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获奖儿童插画小说改编。
年近古稀的Martin Scorsese第一次拍3D片,获得了自己的第三座金球奖。
在儿童探险故事的外衣下,实为向电影先驱们致敬。
Georges Méliès,一个传奇的名字。
他当过魔术师,做过玩具匠,造过机器人,而最让世人记住的,是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电影起源时期拍了五百余部电影短片。
虽然现在仅存不到一半,但仍不乏经典,当年更是轰动一时。
他是名副其实的特效先驱和科幻大师,代表作《月球旅行记》讲述6个科学家登上月球大战土著的故事,被认为是科幻电影及停格动画的鼻祖。
不过,观众口味的改变及一战的爆发使得他那凡尔纳或西游记风格的电影逐渐失宠。
1913年,他一手创办的Star Film公司破产;十年后,他苦心经营的剧院被拆。
他一怒之下烧毁了自己的很多底片和道具,退隐江湖,在巴黎蒙帕纳斯车站(Montparnasse)里开了家玩具糖果铺。
晚年时,他才又被电影界重新记起,给他开了表彰大会,并由卢米埃兄弟亲自给他颁发了荣誉勋章。
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一直致力于鼓励和帮助年轻的电影人,虽然生活依然贫困,也未能再拍电影。
他临终前对朋友说:“laugh for me, because I dream your dreams.”片中的Méliès基本符合以上史实,而作为片名的小男孩Hugo则是虚构的,有着《巴黎圣母院》和《雾都孤儿》的影子。
以一个神秘的机器人来引出玩具店老头背后的秘密,本是个不错的构思。
但问题是主线过于单薄,支线又嫌太散;人物性格过于简单,感情流于肤浅。
中间制造的一惊一乍感觉完全没有必要,突然蹦出的升华台词只能说雷人(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之类),巡警的爱情和两小孩的互动简直味同嚼蜡。
总之,苍白的剧情稀释了讨巧的主题,使本片看起来正像那个运转良好但缺少灵魂的机器人。
当然片中也不乏亮点,比如Hugo的双重梦境:第一层梦中的火车既致敬了卢米埃兄弟的《火车进站》,也重现了1895年蒙帕纳斯车站的火车出轨事件;第二层的变身则有些后现代的味道。
本片在第84届奥斯卡上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的11项提名,为当届最多,但最终拿到的5个奖项全为技术奖。
影评界的赞誉未能换来票房的丰收,再加上1亿5千万的高额成本,导致到现在上映三个月了仍入不敷出。
电影从黑白默片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再到今天的3D数字电影,电影已经走过了117年的历史了。
《雨果》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电影。
是马丁·斯科塞斯为早期电影和电影人准备的一份礼物(我猜测的),作为导演了《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殿下(达赖的一生)》《纽约黑帮》《纯真年代》《好家伙》一系列经典电影的传奇大师。
马丁在这部电影中,透过1930年在法国蒙帕纳斯火车站的小主人公雨果所经历的事件,带我们回顾了早期电影历史,片中壮美的3D效果和黑白无声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叹短短的一百多年电影的变化。
雨果是一个钟表匠的儿子,雨果的父亲(裘德·洛饰)在一场火灾中去世,成了孤儿的他由其酒鬼叔叔带到了巴黎的蒙帕纳斯火车站,在火车站的钟楼里为时钟调校时间。
为了修好带去的一个机器人,雨果在火车站的一个玩具店偷一些工具和机械零件,被玩具店老板乔治抓住,并没收了他的一本机械手册。
他追随乔治到了他家,认识了乔治的养女伊莎贝拉,他恳求伊莎贝拉帮助他问其养父要回自己的手册。
从小规规矩矩的伊莎贝拉早就渴望有一场小说中那样的历险记,于是与雨果一起找寻那本机械手册。
后来在图书馆的一本电影史中却发现了其养父乔治的身份。
原来其养父是早期电影的奠基人乔治·梅丽耶。
乔治在一战后,渐渐被人遗忘,没人喜欢看他的电影。
生活日渐潦倒的乔治卖掉了自己的所有电影胶片,烧毁了拍摄用的道具,从此不再回忆过去的辉煌。
雨果和伊莎贝拉为了帮助乔治找回曾经的梦,与图书馆中那本电影史的作者带着他收藏的唯一一部现存的乔治·梅丽耶的电影胶片去了乔治家……影片的场景有些是实景,但是1930年的巴黎城全景是3D数字特效,场面非常宏大壮丽。
在雨果的眼中,世界就像是一部巨大的机械,而这世界上所有的万物就像是机械零件,没有一个是多余的。
机械存在的意义就是做它该做的事情,一旦机械坏了,它就不能运行了,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机械来说,雨果要做的就是修好它。
影片的故事背景在1930年,蒸汽与机械的时代。
影片中的人与机械有一种微妙的关系,梦想——迷失——找回梦想。
机械运行——损坏——修好运行。
机械时代既是电影产生的时代背景,又象征着电影本身,电影本身所经历的那种惊喜——萧条——繁荣。
影片中的乔治·梅丽耶,就像是雨果住处的那部机器人,在他的梦破灭以后,他不想回忆那些痛苦的回忆,这时候的他是一部损坏的机器人。
在雨果和伊莎贝拉、电影史作者的努力下,乔治·梅丽耶被修好了,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梦想。
这部电影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和感动:电影巧妙的透过雨果追寻机械手册的下落而穿插了许多早期经典的电影,比如《火车进站》《大都会》以及摄影机发明以后拍到的首张报道摄影《蒙帕纳斯火车事故》,片尾雨果攀在钟楼外面的大指针上面则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场景十分相似,这是马丁·斯科塞斯在用电影的方式像早期电影和电影人致敬。
然而马丁·斯科塞斯最尊敬的是乔治·梅丽耶,而不是卢米埃尔,因为影片中也透过乔治·梅丽耶的话语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摄影机,却不愿意把摄影机卖给乔治·梅丽耶,因为他认为电影只是一个时尚的玩具,对电影的前景并不看好。
而真正让电影大放异彩的是乔治·梅丽耶。
乔治·梅丽耶在早期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拍摄了很多充满想象力的经典作品。
马丁·斯科塞斯认为电影不只是客观记录现实的工具,更是表达思想和营造梦想的工具。
所以从这点不难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推崇乔治·梅丽耶。
马丁·斯科塞斯认为乔治·梅丽耶赋予了电影人文主义的内涵。
而马丁·斯科塞斯在电影新时代的高科技条件下,重新强调了电影的本质。
电影,从其产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绘画和文字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这部电影在画面方面无可挑剔,十分完美,我下载的是720P的高清版本,看了以后觉得如果要是在电影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肯定更强烈。
在剧情方面,有一些地方显得很突兀。
比如说帅男裘德洛的短暂出场,我觉得他的出场影响了整个剧情的连贯性,换个不知名的小演员或许更好。
雨果在梦中的火车出轨事故与后来在车站发生的火车事故以及现实中真实的在蒙帕纳斯火车站发生过的火车事故一模一样。
似乎在暗示早期电影的困境与电影的未来的担忧。
这部电影是不完美的,正如现实的不完美,以及机械的不完美。
马丁·斯科塞斯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才会造梦,所以我们才会有梦想,所以才会Fix它。
向伟大的电影与同样伟大的电影人致敬,向我背叛了的电影理想致敬,我会在摄影领域好好的经营我的梦,Fix我的梦。
Machines never come with any extra parts,you know,they always come with the exact amount they need.So I figured if the entir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I couldn't be an extra part,I had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机器不会有多余零件,它们总是需要多少就有多少。
所以我觉得,如果世界是个大机器,我不可能是多余的。
——《雨果》
這個片子的吐槽點太多了!
但是第一條就是 3D的不坑人 幾乎每一個盡頭都是3D 記得以前看什麽Green Lantern啥的只有那些所謂的大長面才是3D 其他的都不是 深感坑人啊話說一開始看trailer的時候 我竟然以為這是個科幻電影 因為我記得有一個鏡頭是機器人發光還邊成人身?!
(難道是我記錯了??
)所以才非要吵著去看故事從Hugo的修鐘生活開始 其實前面的一部份看得我好氣憤啊...什麽被個爛老頭強行收走自己的本子 自己的爸爸被燒死反而被趕出自己的房子被迫流浪 在火車站還被欺負 最可氣的是裏面的小女孩(Chloë Moretz 影片里叫啥竟然忘了)給我感覺就是個bitch...特別是那眼神 Hugo一心想修復父親留下的一個從廢舊的博物館里撈的機器人 從而才做起了小偷 去偷一些零件來修復 最后經過重重困難 終於完成 可是他這才發現 這只是故事的開始 因為這個機器人身後 藏著一個關於電影的秘密(不劇透啊 透了就還看啥)話說其實看這個電影之前沒讀過書(因為好厚 囧) 然後當機器人畫出那個月亮的海報的時候 我才反應過來 這不是Georges Méliès的Le voyage dans la lune 么(來個連接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4310/)!
好驚喜啊 我很慶倖自己沒看電影簡介啥的 因為電影看得就是驚喜 後來還有那一部Georges Méliès的自己變臉 因為他曾經是魔術師 所以開始拍電影之後也有很多魔術元素很慶倖在這個整天看“大片”的年代 追逐那些高科技新方法拍攝電影的今天 能有一部電影還記得向老電影人們致敬 其實這個不是一部孩子電影 只是一個打著孩子電影旗號把你騙進影院 然後告訴你這些老電影究竟有多美 在享受那些高科技的同時也不能忘了老電影們 這個故事很長 很美 就算是對老電影沒興趣 那 巴黎 舊時光 蘿莉 正太之類的關鍵字也能吸引你PS:對Georges Méliès始終是又愛又恨啊
这片绝不仅仅是致敬那么简单。
你真觉得火车站保安的戏份是多余的吗?
看看他是怎么瘸的?
战争啊。
看看梅丽爱是因为什么停止了拍电影?
战争啊。
人们在战争中已经看过了太过的现实,经历过太多的伤痛,谁还会去看梅丽爱的那些美丽幻想呢?
那你以为这是讲战争的?
当然不是了,这是讲电影带给人们的快乐,这是讲老马对于电影的热爱。
现实的残酷与电影的快乐,这就是老马童年的写照。
斯科塞斯在这部电影中将他的现实藏了起来,将那份一直存在于他最心底的纯粹快乐搬上了荧幕,从这个角度说,关于“情感幼稚”的批评越多,他的这部电影就越好。
对于电影最原始的爱以及反过来电影带给人的最原始的快乐,这些东西才是老马想要说的。
正如roger ebert所说,“这不像他任何一部作品,却最接近他的内心。
”也许每一个现实的头脑下面都有一颗纯真到不能再纯真的心。
关于保安那条线我简要说下:保安那条线其实不只是点明“战争”,更是在讲战争带给他的心理(自卑,对于流浪儿的粗暴)和生理(瘸腿)创伤,保安的几段戏立马让这个人物饱满了起来,1.保安第一次想找卖花女说话,然后腿上的支架卡不住了,然后离去。
2.第二次找卖花女说话,谈到了战争,这一段萨莎·拜伦·科恩的表演非常棒,几个表情就把这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了出来。
3.和小女孩谈到诗人christina,保安的自卑。
4.保安犹豫片刻带走雨果。
5.保安把雨果关到笼子后说的几句话。
这5段是我想到的塑造保安完整形象的几个段落,我觉得缺一不可。
只有保安这个形象丰满了,“战争”这个潜文本才能真正立了起来(当然梅丽爱的那一段也不可缺少),要不然就只是蜻蜓点水无关痛痒了。
这片其实上面这些东西都不是直接打动我的地方,真正直接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梅丽爱说“happy ending only happen in the movies”时,看到那一段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这里面透着的纯粹以及那种对于美好的向往仿佛让我看到了老马最心底的东西,一种心灵上的乌托邦PS.当然这片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绝对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好。
文章也没什么条理,大家将就看吧
我真想跟老头子说,你知道一个叫海明威的人么?
他因为写不出东西又得了性病,干脆自杀了;你连淋病都得不动了还活着干嘛?
艺术家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职业,它和邮递员、IT工程师以及银行高管不同,不是受人委派,而是自我认知、自我发现的结果,自愿承担的一件工作,将自己的感悟以特定的艺术形式加以表达和转述。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职业不存在其他工种才有的入职、升职、退休的过程,也不存在不可兼职、同业竞争等等限制条约;有点类似于卖笑行业,全凭自愿。
然而,这个行业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不仅上限无限向造神的方向逼近,下限也早已超越卖笑行业的娱乐和敛财功能(天上人间倒闭之后,北影的价钱上调了不少);所以这种赖着不走的人也愈发明显(斯特里普亦是如此。
) 无须从巴赞说起,就从片中致敬的乔治•梅里埃本人在后期的电影理论中,也主要强调电影就是“一场梦”,讲述一个故事,无论是虚幻还是真实,其目的都是触动人的情感,激发人的带入情绪。
老马的这个故事何其糟糕!
一个小孩子,身世飘零,匠艺精湛,住在巨大的钟表里,泡比自己大的姑娘,很好的开头,结果竟然都是为了烘托一个中年事业危机自我否定和放任的老屁。
这个故事就像这部片子本身,最好的技术团队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的人才,讲了一个不知所云的故事。
奥斯卡委员会神目如电,发了六个最佳技术奖,从最佳音效/视效/艺术指导到剪辑,就是没有导演、编剧、演员什么事儿,因为这是个非常差劲和牵强的故事。
以向过去致敬的名义,重现诸多过去的场景、诸多经典影片中的桥段,诸多类型片中的元素,陈腐气息铺面而来难以呼吸。
不得不说,从技术角度,这部片子很不错,但是跟阿凡达相比,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差异实在不可以道理计;只能说算是货架上最贵的货而已,我也就不评论了,钦此。
许多年以后,面对上帝,雨果·卡布雷特准会回想起,他和伊莎贝拉在图书馆里翻阅电影史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正是在那一刻,塞兹尼克(原著作者)、斯科塞斯(影片导演)、和那个“造梦的雨果”,合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电影史的大门,而在门的背后,站着一个名叫梅里爱的神奇老头。
记得有人问过金庸先生关于《鹿鼎记》主人公的问题,金庸先生答,他这部封笔之作的真正主角是康熙——一个道理,在斯科塞斯的导筒下,《雨果》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梅里爱。
这当然首先要归功于斯科塞斯对于电影史和电影遗产保护的热情,2007年,斯科塞斯发起成立了非盈利的世界电影基金会,目的就是为后人保存那些被忽视的影片,以及修复那些遭损坏的拷贝。
从某种意义上说,《雨果》就像是世界电影基金会的“官方宣传片”,影片采取的叙事角度就像金庸的《鹿鼎记》,把虚构的角色巧妙地“镶嵌”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去,通过小雨果的奇幻经历,把一段关于梅里爱兴衰沉浮的电影史故事成功复现在了大银幕上。
提起电影的发明,卢米埃尔兄弟往往在历史叙述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但梅里爱的作用其实也不可忽视。
在卢米埃尔手里,基于照相术的影像展示开始活动起来,而到了梅里爱手里,电影“造梦”的功能才真正开始实现。
梅里爱,这个前魔术师和布偶艺术家,把电影变成了充满奇思妙想的光影幻术:在梅里爱之前,电影还只是匍匐于现实脚下的记录工具,有了梅里爱,电影创作则开始展现出无穷的想象力,逐渐彰显出作为“想象的能指”(麦茨)的无穷魅力。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艺术”和“技术”常常作为一对尖锐对立的概念范畴出现,海德格尔就认为,“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座架”(Ge-stell)——对追寻“诗意栖居”的哲人来说,难免令人沮丧(当然这种理解是庸俗的)。
而体现在电影领域中,不少“艺术热爱者”都会选择性的追捧“闷片”,并对视听技术的“炫耀”充满鄙夷、反感和贬斥。
不过梅里爱却提醒我们,作为二次工业革命产物的电影,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其实都饱蘸着现代技术的气息。
对电影的爱和意义可以有多重理解,但梅里爱游戏式的技术研发和视觉奇观展现,也是电影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康德、席勒都说,艺术起源于游戏,从梅里爱对于电影艺术的开拓性贡献来看,倒是颇为对榫。
梅里爱的电影事业在后期遭受了重大打击,他的拷贝被论斤出卖,然后当作废塑料熔化,制成高跟鞋跟和梳子,而梅里爱本人则在晚年沦为车站的露天玩具商,直到1928年,一些影迷发现了这位电影艺术的先驱,并且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轰动,人们搜集他的拷贝并举办了一次回顾展——这正是《雨果》中所展现的电影史故事,也是早期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遗产发掘和保护事件之一。
梅里爱、卡梅隆、斯科塞斯,《月球旅行记》《阿凡达》《雨果》,他们对视听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游戏式的热情,已然勾勒出了电影艺术的一片重要天空。
数学大师陈省身曾为青少年题词“数学好玩”,而斯科塞斯用向梅里爱致敬的《雨果》告诉我们,电影也很好玩。
中国的梅里爱在哪里?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3月26日第10期)
Film is history, with every foot of film that is lost we lose a link to our culture, to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to ourselves. – By本片导演。
很多专事数码修复的工作室引此句入宣传片。
Martin Scorsese是电影人,是导演,但首先的首先,他是影迷,从最早的彩色片到3D时代不离不弃的影迷。
有很多家伙也自称“影迷”,不一样的意思。
有些家伙是“批评电影的迷”,与其说从电影本身中得到乐趣,伊拉更喜欢拿电影来亮摆自己的“品味”显示自己多么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到看完《丁丁历险记》之后必须一本正经地说“技术不错,但故事太没有深度了”,我问“什么深度?
你不是看过原作漫画么?
原作就这么些深,所以才流行吖”,伊拉于是更加一本正经“电影一定要有深度有意义能发人思考”,然后一本正经地去打差评。
当然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是这种一本正经的同学,跟吾辈,不是同一种“影迷”。
电影,有极端一本正经的,亦有非常轻浅浮华的,但无论哪一种,都在现实和梦想交接的那条地平线上,有些离梦近些,有些挨现实紧些,如此而已,吾辈,都是爱造梦的人。
意大利都灵有家电影博物馆,不是“资料馆”那种性质的“博物馆”,里面摆放着最早的视觉trick,最早的西洋景,最原始的动画,一直到蓝屏技术和3D兴起。
顶楼的罗马厅里散放着沙发躺椅,架着四面屏幕,循环播放一些古早片的华彩片段。
全是没有深度的东西,但是远比Disney梦幻,一个超离于现世的存在,每次路过都灵都忍不住要进去玩,每次去玩都雀跃不已。
人类最好的玩具,可以益智,可以火暴,可以浪漫,可以狂想,你想要什么,这里都有。
岂不比专一的一本正经欢乐得多。
梅里爱的电影,当今看来情节幼稚画面粗糙颜色……呃,都是一帧帧手绘的,在《火车大劫案》和《一个国家的诞生》确立了电影语言规则和剧情片结构之后,这位最早把视觉魔术融合奇幻情节搬上屏幕的造梦大师被时代所遗忘是必然的。
但近百年后,他的作品被搜集被数码修复被再度放映,有些东西,任时间流转总归在那里。
从大屏幕上看《月球旅行记》就像在都灵电影博物馆里亲身进入视觉魔术一样,孩童时代的雀跃感在成年后如此的稀罕,梅里爱生前许不知道,他和他的电影将会被永远怀念的,就像那些万花筒,那些西洋景,属于电影的最初记忆。
而本片,根本是修复版《月球旅行记》的巨型宣传片(于是在巴黎,这两部电影同步上映呃),是大影迷MS向梅里爱表达“儒慕之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存在意义,每部电影也一样。
3D技术只是献礼的一种——影厅里的小孩在看到m&m’s的3D广告时仍然会情不自禁发出惊叫,就像百年前的巴黎观众看到屏幕上的火车加速朝他们的方向驶来一样。
对于提升本片的观看性用处倒是不大——机械迷大概会喜欢3D版本的各种齿轮吧。
剧情展开的关节全靠人物的固执,比如:我虽然非常想要那个笔记本,但我就是不告诉你那是我爸爸的遗物,抑或:我知道你们这两个孩子一定会追根究底,但我就是不告诉你们我老公曾经是电影人,这也算是此类型儿童绘本的特色之一了——情节不能太曲折必需单线发展,且基于故事的暖色底调不适宜有纯正的“反派”(站警蜀黍更多是作欢乐调剂用的),只好靠这种“你听我嘛”“我不听不听就是不要听”的戏剧推进。
只是重复的次数多了就略露出计穷相。
影片中20世纪初的巴黎,配上Hugo“孤儿”的身份,莫名有一种Dickens的腔调(根据车站距离铁塔的方位和距离,推断应该是Montparnasse站,虽然车站内的布置更像北站——好吧,我太认真了),画面虽美,但这一笔撇得有点远了,这到底不是说着法语但全世界乱走的丁丁,既然是建立在诸如一战结束,乔治·梅里爱生平这种真实的时间背景上,地理和城市风貌还是保真些好。
但是这些也没那么重要。
我本来以为《安赫利卡奇遇》会是最后一部使用古早视觉魔术技术的电影,但是本片抱着追念的情绪不但拍了火车入站和爬大钟的场面,在Isabelle跌倒后还神奇的出现了古早蒙太奇。
重现了梅里爱的视觉魔术,和他开创的“停机拍摄”技术(现代看起来你毛的太理所当然的做法,在当时代可是了不得的创新)。
还有影片开头美得冒泡的追踪长镜头。
喜欢看古早片的返祖派影迷,会是MS的soul matePS一个也算古早片的消息:Studio Galande在周五晚上22h10和周六晚上21h重映《洛奇恐怖秀》(VO,Dolby SR)。
illimite的收(le passe不收)。
cult片的爱好者不要错过哟……我一直想在大屏幕上看这片儿不知道多乐的说
文艺复兴之后教会对于科学技术的态度逐步转为积极支持(建立大学等)、基督精神中向外诉求的特质在科学研究中充分的发挥啦出来、科学规律被解释成为上帝创世时所设定的一组规则(道)、而科学可以逐步的认识这些规律、人本主义的因素得以加强并以科学主义的形式表达啦出来、来自耶路撒冷和来自雅典的2种传统在科学技术领域融合起来(正如他们曾经在神学领域中的融合那样)导演老啦之后看问题都是非常慈悲非常抽象非常普世非常温馨的~:在电影中我们看不到马克思巴尔扎克等老师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和经济制度所带来的问题、看不到速度金属所表现的技术对于人性的压力和逼迫、看不到哥德尔老师所反映的机器主义的局限性、看不到侏罗纪公园和Moon所涉及的技术伦理问题、这些东东在小娃自身强大的科学研究热情和其所栖身的人文环境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机器人最后被修好啦、车站保安最后也被感动啦)、相反:知识、图书、勤奋、探索、复杂结构这些好的东东几乎没有什么负面的因素、小女娃热情的帮助啦小男娃、图书馆为他们提供啦科研工作所需要的资料、人类社会在不断复杂化不断自动化的同时却又始终能够维持住其基本结构的合理性、机器就算再多再复杂人也完全可以hold住场面、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充满希望的:老杨老师和joan baez老师最后都要唱Amazing Grace的在电影中、代表19世纪科学水平的蒸汽机、齿轮、火车等东东被拍的非常和谐非常有美感:社会被看作是一个大的机器、人的任务是不断的努力去fix这部机器的问题、不断抑制整个系统的熵增、新教伦理和科学主义完美的融合在啦一起、导演所给出的唯一警示是2个梦:第1个梦好象是机器主义失控后对于人类的伤害(之后的2战等)、第2个梦好象是机器主义对于人的异化(小娃身体内的齿轮)和机器对于人的压迫(小娃被齿轮包围)导演以前拍过很多摇滚题材的纪录片、男小娃看上去很酷很中性很柔美很漂亮(有点象jimmy page和keith moon小时候)~、小娃越穿破衣烂衫就越酷、毛衣和呢子外衣都非常有质感、说话英国腔也很好听、裤子象AC/DC、眼睛象kurt cobain。。。
、比看上去象1个笨娃的哈里波特好多啦、女小娃象别人伸长筷子夹红烧大鱼结果被她用大眼睛狠狠瞪啦的叶问老师老婆~、总之这个电影确实很好看、3D和2D版本我们都看啦1边、大家赶紧看吧、哈:):)
从反思意义上来说,雨果对于我是一部意义非凡的片子,它在开头5分钟就让我深刻地明白:我不想看怎样的电影。
当镜头移动在特效制作出的喧闹的火车站,雨果被警察追赶, 警察洋相百出跌倒在人群中,眼神单纯的女花匠注视着跛脚的警察,一对男女在通过宠物狗进行滑稽的交往,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目光被集中在一个无比虚幻的舞台,我也许看到了影片所有的角色和伏笔,却看不到作为一个观众所追求和愿意相信的,真相。
对于风情片,我想看到属于古城巴黎独特的细节,对于剧情片,我想看到立体的人物和他们值得同情的立场;对于幻想片,我想看到孩子在新奇世界的冒险,对于动作喜剧片,我想看到成龙片里那样伴随着种种紧张的笑点……然而什么都没有,眼前的一切如此浮华空洞,仿佛一场又一场过场戏的堆砌,没有任何镜头进入了心里。
到底是为了什么,电影竟满足于童话风格的故事和彩色画面的拼接?
从头到尾我都有一种被草草糊弄的感觉,挣扎着想要逃出影院,却因为是自己出面邀请朋友观看此片,而被迫原地纠结……大家关心的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和他风情万种的巴黎城:啥都没有,大家放心。
大家关心的哥特系小正太:实在是不讨人喜欢,没啥表情,脸还脏脏的……比哈里波特差远了,也许以后能演个冷血吸血鬼什么的……见仁见智吧。
顺便一提,女主角也毫无特色,除了身为老头的养孙可以带雨果进门外对剧情毫无推动力,只是衬托了一下雨果的别扭性格……以及也没发生爱情……大家关心的3D和视觉特效以及蒸汽朋克什么的:假3D,人物部分都是2D的小片片浮在背景上。
都懂了吧。
全部背景CG味浓厚,我怀疑全部镜头为棚拍。
巴黎城的CG特效假到了家。
还有几处与其说粗糙不如说太奇怪的特效和剪辑。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幻想戏,钟楼和摄影棚的设计并无特色,火车站确实有蒸汽火车头又怎样,伪造的“蒸汽朋克”的感觉虚无缥缈。
没有动作戏。
和剧情无关的生硬的警察抓小偷的情节反复上演。。。
其余基本就是雨果这个扑克脸死鱼眼孩子在各处钟表之间游荡,以及和所有人物进行对话。
挺无聊的……于是全片腻死人的粉金色的场景和响个不停的幻想系背景音乐,你对感官还能有什么更多要求呢?
大家关心的白痴剧情,也就是被称作电影核心的那个剧情:(以下大量剧透)小表匠雨果,有强大的机械制作能力,是他爸爸生前教授他的,自从父亲死后他就边在火车站偷窃度日边继续父亲的遗作。
他的日子很苦,每天警察都会抓他,并且在这一次的行窃中,他的宝贝工程图被老头抢走了。
这个开头符合逻辑,引人期待。
于是按照正常的逻辑,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在害死父亲的势力以及邪恶老头的阻挠下,雨果最终夺回了自己的宝藏,最终制作出来的机械帮助他了解了父亲,结束了他的困苦生活并且给他的生命带来了惊喜……但是,后面的剧情每每出乎意料,而且让人想问“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本片中,雨果的父亲死得莫名其妙,也许根本没有人害死过父亲。
所有阻挠雨果前进的力量只是一个傻冒警察而已。
雨果的探险没有和他身世相连的任何使命。
雨果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能力也没有帮助他开拓自己的世界。
自从影片的一半,雨果完成了父亲的遗作后,雨果就再也没有制作过机械。
开头埋下的几个种子沉入了水底葬身鱼腹。
更为搞笑的是,全力追捕雨果的警察,追捕雨果也没有任何个人理由,我觉得完全是为了拖延影片时间,雨果的探险太顺利了简直就没有任何剧情起伏可言,所以每当雨果快要接近答案时警察就出现了,然后乱追一通,整个火车站开始表演闹剧。
尤其让我不解的一个剧情是,警察当着雨果的面误逮捕了一个可怜的小孩,把他当作小偷关起来,最后送上了去局里的马车。
此举吓雨果不浅。
他一直注视着那个小孩离开……后来,那个小孩怎么样了?
为什么我们的主人公没有去救那个小孩?
为什么他没有内疚?
为什么警察没有被(哪怕是上天)惩罚?
雨果唯一一个和警察正面冲突,并且解决自己命运的机会被放弃了,是的,对于铺垫了很久的这个反派和这段命运,主人公选择了——无视……这段剧情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警察竟然在同一个火车站里收获了他的爱情。
而且同样的,这份爱情也和主人公毫不相关。
火车站里还发生了另一段爱情,总之,这个特效稀烂的火车站发生了许多逻辑稀烂的温情叙事,就如故事的最后警察因为恋爱了心情好而放过了雨果一样不可思议。
一切的一切,都互相不联结,互相没有关系!
于是,让我们回到影片正题,那么影片想讲什么?
是的,影片有它的目的,在后半段,雨果的人生贡献给了另一个人:出场时颇为邪恶的那个老头。
原来,老头是个没落的电影导演,他想要忘掉过去的荣光。
而雨果父亲遗留的机器人在终于被雨果修好的那刻,却画出了老头当年的电影草图。
于是后面雨果和老人的孙女对历史的探索,就变成了对早期电影人的同情和致敬。
两个小孩傻兮兮眼巴巴地看着古老的胶片被放映(向我们展示这些早期电影片段实在占用了本片相当长的时间),感到自己和世界有了神奇的联结。
老头正视了自己的成就,雨果被老头收养,故事结束。
原来雨果的苦难就是为了给老头作嫁衣!
纵然雨果的父亲也是老头的崇拜者,但是,把主人公的命运出让给第三者,是不能被容忍的。
电影人顾影自怜,意在发扬电影人本身的魅力,却借助无辜小孩的好奇心和神棍技能,以近似意淫的方式自我膨胀,割裂了影片叙事的完整性,出卖了电影本身。
或许导演会辩解道:你没发现故事还有一条反战主题的暗线吗?
雨果的父亲至少是在战争期间死去的,警察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这也许成为他奋力抓小偷的理由,并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卖花女的理解而放弃了抓捕雨果的坚持,还有老头,也是因为战争才失去他的事业的呀,这些冥冥之中不都是相关联的吗?
So what? 一个故事都讲不顺,还期待观众发现什么人文关怀吗?
我们说电影可以以结构和声画为主,也可以以叙事为主,两者结合肯定是最好的,它可以严谨地表达意见,也可以浪漫地抒发情怀,但我从来没见过,剧情如此松散和无逻辑,制作如此不精致,整体如此不知所云的电影,纵然它有粉金色的钟表和(造型也弱爆了的)神奇机器人,以及巴黎和雨果这么可爱的名字,但是它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爱和冒险的体验,它没有带我们走入一个人的灵魂,它连一个故事都算不上。
我不太明白这电影的各种设置“到底是为了什么”。
补充:发完此文后才得知这个电影是在向导演乔治·梅里耶致敬,片中“有24个电影的梗”,片中的幻想电影和导演生平都是现实存在的。
“没看过这些电影的人不会看懂”。
我就奇怪,出于这个目的,为什么不干脆把这个电影拍成纪录片哩?
对于我们这些没看过梅里耶电影的人,占故事篇幅一半的雨果蹩脚的冒险,对于介绍这位导演真的有好处吗?
我还是那句话, 一个故事都讲不顺,还期待观众发现什么人文关怀吗?
致敬
= =,不知道如何评价...
看的碟,撇开3D效果的话,三星
开场前两分钟精致迷人的巴黎城着实把我深深的吸引住。致敬电影业,一系列旧电影的穿插也明显深得学院喜爱。但如同《艺术家》一般,电影不单单是靠着卖弄情怀就应该获得赞誉的。或许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更恰当?★★★
电影讲述的是电影,但感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电影
与其说是致敬老电影,不如说是借老电影来填充故事,甚至连旧时电影用滥了的俗套桥段都拿过来拼贴。而且两个小孩多少有点一脸故作老成,半点童真找不到,哪怕很喜欢阿萨。
喜欢部件运转的声音,那个小男孩儿好漂亮。
很华丽的一部电影。不得不赞叹《月球旅行记》的丰富想象,火箭插入月亮的眼睛里。前半段确实看得有点昏昏入睡,但后半段,也就是看到那些老电影时,赞叹的不得了。
a warm movie
看名字还以为是雨果的传记,悲惨世界看过多年了,想着雨果为圆明园说过的话体现着的良心,就去看了。结果完全不是那个雨果,看来以后看电影还是要先看简介和剧透。片子除了画面漂亮,一个正太一个萝莉之外毫无亮点,小孩子表演矫揉造作,情节幼稚,主次不明,剧情拖沓冗长,不符合基本的生活逻辑。
哎╮(╯▽╰)╭木有睡着算是给小男孩面子了,Asa美丽的蓝眼睛!导演真是无聊,为了所谓的3D无视情节、故事,而且就几个场景3D效果还可以,其它纯属打酱油~ 编剧也很挫,视角模糊、定位不清、情节不畅、包袱乱抖,木有主次、木有重点、木有高潮...
整个电影的场景比较绚丽,剧情很无聊。
仅仅只是对梦想、对电影的一种挚爱情怀而已。视觉效果很美丽很炫,情节竟然比不上看书来得精彩和紧抓人心。老马仍旧贯彻他的风格,注重人物的表情刻画。
不得不说是名字欺骗了我。。不过看了也不亏。。
尘封的废弃老胶片就像坏掉的机器人,需要修复者用爱心的钥匙重新开启,发条的转动就是胶片放映机的转动,钢笔的涂鸦正如电影魔术—让后人领略其魅力并发现历史。老马充分展现了他的迷影情怀,流畅的3D运动长镜头充分架起了空间感,这比起当下那些对着屏幕朝观众扔东西的3D好看多了!
无聊,无聊到我一边看这个剧一边把寝室收拾了一边。刚好收拾完这也演完了而我也没错过什么!这奥斯卡技术奖倒是应该的,很多场景美啊,截图好选择。
屎一般的剧情,屎一般的电影,屎一般的高分影评
虽然我能想到的就是像电影人们致敬,但是这部片还是很温馨的,配乐也很棒,如果不是在电影院里,如果不是3D是感觉不出来的,这部“文艺片”
精密的仪器和默片能够窥见此片背后做的巨大工作,真诚电影
挺无聊的一个故事,纯粹是对梅里埃的致敬而已。有几个镜头极其惊艳,但整部片子却拍得平庸而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