出他在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最终达到巅峰。

如果不是传记记者提示她的写作能力在很早时就具备,她宁可相信她的天赋是他赋予的。

而在自我价值的需求重新觉醒后,极度失望的情绪和冲动中,她一度回归自我,忘记了爱情中的角色,这时间不长,在男人问道你为什么要爱上我的时候,她哑口无言了,因为是她自己催眠了自己,同时也在情感道义上无形地绑架了那个男人,双方为此都付出了一辈子。

最终,男人的离去,让她又一次最后的屈从于她一生致力于的角色,贤妻!

真正的爱情,只会存在于此类相信它并为此融化自己的人身上。

如果只有一个人相信爱情是悲剧,如果两个人都相信爱情则会创造出完美的爱情。

 4 ) 72岁的格伦奶奶,值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谢绝转载。

这些是我的故事,我的文化,我的家庭,我的想法。

——Joe我的话,我的痛苦,我独自在那个房间里,把你骇人听闻的行为变成文学金子。

——Joan北京时间1月22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揭晓,其中《罗马》和《宠儿》两部影片以10项提名领跑全场,获得8项提名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和《副总统》也紧随其后。

《贤妻》海报与这些大热影片相比,《贤妻》略显“低调”,仅获得“最佳女主角”一项提名。

一同获得影后提名的还有在《宠儿》中表现出色的奥利维亚·科尔曼以及成功跨界的银幕新秀Lady Gaga等。

提到本片女主Joan Castleman的饰演者格伦·克洛斯,不少观众都很陌生,但年逾七旬的格伦奶奶早就是奥斯卡影后的有力竞争者了。

《致命诱惑》19871987年,格伦·克洛斯在《致命诱惑》中塑造了Alex Forrest,这个角色名列美国电影协会百年间最伟大银幕英雄和银幕恶人排行榜第7名,对“坏女人”形象的精准把控让她获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之后格伦凭借《危险关系》和《雌雄莫辨》先后两次获得该项提名。

《危险关系》1988

《雌雄莫辨》2011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三次都惜败于对手,成就了雪儿、朱迪·福斯特、梅丽尔·斯特里普三位影后。

今年已经是格伦·克洛斯第四次角逐影后了,在岁月的积淀下,“老戏骨”格伦的演技日益精湛,贡献了年度最细腻、最真诚的一次表演,很有希望借此封后。

“亲密关系”《贤妻》中,格伦·克洛斯饰演了一位细致贴心、忠诚低调的妻子,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在40年间辅助丈夫Joe Castleman(乔纳森·普雷斯 饰)的工作。

当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们的婚姻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揭示了二人最大的秘密。

一本片以一次起夜作为开始,摄影机跟随着卡斯尔曼夫妇的脚步,通过适逢其会的闪回手法,刻画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女性形象。

与总是侃侃而谈的丈夫Joe相比,Joan的言语并不算多,她总是静静地站在丈夫的身后,拿着他的外套和杂物。

尽管格伦·克洛斯饰演的Joan一直游离在画幅的边缘,但她才是《贤妻》中绝对的主角。

她一出现便带有强大的气场,哪怕“躲在”镜头的角落里,也能让观众忽视星光熠熠的、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丈夫——她的神情变化与微小动作始终牵连着观众的情绪。

格伦·克洛斯对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把控十分精准,尤其是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

摄影机数次聚焦于Joan的面部,无论是与丈夫敦伦时略带红晕的脸颊和几可乱真的喘息,还是在宴会上被叫错名字后消失的微笑,格伦用她的表情向观众展示了何为“润物细无声”。

除了面部表情,格伦的“泪”也极具杀伤力:在听到丈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Joan的眼中满含泪花,有惊喜,也有迷茫;在丈夫与宴会上的宾客们高谈二人的生活小事时,Joan神情低落,眼睛上似乎蒙上了一层水雾;在知悉怀孕的女儿(艾利克斯·威尔顿·里根 饰)顺利产子后,Joan与丈夫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她的眼中充满了激动的泪水。

类似于这样的镜头还有几处,没有一处是完全相同的——她的泪中总是饱含着不同的情绪,有无奈,有坚忍,有压抑,更有悲痛与愤怒。

她的泪水总是在眼眶中打转,只消几秒,便硬生生地止住了眼泪,似乎她一直在微笑着,从来没有过委屈与沮丧这样的负面情绪。

这个角色就像东方传统观念中的女性,也就是我们常说“将一切奉献给了家庭”的主妇形象,她总能将家庭琐事处理得有条不紊,处处照顾丈夫,从来没有出过什么纰漏。

与此同时,她又不完全是那种放弃梦想的女性,只不过是将自己的野心深埋进心底,以另类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格伦·克洛斯的表演让这个复杂的、多面的女性角色立体生动,赋予了Joan蓬勃的生命力。

仅就其表演而言,值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二通过电影的简介,让人不禁联想到同年的法国电影《阿德尔曼夫妇》,两者的剧本构思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都在演员台词上下了很多功夫。

阿德尔曼夫妇 (2017)8.32017 / 法国 比利时 / 喜剧 爱情 / 尼古拉斯·贝多斯 / 多莉亚·蒂利耶 尼古拉斯·贝多斯《阿德尔曼夫妇》中,剧中人物动辄便聊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文学巨匠,充满哲思与文学气质,但也有些曲高和寡。

《阿德尔曼夫妇》剧照《贤妻》的剧本则改编自Meg Wolitzer的同名小说,台词风趣横生,通俗易懂,普通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同时剧中人物口谐辞给、妙语连珠,往往话里有话,讽刺意味十足。

有网友戏称《贤妻》为《卡斯尔曼夫妇》,点明了两部电影的相似性,也有几分调侃之意。

本片里,透过台词,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夫妻二人的性格特点与故事走向。

本片男主还饰演了《谁杀死了唐吉坷德》中的“唐吉坷德”例如,丈夫Joe总是引用——并重复引用文学中的经典短句来掩饰自身的短板,而妻子Joan一开口便是金句,话中充满着真智慧而非“皇帝的新衣”。

例如,丈夫在演讲中感谢自己有着一位多么好的贤内助,再次暴露其平庸的口才和老套的手段,这个行为也是二人矛盾爆发的因素之一。

再例如,丈夫每次跟女性搭讪时都会用同一段话,同时赠予对方一个写着“I love you,true(我爱你,真真切切)”的核桃,这个老套的伎俩被反复使用了多次,加上他完全无法拒绝甜食和油腻食品,更能看出他的性格特点。

电影中的Joe就像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以虚假的一面出现在公众面前,吹嘘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能,随心所欲,不受家庭伦理道德的约束。

而Joan则是一位在40年间隐忍和包容丈夫的贤妻良母,但在一个又一个打击过后,她爆发了。

“为何忍了40年,却在几天之内突然爆发了?

”我在第一遍看《贤妻》后,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二刷后,故事的逻辑显然更加清晰了,在一次闪回中,我们看到Joan与一位不知名的女作家(伊丽莎白·麦戈文 饰)交谈,Joan对她说:“A writer has to write(作家必须写作)”,随后女作家告诫Joan说:“A writer has to be read,honey(亲爱的,作家必须被读)”。

两句简单的对白,却道出了作者与读者的“亲密关系”,也使得Joan放弃了成为一个作者,最终成为了一个被读者。

这两句台词让她在40年间尽力辅佐自己的丈夫,毫无怨言,直到丈夫在晚宴上对别人说“my wife doesn't write(我的妻子不写作)”。

这句台词是爆炸性的,它尖锐、虚假且令人厌恶,它瞬间击穿了Joe的心理防线。

丈夫的这句话就是Joan爆发的最大原因。

以至于后来瑞典国王询问她时,她说:“I am a kingmaker(我是一名拥立国王者)”。

Kingmaker,尤指沃里克伯爵(1428-1471),英格兰大贵族,是玫瑰战争中著名的立王者。

他在1461年帮助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登基,后来又使被废黜的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恢复王位。

Joan以这样的比喻来描述自己的一生,心酸又真实,为影片的戏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

优质的台词值得褒奖,但不能否认影片中存在的一切问题,比如片中的父子冲突不够有力、对婚姻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刻、浅尝辄止地探讨了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等。

这些缺陷使《贤妻》并不是时代的缩影,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总把故事看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故事就只是故事。

正如电影中的那些著作一样,他们不是丈夫Joe的“文化、想法”,而是妻子Joan的“痛苦、孤独”,是40年间丈夫做过的那些骇人听闻的行为和真实的故事。

三2018年北美电影总票房再创新高,达119亿美元,与此同时,《今日美国》却说2018是“一个明显的小年,远不如2017年的丰收景象”。

即使在这样一个奥斯卡小年,大奖花落谁家仍是未知之数。

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

在被称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中,格伦·克洛斯凭借在《贤妻》中的精彩表现成功获得电影类“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奖。

随后在1月28日的演员工会奖(SAG)颁奖礼上,格伦·克洛斯再度战胜《宠儿》女主奥利维亚·科尔曼,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手捧奖杯的格伦奶奶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工会奖是奥斯卡表演类奖项最重要的风向标,因为在奥斯卡的评奖规则中,除了最佳影片之外的奖项,都由下属分部成员选出。

而演员部门人数约占总评委数的五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演员工会。

所以拿下演员工会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提前锁定了奥斯卡影帝、影后宝座。

当然也并非绝对,近十年里,只出现过两次意外情况:一是2011年《帮助》的女主维奥拉·戴维斯当选演员工会奖影后,奥斯卡给了《铁娘子》的女主梅丽尔·斯特里普;

二是2016年《藩篱》的男主丹泽尔·华盛顿当选演员工会奖影帝,奥斯卡给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男主卡西·阿弗莱克。

演员工会奖的颁发让原本不明朗的局面不那么微妙,也让来势汹汹的《宠儿》女主奥利维亚·科尔曼少了几分胜算。

连下两城的格伦·克洛斯能否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封后呢?

这部美英瑞合拍的电影能否SAG、OSCARS两开花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5 ) 儿子才是最惨的那个吧

为什么很多人说这女主忍了四十多年不吭声突然就反抗了不合理?

去过各地基层法院民庭看一下就知道,吵着离婚的头发苍白的老夫妻不要太多哦。

有一老头甚至跟法官说,一定要大年三十前给我判离婚,否则我这年都过不好了。

你问人家几十年人家怎么过来的?

人家是机器人没有感情然后突然搭错神经?

那些暴力,恶言冷语,出轨,负气都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到老了,他们觉得自己对社会角色的义务完成了(孩子成人,房贷还完,退休了等等),可以去为自己活了。

女主估计也后悔当初为什么一时糊涂嫁给除了颜一无是处的渣男。

但她忍了,为了某些没讲明的东西:家庭价值啊,子女啊,爱情啊,体面啊什么的。

但是始终是自己的选择,也没什么好叫屈的吧。

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后果。

更惨是儿子吧,无论是娘胎自带的写作天分还是渣爹,都不是他能有选择权的。

一边从小拼命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一边又不断被无德无能的父亲打压和羞辱。

还有个隐忍又默不作声的母亲, 实属惨。

其实Jonathan Pryce的演技非常到位,用力不多,但把角色立起来了。

而且可观察到他有意识的压制这个这个角色的存在感使得不会盖过女主的风头。

输出功力收放自如,把握精准。

David这种角色一不小心很可能演成男版林心如。

Max Irons作为星二代这波里的演技还算可以了。

 6 ) 如果横亘在你和丈夫之间最大的鸿沟是才华

如果横亘在你和丈夫之间最大的鸿沟不是爱与金钱,而是才华和眼界,你会选择离去,还是留下——隐忍度日,或者干脆“改造”他?

《贤妻》,更准确的译名可能是《爱·欺》(台译),讲的是夫妻间的爱与欺骗,却是一个无关小三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这对夫妇的耄耋情深。

接到告知丈夫得奖的电话,两人高兴地手拉手在床上蹦蹦跳跳;在随后的庆功宴上,丈夫拥着妻子举着香槟深情告白。

一切都看似和谐完美。

只是,妻子越来越多地流露出失落的情绪,丈夫开始和美女摄影师眉来眼去。

通过一个好事记者之口,我们才知道丈夫其实一直在外拈花惹草,就连他的妻子原本也是他的学生,插足他和前妻婚姻的小三。

作家夫人断然否认了记者的推测,她的思绪却飘回了几十年前和丈夫在校园初识的时候。

彼时,他是年轻帅气的文学课教授,她仰慕他的才华,他的一个眼神、一句点评都让她心动不已,因此不顾道德地和他展开了婚外恋。

她的才华也被他看到且不吝赞美。

但她一颗炽热的文学之心却被在沙龙上认识的一位女作家浇了一头凉水。

通过女作家之口,透露了一个行内真相:出版业内的关键职位如编辑、出版社老板和书评人都被男性垄断,而大多数女性作家的书都会被束之高阁。

年轻的女主角开始为丈夫代写小说。

很快,以丈夫的名字出版的小说大获成功,她眼看着他名利双收,最终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接受世人的仰视和赞美。

坐在台下的妻子却越来越不是滋味,她听着丈夫获奖感言里对她干瘪的“感谢”,眼神里全是不甘、羡慕和受伤:这样的光环本应属于我,每天坐在书桌前八小时敲打键盘的是我,承担着写作痛苦的是我,把这些痛苦和你给的伤痛转化为文学金子的也是我……而你只需要坐享其成,而且那么理所应当。

到底凭什么?

末了也只能说句“我是造王者(kingmaker)”聊以自慰。

故事至此,我们大都为这个成为影子写手的妻子而鸣不平,但我更怒其不争。

丈夫成名后的这么多年里,难道妻子就没有其他的选择吗?

既然觉得不公平,既然觉得不满,为什么不早点抽身离开?

可以不写,可以要求署名,甚至可以公开真相。

丈夫还曾两次问过她:“既然我是个没用的庸才,你为什么要嫁给我?

”妻子答不上来。

先别说这么做是为了对丈夫的爱,可以说她为丈夫代写是幸,因为她的文字被成千上万的读者看到,如果妻子的最初目的只是让她的书能被翻阅,那么她的目的早就达到了;只能说她想要的可能更多,比如名望和社会认同,那么她应该早一点提出来,并且去争取,而不是坐在原地认命。

再者,所谓打压女作家的圈内“潜规则”在故事里一直也只是道听途说,她真的给出版社投过稿吗?

即便碍于女性身份,使用笔名并且不露面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若她连试都没有试,却把所有一切都怪在“社会环境”上,那么我只能说,或许妻子潜意识中就已经向这个社会妥协了,认同应该依附男性才能获得存在的逻辑。

但这里绝没有要否认丈夫有错的意思。

即便有妻子的默许,丈夫“窃取”妻子作品的理所当然是非常可耻的。

不管怎么说,但绝不应该视作理所当然。

正如妻子在车里对丈夫说的:“每个人都需要赞许。

现在回头来看,《贤妻》中的“欺”又何止欺骗(除了偷作品,还有出轨),还有欺压。

在这对夫妇的例子中,“欺”是丈夫对妻子的才华和爱的无情利用,是对她的“奴役”(他俩的儿子说的)。

放在更大的社会环境里看,是男性社会对女性付出的漠视和剥削。

而同样是讲代笔妻子的故事,感觉法语电影《阿德尔曼夫妇》的诠释和人物塑造更胜一筹。

同样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同样是因为看不下去丈夫没有才气的作品开始了代笔的尝试,也同样使她丈夫因此走上职业巅峰,获得了龚古尔奖。

《阿德尔曼夫妇》中的妻子活得很透彻,很强大。

被问及是否后悔没有公开真相,她说”我已经有了一个读者,他是我最爱的男人”。

此时的她不再是被男权至上的社会氛围践踏的可怜受害者,不过是一个因为深爱丈夫所以想用自己的能力成全他的女人而已。

 7 ) 婚姻关系是无解,文章还要自己写

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外死在了颁奖盛典的第二天。

如果作为新闻的标题,一定会让人们唏嘘一段时日,文坛同行会纷纷发表吊唁词,大报小报、网络自媒体都会或真心或蹭热点地发表一通感叹,社交平台会被RIP刷屏,随之而来的曝光度会带来作品的大卖;接着,归于平寂,被新的热点代替。

影片讲述的这个“新闻”背后一段将永被埋没的秘密,Joe并不是他伟大作品的缔造者,他的妻子Joan才是。

在那个时代,因为社会偏见,女性成为不了作家,Joan要让她的才华面世,就只有通过Joe的身份进行发表。

坦白说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Joan写作,Joe带娃,作品面世,名归Joe,利归家庭。

诺贝尔文学奖是最高的荣誉,也是压垮这个“商业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矛盾和裂隙被放大,平衡打破,“合作”难以为继。

从男性的角度看,Joe过得并非容易,尚且不说容易歇斯底里的他本身的性格缺陷,一个男人,要靠妻子来沽名钓誉,内心一定会有不甘。

一定程度上,“Joe”这个名字也被才华横溢的Joan绑架,他失去了用自己的口“说话”的可能。

他得益于此,妥协于此,也为之纠结,他为自己出轨的辩护未必没有道理,他自卑,难以自洽,所以他要逃离。

试图从女性的角度看,Joan逃离了相夫教子的宿命,但也失去了陪伴孩子成长的快乐。

她不负才华著作等身,还维护家庭,维护丈夫,维护子女。

但她却得不到认可,外界得不到,家里也得不到:丈夫出轨,儿子认为父亲的评价才真正重要;当殿堂级的奖项从天而降时,她只是那个走流程般被感谢的“作家妻子”。

调查记者带来的“认可”撩动了她的心弦,情绪累积,最终在颁奖当日爆发。

她试着放纵,抛开那个去他妈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她喝酒抽烟,重新只为自己活一次,她内心相信和坚持的理性崩塌了,她选择逃离,让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这个无法自我实现的利益捆绑的一部分。

但讽刺的是,在她下定决心的时候,在戏剧冲突到达最高潮的时候,Joe死了。

就像看武侠高手终极决斗的时候,一方跑了。

这种戛然而止留给观众的是一脸WTF,这也是无比讽刺的地方,Joan有再多的委屈都无处发泄了,这个和他利益深深捆绑,让她无比埋怨的丈夫,就这样一声不吭地走了。

Joe不用再玩这个游戏了,“身后之名”是留给别人在乎的,与他无关。

片尾,飞机上Joan对于调查记者的威胁表明了她的选择,她回归了理性,要保全Joe的名声,也是在维护家庭,而这个理性其实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失去了Joe的身份,她具有鲜明个人印记的作品也再无法面世。

这是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家庭,但跃然纸上的,还是赤裸裸的人性。

影片没有时长的跨度,空间也几乎固定,两个老戏骨细致入微的表演撑起了整个剧。

如果说要从这个故事里学习什么,那就是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地选择,不要去追求自己承担不起的名和利,伤害别人,伤害家庭,也伤害自己。

 8 ) 吾妻之作亦可也

“如果没有她,我什么都不是。

”乔如是说。

“一本未打开书的声音,作家必须被读。

”社会成见导致的矛盾,而琼坚信内心深处意识:“作家必须写作。

”因此,她用一生拥立起来一位国王。

附录:摘自网络-嚴復和孟凡禮的翻譯 古德明問:英國作家穆勒 On Liberty一書,晚清嚴復有譯本。

最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的孟凡禮重譯本,批評嚴譯有一段改了原文意思,先生認為怎樣?

謹將該段原文、嚴譯及孟譯奉上,請察閱。

答:穆勒原文談到他的亡妻: Like all that I have written for many years, it( ie On Liberty) belongs as much to her as to me; but the work as it stands has had, in a very insufficient degree, the inestimable advantage of her revision;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rtions having been reserved for a more careful re-examination, which they are now never destined to receive。

這是說:「多年來,我的著述,也就是拙荊的著述,本書也不例外,今之定稿,獲她斧正的部分,大見生色,只是這一部分太少;若干最重要章節,本來準備給她再詳細一點審閱,但現在已經沒有可能。

」嚴復譯文,典雅而有誤解;孟凡禮譯文,累贅而誤解更甚。

請看嚴譯:「蓋是之為書,猶吾平生他所纂述者,曰吾作可也,曰吾妻之作亦可也。

曩(從前)凡成書,為吾妻所複審者,其受益恆不可計量;今茲吾妻不及見其成,故獲此益甚寡。

此中要義,凡欲得其揚搉(扼要論述)者,今此已無,則此書之不幸也。

」孟譯:「正如多年來我的其他著作一樣,本書既是我的作品,也是她的作品;但是,就本書的目前狀況來說,已無法充分收到她的修改可帶來的無法估量的益處;凡經她詳審改訂過的精要之處都已珍重保留下來,只可惜這種助益再也無緣收到了。

」嚴譯比我多十字,孟譯又比嚴譯多十三字。

————————————————参照一下,乔在颁发诺贝尔文学奖典礼上致辞,发表的感言同样也仅仅是如此,彼此成就!

具体而言,“吾妻之作亦可也!

”最后的琼带着儿子在回去飞机上,正告记者可见,再一次维护了声誉与形象,成就了自己一生的选择:“贤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妻!

对比一下电影《阿德尔曼夫妇》,却是从这里开始了的另外一个版本的“贤妻”。

“卡莱尔说过,一个人在读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时,开始总是感到烦躁,甚至会达到痛苦的程度。

伟大者命里注定会被误解。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引言》 ,附注:爱默生名言:伟大即意味着被误解。

 9 ) 现实的爱情悲剧

社会曾对女性作家的偏见非常普遍,身处高位的男性多少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使他们不够看得清楚,名誉加身后更是变得骄傲盲目。

本作的男主性格暴躁,沾花惹草,有了名誉后更是对儿子摆架子。

但他心里也是十分痛苦的,空有想法没有写作的实力,必须依靠妻子当枪手,而他还曾是妻子的教授。

所以他有外遇,在儿子面前摆架子,都是一种变相的发泄。

妻子也是外遇发展而来,但我认为他们之间终究是有感情的,不然男主也不会突发心脏病而死。

而女主,年轻时受到了前辈女作家的善意提醒,但仍然不愿意放弃写作,更不甘自己的书成为书架的装饰物而没有人认真去读。

嫁给男主,是嫁给他,更是嫁给梦想。

在这样一个扭曲的背景下,一昧的责备男主是不对的,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做了普通人会做的事。

他在念获奖发言时,对妻子说的话,比起作秀,更像是真实的感受。

 10 ) 当「枪手」替丈夫写出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却被嫌弃从不写作

01有这样一位女性,喜欢写作又极具天赋,但她生活的年代女作家并不被重视,女作家的作品很难出版,即使出版了在市场上也很难流通。

后来她开始帮助天分不够高但想写出好作品的丈夫“修改”作品。

他们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合作出版了一部又一部文学作品。

四十年后身在「明处」的丈夫,通过她写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简单概括,电影《贤妻》讲述了一个“妻子(Joan)为丈夫(Joe)当了四十年枪手,把丈夫推到诺贝尔文学奖地位”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夫妻二人接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电话。

放下电话的二人牵着手在床上蹦跳:获奖了!

电影中间有一段,他们合作的第一部小说出版的时候,二人也是这样在牵手在床上边蹦跳边转圈:我们的书出版了!

但是这一刻,获奖的人是丈夫Joe一个人,将要领奖、将要接受来自社会各界拜访、赞扬的人也只有Joe一个人。

02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女主角的演技,电话那头传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她眼含热泪,是切身的激动、高兴,而不仅仅是替丈夫高兴。

因为那是属于她的奖。

故事本身不复杂,能从很多个细节看出来,女主角Joan才是真心喜欢书籍、热爱创作的人。

Joan和丈夫Joe一起到瑞典等待颁奖,到酒店房间Joe首先看到的是桌上的礼物和吃食,Joan则走向书架,抚摸一本本书籍。

03观影的过程中会忍不住发问,明明Joan有写作的能力,为什么多年来都用丈夫的名字出版?

直接自己出版作品不就好了?

原来是时代的原因,以及她对丈夫的爱和“利用”。

Joe是一名老师,身为学生的Joan带着崇拜跟这位老师相处,直到二人关系开始暧昧,即使她知道Joe已经有婚姻家庭。

Joe带着年轻的Joan参加某位女作家的读书会,女作家在跟Joan交流时说:你写的东西不会有人看。

因为你是女人,即使你写的东西出版了,它们的结局也只是被放在书架上。

Joan说:作家必须写作。

女作家说:作家必须被阅读。

女作家的话让Joan看到了一部分现实,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Joan的一生。

女作家让她相信了如果一部作品的署名是女性,即使写出来也不会被阅读到。

再加上对丈夫的爱,她开始“辅佐”丈夫写作,帮他修改一部分内容。

哪怕到最后完全是她一个人在写,署名仍然是她的丈夫。

04颁奖晚宴上,瑞典国王问Joan从事什么工作,她说:“I am a kingmaker(我是一名拥立国王者)”。

“kingmaker”这个词真的再形象不过!

看到这里时还在想,在外人看来作为全职主妇没有正式职业的Joan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总不能直接说:我是全职主妇吧。

结果她用了“kingmaker”这个词,不愧是天赋型的写作者,她的这个回答无懈可击。

中文翻译是国王拥立者,我更愿意理解它为“国王创造者”。

她为国王写作、帮“国王”拿外套、捡起他随地乱扔的衣物、安排他的行程、替他设置吃药的闹钟,“国王”现在的一切都是她创造出来的。

05电影中有一段对比非常明显。

男主角Joe一行人被介绍给一位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带着骄傲和自豪介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并一一说明他们从事的各项工作。

被问到Joe的妻子Joan是否也写作时,Joe说她不写作,儿子在写作但还在探索期,言外之意就是写得不怎么样。

Joan靠着对丈夫Joe的爱、对写作的热爱、对家庭对婚姻的爱坚持着,默默站在背后付出一切。

结果到头来,丈夫在介绍她时却说“她不写作”。

Joe的这句话彻底击垮了她这个默默付出40年的“代笔作家”。

06Joan对身为男性、身为前辈、身为写作老师的Joe有崇拜、有爱、有依赖,也有“利用”。

当她笃信女性写出的作品在这个时代不会被看到,她利用Joe的男性身份,让自己的文字得以在出版社被看见、被出版、被阅读。

当Joe在课堂上讲述“创作者必须写作”时,Joan觉得遇到了一个懂自己的人。

“他懂我”,对部分女性来说,是很致命的爱情毒药。

殊不知Joe的几句话也可能是引用的某本书、某个作家的话。

就像他在当众演说、讲话时,习惯性地引用“名人名言”,因为那样既不会出错,也显得博学。

这里就体现出了Joe天分不够,他只是一个知识的“承接”、“传播者”,他自己不会创作。

可能有某个想法和概念,但他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Joan不一样,她的文学天赋和对文字的热爱,让她得以创作出更深刻、准确的作品。

07Joan在典礼前对Joe说:致辞的时候不要感谢我,好像作为你的妻子的我很悲惨。

Joe的感谢似乎在提醒Joan,这些原本是她应得的,但她却什么都得不到,连名字都不能被提及。

但是Joe还是在当众“感谢”了Joan,他说Joan是他的创作灵感,没有她就没有他的成就。

这些话在知道内情的Joan听来更是只剩讽刺。

即使Joe说那些话不全是场面话,他真心在感谢Joan。

Joan和Joe的关系很复杂,Joe说Joan虽然有天赋但是没有灵感,而他的想法和出轨的行为,都为Joan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他说Joan的天赋伤害到了他,所以他才痛苦、才一次一次地出轨。

Joan说她才是每天坐在那里写作8个小时的人,她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原本配合堪称完美的二人,在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颁奖之夜决裂,Joan提出了离婚。

08没有什么是一直不变的,感情也是一样。

任何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流动的、变化的。

年轻时候的Joan爱慕Joe,出于自身的情愿、迫于时代对女性作家的不友好,她选择站在Joe的背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希望被知道、被肯定,而不是那个不断出轨、给自己带来痛苦、需要自己照顾、极度自私的丈夫占有本该属于她的荣誉和地位。

女主角的饰演者格伦·克洛斯凭借在《贤妻》中的精彩表现成功获得电影类“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奖,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原片。

原创作者:十七亚首发于公众号:十七亚

《贤妻》短评

「A writer has to write. → A writer has to be read.」「Do you have an occupation? → I do. I am a kingmaker.」

6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靠表演撑起来的电影

9分钟前
  • POSH • 安
  • 较差

3.5 女性没有机会担当作家头衔的大时代下个人悲剧 ;女演员格伦·克洛斯Glenn Close对复杂人性和情绪的优秀演绎是作品最大的看点

10分钟前
  • 悠游
  • 推荐

多好的一个故事啊。跟演技没有任何关系。傻逼糟老头和傻逼天才女,绝配。人生很长,不忘初心很重要。要认清枕边人更要认清自己,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放下我执,勇敢去面对和承担一切代价与后果。每一对夫妻都是合作者,孩子总是令人操心的东西,巨大谎言掩盖下的辉煌依然好过一世平庸。

14分钟前
  • 年逝
  • 推荐

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组合。亲密关系也意味着部分个体的丧失。

19分钟前
  • 林雨
  • 推荐

从头到尾都装的很高深的样子 结果啥都不是

21分钟前
  • 2
  • 较差

刨除女权话题外,我倒是不认为女主是处于维系家庭才这么做的。“喜欢”是一种很纯粹的感情,“爱”这个东西本来就很复杂,所有的深爱里面都多少掺杂着恨意吧,我看的全程都觉得男女主两个人是相爱的,但是都太过懦弱了。有意思的一个细节,俩人手拉手在床上蹦着唱歌的时候,最初年轻的时候男主唱的是“We”,而开篇老年的时候,变成“I”了。

24分钟前
  • 梓叶
  • 力荐

编剧简直是灾难艺术家。恕眼拙,实在没能从文学设计里看出任何女性主义的东西。一个主动的上位小三、一个主动的代笔抢手……到诺奖临头了兜不住了,逼死了自己的老公——尤其收尾处不算反转的反转,干脆完全是要把Joan塑造成典型蛇蝎美人的节奏:曾被广为诟病的好莱坞大男性主义叙事符号;非要说这是侧写时代与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请用电影语言合理表达、而不要让观众脑补主题再脑补背景完了还要脑补逻辑。即便剧本当真就是要塑造“恶女”,套用Joe对David习作的评价也是各色cliché——而且情境之间缺乏调和,几场情绪强烈的戏都安排的太刻意,旋怒旋喜:特别最后一场冲突,表演、镜头都到位,可是越到位越犯虚。本子糟考验演技,每一场Glenn Close都奉献了严丝合缝的精湛表演,但剧作割裂太严重,依然呈现不出完整的人物。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我看悬。

26分钟前
  • Adnois
  • 较差

《柯莱特》的另一个剧本。格伦·克洛斯精湛演技折服全场,特别是那些欲说还休的星星的泪光,把握的真是……。爱是什么,在漫长的人生里面,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了。是一种对家庭完整、家庭荣誉、家人尊严的守护,高过对自身成就塑造的精神,那么这是一个崇高的爱了吧。

31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推荐

看过几部相似情节的影片,如《阿德尔曼夫妇》、《柯莱特》,感觉这部就欠点火候,只有格伦的表演值得看下来。实际上,这是件非常尴尬的事情,所以结局只好让男主Over,不然往下就不好编了。幸好,格伦的表演撑住了场面。

32分钟前
  • 天D行者
  • 还行

真的是贤妻,还要什么自行车呢,死了算捡着了,这比大多数女权电影更女权,更扎心,更真实,更有力。

33分钟前
  • 瞎画郭
  • 推荐

用大篇幅描述了女性被压抑的天赋以及家庭社会对其的禁锢和豢养。剧本本身问题重重,毫无说服力。平庸的视听语言,老一套的女权主义,甚至用好莱坞类型化处理出电视电影的观感。去掉格伦的表演影片几乎一无是处。但我更喜欢科尔曼在《宠儿》的表演,和演技无关。演员和剧本是相互成就,很显然格伦败在了一个局限的剧本上。

38分钟前
  • 阿酗
  • 较差

呵 被社会惯坏的男人。

4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比45 Years更戏剧化 尤其是男主的结局 有些刻意了 女主在男主演讲时的表演 值得一个最佳女主角奖

45分钟前
  • 大雾
  • 推荐

女性自己没有自信和勇气,就不要怪男权社会的什么压迫了。和女主同时代的知名女作家比比皆是,也不乏有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凭什么因为一句“女人写书没人看”就退居幕后呢?很有戏剧张力的故事,然而懦弱的女主直到最后都没有勇气和机会理直气壮的说”那些书是我写的“,影片结局将这种软弱淡化到夫妻百年好合的所谓爱情牺牲的大背景里,但是我不禁会脱口而出两个字“就这?”

47分钟前
  • fomalhaut
  • 还行

隐忍与无奈是真的,感情与相伴也是真的。Joan能够书写就不计较其他,她不认为自己是enduring wife,也不需要丈夫的感谢。在四处高墙的男权社会,女性却往往是最容易知足常乐的,男性也因为一帆风顺的生活而不再反思 wht a shame

50分钟前
  • lineline
  • 还行

相同題材,远不如《阿德尔曼夫妇》和《45周年》

54分钟前
  • 爵士猫
  • 较差

拍得平庸

55分钟前
  • Lady Midnight
  • 还行

但是你又如何知道一段关系里谁占上风呢

57分钟前
  • RedFord
  • 推荐

演技也不能掩盖的烂剧情

1小时前
  • 金翊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