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了,但……
Ich war zuhause,我在家但是(台),我当时在家,但……,我当时在家,可是……,我曾在家,但是,I Was at Home, But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玛伦·艾格特,雅各布·拉萨尔,克拉拉·穆勒,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莉莉丝·斯坦根博格,艾伦·威廉姆斯,依尔卡·泽特,丹尼·科姆林,大卫·史崔梭德,沃尔夫冈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塞尔维亚语言:德语年份:2019
简介:电影讲述一名失踪一个星期的13岁男孩,他受到父亲死亡触发,渴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与死亡和睦共处,但他的母亲与师长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电影于2017年秋季开机,而于2018年4月开始第二波拍摄,于6月杀青。详细 >
从大声喊出manifesto那里开始令人作呕
@19bj德国影展。北京的文艺青年太硬核文艺了。这大闷片据说柏林电影节首映放到中间就走了1/3了。北京基本没人走。
2.5。有点不知所云的文艺,静态镜头穿插戏剧表演,女主也是有着难以理解的苦闷愤怒。厨房情绪爆发时不懂,俩小孩厨房的反应倒是动容。@hkiff2019
好闷啊 但我好喜欢
全英文字幕让我对于哈姆雷特排戏的台词一句都没听懂!事后才知道片名的“我”是媽媽,所以中文翻译太坑爹!导演说i was at home,but…是她写剧本时的第一句话。i was at home,but cannot control anything。坐等中文字幕!
莫名联想到罗伊安德森。中段女主突然的长片大论让我颇有意外,一方面是打破了那种规整,另一方面想的是导演莫不是在自嘲自己的演员?到最后我是整合不起来。可复制性还是高的。不是很想推崇。
#Berlinale2019# 我的个人金熊。几乎就是部日本电影,以小津的静止姿态和成濑的行走镜头组成。比《午后》大大前进了一步,用喉部发声器这样的元素轻巧地营造恐怖感和当代感。简单,细腻,情感流动从来没有因为人物极慢的行为而停滞,背着睡着的妹妹涉水的镜头可谓绝妙。与其说《哈姆雷特》是一种互文,不如说是展现了互文的无能。丹麦王子可以选择复仇或不,德国王子无血可流,甚至不会再有下一个王子了。
#德国电影展导演你是怎么做到比罗伊·安德森还要散乱一万倍的?一切情绪都浮于零散的表达中难以成河流
有点没看懂
艺术性上还行,故事性,算了没啥故事了。
文艺片看得少,读不懂导演想表达的内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环境和声音也是叙事的主角。
(01:45:01)
要麼是這個導演對電影有誤解,要麼是我對電影有誤解。
柏林导演拿得不手软,但我无法说服自己这是一部好电影。慢不是问题,表达的机械才致命,小津衣钵的情感诉求和欧洲现代的影像美学完全不兼容。105分钟的坐如针毡后,对自洽的寻找宣告失败,只有用发声器的诡异男人时不时穿破迷雾。
消失一周的儿子菲利普突然现身,阿斯特利德的暴躁也因此被触发。影片运用大量固定机位镜头,陈列式地展现阿斯特利德与子女间的关系。这样的创作意图,令观影体验如同在博物馆里做读取选择,所有的情绪都像灌注了镇静剂。
看艺术电影完全不需要捋清故事,故事完全可以不重要,娱乐功能就更不需要了,艺术电影不需要故事,也不需要跟观众共情。导演在做技巧性的展示,这种技巧本身对于职业电影人来说,会比较容易看到导演的能力和想法。在处理父亲缺失的家庭创伤故事,孩子演哈姆雷特和另一个不想要孩子的女人,每一条线都是导演主题表达的论据,剪辑逻辑就以论据完成主题表达的方式进行,可以当成纯技术性展现的电影来看了。如何多看几遍,去分析它内部的剪辑逻辑,这片子就会“非常好看”。导演的空间构图,镜头内的叙事节奏和画面内的情绪流动非常的布列松,但她在调度、风格和表达上非常的现代,就像这位女导演站在电影大师的肩膀人又前进了一步。
#HKIFF 情绪暗流(有时喷涌)的片段式电影。像动物一样相处的人,(不)表演的人和一个需要用发声器的当代柏林(欧洲)。结尾如梦境,像在米莱的油画里。
4.5,完全同意PeterCat。在中间一度忘记了声音的存在,意即首尾已藉由强听觉系统形成了通路,然后思考在声音较弱时如何与视觉影像相链接的问题。在哈姆雷特段落,我们看到了布列松主义的演进,一种迟缓的、迟缓到难以辨认的动作分解。
很安静,动物有一种灵性,动机是模糊的,影片最后,溪流和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