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第一反应是最近在看的《被讨厌的勇气》,因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不由过去决定,用「目的论」来解释人的行为。
因此,「没有过去」更像一个心理学的议题,我们很多人都想去解读「过去」对我们的意义。
解读这个问题,就好像是在问: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存在?
我们的自我究竟是由什么所确定,又因什么而改变?
如果再想细一点,没有过去究竟是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是释放了过往遗憾的精神束缚,还是改变了当下受困的生存环境,亦或是二者都有?
显然,对于这个问题,很难有人能给出准确的回答。
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复杂的,一切逻辑上的线索都被杂糅进了岁月里,一同给我们每个人留下印记。
但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来的就是,男主失去的过去,至少有他的社会身份,包括金钱,地位,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身份证明」。
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现代文明下的每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这些初始信息已经随着我们的生长的环境孕育而生了。
我们看似是空白地降临人间,但从坠地那一刻很多人的命运已经有了大致的方向,这种方向就是「身份」。
而在现代文明中,我们是逃脱不了身份带来的精确定位的,从电影也可以看出,这种定位也给男主带来了不少的苦恼和生活上的不便。
但其实,男主是什么名字,哪里出生,又有什么职务和男主本人是什么样的人关系大吗?
并不大,男主在生活中透露出了很多宜人的个人特质,这足以让他生存,融入当地生活,并拥有一段爱情。
这也是电影让人觉得暖心的地方,很多时候,人与人在一起,其实只要简单地共处,就足够了。
一切建立在这之上的等级制度,只是凭空给人增加隔阂罢了。
为什么人必须要填写那么多表格,遵守那么多规章才能生存呢?
其实这不免让我们思考,科技的进步到底是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是增加了麻烦?
我很喜欢男主单刀直入,直接了断的性格,想做什么就做。
这种简单直接的做事方式让我觉得很轻松。
当他失去了他的过去以后,他的每一刻都是在为当下而活。
男主曾经是个赌鬼,说明他是贪婪的,执着于金钱的,但他来到了一个很纯朴的地方。
这个地方不问他的身份,每个人只是单纯地为自己而活,顺带关心一下他的状况,这是「冷」的,也是「暖」的。
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象,每个人都能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拿捏的刚刚好,太近则丧失自由,太远则过于冷漠。
男主只需要简单地谋生就能生存,与他人的关系也自然和谐,说明此前的赌徒心态绝非必要,但是什么让男主成为了那样的一个人?
我们不知道,过去已经翻篇,没有了过去,就再也不去追溯。
我们也是一样,太困于自己的身份只会反受其累,我们的过去,绝大部分是由社会赋予的,那是真正的我们吗?
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我们必须背负着这样的过去生活,它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可能是我们的现在,自然可能是我们的将来。
太执着于往昔很容易错失了现在,我们热衷于从过去中汲取经验,却不知过去之外也有经验。
很多美好是只有当下才有的,例如近在咫尺的心爱之人,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与友人共享的美好时光。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过去之外,也有诸多美好。
随便下的电影,看完才知道是考里斯马基的作品。
感觉是我看过最纯粹的浪漫的电影了。
一点都不矫情,一切都是那么的直白而真诚。
电影里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充满了欢乐。
对白总是显得那么有哲理。
配乐每一首都完全打动了我。
不能再喜欢了,就是看得过程是断断续续的。
好喜欢那段手风琴配乐,和教堂的乐队。
福利社的女人和流浪汉的爱情才是最浪漫的!
腾讯视频,97分钟,2002年上映,豆瓣8.5分“失忆”这样梗,本来都已经被韩剧、穿越剧用烂了。
但是,用在这部片子里面,竟然一点都不违和,哈哈,好神奇,可能因为男主是被打失忆的吧。
片子的内容,我个人觉得,没有一处多余的,故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
有2个情节设计非常棒:一是男主和前妻碰面,前妻的男友突然出现,这两个男人竟然没有发生任何争执和不愉快,就简短交流了一下,然后就愉快讨论出了结果——“你对我前妻好就行,我去开始新生活了”。
这才是情绪冷静、处事稳妥的成年男性在处理感情时,最棒的态度了。
二是男主和前妻碰面结束后,男主跟前妻的男友提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要求——“你送我去车站吧”,哈哈,没钱是真的没钱,直接让人载他了。
爱现女友,也是真的爱,处理完前妻的事情,就只想见到现女友。
文/编辑:骑桶飞翔 公众号:抛开书本 导语:贾樟柯说,当你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的认识故乡。
那么,阿基·考里斯马基也许会说,当你真正忘记过去后,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没有过去的男人》是一部关于底层生命经验,富于温情的电影。
在这部影片中,阿基为我们呈现了一出笑泪俱下,兼具悲剧与振奋色彩的流浪者之歌。
影片的主人公M先生在一次难忘的际遇中失去了记忆,游荡在赫尔辛基郊区,一如布鲁姆游荡在都柏林街头。
在赫尔辛基,M遇到了一群虽同样身处低微生活之中,却心地善良的人们。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这个没有过去的男人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于11月13日至27日,会有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回顾展,回顾展中不乏考里斯马基《天堂孤影》、《升空号》和《没有过去的男人》等佳作,值得期待。
《没有过去的男人》海报
考里斯马基,背景是《没有过去的男人》中的场景 一、悲剧的喜剧化展现戴锦华教授在其《性别与凝视》课程中曾谈到一个议题,即在20世纪至21世纪之交,为何很多成功的电影都只能采取这种类型——只能用喜剧的形态去呈现和触碰悲剧性的主题,为什么悲剧性的事件不能再有悲情式的呈现。
从今日的背景来看,有论者在谈到这个话题时会谈到,短视频发展对悲剧形式的冲击。
传统意义上,悲剧常常是需要一个长时段的过程来展现的。
而短视频这种碎片化的形式,正在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将人们面对悲剧时的耐心拉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点。
从另一角度来看,一个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不无悲观意味的事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财富其实反而是向少数人集中的。
那么,那些基数甚广的,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前途不甚明朗的大部分民众,他们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处于不稳定与缺乏安全感的状态的。
M先生被打晕丢在路边,乞丐想要偷走他的鞋子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对悲剧的接受已然有了一种抗拒。
然而,正如迪伦·马特评莎士比亚时说,“尽管纯悲剧不再是可能的,悲剧性的东西始终还是可能性的。
我们可以从喜剧中取出悲剧性的因素,把它作为一种可怕的因素,把它作为一个自行敞开的深渊提出。
”阿基的电影理念与此不无一二相似之处。
在一次访谈中,考里斯马基如此解释自己的影片风格,“我相信,自己越是对这个世界的处境觉得悲观,我的电影就越应当乐观些。
不管怎样我就是这么想的,生活本身有太多悲伤的东西要去忍受,对任何人来说都没什么希望可言。
所以现在,就让我们尽情畅饮,迎接一个快乐的终结吧,至少让我们在笑中死亡。
”
年轻的考里斯马基 富于底层经历的阿基深知,那些徘徊在城市与角落边缘之间的事情。
在进入自己的电影创作之前,考里斯马基做过洗碗工、邮递员、苦力工人。
丰富的社会经验使得他深入底层之冷,常常关注诸如难民、贫困和失业等之类悲剧性的社会议题。
而悲悯的情怀使得他更倾向于在影片中设置若干暖意与善的力量,将悲剧以喜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以一种简洁明朗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影片风格。
因此,其影片常常充斥着一种温情,一种“阿基式”的幽默(这种幽默只有亲自在电影中才能感受到)。
警察怀疑M先生不是芬兰人,M说我有打电话的权利,警察如是调侃
失去记忆的M先生敲开前妻的门,如是询问,前妻说,你还是那么会奉承(女人的年龄)
失去记忆的M先生与前妻探讨两人为何离婚,前妻说是因为M玩“大老二”(一种赌博游戏) 另外,在《没有过去的男人里》,暴力性的悲剧并非是好莱坞式的以魅力的方式呈现的。
阿基在这里展现的暴力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恶,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又或许是正折射着当时芬兰社会现实的“恶”。
面对这种暴力产生下的恶果,主人公M无家可归的流浪并不重要,没有过去的记忆也不重要,人生难道只是一段可供陈述的过去吗?
尼采说,“如果你不想哭,不愿哭诉你那紫色的忧郁,那么你就必须歌唱”,这简直是主人公M面对悲剧现状时乐观态度的一个绝佳注解。
我无家可归,我无回忆可供追溯。
那好吧,我依然爱人、音乐和生活,依然抽我的烟,喝我的酒,种我的土豆。
M先生和一群生活状况捉襟见肘的人们,借助音乐、篝火,抱团度过黑夜 二、阿基的极简主义除了乐观气质外,阿基令人影响深刻的地方还在于其影片的极简主义风格。
考里斯马基曾在19岁的时候,专程从芬兰跑到伦敦,只为观看一场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后来他也在一些访谈中直言小津对自己步入电影行业的影响。
从小津这里(也许还有布列松的影响),阿基为自己的影片注入的是一种简洁内敛——人物行动的秩序感与对白的精炼克制。
这种行动时的秩序感,使得阿基影片中的人物行动、言语均显得郑重而慢速,形式感极强。
这带给观众的感觉是,尽管身处悲观的环境之中,但人物似乎对自己的人生和行为依旧拥有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掌控力和绅士风度。
《没有过去的男人》中,小津式严谨构图带来的秩序感 而阿基在对白上的克制,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在交流时往往会形成一个间歇性的停顿,这种停顿有时是毫无缘由的。
也许从我们中国人的经验来看,会用留白之类的话来解释这种停顿。
但我更倾向于另一种法国人式的浪漫说法——“当两个人之间沉默下来的时候,就是有天使飞过”。
主人公M和救助站姑娘厄玛听着音乐,一时相对无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阿基的简洁使得其作品往往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大师一样,动辄长达几小时的时间,令人生畏。
阿基善于在一个半小时,至多不超过两小时的时间内,为不幸的人们注入蕴藉,注入温情,注入活力,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三、关于浪漫与真实的想象在影片的色彩上,阿基的好基友贾木许很喜欢用黑白影调来表达疏离与人物所遇到的困境。
而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你会发现相对意义上更丰富的色彩和布光。
阿基倾向于为自己的影片添加一些冷、蓝色调,但这还不是北野武的那种以大片天空、海面为背景的张扬的蓝色,而是充满忧郁寂寥的蓝色。
与这种冰冷简练的影片基调形成对照的,是阿基在影片特意设置的一些温情浪漫的东西。
比如,在人物对谈的桌子上,常常是空白干净的,但阿基会放置一束瓶中鲜花。
在贫困潦倒的郊区集装箱房屋上,阿基也会用几盆鲜花来作为底层日常化暖意的象征。
最初对失去记忆的M先生施以援手的一位母亲,几盆色彩鲜艳的花朵为影片注入了活力 阿基选择演员从来不会在意一般意义上漂亮的姿态,而更注重表达人们的真实生活的状态。
在这部电影中,阿基成功地勾勒出了几幅鲜活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面孔。
尤其是乐队主管那张纵横交壑的脸庞,正如麦克·多蒙德形容自己的脸上的皱纹时所说的,“这是一张地图,一张我人生的线路图,包括上面的各种皱纹。
如果你去改造它,就会失去自己原有的路线”,无需赘言,这张面孔已经写满了故事。
开明的乐队主管,同意M先生对乐队进行变革,说自己年轻时可曾经是乐队领唱个人面对社会时会有绝望,面对人群时会有不可消解的冲突。
有些电影会集中篇幅探讨这些问题,那么阿基的一些影片就是对人们这一处境的回应。
他给观众的答案是即使你身处黑夜中,那里仍会有一丝丝微弱的光亮。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于11月13日至27日会有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回顾展,片单如下,友情推广
添加微信号pksbpksb加入全国影迷群
开头一个中年男子坐上火车,看着没什么精神 ,但是发型梳得很讲究。
这男的遇到的那些人也太好了,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一点也没有认为自己很惨,仍然好好生活,现在中国很多落后的村里,山里也都是这样,虽然比起大城市什么都没有,但是你从他们脸上看到的是幸福,对生活的知足,不像大城市的人焦虑,烦躁。。
拉切尼,好像他的名字是叫拉切尼,虽然他全片基本没有名字,但这好像不那么重要。
这个电影真是全新的一种风格,感觉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并没有刻意把剧情弄得多离奇古怪,抢劫银行,被劫匪打成失忆都只是简单的描述出来,虽然和其他电影不一样,但给我一种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感觉,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离奇复杂,都是人心太复杂。
最孤独的国家,芬兰,女主看起来很大年纪了才遇到她的初恋,并且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感觉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不管是不是一个人,都去享受那个状态。
说话的方式也好好玩,就是枯燥无味,没什么表情和肢体语言,但是又很有吸引力,还有点洗脑,导演太厉害了。
有人说要去芬兰体验什么是孤独,我感觉是体验不来的,这是一种心态。
还有人说要学芬兰人享受孤独,我感觉应该是享受生活。
简单的情节,缓慢的节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失去了自己还能找回自己,并和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系,靠的是未失本心。
我们身边,有很多被各种各样欲望异化的人,失去本心,陷入魔怔。
想起身边一个被权力异化的人,在得到权力之前,虽然权力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渴望,但缺少把渴望变现的契机,这种渴望还是潜藏在内心的魔盒,并未被打开。
偏巧上层漏掉的那些劝力被他拾走,赋予了不该有的威风,享受着一人之下他人之上的快感,那些曾因得到权力而丧失的人格也从别人的吹捧中找了回来,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整个人膨胀了,内心越膨胀人格越丧失,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直至最后整个人被权力异化。
但是,他自己又有什么错呢,这是时代赋予他的理想,环境寄予他的奢望,他在最早把权力当作人生追求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自己,也不准备再有自己。
而相对应的,一个人在一个追求权力的圈子里,不被权力异化,保持“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又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有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在不被欲望异化的情况之下,重新定义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没有过去的男人 (2002)8.52002 / 芬兰 德国 法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阿基·考里斯马基 / 马库·佩尔托拉 卡蒂·奥廷宁
这是对生命最美好的想象如果你已倦怠了此生那天我头缠绷带倒在冷冷的水边也就在这里苏醒了我的第二次生命有马铃薯、艾尔玛、汉尼拔和音乐会的世界
他早已远离他乡,就像每一个不曾拥有过去的流浪者在临着海水的边上,他有一所漏雨的小房子每周五的黄昏,他就会去见心爱的姑娘不下雨的时候,他们就会跳舞没有姓名的人,总是相互取暖他们练习遗忘,学习拥抱,学会期待明天,明天,明天和爱人在某一个夜晚来临前,他埋下了瘦弱的种子,春天到了,就会等着发芽还有风呢,风的皱褶藏着歌谣和电吉他像凝望着那棵小树的眼角里,一首蓝色而悠长的梦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片子里老是有一个男人被人后脑闷棍一击钱被抢走。
医生拒绝抢救,因无主。
他活着走出医院。
失去记忆的他如同被抛弃到地球上的成年人。
活在人群中,却像鲁宾孙,自己种土豆。
有人住在垃圾车里。
他趁机吻了下那个说地球上的人应互相帮助的老处女,她说你偷走了我的初吻。
他懂得让呆板的乐队听饶舌嘻哈,改变曲风。
“人类的心灵是狭隘的,广阔的大地却是无穷的。
”没有名字就要被逮捕。
强悍的律师跟拘捕官员理论法律。
有热情的人,但还是冷漠的居多。
尽管这样,热情的人遇到一个就够了。
回到老家,妻子说“你不酗酒,但赌博,玩大老二,输光了所有的唱片”
芬兰电影《没有过去的男人》,还可以,一点点黑色幽默,值得玩味。
他洗了个澡,穿上最好的一件西装。
“今天周末,出去吃吧?
” “好。
” 他们夹在队列中缓慢行进,终于轮到他俩,各自从救助站工作人员手中领到一片面包和玉米汤。
一个失忆的男人加入了流浪汉的周末聚餐。
他的脸上没有悲伤…………………………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生活艰辛,幸而人生温暖。
we can start from anywhere
这绝对是阿基考里斯马基最好的电影,后工业的气氛,冰冷的故事,底层的孤独,几近完美的音乐掌握,以及难能可贵的happy ending`一直很担心导演最后再来个分回路转,让主角回到孤独~~看到主角老婆的新丈夫就是那个《薄暮之光》的男主角,还是一如既往面瘫,还有那个扭脖子的动作,忍不住笑了~
看过别人的一条短评:“多么喜欢你,我的小基基,你总喜欢拍,那些纯真的丧逼”
不喜欢这个调子的电影,不知道在表达什么。
为啥所有人都绷着个臭脸
从头到尾都是黑的
哪儿他妈的列车上有清酒加寿司!
这中字真是一言难尽,且台词多得都有点非典型阿基了,略失望。
我重生了
或许有些人的过去就只是一种负累,没有过去,重新来过,既是更好的新生。
“上帝只恩赐上天堂的人,在地球上我们还得互相帮助。” 芬兰语原来也要弹舌,我开始以为是俄罗斯电影。。。 失去记忆反而让他重新开始生活,对一切都充满希望。这个时候的爱情显得尤为珍贵,感动。
看得昏昏欲睡
到底是哪个年代的故事啊列车上居然有寿司和昭和歌谣哈哈哈太迷了 故事很单纯男主真是阳光坚定啊感觉很难得 音乐也是首首好听
为什么会这么高的分?这个题材我写过小说,电影简直比我的小说还无趣。
70分钟出现马蒂佩龙帕照片,烤鸡怀念当年最默契的好基友
警察租集装箱给失忆男时的演绎,算是导演为数不多几个表情丰富的时刻。平行的光亮,是人在高峰或者天刚透亮时的感觉,阿基的电影这种感觉十分强烈,虽然不是亮堂的,但却是明晰的,所以再幽默也不能放声大笑。
我们唱吧 跳吧 生活还要继续
芬蘭電影沒有不郁悶的
老子说:治大国若亨小鲜。阿基说,治小国如组乐队。在《升空号》里,阿基曾把「吉科宁」像与「耶稣」像并列,这里则将被救助的《火柴厂女工》与「圣母」雕塑同框,又把之前乐队「领袖」的遗像摆在了显眼的位置上,除了悼念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演员之外,作者似乎也在怀念其背后的那个「联盟」时代。看过《薄暮之光》的观众已然知晓,彼时的芬兰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折点上,阿基用前任与现任关系将其体现出来。本片结尾处,北欧小国「芬兰」似乎被一条行走的不动产分成了两半:银幕外的「资本主义」世界似乎跟《没有过去的男人》没有关系,他在意的人和在意他的人恰都忠诚得像条狗一样在「过去」等他回去。他们的重逢也很有趣:你不知道究竟是她的一锅「免费」汤水招来了一群乞丐,还是他的一个吻驯服了三头「食人」恶犬,不过,这些「神迹」终究过于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