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是一部讲述17世纪欧洲殖民者征服美洲大陆,征服印第安部落的电影。
电影中的女主角漂亮而恬静,美洲大陆美丽而宁静。
尽管影片以印第安部落的一位公主和两个英国男子的爱情和婚姻为主线,战争和屠杀为辅助线索,来完成整个叙事,可是我们从女主角的内心独白都可以感受得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历程。
我想无论是大到星球、小到蚂蚁,只要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无非有以下几种:1.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就如同两个外离的圆。
不知道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什么相同或者不同之处,因为没有接触,它们也就不会有比较。
举例来说,在人类历史开始之初,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原始人类社会与非洲大陆的原始人类社会的之间毫无联系,但是能各自独立存在。
地球与其他星球(除月亮之外)一直没有建立联系,即便去过了月球,但是由于没有生物存在,因此也谈不上是文化意义上的关联。
2.两个事物相互有同质的部分,却也有异质的部分,如同两个相交的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存在两种关系,一是冲突,二是融合。
以《美丽新世界》中的故事来说明:当新大陆并未发现之前的年月中,欧洲文明和印第安文明各自毫无瓜葛,分别独立存在,就如同上述的第一种关系。
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殖民地开始陆续来到美洲大陆,寻找财富,从而也开始了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
正如电影中的男主角在印第安部落中生活时,他内心独白的部分,他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平等的友好的人类最最珍视的情感,他甚至认为或许印第安人才具有一种真正融于自然的能力,一种真正的人之为人的原初状态。
而作为英国的探险家和殖民地开拓者,他自己的身上却是满载着野心、欲望和侵略的气息,这是一种对自然和他者征服的气质。
他甚至不愿意回到他原来的世界中。
所以说这里的文明不能用优劣来判断,因为各自有各自文明的永恒不灭的精髓。
可是当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这种判断仅仅是基于技术/战斗力量的角度来说的)碰撞的时候,它们起初是相互好奇,相互试探地接触。
就如同印第安人当中那位所谓“疯子”兴奋地去摸摸欧洲人的大炮一般。
随后有一段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战争,放火烧掉了他们的家园,不少年轻力壮的印第安人被杀死。
这也和历史上一般的结局相似,总是先进文明征服落后文明。
人类历史一直也在上演着这么一幕又一幕征服和被征服的历史。
人类的一切战争大致也可以阐明。
人类发动战争的理由,很多时候都会假以自己的文明更强大的名义,要将自己的文明“普及”给他人的理由来发动战争。
我想二战时期,希特勒肯定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肯定坚信法西斯主义是最先进的思想。
其实,中国的元代,不也是蒙古人征服汉人的历史吗?
那时的蒙古人何尝不认为自己的文明更为先进呢?
文明的融合则是两个文明相互接触之后,发生的另外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发生的一种心悦诚服的“演变”。
我想那位女主角在整个影片中完成了她整个被另一个文明“融合”的过程,因为在影片最后她还理解了欧洲文明中的“婚姻”和“丈夫”的含义。
这显然就是她主动与另外一个文明接触,并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和风俗,并加入到对方的团体中生活的一种主动融入的结果。
文明的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处处可见。
从鲜卑族主动穿上汉服,契丹、女真族人也逐渐被汉化,以及佛教文化进入中原等种种现象,都证明文明的融合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这远远要强于武力的征服。
文明的融合的过程中,包含一种自觉和自主,这是一种自觉吸收先进文化的力量和变化的驱动力。
这也是一种和谐的进程。
就以两个人的相处为例,我将两人的关系也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没有关系或相互的关系可以忽略,二是冲突。
(可能不是全然的冲突,而是大体上存在冲突和矛盾),三是融合(这并非意味着没有矛盾,只是双方利用包容和理解的力量逐渐在化解双方的矛盾。
)而我想两个人最好的关系是融合。
可是两个陌生人相见时,首先因为距离而好奇,于是产生吸引力,从没有关系到建立关系。
然而由于两人自身的经历、阶级、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两种关系,要么冲突,一方试图征服另一方(或者说一方完全占据话语权),这就等同于单向的交流【这里的单向只是说一方对另一方的传输更多的内容,影响更大。
正如现在国际传播中担心的文化霸权一样。
】;要么是平等的融合,即双方关系达到平等和包容,相互影响,这就等同于双向的交流。
当然,我更倾向于后者的关系。
无论长幼,无论老少,我觉得都需要一种平等和包容,而不是一种自以为是,更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
3.两个事物重合,可以是前者包容了后者,或者是后者包容了前者,就如同内含的圆与圆之间的关系。
但两者并非是完全一致的重合,因为这个世界上可以说并没有纯然同质的东西。
古代哲人莱布尼茨很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种情况往往是一方征服或彻底融合了另外一方的结果。
这样的关系也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那么,人类的历史是在一点点走向融合的历史吗?
人类真的在逐渐走向大同吗?
我觉得即便印第安的公主接受了欧洲的文明,可是她依旧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依旧保持自己与内心中的神相互沟通,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印第安文化。
以两个内含的圆为例子,即便其中的小圆在大圆之中了,可是它依旧是个完整的小圆,它不会因为大圆的包容,而丢掉自己的独特之处。
所以,即便人类真的某天走向了一个大同的世界,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大同的文化”并非是一个同质的铁板一块的文化,而是一个具有超级包容性的文化,将人类文化中共性给结合在一起了,通过此语境(我个人认为或许可以说就是一种共通的人性的东西)所有的人类都能够平等而正常无碍地交流,相互联系的共性的部分找到了。
而那些异质的内容依旧存在着,但是不再是如同以前那样相互敌视,相互冲突的状态了,而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一种态度了。
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便真的找到了我们理想中的“乌托邦”。
和谐世界的梦想大概就是这样吧。
和谐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那么,为何不去为了美好,而去努力追求呢?
2009-3-10
太拖沓了,大部分时间什么都没表达,只是满眼的风景,来回来去走道的人,和不知所谓的话外音。
似乎是人物传记片,不过所有人的个性似乎都表现的不丰满,Colin Farrell为了这部电影看了七本关于John Smith的书,真不知道是没看进脑子,还是本来John Smith就是那个样子。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对白都是后期配音,原因居然是因为在同期的背景音中经常能听到导演Terrence Malick的声音,看来演员的表演让导演也快疯掉了。
剧中土人姑娘对初次体验的懵懂爱情念念不忘,以至于直至结婚生子后仍然刻骨铭心,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和丈夫相伴,的确是明智之举。
有些感情留下做回忆吧,因为如果你延续它也许就变的不美丽了。
文明的落后并不意味野蛮,他们相当于老实的农民,拥有的只有土地,而现代人的侵略打扰了他们宁静的生活,他们需要“文明”吗?
好像并不需要,因为他们生活的很快乐。
印第安女人喜欢英国男人,这似乎是个隐喻。
土著是善良而多情的女人,现代人是贪婪而冷酷的男人。
从国王到囚徒是一瞬间的事。
“缺乏经验反而是我们的智慧”,开拓者如是说。
杀戮使印第安人失去了家园,如同强拆使农民失去了土地一样。
女人把鱼埋进了土地里,是埋葬还是为了收获?
影片同时讲述了两个典型的爱情故事,她爱他,他也爱他,他却抛弃了她;她不爱他,他却爱着她,她嫁给了他,后来她爱上了他。
不知道她的叔叔的木棒上划了多少道,酋长让他见一个人划一道的。
虽然上尉是骑马来的,但她终究选择了留下。
http://specialsky.myanyp.cn/blog/archive/438098/060515231452628.aspx显灵阿,神保护我们的土地您是造物主我们,就像您在地上种植的玉米我们的灵魂是您赋予的清澈的湖,清澈的祈祷,虔诚,就是对天宣誓,爱那片生长的土地,并保护它……为什么要保护?
因为宁静的港湾受到了侵犯,荒蛮之地迎来了英国的船,探知新大陆,因而控制,因而掠夺。
The New World,就是真人版的Pocahontas,而相比较Disney那部经典的动画《风中奇缘》来说,这部电影以更历史的角度反映了这个美洲大陆开发史中,最经典的故事。
虽然故事的主要*廓差不多,但是有很多细节都不一样,不过,我愿意多信这部电影的诠释,而《风中奇缘》,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最心疼的爱情故事,不是因为动画中的Smith的造型是Disney所有动画中最帅气的,而是它是Disney动画中,唯一的一部没有圆满结局的爱情故事。
电影中的John Smith没有了动画中的金发蓝眼,而是一个很普通的形象,也从少年将领变成了一个受着责罚的军人。
英国的船,引来了好奇的土著们,对于侵入者,土著们惊慌的像鹿一样小心的审视,刚开始的友好和新鲜,却被英国人的自私习惯破坏了,但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英国人必须和土著谈判,交换物品来得到粮食。
能力出众的Smith就不幸的成了这个危险的谈判者,以换回他受损的名誉。
这样的土地上,没有人是穷人,人与人之间,有的也不仅是利益……迷了路的Smith进了野蛮人的大本营,见了首领,却遭到了巫师的猜忌,在他快要结束生命的时候,Pocahontas救了他,首领心里很清楚,这些英国人也许现在只是想要一点洼地容身,但以后呢?
可是首领同意了留下他,是因为他可以告诉Pocahontas大洋那边的事情,而Pocahontas是他最爱的女儿……而Smith留下,看到的是农耕社会无比的平静和安宁……Pocahontas是国王12个妻子的100个孩子中最受宠爱的,她漂亮她有过人的智慧,所有人都爱她,而那种平静的生活,没有欺骗、嫉妒,就像Smith梦想中的最完美的社会。
Pocahontas开始学习英语,而没有对白的情景却真的如画,小小的一个动作,就是全部……爱当爱来临时我们应该拒绝吗?
是否应该拒绝那些上帝恩赐给我们的爱?
快乐时间总是短暂,Smith回到了军营,和土著人的礼物一起,对上游的生活,他所有的描述只是一句话——They live in peace。
而英国人呢?
欺骗、抱怨、做掘黄金的美梦、人吃人、吃煮熟的皮带、破坏能破坏的一切……好心痛,荒谬的种族……冬天来了,英国人快要饿死在这片“殖民地”的时候,Pocahontas送来了食物,而不仅食物,还有希望,生存的希望。
Pocahontas要见Smith一面,他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这么久……“别相信我,你不认识我……”“你是谁,我的爱人……”一次次想要留下,一次次又回到“文明社会”,Smith的摇摆不定,注定了是悲剧。
没想到,战争来的这么快,而战争,让两个人都沦陷。
公主变成了俘虏,船长成了阶下囚。
当重归宁静的那一刻,他却终于奉诏而去,去寻找印度,他叫人在他走后两个月时再告诉Pocahontas,他淹死在海里…… 可怜的逃避……而Pocahontas呢,伤心,绝望,她心中的神死了……侵略没有停止过,土著人被赶离了那片丰饶的土地,但是对于Pocahontas来说,世界已经停止了,她成了一个在殖民地里游荡的没有灵魂的野孩子,一个在英国“新大陆”里面流浪的孤独的影子,迷茫、一蹶不振、漠不关心……Pocahontas,还在学英国人所有的习惯和语言,也遇到另一个男人,接受洗礼,也到田里做农妇的活,时光飞逝,她却从来不言语……忘记了吗?
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到最后,接受他的拥抱,接受他的求婚,仍喜欢爬树,仍对着彩色的阳光祈祷,Smith是她心里的神,而他,是她心里的树。
终于,Pocahontas知道了Smith还活着的消息,那时,她被邀请觐见英国王室,来到伦敦,那时的伦敦,好繁华,有带*子的马车,有半透明的玻璃,有一条街的高房,有尖顶的教堂。
漂亮的她,以公主的身份,礼仪款款,觐见国王王后,风采绝代……但是总要安排和Smith的重逢,没找到印度的他,却失去了她,见面后,Pocahontas才真正明白,她已经走过了那个爱他的时代,放下心中所有的不惑,她爱的是现在的他,Pocahontas又有了明朗的笑容,一家人,其乐融融。
1616年4月13日,Pocahontas晕倒在伦敦家里的走廊上,病势,其父携子回到美洲,那片Pocahontas深爱的土地,茂盛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荒蛮,但平静……
1.基于真实人物的故事,这点看电影之前倒是没想到。
2.总的来说,既有西方人的自满,也有对于文明的反思;欧洲人终于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一个应许之地,在这里可以实现人的平等,可以建设一个新的伊甸;但是为了实现这一切,他们必须要毁掉一个比他们更为纯真的文明。
3.后半部分相较于前面的部分来说,还是有些脱节的。
想讲的事情太多了吧,关于种族的、爱情的、信仰的、自由的与文明的,也就什么都只是在银幕上轻轻飘过。
4.形式上做得很漂亮,随着生活的安定逐渐减少的手持摄影与意识流似的剪辑,确实带来了新的伊甸园的气息。
首先回答一个问题。
为啥史密斯上尉要离开?
真实的历史记载是他在一次火药事件中受伤了,回国治疗修养。
本片中的意思是,他想要找到印度,即航海家探险的理想。
年轻人可能会觉得爱情比较大,尤其是上天安排的,但其实在古代,基本上没有什么爱情,男人的抱负是在第一位的,那时人们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当然,现在的情况跟古代有点差别,因为资讯发达了,大多数人意识到了自己留不了名。
这部片子很强,几乎每个镜头都像是一副画,导演和摄影商量说不用人工照明,室内戏为了加强两度蜡烛都是四根芯。
我蛮喜欢这种风格的,缓慢而宁静,我觉得只有用导演的这种方法才能真实还原出最初的美国历史。
因为美国的祖先有两个,一个是殖民者,一个印第安人,这两个人交流是有障碍的,但是又不是完全不能交流的,所以导演用这种内心独白式的叙事显得很贴切。
要是一般的殖民片,肯定都是以殖民者的角度来叙述。
这也难怪,因为印第安人几乎没有了,拍片的都是白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这类片会大讲人道,宗教,以及为当初的掠夺作些反思与粉饰。
风中奇缘给我印象不深,我对故事本身不感冒,导致大致情节都忘掉了。
不过那歌太棒了,尤其是歌词部分,我当时看的是台湾配音版,歌由万芳翻唱,国语版的也很赞,建议听听。
电影倒没什么可看的,个人觉得是迪斯尼比较差的作品,不像熊的传说那种记忆深刻的。
本片的真人版,由于导演的特殊叙事显得动人很多。
新世界有两个涵义,从英国人的角度来看,一个未被开垦的北美是新世界;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外面高度发展的同样也是一个新世界。
最近在看BBC的纪录片《生命》,想法发生了改变。
比如说现在我们讲的和谐,什么是和谐?
老虎和羚羊相亲相爱么?
自然界的规律不是这样的,老虎要吃,羚羊要跑,某一次追到了,某一次逃跑成功了,我觉得这才是和谐。
同样,看本片时,我又觉得我了解了爱情。
以往,爱情被文明过分修饰了,因此很多人被蒙蔽,忘记了它的本源。
如本片中所描述的,两个人言语不通,背景迥异,更不要谈什么价值观兴趣爱好了,依然可以产生感觉。
因此,我觉得,爱情应该更加本能一点。
而如果涉及到婚姻,才会加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东西,如门当户对,理想一致什么的。
最后,可以想象,本片票房肯定很难,叙事缓慢还三个钟头,在05年,人们早就习惯了快节奏,谁高兴去看。
耐心不太好的朋友,建议别看了。
全片节奏沉稳缓慢,恍若梦境,尤其是前60分钟,颇有2001太空漫游的感觉。
无论情节如何发展,整体的调子出奇一致。
对于部落公主来说,这是她个人的新世界。
对整个人类历史来说,也是人类社会的新世界。
个人情感与人类发展很好的融合。
从爱情角度来说,现实意义在于,对于已经过去又无法挽回的感情,确实需要一次勇敢面对地澄清,这样才能拥抱自己的未来。
电影《决战新世界》的英文的名字更温柔,叫The New Start, 新的开始。
这是一部像诗一样的电影。
讲述了十八世纪英国人初次登上美洲新大陆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两个世界的碰撞,有杀戮,也有爱情,好奇,也充满猜忌和不信任。
一方面是印第安人与新来的英国人的互相杀戮,而与此同时,印第安酋长的女儿却与英国的上尉约翰史密斯坠入爱河。
他们在森林里,草地上,河边喃喃自语,互诉衷情,那是所罗门的雅歌里所描画的爱情,美丽醉人的爱情。
可是约翰史密斯接到国王的委派,去探索传说中的印度。
约翰是爱印第安公主的,但是他不满足于只有爱情的世界,野心压倒了爱情,他用一个谎言抛弃了印第安公主,踏上了寻找印度的征程。
陶醉在爱情里的印第安公主因着约翰的离开痛苦不堪,好像约翰带走了她的灵魂,只剩下一具空壳,披一身麻布躺在泥地里,快乐似乎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就像电影《荒岛余生》里的查克一样,飞机失事后一个人漂到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在这个小岛上等了四年的时间也没有一辆船只经过,他心里确定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离开这个小岛了。
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小岛上,只能对着一只排球说话,陷入痛苦和绝望的查克也想到死。
可是却发现连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死都不可能,于是他突然得到一种力量,一种非理性的声音告诉他只要继续呼吸,坚持活下去。
不久后海浪给他送来了一块铁板,他用来造了一个带帆的木筏,顺着潮水漂了一阵子,最后竟然被一艘货船发现了,他重新回到了大陆!
从此他明白了,人生没有绝对的绝望,在理性彻底黑暗的时候,人还是要靠信念支撑下去,而且常常会经历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印第安公主虽然一直郁郁寡欢,但她慢慢平静下来,继续着生活。
后来另一个英国的绅士爱上了她,不久后他们结婚,生子,但在印第安公主的内心她一直有一个没有打开的结,那个去探索印度的男人还在她的心里挥之不去。
虽然丈夫对他恩爱有加,生活也平静安详,可是她总快活不起来,没有和约翰在一起时候那样神采奕奕。
后来他们被英国的国王邀请,印第安的公主得知约翰还活着。
听到这个消息的她心情起伏不定,也让她意识到自己内心一直没有放下对约翰的爱,可是面对那个无微不至爱护着自己的丈夫,她内心陷入痛苦的挣扎。
后来他们来到了英国,英国的城堡,人群,一切都让这个印第安人目不暇接,似真似幻。
大概她也觉得自己想做了一场梦一样不真实,对她而言,伦敦是一个奇怪的世界。
就像对约翰而言,印第安部落是一个奇异的新世界一样。
印第安公主以一个公主的身份接受了国王和王后的接见。
问讯的约翰也赶来见她,她还是难掩对约翰的感情,眼神中充满痛苦和喜悦。
寒暄过后,她问约翰:“你找到印度了吗?
” 约翰说:“我可能已经错过了。
” 她回答:“ 你应该找到它。
” 说完后,她跑到自己的丈夫身边,像一只小鸟一样靠到丈夫的身上,深情地望着丈夫的眼睛喊出了:“My husband!
” 这一声呼喊的深情胜过在美洲大陆上与约翰在森林里所有的情话。
那时的爱情固然美好,但却无比脆弱,也未经时间的考验。
而现在的爱情却是历经风雨的考验之后生长出来的醇美果实。
当我看到她跑到自己丈夫的身边,喊出“my husband!
”的时候,内心涌过一股暖流,她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好的故事里面人总是在成长和蜕变,虽然在电影最后,印第安公主在英国的时候就染病死了。
但她却死的从容而平静,因为她的生命是充盈的,她在生命的经历中完成了蜕变和成长,所以死也可以坦然接受。
因为毕竟每个人一出生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
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如何。
正如泰戈尔的诗所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的时候便可以如秋叶之静美。
这一个生命就是美好的,值得过得。
混沌初开,影片里的公主的人生经历直接从原始时代进化到殖民时代。
殖民者的入侵,土著人由开始的激烈斗争到被迫接受改造。
而这一切的思想核心都体现在公主身上。
她对斯密斯是一种原始本能的爱,在失去斯密斯之后,她在绝望里重燃新的希望,并学习西方文字,礼仪,信仰,制度.......结识她的丈夫,这个行为本身也是土著群体作为弱势群体依附西方殖民者的一个艺术化表现。
公主失去史密斯,也是少女失去对西方世界的浪漫幻想,与第二任丈夫的结合,她变得理性跟政治,也作为土著人的权益的维护者。
她的信仰,是母亲,太阳,水,树,空气。
片中无数次呼唤母亲,她的内心矛盾,迷茫,也是土著人面对外来殖民者的心声。
在影片最后,公主与儿子在公园捉迷藏的时候,她顿悟了,亦不再迷茫。
她接受了现实,没有与史密斯在一起,同时也接受了这个文明世界对她或者说对族人的洗礼。
你会看到一个很温暖的结局为了这个结局,是值得的,但中间的过程是真TMD难以忍受的。
上了2次厕所,冲了杯芝麻糊,喝了杯茶水,顺便把被罩的拉锁修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