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之地

众神之地,The Land of Spirits

主演:刘琮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众神之地》剧照

众神之地 剧照 NO.1众神之地 剧照 NO.2众神之地 剧照 NO.3众神之地 剧照 NO.4众神之地 剧照 NO.5众神之地 剧照 NO.6众神之地 剧照 NO.13众神之地 剧照 NO.14众神之地 剧照 NO.15众神之地 剧照 NO.16众神之地 剧照 NO.17众神之地 剧照 NO.18众神之地 剧照 NO.19众神之地 剧照 NO.20

《众神之地》剧情介绍

众神之地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然的奥义,我们通过探访各种极致的自然地貌和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探寻人、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这一次我们跨越中国四角的不同生态,通过探寻四种令人敬畏的动物,通过努力感受它们,尝试与天地沟通。它们在远古曾经是图腾,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森林之王东北虎、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巨无霸亚洲象和雪山使者野牦牛。这四种被称为旗舰物种的动物,它们与天地同生,与人类共存,用特殊的方式帮助人与自然对话。众神之地,是那些神奇沟通的发生之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正义公堂公羊一曲秦腔我的名字叫莎拉夏小姐的先婚后爱2宿敌第一季海绵宝宝:拯救比奇堡陆行鲨赵树理爱你入胃相爱的人啊伊斯坦布尔红再见吧!少年电音不散场零四年夏天命运之矛白蛇:浮生教训某星球的散文逃离欲望岛夏日伙伴们遍地书香黑白森林腐败70年代秀第七季CBI重案调查5:斗智暗夜博士:莫比亚斯又见阿郎火星生活一切的一切

《众神之地》长篇影评

 1 ) 人类的自我感动

总体来说这纪录片太注重剧情了,并且剧情写砸了。

还有这个刻意搞得中性灰滤镜大可不必……推荐第一集,4分➕,节奏画面配乐情节升华都不错,既有感动又有无奈,既有温情又有现实,动物和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收尾呼应又点题,满分作文了属于是。

第二集故事线有点杂乱,扣题“神”不紧密,结尾像极了高中写作文凑字数,重复拖沓,好抠啊b站那么有钱,时长这么久竟然连水下拍摄都没有…最后升华成了人类的救赎了我服……第三集,很明显导演想表达人与象群和谐相处并且人类主动承担起了对象群的监视和保护的责任,但能不能少一点人类所谓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其带来的自我感动啊🤮太自恋了…从长期来看,人类和大象在自然界中是竞争关系,象群的栖息地与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甚至不同象群间的繁衍交流都由于人类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受到阻碍与限制,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象群,与其说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义务,不如说是人类的赎罪……全球大象五十多万头,中国的大象才三百多头,而结尾又死了几头……改变象群的命运,只有人类退出对自然的霸占、侵略、破坏、干扰等等,才能达成。

第四集,跟第三集有异曲同工之嫌……东北虎回归,人们激动了,原来激动是因为“神”回来了能保佑“人丁兴旺”……我直接地铁老人手机…………明明只是借助“神”之名,来表达人类对自然濒危生物的自以为是的美好愿景,结果到头来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繁衍,合着就是个工具虎呗?

不想吐槽了

 2 ) 众神之地-人类也是众神之一

山神的牦牛 众神之地,从历史与人文中寻找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探寻我们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似乎随着人类生活、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冲突性也越来越强,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好像也越来越困难,但是,这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步,也是作为自然的宠儿必须承担的责任。

野牦牛是西藏荒野的精灵和力量的化身,很久以前,我们的祖辈靠他们走上了高原,现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他们?

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广阔,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狭窄,纪录片中野牦牛对牧民的影响,与其说是野牦牛的闯入,更应当是野牦牛的回归;人类得到了自然的馈赠,也回馈给了自然许多,也许当我们弄清自然是如何运转后,会给自然带来许多有益的变化,但是显然,我们也带来了许多的破坏,自然对我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小,我们对其他自然的孩子(其他种群)带来的破坏却越来越大,人类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改造性也越来越强,而原始的自然生态形成稳态的过程却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发展必然急剧的影响自然。

从现在的事实来看,我们带来的影响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实在太快,破坏性也实在太强,既然这些影响必然会发生,那让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小一些也是我们施与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这是一个难题,但我们必须探讨; 荒野生存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谁也不可阻抗。

但人类作为超越其他种族发展的一个群体,我们面对的是超越这种底层逻辑的复杂关系。

人类必须发展,但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最终还是要作用到人类自己身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当人们短视个中关系时,便会造成无穷无尽的灾难。

我们必须跳出一心求发展的逻辑,找寻新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也许发展会慢一些,但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是一个喜欢看自然纪录片的人,也是一个喜欢将各种动植物拟人化的人;这种拟人化的行为,恰恰是我们超越了其他种族的证明。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的情绪是超越了其他任何生物的,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的确是如此,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们与其他生物间的情感,也应当当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看待,这种情感是复杂的。

我们对牠们有着源自血脉的崇拜,也有着来自强者的悲悯,更有着相互冲突的憎恨,从牦牛昆仑的眼神和被交易的小牛的血液中我分明看出牠对我们也是充斥着各种情感,也有不屈,也有悲悯,也有憎恨;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和牠们共情,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需要靠牠们站立在自然界的疾风骤雨中;

牦牛昆仑——人类,真的需要感谢自然的馈赠,用实在的行动。

 3 ) 众神之地

关于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泪目。

整体下来,就像一位老者坐在我的对面,缓缓讲出他的故事,他的坎坷,他的灵动,他的难言,他的坚持。

他是世界上的所有自然生灵共同发出的声音,是之为“神迹”他一共分为四集,分别讲了西藏的牦牛,海边的白海豚,西双版纳的大象,东北的东北虎。

一部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那么最重要的就在于他的画面。

这部纪录片在画面的精致和构图上其实是无可挑剔的,包括其解说词和音乐的搭配,不仅使这部影片讲解的很完整,也更容易让人动容。

每一个部分的结尾,就像《教父》的结尾一样,给一个大刀。

以至于让人觉得前期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讲出的最后的遗憾,这种遗憾的气息透露在片子的每一个画面里。

这种遗憾,不是人类个体中的单个情感,不是两人之间的友情或者爱情,这种遗憾,是整个自然界的叹息。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觉得我会因此触动,甚至觉得这是无为的道德负担。

但是当我看见,那只意外死亡的海豚,在她的体内甚至还有一只未见天日的孩子,那群脱离大群体的大象,在慢慢工业化的森林里慢慢消散。

我真的会因此落泪,这是我作为自然界生灵的一员对自身同伴的惋叹。

但是这部片子又是在给人希望的,有人会放弃出去的机会,坚持拯救白海豚,检查站的人会那只小牦牛到处做工借牛奶,那位“象爸”会一遍一遍地呼唤犯错的大象。

将明为明,隔纱观月,虽遗憾却仍有希望,虽艰难却依旧坚持。

那些愿意为这件事努力而人的心灵才是真正的“众神之地”

 4 ) 通过水到渠成的方式重现“诸山皆有虎“

之前收藏了一堆待看的纪录片,基本上都是B站的,周末大雨时,随缘找了一部名字较为吸引人的——《众神之地》开始看了起来。

首先就被画面给冲击到了,纪录版的画面极其唯美(特别是用大屏幕看,极度震撼),差不多每一帧都可以直接做为壁纸使用,感觉已经有BBC的水平了。

第一集讲的是西藏无人区的野牦牛,故事线虽然是多头并进的,但每一个都好完整。

原来在藏人心中,牦牛是山神的孩子,他们被分成了两类,一类下山被人类驯化,然后帮助藏民更好的生活;而另一类则继续留在山上继续守护着大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生活的区域边界越来越近。

对于这些自然界中级别比较高的动物,他所谓的天敌——狼群会帮他们淘汰掉一些弱小者,而老病者也跟不上队伍时,自动离开群体安静的死去。

本着动物界优胜劣汰的原则,发情期的一些公野牦牛是得不到交配权的,一些脑子灵活的就会来到牧民养殖的家牦牛群中,凭着比家牦牛大一倍的体型,它很自然就成了这个群体的王者,不但能轻易取得交配权,甚至还能拐上几只母牦牛回去。

因为牧民信仰它们是神的孩子同时还是国家保护动物,所以牧民能做的只是找一些人将其驱赶出养殖区域。

杂交的好处是可以抵消家养牦牛遗传中逐渐弱化的不抗寒不挨饿的基因,坏处是生下来的部分小牛野性十足,总想去外面的世界找寻爱和自由,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片中正处于青壮年的“昆仑”是刚烈的,虽然它只是一个在交配权争夺战中的失败者,与家牦牛相比,它依然将自身的野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处于老年期的“断角”则学会了怎样与人类和谐相处。

原来牧民的放生不是放到野外,而是像之前一样养着但不再售卖和屠宰了。

片中还有一个人类抚养的、在迁徙中掉队的小野牦,节目组贴心的连名字都没起,因为之后还要放回大自然,就在担心它是否还能适合野外生活时,片尾,有一个疑似是小牛妈妈的野牦牛出现了,这好像才是最好的归宿吧。

第二集讲了海豚的故事,第四集讲了东北虎的故事,讲的是动物的故事,又不全是,除了动物之外,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人类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好,从而使得山神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合理的地方。

第三集有点传统国产记录片,以设定好的故事来凑影像的味道了(参见《他们来自中国》),片中的亚洲象是一群因人类原因失散的一个群体,其父系主导的特征属于特例(正常的亚洲象是母系主导的,成年的公象来脱离队伍独自生活的),而记录片以特例为基础讲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中国王、后宫、王子、以及挑战者之间的爱恨情愁。

当时,一些常识还是介绍到了,比如野生大象的寿命有七十年,智力相当于四岁小孩的水平,记录力及好,一件事能记三四十年等。

所以,只要注意到这是个特例就行了。

总体而言,这部记录片还是值得极力推荐,片子即有BBC中的那种绝美场景,又不是纯粹的地理型、动物类纪录片,还以国人的思维通过地理上的众神,从民族的前史、文化的源头,讲到了因为生态破坏致使东北虎在国内完全灭绝,再到现在重现“诸山皆有虎”的传说。

 5 ) 飙升9.3分,每一帧都是屏保,这国产片真的“神”了

提及自然纪录片,相信大家都会想到BBC的作品。

从《地球脉动》到《蓝色星球》《绿色星球》,它贡献了一部又一部让人震撼的神作。

最近,有部足以媲美BBC的国产自然纪录片也开播了,获得无数好评。

有人说,它就是今年的最佳国产自然纪录片,没有之一——众神之地导演:曾海若类型:纪录片上映日期: 2022-07-11(中国大陆)集数:4单集片长:55分钟

豆瓣评分9.3,超过七成观众打出五星。

片名中的“神”,指的是四种起源于华夏地区的“神兽”。

它们分别是青藏无人区的野牦牛、中华白海豚、野生东北虎和云南野生亚洲象家族。

在生物意义上,这些动物都是中国特有或具有亚洲特征的代表性动物。

而在文化意义上,它们都是当地所信奉的图腾,在民众心中具有特别的地位。

正因如此,《众神之地》绝不仅是一部动物或风光纪录片,而是落脚在人类与这些动物的关系上。

在第一集里,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藏族地区的野牦牛和人类的联系与羁绊。

在藏族传说中,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

还有一个更浪漫的说法:冈仁波齐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背脊。

在西藏每年的绰珠巴盛会上,寺庙的僧人会带着野牦牛的面具跳舞祈福。

从这些传说和行为都可以看出,牦牛在藏族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与其他牛类不同,野牦牛拥有十四对肋骨,比其他牛类多出一对。

它们有着浓密的毛发,以及更庞大的胸腔和更强的心肺功能,能适应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气温。

在这片高寒荒野地区,野牦牛就是一方霸主。

当然,强壮的野牦牛也会给人类带来麻烦。

每当夏季来临,它们就会走向人类的领地,想要与牧民饲养的家牦牛求偶交配。

在巨大的体型差异面前,家牦牛通常难以抵挡,而牧民们也需要与它们斗智斗勇。

而家牦牛、野牦牛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错综复杂。

一开始,当地的大部分牧民都很抵抗野牦牛的来访。

直到1985年,一场罕见的大雪降临,改变了大家的看法和认知。

因为这场雪,全村的大部分家牦牛都被饿死和冻死,牧民们只好从外地重新引进牦牛。

可问题在于,这些引进的牦牛已经严重退化,个子矮小、体质弱,甚至无法撑过高原上的一个冬天。

最后,牧民们不得不依赖于一只叫做断角的野牦牛。

村民们偶然发现,断角留下的野性基因能阻止家牦牛的衰退,还让它们长得更加健硕。

正因如此,他们每年都把牛群的支配权出让给断角,以此换来更多的混血牦牛。

断角的出现改善了家牦牛的体质,让它们的生命得以一代代存续下去,也间接地拯救了这一方靠牧牛来谋生的人们。

这也是当地的牧民、野牦牛、家牦牛和谐共存的一种方式。

借助牦牛的力量,人类于7000年前,成功在残酷的高原上立足。

但很多人不知道,野牦牛已经在这片荒野生活了上百万年。

多数藏族人认为,牦牛是山神的家畜,也是荒原上最后一批不屈的灵魂。

它们的故事与传说,还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流传。

如果说人类与牦牛的关系是一篇和谐的乐章,那么人类与中华白海豚的故事则是一首让人痛心的哀歌。

千百年来,这种位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哺乳动物,和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

早在唐代,中华白海豚就在史书中有记载。

清代开始,白海豚在珠江口一带被称为卢亭。

到了1751年,一名瑞典牧师游历到广州,在附近的一个河口发现一条通体雪白的海豚,因此给它取名中国白海豚。

自此,白海豚和中华大地的缘分开始被书写。

中华白海豚是一种神奇的物种,它的颜色会随着年纪的变化而变化。

刚出生的小海豚是深灰色,小时候从深灰变浅灰。

青少年时期开始出现斑点,壮年海豚呈现灰白,到了老年则基本变为白色。

由于经常运动让皮下血管持续充血,所以老年白海豚看起来又像是粉红色的精灵。

白海豚妈妈一次只能生一个孩子,哺乳期长达一年。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小海豚还要向妈妈学习捕食、追逐和驱赶鱼群的技术。

它们还会经常做出在海面一跃而起的动作,不仅是为了拍晕水中的鱼,有时也是为了表达快乐。

但近年来,随着海上观豚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个动作却逐渐变味了。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海豚跃起的照片,看似生动美好。

但专业的海豚研究学者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的这个动作背后,是人类非常侵略性的行为。

“那一定是船从海豚的前方去冲撞海豚,它才会出现的画面。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不惜伤害这种温和友善又极通人性的生物,让人看到之后十分难过。

除此之外,人类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中华白海豚对环境的要求尤为特别,通常生活在水深520米的咸淡水交汇区域。

它们似乎对陆地抱有特殊的好感,基本都居住在距离海岸不远的地方,是全球少有的只在浅海生活的鲸豚。

但这个区域恰好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捕捞、养殖、工程建设、娱乐等人类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冲撞着白海豚的日常生活。

对白海豚来讲,一旦某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消失了,它就不会再来这个地方。

它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忍受淡水的严重不适,一直向着距离大海相反的方向前进。

曾经有一只老年白海豚,拼尽全力深入内河达到300多公里。

那种决绝的态度,就像是抱着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给自己找一个终老的地方,找寻一个可以被陆地拥抱的地方。

在中华白海豚江门保护区的标本馆里,保存着大大小小的白海豚骨架,无声诉说着它们的命运。

这些白海豚有的被螺旋桨划伤,还有的尾部被渔网勒住,种种伤亡的场景让人心痛。

曾经有一次,保护者们接到渔民的电话,说看到一头海豚的尸体。

当人们去现场后发现,这头尸体就漂在海上,很奇怪的是它的尾巴已经没有了,切口非常整齐。

大家分析它可能是被螺旋桨打断的,当把它的腹腔打开的时候,每个人都都呆住了。

在它的肚子里,有一只尚未出生的小海豚。

它弯曲着身子保持着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眼睛闭着就好像睡着了一样。

它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但是很可惜的是他永远也没有办法来到这个世界。

每年农历3月,渔民祭拜妈祖的时候,正是白海豚开始活跃的时候。

因此它们还被认为是妈祖的化身,被叫做“妈祖鱼”。

这种可爱的生物还是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性格温和,活泼好动,对人类友善。

相传白海豚能对付鲨鱼,有白海豚镇守的海湾会非常安全。

而某片海域有中华白海豚存在,就说明这片水域生态环境非常稳固。

但近年来,因为人类的活动造成了中华白海豚的消失,让人无比痛心。

但更可怕的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整个海洋生态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我们去保护白海豚,恢复生态平衡,其实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除了野牦牛和中华白海豚之外,《众神之地》还为我们讲述了野生东北虎和云南野生亚洲象的故事。

主创团队历时四年,走遍各地,记录下这些“神兽”的生活习性与生存故事。

它不仅仅聚焦动物本身,更在记录着与动物息息相关的人的生活。

这些四种动物都和当地居民的传说或信仰息息相关,具有某种灵性,使它们成为足以让人类敬畏的“神”。

在打动人心的故事之外,这部纪录片的画面也十分值得一提。

4k超清拍摄,专业的取景,考究的构图,让片中的每一幅场景都活灵活现。

不管是天高云淡的西藏,植被茂密的云南,还是碧海蓝天的沿海,都纤毫毕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随便截一帧都美如画,可以当屏保使用。

不管你是冲着“洗眼”的自然美景,还是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打开它,相信这部纪录片都不会让你失望。

 6 ) 万物有灵且美

写完这篇影评,一抬头,刚刚好看到了窗外的云朵,大自然总是如此慷慨的给予我们馈赠。

每一帧都漂亮得像壁纸,以至于看片子的过程都成了难得的享受。

整个片子有种“舒服”的感觉,结构精巧,第一集用了春 夏 秋 冬作为明线,暗线则铺垫了求偶、新生、死亡,第二集则是根据白海豚的颜色,也就是白海豚的年龄来做结构,甚至到最后它们成为博物馆里的骨架和尸体。

心情低落到谷底,真是难过啊。

好在导演最终都给了向上的结局,小野牦牛的放生,从此它不再作为商品,小叶决定留在海边继续父亲的事业,人类和白海豚未来还会有美好的可能性。

甚至第三集的开头,蜷缩在雨林里睡觉的小象,都让我不由得想到了那只去世的白海豚,她肚子里还有一只差几个月就要出生的小白海豚,也是那么宁静的蜷缩在妈妈的肚子里,这像一种美好期冀的传承,尽管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集,不同于前两集,动物们总是成群出现,这群亚洲象,他们的家族太小了。

这是同一个族群的故事,就连名字都很统一,一只叫“武则天”的母象管理着象群,一只叫“国王”的公象拥有绝对的力量,然后是它的竞争者老二、老三,它的儿子老四、老五、老六。

家族里,其余的成员不多了,放眼全国,亚洲象仅余三百多头。

这个家族的故事,是国王对故土的寻找,同时,儿子老四完成了成长。

但是,老四看起来实在太不靠谱了,明明是跟着父亲探索的征途,却跑去玩电线,还差点把自己缠住了。

在它身上,人和动物的界限消弭了,玩耍,睡觉,破坏,它看起来非常像个不听话的孩子。

最后,这个不靠谱的老四,在片子里完成了一次成长。

面对老二的挑衅,它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家人。

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不战而败,它和老二的体型差距实在太大了,老四毕竟还是个孩子。

这场战役,让我想到了第一集里,野牦牛昆仑气势凌厉的从山上冲下来,就为了拯救它的孩子。

昆仑和国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昆仑的下山,是为了它的孩子,而国王的退却,也是为了孩子,它想给老四真正成长的机会。

这种对比在片子里还有很多,比如同样在第一集里,即将被卖掉的小野牦牛面对货车拼死挣扎,最终送了性命,被领养的小野牦牛也是不断挣扎,但和野保站的情谊让它挣扎的时候都扭着头,不断后退,担心伤到自己的几位奶爸。

对它来说,这种克制的挣扎,可能正是出于对人类的信任和爱。

信任与爱,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动物纪录片,出现在其中的有大量的人。

关于野牦牛,有藏族的信仰,白海豚则被视为妈祖的化身,亚洲象获得了庙里佛爷起的傣文名字,这些信仰串联起了神与动物,也回归到了名字——《众神之地》。

傣族传说认为,神象让天地太平,象是维持平衡的力量。

这和野牦牛如出一辙,在藏族传说中,牦牛的脊背构成了如此广袤的山川。

对几千年前的人类来说,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于是不得不依赖这些强大的生物。

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东北虎,它们或是拥有庞大的体型,或是拥有强大的力量,成为了信仰的寄托,就像开天辟地的盘古和和泥造人的女娲,动物是最早的神祇。

片子很可爱,小野牦牛跟着野保站的奶爸们一起晨练跑步,寄居蟹靠武力抢占房子,老四和老六用鼻子玩一只废轮胎,不只是动物,就连人类也非常可爱,专家一边介绍一边说“这个好要拍下来”,昆仑加入保护小牛的时候,一个只有智达受伤的世界达成了,一首动物哀歌构成了对牛弹琴的名场面……每次在我快要想落泪的时候,又不小心被可爱到了,心里浮上来温暖。

第三集的末尾,也是我最感动又唏嘘的地方,“后爸”赵平带着香蕉去看老三,发现它瘦了,“原来你看多胖。

”老三像个“坏孩子”,它曾经逼停三十多辆卡车,就为了吃甘蔗,上路,把一辆大车的前挡风玻璃撞得稀碎,最后,不得不臣服于一剂麻醉针,然后被送到了野象谷里照料。

老三被“关押”的地方,正是他们曾经的故土,是国王始终在寻找而不得的故土。

老三回到故土,又被困在故土,国王苦苦寻找故土,始终没有找到,最想回家的大象没能回家,在外撒野的大象却被迫回归故土。

这一集的结尾也是凄凉的,老二死了,永远作为失败者死了,再也没有小象出生,三百头亚洲象经不起死亡了。

这也是唯一凄凉结尾的一集,尽管它开头那么美好又可爱。

片子没有采用常见的人类视角,这样多少显得有点狂妄,也没有采用动物视角,毕竟用人类视角去揣测动物或许显得偏狭,最终呈现了上帝视角,或者说没有视角,人类和动物如此平等的在天地之中。

前段时间我在云南采蘑菇,我遇到了一朵紫色的毒蘑菇,朋友说好毒,应该把它拔下来丢掉。

后来我想,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来说这是一朵毒蘑菇,但对自然来说,这只是一朵颜色好看的蘑菇罢了。

最后我们没有摘,把它留在那里,和我们一样平等。

 7 ) 中国纪录片崛起

区别于bbc纯粹的自然科普,众神之地很多的是人与自然的结合,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中国式浪漫。

画面大气蓬勃,广角俯视镜头和特写镜头的互相穿插,无论是镜头质量还是色彩都属上乘。

牦牛的故事内容更是非常丰富,无论是野牦牛与人类对家牛群的竞争,野牦牛和人类的合作,人类短暂照顾掉队的小野牦牛,还是牦牛在藏语文化中的图腾含义都深入浅出的进行了说明,令人印象深刻。

 8 ) 众神之地|第二集杀疯了|人与自然炸裂式沟通与思考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

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这一集主要讲述“中国白海豚”。

中国白海豚小时候会从深灰变到浅灰,壮年呈现灰白,到了老年,则基本变为白色。

本集以颜色为时间线,一方面拍摄白海豚的一生,一方面抽丝剥茧般的展现出,人类活动导致的白海豚的生存环境每况日下。

神话 07:46 本集最惊艳我的地方卢亭:半人半鱼的族群国风式动画+刘琮配音=神话感拉满(琮爷yyds,太对味了,求求他配一辈子的纪录片!

)很好的叙述方式,像是在讲述白海豚的“前世今生”一样,国风动画引人入胜,生生不息的鲜活生命,娓娓道来的声音,融合度100%

和谐渔民用延续了千年的仪式,祈求神灵庇佑此次出海收获多多,也庇佑众生来去平安。

过去的渔民都知道,哪里有白海豚哪里就有鱼群;现在白海豚也懂得有渔船撒网的地方,会有鱼吃。

可如今,人类真的在与白海豚和谐相处吗?

为什么白海豚会追逐捕鱼的船只?

— 因为白海豚越来越难以获得食物。

不仅如此,和白海豚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岩鹭,也生存在因人类活动而被驱赶的恐惧中。

他们迫不得已,在每一次徒劳的捕食中,艰难的生存。

有的得以生存,而剩下的,无声无息淹没在大海里,掀不起一丝波澜。

就像人类对白海豚的救助一样。

广海镇的村民,在烈日下紧紧的拖住被退潮困住的老白的躯干,甚至为其挖出一条泥泞的水道,祈求奇迹的发生。

而另一边,误入内河的另一只白海豚,尽管人们依旧奋力援助,尽管它已经“回头”,也许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生命奇迹,也许是神明的玩笑,三天后,它依旧没有回到属于它的地方。

人们把它葬在沙滩上,无声的的演绎“每一只死亡的海豚都会被大海送回陆地。

海洋是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缩影。

一条从深海延伸到陆地天空的食物链,将所有物种串联在一起。

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生物被一层又一层底层生物支撑起来。

他们用自己的存在,昭示着环境的健康程度,一旦顶层生物的存续出现危机,就意味着区域生态已经失衡。

而我们,或许唯一能做的,就是怀着敬畏之心,让白海豚乃至每一个物种,与我们真正的和谐共处。

 9 ) 脑海中的轮回

或许是时间太久以至于很多细节忘记了,但随着上线它们一点一点又浮现出现,碎碎念一些当作小作文。

那天导演说还要鸣谢一个朋友,才想起来这个片子最初的动念不晚于2017年,但也有朋友说更早。

恩,所以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片子?

在很多纷杂的信息里,我想起了最初的一个小细节。

有一天我三岁的女儿看BBC的纪录片,考虑到她语言文字视听能力都还有限,我随意选择了英文版,我想就让她看看画面听听声儿就好了。

没想到,她在看到“珊瑚白化”的故事时,哭了。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又伤心又感动。

那部片子是我们行业最好的系列内容,由著名电视人大卫爱登堡爵士主持。

作为从业者,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拍这么难的题材。

但女儿触动了我。

我跟导演很多次聊起,有没有可能尝试拍摄自然题材的纪录片。

那时候,他很想拍摄大象的故事(此处又忘记了为什么)。

如导演所说,无知者无畏。

在很多次无畏的探讨中,我们逐步清晰了方向和决心,并得到平台的支持。

我们要围绕亚洲象、白海豚、东北虎、野牦牛这四个中国旗舰生物来拍一部纪录片。

这个决心和开始都是懵懂的。

导演认为它们的共同点是,它们身上都有着人类赋予他们的神性,这代表曾经一度我们与动物、与自然、与未知沟通的尝试。

而这种尝试在漫长的发展、进步过程中,被逐渐忽视和遗忘了。

人类成为了主宰?

而我们是无所不能的,是全知的吗?

因此我们把这个系列取名为《众神之地》。

希望藉由拍摄这四种生物和他们的生境来思考现状,探讨未来。

此后,我们进入一段“不了解、找不到、拍不着”如同黑洞般的旅程......直到有一天《荒野上的轮回》露出第一缕曙光......昨天片子上线后,朋友们纷纷发来贺电。

其中比较令我感动的有两点:1,是朋友家的小朋友门也看懂了表示喜欢等不及下周。

我的初衷得到了最佳回应。

2,竟然有只猫也静静的看了20分钟以上更多碎碎念待续。

先感恩所有人,致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朋友!

 10 ) 一些关于自然的思考

ep01.近距离聆听野牦牛昆仑和断角的故事 看到三位站员和小野牦牛晨跑的画面不禁笑出声/在荒野之上 或许野牦牛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他是山神的追随者 也是牧民的守护者/ 被绳索套住的牦牛挣扎出声 寂静离开 远处的昆仑落泪,在每一个交易后的早晨 母牛离开牛群寻找自己的孩子背影孤独而坚韧/不禁感叹万物有灵 只是无法通灵语言罢了。

ep02.中华白海豚居然是粉色的/ 向往着内河的老年白海豚 不知道他是不是传说里的古老民族-卢亭/奇妙的海底世界居民-寄居蟹 唤醒了我童年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探索人与自然的平衡是一些人坚持的信仰 万物有灵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

/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ep03.关于一群迷失象群的决斗故事/ 街霸老三 贪玩接班人老四 以及武则天母象都很生动/ 为了象群未来生活思虑踌躇的国王 用心良苦 但影片结尾处的小字令人唏嘘/ 国内仅存300头的亚洲象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 似乎并不像想象中强大 象群和人类都在寻找自己的栖息地/ 科普了关于大象可以用其他声波传递信息的知识点/ 另外每天跟踪大象并播报他们出没轨迹的工作比写100份ppt可有意义太多啦!

《众神之地》短评

单说亚洲象一集,且不拿欧美纪录片对比,它更像是儿童故事片,不是纪录片,更不纪实。雄象社会科普内容的问题很多,相关内容可参考非洲象Elephant Don一书。对管控区的关注很好,如果持续关注后续问题会发现片子所谈的一些内容很不客观,甚至可笑。

7分钟前
  • holmes
  • 还行

五星推荐。有别于BBC里几乎全是动物的镜头。可能因为经费和设备的不足。导演们把更多的镜头放在人与动物的交汇相融之上。讲了几个非常让人感触的故事。虽然难免会出现一些人与自然或者物种的自然消亡的矛盾和无奈。但片子很克制。几乎都是温暖和轻柔的。它并没有太过苛责人类的伤害。也没有过度的夸赞所谓的保护。镜头仿佛只是在记录一个瞬间,一个片段。只有四集,但第一集都会让你不舍得移开眼睛。第一集里的小牦牛真是融化了我的心。看到说它没有奶喝。我直接就冲去微博找节目组想捐款。然后看到后续它已回归了种群,回到荒野。第二集是最无力的。尽管人类的保护行动在进行。但生态环境确实在被破坏。第三集充满了野趣。像极了王朝的大象版。第四集真正让人感动于山神归来那四个字。------

12分钟前
  • 素衣染天香
  • 力荐

最喜欢带上面具跳舞的镜头,神祇降临。

17分钟前
  • 凉姑小肚瓜西西
  • 推荐

马马虎虎 情节不紧凑 叙事很啰嗦 动物不够野

18分钟前
  • chuan
  • 还行

🤢

22分钟前
  • 速度外正
  • 很差

一个动物纪录片居然也要夹带私货,大象是母系社会应该是常识吧?居然编排了“国王回来了”“大王子四王子”这类东西,恶不恶心?

26分钟前
  • 拉斯卡
  • 很差

剪辑一般,人为痕迹太重了。

27分钟前
  • Amberlight
  • 还行

极佳的立意。在人逐渐征服自然后,人类社会曾经对神性的推崇已消失大半。我们不仅像现代故事里的文明人,更像失去野性的牦牛。

3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我不太喜欢这个剧,不太推荐

34分钟前
  • 豆友217193389
  • 较差

B站真的很懂煽情

35分钟前
  • 王够够
  • 还行

少点人为煽情故事,多点客观吧,这是自然纪录片

37分钟前
  • 六梦
  • 还行

自然壮阔、美丽、残酷又巍峨。||少来教育全人类,拍个纪录片还拍的这么傲慢

39分钟前
  • momo
  • 较差

一般,有时候给我一种不知道想讲什么的感觉,又不是在看动物世界。

42分钟前
  • zeroshmily417
  • 还行

食之无味,第四集中间偏题了。别把臆测当成是观察的成果好不好,太过于煽情与教育了。

43分钟前
  • Dobyheart
  • 较差

过程总会想起一个词,媚俗。尽管拍的很美,包括一些自然风光,还有人与动物之类的联系纠葛,物种之类的互相依存都有展现。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能是动物身上被赋予了太多人类的情感想象,这里面有多少成分属于人类的臆想和自作多情?可能动物自己压根就不想收到哪怕一点的惊扰。

48分钟前
  • 格林维智
  • 还行

感觉像是先把文案写好,然后强行合成取景,强行升华野生牦牛,而不是踏踏实实做研究,差距太大了

52分钟前
  • 水当当当
  • 较差

纪录片不怎么好拍吧。动物是很容易让人动情,但团队不专业的话真是很苦恼啊(挠头

54分钟前
  • 牛奶盒子烂掉了
  • 还行

拍的什么啊这是,零碎不堪。故事讲不好,没味道,就硬上普普通通的文案试图叙事……B站的高分并不保真。哦对了,导演这是借鉴的美食纪录片的结构吧,就硬套,搞得四不像。也太多托了,再扣一颗星。

59分钟前
  • Vodar
  • 很差

如果只从画面来说,倒也中规中矩。但文案一股股浓浓的装13气氛,让人观感很差。

1小时前
  • 可乐sugar
  • 较差

如果说《第三极》差强人意,这部带给我的只有失望。 选的动物像白海豚、东北虎,确实难拍,画面少能理解,用人文内容填充可以,本身这部纪录片也是偏人文一些,有大量人与动物接触和互相影响的内容。但是放很多与主题动物不相关,与该重动物生境、食物链不强相关的其他生物的画面我不能接受(看到小鲵满脑子:啥啥啥这都是啥)。亚洲象的常识性错误也很令人无语,纪录片是带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怎么文案写得完全像是个父系社会😅,建议驾驭不了就别揽这个瓷器活。

1小时前
  • 姜肉丸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