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其实更多的思考,情节和细节做的不是很到位,但是电影其实敢拍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揭露社会的黑暗和法律的无能,明哲保身的警察长也希望平安落地,成全了一个母亲将正义主持到底。
女孩心灵得以解放和解脱就是恶人的命运结束,这就是法的作用!
恶人必须得到法律的审判和道德的谴责。
印度电影其实进步很大这些年
剧情结构:(开篇)身为化学老师的幸福家庭;母亲深爱丈夫和两个孩子,但是前妻所生大女儿兵不领情;(铺垫)暗恋大女儿的小平头偷拍女儿,被母亲老师把手机丢出窗外;小平头和大表哥舞会邀约吃瘪,下药又失败;(转折)大女儿外出叫出租车,被四人拖上车,强暴后抛尸荒野水沟;(争论)母亲当晚警局报案,却未过24小时被拒绝;(带入第二幕)大女儿被发现,抢救回来;被折磨不能人样的大女儿不愿见到母亲;(B故事)B故事是大女儿和母亲的情感故事,从开始的决绝喊妈妈,到不愿见到母亲,直到最后的认可喊出妈妈;/另一个B故事是警察的对于此案件的追踪;(游戏时间)小平头大表哥等四人被警察一一逮捕,却在庭审中因为证据不足被当庭释放;愤怒的父亲打了小平头一拳,却被刑拘;(中点)看到庭审失败的大女儿,更加陷入对母亲的憎恨和恐惧;悲伤的母亲想开车撞死小平头,却差点装上大货车;(坏人逼近)母亲决定自己报仇;联系私家侦探DK,获得情报,联系变形女学生合谋,阉割了保安,三天后,保安在街道醒来,回家放水,却惊恐发现丢失小鸡鸡,惊慌失措下撞击水管而死;载侦探的情报指引下,通过化学知识,毒杀了大表哥,并顺利家伙给小平头;结果小平头以谋杀入狱,大表哥全身瘫痪;(一无所有)最后一个匪徒莫名消失,回来改头换面变成大光头;走访监狱和医院,终于从大表哥临死前的一个妈字,猜测到是大女儿母亲所为;(黑暗时刻)大光头找上门,被告知外出旅游了;(进入第三幕)侦探侦查跟踪到大光头下落,却被反侦察,并枪杀了侦探;警探在侦探偷拍眼睛里发现视频线索,立即赶往雪山;(大决战)大光头强杀丈夫,用塑料袋闷死母亲,追杀大女儿;缓过劲带的母亲,为大女儿再次被打倒在地,在被枪杀之际,被赶到的警探击中手臂;而此刻母亲也捡起光头的枪,指向大光头;当大女儿得知这一切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母亲所为后,第一次喊出了“妈妈”;为女儿不被报复,母亲依然鼓足勇气,射杀了大光头;(结局)母亲和大女儿紧紧拥抱在一起;
在大家的眼里,印度电影的歌舞片是他们国家的一大特色。
具有民族风格的洗脑音乐配上地道的舞蹈,每每还是让国内的观众有些接受不了。
但随着近些年印度电影大量的被引进国内,我们也对印度“宝莱坞”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而这一次现实题材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印度这个国家的“另一面”。
原来他们国家除了歌舞片,还有同样让人揪心的现实题材电影。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案”。
一名女子在深夜误上黑公交后,遭到了包括司机在内6人的轮奸施暴,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来到影片中,受害者叫阿丽娅,一名还在青春年华的女高中生。
同样遭受到了“黑公交”的暴行,但不一样的是,还好阿丽娅最后活了下来。
然而,法律并没有替阿丽娅伸张正义。
虽然,警方很快的将罪犯全部抓获。
但是,他们居然聘请律师推翻阿丽娅的证词,得到了当庭无罪释放。
他们甚至还要在出狱后前来挑衅,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歉意。
这一切,对于阿丽娅来说,又是一次更残忍的打击。
戴维基面对伤痕累累的女儿,面对法律在狡猾的罪犯面前的无力,她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女儿复仇。
她和私家侦探DK合作,在他那里获得各个罪犯的情报。
用一场场“完美犯罪”宣告着对于罪犯的讨伐,以及作为一名母亲的复仇。
在被誉为“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地狱”的印度,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60%的印度女性曾遭遇强奸……而更让人气愤的是,印度男人的对于“强奸”的态度。
在“德里黑公交案”之后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印度的女儿》,采访了案中施暴的罪犯。
在他们眼中女性只是他们的玩物,不知悔改发表的一系列言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坐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在我们国家女性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最起码人们对于强奸都是嗤之以鼻的!
我们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化妆,可以打扮……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切,在世界的某些的角落,有些人还在拼命的争取。
让人寒心的是,纪录片《印度的女儿》在印度遭到了全国禁播,“德里黑公交案”被判死刑的罪犯至今依旧没有执行。
那个强奸受害者两次,将其肠子从体内拉出的少年犯,也早已经得到释放。
所以,所谓的正义呢,真的就让这些罪犯继续逍遥法外吗?
这么看,真的可以理解影片中母亲戴维基的绝望与反击了。
很多小伙伴在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想到了江歌妈妈。
唯一的女儿在日本遭受了无辜的杀身之祸,朋友刘鑫却在紧要关头反锁房门。
更可气的是,刘鑫并没有丝毫的感恩。
而是回到国内后,在江歌妈妈的伤口上疯狂的撒盐。
奈何江歌妈妈可以和戴维基一样的坚强,也抵不住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
真的很怕江歌妈妈最后会像戴维基一样,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伸张正义。
影片中扮演母亲戴维基一角的,是“宝莱坞最后的女皇”希里黛玉。
获奖无数的她,在影片中依旧奉献了精彩的演技。
每一次母亲绝望的哭泣,每一个复仇坚毅的眼神,每一步都是视死如归!
提前观影的小伙伴们,也都被希里黛玉的演技所折服,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而遗憾的是,这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其实是希里黛玉的遗作。
这位传奇女演员在2018年的时候突发心脏病,不幸地离开了我们。
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希里黛玉这一次母亲的诠释显得更具张力。
神明并不是一直都在!
所以,才有了母亲。
母亲节本应该看一些轻松一点,温情一点的片子。
但是,离家在外的游子、感情含蓄的中国孩子,向来都是不怎么会跟父母表达感情。
所以,中国本来是没有母亲节或父亲节这样的纪念日的。
虽然,大家越来越接受国际上一些情感宣泄的方式,对于父母,还是习惯在朋友圈或者信息上传递祝福。
那么,这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多少有点不应景。
不过,也不妨碍它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被很多人讨论,并记住。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震惊全球的印度德里黑公交案。
2012年12月,年仅23岁的德里医学实习生登上了那辆罪恶公交车,期间遭遇5人轮奸殴打,而司机一直袖手旁观。
令人发指的是,几名恶霸将棍子插入女孩的下体,导致多脏器损坏,甚至肠子都被拉出体外。
本片其实2017年7月就已经在印度上映,而关于当年的案子,直到2018年才由印度最高法院宣判,其中4人死刑,1人自杀(巴士司机),1人释放(案发时的未成年人)。
和电影中不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受害女孩,在医院抢救13天,最终含恨离世。
而这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最终将一群暴徒送进监狱并付出生命的代价。
只是,等来这个结果花了6年时间。
而这6年,还有无数的花季少女,被暴徒残忍侵害并夺去生命。
罪恶并没有因为一次审判而消失。
正如电影里女主戴维琪说的,还会有很多这样的事发生。
她对警察说,然而,你们什么也做不了。
的确,在印度的社会中,对于强奸犯罪行为,无论是社会还是法律,都存在漏洞或者宽松的态度。
影片中,因为参加农场聚会期间拒绝了追求自己的同学,18岁的女孩艾丽娅被同学等4人扣押并轮奸虐待,最后奄奄一息被扔在臭水沟里。
当艾丽娅的继母戴维琪来到警察局寻求帮助时,警察们的态度是,这样的事情太正常,也有可能是女孩子跟男孩子出去玩了,只是不想让她知道,毕竟那天是情人节。
他们让戴维琪回家等消息。
而,就在那几个小时里,艾丽娅遭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摧残。
本来是一个证据确凿的案子,加上艾丽娅的口供,却在法庭上经过三十多天的辩论,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而判定4人无罪。
这其中,最大的理由,竟然是艾丽娅当天酒精含量高,很可能是神志不清醒,所以口供不可信。
所以,这样一起案件,可以完全忽略客观发生的事实,而去主观寻求依托受害者的证据支持。
2012年的印度黑公交案,司机说过一句话:对于强奸来说,女人比男人责任更大。
因为体面的女孩,不会9点以后还在外面闲逛。
而其中一名强奸罪犯说,她就不应该反抗,应该安静接受被强奸。
女性,在印度的地位是低到尘埃。
在电影里,因为不接受自己在情人节期间的求爱,男同学觉得大失面子,伙同表哥还有另一个有前科的朋友,一起绑架了艾丽娅。
绑架过程中,现场一名保安不是过去解救女孩子,而是帮助3人一同犯罪。
在他们的眼中,情人节出来的人,就是默认要接受求爱。
而接受求爱,就一定是和一个男人上床。
反抗,就是不懂得尊重男性。
况且,法律也并没有那么严格,即使犯了罪,自己也完全可以有理由开脱。
片中有一个场景,女孩父亲因不满4名歹徒被法庭判决罪名不成立,而在法庭上揍了其中一名罪犯。
这一幕被审判长看到了,下令将其逮捕,理由是藐视法庭。
很可笑的是,之前接手女孩被轮奸一案,在得到女孩口供之后,亲自抓捕了4名罪犯的警官,这一刻却又反过来抓受害者的父亲。
作为女孩继母戴维琪愤怒地对警察说,强奸犯最终被无罪释放,而因为打了强奸犯一拳,就要被抓起来。
这个社会真可笑,你们什么也做不了。
对此,警官其实也深知自己的无奈,就像戴维琪任职的学校,最后无罪释放的男同学重新回到学校上学,就像之前的案件没有发生一样。
校长的回答是,自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来上学,法院判决了他无罪,他没有办法。
如果强行阻止孩子上学,家长会起诉学校。
这就是现实。
受害者竟然成了要承担所有痛苦后果的人,而施暴者可以堂而皇之回归生活。
即使警察知道这群施暴者的罪行,在没有证据将他们绳之以法的过程中,警察做不了什么。
即使校长同情受害女孩的遭遇,也知道施暴学生的罪恶,他也没办法对抗。
加之社会对女孩的天然歧视,认为女性所有的受伤都是自作自受。
这样的强奸案才会屡禁不止,更加不会从深层次触及人们的内心。
就像警察在逮捕其中一名罪犯时,一路上挤满了看客,而罪犯的母亲一直试图阻拦警察的行为,并且呼喊:凭什么带走他,他又没有犯罪。
当然,这部片子对于人性和社会制度根源的剖析并不怎么深刻,几名罪犯的行为和心理都只是一带而过,有时候甚至会带点滑稽。
不像《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律师的奔走呼吁和无奈咆哮,有医生的心知肚明和暂避锋芒,还有舆论的搅弄风云甚至是个人的善恶抉择。
《一个母亲的复仇》,如同片名一样,更多的是从一个母亲的角色出发,表达母亲对儿女的爱。
所以,其实本片的故事情节可以不是这次轮奸案,可以是任何一件突发事件。
这么说来,似乎观众的愤怒情绪又可以少一点。
女主戴维琪是受害女孩艾丽娅的继母,本片给她们的设定,如同一般的继母和女儿一样,天然不和。
只是相比起来,18岁的艾丽娅更像是无理取闹,她看起来是舍不得母亲,对父亲忘记母亲迎娶新老婆的事,耿耿于怀。
而对于这个继母,毫无好感。
即使她性格温柔,体贴,是人民教师,也热心公益,但只要她一说话,自己就毫无食欲。
当灾难发生之后,戴维琪夫妇被法律和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对付这群恶霸。
而女儿本来受伤的心灵,因为罪犯最终被释放,而始终无法走出这个心结,把自己困在屋子里。
走投无路的戴维琪,最终开始铤而走险,尝试过开车撞死施暴男同学,却因为意外而放弃。
这时候,她想起了当初第一次去警察局报警时遇到的侦探先生,也有一个女儿的他理解戴维琪心中的痛,于是答应帮助戴维琪搜集4个人的资料,为她复仇做准备。
虽然不是亲生母亲,戴维琪在片中的表现,却超越了一个母亲的责任。
这里要归功于女主的演技。
片中有几场戏是体现女主的胆小:1、女主去警察局寻求帮助,第一次遇到侦探,因为不了解,所以她显得不知所措,与对方时时保持距离和警惕。
2、女主尝试撞击男同学时,内心是紧张和恐惧的,呼吸急促,连大货车开过来都没注意导致了车祸。
3、最后一个罪犯找上门来时,丈夫生死未卜,为了解除女儿艾丽娅的危险,她被吓到却又主动拖延对方的行动。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戴维琪的几场戏,都表现出了作为女性本就应该有的恐惧。
她并不是天生的杀手,但是,为了女儿,她可以变得坚强和勇敢。
至于她对其他3人复仇的戏份,其实漏洞蛮多,以她的行为,会留下诸多证据,却还是一次又一次躲过法律追踪。
最后竟然是一副眼镜出卖了她。
正如上面所说,这部片子对人性的探索不够深入,母亲的复仇也只是依托对女儿的情感弥补的一种宣泄。
戴维琪作为继母,与女儿之间的感情没有基础,总是面临奔溃。
其实,这种奔溃又都是女儿造成的,自己其实一直试图做一个好母亲。
所以,最后当女儿知道原来是她帮忙解决了其他几个暴徒时,她们之间的情感瞬间和解。
也正是这场戏,因为艾丽娅终于叫了她一声妈妈。
她情绪奔溃,将子弹全部射向了最后一个罪犯。
这场戏很容易让人想起《七宗罪》中,皮特持枪对着冷静的罪犯的场景。
皮特的愤怒、纠结、遗憾等情绪爆发出来,顺带着把那场戏要突出的剧情给抒发出来了。
但是,戴维琪的那几声枪响,却恰恰把本片的核心给丢弃了。
虽然,那几发子弹射向了罪犯,是每一个观众心中所想,但这不是游戏,也不是法庭宣判。
我们面对镜头上的意淫,恰恰让这部片子对于整个强奸案的烘托显得毫无意义。
特别是,警察还在旁边递了枪并鼓励戴维琪开枪射杀罪犯,这种剧情除了教唆犯罪或者让观众爽,对这个剧情来说,纯属鸡肋。
有时候,一部片子抑的作用,远远大于扬!
越是无奈,越是让人觉得神经被人痛击,也越能引发观众的思考。
那场当众处罚罪犯的戏,如果只是一声背景枪响,或者只是母女相拥哭泣,而警察还未赶到的开放戏,或许,我们对本片那场强奸戏所引发的社会意义,将有更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最后只剩下母女和解的大团圆戏。
不过,总的来说,这部片子所触及的背景,值得我们深究。
我说的不是母女情感,而是社会对女性的视角和思想。
这一点,似乎有很多国家做的比印度好,但是,不代表完全杜绝。
片中母亲戴维琪和侦探有过一次交流。
侦探说,要相信神明。
戴维琪说,但是神明并不是一直都在。
侦探说,所以,才有了母亲。
那如果,神明和母亲都不在呢?
歹徒说,打电话给你妈妈,这种挑衅,谁能解救她们。
-END-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来自:石墨社(smshe189)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球,什么都想展现,每条线都涉及一些,导致都不深入。
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塑造前期都没塑造好,就直接展开了后面的故事。
所以对于后母对女儿的爱,感觉有些突兀用力过猛。
如果前期再多一些铺垫就更好了。
包括侦探的塑造也很扁平,同意帮助女主也很生硬。
前期真的就是给我的感觉,就剧情很卡顿,情感的表达上让人没有深入感。
走进不了人物。
比如后母真的很疼爱女儿,但是剧情前面只表现了女主担心女儿安全,让女儿注意安全嘱咐等。
如果再多一些对女儿生活或者细节的关注就更好了后半段最后的反派出现,剧情的戏剧性和对立性增强。
让人随着主角的行动而紧张。
这一段真的被带进了剧情,心跟着镜头走但是在后半段,女儿的走出阴影,重新生活,可以从色调变为暖色,镜头更加温和看出。
但是女儿在和后母的关系上去,并未看出任何缓和,反而更加恶化。
这就让结尾,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做。
没有任何铺垫,仅凭知道后母为自己做的事,突然醒悟叫“妈妈”。
但是影片的意象手法用得很好。
禁闭的窗户表现着女儿封闭的内心。
随着一个个犯人被“处决”,而慢慢打开自己的心女主在复仇中摔伤的右脸和女儿受伤的左脸形成的照应感觉影片也想表现出,人物在正与邪之间做出惩罚与法律的矛盾。
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影片每一面都想兼顾,导致每一面都不深入,不深刻。
以警察为例,虽然他在正邪之间有过徘徊。
是将“处决”坏人的女主抓捕,还是让其去实行正义的事。
但是影片就像蜻蜓点水,看不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所以,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并不深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要想更加了解这部电影网,还是自己去看感受为好
《一个母亲的复仇》「✔︎好看」“神不可能无所不在,DK先生”“我知道。
所以他才创造了母亲。
”“只要一次轮回就能变成女人,但是只有经过数次重生,才有权利生为男人。
你懂了吗?
”“我相信正义始终会到来。
”“看得懂的是艺术,看不懂的就是现代艺术。
”“好多年没碰到过证据这么确凿的案子了。
”一些台词挺精彩。
结局是大快人心,痛快淋漓的。
有些“正义”可能只有以暴制暴才能达成。
虽然貌似合情合理,但我始终不觉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值得被称道歌颂。
这本质是未开化,不文明,不先进的。
正如《名柯》里的经典语录:“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杀人都是愚蠢的,没有任何借口……有如对待失败者的红牌……你被罚下场了。
”“无论你有多么充分的理由去杀一个人,都不会被理解的,就算可以理解,也不会被人们所接受。
”《名柯》是把“宽恕”视为正义精神,寄希望于法律去寻求公道,并且旗帜鲜明地反对复仇和私刑正义。
我是比较崇尚这种平和的法律精神的。
若私刑、复仇泛滥,社会必然更加无序和疯狂,“冤冤相报何时了。
”当然,这多少就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嫌疑了,灾难没降临到人自己头上,谁都可以慈悲为怀大爱无疆。
于是“宽恕”就更显弥足可贵,宽恕是要怀揣相当的觉悟的。
若法律不能回应人们对复仇的期待,不能给予人们应得的公道,那法律就不再值得被尊重,不再是道德的底线,而是一个纯粹的维护权贵既得利益的工具,甚至会成为罪犯徇私枉法的保护伞。
那必然会致使人类社会实现自净,即私刑正义,所谓“复仇”。
所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要放在首位的,如此才能“全民守法”,这实则是环环相扣!
一个社会发展得越是先进文明,那些野蛮的刑罚手段越是会被摒弃。
若死刑废除,一定是政经文卫等各方面成熟后的必然结果。
从“复仇”到“宽恕”,是法治的完善,是社会的发展,更是境界的提升。
我要强烈吐槽咪咕视频的弹幕!!!!
一堆“活该”“死了才好”“自作自受”“女的都这样”……女儿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气死了!!!!!!!
“神不可能无处不在”“所以它创造了母亲”刚开始弹幕说是继母,我不信,我不信有继母能这么好,后来才知道,是真的
有人质疑继母的爱,说实话我也存疑,但我更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今天在车站遇到个身高不是很高的母亲,领着孩子等车,明明很小一只,但又比她身后高个子的女孩“高”很多…是不一样的气质,我无法用言语形容这部电影优点太多了,黛玉真好看🥰🥰好人多,jc是好人,侦探是好人,大家都是好人有人骂女儿对继母怎么怎么,说女儿活该但是女儿态度很明确啊,她可以接受继母,只是不能接受继母替代母亲的位置这非常能理解啊!!!
再说一遍!
女儿没做错什么!!!!
苹果核复仇那段太精彩了!!
从苹果核到卡时间制造“证据”再到去医院“恐吓”最后被自己同伴“气死”,简直完美!!!
结局更是神来之笔,三人对峙时候,我想谴责那个jc(肯定又是jc针对母亲,母亲放下武器,jc也放松了,被坏人抓住机会……)然而并没有,jc把枪递给了母亲,给母亲机会母亲犹豫了,女儿听到母亲的复仇,站了出来(女儿肯定喊妈妈,母亲肯定被女儿感化,母亲放下武器,坏人留给法官审判)然而并没有,女儿喊了妈妈,母亲扣动了扳机……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说最后父亲到底怎么了(应该是死了吧?
但是挺草率的哈)侦探的剧情还可以再细一些,不过再加可能会显得冗长反派“复仇”时候太简单了,倒显得女主过于谨慎了(应该谨慎,复仇当年非常好,只是这种对比也挺明显的)……来标记的时候属实没想到分数这么低,我以为会8+然后就想着看看大家的评价,认真发表看法的都值得我学习,一直到我看到了这段
我认为男的(特指)应该被强奸,因为众所周知男士更优秀更有钱更有爱更有地位更有学历更被人嫉妒哦,可能没用,强奸只会让这种生物高潮
发现豆瓣评论口味太刁,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非要以悬疑片标准去评判,为了剧情发展牺牲一下逻辑未尝不可(硬掰剧情的话强奸者被判无罪就很不合理,有太多证据可以证明其有罪),这部更像警示片,片子更多讲强奸对一个女孩及其家庭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演员们在情感上表现很到位,用心细腻地去体会,很容易产生共情,给个四分是应该的。
用苹果籽杀人。
天衣无缝的杀人计划。
除了把眼镜落在现场外,整个片子看下来就是爽文电影警察允许杀人最后一段太震撼了听我的,杀了他。
听我的,杀了他。
听我的,杀了他。
后妈对继女太好了后妈对继女太好了后妈对继女太好了后妈对继女太好了后妈对继女太好了后妈对继女太好了后妈对继女太好了后妈对继女太好了后妈对继女太好了后妈对继女太好了后妈对继女太好了
这个后妈替女儿复仇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很爽,得道者多助,复仇者找到联盟,但是只要稍微审视一下,就会发现故事太过简单粗暴。
1.第一个被惩罚的酒鬼坏人自己“封口”了这个男人弱小又醉酒,被两个女人劫持也算合理,对他处以宫刑(估计是布坊那位大姐操刀),也是很解气的惩罚。
然而,这个活口毕竟可以报警、提供线索,是个会导致女老师暴露的潜在威胁,怎么办呢?
天公有眼,这坏人直接滑倒脑袋撞阀门上死了。
2.片中印度警察办案都不动脑的女老师提取苹果里的氯化氢毒害肌肉男坏人,然后栽赃给中学生生坏人,做法有二:一个是在中学生家里提取苹果籽,一个是用中学生电脑查询作案方法。
警察们看到这样证据乐坏啦,一口认定中学生就是嫌疑人,哪怕安给他的作案动机太牵强。
然而,只要仔细看看,就能发现电脑系统时间和自己手机、手表时间不一样,只要有点怀疑精神,就会想到这么精心地谋划犯罪还把苹果留在家里是多么不合理。
3.号称自己很专业的私家侦探没看出哪里专业第一,他应该意识到,随着四个坏人逐一被惩罚,警察会怀疑是小女孩家人蓄意报复,那女老师迟早会被警察盯上,他没有,被警察发现了。
第二,他跟踪坏人应该小心谨慎,起码换个衣服换个车吧,他没有,被坏人发现了。
第三,被前科坏人发现后,他在抵赖不奏效后,就特别有英雄气概地刺激对方,说女老师会报仇的,然后挨了枪子。
这子弹可能是躲不过的,可是至少可以套话,让前科男人亲口承认他们四个对小女孩做了无耻的事情。
这样眼镜摄像机录下来后,可以作为证据让真相大白,指控活下来的中学生坏人。
但是侦探没有。
第四,侦探和女老师通话时,明明看到前科坏人来了,可以告之女老师自己已经暴露、要注意安全。
但是他没有。
4.马修警官立场转变太快他发现女老师遗留在中学生坏人家里的眼镜后,主动告之女老师,等找到证据会逮捕她,好一个义正言辞。
他发现侦探和女老师私下谋划,把侦探逮到警局,还威胁将棒子伺候,怎么看都是女老师复仇路上的绊脚石。
可是当影片最后女老师持枪面对前科坏人犹豫不决时,他竟然主动怂恿女老师用自己的枪实施私行。
这个立场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一点没看出来。
5.女老师背着家里报仇,却给侦探留座机号码(此处按豆友提醒,在存疑的情况下去掉“家中”二字)第一,侦探打座机给女老师,可能会导致她丈夫的察觉。
第二,前科坏人正是通过回拨这个电话号码,确定了侦探在帮女老师。
第三,女老师如果留个手机号,着急出门旅游也可以保持联系(偷偷发短信也行)。
即使坏人用侦探的电话打过来,她也不会傻到自报家门。
要不是看到主题深刻,这剧情真想给两星了。
5.11晚更新针对一些豆友的留言,我在此集中说几点1.一部电影不能因为主题高大上,就可以在情节方面为所欲为。
即使主题正确,也不能弥补逻辑的漏洞,不能解释剧情的不合理,不能掩盖故事的简单粗暴。
2.本电影说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但是还原度有多大?
从我网上查找的介绍看,故事情节、背景、人物命运真的非常不一样。
根据百度资料显示,影片《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印度德里“黑公交”案,此案中受害者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
电影在印度上映的同年,印度最高法院下达了终审判决,对四名罪犯判处死刑。
但是直到今天,罪犯仍被关押在监狱并未执行死刑,参与犯罪的一名未成年人甚至已于2015年被释放。
我下面简单截个图,是百度百科印度“黑公交”案的第一段,大家自己可以详细查询一下。
3.针对一些情节,我提出了自己的改编思路,在回复留言时有详细讲解。
至于我的版本好不好,大家能不能接受,其实不那么重要,至少我在质疑别人的同时给出了我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只会否定。
4.有豆友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但是过于苛刻,那我们看看这剧是怎么宣传自己的。
影片简介标榜“高能高智商”,有些媒体、影评还用了“完美犯罪”的字眼。
对于这么“自信”的电影和多方“抬轿子”的宣传,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审视剧情。
5.12晚更新希望来本文留言的豆友就事论事,就电影说电影,理性讨论。
★那些过来搞人身攻击的人★,说我杠精、肤浅、喷子,建议查下杠精是什么意思。
杠精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人不对事”。
讽刺、弯酸不会显得很高尚,既然如此喜欢本片,有来怼我的时间还不如去写影评12345列出来,好好赞美一番,帮电影拉拉分,并体现下自己的水平和内涵。
另外,做人不能双标,不能像某网友那样一方面说我肤浅、只会找错误、只停留在表面上,另一方面她自己就可以给《流浪地球》一星(怼我的某网友这样做的,不是我),理由是“故事根本经不起推敲,逻辑混乱”。
截自某说我肤浅的豆友的主页,她给流浪地球一星自己都是个看重剧情的人,就没必要对我冷嘲热讽。
题材比较俗气,但是导演居然让最近心浮气躁的我看进去了,尤其是上一部雪暴的衬托之下 这部电影思路清晰观感不错引人入胜即便是毫无创新有些冗长,但还是给4星吧
壁垒分明三段式,情节有点无脑,后面真是有点乱来了。
这样改编不是侮辱事实,侮辱受害者,美化印度么?原本受害人23岁刚毕业医学生,和男友看完电影在晚上9点多,上了一辆不当班的公交车,所有罪犯完全是陌生人,他们只是晚上出来寻乐子。这改编什么意思?这下整个意思都改了,这不是中二叛逆少女被熟人富家子弟,而是女性在极度落后的文化里随时会遇到的一件事。整个社会意义完全变了。
(正式开启最美好一段时光的第一天,终于闲下来有时间看的第一部电影。)一开始看以为《飓风营救》,再看《不可撤销》,继母版《我唾弃你的坟墓》,对了还有《告白》。本来准备给3星,最后结尾有点出乎意料,换枪和母女和解加1分。还有片尾音乐好听。“这些事还会发生,而你们什么也做不了。” 此外:英语在印度地位很高,老爱嘲笑别人英语。《印式英语》中也是。《印式英语》中的部分角色如女儿还有外甥女在此片开头也有出现。印度电影在表演上还有一些欠缺,部分角色有用力过猛的感觉。
这就是被揍以后忽然变成武林高手的故事……这个妈还是资本家呢。那穷人可咋办?学泰拳么?
纯粹的女主戏,探求法律之外的正义,印度对女性权益侵犯的案例太多,法律又滞后,本片的出现也算是一种声援与反抗。结尾处母亲手刃侵害女儿的凶徒的一幕,看的人揪心泪目,只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缅怀早去的希里黛玉女神。
一个心大的父亲,一个不求回报最终搭上性命的侦探,一个只会盯着好人但最后做了“正确决定”的警察和一个伟大母亲的复仇故事…虽然电影bug太多且三观有些不太正确,但还是被这段台词击中了“--要对神有信心,祂会解决一切问题。--但神顾不了所有人。--我知道,所以神创造了母亲。”
从现实新闻大胆取材,进行商业化包装之时,其内核依然直视了印度社会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论从女性角度来看,还是从复仇这个古老母题,本片都有值得讨论的空间,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既保留了社会新闻的锐度,又兼顾了商业片的诉求。教育问题、性别差异、家庭矛盾、女权议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电影不甘人后,拍了很多扎根现实的题材,本片建议和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一起对比观看,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启示。
类型片大杂烩,从悲到喜一秒钟无缝衔接,bgm轰轰轰地来,瞠目结舌,太烂俗了。印度片我还是看太少了???
真心可怕。女孩夜里出门真的要有互相照顾的意识。好危险。
神并不是无所不能,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不管怎么样 我敬佩印度人拍出了跨过法律无能的配得上复仇二字的作品,只是心疼这个母亲的牺牲太大
如果可以对「强奸犯是否应该物理阉割」投票,我一定会投「是」,被犯罪那段拍得好,一辆车,一个远景,一次停下来换,看起来云淡风轻的发生,却要看窒息了。后半段没有前面拍的好,但复仇仍过瘾。另外侦探为什么要死啊??
星只是给特定题材在特定地域,电影本身情节表现太断续,脱节,让人很困倦,也可以说是力不从心
这片子可从头到尾都能猜到发生什么了,结局罪犯去追杀他们一家真把人气到,满脸问号,这到底是什么类型的片子?
4星 一个沉重的故事 只在最高潮有一首歌 全程跳不起舞来啊
当某些人还在用拼死生儿子的娘道来表现母亲的强韧时,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母亲真正的力量是为了让女儿重获笑容,用一己之力去对抗社会中最可怕的黑暗,即使和这个女儿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当那一声怯生生的“妈妈”响起的时候,那个浑身颤抖的弱女子可以瞬间化身成最勇敢无情的女战神。这才是真正的为母则刚。顺说这电影居然能过审,太不可思议了……
36 亲爱的DK先生,母爱与父爱都伟大
我们都知道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之下仍旧有太多无法被实现的正义公平。所以那些自觉没有收获到正义的人,往往会自己拿起武器通过反击报复来取得个人角度的正义。结尾跟朱迪福斯特《勇敢的人》如出一辙,警察帮助母亲杀死了强奸女儿的人。将犯罪的人伏法,但自己永远陷入了犯罪的定义之中。《勇敢的人》里女主在形式自我正义的过程中经受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而她的惩治罪犯的举动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报复。而本片仍旧停留在报复的简单层面。也只是依靠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来推动犯罪动机,显得很单薄。
背景音乐用得一塌糊涂,怎么那么喜欢打击乐器。很多细节逻辑也不对,演得也不自然。最要命的是,这个事跟事件原型相去太远,根本就是在消费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