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
一个四川人,大老远跑外面打仗为什么?
在汶川大地震时候,网上有这么一句话“川人不曾负国,国人绝不负川”。
带着疑惑我查了这句话的来历,是网友对川军抗战贡献的赞扬。
当时很感动,中国抗战中就是四川、广西两省名列前面的兵源地,当时只知道广西兵跟狼一样,很能打,古时就称狼兵嘛。
对于川军的观点,即装备落后,战斗多人海。
看完这部电视剧,再次查找资料了解川军,读完资料,那是一阵阵的感动。
远在内陆“天府之国”,易守难攻的四川汉子,在原来军阀刘湘的率领下,毅然决然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妻儿,穿着草鞋扛着烧火棍一样的武器从蜀道出川,杀鬼子!
这样一幅场景,在看完电视剧,每次想起,都会想到骚鸡公最后看孙和的那张脸。
这部电视剧最好的地方就是保留了川军的军阀痞气,这才是最真实的!
没粮食抢老百姓、贪恋美色、内讧、自私,这些在孙和兄弟们身上淋漓尽致,但这绝对不是本剧的失败之处,恰好这才真实反映了川军将士的面貌,真实反映当兵的面貌!
让一切尽善尽美的抗战剧到垃圾堆里去吧。
虽然川军有各种痞气,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从不贪生怕死,这比当时有些文质彬彬或者侃侃而谈、抗战屁事没干,对当兵的欺压百姓却愤愤不平的国民强很多!
这部电视剧失败的地方就是加入方琴这个角色,总感觉怪怪的让人看着很不爽,用电视剧里的话就是“瓜西西”。
总体而言,这部电视剧比当下那些抗战剧有看头,不逊色于亮剑!
可以说是国军版亮剑,这也是当下为数不多反映国军抗战、国军正面战场的电视剧,电视剧中借北路川军总司令邓锡麟之口,对国军正面战场、八路敌后游击战场也做了很客观的表述。
国军抗战的功绩,不是墨写的谎言,是血写的历史。
因为一些视频剪辑,这幾天抽空刷完了一部13年前的老剧《川军团血战到底》,总体来说观感不错。
十四年抗战期间,作为大後方的四川共有350万健儿出川抗日,伤亡64万人,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
一路上,川军因杂牌军的身份受尽白眼,单衣草鞋,补给全无,但硬是啃下了大大小小众多战役,彻底洗刷了此前军阀内战的耻辱。
特别是1938年3月的滕县保卫战,陆军第41军122师自师长王铭章以下全部牺牲,为台儿庄大捷做出了重大贡献,“川人永不负国”,绝非空话。
而这部剧正是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展现了川军的这段血泪史。
个人觉得,相比起其他的抗日剧,这部剧有以下四个优点:第一,为川军乃至国军正名。
在这部作品之前,能以比较正面的态度反映正面战场的剧作是很少的,而这部剧直接将川军当作了叙述的主体,浓墨重彩地肯定了他们及其他国军付出的贡献,同时也没有回避川军与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之间既摩擦不断又通力合作的关系。
第二,呈现川军的丰满形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军gong军化,gong军江湖化”成为了不少抗战剧的通病,很多人对“客观评价”、“有血有肉”的创作追求产生了误解。
事实上,只有川军能很大程度上满足这种创作心理,毕竟川军本来就以军纪涣散的“双枪兵”(步枪+烟枪)形象闻名,这部剧中对此也有所反映,譬如在战场上唱川剧打麻将、拉帮结派排挤新长官、行事风格保留袍哥习惯等等。
但正是这样一支军队最终在外敌面前宁折不挠、视死如归,这反而更能凸显川军男儿的血性。
第三,悲剧性的总基调。
对于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中日兵力间的悬殊,很多影视作品是揭露不足的,而在这部剧中,主角团除了男一号以外幾乎全部阵亡(原著中男一号也是死了的),真正体现了什么叫作“血战到底”。
也难怪该剧当年上映时会有观众抗议说结局太过悲惨。
第四,群像式的人物塑造。
如果说前三项优点多少还有点时代加成,那我觉得这一点时至今日依然值得称道和借鉴。
在塑造人物上,这部剧摒弃了“众星拱月”式的结构,而是给了主角团中的每个人轻重均衡的笔墨,让我们看到这些抗日英雄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有七情六欲、沾人间烟火的普通人。
李德明是盐商家的公子哥,受过大学教育,满怀报国热情,却不免纸上谈兵,有时还会倚仗团长舅舅的特权;孙和是川军老排长,关爱士卒,但染有作威作福、结党营私、克扣军饷等旧军人的种种不良作风;骚鸡公好色成性,曾因骚扰民女自断一指,肩负侦察任务时仍想着逛窑子,因伪军要对他施加宫刑一度沦为叛徒;孟光德本已退伍,重新参军是为了多挣十个大洋迎娶心爱的田寡妇,驻扎太原时仍不忘给心上人买银簪子;蒋胖娃原是个报童,参军的初衷只是想领白米、穿军装给乡里显摆,连日本在哪里都不知道……他们虽然出身各异、性格不同,却都走上了抗敌报国的道路,并最终杀身成仁,这正应验了当年的那句“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当然,这部剧的缺点还是很明显的,抛开某些神剧情节以外(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应该没有毫无神剧情节的抗日剧),它的结尾过分仓促,一些设定也存在着漏洞。
不过,鉴于川军题材作品的严重短缺以及上文提到的种种优点,它整体还是值得一看的。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希望川军的荣光能永远被後人铭记。
PS:1.女二号方琴(按地位是女二号,按戏份是女一号)的人设颇不讨喜,我很能理解添加感情戏的行为,但这个角色前期实在是可信度、说服力不足,无怪乎有人指责她是全剧“败笔”。
不过她牺牲那段还是哭得我稀里哗啦的。
2.这部剧是用普通话拍的,中间穿插一些川普,我看的则是面向川渝地区发行的川话配音版。
这两种做法都无可厚非,但我总感觉重新配音的版本带着点翻译腔。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古人诚不我欺。
这几年发现国共合作抗日的题材电视剧是越来越多了,其实在刚开始看《血战到底》的时候,我很是期待这部电视剧可不可以不要再有X路军掺和,失望!
还是看到了。
《血战到底》在黑龙江打的广告词说比《永不磨灭的番号》更震撼,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做对比,《血战到底》虽然我现在只看到12集,但是我已经觉得和《番号》是不太一样,一个打游击战,一个打正面战场,场面不可比,当然都是抗日,能站上战场的都是爷们!
不过这两部电视剧已经比起《亮剑》,《雪豹》更真实,真震撼!
小日本也并非是一击即溃,要不我们干嘛还打了个8年?
看了百度一些剧透,和电视播放的不太一样,编剧做了一些改动,就是李德明的身世交代,可能编剧想体现是整个团体而非个人英雄主义,那我就不明白了,李德明还没有出征之前,杀猪不成被猪追着跑,后面是他舅舅还是他老豆的(反正也不要紧)开枪杀了那头可怜的猪。
可是后面李德明单刀入敌营杀了五个小日本,这么大的改变也那个了吧?
难道被炸弹一炸炸通了任督二脉么?
按照这个夜袭,李德明应该是身怀武艺啊,所以这个杀猪的情节是最大的硬伤!
导演想搞笑,搞过头了还!
赶在12点前匆匆写了这个帖子,纪念南京大屠杀74周年!!!
纪念在南京大屠杀逝去的34万同胞!
纪念我们英勇无畏的抗日先烈!
勿忘国耻!!!
抛开里面那些所谓的八路,抛开那些英雄式的情节。
这部电视告诉了我们一个历史,抗日时,有350万出川保家卫国,有60万血塞疆场。
可这些历史我们又有谁知晓?
我们没有资格指责日本篡改教科书,看看自己的吧。
就比如把汉奸关进监狱里,没有收他的枪就比如群演,死亡直接把枪一撇,往后一躺还有哪来那么一言不合?
打那么多架女主做了很多很多事情,让人觉得很过分,还有好多好多人,都感觉很傻,明天可以不去死,不知道是真实的事情改编,还是有意而为之,这是个人观点但是蛮好的,细节优化一下就更好看了求求了要不然难受吐槽
是川话版就好了王讯骚鸡公太喜剧了,确实比较贴近四川人。
感觉亲切。
就是那女的太烦了简直是拖油瓶,嗯是每个电视剧必须有个女主角所?还有就是管共X产X当 啥子事 尽要编进去,不然通不过广电局的审核所。
就是这亮点看起烦。
但其他的还不错 川军那一拨人的耿直感情还是有触动人 剧情确实一般 不说那个看出来川军300多万的牺牲 哎 有点失望
首先是感觉,这里面的几个主角就是一群SB,特别是看到伏击日军少将那段,孙和让大刀队提前冲上去送死,美其名曰是看他们有没有杀鬼子的勇气......里面的几个主角,打仗一点战略战术都没有,无组织无纪律......好吧,我只能说,如果编剧就是想要塑造一种川军都是SB的形象,那他确实很成功......还有里面的剧情设计.....很多时候设计出来本来应该很感人的剧情,可我看了就是没有感动的欲望.....只觉得那些人都好做作....莫非是因为说的川普?
我觉得兴许直接说四川话效果还好点....非要整点川普....其次,战争场面上面,川军出川第一仗,协助晋绥军防守阵地的时候,刚到就遇到鬼子已经把阵地占领了,然后一群人呐喊着站成一排,一阵噼里啪啦,就把鬼子干掉了.....真TM要多假有多假.....站成那样不就是给小鬼子当活靶子么?
居然还一个都没有死.....这个BUG几乎在中国所有的战争片里面都有,已经被各种骂了,为什么这一个个导演都没有一点吸取教训的意思呢?
里面的各种炸药效果也很烂.....就这个也敢称大场面?
还自称有《血战太平洋》的特效处理团队,场面绝对震撼,呃,恕我眼拙,还真没有看出来.....
非常奇特的一部抗战剧,在北京卫视匆匆播了一轮就不见了但愿不是被禁了。
要是能在全国播一轮。
肯定火。
据说当年几十万川军背着竹篓、穿着草鞋、拿着破旧的土造步枪,匆匆忙忙北上抗日,没有交通工具、补给、卫生等后勤保障,甚至比八路还惨。
比起东方不败式的亮剑,以及那些抗日童话剧。
这部剧绝望得十分震撼,尤其是最后十几分钟,那种无望的黑暗让人如身临其境。
直面失败和惨痛,是一种勇气,也让我们更接近于真相,发现真相才有战胜现实的可能。
近些天看完了《血战到底》,和其他抗战电视剧来相比,这还是进步很大的,当然有些缺点是不可避免的,连《中国远征军》都要扯上某组织的事情,片子的主角的媳妇是个地下党总说些大话空话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片子还有个女主角,应该说是本剧极大败笔,作用只是为了拖沓剧情。
现在版本的《血战到底》有33集,中国电视的想赚钱必须长的现状是完全无法缩短的,不过本剧如果有15集的,将会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如果是一部电影,则完全可以拍成德国版《斯大林格勒》似的经典。
即便有拖沓的剧情,无所不能的某组织,即便高级军官依旧没有军事常识,低级军官和士兵不懂战术队形,营长都是机枪兵,即便敌人来之前还要有十分钟对话,这仍然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每个主角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而且片子基本像《兄弟连》一样对很多配角进行了主角化处理,是片子最为成功的部分了。
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子弹也不再长眼睛了,主角也可以是一枪打死的,而正因为这样,才让人为角色的离去而印象深刻。
片子不再像其他电视剧一样是一部英雄主义传记,而基本仅仅是小兵之间的故事,在主角当排长的时候是本剧最精彩的部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不再是只会去死的配角了,到后来当了营长基本还都是排长作风就显得大煞风景了,还不如一直拍一个拍的故事——事实上很多优秀的战争片都将人物塑造在排以下。
只有拍个人的故事,才能打动观众。
而且因为敌人不再是纯傻逼,所以也不像其他一些抗战电视剧洋溢着喜悦和胜利的欢欣,全剧的主气氛并不乐观甚至是相当悲观的,武器不如人,装备不如人,确实打不过,靠得只是官兵们英勇无畏的勇气——即使这样,也一直在失败。
他们全部牺牲换来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他们自己也没能看到。
很多人打仗是为了赶走小鬼子回家做自己想做的各种事情,对于从1931年就开始抗战的中国来说,这种想法是如此的漫长,8年或许不是很久,但是就是很多人的一生。
电视剧只讲了八个月的故事,就寄托着普通官兵们这么多天真美好的想法,试想八年,不知道这些人能不能有一个人获取实现自己的夙愿。
这是漫长无止境的战争,是无论《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等等片子的作者们永远所不能理解的,他们是有希望的作战,中国这些连国家地图都不知道的兵痞们也永远不能体会到有希望的作战是什么,他们在各方面劣势中勇敢地战斗,甚至不问结果。
据说八年抗战四川官兵有67万人伤亡,据说曾经成都有过一个川军士兵的雕像,背着草帽,穿着短裤草鞋,穿着单衣,带着一杆步枪,据说这就是当年四川军人的真实写照。
这个雕像在解放后被捣毁,这却是真的。
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只是被拍毁了。
其实若论抗日战争,中国有惨烈的消耗战,荡气回肠的歼灭战,有代价高昂的胜利,也有溃不成军的失败,什么题材都可以拍成经典,但是现在这种形式,能拍成本片这样,也是值得赞扬了。
每次我看战争片,都会想到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至少再怎么辛苦都没有当年抗日为保卫祖国的人们那么辛苦。
我们的祖国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人用血肉之躯换取的。
而今天在和平的年代,再去回顾历史,看到曾为我们打江山的老一辈们,有很多人现在的日子过的都很不好。
历史是永远不会暗淡的,它会像光照耀着我们前进。
感谢那些为新中国付出生命的人们,他们很伟大!
真是见证了明娃子的一路成长,虽然有些情节不太行,但是总体很好
我以为评分8以上起码能看,虽然是国产抗战剧,但想着万一呢。看过前面几集,啊,宝娟,我的眼睛。主角团真是sb,主角更是。不讲战略,就在那自我感动,喊口号,真是辱川了
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两年来的第一部
7.7
前五六级看着还不错,主旋律很好,不算生硬。但是到了川军第一次上战场,李明德被炮弹炸晕变怂蛋,正常的,慢慢变强就好了,但是直接开挂端了敌军的指挥部,lz看的莫名其妙。把敌人的头拿着在桌子上砸几下就死了,抗日神剧啊。还有敌军开着装甲车去劝降的那段也搞笑吧,还假借撤退拖延时间。太幼稚了。编剧导演智商在哪里啊?就这抗日神剧为啥评分这么高,豆瓣不行了吗
川军团血战到底
后半段就开始俗套,开始贬低日本军队的战术,比如步坦协同配合,轻重机枪配合,远没有好莱坞那么严谨,尊重历史。
从小的时候就不喜欢看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关键是它们太套路了,我军士兵怎么都打不死,鬼子基本笨的要日自己。比起《永不磨灭的番号》这部剧更真实,人物刻画更细腻,也让了解了抗日时期国军特别是川军的伟大牺牲。历史会见证那些勇于付出的壮举,被平静海面掩盖之下的暗涌总会惊涛拍岸而起。
说实话比壮士出川差很远,很多无聊的争吵和嚷嚷来处理冲突,看了10集看不下去了。
我认认真真看过,很好看
第一部完整看完的抗战片 虽然漏洞无数 四川话听着还是蛮爽的!感叹一下:我现在看抗战片也能花痴了... 营长傻笑的时候真好看!
一星给演员,导演拍得有气无力的,编剧写得人物面目可憎,看完我觉得是高级黑
跟着爸妈看电视剧系列~就还行~为川军正名~
这种血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物和故事总是让我欲罢不能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是青山。
李德明并不是像其他战争片里的主人公那样所向无敌,非常真实的这么一个人物。贾一平演的的确不错。非常中国爷们的一部片子,有血性!
结局太匆忙了
骚鸡公就是管不住裤裆,瓜娃子,哎~
剧情什么的就不吐槽了,结尾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