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即将结束,希望新的一年里,世界少一些战争和动乱。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疯人院”,微信号:dianyingfengrenyuan) 假如网上那些年少轻狂的“小粉红”们有一天真的成功推翻了原有的体制,建立了排外的政权,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政变为作为后人的我们展现了可能的结果。
而假如它真的实现了,那么平民们会有什么样的境遇?
改编自同名回忆录的《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下文简称《他们先杀了我父亲》)这部电影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侧面展现了这种动乱对人民的影响。
安吉丽娜·朱莉作为导演创作的电影中,我就看过这部。
之前她拍的《血与蜜之地》《坚不可摧》等影片我只是耳闻,还没怎么看。
但哪怕我不知道这是朱莉执导的电影,这部《他们先杀了我父亲》在我看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看,成色都不错。
或许朱莉作为导演,真的有点上道了。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柬埔寨“红色高棉”政变,却只是克制地展现了一个本来生活无忧无虑的柬埔寨小女孩一家人在政变时的遭遇。
这样的安排不仅基于原著的阐述视角,也基于朱莉对个人编导能力的自知之明。
朱莉作为非科班出身的转型导演,讲不好多视角、大格局的故事并不奇怪。
选择一个对主创自己以及观众更有代入感的视角作为题材的切入点,对她来说是明智的选择。
当然,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切入如果拿捏不好,成片容易变得主观、偏激且有误导倾向。
朱莉之前的电影作品是否有过这种原则性错误我不得而知,但庆幸的是,这回的《他们先杀了我父亲》没有什么刻意的政治立场,战争、政变的敌我双方都为小女孩一家带来了身心上的磨难。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摄影,说不上绝对娴熟高超,但至少也相得益彰地服务于影片的主题表达。
全片大部分镜头语言无论景别如何,都保持着和作为主角的小女孩近乎等高的角度,相当于展现小女孩眼中所看、心里所想的事物,母题很凸显;同样地,为了契合小女孩的视角,影片的画面基本上没什么特意显得灰暗、冰冷的色调,因为小女孩并不知道这是一场注定让他们家破人亡的动乱,也不知道他们下一步是走向幸福还是走向苦难,既然一切都是未知,索性影调也不需要什么明确的定性。
只有偶尔出现了几个鸟瞰航拍镜头,观众才更完整、更清楚地明白小女孩所处的环境和情形是怎样的。
我知道有人说,这片子不足以体现“红色高棉”政权哪怕万分之一的残暴、邪恶。
我当然明白,毕竟有了《残缺影像》《别以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等阐述了这段历史的相关纪录片,《他们先杀了我父亲》对历史的展现就显得微不足道。
但大家要知道,《残缺影像》的导演潘礼德也是本片的监制,那些道理难道他不懂吗?
但作为主流类型的电影,最好不过是让大家感同身受,观众只有产生共鸣了,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认识这段历史。
选择选择小孩子的视角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为什么要以小孩子的视角管中窥豹般的描述这段历史?
因为政变的不可知性在孩子的印象中尤为明显。
小孩子除非受到强制性的思想教育,否则他们不会懂什么主义、信仰和立场,他们只想着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以及小朋友们一起玩,当然还有吃好睡好。
战争一爆发、动乱一发生,孩子们只知道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吃好吃的、玩好玩的,更不知道接下来什么时候能回家、接下来家人还能不能在一起。
无家可归的小孩儿甚至只要有人能给他们一个家,基本上干什么都心甘情愿。
而说到战争,最后小女孩和其他流民躲避战火时险入雷区那场戏,真的形象地体现了战争“自食其果”的可怕:流民中除了小女孩自己,谁也不知道树林里哪块地埋了地雷,因为那都是小女孩被拉到童子军以后,和其他“小壮丁”一起埋的,而她的兄弟姐妹已经进入了雷区,生死未卜,这对她而言简直是内心上的煎熬。
然而,如果之前小女孩和她的兄弟姐妹不按照母亲的嘱咐,隐姓埋名逃出不管人死活的“劳改区”,最后被童子军收留,那么她又能否活到这一刻?
战争和政变中,平民“身不由己”的苦衷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们而言,更为刻骨铭心。
直到现在,社交网络上还有“小粉红”还在以引战、排外为乐,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战争不是玩“绝地求生”。
一旦战争真的爆发,你不一定能吃到鸡,但你很有可能宕机。
2017年即将结束,暂时想不到什么心愿,希望新的一年里,世界少一些战争和动乱吧,毕竟在人祸面前,谁也不能幸免。
中秋佳节,看了这部引起过巨大争议的电影“他们先杀了我父亲”,在人性的极恶泛滥时,世界仍然有人情味。
影片始终跟着一个七岁的柬埔寨小女孩视角推进,一个五个子女的七口之家,1975年的金边,在美国人逃走,金边沦陷于红色高棉之后,新政权驱赶老百姓离开城市,到乡村去接受再教育。
一个家庭被迫逃难和强迫劳动为主线,它的真实历史背景中,几百万家庭被迫从城市转移到乡村,被新政权奴役,进行强迫劳动和军事化教育。
电影中,纪录了离乡背井的悲惨,亲友嫌弃的世态炎凉,革命同志们的残酷无情,难得作品对这些残酷的苦难表达得不动声色,并不煽情,充分尊重了这段历史,还有死难的两百万柬埔寨老百姓,符合对悲剧的审美。
印象特别深,很有人情味的场景有这么几个: 小女孩的父亲是朗诺政权的军官,在红色高棉的统治下,属于没有生存权的群体,在劳动营中,父亲被发现真实身份之后,他意识到生命走到尽头,他平静地和家人告别,默默地拥抱妻子,孩子们,那个最后的拥抱是一个长镜头,孩子们在余生中会不断地重温这个拥抱的力量,让他们坚持住,活下去,记住一辈子。
在暴政之下,出身就带着罪与罚,反革命是遗传的,会株连到孩子。
很快地,母亲和孩子们再次告别,让他们逃出劳动营,向四个不同方向分别逃走,假称是孤儿,以此求生。
在战斗中,难民们狂奔逃生,红色高棉解放军埋设的地雷在树林里被踩响,四散的肢体……,惨烈和残酷,在银幕之外都能感觉得到寒意。
还好,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五兄弟姐妹都活过了战乱,最终,他们团圆了,温暖的结尾。
以前曾经看过一部美国记者视角的红色高棉治理下柬埔寨大屠杀的”KILLING FIELD“,少儿不宜,血腥的味道非常可怕。
艺术作品对于真实发生过的事实的揭露,不过点到为止,实际不及其万一,真实的历史,还要更加可怕几个数量级。
六七十年代生人中,可能经历过也有兴趣了解这段历史。
六七十年代共运高涨,输出革命蔚然成风。
红色高棉取得政权的过程,离不开邻国的大力支持。
然而,其生于赤而胜于黑,其反人性的邪恶本质和红色恐怖,令人发指,早已红得发黑。
在屠戮人民的效率方面,红色高棉创造了人类历史的纪录,它们的无情和残忍是空前的。
波尔布特甚至超过了斯大林,在执政四年的时间里,红色高棉屠杀了整个国家1/4的人口。
波尔布特据说是M主席最忠实的学生,曾经多次来北京学习游击战理论,实践起来更激进,更彻底,更无情,试图通过跃进跨越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方法则是通过消灭阶级,消灭反动派,消灭知识分子阶层,消灭文化,消灭宗教,这里不是指监禁,是从肉体上加以消灭- 正如习惯发明各种术语使得反人性的行为看起来比较人道和大义凛然的布尔什维克。
当然,这种灭绝人性的政权是没有生命力的,众叛亲离,即使得到了邻国的大力支持,最终,连刚结束越战的越南都看不下去了,一举击溃红色高棉,推翻了这个残暴的政权。
游击战又打了好多年才彻底灭了红色高棉,四十年来屹立不倒的柬埔寨首相洪森当年也是红色高棉的高级指挥官,无法忍受组织暴虐残忍的统治才弃暗投明的。
这是一部挺好的反战作品,原著作者翁琅的自传体小说改编,亲历者翁琅就是剧中的小女孩,JULIE的女性知识分子视角也为她的作品带来了不少温暖的亮色。
无论如何,相信本片是有文化价值的,它帮助更多人了解了四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不应该忘记那段地狱般的历史,才能更加珍惜和平和自由。
根据一个柬埔寨女作家的真实经历改编的。
安吉丽娜·朱莉导演。
这位美女演员当导演,以为一定是部《史密斯夫妇2》之类的动作片,看了以后才知道不是。
讲的是红色高棉时期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红色高棉进入金边之后,和所有的城市人一样,被驱赶到乡下,一家人在士兵的监视下,从事繁重的劳动,后父亲身份暴露被抓走。
母亲被迫让孩子们各自逃生。
几个孩子经历了艰苦的劳作、强制的洗脑、连绵的战火等诸多苦难后,最后才在难民营里安顿下来。
一说到红色高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屠杀。
以前看过的几部片子都是说的这个。
而安吉丽娜·朱莉却另辟蹊径。
选择了另外的一种视角:死亡威胁下的人们的生存状态,饥饿和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最早了解柬埔寨是从一本书开始的。
法国记者贝却敌的《沿湄公河而上》。
讲述了柬埔寨的历史,富饶的土地,保守懦弱却勤劳的民族,以及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状态的生活,印象里和今天的不丹差不多。
变化发生在1970年,为了继续扩大越南那场打不赢的战争,美国暗地指使朗诺发动军事政变,将这块中立的绿洲变为战场。
投下了几百万吨炸弹。
同时,尽管不是美国人所愿,仍然带来了一个副产品:让红色高棉做大。
早先的红色高棉是个很小的组织,其领导人波尔布特在法国接触了点共产主义理论,觉得足以在文盲遍地的柬埔寨充当知识精英了。
其实对于马列主义,他不过是个二把刀半吊子,脑子里琢磨的还是他那套农民的平均主义。
整个是一个洪秀全2.0。
在国内闹了多年,和者盖寡。
直到美国介入,红色高棉的实力才逐步壮大起来。
这其中的原因,影片中借一个人物的口这样说:“美国这些年一直在轰炸我们,有时候连续几天。
他们毁了我的房子,杀了我的牛。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支持红色高棉革命。
我们都想要一个新的柬埔寨。
”这也是安吉丽娜·朱莉对于那场灾难根源的探索。
我本人很赞同。
影片中提到了一个统计数字,美国在柬埔寨扔下270万吨炸弹。
红色高棉统治三年内共杀死了柬埔寨四分之一的人口。
对于这些数字,人们也有不同的说法和统计。
以我的经历和感觉,我宁愿相信影片中的统计。
红色高棉进入金边之后,得意于自己的成功。
进而开始实行一套极为荒唐的政策,消灭私有财产,消灭除农民之外的其它阶层。
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他们的那种共产主义。
孰不知在马列理论中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物质财富极为丰富。
而在柬埔寨那种穷地方,这套政策的最好结果充其量是退步到原始共产主义中去。
而现实是人民遭受的巨大苦难。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Loung。
观众追随着她的视角观察着发生的一切,被驱赶出城市,路上遇到的无穷尽的盘问,被迫改了名字,因为饥饿去吃甲虫,看到战争中自己被迫亲手埋下的地雷炸死的难民。
从无知到恐惧,到可悲的成熟。
她并没有看到大规模杀戮的场景,父亲被杀的画面只是她的幻景,然而她知道,父母确实是回不到自己身边了。
和父亲离别时的眼泪,寻找母亲时看到的无人的村落。
此时,人们对他人的死亡已经麻木了。
剩下的只有像狗一样生存下去的欲望和无处不在的恐惧。
那种无助和凄凉的心情,比死还可怕。
Loung在经历着这些苦难的同时,影片还不时的插进来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家庭中曾经有过的欢乐,轻歌曼舞,生日蛋糕和蜡烛。
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对于Loung来说,是那么的珍贵,那么的遥远。
那么的不可得。
Loung兄妹三人在逃难中经过一个路口,那里残留着一尊无头的佛祖。
兄妹们合手膜拜。
绝望的眼神和悲哀的祈祷令人心酸。
在这个一向全民信佛的国度中,现在虔诚的乞求平安的,只剩下这些在苦难中艰难前行的人了。
影片中还展现了一场红色高棉的文艺晚会,在黑灯瞎火中,一群战士身背冲锋枪,在台上威风凛凛,慷慨激昂,舞步铿锵,似曾相识。
闪回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以往的那种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
导演就是用这样的手法告诉我们,从柔弱到凶残的转变用不了多长时间。
还有一场打斗场面。
英姿飒爽的女教官在作示范。
陪斗的是一个满脸苦相的男人。
只见她说时迟那时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三下五除二将这个倒霉蛋打翻在地,颇有《古墓丽影》的风范。
影片中有不少风光摄影的镜头,尽管在多灾多难的柬埔寨,仍然有秀美的山河,绿色的田野,苍翠的竹林。
美极了。
影片开始,Loung的父亲和同事们在商讨局势。
我注意到,这几个人都是手提牛皮公文包,没有现在时尚的双肩背。
毕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影片结尾,描绘了吴哥窟的壮美画面,残破的吴哥窟下,夕阳在照耀,和尚们三三两两在念经,火红的袈裟分外醒目。
更勾起了我去柬埔寨一游的欲望。
顺便看看郭德纲曾毕业于此的柬大。
本人评分:7.5。
总会怀疑那些团聚,不管是三个人还是五个人,甚至在过程中我已经把团聚看成了她的想象。
那样始终是太残忍了吧,这样的团聚又包含着巨大的戏剧性,但对于战争,对于极权,像是不管多残忍的事情都会有发生的那个可能原作是回忆录,电影也是以单一角度展现。
极少的对白,孩童的视角,个体在庞大战争中的迷茫,关于私人记忆的影像化,痛苦能清晰的传达给观众,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批判就交给我们自己了
我也觉得整部电影的摄影让人如同在梦中,有可能是噩梦,有可能是美梦,梦是未知的,现实也是未知的,朱莉导演能用她多年在国外的慈善经验加上好的拍摄手法,用镜头十足的语言显现出来,不难看出这是一部诚意之作。
看电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也让我们深刻理解当时处于战争动乱年代的人们的处境和痛苦。
今早看完,翻阅很多历史背景,让人站的更高的视角去看如今的社会,会有珍惜之感。
毕竟这是脆弱的世界,也是坚强的世界。
终于找到资源看了这部朱莉拍的电影,与其说是故事片,我觉得更像纪录片,以小姑娘的视角揭示了那段历史。
之前对红色高棉很感兴趣也看了一些书和电影,朱莉这部相当克制,没有把红色高棉表现的那么残忍,以小孩子的角度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小孩的表现从刚开始的活泼,到后来的麻木,中间少了一些过渡,不过也可以理解为红色高棉的洗脑让孩子变成了机器人,就连爸爸走的时候,小女孩的反应也很冷静,是有些不合常理,但也可以理解。
最后小女孩在逃跑时看到自己当时埋下的地雷和陷阱伤害了自己同胞时,这一段表现的很好,用这种隐忍的方式衬托了红色高棉的残忍和愚蠢,很值得反思。
意识形态人类社会的血魔。
写下这个标题,觉得格外沉重。
电影看过了,总体感觉配不上这么沉重的历史话题,赤柬这个话题,以前我看过部分类似的报道,看过一个电影,烈火屠城,印象深刻。
其实,中国也发生过类似的运动,范围要相对小一些,看电影里面的一些画面,我好像看到了红歌,忠字舞(我小时候经历过社教,有印象,那个时候所有学生都不上课,就整天干这些事情),万幸没遇到过类似1951-1977这样的年代,有幸亏我们有邓领导这样有能力,有魄力的领导。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的父辈,爷爷辈,这一辈小时候如何过来的?
之所以看这部影片,无疑是冲着女神茱莉去的。
给我惊喜的是,本片讲述故事的角度是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大量的pov也给我的剧本创作给予了一定灵感。
但剧情方面,由于之前看过另一部电影《钢琴师》,讲述的也是一家人因为二战分离,最终只有男主存活的故事。
所以看此片时,我就知道故事发展一定是根据一个个家庭成员离开讲述的。
但本片最后还是给了个Happy ending,其实悲剧会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或许因为茱莉太感性吧。
本片最令我深刻的是良最后经过地雷的那一段,她想起了自己学习埋地雷的经历,那时的她根本不知道这的危害有多大,直至亲眼看到人被炸飞,才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俯拍的画面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良小心翼翼地沿着别人走过的路行进,还有人盲目地冲进,然后在良旁边被炸飞。
本片剧情上如果能再紧凑一些,缩减至一个半小时甚至更短会比较好。
至于艺术性,可能茱莉作为导演还是不够的,线索也比较单一(归因于女孩的第一视角)。
也就是我看的是125分钟,但全片是136分钟就算有片尾曲也不会十一分钟一定删减了。
我估计删的有这些。
第一几个和尚被军人拉去了不知道后果我估计枪毙了不然女孩为什么会幻想到父亲被杀害场景呢?
第二有个同志的女儿吃了法国的药品被认为私通敌对分子拉去绑起来,我估计也是枪毙。
而我看见评论有个别人士声称影片美化什么美帝。
影片中压根儿就没任何一个美国人的人物出现。
连吃西糕点和游乐园游玩以及妈妈敷面膜这些都被仇富分子认为是罪恶那我真的无语这些仇富人士。
这些人估计和影片中的赤柬军人一样。
这是朱莉的成熟作品,视角都很精心的设计,都是小孩本身的视角。
极多的小孩面部特写。
小孩呆滞到麻木的表情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前边生活幸福的时候,应该表情丰富,没有。
后边非人待遇,应该有的波动,没有。
但是被折磨到麻木,没有表情随波逐流,这个正好有。
朱莉作为全球一线的大明星,干了点好事。
批判红色高棉的残酷政权。
有公德心。
全片没有一个什么伟光正的白人跳出来救世,加分。
朱莉自己没有上来嘚瑟,加分。
像《反派影评》总结的,没有旁白,强化感受力,加分。
虽然朱莉的导演水平平平无奇,但是人家会选材。
会玩,会冲奖,这就很精明。
这类影片其实核心都落在批判和人道主义关怀。
批判这个方面有历史争议,搁置不提。
就人道主义关怀来说,就应该推荐。
我们不推荐人道主义关怀,难道推荐屠杀正义吗?
3.5 没有看到我期待的东西,但看到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一颗真诚的心。另外,那些笼中之鸟是永远不会理解翅膀的意义与天空的广阔的。
她可太会拍流水账了。
悲伤流水账
拍的太差了,朱莉缺少做导演的能力。用流水账一样毫无技巧的叙事方式竟然还没讲明白故事,太多重复的意像,滥用特写、升格镜头和配乐,剪辑也是一塌糊涂,毫无节奏感。红色高棉现在又不是什么禁忌,是个人就能批判一番,题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红灾下的人民,生活如同监牢。电影从小女孩的视角出发,剧情平铺直叙,去血腥恐怖,默默的注视着发生的一切。
zzzq, pos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拍东南亚全部是自然饱和度拉满,非要把叶子拍的绿油油。西方拍东南亚老是这种滤镜。你要想宣传大家远离某势力可以,OK,能不能老老实实拍纪录片,拍不好剧情片就别拍。
爸爸的样子特别动人
有这时间还是多陪陪自己收养的孩子吧
去过柬埔寨,对红色高棉略知一二,看完影片内心无法平静。曾经的柬埔寨也是一个鲜艳明亮的国家,在高压恐怖的氛围下逐渐变得暗淡无光,穿着那种用浆果染黑的衣服,心情也会变得逐渐阴郁起来。女主全程几乎没有台词,为数不多的台词都是在为所谓的革命喊口号或者是在寻找同伴,那种绝望的口吻在不停拍打着我的内心。女主角无疑是幸运的,在经历的战争后还可以和自己的兄弟姐们团聚,并且大家都安然无恙,这或许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影片色彩由明转暗再到明,象征着柬埔寨这个国家的历史轨迹。真实中的柬埔寨,其实还是有很多不堪入目的场景,当我亲身在街头吃着那些油炸过的昆虫,开心的拍照发朋友圈的时候,哪里可以想到还曾有过这样一段黑暗的历史?愿柬埔寨越来越好,愿世界间不再有战争,愿世界和平。
整部电影毫无高潮,平淡如水
都在杀害,受苦的总是最弱小的人
总感觉拍得有点轻,情节太简化了,那种沉痛和巨大的悲伤少了个推力
看了大家的评论感觉我get的不在一个点上。经历先前这三年,如今时不时就在思考如电影中的可怕场景将来会降临在我们头上。在掌控一切的集体面前,形同蝼蚁的普通个体除了战战兢兢蜷曲在权力之下,还能有什么办法来保护孩子,保护家人,和保护自己?
小女孩和摄影那么加分还能那么难看,这部片也好意思送审奥斯卡???
怎么评价呢,可能最大败笔就是导演的表现力吧,感觉对不起这个事件题材,保守得可以在任何审核尺度下上映,但是你说以一个孩子的回忆视角来看吧,确实也就这点高度,电影确实做到了不夹带私货的平叙诉说,但寡淡至极,挑剔点,甚至感受不到那种战争下的极惨状况。总体来说,跟想象不一样~~~
因为有记忆,所以才不会重蹈覆辙
影片采用孩子的视角来叙事,对话少,迷惑多。对柬埔寨观众来说,因为了解自己国家的那段历史,会更感同深受。对于其它国家的观众,恐怕也只是个简单得暴政故事。
所以说要因地制宜,高棉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就是两个团体要完全的区分,日本的军国主义,高棉的共产主义,印尼的自由主义,就是人类的毒瘤。
电影拍出了一个女孩眼中的红色高棉的恐怖,可惜对整体感的表现还稍微差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