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卡拉,透过父亲转介一名被认为是多重人格分裂者的凶手,在卡拉多方追查背景后,剧情急转直下,演变成超自然力量的发展,超乎一向信任科学的卡拉想象,男主角演技非常精湛,精彩度与发挥度不低于女主角。
一开始,我以为是个复杂的多重人格犯罪电影,男主角只要听到人名,就会立刻变身为David······等多重人身分,立刻从瘫痪变为起立行走,连身体骨骼透过拍摄后,可以呈现宛若两个不同人,所有人都惊呼不可思议。
我原以为会像《沉默的羔羊》般,会有许多智能交锋的场面。
卡拉到处探访男主角的出生地,发现男主角所拥有的多个人名,这些人竟然都已经死亡,从这里,剧情整个大逆转,变成了超自然力量的附身状况。
这其中,许多与男主角接触过的人,包括医生、卡拉的女儿、卡拉的爸爸,背部都出现了某种图腾,并不断咳嗽,相继死亡或面临死亡。
卡拉在山顶上,碰到庇护所的瞎眼老奶奶,亲眼目睹了获取灵魂的过程,并透过一段影片,才了解整个事实。
而看到这里,我以为,应该会从《沉默的羔羊》转变成《大法师》、《驱魔人》等,此时应该要前往教会寻找驱魔神父了,没想到,坚持信仰的卡拉没有前往教会寻求协助,而是带着家人飞车到山上寻找瞎眼老奶奶,却没想到会遭到拒绝。
这段剧情,叙述没有信仰者、不相信上帝者,魔鬼随时可以攫取其灵魂,所有灵魂被攫取者,都是因为不信任上帝,影片简直可以当作教会的宣传影带了。
剧情最后,卡拉的女儿终究没有获得任何协助,只能任由男主角攫取其灵魂,卡拉用计杀死男主角,将灵魂还给了女儿,却也因此让男主角身上的多个灵魂全都进驻了卡拉的女儿身上。
剧情到此结束,用了许多惊悚片最后惯用的结局——就是充满想象······没有结局的结局。
剧情,有些逻辑不通,刻意营造的数场惊悚场景有点牵强,例如瞎眼老奶奶的山顶聚会所、男主角追杀卡拉的女儿的过程。
但情节紧凑,过程中期待感俱足,也不失是一片值得观赏的片子。
年初的时候,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的一部电影《仪式》曾受到很广泛的关注,但是这部影片却在上映后反响平平。
有的人认为电影缺乏亮点,表现平平;有的人觉得题材不够新颖,作品又没超越经典。
但是,这部影片整体表现还是值回票价的。
首先,安东尼·霍普金斯在本片中的表现都不俗;其二,虽然剧情中惊悚不足,视效比不上大片,但是整体表现还是不赖的。
如果非要说这部影片的内容有些生涩,这倒可以理解。
西方宗教思想和观念并非我辈能够全面理解的,驱魔这件事情未必能获得认知上的共鸣。
驱魔题材一直受到西方电影市场的青睐,一来恐怖片向来是年轻人们的最爱,二来此类题材可深可浅,商业、文艺的角度可以自由选择,三来此类影片对于演员来说既能聚集人气,又相对容易赢得口碑。
对于导演和演员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近年来驱魔题材的影片拍摄角度有所改变,除了保留影片特有的一些特点,如惊悚、悬念以外,导演或编剧开始在作品中或多或少加入对社会价值的评判。
例如,对宗教仪式的探讨,对神鬼说的质疑,对信仰的焦虑等等。
使驱魔题材的影片在立意上有了深度,不过也减少了一些娱乐成分,致使影片不叫座的原因大概也出于此。
《仪式》并非探讨深度话题的驱魔影片先驱,最早关注此类话题的影片也无法即刻考证,但是去年另一部影片《庇护》却值得探讨。
相比《仪式》来说,这部影片没有更多的娱乐价值,对于信仰的讨论更加严肃,而表达方式也更加生涩。
高素质演员的态度出演《庇护》的演员是可谓是清一色的实力派,朱利安·摩尔、乔纳斯·莱森·梅耶斯、弗兰西丝·康罗伊、布鲁克琳·普劳克斯都是演技精湛的演员。
尽管他们年龄不同,参与的电影类型各异,但在这部影片中均有不俗表现。
他们表现的不俗不只在表演的技巧和人物心理的把握方面,这部影片中不同的人物对信仰或宗教均持有不同的态度。
有的人有信仰,但是信仰的是巫师;有的人没信仰,因为只相信这个世界上最能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是科学。
当然,也有态度是是而非的人,他们对信仰和宗教的不同理解,正是导演想利用电影寻找答案的各种线索。
演员们本身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不是本片关注的。
但是他们在诠释角色时,对于宗教认识的深度,对于信仰的理解程度确实能看到基础的部分。
演员的发展之路有多长,除了技巧、脸蛋意外,自身修养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而这部影片中,值得称道的正是演员对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主题立意与实际效果《庇护》反思的是人类日趋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
在信仰各种宗教的西方国家,这些教派的信徒以教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表达对“主”或最高领导人的虔诚。
但是,时值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充满玄学思想的宗教或者信仰产生质疑,其行为不再受到宗教思想的制约,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
本片企图以恐怖片的形式来诠释信仰缺失危机的内核,以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
但是,此类话题过于严肃,在惊悚表达的时候缺乏了娱乐的质感和视觉的冲击,导致观众对影片的印象不深,或者无法从中了解导演的意图。
以此来看,本片算不上一部成功的作品。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被巫术夺走灵魂的牧师,为了保护没有信仰的灵魂,反而将人类个体毁灭,再以一个躯壳来保护这些灵魂。
这样过去抽象又阴森的表达方式,似乎看不出其引导或者说教育的意义。
后话《庇护》的创意其实很新颖,一群以科学为真理的专家、教授在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揭开某个难题的时候,始终不接受神魔的说法。
而讽刺的是,最后夺走他们灵魂的确实一具不能以正义或邪恶看待的奇异躯壳。
可惜这样的创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导致影片不能被大众所接受。
影片的情节因为心理学实践的枯燥与惊悚实践的不相匹配,造成电影过于平缓、枯燥的问题。
没有跌宕起伏的过程,要让观众接受也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说到底,电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关键看导演如何运用。
这部影片不缺乏导演的思想,但是却在严肃与娱乐之间摇摆,没能最终取得期望的效果。
看完这电影,或者说还没到看完的时候,失望。
看完这电影的评论,或者说看了大部分评论或是评论的标题,失望。
第一个失望是当我兴致勃勃地在风行一页一页的电影中找出本片时,我是很兴奋的,以为又找到了对味口的好片。
不想随着剧情的深入,才发现是一部像大家所说的‘‘邪教片’’。
第二个失望是我的反应和大部分的观众都是一样的,这并不是说和大家一样有什么不好,而是,我们是不是早早地就落入了西方或是美式编剧写剧本的套路了。
我们习惯了西式风格地营造悬念,我们习惯了刺激而有趣的多重人格题材,乐此不疲,当我看到此片的开头而变得兴趣盎然不正是因为如此?
也许我们应该自问一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被捆绑了。
片中开头主角那句话在此时显得很有讽刺意味:'...but also because of the currently accepted opinion in modern psychology multiple personality syndrome does not exist. It was a psychological fad, a therapist-induced disorder perpetuated by an unending barrage of TV talk shows and novels and ill-conceived Hollywood movies.'我们如此地被多重人格的题材所吸引,如此为一个又一个以多重人格为题材的悬疑惊悚片叫好,以至于包括自己在内的大部分没有太多心理学背景的观众默认了多重人格的客观存在性;以至于当本片在摆出了常态多重人格悬疑电影的开头而在中后期显现出邪教片的端倪时,我们显得那么失望。
在Multiple personality syndrome是否存在的问题上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下定论。
我感到失望的是自己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对好莱坞say no 不是个新鲜的话题,我也无意支持这种观点,只是警醒自己,always ask questions, 不要把一切想当然,不要在抵触着不要被天朝洗脑的背后,却被一些纯为市场而生的西式产物中与客观相距甚远的东西洗了脑。
说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剧情应该是:1918年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一名牧师蛊惑奶奶教的教众,说信上帝就不用怕瘟疫,并以自己的孩子为证据,但实际却是牧师偷偷为自己的孩子打了疫苗,因此害死了很多奶奶教教众。
之后事情败露,奶奶教为了惩罚牧师,杀死了牧师的孩子,并把牧师的灵魂吸出了体外(不是死了就是成了孤魂野鬼),把他的身体制作成了灵魂的容器。
这个肉体容器会自动吸收背叛信仰的人的灵魂进入。
(背叛者一般都是经历过对自身影响极大的事件后对信仰产生动摇最终失去信仰的人)我的观点:奶奶教派和上帝教派是属于对等对立的关系,奶奶教派是因为男主角害死了许多自己的教众才要对他进行惩罚,惩罚就是把他的灵魂吸出杀死,而肉体却被做成容器。
容器只是个容器,就是说男主角等同于那个壶,只不过他是一个人的肉体罢了,但也只是个肉体。
还有就是男主角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是上帝的背叛者,也就是他加入了上帝,但他实际却是不相信上帝的。
所以得不了庇护,真信者是受到庇护的。
我认为奶奶的那个壶容器应该是只能保护信奶奶教的教众的灵魂。
至于男主角杀死的人并不是无信仰者,而是上帝的背叛者。
就是表面信奉实际却不信的人。
而奶奶本来就是这个惩罚的始恿者,没有理由要去解除这个惩罚,能帮就帮不能帮就算了。
所以庇护,对本教的教众来说是一种庇护,但对受到惩罚的背叛者来说就是监狱了最后额,我写评论开始也没感觉,写着写着怎么感觉这部片子有点吓唬教众的嫌疑。
PS:如果时间或者人物名称什么的错了请见谅,这片子我看着渗挺,恐惧还未消不敢重看确定。
都很好理解,直到老奶奶不救小女孩就開始亂了,變得不知所云原來,不止不信仰god的會死是不信巫教也會死霍爾人本來信巫教好好的,被牧師煽動去信上帝,不要信巫婆的巫教,結果,死,牧師自己後來不信上帝,聽牧師的話的村人感覺被牧師背叛,殺了牧師女兒,抓牧師去讓巫婆吸靈魂,巫婆不把牧師靈魂吸到她自己的罐子,把牧師靈魂放到空氣中,要牧師自己做事自己擔,去當不信上帝的人的庇護所,矛盾點來了,不信上帝的都要死,但是對巫婆來講,巫婆要支持啊,因為巫婆本來就不希望人們信上帝,就是因為當初村人不信巫教改信上帝才會死啊所以巫婆應該要救小女生啊,但她又不救,為什麼答案來了,那些本來信上帝後來不信的,是牧師的管區,都該死,因為不信上帝就好比行屍走肉,反正靈魂有牧師的身體可以寄居但是有一種人不會死,就是從頭到尾都信巫婆的,這就是這部片爛的地方,他告訴我們人要有信仰信上帝也可以信巫教也可以,只要不失去信仰就不會死小女孩該死,誰叫她不早點出生先去信巫教........幹,爛片
看完以后还没有回味。
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评论。
然后有点恍惚。
究竟是影片本身无甚意义。
还是观众自己因为某种观念的预设而搪塞了它本来可以有的意义呢。
这就好比成年人形容孩童。
当真如是天真纯洁么。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提到过只有孩子才是顺其自然的暴露着自己的天性。
而所谓的“纯洁的天性”则实由后天习得。
我以为孩童的纯洁即是成人赋予的美好想象。
也许说成是单纯更为贴切。
由着固着的观念尚少。
往往得以比成年人更直接的方式面对周遭境遇。
更直接的袒露悲喜。
而人之本性却原本无甚变化。
变化的不过是为人处世的逻辑方式。
“婴孩为了满足自己机体的基本欲望。
乃由一种自淫的行为。
那就是说。
他在自己身上追求性的对象。
”这是精神分析引论中的原文。
弗洛伊德认为无论营养的汲取或者排泄的作用都无益在某种程度上早就了婴孩对快感满足的经验。
于是他们会在不久以后通过故意重复这些动作。
比如吮吸。
比如排便。
以求在这些性觉区中的皮膜兴奋而得到满足。
卢·阿德里安曾指出,外界的压力不许小孩有追求这种快感的欲望而加以干涉——于是小孩才初次约略地察觉到成人才经验到的内外冲突。
他不得随意排泄;排泄的时间须由他人指定。
成人们为了使他放弃这些快感,就告诉他,关于大小便的一切都是“不文雅”的,必须隐讳。
他这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快乐以换取他人心目中的价值。
其实,他自己对于排泄的态度开始时是大不相同的。
他自己的粪便本不足引起他的厌恶;他原来把粪便看成自己身体的部分而不愿遗弃,而且想把它作为第一种“礼物”,赠给最敬爱者。
就连在受教育的陶冶而放弃了这些倾向之后,他依旧视粪便为“礼物”和“黄金”,而撒尿也似乎是值得特别骄傲的东西。
当外界观念开始植入。
价值体系随即建立于无形。
因为最起初的价值感呈现源于外界要求。
势必于未有主观判断的观念意识之下不自觉的循以贯之。
这大概是人类因为过早被剥夺了解自我实际状态的权利而不得以种下的恶果。
所以于当下。
太多的心理问题来自于患者对自我的不了解和不接纳。
不得不去想象。
理想状态下的一个人。
是得以从出生便能够随自己的心和眼不断认识这个世界。
却不是通过被教导被定义而形成观念。
于是再也看不见这世间本来的模样。
再回过头去看《庇护》。
我以为积极一点。
也许意图可以旨在提醒人们到底不能失去信仰。
而这个信仰未必一定要与上帝活他神有什么关系。
泛言之即是这种信仰本身是可以与宗教无关的。
只是如此将科学和宗教摆上台面且最终半威逼半利诱的叫人皈依了宗教。
这般体现或许更直观些。
而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这就好比《寂静岭》中有关信仰的呈现。
ROSE的母爱即是其与宗教完全无关的信仰。
而值得被提醒的是。
只有当人们背离信仰。
则原罪之黑暗才将你的灵魂轻易吞噬。
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貌似大多数的影评。
一定是要首先有个喜好。
然后在自己已然有的体系标准里将情节与之逐一对比衡量。
或自以为是的揣测编者的意图何在。
然后信誓旦旦打出分来。
实在都是与观者各自喜好。
视为评分还真是不公平。
最后补充一句。
片中老祖母说的那一句:用比你更明亮的眼睛。
其实真是耐人寻味A。
doesn't make much sense.altho it tries to say that if u lose faith u lose everything but still,its way not as good as i expected.Such a waste to have such good actors like Julianne Moore & Jonathan Rhys Meyers in it.
是冲着朱莉安·摩尔去看的,结果没有太大的惊喜,也没有更多的失望,摩尔基本上是本色出演,甚至里面的戏服也就那么一两身。
这部片子开头还可以,有些吸引人,以为是比较深奥的悬疑片,可越往后看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说实在的,不喜欢该片子后半部分的处理方式,非常不希望是以一个神鬼结合的方式收尾的,我倒宁可它是个单纯的精神隐患题材或是单纯的破案题材,大概导演太想结合众多元素了,结果弄到后来什么也不是。
而且该片的结尾也未免有点落入俗套,恶之魂并没有永久消亡,而是转化到了女主角的至亲——女儿的身上,着一向是一个两难的命题,当天使的面容与魔鬼的内心结合的时候,我们又有好戏看了。
不过,还是比较喜欢摩尔的,她属于不是很漂亮的女演员,但是却是比较奈人寻味的那种个性女演员。
岁月在她的身上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多负面的东西,相反却令她沉淀了许多内涵。
真理?
豆瓣的评论,多半儿集中在原本以为的人格分裂症的悬疑片变成了宗教指南,进而反感这种宣讲,就像反感曲啸们。
这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也许那样会是更惊悚的一部电影,但从真理角度看,真理只是真相,并不必然代表任何高大上,良田美宅、娇妻美妾、父慈子孝、……,都可能是真相的一部分,但更多时候,是另一个故事。
看开头还以为是一部不错的心理悬疑片。
有了心理片必要的神经质不漂亮女主角,忧郁的男主角,偏暗的色调和诡异的背景音乐。
但当医院男医生口吐黑沙,脊柱溃烂开始,这部影片注定乏味。
无聊的惊悚镜头,简陋的故事背景,僵硬的人物性格。
导演还妄图把手伸向科学与信仰的讨论上。
这部片子,还是不看的好
小乔美如画,但这个片子真的扯碎我人生底线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烂,是性格不合必须离婚。
开头直接被惊艳到。其实如果是人格分裂片,那绝对是个经典。和灵异一混搭,总不符价值观。不过一方水土有一方的鬼魂价值观。加上有男女主角强力压阵,爽。
3.5? 嗯。。。 本来要重看魔戒给自己打打气的,但东森洋片让我好好奇。。有点意思。 20131015 XM
我肿摸想到金角银角大王呼叫孙行者
吸魂->变身->多重人格,太玄幻了。
为了小乔而看,哪知是灵异剧
- -讨厌
扯淡电影,越扯越玄乎。没看过的就不用看了。
看开头还以为是不错的心理电影 .....
关于信仰,故事节奏把握的还可以、选题上还是有些牵强。
摩尔的角色相当苦情呀~
又一朵奇葩 见证了一部电影可以开头是心理悬疑结尾是恐怖超自然的神话
jonathan的演技真是不错的...可惜最后扯到了鬼神上面了...如果要拍成纯心理片应该很不错的...julianne...又是一个强悍的老娘....
''Reverend Christian Moore, shelter now the faithless.'' 吸去缺失信仰者的灵魂
“庇护”的嘲讽。
這是一個很抽冷子的片。。。電影結構很一般,基本沒什麼懸疑性可言。
只能庆幸不是个又精神分裂的片,可是后面胡扯也要自己圆上吧,神父失去信仰了,然后为什么是巫婆去惩罚他啊!巫婆还要教导小姑娘上帝是爱我们的。万年总受摩尔姨徒手就把小妖男给撂倒了。。还有那坚定的小信仰啊,一家子都不信了自己一个相信科学的人还这么虔诚,我坚信爸爸弟弟女儿是被她克死的。。。
前后半部像两个导演的作品。开局不错,多重人格。后来不知怎么走上了宗教的狗血路线。结尾更是神奇,小女儿死而复生了。完全是为了迎合主流价值取向。鄙视。
剧情混乱,漏洞一堆,节奏拖沓,看后就忘
冲着小乔和摩尔姐去的啊!!而且先前看了部关于多人格的小说觉得神奇的很。可是这片子的后半部分太扯了。。。直接变成什么宗教鬼神之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