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儿与歌声》很多时候,是在悲伤状态下的,因为他们狼奔豕突的“都市生活”,更因为家乡那风景迷人但缺少温情的留守——影片的镜头,对准的是一群无法在城市正常生活,同时也无法在留守之地得到更好眷顾的少年,以及他们的人生。
很多时候是有疑惑的,为什么让宇宙飞船上天?
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为什么要展现他们的悲惨?
为什么不是直接号召捐款?
或许,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下一代不再因生活而分离吧——这个时代,太多匆忙,太多离别,其实都是以更好的生活为借口的,为了更好的生活,离开了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为了更好的生活,忍受现在难以忍受的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只能在电话中对孩子说,我又回不去了……那么,终极疑问: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
对于离家出走的范大强而言,能吃一个夹菜的烧饼应该就是美好生活,而对于他的“朋友”吴增而言,能有一个固定的桥洞遮风避雨睡觉,大概就是美好生活,而对于妹妹范心明而言,能牵着哥哥的手,就是幸福生活。
影片中的范大强因为被误解偷手机而离家出走到城市中寻找父亲,父亲没有找到,却自认为找到了失散的“妹妹”,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成功解救女孩,并踏上归程。
有那么一瞬,那个跟在车后奔跑着说不要忘了自己叫吴增的少年,真的让人泪目,为少年倾其所有的友情义气,也为这荒凉城市仅剩的一点善良。
失明的奶奶,再加上捡回来的失明的妹妹,范大强的生活仿佛笼罩在黑暗之中,而支教的老师,则是点亮村庄的一抹新的亮色,他替大强找回了清白,也让他找回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总觉得,她们都是拯救世界的天使——是的,在这部影片中,尽管会有悲伤,但每个人,都是积极的昂扬的阳光的。
拯救一个人是简单的,但该如何拯救一个生活日渐崩塌的群体呢?
影片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场极具轰动效应的演唱会,孩子们脱掉泥水沾染的衣服,换上干净的整齐的舞台装,在聚光灯下,唱出了对这个世界的渴望,也为自己迎来了治疗的机会。
这部影片,其实就是一个为“失明”的人找到光明出路的故事,范大强其实是最好的例子,妹妹看不到文字,就把字刻在泥上烧成模具,让妹妹摸着学习,这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早已没有最初的彷徨,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向往,以及实际行动。
《花儿与歌声》不煽情也不贩卖苦难,影片将现实的冷酷和艰难摆在所有人眼前,看着你去努力想办法解决,这才是它的真实态度,鼓励那些坚持和努力的人,即使留守,但也永不言弃,上一代人因为努力生活而分离,他们这一代人,则努力,为了不再因为生活而分离。
钓龙虾、捏泥人、放....这样的童年看起来也很美好啊!看了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瞬间就被带入了小山村里那种宁静美好的氛围里,小朋友们那么可爱、纯真\,灵动。
看着小朋友们围在一起唱歌、组团去钓龙虾、躺在山坡上放....感觉这样的童年生活比现在的孩子们每天抱着手机平板把眼睛都看到近视的童年娱乐强太多了!
提起留守儿童,大家并不陌生,是当下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并不少。
在央视的“走基层”节目里,就有大量报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们从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以留守儿童为原型的影片《花儿与歌声》,即将登陆全国影院,影片将镜头对准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透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音乐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将留守儿童的故事和心声,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花儿与歌声》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大强为找爸爸而离家出走,跑到了陌生的大城市,偶然间救下了失明的小女孩心明,女孩的身世与大强从小分开的妹妹十分相似,大强带着心明回到家,俩人一起学习和生活,得知心明的眼睛有救后,大强想方设法筹钱帮助心明恢复光明,而看似不多的1万元治疗费,对这个入不敷出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令大强和心明左右为难……
片中的主人公大强和心明,说来都是留守儿童的代表。
大强的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面,好不容易回趟家,又因为工作的原因将归期延后,父子俩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而心明的情况要更为复杂的多,被亲生母亲遗弃,遇到了好心的大强,跟随大强回到了山村,和大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每天和同学一起上下学,年纪不大的她却心有千千结,内心深处仍旧是伤痕累累,无奈的生母、狠心的继父,都成为她生命中挥之不去的痛。
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也不发达,生活在山村里的孩子,不光消息闭塞,娱乐活动也是凤毛麟角。
音乐,就成为舒缓孩子烦躁情绪的特有生活方式。
清脆的独唱,熟练的合唱,稚气未脱的嗓音,悠扬婉转的歌声,汇集成一首留守儿童交响曲。
优美的曲调,不光飞出了学校,飞到了森林和田野,更是飞到了电视机前,飞到了电视观众的身边,不光传达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更由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影片用写实的故事和大量的情节,展示了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
家中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孩子们不得不辍学回家干农活;为了能跟远在他乡的父母视频通话,老师的手机竟不翼而飞,找不到踪影;尽管父亲给了不少零用钱,但孩子一个人在家仍旧感到孤单和害怕。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也是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也盼望着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年一次的见面和零用钱上的慷慨奖励,对他们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
笔者作为家长,也有自己的孩子。
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在平常不过的事。
而在电影里,对于大强和他的同学来说,却成为一种奢望,孤独的心绪、寂寞的眼神、落寞的神情,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们。
影片也是在告诉我们的家长朋友,挣钱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更重要,千万别为了挣钱,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钱什么时候都能挣。
当下的影院里,大片似乎成了观众看电影的首选,枪战、悬疑、动作、科幻、古装,大银幕上充斥着不同风格的爆米花似的影片。
而一些能够直面社会问题的作品,一些题材鲜见又直抵人心的故事,却往往乏人问津,甚至有沦为炮灰的危险。
《花儿与歌声》,作为一部小成本影片,直面留守儿童的喜与悲,大胆的将这一社会现象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带给观众,对观众内心的冲击,是其他影片都不能达到的。
对外出打工的家长和留守在家的孩子而言,《花儿与歌声》不早不晚来得正是时候。
今年一部黎巴嫩儿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何以为家》的出现,打破了儿童主题电影的固有格局,开创性的以儿童的第一人称视角“控诉式”讲出了深埋内心的酸楚与不公。
以体验式关怀代替了教育式引导,引领众多观众走入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而就在今年的六一档,我们自已也创作出了一部异曲同工的儿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国外大ip和国内各种动画电影混战的儿童节战场上可谓“第三类”存在。
他就是改编自同名儿童文学小说的电影——《花儿与歌声》。
该片聚焦国内特殊儿童群体,讲述了负气出走寻找父亲庇佑的范大强(刘晨毅饰)偶遇小盲女范心明(魏歆惠饰),毅然认作妹妹,带她回家乡,陪伴她走进校园,并在支教老师高虹(赵倪僮饰)的帮助下,盲妹妹发挥音乐天赋,最终迎来人生新希望的暖心故事。
看着预告片中的几个小朋友,个个都有自己的故事。
小小年纪就颇有担当的哥哥范大强,让人看到了属于山村孩子的真善美......眼盲却内心积极乐观的小女孩心明,怀揣着自己的音乐梦,虽然眼前是一片黑暗,却也用梦想给自己点起了一盏明灯。
在这样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故事里,盲女心明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过程中却也饱含了许多“无声控诉”。
虽然有音乐的陪伴、哥哥的陪伴、老师同学的陪伴,但听着小女孩近乎艳羡的话语“听说爸爸可有力气了是吗?
”,就能体会到缺少了父母陪伴孩子们的心酸。
这便是她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触,相信这部电影不仅会给小朋友们带来成长启示,也会让很多已为父母的成年人感触颇多。
为什么一个小孩出门还能捡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妹妹,为什么这么烂的片子别人骂了要删别人影评,就承受不住辱骂对吗,写这几个字还真的是浪费我的时间。
还不够140个字那我继续骂,这个片子已经是小成本电影了,不要欺骗观众和自己了,电影票房能收回本就不错了!!
还有让演员们练练台词吧!
小孩生硬大人也那样!
人这一辈子,好的光景有限,青春期算是一个,因为每个人可能都会觉自己无所不能。
童年时期也算一个,珍贵,无忧无虑,也是人之初满眼都是美好的阶段。
相比于青春期,童年时期对一个人三观建立,打基础的时候,它比青春期更为重要。
都说现在的孩子幸福,的确,现在的好多家长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努力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前一阵不还有报道说,张柏芝每月交三万校车费还是要亲自送儿子们上学,这是因为她不想错过孩子的每一段时光,甚至是去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光,都是让她觉得最珍贵的,错过就无法重来的。
有家长陪的孩子各有各的幸福,没有家长陪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
电影《花儿与歌声》就向我们展示了当下一群留守儿童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在当下这个社会,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生活跟我们想象得不同。
如果说所有家长都在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完美童年,那么他们的童年注定是有缺憾的。
这样一部带着责任感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多,耿直得有点扎心。
剧中的兄妹俩大强和心明是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包括他们所在的小乡村,整个村里几乎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
最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不是别人,是他们的老师。
这些乡村教师就好像是一道光,照亮了这些孩子的未来之路,也让他们有方法能接触到乡村以外的世界。
无疑,这些乡村教师是影片中最可爱的人,他们扮演了一部分父母的角色,却也无法完全替代父母的位置。
片中,大强经常给妹妹心明讲爸爸的故事,什么能抗200斤大米,还经常坐在父亲常坐的位置上,这些细节都能看出,大强对父亲的思念,对父爱的渴望。
片中的大强和心明都格外懂事,其实这是作为成年人的所长最不想看到的,也是最扎心的。
当一个孩子事事想的周全,过于懂事,这是做为成年人的失败。
就像片中的心明,不想动用奶奶买药的钱给自己治眼睛;不想要新衣服怕穿上新衣服就会被遗弃;独自去找小羊想让它们回到妈妈的怀抱,并不是她天生懂事,而是她经历了太多她这个年纪不该经历的伤害。
小孩子就是这样,白纸一般,你给他的是快乐他就是快乐的,你给他的是伤害他还是试图去理解你。
作为成年人,我们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以种种理由将这种责任与压力转嫁给孩子。
快乐成长快乐玩耍才是小孩子的责任啊!
虽然说小孩子怎么都能长大,但这样如同孤儿一样的成长方式真的对他们的未来没有影响吗?
就算没有影响,作为父母,就真的值得去放弃一段这样的时光而去创造所谓的物质条件吗?
孩子终将会长大,会离开父母的庇护,去过独立的生活,到那一天才真的是想留都留不住,想看都抓不到人,想清楚这一点的父母可能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长大吧。
儿童节带孩子看什么电影,似乎成为了每一位家长心中不好抉择的难题。
因为目前电影市场上真正适合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看的电影并不多。
有些动画电影过于低幼,很多大孩子和家长都会不屑于看;有些主打亲情的电影,大多数孩子们可能又看不懂。
而适合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看的电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电影《花儿与歌声》从留守儿童的视角亲身做了示范。
电影《花儿与歌声》是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制作的,这部电影作品也获得了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荣誉。
这部电影作品的创作是来源于河南作家孟宪明的长篇同名小说,是真正聚焦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学作品。
从这些背景中我们看出这部电影所要传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正向的,尤其是适合城市里的家长带上孩子一起看,看看留守儿童们是如何度过艰难的日子,既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珍惜,又能与其他小朋友共情,了解到“陪伴”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故事开始,是离家出走的五年级学生范大强,偶遇到了自己的盲妹妹心明,他赶紧把盲妹妹带回了家,因为妹妹看不见,所以哥哥大强一直试图给妹妹讲述美丽的景色,描绘他眼中的世界;并且大强还把妹妹带到了学校,因为眼睛看不见,她遭到了同学的嘲笑,但却意外的被支教老师发现了她唱歌的天赋。
的确,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的宠儿,他们各有各的可爱,各有各的天赋,虽然心明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的心是善良的,她有要好的朋友,她对世界充满幻想,她也有自己的理想,那便是“我要唱歌”。
谁说农村的孩子就不能有梦想呢?
即便父母不再身旁,孩子依然是在一天天变长大、变懂事,他们最需要是就是有人走入他们的世界。
留守儿童们因为父母们都不在身旁,所以鲜少真的有人跟他们沟通,留在村里照看孩子的老人大多也没办法与孩子进行太多思想上的交流了,这时候,支教老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片中的孩子们,遇到了好老师。
高虹老师不仅长得漂亮,心地又善良,她每天除了教会孩子们知识,更多的时候她都在观察这群孩子,哪个孩子不开心了?
家里遭遇了困哪?
比如片中那个“被偷手机”的孩子为什么拿着老师的手机等等,一系列细枝末节的小事都被高虹一一找到了答案。
此时的老师就像孩子们的父母一样,陪伴着他们,才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于让观众同情故事中的主人公,而是从始至终传递出“陪伴”这个概念,并且影片的幕后创作者希望5月31日能够成为“家庭陪伴日”,就在儿童节前夕,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家长们,能否抽时间陪陪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询问孩子的梦想,与他们一起对抗生活中的难题,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部留守儿童主题的电影作品,不浮于表面,真正的把故事讲述的有深度又有温度,《花儿与歌声》的确值得一看。
30年没有看电影了,回到电影院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此片描写了大别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故事,观后第一感觉是非常真诚、气息纯朴,没有故弄玄虚的情节。
细想起来,寓意十分深刻,每个主角都有一个故事。
校长,在此山区教育几十年,曾经的女朋友分手离开,到此还是孤身一人,以校为家。
支教老师高虹,新一代的老师,用爱心鼓励每个留守儿童上学,用音乐淘冶学生情操,积极向上,十分难得。
主角儿童心明,先天失明,父母离异跟随母亲,她妈怕被继父打死,让她穿上新衣服后将她丢掉,逼一个6岁的失眠儿童自谋生路。
巧合的是被她亲哥领回家。
后来,高老师联系医院,全家、全村、全校,乃至全社会筹款为她复明,十分感人,回想起仍然热泪盈眶。
我们常说,音乐是梦想的翅膀,儿童,则是挥着翅膀的天使,因此,音乐对儿童来说,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可以陶冶情操、开阔心扉、激发潜能、放飞希望……一直以来,在影视界,也有许多的优秀儿童音乐作品诞生,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等等,都给观众带来太多美的享受和难忘的记忆。
但反观国内,儿童题材的音乐电影,却鲜有看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幸而,即将公映的《花儿与歌声》,则用歌唱,将我们带入到了充满芬芳的乡间,让我们感受到了纯真的天籁之声,这是一部值得强力推荐的作品。
《花儿与歌声》定档于5月31日,绽放于六一儿童节,虽然影片的故事着眼于留守儿童,着眼于田野生活,着眼于乡村教师与儿童之间的相处关系,但透过这些世间的情感,影片中的多首歌曲,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自幼失明,又被拐走的女童心明,在被哥哥大强从都市街头寻找到,带回故乡之后,便开始用歌声,来抒发内心的美好,她经常哼唱的那首"蓝天是白云的家,土地是禾苗的家,竹林是小鸟的家,心明是心明的家",虽然稚嫩,虽然没有什么配器伴奏,却胜在天然与淳朴,可谓是格外走心了。
我们常说"原生态",究竟什么是原生态?
心明无疑在用她的声音,为"原生态"进行注解。
在这部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歌曲,还有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与教唱下,学会的那首《田园行》:"瓦舍矮,田埂短……",一群淳朴的孩子们,围坐在田间地头,徜徉在河边溪旁,嬉戏在草丛漫地……这是一个没有被现代都市的电子产品所侵袭的世界,这是一个没有被废气废水所污染的天堂,爱心满满的老师,破旧的风琴,简单的伴奏,却能瞬间将人带到了惠风和畅的田野之中,陶醉其中,真的有宠辱皆忘之感。
这,便是音乐的治愈能量,歌唱的抚慰功能,也是《花儿与歌声》这部电影,所带来的心灵涤荡之力。
影片的片名《花儿与歌声》,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内蕴。
从字面意思可以了解,其中的"花儿",意指片中可爱的孩子们,但我们也知道,在西北地区,也往往将民歌小调凑称为"花儿",因此,"花儿"与"歌声"在这里,也有了一语双关之妙。
而这部影片所描绘及呈现的,则是中原民谣里的花儿与少年,这里有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也有质朴憨厚的风土人情,片中无论是众多的儿童角色,还是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成人,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许多耿直与坦诚,这正是当今时代,宝贵而稀缺的正直与热情。
《花儿与歌声》的故事,改编自著名剧作家,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孟宪明老师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从出版开始,就已经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此次被影像化,更是将那连绵起伏的麦地,那金灿灿的油菜花,那近处的流水,远处的小山,都一一用声音和画面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幅绝美的动态画卷,除却片中悦耳的音乐、动人的故事不说,就片中的风景,也是美到让人心醉,这是一部艺术水准很高的影片,也是一部看过之后,能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影片,而影片的宗旨,则是在呼唤亲情的回归,其社会意义,更甚于精神价值。
文/木易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都选择跻身于大城市的拼搏奋斗中,而与此同时因为条件限制,难免会出现老人与小孩子相依为命的现象,少有影视作品去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而电影《花儿与歌声》正是聚焦孩子的视角,用浪漫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暖心的故事。
《花儿与歌声》是由蕾子导演执导,一群孩子们作为主角的电影。
影片全程克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镜头调度赋予电影更单纯更为浪漫的意境。
同学间无邪的天真,师生间动容的感人,美好误会的兄妹情以及父母与子女间久而别离的亲情等等,这些情感的表露质朴而简约,尤为触动人心。
小男主大强自幼父母离婚,又因父亲常年在外漂泊打工,与患有眼疾的奶奶相伴相依。
往往大众对单亲孩子的认知总会觉得没有完整的家庭,得不到该有的爱,孩子的心理成长一定会受到影响,在我们生活中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最容易走向极端,或是倾向暴力、孤僻,又或是有着本不属于他的成熟,两个极端都叫人心酸。
而大强则属于后者,五年级的他本该好好享受自己的贪玩童年,却被生活逼迫撑起了一个家的希望。
尤其对“妹妹”心明,与亲生妹妹同样的名字同样的年纪又相同的先天眼疾,让大强瞬间就认定了这个被抛弃的小女孩就是他妹妹,呼之欲出的就是他身为哥哥的责任,将无微不至的爱给了心明。
于现实这可能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但转身背后却是充满希望的温暖,正如电影《小偷家族》中所说,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家人。
在这些孩子中不只有大强是如此遭遇,他们多数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亲相见可能是一年一次,甚至是三年一次,他们也许调皮也许平静稳重,但每次一个人回到家中,总会默然伤感变得孤僻,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他们需要的并不多,比起奢侈的礼物,足够多的零花钱,我想时常见到爸爸妈妈便足矣,反过来站在父母的角度,可以看到孩子茁壮成长的足迹,何尝又不是一种最简单不过的小幸福呢。
当然电影中最为让人触动的是小心明,即使老天爷的不公让她先天失明,但她却像太阳一般给着观众无限温暖和希望。
“大地是黑色的,太阳也是黑色的,唯有看到哥哥(大强)才是有颜色的”,兄妹二人的对话之间,几句简单的言语却表明出了心明的内心世界,岂止是眼睛上的失明,被抛弃的孩子更是接近了死亡距离。
心明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太多的失意,但她并没因此而绝望,而是选择去拥抱被误会的幸福并紧紧抓牢。
光是小女孩扬起笑容的嘴角就足以治愈观众的心灵,更别说她天籁般的声音唱响整个村落,如一缕阳光从银幕中照耀出来,温暖现场每一个观众。
《花儿与歌声》真心一部温暖的电影。
呼吁家长朋友们,工作再忙再累也不要忘了留下时间陪伴家中孩子,珍惜最简单的小幸福时光!
孩子的成长,需要引起社会,家庭的重视,立意很高!
真心不错,《花儿与歌声》不煽情也不贩卖苦难,影片将现实的冷酷和艰难摆在所有人眼前,看着你去努力想办法解决,这才是它的真实态度,鼓励那些坚持和努力的人,即使留守,但也永不言弃,上一代人因为努力生活而分离,他们这一代人,则努力,为了不再因为生活而分离。
非常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
很好很有意义的影片
多关爱留守儿童
190509新校区观影初剪版,受众不明确,内容更像是边城式的,浓浓的善意,脱离现实
触动心灵,令人深思,感染力非常强的作品,含着热泪看完……希望大家都能看看,全社都来关注所有儿童,为祖国的明天昌盛祥和,贡献自己可以力量!
挺好的看了引人深思,父母带着孩子去看可以引导孩子。大家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给她们关爱。
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很适合带着孩子一起去观影
非常好看的一部儿童电影,反应了留守儿童在家有多么的艰难困苦,现在城市的小孩有几个能吃得了这种苦啊!
励志片,非常推荐家长带孩子一起看,尤其是留守儿童或离婚家庭的孩子。
孩子观影后,深受感染,很感动哭了
用最接地气的故事,呼唤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让我们重新忖量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看着片中那些孩子们的可爱笑脸,我们却抑制不住地流下眼泪,感叹生活艰辛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什么是爱的教育。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沉思,留在脑海的是留守儿童期待父母归来的眼神,是社会群众对心明的帮助,是哥哥,心明,奶奶之间的亲情。 这部电影全影以留守儿童的为主,从哥哥找到妹妹为起点,然后通过村民,伙伴,社会的捐款,使心明眼睛得以治疗,最后孩子们站上舞台,唱出心之歌。这些孩子都很出色,眼神戏,哭戏等各方面都很到位。剧情不拖沓,有情节起伏,让人不自觉身临其境。 这部电影也让我知道了农村的穷苦,也感受到了家家户户的无奈,身边的长辈看着这部影片都不禁说道:“穷苦地方的农村真的就是这样。”也让我知道了现在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且行且珍惜!!!
真实感人的电影 希望大家都去看看
兄弟姐妹骨肉亲,永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社会人民一家亲。
孩子们看了都说很感人!他们的学习环境不好!但是小朋友们都非常友好!
一部感人的电影,让人感觉到心灵的纯洁,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好看
昨晚看了电影《花儿与歌声》,今天脑海中还闪现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在眼前悄然闪现。这画面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歌声,也有温暖。拯救小鱼时,孩子们的善良率真是那样可贵;担心老师生病时,孩子们的默默守护是那么朴实;陪老师一起散步时,那月下的低吟浅唱又是何等浪漫。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掉下了眼泪,可能是因为已为人父母,电影里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但生活的环境和遭遇有着天壤之别,当下的农村,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为了改善生活基本都选择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的儿童在农村留守,他们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都成了一个巨大的现实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