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魔》,因为惠英红在金马奖和金像奖的双料封后而被人熟知,而这部电影其实并不好看。
节奏缓慢,视角游离,影像迷离,配以王菲的歌曲《暗涌》,在平静压抑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亲情和死亡的故事。
电影取材于真实案例,有点像前几年的《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德仔与中学生盈初尝禁果,要被盈的父母告上法庭,最终酿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故事并不复杂,关注的是叛逆的成长和纠结的责任,青春期的爱与性只是表象,影片更希望通过这两个青年及他们的家庭,洞察造成悲剧事件的深层原因。
影片的前半部讲述德仔和盈的交往,舒缓而无趣。
从盈的母亲发现避孕药开始,影片进程就像影片中事件发展一样,开始失控,直至完全失控。
养孩子就像养小鸟一样,抓得太紧了,会捏死;放得太松了,则会飞走。
两个家庭的孩子与父母之间都表面融洽,内心遥远。
乖巧的盈把偷内衣、与德仔交往作为反抗爸爸妈妈的方式,德仔和母亲的关系则更加复杂。
由于父亲缺失造成的严重而难以自控的恋母情结,他既希望摆脱母亲名为关爱实为支配的束缚真正独立,又害怕责任,渴望母亲呵护。
他既可以照顾酒醉的母亲,又只能指望母亲筹钱,两个人就是如此拧巴地生活在一起。
身体上的成熟无法掩饰其心理上的依赖,行为的叛逆解决不了性格的软弱,本该成人的德仔并“没有断奶”,偶尔流露出的暴力倾向成为其释放途径,所以悲剧发生是早晚的事情。
有一幕让我触目惊心,在事件失控后,德仔不顾一切与母亲厮打,两个人以相互伤害来表达内心既渴望摆脱又相互依赖的关系。
片名《心魔》的缘故,恐怕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马来西亚本土导演何宇恒延续了自身对底层小人物的一贯关注,可惜此次虽然野心很多,却弄巧成拙。
整部剧想要表现的内容过于丰富,既有青少年早恋,又有校园隐性暴力,还有家庭教育问题。
的确,任何一个悲剧事件都是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这些内容总有个取舍和安排的技巧,而不是无序地堆积在一起。
由于缺失清晰的叙述视角,以至于影片情节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尤其是前后两部分基本上是脱节的。
而时不时冒出的文艺腔调,更使得整部戏的节奏缓慢、拖沓,一个简单的故事也变得枯燥难懂起来。
几位主演的表现还算精彩,算是支撑了这个缺少故事性的电影,其中尤以惠英红的表演最为老练和纯熟(不过最佳女配角更合适,戏份实在不足)。
这个压抑的母亲,靠最后那段近乎静止,仅仅通过面部表情展示内心情绪变化的表演,提升了整部影片,让我想起了韩国电影《母亲》中金惠子的舞蹈。
越看似平静的方式,越蕴含无以言表的力量和魅力。
1惠红英凭借《心魔》里单亲母亲角色获得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不过这不是她第一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女主角,1982年她凭借《长辈》已经获奖。
不过后来的惠红英曾经走过一段打女的生涯。
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她在《神经侠侣》里饰演颠痢症王成(吴镇宇饰)的姐姐,朴素犹如邻人,演技来自于生活。
2《心魔》整个节奏非常台湾电影化,虽然是在马来西亚拍摄,大部分演员来自于大马。
但电影舒缓的情调和慢节奏的叙事风格,乃至音乐里慵懒的颓废,天空明灭的街景,一如台湾电影。
第一,惠红英凭借本片的挑战性的演出,一人包揽两项大奖激起我的兴趣;第二,介绍里说电影里母子二人对彼此都有强烈的占有欲望;第三,单亲家庭演绎出的社会悲剧。
如上,是吸引我的原因。
惠红英在电影里的剧情安排并不多,对话了了,不多的情节安排里,惠红英凭借准备的把握和细腻的表演把一个单亲母亲复杂的情感世界演绎较为到位。
偶尔间歇性的歇斯底里,偶尔酩酊大醉的不省人事,偶尔生活艰苦的忧郁,偶尔为儿子担心的眉头紧皱。
典型的小众电影,本片适合空暇时,一人独看
第一次的评价:感觉剧情有的部分没有看懂,但是红姐演的太好了!
(2023.1.6)修正:(2023.1.25)今天又看了《心魔》,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全部都看完了,我确实不明白,而且我非常不喜欢里面的那个女孩,我很不喜欢她在家长面前不说实话,之后很小的年纪就做那些我无法理解的事情。
德仔呢,就是很懦弱,“我不要坐牢”总是萦绕耳畔,他没有责任感,而且已经成年的他,对于一个小女孩儿都说服不了。
德仔阿妈,失败的婚姻、不富裕的生活、没出息的儿子等等等等,都被她摊上了,她好像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母爱过度呵护她的仔。
女孩的父母,也是非常冷血,对于自己的女儿根本就不了解,在教育上存在极大的问题,钱是不能解决一切的,女儿最后的结局,也有他们很大的责任……当看完这些人这些事,好像对于结局也并不是多重要了,因为电影的基调就是悲哀的,德仔阿妈“你们骗我”,真的是骗吗,还是为了掩饰自己身为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过度关爱和自己内心的心魔……最大的感想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心魔,当它无限放大后,当它不断的被我们的思想包围时,心魔就会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所有的东西都一发不可收拾。
又联想到《血观音》的片尾終……但心魔永在
闷得要死,压抑得让我几度中断播放。
不明白导演最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对人性的阴暗,扭曲的一种深层次挖掘?
总之,看完后没有思考,只有一堆的问号。
先说说金像奖吧,就《心魔》这部电影而言,惠英红并没有发挥得好到可以拿最佳女主角。
为什么前面几届的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会被大陆演员四连庄呢,除了香港实力派女星日渐凋零之外,也找不到那些苦熬多年,给个安慰奖的人选,好不容易,最近这两届,终于找到两个代表电影虽然不是最佳,但口碑及年纪经得起推敲的人选。
当然,我并不是说惠英红的演技配不上最佳,二十多年前她已经是最佳了,只是,二十多年后,她需要被再次肯定。
早在《无间道2》里面,她扮演的角色,就让我震惊,一个有如此表演张力的人,我竟然不知道她叫什么,一直在疑惑,她为什么不会大紫大红,其实是我寡闻了,甚至觉得,她是《无间道2》里面演得最好的。
她是有资格得最佳的,但不是因为《心魔》。
香港的金像奖如果再把重要奖项颁给大陆的电影及艺人,估计会打击到香港电影创作者的信心,再怎么说,香港电影有二十年的风光史。
《心魔》,深沉得有少少的喘不过气,好像一个人溺水,你本来是想表现溺水的人在通过如何辛苦的挣扎,到最后,终于浮出水面,告诉观众,在危难面前如何坚强的活下去并与困难作斗争,可你最后还是让他溺死,于是,我们就不知道,让观众看一个人怎么溺死,是要让观众领悟一个道理,挣扎是没用的?
一部电影不一定要把是非黑白说得很清楚,但电影总是有个主题的,可是《心魔》,难道你就是想说,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有一个心魔在缠绕着自己,一方面在公众场合表现得中规中距,一方面在暗地里放纵自己欲望。
如果是这个主旨,那也太单薄了点吧。
电影又名叫:At the End of Daybreak 大概的意思是“拂晓即将结束”,这是个叫人困扰的名字。
三个社会青年,杀了两个中学少女,起因是其中一对,在偷吃禁果后,被女方父母发现,除了向男方索要金钱上的赔偿,还要将其告上法庭,男方无法接受,杀了女青年。
然后结束了,你是想拍续集吗?
或许是导演过于忠于真实事件,又或者在事件的完整性上,没处理好。
我们在看一个溺水者在水中挣扎,最后死去,我得不到半点共鸣的东西。
又或许,作为一个大陆观众,我无法在一个马来西亚的华人导演身上,找到一些可以共识的东西。
盈,这个姑娘倒是多少把一个少女青春期的叛逆个性表现得分外清晰,表演到位,在偷吃禁果时表现出来对爱情的“成熟认知”,临终前被逼问时却是一副无助的神情,个性的飘忽不定不正是一个青春期少女的真实写照。
如果先看到评论,不建议去看这部电影。
焦点似乎太多了,导演却想一篮子打齐。
这方面的题材,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法超过《香港制造》和《香港有个荷里活》。
导演的功力差强人意。
在翻看《心魔》这部电影的相关资讯时,不难发现它所获的奖项基本都是演员个人的荣誉,尤其是惠英红借由此片包揽了多项最佳女主角的称号。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这并非是一部靠情节取胜的影片。
导演何宇恒虽是马来西亚新晋独立电影导演,但是查过履历表之后,可以看出事实上他一直混迹在香港娱乐圈之内,因此这部影片也具有相当一部分的港味。
横式翻看香港青春片,事实上是与台湾以及大陆不尽相同的一种风格,最好能证明的一部是两岸三地各自拍摄同剧本但不同执导的《九降风》。
在香港版本的“九降风”之《烈日当空》,所演绎的更是趋向于悲痛式的成长,是凝结在血与泪之中的绞疼。
同样,这部《心魔》之中,也暗含了这样一份情节,虽然故事的前半段用一种较为光鲜的方式表现主人公的“爱情”,但无法避免的是故事在层层递进之中开始暗淡色调,并到影片的末尾段达到故事的高潮,并以死亡和鲜血做终,也是用这样的一种极富港式腔调的风格来证明青春成长的残酷性。
这样青春成长的残酷性,同样可以再陈果的《香港制造》中得到相当好的印证。
在影片中,惠英红的表演确实可圈可点,当年以打女形象出道的她如今不如老年后开始转型文艺路线,确实是对演技的一次重点考验。
当年与其同一批的萧芳芳、郑佩佩等人都已经在文艺片上获得了肯定,此次惠英红以文艺片拿下演技奖,也证明了她老骥伏枥的雄心。
电影本身在展现了青春成长主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母题则是母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与更多港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节奏更慢,而且是全面的慢,这种过度的细嚼慢咽虽然是导演本身固有风格,但是这也绝对不是走大众路线的文艺片,观众甚至可以再每一个镜头的恍惚转移中小憩一会儿。
导演将矛盾的冲突点汇集到亲情与爱情的两端,这样的交叉也有了“魔”的产生,“魔”是为了占有和保护,“魔”也是爱的过激。
早先看到[心魔]的故事梗概,以为会像郭天王的[父子]一样,着力表现主人公居住环境之恶浊。
关注一桩谋杀案,以社会原因为进路,继之追根溯源,实乃万用良药。
“新村”之类希望渺茫的社区,发生些耸人听闻的案件,好歹算得“顺理成章”。
不过[心魔]最终没有走这个捷径。
相反,导演在有意识地淡化社会背景,自己的电影“应该是普世的,而非仅局限马来西亚,很小架子气的东西”。
这个个案的背后是原子化个体的封闭和人的软弱。
不论生在高级或者低级的社区,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缺点,平常还可以浑浑噩噩地掩盖,一俟机缘巧合,产生交集,后果便不可收拾。
若说故事结构,[心魔]倒与尔冬升导演的[早熟]有些相近。
都是因爱生恨,无疑[心魔]的后果要惨烈的多。
惠英红女士重温金像奖影后的光荣,大概是结尾时的神经质表现区分了中庸与精彩。
母子间的暧昧关系,未必会有什么大不了的破坏性,母子关系的分崩离析也没有必然性。
母亲最后诡异的“魔障”状态,应和了中文片名“心魔”。
加之对杀人实况的表现,剥光衣服以防索命的迷信,德仔在穆斯林祷告声中死去和无解的自首电话,再有(如果不是幻觉的话)突然切入的死者面孔,影片后半段笼罩在急转直下的恐怖当中。
好在正常生活的部分已经足够压抑,不至于让影片像芦苇一样一折两段。
德仔混蛋得令人发指,但是母亲无原则地庇护他。
(如导演云)到最后,他对母亲却是可以推卸责任的。
这是无奈,又是讽刺。
另一方面,盈敏感、懦弱又叛逆,需要面对冷漠的父母。
两个年轻人的感情不大“正确”,可是能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安慰,这种轻松带来了不多的浪漫场景。
对人性幽暗处的注视,可以看到这位“亚洲新星导”的追求。
说各色也好,没说挑战自我也好,总归是不甘于平庸。
何宇恒导演参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太阳雨],是一部关于残酷青春的影片,咱家下载了都快四年,最近一定借[心魔]之力观赏之。
已故的大马名导演雅诗敏在[太阳雨]里有过客串演出。
有趣的是,在[心魔]与雅诗敏执导的[单眼皮]两部影片里,最后男主角都离开人世,原因都是骑电单车出车祸。
在拍摄特辑里,何宇恒提到了侯孝贤导演对他的鼓励。
如同很多报道所说,影片的故事愿意来自于台湾的真实案件。
当他敏感地觉察到这件事的价值时,朋友们都认为这种电影拍出来没有人会愿意看。
最终还是侯孝贤导演的偶然鼓励,使他把自己的构想认真地拍出来。
如果再加上韩国投资、香港演员的因素,他的成就更可以被视为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导演的一个标本了。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4404754/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王菲版本的《暗涌》。
歌曲一开始便是一连串仿佛弹奏得无休无止的钢琴和弦音律,而后音符一个个从挤得让人喘不过气的琴声背景跳出,等你一口气憋到焦灼,王菲尖刺的嗓音才吐出一句歌词,像划过肌肤的玻璃一般,让人失控。
《心魔》就如同这曲《暗涌》,也许正是这种一致性,导演也特别选了这首歌作为全片唯一的粤语插曲。
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成的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少年杀人的事件背后,如沟渠污水一般的黑洞。
种种细节在马来西亚旖旎的风光下铺垫而起,压抑的情绪却仿佛随着让人几近窒息的炎热气候席卷而来。
一幕幕平淡的故事就这么上演,铺出的却是冷漠社会的一曲悲歌。
“就算天空再深看不出裂痕,眉头仍聚满密云” 女孩总是开启罪恶的钥匙。
如果没有盈,故事也就不会发生。
父母关心她的学业,思索着是否要让她出国念书,却不知道她规规矩矩的校服底下,其实藏着她从商店里偷来的衣服。
这件并不昂贵的衣服,如同她未熟而又不甘掌控的心。
她想要摆脱家庭的压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想要在别人的目光之外,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
所以她每天乖乖上学,放学后却穿着那件偷来的衣服,和一个无业小青年厮混在一起。
盈不愿意被忽视,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她在德仔身上找寻自己表现欲望的出口,却始终无法得到心灵上的沟通。
德仔期望得到的代替母亲的爱,她没有能力给予;而对于自己的欲望,她也并没有足够清晰的判断和勇气。
她始终无法用稚嫩的心灵和躯体撑起自己成熟的欲望,当家人说要告德仔强奸时,她立刻收起自己佯装成熟的叛逆,选择做回不谙世事的自己。
“你以前总是讲笑话给我听,现在你跟我说爱我,你变得好正经。
”年轻的女孩只是在用玩的心态过生活,一旦正经,女孩就只能逃开。
“你的心和眼口和耳亦没缘分,我都捉不紧” 丈夫跟着有钱的妹妹跑了,儿子无所事事,生活的压力让她终日用酒精麻醉自己。
失去了丈夫,母亲的世界里只剩下儿子。
她给儿子剪头发,对儿子犯下的错误视而不见。
为了儿子,她低三下四,希望让儿子躲过牢狱之灾;为了儿子,她找前夫借钱,却换来儿子的鄙视;为了儿子,她千辛万苦筹来钱,却被痛摆一道。
她的爱死心眼,甚至疯魔。
就像她剪发时用惯的剪刀,她的母爱是下意识的,是自己熬成习惯的,是强烈占有欲望下的产物。
但母亲大无畏的爱却只换来儿子更加强烈的反抗。
早已成年的儿子用尽一切方法摆脱母亲的无微不至,甚至用相同分量的恨回报母亲,冷漠、唾骂、暴打,儿子的反抗让母亲无奈,也让她更失控。
明明已一无所有,她却始终不愿承认。
直到罪恶呈现眼前,她无法再平息狂乱的内心,于是眼泪夺眶而出,为儿子,更为自己。
但最后,她笑了。
她对自己说:“你骗我的。
”“其实我再去爱惜你又有何用,难道这次我抱紧你未必落空” 男孩德仔,叛逆又软弱,骨子里头还有极其残暴的一面。
父亲的抛弃,母亲的溺爱,让德仔的心理在家庭的矛盾和压力中逐渐变得畸形。
在母亲的眼里,德仔永远是个未长大的小孩。
想要挣脱母亲保护的德仔,却又无法否认自己对母亲的依赖。
他幼稚地将跟盈的关系视作他生活的出口,这也是悲剧的源头。
当盈的家人说要告他强奸时,他只晓得向母亲喃喃道“我不想坐牢”;当母亲向父亲借钱时,他只晓得唾骂母亲的所作所为;当母亲交付巨款后却依然无法使盈的家人放弃诉讼时,他更是惊慌失措。
当盈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之时,德仔积聚到极致的恐惧终于得以爆发。
有多强大的母亲,就有多软弱的儿子。
正是由于母亲的保护和溺爱,使得德仔身上的懦弱基因被无限放大。
他恐惧,他残暴,他习惯性地逃避自身的罪恶,将错手杀人的过错,归结到母亲对他的溺爱和保护中。
在一顿暴打中,他将所有的过错宣泄在了母亲身上。
他如同那只一无是处的猫,只能在母亲的供养下可怜兮兮地生活;又如同那只被他用滚水活活烫死的老鼠,除了在笼子里绝望地挣扎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然后睁不开两眼看命运光临,然后天空又再涌起密云” 有缺憾的家庭是这样,而那些看似完美的家庭呢。
盈的父母,事业成功家庭和美,但在人性的选择上却依旧贪婪冷血。
只关心子女的学业,无视精神上的沟通。
当问题发生后便硬要找一个替罪羔羊,然后无休止地向德仔家勒索,在厚颜无耻地将钱财据为己有之后依然对德仔不依不饶。
即便是在相对纯洁的学校里,也是流言满天飞,于是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欺负学生。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人性的丑恶,对金钱的渴望,对青少年心理的忽视。
《心魔》说的不是几个人的故事,而是这些无法忽视的社会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魔障,这个社会的魔障也由此而生。
故事的结局没有答案,说到底,也不过是“然后天空又再涌起密云。
”
今天又在pps上看了部艰难晦涩的片子。
就是心魔。
其实这个在09年获大奖的时候就打算看了,但是当时听说就是一部很闷的片子,所以pass了。
今天无意看到了。
看完后果然很无趣,但是看了影评然后来回对照过后才发现这又是一部精彩藏于结局的电影。
虽然不及记忆碎片,禁闭岛之类的片子,但是当知道真正的故事和结局后才真的发现该片能在众多商业港产片中获得09金马奖,亚洲电影大奖是名副其实的。
而在pps上说此片垃圾完全不配获奖的估计是没看明白。
按照官方的内容大概是如下: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23岁的青年德仔(徐天佑 饰)与酗酒的母亲(惠英红 饰)相依为命。
除了帮衬母亲的小杂货铺,德仔平日里无所事事,与附近高中15岁的少女盈(黄明慧 饰)谈起了恋爱,并发生了性关系。
德仔与盈之间的情事被盈的父母发现,对方大发雷霆,向德仔的母亲索要一笔巨款,并威胁说要对德仔提出诉讼。
软弱的德仔惊慌失措,心急的母亲找到离婚的德仔父亲借钱,却依然无法使盈的父母放弃诉讼。
情急之下,德仔与两名朋友约了盈和其好友到郊外谈判,却没想到言语不合出手杀人。
已经一无所有的母亲,究竟该如何面对儿子闯下的这无法收场的惨剧呢?
当看完整片过后你会发现,嘿 还真的就讲的这么个故事:男女主角发生关系后,女方家长知道了像男方单亲妈妈要挟要控告,男主角在和女主角私下沟通不遂下误杀了女主角,最后成为一桩命案最后驾机车出事故死亡,留下单亲母亲在警局痛恨不已是溺爱害了孩子。
然后当仔细回味后你会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真相往往更加黑暗却更加耐人寻味,如果单单就是以上剧情那么该片可以说是只能称的上是个说教片而已,那么心魔在哪里?
心魔就是真正的真相。
关键的来了,下面贴上我自己整理的一个结尾的片段,这个片段基本上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心魔。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片子或者看过的可以讨论下。
真正的答案明天再公布吧。
真相!!
前面到是没什么,德仔与盈之间的情事被盈的父母发现,盈的父母叫他们去他家告诉他们盈的父母要控告德仔,而后德仔的母亲总觉得叫他们去没理由只是说要控告德仔,她以为对方肯定是为了勒索他们一笔钱(所以一直没有提多少钱,而后德仔问她盈的父母是不是答应了给钱就不会告他,她却没有正面回答)!
接着就表现出了德仔的懦弱,告诉她妈说他不要坐牢!
然后她在到处借钱无门的情况下找到了她的前夫,前夫居然想用借钱救彼此孩子这件事和她发生关系,她感到了无助和绝望!
于是她就精心策划了接下来发生的所有事情:她假装给德仔说那些钱已经存进了盈父母的帐户,应该不会有事了。
但接着她又告诉德仔盈的父母还是要继续告德仔。
(他就是抓住了儿子的心理,从突然觉得没事了以后接着又跌到了谷地,软弱的儿子肯定受不了这种打击,肯定是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做出非常极端的事情)于是德仔找到了盈,盈的冷漠跟不妥协严重的刺激了软弱的德仔!
(可能全部的事情盈都知道,知道她的母亲根本就没给钱,所以才会突然的这样对他)于是德仔就狠心杀死了盈!
盈在死前把事情告诉了德仔,所以他才回去和他母亲打了一架,于是开着被他母亲动做手脚的车出去,结果在下坡的时候发生了事故!
(就算德仔没杀死盈,只要德仔死了就可以让她从痛苦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不再有什么烦恼)(可能德仔就死在这次事故当中,然后她把尸体处理了;也有可能是德仔并没有死在这次事故中,但还是被狠心的母亲杀害了!
反正她把尸体处理得非常好)所以后面警方到处都抓捕不到德仔,最后警方想引诱她说出儿子的下落,她才会痛苦的笑着说:你们骗我,我儿子是不会打电话给你们的!
(因为她知道死人是不可能打电话的)
这部电影惠英红演技很惊艳,其他的就没有了
惠英紅最后的一幕就足以讓她捧得最佳女主(配)角而歸!
好琐碎好烦闷好长长
越到后面越是莫名其妙。惠英红演得比较沉,但是只有最后特写一场戏是影后级的表演。
同类型题材完败。
演技取胜
导演想说的情节甚至主题,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不必如此躲藏。
个人的悲剧,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一个看似知书达理的中产家庭贪婪的欲望是个无底洞,其女儿的自私害死了自己,心魔一词很好的诠释了两家人的心境,片名堪称完美
冲着所谓的好口碑去看的,感觉有点名不副实。
前半段很好 原声不错
就得獎演員能看看。裝什麼的最那個什麼了。
个人认为《暗涌》配在其他的地方效果更佳。
到底要说什么?
无敌烂片,,
乱
不是吧。。。就这样?或是我看这种片的能力下降了?
惠英红的演技还有王菲的《暗涌》
真没看懂,而且讨厌这种故作姿态,也不知道这片子怎么体现惠英红的演技了!要得奖早得了~这部片子是否是要弥补她之前未得奖的遗憾呢???不过真心觉得徐天佑演的好!
总觉得进展慢,然后……确实是有现实性吧,但是看着不舒服。
惠英红和徐天佑的表演隐忍却带有爆发力。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是冷漠的少女,懦弱的少年,还是贪婪的少女父母,抑或是母亲变质的占有欲?德仔杀死少女那幕与另外三个少年的说笑形成强烈反差,有时候生活就像是一本厚厚的硬皮书,沉重的让你无力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