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以如《我一直深爱着你》这样的译名是容易让人误解的,以为这又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实际上,这也反映着我们如今的思维定式,一提到“爱”就想到男女间的爱情。
而实际上,比之于后发性的爱情来说,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那种真挚的母爱常常是不事张扬的更广泛的,更深沉的爱,而这部在2008年颇受好评的电影,就向我们表现了一种让人矛盾的母爱和令人感动的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到和解的情感之旅。
对于本片,或许可以定义一种片种叫“情感悬疑片”,这部电影确实以一个悬念贯穿,一开始便是朱丽叶特经历15年牢狱生涯后释放,来到妹妹莉家中,同时寻找工作,准备重新开始生活。
从莉的丈夫卢克的闪烁的言谈中,可以看出朱丽叶特的罪行有特别之处,而她与丈夫离婚,父母与她断绝关系的举动更加深了这一疑惑,究竟是什么罪行让她被除妹妹以外的家人抛弃?
而事后,当朱丽叶特去找工作时,面对雇主的疑惑,朱丽叶特说出了杀死自己6岁的孩子的事实,这时,一切疑惑仿佛都解开了,为什么家人将她抛弃,为什么卢克对她住在自己家中有些不满,为什么当雇主听到这一事实后让她“滚出去”。
同时,更大的悬念产生了,为什么?
为什么一个母亲会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
贯穿朱丽叶特杀子之谜的其实又是一场疗伤之旅,她需要修补与家人的关系,与旁人的关系,包括她自己的心灵。
有时候,我们常常执着与一个人的过去,非要搞清个为什么,特别对于一个曾经的“罪犯”,哪怕她已经受过惩罚,哪怕她现在那样孤独无助,过去的错已经在她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她却不去辩白什么,只是自己默默的去体味,去与旁人沟通。
我们可以理解,当卢克看到养子们与朱丽叶特接触时的紧张,可以理解他听说妻子将孩子留给朱丽叶特单独照顾时的震怒,真是因为这些,才让本片最后他与众人为朱丽叶特庆祝生日的场面无比感人,才人他主动请朱丽叶特照顾孩子的举动那么温情,这是这部电影可贵之处,一种不事张扬的沟通、宽容都渗透在生活中,没有过多的煽情。
而朱丽叶特和莉的姐妹之情则是本片最真情的流露,哪怕世界已经将朱丽叶特抛弃,哪怕她做了显的人神共愤的事情,还有莉在她的身边,接纳她,帮助她,这是给予朱丽叶特生活勇气的原动力,正是这样困境中的关怀,孤独中的依靠,让朱丽叶特慢慢走出自责和自闭,重拾生活的信心,而这也让更多人接纳了她,她甚至看到了自己的爱情。
为什么有人选择死?
这是旁观者永远无法理解的问题,片中,一个一直照顾和关心朱丽叶特的警察便突然选择了死亡,他已经没有亲人,几乎视朱丽叶特为沟通的唯一对象,所以很难说这位负责跟进出狱人员状况的警察是在帮助朱丽叶特,还是寻求她的帮助。
他唯一留念的就是南美洲的一条河流,一直计划去那里,而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自杀。
本片没有直接交待原因,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与朱丽叶特命运的交相辉映,朱丽叶特至少还有亲人伴随着疗伤止痛,而这个警察却渐渐对生活感到绝望,他感到痛苦,他感到厌倦,他选择了终结,不论什么原因,他至少自己选择了自我的终结。
而朱丽叶特杀死孩子的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一个更矛盾和纠结的真相,当一个母亲面对被病痛折磨的痛苦不堪的孩子时该如何抉择?
本片最后朱丽叶特向莉独白似的倾诉是本片的高潮之处,朱丽叶特语调低沉,悲怆,又显的节制,慢慢道出那个痛苦的过程,面对病痛,孩子只能哭嚎到虚弱的无力再哭泣,而对一个母亲这是一种莫大的煎熬,所以,她选择了终结孩子的生命,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让他“安乐”。
与其它安乐死不同的是,很多人选择安乐死是一种自我的选择,他或者求助于他人,或者自己找机会了断,而如片中警察的选择正是提出这样一个悖论,他至少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断,而对一个孩子,他没有这样复杂的意识,他只知道在快乐的日子给妈妈写下可爱的小诗,而对于知道他即将走向死亡的朱丽叶特来说,这是更大的痛,所以在“绑架”了孩子之后,在孩子已经虚弱的不能动弹后,她为孩子做出了选择,她选择给孩子永远的宁静,带着深深的爱,而这种给人以死的爱注定无法得到法律和最广泛道德伦理的宽恕。
而她的选择本身也是自我的一次殉难,她没有为自己的罪行狡辩什么,从开始到事后,“不管怎么说,我都罪大恶极,我给了他生命,却又宣告了他的死亡,我没什么好说的,解释,解释什么?
解释给谁听? 解释就是在找借口,死亡没有借口”,她选择了担当自己的罪行,她从不解释什么,因为每一次解释都将是一次回忆,每一次回忆都是又一次痛苦的经历,对于一个母亲,这太过残忍。
一个母亲有权利代孩子选择安乐死吗?
哪怕中间有那么多前提,这也注定是个充满争议的道德问题,本片没有给出答案,实际上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本片表现的那种亲情,那种宽容与和解,依然是值得每个人珍视的情感,正如比之于孤独的警察,朱丽叶特还拥有的幸运,我们还有亲人,那些常常在我们最无助孤独的时候给予我们最有力臂膀的亲人们。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dec3d9bc54030bdc8eaf438.html
影片不愠不火的讲述了一个真相,当我看到结尾的时候,随着真相的揭露,朱丽叶终于可以大声的咆哮痛哭,虽然她大声的斥责妹妹,说没有人能了解她,没有人可能帮到她。
但这一刻,我想她终于得到了解脱。
15年的想念,15年的众叛亲离,15年的孤独,15年没有人能体会的牢狱之灾。
而朱丽叶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好妹妹,遇到的都是好人。
在这样一个温情的气氛里,促使着朱丽叶终于慢慢摆脱冷漠、孤僻的本能,内心不再拒人于千里。
很多人看完影片以后都把目光停留在朱丽叶的悲苦遭遇和杀子之后的万劫不复。
而我却在影片中始终看到爱的痕迹。
是爱把朱丽叶推到了绝望悬崖的边缘,又是爱把朱丽叶拉了回来。
妹妹对姐姐多年的依恋;妹妹和妹夫对两个收养的弃子爱护有加;两个小女孩对姨妈的喜欢和亲近;无论何时只要你愿意诉说,妹夫的老爹那个可爱的老头,总会放下手中的书本认真的倾听你,即使他已不再说话;那个矛盾纠结最后一枪结束自己生命永远去旅行的警官;那个最懂朱丽叶愿意听她说话的米歇尔教授。
他们都有爱,他们都在付出爱。
甚至,谁能说朱丽叶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不是因为爱?
而她遭到了父母的离弃,也正是因为对她的爱让父母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试想,如何让两位花甲老人去接受自己的亲生女儿杀死了自己的孙子?
他们选择了逃避和抹去,可即便是在老母亲已经失忆的神志不清的时候,还能准确的叫唤着朱丽叶的名字,用亲昵的语气和慈爱的眼神。
在她的仅存的记忆里,她把女儿永远定格在小的时候,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时候。
于是后来我们看到,朱丽叶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新房,有了一个大学教授的男友,身边有自己的亲人陪伴。
纵使失去爱子的阴影和痛楚或许将永远存在,自己曾经的所作为仍将遭来异样的眼光,人情冷暖依旧。
但只要有爱,就有动力前行。
“我一直深爱着你,从不曾将你忘记”亲情是电影亘古不变的主题,如同一首诗,一幅画,隽永,刻骨,意味深长。
这部以家庭为主,讲述姐妹之间的情谊和母子之间的感人故事,虽是低成本制作,但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也贡献了她不凡的演技。
作家出身的导演,对细腻情感的把握使影片始终围绕着一种平实,淡雅的氛围。
对人物心路历程的拿捏,对人物关系递进的把握都做到了尽善尽美。
一个顶着“杀人犯”名义的姐姐暂借妹妹家,打破了妹妹一家平静的生活。
对于15年前“恶行”朱丽叶饱受内心摧残,她不愿意将真相告诉别人,用15年的青春赎罪。
如她的话所说:“解释就是找借口,而死亡没有借口,一个孩子的死亡就是最深最深的牢狱,你永远也别想出来。
”她的做法虽在法律允许之外,但对一个母亲来说却在情理之中。
孩子得了不治之症,饱受病痛的折磨,而她做的只能是让他减少痛苦,安心的离去。
15年的监狱生活使他变得沉默寡言,脾气暴躁,烟不离手。
来到妹妹家寄人篱下,妹夫的心存芥蒂和不信任,找工作的重重困难,宴会上朋友的口无遮拦一次次的伤害了她,可她早已伤痕累累的心将这些小伤口吞噬。
顶着“弑子”这两个字,该是多么的惊世骇俗。
父亲为此至死都没有原谅她,母亲失忆琐屑忘记自己有女儿,丈夫离异并指控了她……面对这一切的一切,她只能选择默默接受,有什么借口能比死亡还有力?
出狱后见到了多年为见的妹妹,一个有些尴尬的微笑,一个真诚的拥抱,姐妹俩似乎回到从前,但微妙的改变让两人都有些不适应。
妹妹对姐姐的做法始终抱有一定有其理的心态,愿意接受和认可这个姐姐。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妹妹,妹妹结婚多年不愿意生育,宁愿领养孩子也不愿拥有自己的骨肉。
在影片结尾当妹妹意外发现一张病例通知单时,知道了姐姐当年这样做的原因。
一句“看,外面多美啊”也暗示他们的苦难都将过去,迎接美好的日子。
片中花大量篇幅描写妹妹一家对朱丽叶情感的递进。
比如妹夫对朱丽叶住在他家多少有些不满,对她曾经的“罪行”反应敏感过度,不让孩子提起有关朱丽叶的往事,也不放心朱丽叶单独和孩子们相处。
随着后来的一步步了解,他开始相信朱丽叶,并主动让朱丽叶照顾孩子。
丈夫从心底的接纳姐姐,使妹妹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两个小孩对朱丽叶倒是额外的喜欢,会让朱丽叶给她讲睡前故事,会和她一起在厨房忙活。
尤其是姐妹二人弹着琴唱歌歌,大女儿在一边翩翩起舞,爷爷憨笑的掌声将一家人美好和谐的气氛刻画的细腻感人。
如果说本片成功的一半源自对真实细腻情感的刻画,另一半则来自贯穿始终的悬念。
从开头妹妹接姐姐回家,孩子的问题和父母见躲躲闪闪的眼神,遮遮捂捂的对话间可以看出,姐姐似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个秘密在朱丽叶找工作面对雇主的疑惑时,于是说出了这个有悖天理的秘密。
然而她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个疑惑随着剧情的发展层层加深,最后从一张病例,和姐妹的对话间我们才明白。
这种无声的,层层递进的悬念感比直接赤裸裸的展现悲剧的发生场景要好的多。
朱丽叶是不幸的,儿子饱受病魔摧残自己却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是让儿子减少痛苦安乐死。
但是这个做法得不到所以人的理解,自己只能默默承受。
同时朱丽叶也是幸运的,灾难使她坚定了家庭、亲人的重要性。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看片名会认为是一部爱情片,其实不然,影片是关于亲情和道德伦理的。
这部电影曾荣获2009英国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奖、2008柏林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2008欧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推荐一看。
因为爱你,我惩罚自己。
抱着悬疑心态看的,但却一直没有让人感受到紧张,全片一直带着一个问题就是她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第一次看这样的电影,日常生活为单一线来讲述主人公的故事。
看完整个骗子的感觉,就像片尾曲一样。
也许,爱从来都很平淡。
我已经开始苍老,因为爱过了你,你甚至不用知道爱你的我是谁,爱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就是一生,时光都已经不再,你比我更永恒,亲爱的没有了你就没有任何人。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严重剧透透透。。。
一个母亲,为了身患绝症的孩子不继续忍受痛苦,结束了他6岁的生命,并拒绝向法庭陈述理由,因而被判故意谋杀入狱。
电影讲述了在15年监狱生活之后,出狱的母亲怎样面对社会、亲人和过去。
听上去很有意思的题目,可仔细琢磨之下变得有些矫情。
为什么不对法庭陈述理由以争取更短的刑期呢?
是想逃避吧?
逃避面对现实和痛苦。
喜欢沉醉在被惩罚的感觉中自我折磨自我怜悯,真的是一种矫情。
不过对于会讲故事的人来说,只有不好讲的,没有不能讲的,越矫情越激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愈拧巴,愈复杂!
可这就需要更高的驾驭故事的水平,可惜《爱你长久》的导演没有做到。
他试图让一个拧巴的故事表现得轻松平常,结果是找拧巴的人没找到被精神蹂躏的痛快,喜欢轻松淡定的人,在最后揭开答案的时候只想骂人。
不过,有一个情节拍得很美:15年后,妹妹从电话机里第一次听到真相的时候,旁边女儿在小声地读着童话:“天色渐渐变化,我不知道能否赶上?
”王子问道。
他想到魔术师曾说过:“夜晚是你唯一的敌人,当世界被黑暗所笼罩,你就无法分辨阴影与迷雾的差别,只有狼可以分辨得出来,只有狼,但是,你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你那美丽的女友就永远再见了,若是你爱她的话,就赶快!
”因为王子知道,所以心中像是被刺了一下,他想象着她,在黑暗中美丽的脸庞….这大概是最切合主题,且诗意化的一个情节了。
最后,我也是因为遗世独立的克里斯丁,才去找片子看的。
她杀了孩子,用自己精准的医学知识,把一个粉嫩的脸蛋变苍白,把一个鲜活的躯体变尸体。
因此,她选择沉默,选择禁闭。
如果不结束小孩的生命,那他将苦痛,他将被迫交出自己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每个器官,交出所有尊严。
却依然难逃死亡的命运。
如果人为结束这一切,那究竟是对孩子的爱,还是强行剥夺他存在的权利?
更或者是借由杀死她自己--这个母亲,来让另一个生命有尊严地离开?
这个女人冷漠、神秘而忧郁。
她谋杀。
她服刑。
尽管表象并不可靠,但旁人依旧严厉审判,就像那个工厂头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把她撵出去。
那些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而她也不期待理解,因为死亡不可解释,无法原谅。
妹妹不知道姐姐的那些为什么,她只知道她是姐姐,她是亲人,所以在她眼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是简单粗暴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知道什么呢?
他是男人,他无法孕育生命。
唯一知道的,是在道德的两难处境中,有个女人清醒地选择了保留一个人的尊严,杀死一个人的躯体,监禁另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的心。
朱丽叶特早已给自己判了死刑,只是那个梦里缺了门牙,歪歪倒倒,乐呵呵向她走来的小妹妹让她留恋生命,所以她给自己判了缓刑。
出狱后,她听完父亲那时重病,骨瘦如柴而去世的消息后,选择了原谅父亲。
随后她跟着妹妹,像完成任务一样,去养老院看望老年痴呆的母亲。
不管小女儿如何唤妈妈,老母亲都不认得这个小女儿。
但看到朱丽叶特的那一刻,这个老人即刻改口英文叫着我的小朱丽叶特,还没等她还没回神儿,老母亲紧紧抱过自己思念成疾的朱丽叶特,叫她来亲亲。
母亲的这一抱把她抱回了童年,让她来不及原谅眼前这个老人试图将她从家庭里抹去的残忍,让她不知所措,让她恶心。
然而比母亲更残忍地是时光。
时光给一切划定期限,连这给这爱恨交集的拥抱也不放过,十数秒的时间,老母亲立马回复了“常态”--你靠在我身上干嘛!
老母亲竭力想把大女儿自己的心里抹去,从小女儿的记忆中抹去,从家庭,从社会里抹去的全部努力,在见到朱丽叶特的那一刻都化为乌有。
老母亲仿佛在后半生里,都在对女儿的爱,和对另一个母亲(朱丽叶特)的恨中受尽折磨。
她的努力必然是徒劳的,所有母亲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因为恨越发强烈,爱只会更加强烈。
朱丽叶特选择原谅面前这个神志不清的老人。
她原谅了另一个母亲。
她也原谅了自己的母亲。
警局那个离了婚说着无聊的话题的古怪中年男人再寻常不过了。
在某个平常的一天,某个平常的咖啡馆的一角,男人说自己终于决定去寻找河流的源头,朱丽叶特礼貌地点点头打哈哈,根本不在意,也没有意识到,河流的源头是一声枪响,男人自杀的枪响。
这声枪响让朱丽叶特决定醒过来。
囚徒未必在监牢里,警察未必不是罪犯。
那个平凡到不能在平凡的中年男人,也是自我监禁的囚徒。
高墙之外,都不是罪人,而是“普通人”、“正常人”吗?
如果没有善意,没有悲悯,这些人的道德观念就依然停留在儿童时期,停留在“人们不该把动物关起来,因为只有坏人才进监狱”的时期。
那些人如果存在,他们在哪里?
他们是听了朱丽叶特冷淡地说自己是因为杀人坐了15年的牢而哈哈大笑的那群人吗?
是论文答辩中的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辩解的那些学生?
还是选择不生育领养两个宝宝的小妹?
每双忧伤的眼睛,冷酷的外表、和不寻常背后,都有她或他的故事。
你我又知道什么呢?
朱丽叶特说“我在这儿”。
你在哪里?。
虽然看到快完时才知道真相,虽然不知道她儿子到底是什么病,但是觉得她丈夫真的不是人,居然这样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子。
影片开始只是觉得姐姐并不漂亮,但很有气质,实在也很好奇她怎么会杀自己的儿子。
虽然略有沉闷,但是还是坚持看完了。
母亲演得很好,那些复杂的心理状态可以感受得到,只是感受不深,也许这片子适合当母亲的看吧
因为她经常说真煽情来形容什么东西可爱天真,总之是情感流露的那种,她说了很多次,因为我不喜欢她,因为我也并不讨厌煽情这两个字,还要笼统以及以偏概全,所以,我会克制使用它,接触她。
lea~字幕有几段真正做了背景,停留了很久,一处是辅导师与罪犯相通的表述,一处是lea~~~事先看了点剧情,知道有转折。
看电影一是海报和名字、二是关键词与简介,三才是演员和导演。
这部电影三项都有所考量,才找来看,表现了一下处女座的面具。
其实并没有计划,走了一段,回头完全没走过一样,从前是跟着消失了,未来也是消失。
如果回味从前的胜于新近的,可以记录现在便于以后的以后清楚些的回忆,那时,所谓的现在清楚一些,凸现出来的,凹进大部分,更加不真实。
生活在当下一些很好:今天再坏,也比昨天好。
所以,我没有一直深爱的,羡慕她爱着她的小孩儿,她可爱的6岁的妹妹,她保护她的姐姐,以及可爱的老头。
赚人眼泪的片子会赔进去更大一部分东西,当人们细细想着什么,眼泪白白为这个流过,那个事情又会令人发笑:为不再年轻后的生活准备,如果老去,悠悠然的,也是比从前好的一天,死去的那一天便是好的最高级。
我!!!
我可以为此刻意,这完全可以。
我失去我得到我痛苦我安静,只会在某阵子想分给谁,我一直深爱的人,他最不需要分享。
分享给你,也已经是个传说,最多跟很多煽情的故事一样,你带着情绪,听听想想,深究起某段,令你发笑。
“我一直深爱着你”是太爱情的一句话。
以至于在看电影时,收到电话问我在干什么,答看电影。
什么电影呢?
要将这个片名回答给对方都会不太好意思。
其实这是跟爱情完全没有关系的电影。
好奇心在于这样一个干净冷静的中年女性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要杀死自己六岁的儿子?
因为弑子事件。
她的一生中有15年在监狱中度过。
故事从她出狱讲起。
出狱后她来到了她妹妹家生活。
是的,几乎所有人都对她的突然出现好奇,还有就是没有办法理解她的这一行为,并对她做出这样行为的动机充满了好奇心。
但这是一个封闭的女性。
她拒绝向任何人提起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种封闭对所有的好奇心产生抗体,也让这些有好奇心的人有时候气急败坏。
这些人包括她的妹夫,还有那次家庭聚会上那个自视甚高的大学教授。
可是当她真正说出事实真相时,大家都认为她在开玩笑。
影片中其实花了很多细节在透露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妻子和母亲。
在短暂的时间里,她就和小lily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让小孩变得对她依恋,能很好地操持家务,哪怕是跟家里有脑残的老年人也能有些许交流。
而且她爱读书,应该不至于是一个太偏执或狭隘的人。
究竟是什么让她做出这样令人生畏的事件呢?
而且这一事件带给她无尽的孤独和与这个世界的隔绝。
还带给她的亲人无形的压力和思想上的困惑,包括那个记录她离去的这十五年中的每一天的妹妹。
身为大学文学教师的她,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在课堂上谈论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于人类杀弑的困境时,她失控的情绪也表明了她在这一事件上的承担。
她在夫妻都没有任何生育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了不育而是领养孩子。
这些都是她的人生困境。
而所有带来这些事实的真相是,姐姐的儿子因为身患绝症,痛苦不堪,最后作为医生的母亲,选择了让自己的儿子安乐死。
她选择了不做任何辩护,走进监狱。
因为这样至少没有人打扰她的悲伤。
ps:片中讨论侯麦,让我觉得这个电影也很有侯麦电影的细腻和缓慢,还有拿些星星点点的温暖。
这是我喜欢的电影元素。
唇齿间咀嚼着法语的女演员,总是个性鲜明,迷得让人有点眩晕。
从伊莎贝尔·阿佳妮到凯瑟琳·德纳芙,从我最爱的艾曼纽·贝阿到茱莉·黛儿佩,从苏菲·玛索到奥黛丽·塔图,以及这部电影中的克莉丝汀·斯科特·托马斯,仿佛都天生地就出落了一种法国香颂的神韵。
之前看过她的《英国病人》,为此还得过奥斯卡影后提名。
我只想说,如果出轨的夫妻都能如她一般凄美,么道德和司法系统不要了也罢……她出生于英国,生长在法国,“英吉利的高贵混合着法兰西的热情”(别人这么说的),精通英法双语,演技自然也是无敌。
《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其实没有爱情,唯有亲情。
朱丽叶是一个被控谋杀亲生儿子的罪犯,刚蹲了十五年的班房出来,暂住在几乎已经成为陌生人了的妹妹家。
妹妹很喜欢姐姐,但是总觉得无法接近她;姐姐在妹妹、妹夫和领养的两个越南女儿的包围中,重新找回了亲情,逐渐卸下了心中的重担,述说出了自己一直掩盖的杀人真相。
还算是一个相当有噱头的剧本,但电影成品却是波澜不惊。
作为一部文艺片,似乎这才是它吸引人的闪光点。
幸亏它是法国电影,要是到了好莱坞,那肯定是请一线红星,然后加上悬疑、情欲、暴力;末了还要用床戏或者绯闻来加点料。
我也喜欢好莱坞,但它真的不是那个调调。
的确,如果我们观众沉不住气,或者很有可能看得索然无味或者一头雾水。
其实很多时候克制与留白,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现在很多艺术不都提倡观众自己参与么?
只不过,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已经不愿意思考了,坐下来看个电影无非是为了放松。
母亲节的时候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记得她的一句话:“解释有什么用?
解释就是借口,死亡没有借口”。
她深爱这儿子,所以才愿意结束他的痛苦,在上帝的怀抱中永生。
然后让自己万劫不复地背着骂名。
我有理由相信,每个母亲都潜藏着这样的魄力与情怀。
电影的标题,以及电影中不断出现的钢琴曲,就是出自那首好听的法语儿歌《a la claire fontaine》。
如果记不得了,请参见电影《面纱》。
Bingo!就是尚雯婕唱过的那首。
A la claire fontaine, 在清泉边 M'en allant promener 我散步 J'ai trouvé l'eau si belle 我发现泉水如此清澈 Que je m'y suis baigné 我用它清洗自己 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我爱你如此久 Jamais je ne t'oublierai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Sous les feuilles d'un chêne, 在橡树叶下 Je me suis fait sécher 我擦干自己 Sur la plus haute branche, 在最高的树枝上 Un rossignol chantait 有一只黄莺在歌唱 Chante rossignol, chante, 唱吧黄莺,唱吧 Toi qui as le cœur gai 你有一颗愉悦的心 Tu as le cœur à rire, 你的内心欢笑 Moi je l'ai à pleurer 我的心却在流泪 J'ai perdu mon amie, 我失去了我的朋友 Sans l'avoir mérité 没有缘由地 Pour un bouquet de roses, 为了一束玫瑰 Que je lui refusais 我拒绝了他 Je voudrais que la rose, 我希望那玫瑰 Fut encore au rosier 仍旧鲜艳 Et que mon amie Pierre 还有我的朋友Pierre Fut encore à m'aimer 仍旧爱我
这位导演挺有意思的,在电影中他借女主的妹妹之口说讨厌侯麦,然后他就把这部电影拍成了伯格曼+侯麦。。。有几句台词写的挺不错,尤其是最后说出真相的时候,当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只能是自己去承受,亲人再好也无能为力。女主因为极度的痛苦一直在惩罚自己,不论是在监狱还是出狱后,片尾当她向妹妹说出一切的时候看似是如释重负但她应该永远都无法逃脱心灵的牢狱了。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感动
'一个孩子的死就是最深最深的监牢,你永远别想出来',故事老早猜到了,但我就是爱看kristin的眼神和嘴角哇。真是I've loved you so long哇..
我看到这样一个人,她从黑暗的角落走到阳光下,轻声对所有爱她的人说:我一直深爱着你!
爱!爱!爱!法国人能不墨迹吗?要不是你参展,我才不要看!
“在那明丽的泉边 有我留连的脚步 看那清澈的溪水 惹我快乐地濯足 我一直深爱着你 从不曾将你忘记”
法国的电影总有这样不急不缓的,象阴影慢慢爬上你的身体,最后完全占有你的魅力
“对天空的理解都会不一样”。。也许我们需要珍惜的会比眼前的更多
真奇怪,现在的人们好像什么都知道,却不知道一条河的源头是哪里。
有啥不能说的,白白坐了15年的牢!家庭关系一团糟!这是爱么?赎罪中的伤害!!
妹妹的皮肤真好!你是支持安乐死还是不支持?这个话题的探讨永远不会结束
红唇不在,香烟和寂寥一样长久。只是用近120分钟的篇幅做一个残酷现实的伏笔,未免太久?
欣赏不了
编剧到底想表达什么?八岁的孩子到底得的什么病?如果没有真实案例支撑,那完全就是编剧的臆想,为赋新诗强说愁。女二责怪女主不把得病的事告诉大家,所以一个八岁的孩子病到无法行动了,整个家族的人都不知道?然后女主以爱的名义终结了孩子的痛苦,一个人扛下了所有,无论从逻辑还是伦理来说,这母亲不是病态是啥?
最终也没能去大银幕看,遗憾。很美,音乐也很好。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Jamais je ne t'oublierai
可惜结尾太放了,要是一直闷骚到底就完美了
不像法国片 倒更偏向瑞典、挪威的类似的北欧片。Kristin Scott Thomas 演技赞死了!!!btw有点替陀思妥耶夫斯基委屈 。
可能我没那种深度吧
kristin演的真好! 很可惜这个题材不是很吸引我呢,还有剧情简介一份“功劳”,这样的原因我早就猜到了于是就没劲。 法语现在越听越舒服了,但日常用语太快了很难跟上~ 老爷爷超可爱,我喜欢他。
恩 女主角的演技不错 可是我太烦这种充肆大段对话、节奏缓慢得发指、剪辑和技法上严重乏善可陈就爱拿人性说事的法国范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