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像爱日三部曲,感觉不像一部电影,像是一个爱而不得纪录片。
把香港午夜的灯光拍得脉搏涌动,情愫横生,两人的暧昧尽显张扬,但说到感情又在含蓄。
剧中两人最后是个开放性结局,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满足了绝大部分观众,他们在一起还结婚了。
他们在剧中人物的设定也很有趣,一个是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女,另一个是在中国香港工作数十年的美国人。
一个中文几乎不会说,一个说的贼溜。
《已是香港明日》(2015)海报01 错误的时间,对的人某天夜里,亚裔女Ruby要去兰桂坊,但手机没电用不了谷歌地图,迷路了。
正在路口抽烟的汇丰(HSBC)银行家Josh听到Ruby跟朋友的通话,便说可以带她去兰桂坊。
两人边走边聊,很快City Walk到了兰桂坊。
但一路聊下来,Ruby已经不想去找朋友了。
于是二人找了家安静的酒吧喝酒聊天。
去个洗手间的工夫,Ruby发现Josh原来是从女友生日派对上离开并带她来的兰桂坊,认为Josh是劈腿的渣男,怒斥后离去。
《已是香港明日》(2015)剧照02 一年以后一年以后,从银行辞职的Josh,日常穿扮从笔挺的西装变成了休闲的牛仔裤搭配白T、格子衬衫。
以前从不坐天星小轮的Josh,如今已经习惯一边搭乘天星小轮,一边看书。
某天夜晚,在天星小轮上偶遇Ruby。
但一年以后的Ruby,却要订婚了。
恨不相逢未嫁时,二人相隔一年的两次相遇都不是对的时间。
电影《已是香港明日》(2015)剧照03 大鼻子的诱惑吴耀汉饰演的街头算命先生说Josh鼻子很大。
亚裔移民三代(其实是韩裔)的Ruby显然明了这句话的潜台词,低头浅笑。
而虽已居港十年,但日常混迹于白人圈子的犹太裔白人Josh,对香港文化显然还不甚了了。
看Josh一脸懵逼,吴耀汉只能随机应变说鼻子大代表40岁后会发财。
一年前,Josh与Ruby见面后没多久,便辞去了汇丰银行家的工作。
辞职后,好奇Josh那个中国穷苦出身、考上美国宾大、毕业后任职香港银行家的华裔女友曼塔莎,居然没跟他分手。
一年的感情,Josh应该还有些积蓄、日常也是各花各的(可能也没同居),帅气,脾气好,能容忍她在生日派对上与其他男人调情鬼混,曼塔莎父母甚至不知道他这个“鬼佬”男友的存在,以及“大鼻子”等等,可能都是二人没分手的原因。
电影《总是 Always》(2015)剧照04 《总是 Always》姊妹篇《已是香港明日》,这部小成本爱情电影像是同年上映的电影《总是 Always》的姐妹篇,都是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都是大量的香港City Walk式取景及夜景(中环、维港、天星小轮、出租车等等),都是全片大量台词,而且都是亚裔移民后代说英文台词。
《总是》是女主最后选择回上海继承家业、嫁了门当户对的人,但儿子却是男友的。
电影《已是香港明日》(2015)剧照《已是香港明日》则是开放式结局,可能是在的士司机催促下,Ruby请Josh上楼喝杯咖啡,二人情不自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也可能是Ruby独自上楼,Josh继续打车回家,二人从此擦肩而过、再也不见;也可能还有第三次见面……。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缘分有万千种可能,谁知道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对的时间碰上错的人,错误的时间碰上对的人,都不过是其中之一。
但是没在一起,也很难说是不是对的人。
毕竟人们总是容易对没发生的事情抱以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并对此耿耿于怀。
推荐指数:3.5星(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风清不扬”)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好好地写影评。
恩,不是可能,是就是。
刚看到这个海报,就觉得这个可能会是我的type,看完了电影我又顺便网上查了一下,上映日期居然和我生日一样。
缘分。
整部电影满满的槽点(恩,其实也不是很满),还带有充满对国人不讲究文明现象的讽刺和歧视。。。
歧视(算是吧)。
所以,我想以下列一下槽点。
女主角比较强势的态度以及对亚洲文化的不熟悉不理解,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而男主待了十年温和很多;比如拼桌,比如公众场合大声说话,比如中国式抄袭,比如公交车上的怀疑白人旁边的是本地小三,比如还价等等。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还是有它独特的shinelight。
形式有点像《before we go》,乍看上去似乎有很多部电影的影子,可实际非常新颖。
可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从未有过的共鸣(也不是从未,是很少)让我觉得这场景以前发生过我的身上,你能非常理解女主角的心理活动,似乎女主角就是你,换作是你你也会说同样的话给出同样的回答做同样的事,剧情也会同样的进展,你此刻就和男主角漫步在香港街头,所有的对话都出自你们。
用一句话说,就是—非常接地气。
女主角演的很棒。
其中最最惊艳的地方,对,可以说是惊艳,反正我最后是叫出来了,就是结尾处导演的处理。
虽说这种戛然而止的处理很多电影有过,可是我之前说过了,这部电影就是看上去和别的一样,可是实际完全不一样。
结尾两人犹豫给的镜头非常长,就在观众也极力揣摩接下来会怎么样的时候突然结束,异常干脆,气氛点正正好。
这点我很佩服。
再说到女主角这里的演技,镜头最后给了女主,我都能想到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女主异常纠结的神态钟洁咪真的做的挺完美,让人真的猜不透接下来会怎样。
虽然我多半猜女主还是和男主上楼去了。。。
虽然是一部可能小制作小成本的电影,可压根看不出电影任何刻意的地方。
上文说到接地气,就是因为拍摄多半在真实的街头,男女主的对话也非常清晰,其中也有一些意外但转折正好的地方,影片节奏没有模仿大多数同类题材。
最后我还有特别说一下贯穿整个电影两人对话的部分。
之前所说的所有接地气都是因为我认为对话非常真实,不虚。
总之,我看好这部片。
这是我的菜。
这影片是在这疫情休养期非常熨贴舒缓的大都市版本的《爱在黎明破晓前》📽📀。
在一个空间里可以两人并肩一边闲谈,一边迈开双腿用脚步去丈量城市,就是一种很烟火气的脚踏实地的浪漫。
这个我们生活已久的地方,躯壳脉络经纬大体没变,变的只是人心。
若干年前的一天,我与好友丹丹醒来,因凌晨饥腹作炊,连打了四个双胞胎蛋黄,于是早早打算去买彩劵对半瓜分。
可惜我们在暴雨天淋个透心凉也琢磨不出究竟如何在国内购乐透,毫无线索如盲头蝇,只懊悔我们当日错过了十个亿。
然后我们继续走,走到太古汇吃个肚滚圆。
继而又双脚密密缝地踏步,到了一新开的不明觉厉的唱K店,两人如隐退歌神上身地在房间内撕扯声线,赠送的满桌水果盘与啤酒形同摆设。
到了傍晚,既然都穿运动衣,就心血来潮结伴去练了场空中瑜伽,任督二脉打通后无间向前迈步。
到一爱尔兰酒吧,见有空置桌球台,大喜,刚巧碰到若干好为人师的咬着烟屁股的高手指点一二,两人当晚进步神速,简直极具国手潜质。
之后又续然果敢地走在夜路上,直到收到友人讯息约在丽诗卡尔顿酒吧聚会......世界一直都还是有趣的,无趣的只是个人。
当下一声叹息,曾经我与这个城市,或更多的城市,国家,这大地,都眷恋如蜜运爱人,但问心,如今却感受到彼此的裂缝,冷感,质疑,激情渐失。
然,我内里仍趋向于对话,求和,改变,建立连接与信任,极力重现昨日的荣光🌉🎆。
2021.02.18喜欢这部唯美的电影,喜欢中国女孩的化妆和打扮。
中国女孩偏偏生长在美国,美国男人却在中国香港工作生活了十年,两个人的东西方文化阴差阳错的碰撞,又神奇的融合在一起。
偶遇且一见钟情,再次邂逅仍彼此好感,在荷尔蒙的作用下,两人心领神会的暧昧一路,居然没有一点出格的举动,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儿不钟情,这种可遇不可求的“艳遇”哪个痴男怨女一生不会遇到几次,结局如何?
有情人终成眷属终归少之又少,所以才有“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古老谚语。
I love a walk-and-talk movie. I also love Hong Kong. 所以这样两个元素搭在一起就很吸引我的眼球。
整体的故事挺好的,比较真实像是你我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
以西方人的视角出发,本土化的部分又做得刚刚好,也很有说服力。
这是一个异乡人的香港。
Josh 和 Ruby 两人明显就很有戏,不过最后的开放性结局没有给出答案,这样一部电影的作用最终还是让观众思考,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么做吧?
如果有一个和自己聊得来的男生,他和你在香港的半夜散步,去看香港仅剩的四盏煤油灯,他带你去坐半山电梯,去兰桂坊旁边的小酒吧。
其实不管是前半段,光鲜亮丽的他在恒生总行楼下给你指他的办公室,还是后半段,穿着格仔衬衫带你去吃螃蟹当宵夜,我都无法抵挡这样的魅力,对不起啊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一切都太戳我的点了,就凭这一点,好像就有点失真了。
其实故事也有很cliche的部分,比如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对象,但是又遇到对方。
不过我很喜欢的一个点就是,男女主没有莫名其妙地就爱上对方,而是在和自己挣扎,在迷茫,在疑问,这些部分让这个故事没有落入俗套。
后半段,我总觉得Ruby想要证明Sam和Josh不合适,但是Josh自己也说出来了,Sam其实也很支持自己。
那大概就是爱情也会过期的吧,曾经有过的美好感情也只能在某段时空下成立。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这种假设真的没法成立,因为电影里的他们的故事和我自己的人生经都太不一样了,现在凭空想也实在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不过,电影还有一个很好作用,就是给你编织一个美好的梦,可能是过去又甜又涩的回忆,也有可能是对未来的憧憬。
好迷恋那种感觉:去到旺角,有个人说天气不好叫你早点回家,然后告诉你什么便利店点有你想吃的那款雪糕,还叫你不要吃街边不卫生的麻辣烫。
(害,过去的事情都没意义了!
)那如果未来能和一个人在城市的深夜散步,聊东聊西,累了就走进一家店吃宵夜,喝冰饮料,我觉得应该会是很好的回忆吧。
这部电影让我在沉闷的生活里,一个有很多事情做但都不想做的周二,开心地度过了一个小时,那就值得了,推荐!!
人这一辈子会crush很多人,但相守的往往只有那一个。
偶然match的这段关系很难界定,评判也只能定义是情感的灰色地带,理智让你后退,但新鲜与未知把你一次次向前推进。
在反复试探中,你享受着心灵上的过山车,是想了解更多,拥有更多,占有更多,也怕拥有太多,做过太多。
你不是不知道背叛的界限,只是未知与短暂的巧合对比日常的平淡显得太过迷人。
你不想错过又害怕打破平衡,在攻守间为自己摸索着找出一段不会被海水淹没却又离海最近的礁石。
你想触碰这冰凉的海水却又不愿舍弃干爽的鞋子,就在权衡利弊中,你只允许海水浅浅沁过鞋底,呼吸着空气中一丝丝咸味想象着海水的清凉触感。
一下下,再一下下就好。
在涨潮之前在海水淹过鞋面之前,在这一切之前,我拥有你即使只是隔着鞋面,那也是我的鞋面,所以我拥有你!
我很喜欢电影的设定,即使这种复杂的关系是我想掩耳盗铃不想去思考的,但其中的氛围感却是我异常钟爱的。
大概是因为于我,关系中最美的时刻不在于床上那温存的时刻,与彼此一起走在路上好像才会让我有种真实的存在感。
我定义中那个喜欢的人大概是想和他走很长很长的路,在路上嘻嘻笑笑然后和他说很多很多的话,把我每一个时刻想出的奇奇怪怪都和他分享,然后听着他随便扯着路人,记忆,亦或是完全不着边际的话。
那才是我心中最完美的爱的场景。
(夜为背景当然会更完美)就在我有些头疼的时候,字幕开始滚动,于是我暗暗庆幸,好在电影停在了那一刻,而这也是他最该停下的那一刻。
我不是不好奇接下来的发展,但接下来将不再是梦幻。
这一刻之前是影影绰绰,是肾上腺激素下的迷恋,下一刻不论怎样选择却终是只能沦为平庸。
如果就此别过,会是情感时机不巧的感叹,如果在一起就会变成下一个丹尼尔和萨曼莎。
如果在生活中非要做出一个选择,去面对现实,那最起码电影中就让剧情停在他最迷人的关卡吧。
这故事的一大部分一定是那位导演兼编剧叫做Emily Ting女生的亲身经历。
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看得简直不能再感同身受更多(简直已经不知道怎么把这话说顺了)。
看似几乎不像是电影情节、如同你我身边故事般普通的场景与对话(满溢着sexual tension), 其实是亲历者心底最赤裸裸的还原(第二次偶遇不知道是否是杜撰)。
所有的美好都呈现在那分分钟的相处中,那种每当要靠的很近,就被现实推得更远的节奏,真实的扎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一定会记得那时发生的所有小细节,而且感觉当时的时间真真正正的是在“飞”逝(极其极其渴望希望时间能够暂停,慢点再慢点)。
只可惜,现实生活是从电影结尾那一刻才真正开始的,welcome back to reality.
没有结局的结尾。
一男一女两人打了一辆出租车,输入了两个地点,镜头对准女主时候,她空洞地看向窗外,眼角湿润,她当时已经订婚,可是很喜欢面前的人,不想错过但又不想背叛,她也知道和未婚夫的种种不合适,她也不确定是否未来能和面前好不容易再次重逢的人的未来。
他们开始交谈,开始纠结要不要一起试试,就在这时。
出租车到了女主住所,司机说,快点决定计时器还在跑,两个人面面相觑,结束。
我真的很有共鸣。
和他一起从3点晚饭凌晨一点,我们先喝了咖啡,看了恋爱电影,吃了火锅,聊了过去和现在,从王府井出来,从长安东散步到了长安西,我们看到了十一点的天安门,大剧院。
我们仍然不想回家,我们又打车去了簋街的小酒吧,聊了上学和旅行的趣事。
浪漫的回忆,可是生活要继续,他要去美国读研,我在在北京工作,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没有能力关注对方,更别提留下彼此的责任。
他说他要离开北京,我们做回朋友。
我说,好。
后来突然收到他的微信,问我之前一起去的酒吧是哪个,问我最近怎么样。
我说走之前请你吃饭,我也没想到,手放在你的腰上,坐在电摩托后座,心脏强烈地跳动,聊不完的话,不想结束的夜。
我们又见了一次,吃了饭,去了KTV,莫名其妙喝晕了,你送我回家,我推你出去,紧闭的大门,空荡的房间,我最终也没说出什么,如此潦草地结束最后一次见面。
也许再见,只能等2022年。
最浪漫地偶遇,看着彼此的眼神,忍不住的笑意,但也是注定的分离。
一切的一切在这硕大的北京中毫不起眼。
I am a Chinese who was born in China and grow up in China. I really like this movie because I do love HK, or should I say I had a mixed feeling about it. This story is just like my own experience, except for the guy I met in HK is a "Hongkonger" who was born in UK and grow up both in UK and HK. Myself have studied in US. And the culture gap between us is quite interesting. We both are Chinese but we can only communicate through English(When it comes to a misunderstanding then we try Putonghua, and finally Cantonese). I noticed Josh, in the movie, is reading Norwegian Wood by Murakami Haruki, which happens to be my favorite author also. And that novel was how I start to like him, but my favorite Murakami Haruki novel is Sputnik Sweetheart. The open end of this movie is revealing the truth of life: we always facing choices in love. Love is like a living river, you never know where it goes.
不错,本来没抱什么太大期望,却发现还是讨论了一些东西的,挺有趣。香港版爱在日落黄昏后。突然意识到居然给这个片子比之前王小帅的片子多了一星。。。感觉要被揍。。
人生何处不相逢…
一般一般和一般吧~! 刚看完“爱在”三部,秒渣“港明”了!~
想去香港
话痨~
三星半,女主大概是编剧自己吧。#从苏黎世回北京的飞机上
典型鬼佬看香港,不過是枚自動導航失靈的閃光彈。
把看过所有的港片加起来都不如这一部电影,让我有如此强烈的欲望想去香港。没有上床没有亲吻甚至没有牵手,只是两个人在某个夜晚浪漫邂逅,一起走遍香港街头巷尾,感受着万家灯火升腾的烟火气。爱情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不是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存在于人们身边,穿插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爱情最好的状态就是开始时的一股冲动和浪漫,转化成婚姻之后也会显现出各种矛盾,所以就让这段感情永远停留在这个夜晚吧。
话痨片,倒也挺有趣
清新现实向话痨~对话略泛略歪也挡不住可爱~轮渡再见安排自然反而刻意了~吴耀汉客串好融合~真应该每个城市都有一部这样的电影。
本来就给三星的,但结尾结得太恰如其分了,尤其是那句歌声“或者就这样吧/不要再去找她”与不疾不徐的鼓点轻轻幽幽响起……好精准地抓住并呈现了“情爱”(不是爱情)里最感性、最直击又最缠绕的那个部分。哎……故事轻浅但真切,有“爱在”系列的精髓在,再拼贴上了不知道如今还是否如故的人间烟火。immigrants与expats的区别很简单啊,前者志在扎根,后者仅欲暂留。翻资料发现,女主与男主生活中真是夫妻,21年还生了双胞胎。女主评点情侣年龄差距那里,也颇有同感。打算追看一部丁导演(瑱,tiàn或zhèn)的GoBackToCh,还要追听MLA的歌儿~
my little airport 的歌很妙,特别是片尾嘎然而止时的那句“或者就这样吧”
这tm就是爱情…
爱在系列就已经很垃圾了,仿作更拙劣
实在是看不了那些正儿八经的好电影了。可能是成年后越来越没心情没兴趣。这部像半个爱在,音乐也很好,光怪陆离的背景和现代感也让人觉得很放松。很不错的小品电影。
真是日了狗的烂。。。。。。。。。看起来还没学生作品花的钱多。
Every city deserves a movie like this
西方导演眼中的东方文化与异域风情往往会沦为电影里的刻板印象,难得这部作品能打破这种定律。不仅将香港的美丽夜景客观呈现,还将其融汇东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巧妙地植入到叙事里,成为不可替代的部分。结构有如《爱在黎明拂晓前》,全靠偶遇和对话推动情节,虽说两人语言沟通无障碍,却因不同的族裔与文化背景碰撞出有趣的思考,这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相信是出自创作者的真实体验。而城市夜景、小机场的背景音乐将里两人间流动而暧昧的情感展现得尤其突出,戛然而止的结尾更是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什么鬼
20分钟看不下去了继续坚持了十几分钟。男女主聊天的台词就Tinder聊骚水平,全片都是溢出来的暴走荷尔蒙,想走话痨片路线,但都是毫无深度的对话,别想着用my little airport的插曲就可以文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