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分钟的片子,耐心地在午后看完。
电影的桥段也许称不上什么惊奇,很简单。
离别的车站,挥手的人们,分手的情侣,等待的送别。
片子很短,却凝聚了亲、友、情众多元素。
当然,最难忘的镜头是列车驶过时透过车窗那父亲悲怆的面容。
怎样的复杂与呼喊。
火车隆隆的驶过,他的声音已然淹没。
车窗外是声嘶力竭,车窗内是形形色色的人们赶赴旅途,各怀心事。
很多的改变时一瞬间的,一瞬间的失去,一瞬间的顿悟,一瞬间的决定,一瞬间的释然。
谁说时间是上好的良药,有时候它明明还没来得及让人去反映,就走远了。
结局,还好,是个明朗的镜头。
与这午后的天气一般,淡淡阳光。
北极星——致《桥》人与人之间的际遇,如果有交集,该是像穹顶下举目所触的北极星一样,遥不可及又切实存在,几不可察又衍生交叠,轻易地在对方生命里留下印记。
故事从他们的交集开始,疲倦温和的中年男子在暖色的灯光下轻柔地哄着孩子入睡,乖巧天真的孩子撒娇般地倚在父亲怀里,如同过去数千个夜里那样。
在新的一天来临之前,没有人知道命运会牵扯出怎样的相遇。
然后是清晨时分的街道。
妆容精致的女子向友人问好,戴着顶胡萝卜色帽子的女孩正在道别,男人与男孩牵着手走向桥头,路旁的情侣在轻渺的《玫瑰人生》中争吵,公车上的外国青年欣喜地向远方的母亲介绍着自己的女孩儿……那么多的场景里,有无数人的人生正在进行着,有的要相聚,有的要离别,无暇去顾及到,身旁的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
然而近乎注定般的交集终究在那架桥上汇聚到了一起。
那么多无关的人坐上了同一列火车,以无可抵挡的力度碾压过了两个人的人生,却无知无觉。
它的悲怆与痛楚被无辜的麻木吞噬,却甚至无法向旁人倾诉。
一个人的命运被推到了桥的轨道之上,悲哀的是连挽救的尝试都做不到。
直至另一段命运相遇。
戴着胡萝卜色帽子的苍白女孩倦怠地倚着窗棱,她的人生尚不知要驶向何方,冷漠堆砌成麻木。
然而一张绝望至极的面庞就这么毫无防备地被推至她的面前。
强烈到近乎窒息的痛苦突破了人与人陌生冰冷的隔阂,直直地传递向她的内心。
她的人生依然未知,却因一张陌生的面孔有了新的开始。
故事的最后,男人与女孩再次相遇,男人疲惫的面色终于释然。
他曾被一群陌生人全然无知地推向深渊,亦在此刻,从一个陌生人的身上获得解脱。
对视,低头,眨眼,微笑,然后死掉,然后你觉得这儿只有你自己,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过活,但抑郁中回过脸来,尸体上盛开的小花竟那么磬人心脾。
这就是奥斯卡最佳短片《桥》,让人看时微笑揪心,过后也久久张嘴凝神。
影片中的桥吱呀作响,她即承载生活,又压迫生命。
这就是残忍的能量守恒?
因救与杀而摇摆痛苦的主角,在电影结尾因为导演而欣慰平衡,但抛开一车人,这种精神传递毕竟代价太大,得用扭曲的身体和脸做药引。
我们每个人都得在心里掂量一下。
救人民于水火的耀眼光环被导演悄悄淡化,为的,就只是铺就一座精神之桥?!
要是在中国,肯定当跑题问斩。
凄美壮烈的石碑底座之上,不是英雄,竟是一个经常满足、轻易感动的中年父亲,我真不知到该笑他伟大,还是恨他单纯。
除了这点,除了听不懂说啥子方言,一切都很完美。
SON:“看,那是北极星。
看到它,是因为有人在想你”FATHER:“谁在想你?
”S:“你…”……
由于种种电影或戏剧或各种艺术形式对捷克风光和波希米亚风情的描写,捷克,这个位于欧洲中部的遥远小国,倒成了多少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之地。
然而除了节庆时日的布拉格,其它地方其它时节,总是充满冷清。
就像短片里那座冰冷的大桥。
我游览了布拉格,途经一些小村庄,也去过温泉城,在人最多的热闹节庆时间,无所依傍地路过。
总觉得,繁华闹市,与我遥远无比,总是清冷。
记忆里的火车站与影片中的重合了,那些或成双成对或形单影只的人们,一个个故事重叠起来,讲述各种人间悲喜。
依依惜别的夫妻,短暂相恋而分手的恋人,吸毒的年轻女子,张着眼睛看这世间百态的纯真孩童,和他慈爱的父亲。
而我对捷克的全部记忆,也是由火车和火车站构成的。
暗夜下,年久失修的老火车站,斑驳的车厢里,穿着大红大紫的金发美女,斜斜躺在车厢里,我们走过,却是身边一只德国黑贝,忽然机警起身,直直瞪视着车厢门外我们这些可能的暴徒。
美貌的少女依然熟睡着,甚至呼吸轻浅的都好像不存在一般,黑色的网袜透露着某种妖娆的性感,亮红色的高跟鞋、脸上姣美的妆容,和身边大狗的黑亮皮毛,却处处透露出一种令人绝望的寂寞之感。
这几乎成了我对捷克的全部记忆。
那个在破旧的火车里熟睡的金发美女,和她身边犹如护卫公主的骑士一般的皮毛黑亮的狗。
这是我对捷克的全部感触。
而桥与火车,带着隐喻,通往另一个地方,通往另一个城市,通往另一种心情,通往另一场生活。
远行,带着离别,带着新生。
--话说,虽然是短片,但是配乐确实精道。
有没有人能找到那首红帽子女孩在墙角抽烟时的背景歌曲啊?
片中桥下父亲的悲恸和火车上乘客的无知无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乘客们在火车上依旧谈笑风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窗外有位父亲,为了他们的性命而牺牲了自己最最亲爱的,相依为命的儿子。
从此,他的一生都再也舒展不开笑颜,直到他再遇见那个让他想起儿子的孩子。
我们所认为的每一个理所当然的瞬间,只有上帝知道他给我们安排了多少幸运。
或许我们的存活,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
长镜头在影片中作用较大的有四处。
一为开头以小孩视角进行拍摄的长镜头,它表现了火车站的百态人生。
二为父亲与拉多在森林中游走的长镜头。
这一段本应是十分快乐的,但是因其色调清冷而罩上了几分悲伤的意味,从而为接下来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
三为父亲抱着拉多的遗体在火车轨道上行走的长镜头。
镜头慢移,随着父亲走远,悲伤的配乐消失,父亲的悲鸣声也渐渐淡出,继化为无。
月台上的芸芸众生,各自心怀忧虑。
或是分手,或是生活所迫。
当小男孩天使般的笑容经过他们的时候,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短暂的快乐。
但是生活还是继续,需要吸毒抽烟的红帽子女人激发了母爱,但是依然故我。
波兰女孩的美国男朋友依然在追求他配不上女孩。
男人选择了责任,自身的痛苦却震惊了红帽子的女人。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
擦身而过的眼神,男人似乎又看到了曾经的天使。
情绪之间的相互感染让他认识的是生命的轮回。
火车驶过的那一瞬间,车上人们的嬉笑,车下父亲的悲恸。
他选择了放弃儿子的生命,延续了一火车人的悲欢。
堕落女子的重生,电影最后父亲的微笑。
生与死虽然隔着一座桥,但是最后找到了平衡点。
还记得米奇·阿尔博姆的那句话,“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
”结束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桥》,三十分钟的短片,却让我花了一个半小时来观看、思考。
影片所蕴含的感情不是简单的主线,而是各种复杂的生活侧面共同折射出的生活真相。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构成一个相似的映照,开头孩子拉多的眼睛里对世界充满着好奇的观察,车站送别的悲伤情绪和纷乱场景,在他的眼里都新鲜的,尽管他不理解,但是却是欢乐而有趣的。
之后大量的父子亲情的描写,让我对这种经历无比向往。
单亲家庭,父亲有自己的黯然神伤,而儿子会讲笑话给父亲逗他笑,孩子的眼里能够对人的情绪有非常敏锐的洞察,但是因为缺乏经历,所以只能问父亲为什么。
而当孩子要求去父亲工作的地方,影片转入了一个高潮,意外,抉择,悲恸,任何言语来描述父亲所面临的纠结和痛苦都是苍白的,或许若干年之后,自己也有一个让自己爱彻心扉的孩子,才会体会到同样的感觉。
但是有一个侧面能说明父亲那扭曲的面孔蕴含着怎样的悲伤。
堕落的红帽女子,在看到悲恸的父亲时,这心灵产生的震撼让她能够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
红帽女子的曾经肯定有过无比悲惨的经历,而这样的经历让她觉得生活抛弃了她,她的内心是无比悲伤的,否则她又怎么会一个人流落街头,选择堕落吸毒这种生活方式来表示自己对生活的无所谓呢。
陌生人的善意无法点燃她对生活的希望,最后反倒是当她逃离自己的城市,一个人去流浪的火车上,看到了主人公,这个满怀丧子之痛的父亲,她突然发现还有人比她还要悲伤,还要无助的时候,她才明白,上帝或者生活并没有抛弃她,她还能够选择好好活着。
汤匙丢在地上,裸露的胳膊垂在窗台上,当她这样做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她其实一直都是那么的热爱生活,我也就理解为什么她在火车站的月台上能够热情的向陌生人借火,调皮的和孩子做鬼脸。
原来就是因为她热爱生活,所以她和生活抗争。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那个满嘴脏话,自暴自弃,但是却真的爱世界爱生活的孩子。
影片的最后,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红帽女子重获新生,成为人母,抱着孩子和父亲在这个陌生的街头相遇,形容枯槁的父亲,被这种幸福,这种自己曾经拥有的幸福所触动,脸上自然的流下或许流了无数遍的泪水。
他然后微笑,仰天的90度的微笑。
为什么?
你懂了嘛?
因为父亲的心中有爱。
影片无论是开头父亲抱着孩子穿过月台的情景,还是父子在一起玩闹的幸福,抑或是父亲在楼上和女子的玩笑,这些美好的生活情景都说明父子俩对生活、世界的热爱,因为父亲爱孩子,所以他能够爱世界,爱生活,所以当面临是否放下吊桥的时候,他能够选择火车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性命。
当他在陌生城市的街头,看到女子抱着孩子快乐的旋转时,他的内心也能够微笑,纵使内心悲伤怀念,但是仍然去爱世界,爱人。
而在这个时候,我想对他,也和我自己说一声:生活有无数可能,上一秒的幸福,可能下一秒就是悲伤,在这从激越到平静的过程里,你终究要体验万千滋味。
但是如果你热爱生活,那么你该不怕去体尝。
短片里温馨的音乐,无数分离的小场景,让我对这种生活的可能性、表象背后的故事充满着梦幻般的期待。
这个影片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文学叙事中”死亡“这一母题,所以在观影的时的过程中我一直思考死亡在故事中是怎样展开的。
死亡是整个故事的母题与原型,也是故事的高潮和张力所在。
因此,故事的叙事主要是围绕死亡在故事中的展开进行的。
从普洛普的叙事理论看影片的叙事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开始阶段:影片以父亲的回忆展开,回忆里父子的美好生活和浓浓的父子情。
B.复杂化阶段影片贯穿的许多死亡暗示,看似偶然的事件中带着必然,也预示着人生的无常。
C、转移阶段火车提前到来成了故事的转折点,从写生过渡到写死。
D.斗争阶段父亲面对儿子的死亡和自身职责时的痛苦选择。
E.返回阶段儿子死后,父亲一直在寻找让自己释怀的外部力量,追忆过去和寻找生活继续的动力。
F.公认阶段影片最后,父亲看着小孩释然的微笑,预示着父亲对儿子死亡价值的理解,公认了儿子的死亡。
从格雷马斯语义方阵看影片的张力及故事中死亡的内涵,得出如下分析: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或许是另一个开始。
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
儿子的死让一车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父亲抱着死去的儿子在铁轨上走 , 落日象征着生命的陨落 ,但第二天太阳还会照样升起 , 日子还是要过下去 ,失去儿子的父亲也不可能永远沉浸在痛苦中。
影片最后父亲的独白:“全然不同的城市,全然不同的人群,全然不同的生活,全然不同的梦。
”预示着死亡并非让人一直停留在过去,而是开启了新的生活。
父亲后来看到那对幸福的母子,微笑释怀,张开双手,拥抱天空,也拥抱自己未来的生活(向前看),终于从儿子死亡的痛苦中得到解脱。
死亡本身并不可怕,死亡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剥夺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同时死亡又把平凡变得离奇,让人们重新去理解生活的意义,死亡让过去的点点滴滴变得很珍贵。
整部影片以父亲的回忆展开,回忆与现实交织,最终回归现实。
父子幸福生活的一切美好回忆皆源于儿子的死亡。
人生经常面临着各种抉择 ,死亡让这种抉择变得愈加艰难和痛苦。
面对死亡,父亲在救儿子和履行自身职责之间选择了后者,尽管他在做出抉择的那一瞬间极度痛苦,但他必须这样做,因为桥的另一端是更多人的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像桥梁一样联结在一起,桥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连接着生与死,把彼此陌生的人联系到一起。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行的,偶尔交织在不经意间产生某种联系。
儿子演员太可爱了 调色拍得女主和布拉格都很漂亮 “你是个好人,但我对你来说太漂亮了。”哈哈哈哈哈哈
1001个过客。
我要给你,全世界的爱
开篇火车那场戏镜头乱,视角转换很有想法,但是凌乱不堪。故事情理通顺,言简意赅,但“儿子”的人物行为不太能成立。片尾很美,设计得不错,情绪的铺垫还是单薄了。整个讲述一开始是令人寻味的,后半段又倒得太快,既成事实、不必深思的感觉,很一般。
震惊了,冰冷又温暖的感觉真玄妙!
小男孩儿的死让人挺难受的,死后有个镜头是落日加上天气很冷,想起15、6岁一个人在外地生活的日子
小男孩很漂亮,剧情很简单,也挺悲情的。父亲这个角色演的太棒了!
我们淡淡的走过的一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又臭又长
抉择
理解不了
经典的道德悖论银幕版,为那一声撕心裂肺的悲怆叫喊所震恸。如果抬起头能看到闪闪发光的北极星,请相信那是有人在想念和凝视。片头和片尾的钢琴曲大爱
此岸,彼岸。哪里都是终点,哪里都是起点
道德两难境,生死两重天。
三星半
捷克片怎么堕落成这样了啊
最不喜欢这种情节!为什么爸爸不把儿子带到工作间,非要把他一个人留在下面,明明就很大可能发生意外?!为什么儿子在这种时候总是会不听话?看得我一肚子火,我就是庸俗,看不到深层的层面。
绝望的父亲站在呼啸的火车外面那幕实在太心碎了
Sorry. I won't do the same.
带孩子上班本来就不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