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在公映的最后一天看到,感谢有良心的万达。
其实这样的电影应该多在国内上映,让我们更多的知道自己生活的环境多好。
当妻子自焚后,官员知道了自焚的原因,是因为工资的拖欠和遣散费的拖欠时,官员问丈夫:他的妻子是不是有精神类的疾病?
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他应该追究的,难道不是拖欠工资和遣散费的用人单位吗?
突然就非常的感动于自己的第一反应,这是因为国家对于拖欠工资的重拳已经将弱势群体摆放到了主体位置,并让我们形成了条件反射印象,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条件反射。
但在塞尔维亚,没有这样的体制,高高大大能干而木讷的丈夫和父亲就只能被逼到一个死胡同,因为对方要用他的儿子来赚钱。
全片试用了柯达胶卷拍摄,色彩的还原和颗粒感非常好,让人能够看到塞尔维亚非常美丽而壮观的自然风光。
从父亲被警车送了一段,就开始很感动,他一路遇到的都是弱小者和被压迫者,被压死的狗狗、被抛弃的父亲、被欺负的店员,却是他们有着非常善良的心。
很喜欢电影最后,父亲从一个一个家里将自己的家具取回,最后他取回了四张凳子,四个凳子应该就是一个是四口之家的团聚,电影隐喻了一个有希望的结尾。
为了讨薪孩子被强制送走,要回孩子又必须证明生活条件良好。
故事因这个悖论而生,执拗的丈夫于是开始了一次上访之旅。
不同于聚焦官民矛盾的同类故事,而是着重展现一路上破败的社会和繁荣的首都。
野狗、饿狼、偷渡客、被抛弃的老人、被歧视的便利店员工、以及和政府大楼格格不入的流浪汉父亲。
极其讽刺,穷即原罪是这个东欧国家的基本社会原理。
结尾更是十分有趣,每个家庭都是贫穷的有罪者,也都是贫穷的受害者。
观影途中不断想起《推开世界的门》这首歌,对系统而言,公正、人的诉求,永远不被那扇门接纳。
挺住意味着一切,在死去的黑色流浪狗身上、在空了又被各地自来水灌满的矿泉水瓶上、在坏了又换的鞋子上,得以充分体现。
人所能拥有的,是系统中的人随机给予的互助,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当然,永远会有冠冕堂皇的人、利用权力榨取他人的人,系统对这样的人开放,保证他们生活的衣食无忧,在更多的环境中,世界为他们而准备,让生存的逻辑变得粗鄙又野蛮。
无法判断徒步中的凶险、倒下又站起的境况、磨破至鲜血淋漓的脚,聚集在尼古拉心中会变成怎样的感受,但是社会部门口人深夜送来的食物,狼吞虎咽时克制不住的哭泣,迅速收回眼泪裹紧毯子进入睡眠的动作,是忍耐冲破身体又被吸收的外化。
人们当然有理由对此不屑一顾,依然为系统生产的价值辩护。
然而不论被耻笑多少次,从村庄到城市三百公里的来回穿行,六年间为家庭团聚不断的争取,有它自身的重量。
任由权力击穿生活,贫穷没过生命,也始终用脚步代替交通工具的使命,世纪的伟大图景无法在主角身上展开,是系统的耻辱,为虎作伥之人的变态,但对观众(指我)而言,路途中想死而未死的坚持,倒下又站起的身体,有生命永不熄灭的火焰。
火焰未必能烧毁一丝不公,未必能带来起码的尊重,然而未曾倒下,就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人,面对庞大系统,能做到的最大反抗。
Nikola的妻子:我注意到她一开始把汽油朝孩子撒了一点,后面实在不忍,剩下汽油从头到脚都给了自己——是啊,哪里舍得让两个年幼的孩子受苦呢,来讨薪不就是为了他们吗?
Nikola临行前去看望妻子,伸手去触碰妻子的时候被躲开了。
“你退后半步的样子认真的吗”,可贫贱夫妻百事哀,温情脉脉也换不来面包啊……地方审查委员会头头:在Nikola出发之前的很长一段剧情里,我一直担心他会对头头动手,我一直觉得头头只是庞大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直到……4万第纳尔大约是2500人民币,30个孩子,30%的抽成;对比之下塞尔维亚近年来人均年收入约18000人民币。
他在拆这铜墙铁壁的墙角。
他在Nikola回来之后的言语,让中国观众很难不产生一丝丝熟悉的感觉吧?
地方审查委员会年轻男性:贡献了全剧最为荒诞的部分。
一位工人的遣散费和工钱被拖欠2年没有人管——即便他的妻子采用了非常极端的方式;但用心装饰房子、接通水电、爱着自己孩子的父亲,却要因为卫生间没有暖气、自己没有全职工作而被迫和孩子分开。
是的,跟头头相比他确实是个螺丝钉,但人不是钢铁,人可以选择自己投身刀刃还是螺丝钉。
地方审查委员会年轻女性:从开始就对她有所期待,委员会三人组中只有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明确表达出了对Nikola一家的同情。
很可惜但可以理解,她能做的有限。
至于下周一她能怎么帮助这一家人,导演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她是铜墙铁壁上一丝小小的锈迹,但就是这丝锈让人还不至于太过绝望。
地方审查委员会保安:他知道,他没有办法,但他尽力保留了自己的善良。
邻居大叔:一开始很奇怪为什么Nikola不叫他的名字,但想想大家都差不多的穷,Nikola又长期外出伐木,疏于邻里关系也正常吧。
他提供了水电,没有加入另外那群邻居,已经是最大的善良了。
高速警察:谢谢他没有因为五千第纳尔的罚金把Nikola扣下。
也许是因为他没有罚款指标吧。
开卡车的Nikola朋友: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厢式卡车上面印着”GORAN“,主角Goran Bogdan的名字。
陪伴Nikola一晚的狗:整部电影第一处泪点。
偶遇的温暖、信任,但转瞬即逝命如草芥,说的又何止狗呢。
山上4头狼:听说狼喜欢成群结队攻击落单的动物,在这里,虚弱生病的Nikola不是心中充满坚定信念,有可能已经葬身狼腹了吧。
医院邻床大叔:好家伙我很久没见过拖着氧气瓶抽烟的勇士了。
有四个子女但孤独地住在医院里忍受疼痛,偶尔抽支烟看看下面年轻人欢快的婚礼,回首往事觉得人间不值得,也罢。
试图偷包的流浪汉:就像流浪狗,不,流浪鸡鸭兔子——本身就那么虚弱,没有什么攻击性也没什么恶意,生存本能而已。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他只是肉。
加油站小哥:你看,大家的生活都很不容易。
他有工作有地方住心地善良,但仍没办法拥有尊严。
社会保障部窗口大姐:意外地有些许人情味,本以为Nikola不肯在窗口交出上诉信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呢。
雨夜开车来看Nikola的路人:本片第二个泪点。
没有姓名,没有正脸,仅仅是看了电视报道,就雨夜驱车来到社会保障部门口,留下食物和祝福转身离开——这是大多数人想做而且能做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真的去做。
社会保障部部长助理:也许他有类似的经历,不然也不会问Nikola是否经过某个城镇;他确实客客气气接待了Nikola,写了建议信,给了他力所能及的钱,他说贫穷不是罪恶,穷人也有权利生养孩子;他也没有多做什么,而且拍照发了twitter。
铜墙铁壁上坚实的一块。
Nikola周围的一群邻居:说他们像一群秃鹫吧,他们穷困虚弱、没有什么强大的力量,面对走进自己家的Nikola甚至不敢说话;说他们是一群兔子吧,他们作为Nikola的邻居,在他家庭出事之后的一两个星期几乎搬空了家具,甚至没有放过刀叉碗碟。
他们究竟是什么呢?
片尾Nikola从两个小女孩身边拿走属于自己孩子的玩偶时竟有点像是在抢,坐在自己从一个个邻居家里搬回的家具中间,吃着要费很大力气撕下来的面包,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记得是德国片但是一开场有股子苏味儿哈哈哈。
深圳华夏艺术影院蓝厅,很舒服雅致,有候场古典音乐有淡淡香味,而且居然没有广告!!!
两座一组,中间扶手能立起来(看完才发现)。
画质很粗粝,颗粒感很强,而且人物边缘经常有蓝红光边,一度以为是3d的,比较费眼睛。
父亲的寻子路,比较正常普通的治愈题材,只是结尾挺无奈挺致郁。
导演很会拍困窘到极致的状态,就是饿,饿的人呆滞发疯,母亲的歇斯底里,父亲每天撕块大列巴?
吃,就着大桶自来水,饿得喝到吐也只能再喝几口,非常有代入感,极易共情。
父亲回家重新安置那段很有力量,但是最终孩子还是没回来就结束,对比之下很致郁。
对儿童福利中心的揭露很有力。
贫穷的原罪,权力的压迫剥削,现实感很强,所有情绪都在字幕升起才爆发,憋屈,无力。
了解到人物原型走了5次,经过6年,2021年10月才与孩子团聚,更加憋屈无力。
或许电影的力量就来自于最后现实一般的无力吧,属于有力量但会以后主动回避的电影吧,啥时候需要负能量了再看。。。
2020塞尔维亚剧情片《漫漫寻子路》,又名《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豆瓣评分7.8,IMDb评分8.3,于2021年11月2日引进国内上映。
这是我第一次看塞尔维亚的电影,超级冷门片,本片在国内上映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地定档也就罢了,没有任何宣传推广也就罢了,可是连猫眼上都没有购票信息,似乎只有一张定档海报和豆瓣影片信息才证明了本片的存在。
我猜想很可能是政治往来产物,所以才如此不考虑票房,仅仅代表“存在”罢了。
这是一部风格质朴、故事平缓的剧情片,台词很少,几乎没有配乐,演员很少,故事也不复杂,在朴实无华中讲述了一个妻离子散的父亲长途跋涉征求子女抚养权的故事。
影片对政府部门给予了讽刺和鞭挞,当地福利中心是一手遮天的土皇帝,“县官不如现管”,算不上欺压百姓那么严重,但至少也是打着福利的幌子以权谋私。
塞尔维亚首都的部长助理,虽然批评了当地的官僚主义,虽然举手之劳地帮助了男主,但他故意和男主拍照发推特的行为,说明也是个浮夸的政治作秀人物。
本片说明了媒体参与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当地报纸报道,如果不是吸引了首都电视台,不会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当今,很多在现实中无计可施的人选择在网上曝光,我认为是对的,只有唤起大众舆论的力量,才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从而推进事情的发展。
男主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个农民工,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知识文化,寡言少语,窝窝囊囊,默默无闻,被拖欠工资,头脑一根筋。
这种人在现实中很受欺负,权益很难保障。
男主到首都递交起诉书,用中国话来说叫做信访户,地方政府特别看重本地居民是否有出外上访的情况,这是给当地抹黑。
男主回到当地,福利中心领导将男主视作钉子户。
片尾男主回到家后,家被洗劫一空,男主挨家挨户去拿回被盗的物品,这个剧情令人叫绝,前所未见,极度写实,雪上加霜,非常虐心,更加突出了男主的艰辛和不易,那些邻居不拿白不拿的小人做法真是令人心寒。
好在男主的物件很少,心里有数,所以走家串户找回来了。
全片围绕的是男主争取抚养权的故事,最终福利机构的女工作人员良心发现,想帮助男主,让观众见到了一丝曙光。
但是男主被拖欠工资两年的经济问题,本片没有给出答案。
男主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就算接回了两个孩子,同样很难继续生活下去,未来仍然是个未知数。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男主的手机是二十年前的诺基亚按键手机,堪称一代经典,如今早已消失无踪,影片用这个细节刻画了男主的贫穷。
男主为了节约用电,手机平时关机,只在要用时才临时开机。
如此细节,非常虐心。
结尾,画面定格在找回家具的男主孤零零地吃着面包,如此定格了好几分钟,这一手法让我想到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结尾定格男主孤独地哭泣。
这种长达几分钟的定格,让观众仿佛就在主人公的身边,与主人公的命运融为一体,可以让观众明显感受到浓浓的忧伤。
看电影时,是极容易带入主人公的处境,并与之共情,从而义愤填膺,从而悲从心生。
但,也不得不说,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我的理性与感性,冲突且对立着,无限胶着中。
时而,感性战胜理性,愤怒当道,执拗地认为必须抗争到底。
时而,理性又战胜感性,利害权衡,冷静地觉知适时止损的必要。
置身于主人公的遭遇,我怕是没办法像他那么平静去面对,与处理。
可,这是一个受尽生活苦难的人啊!
他身上已然具备一切生存必须的隐忍,与克制。
也许,这样一个人物被艺术化塑造后,变得不那么真实,成了一种身份符号。
毕竟,处于底层,如此艰困的他,身上有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是无法想象在现实中有着类似境遇的人身上会存在的。
比如他对待流浪狗的态度与方式,他自己都缺吃少喝的,他还能想着关照流浪狗。
对于流浪狗的意外,会给予他的怜悯与尊重。
比如他面对陌生人送来的盒饭,虽饥不择食地吃着,却也失声痛哭,倍感凄楚。
他是贫穷,可也有自尊心啊!
一个失业打零工的父亲,一个家徒四壁,贫穷且无助的父亲,一个连家庭都养不起,却爱家爱孩子的父亲,他的妻子为他讨薪而自焚,两个孩子被福利院送去给寄养家庭,他却连见孩子一面都难。
贫穷是罪吗?
不是。
但它是枷锁,困人于其中,形同牢舍。
失去孩子抚养权的父亲不是不愿意去赚钱,是国家地区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工厂倒闭,他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打零工,生活艰困,而无人扶助。
在电影中,让人气愤的是政府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与腐败懒政。
从而,也让人心中对一个政治清明,且执政为民,又一心着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消除贫困,打击腐败的政府,产生强烈的期盼。
通过这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也让人意识到政治与经济对民生的重要性。
电影看完后,我觉得[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拍得很好,克制冷峻,其开放式结尾,更具现实意义,我也喜欢。
另外,演员是演得真好,尤其是主演,自然且真实,话虽不多,但那些微表情,神色,肢体动态,都非常到位,准确,对一个底层穷苦人的刻画如此之精准形象,让人叹服。
像这样现实题材的电影,应该多些,再多些,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能忽视,漠视,无视他们的存在。
注:文章原创,非允勿转载!!!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的现在也丝毫不夸张,联系最近的社会事件,甚至有种荒谬的现实感,穷人或者说平凡如尘埃的我们,能否在脚下的土地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
当身穿防护服的人们为了所谓的人民去猎杀“人民”的猫狗时,当大人们都告诉你”灵活点,和领导们搞好关系”,此时的我们是否还是那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
男主走到首都用了三天,坐车回到家中却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而人们想要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的路又要走多久呢?
联想到传言要统一tw,很多人欢欣鼓舞热血沸腾,谁想到如果真的发生,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人呢,毕竟,我们应该爱具体的人啊
塞尔维亚电影《漫漫寻子路》是作为东欧的“带路”片引进上映的一部非常好的影片,很真实、很动人,能在国内院线上映是一个意外,很难得的。
其实这个译名不是很准确,原名《父亲》反而贴切。
影片的原型故事是一个叫乔杰·乔克西莫维奇的父亲,面对官僚主义的高墙,决定从克拉古耶瓦茨步行几百公里到首都贝尔格莱德,向主管部门投诉当地社会服务机构,为夺回孩子的抚养权而战。
影片就是讲述这个塞尔维亚一个父亲为了讨回儿女的抚养权上访维权的故事,一个男人徒步穿行一个美丽却完全衰败荒芜的国家去上访,也暴露了后南斯拉夫时代塞尔维亚的贫穷与落后,也揭露了这个体制的不平等和腐败的社会弊病和社会不公,让观众看到弱势群体成为官僚与腐败下的受害者。
当然那里有与鲁镇上访不同的地方,比如没有截访、媒体可以公开报道、最终能见到国家部门层面的领导等等,当然也有相同的地方,如以权谋私、层层推诿、官僚主义作风、底层百姓在体制的强权下孤独无力的弱势等等。
男主把父亲那种坚韧与无助演得太好了。
在看完斯尔丹·戈卢博维奇执导的《漫漫寻子路》后,不难发现,该导演始终紧紧围绕关注社会现实题材为主,去进行电影文本的创新与改进。
他的四部曲之间有着明确的联系。
总体上,同为战争及南斯拉夫解体后所带来的影响,又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光辉;具体上,“一三”部主题联系紧密,“二四”部结构关系分明。
作者有意在四部曲上各自区分,阶段性地表达了其用心及其映射的主旨。
而且这四部曲是作者有意根据历史演变而在现时演示的最新现实状态,即具备时间上的内在联系和现实的真实状态的双重性统一。
早在2001年,他开始执导其“现实四部曲”中的第一部——《绝对一百》,该片反映了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的动乱及时代背景下巴尔干地区人民的现实遭遇,以点带面地展示了塞尔维亚和周边国家被战争驱赶的情况。
在2007年,他开始其“现实四部曲”中的第二部的艺术创作,以富有艺术性的虚拟构思为电影观众呈现了道德与贫穷的艰难抉择,血淋淋地暴露出生活“吃人”的真实状态。
在2013年,他又执导第三部曲——《涟漪效应》,本片更是直接由真实故事改编,生动形象地以多条叙事线索再现了命运的年轮,三个错综复杂而又激烈的矛盾冲突背后折射了人性的光辉。
电影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文本,导演在电影文本中富有艺术性地虚构出现实文化文本,实际给电影观众传达出的价值想必便是以人性之光遮掩邪恶之念,以大片段的仇恨剧情烘托出人性仅存的善念,这与《漫漫寻子路》总体一样,总是在人几近绝望之际,又不吝啬地抛出微妙的火光。
这对于影片叙事传播的叙述负责人而言无疑是在善恶之间试探人们模糊的界限。
在2020年,该导演再次打造精心之作——《漫漫寻子路》,一举斩获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观众奖和最佳电影奖,该片同样以现实主义为题材,塑造了“英雄”父亲这一形象为爱征途的不平等的故事。
主人公尼古拉不仅用自己平和且坚韧的性格丈量了这个国家,也探索了是非之间的楚河。
太太太老套了…
隐忍。讽刺。
百美汇看的,胶片质感明显。没想到拍得这么淡,很多我觉得该强调该爆发的地方都太沉静了。以肉身(母亲自焚、父亲走三百公里上访)对抗现代社会逻辑(现代文明掩盖下的体制化的弱肉强食),当然是碰壁。开头没有建立父亲和子女的情感,因此无法共情,总觉得角色的行为动机不太够。公路上的背景即塞尔维亚凋敝的农村社会成为主角,这种荒凉应是战争和人口外流(片中很多人甚至偷渡出国)的结果,很扎人,可惜我还是没能共情。欧洲小国的政客与技术官员之间,中央与基层之间,都是缺乏强制力的,在看了《集体》后又一次体会到。结尾很有意思,犀利的笔锋一转,对准了村里人。
3.5星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结尾对底层揭露很深,一个了不起的父亲,我们都绝望了,他没有,他答应了孩子们,要把家里整漂亮,接他们回来。好难过。黑暗,腐败,愚味。
一般般,穷是种社会病
多手持 较多长镜头 依赖演员表演的中近景 自然光 几乎无配乐 现实主义题材 着手在情感上,可能是小成本电影以小博大的最佳选择。对权力结构和制度的批判。但……如果没有医院的救助、如果没有好友和货车司机让他搭车、如果没有记者报道,又会怎么样呢?狗的设置略显刻意了。况且到最后也无力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1108@深影国际影城
#2020SIFF# 四平八稳的失望,无奈世人依旧要踩你一脚。
在这样的国家,孩子就是狗X官府和狗X官员拿捏你的把柄。千万别生孩子。
穷即是罪
非常扎实的影片。如果放在30年前可以归入真实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与官僚体制的荒诞,可惜,这不仅来自前社会主义兄弟,主题词我们甚至连提都不能提。整个故事最喜欢最后一段,路程结束以后,前路仍然暗淡未定,男人回到被搬空了的家里,默默地从同样贫穷、沉默的邻居家一一搬回自己的家具用品,一个人坐在餐桌前,用力地、用力地咀嚼着面包(那一个镜头很像阿城的某篇小说)。幕落。片尾曲一级棒。
C+,贫穷是给孩子的暴力,人穷就会被人欺,被剥削的生活也是无尽绝望的,到处求救无门。生活就是这样,越是想逃脱越是会一次次被打倒在地上,很少有人会真心帮你,也没人会在乎你有多不容易。有些人就是可以一手遮天为所欲为,而你只能在他的天罗地网下胡乱扑棱。但人总是要怀有希望的,虽然除了这个,你一无所有。
真实事件改编,感觉真实环境其实没这么糟糕?https://rs.n1info.com/vesti/covek-po-kom-je-snimljen-otac-podneo-sam-130-zahteva-ispunio-sve-sto-traze/
#siff23th#第14场,挺好383
终于有一天 你不必再向命运行乞。底层人民总是越温顺越老实越讽刺~
这也是一部自由意志与体制作斗争的电影…很佩服导演做到最大化还原社会现实的同时,还做到了很多不会削弱真实感的艺术手法和意象的运用。本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同情心是自然人的本能心理,男主在全片只流过两次泪,一次是因为流浪狗的死亡,一次是被路人施舍(这里真的忍不住哭了T﹏T),这两次流泪对应着同情与被同情。还有很多细节都在体现着不同阶级下的同情心,这与塞尔维亚这个人民因官僚而缺失同情心已久的国家形成对比。导演还在很多细节方面表现出塞尔维亚的其他社会问题,对于出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艺术创作者来说,对现实社会拥有这么大的话语权、解释权和创作权,这样的创作环境不得不令生在其他差不多社会环境下的人羡慕…-中文译名的偏差也太大了,这分明就不是找孩子的故事…
不适合心脑血管疾患者观看,导演及尽虐心之能事,为了达到虐效,尤其在选角上,很是花了工夫,男主长得一脸的随时要暴起的气势,全片唯一的“暴起”也就是喊了一句:放开他! 没了... 看得人抓心挠肺
为爱跋山涉水,到家已被搬空。没钱,你养不了娃。
父亲版《何以为家》,全片的克制和冷静,仿佛就是一种无声又顽强的抗议。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父亲,在见到孩子那一刻,热情的拥抱亲吻脸颊,形成强大的反差,爱从来都不是形式主义,是默默的常存于心。
拍的有点生硬
前半段过于老套了,尾部邻居那部分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