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对我自己。
药是攒了很久才凑够的。
医生不知道我去他那里只是为了得到这些宝贵的处方药,再难受我都舍不得吃,通常只是看着它们,在心里默默计算着可以一击致命的剂量。
今天终于到了。
一大把一大把药片闪耀着的雪白光芒仿佛来自天堂。
我吞下它们然后躺下。
在这之前,我特意把屋子整理回老太婆还在时的整洁,好像她离开的这两年时间都是静止的。
然而愈接近死亡,时间就愈活跃。
屋里只有时钟滴答滴答走着的声音,我感到了害怕。
好在害怕也在预料之中,我捱过了最初的几个小时,估摸着药效该起来了,才拨出了那个号码。
响铃三声,电话被精准的接起。
"危机中心",是一个年轻的女声。
她问:“我能帮您做什么吗?
” 我没有说话,她又说:”您好,我是海瑟“,”我能帮您做什么吗?
“ 耐心的声音,我甚至听得出她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
求死的意志告诉我这些接线员都是经过标准化培训后上岗的,绝不能让她们知道我做了些什么,否则一切都会功亏一篑。
然而我一开口还是带着哭腔的。
我在心里鄙视自己:铁了心要死,居然还这么软弱.. 她问我能不能告诉她我的名字,我编了个假名,她猜出我试图服药自杀,问我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我又撒了谎。
她有三次都着急要叫救护车给我,我发了脾气,威胁要挂电话,告诉她我只是害怕孤零零的离开这个世界,希望有人能在最后时刻陪着我。
她妥协了。
我听得出她很紧张我,甚至感觉她在流泪。
十分钟不到,我讲完了我和老太婆的一生,后来我们笑着聊起了音乐,她说想跟我学演奏,我说好,就好像我们以后真的会再见一样。
最后的最后,我告诉了她我的真名,表达了感谢和歉意,在她带着哭腔的恳求声中闭上了眼睛,迷糊中老太婆来到我身边,我们又团聚了...十分钟不到,险些让这姑娘救了我的命。
她真是个好姑娘。
如果我的小莫莉还活着,她们应该差不多年龄吧。
我飘在空中,看到她曾躲在公交车站看书直到上班时间到了才犹犹豫豫起身,看到她和一个同事眼里互相的欣赏与躲闪,看到后来他俩终于一起去了我们谈起过的酒吧Ronnie Scott's,她笑着吻了他,就像我曾经和她说过的,young girl, aren't you? Go again.
《自杀热线》作为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奖的短片,确实蕴含着不一般的力量,如它的名字一样,透漏出绝望和渴望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氛围,用20几分钟的时间,一个电话,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无奈甚至是绝望,但同时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心,以及追逐美好生活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
故事其实很跌宕起伏。
拨打热线的老人受到过失去骨肉带来的打击,又经历了失去挚爱妻子的痛苦,陷入绝望,痛不欲生,最终在妻子去世两年之后做了他的决定,吃了过量的抗抑郁药片等待着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自己伤痛和思念。
他拨打了自杀者求助热线,却不是为了想得到救助,他只是想向他人讲述自己对已死去的妻子的无尽思念与爱意,还有他失去挚爱的痛苦。
经过海瑟的引导,老人还分享了和妻子在一起的幸福回忆,但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在凄惨的处境中回忆幸福,是世间最大的痛苦”,所以老人想要结束这种痛苦。
老人有了必死的决心,多次说明不希望海瑟或任何人来救下自己,而海瑟尊重老人的选择。
影片的最后,老人或许是带着内心最渴望的生活的想象——妻子回到了家,离开了世间。
这无疑让人心碎。
但是在影片最后,海瑟和丹尼尔勇敢地确认了彼此的爱意,因为海瑟通过老人的回忆意识到了幸福生活的力量,明白了把握分秒流逝的幸福生活有多么必要。
用大篇幅表现出的无奈和绝望,实际上也是在向我们展示着人们心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影片透过无奈和绝望的老人的结尾唤醒了人们的紧迫感,美好的生活需要追求和珍惜。
时长二十分钟的短片,以旁观的角度,直视死亡来临前,自杀者的内心深处。
整部影片的节奏从舒缓到紧凑,以至于在最后三个场景凝结。
这部短片延伸出的是生命的力量,而作为观众,我们为女接线员的救赎感动?
为男人的爱情感动?
都不是,震撼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先聊聊本片的节奏,个人认为可以按三个段落划分,几乎四分之三都是以女接线员的状态为拍摄的主体,这是第一部分,从最初的接听,到获取基本的信息,节奏是相对舒缓的。
直到男人被说出“自己吃了过量的药品”,这里是前段节奏的一个大的转折点。
由此,节奏开始迅速加快,这里是第二部分。
推动加快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道具物品的加入,比如时钟、手表,不断的通过秒针的转动镜头的穿插,营造紧张感及时间流逝感,时间的推动意味着与死亡的接近。
二是女主角的表演以及身体部位的特写,比如焦虑的手势:敲桌子、捏笔、到档案柜前的快速翻阅。
这一系列的特写穿插,将紧张感带入。
三是音乐(没细听 暂时空)。
然后是三个场景,一个场景一个镜头,通过这三个镜头来进行结尾,第一个镜头是男人的现实结局,即他获得了死亡。
第二个镜头是他的内心和情感的归宿,即他回到了妻子身边,获得了他的理想生活状态。
第三个镜头是女接线员的结局,与其说是她收获了爱情,不如说她由此事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重塑。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个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实际上是理想化的,痛苦的活着和解脱,男主人公选择了他所认为正确的方向,并在生命的终结过程中获得了陪伴。
并且这种救赎是相互的,在这部片子的开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女孩的初始状态,杂乱的头发,颓废的状态,对男接线员的爱慕。
她在这通电话中,无疑获得了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勇气,结局的最后一个镜头,她的笑容很美很动人,是勇敢后的理想状态。
死亡并不残忍,在这部影片中,死亡变成了人生的一项选择而已,没有强加的价值观和高高在上的批评。
个人认为,很美。
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情便是目睹死亡却无能为力.女主角海瑟无奈的开始了工作,一通电话却改变了她的人生态度.在二十分钟内,没有多余的剧情粉饰,镜头只是在女主角,时钟,以及老人的家三个地方转换,整个影片却被女主角很棒的演技撑了起来.时间安静的流淌,虽然整部片子只是在对话,却不经意间被人生中的温情时刻所打动,对于频临死亡的老人,女主角焦急却束手无策,只能在电话里陪他走完最后一程.一些线索让女主角找到了老人的地址,只是最后,非常遗憾老人还是离开了.所幸的是,老人也触动了海瑟,于是她勇敢的走向了一直暗恋的人,勇敢的和喜欢的人去音乐厅看一看.我想,人生中还有很多美好,在来得及的时候,一定要去试试.
自杀热线影评 《自杀热线》 克制内敛的抒情,娓娓道来的情愫引人揪心伤怀。
本片打破常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反转,可细致入里的导演手法令紧绷的心为之一暖,救赎隐藏在缠绕的电话线中,温情浸蕴字里行间的细节里。
音乐的出色运用,既不喧宾夺主,却又将故事的情节塑造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舒缓的钢琴伴上悠扬的萨克斯,忽急忽缓,紧紧扣住节奏。
若有若无的滴答声,好像心跳一般,游走在角色的对话中,把时间的度过,生命的流逝,暗线中的紧迫与焦虑感都霸道的萦绕在你耳边。
电话那头画外音的运用,即使没有画面,也一笔一笔的将斯坦的形象慢慢勾勒出来。
这同时也像是一个极有耐心的引导,慢慢把真相与美好的邂逅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某一个片刻,或许海瑟在观众心里已经成了天使。
这得益于导演对于人物塑造的手法。
至始至终,海瑟都沐浴在温和的暖色调灯光下,侧光与逆光的交替使用,明黄色的色彩选用,长焦镜头的拍摄,将周遭的环境渲染的温和而又温暖,而海瑟也在这光线里显得更加美丽,善解人意,面部曲线柔和而又自然。
不时给出的特写,手指因为不安而敲打桌面,记关键词的龙飞凤舞,反复摩挲自己的手表,到目光的飘忽,眼神的变化,让最后的泪崩显得理所当然。
最打动人的,往往是最真挚的感情。
斯坦的痛苦无法去除,妻子备受病痛的折磨而离世,孩子还未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便选择离开。
他的悲伤似乎离我们很远。
可那份孤独感,对于归宿的缺失感,却一下子击中了多少人的软肋。
那种绝望的感觉就像斯坦的死亡,是那样的寂静无力,软弱又无法挣扎。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也是那么力不从心。
可希望和温情却一直包裹着观众的心,让那份绝望无法刺破我们内心的那份柔软。
海瑟的善良,她对于世界的那一份爱,那份最真挚的关心,是一种力量,是斯坦最后的一丝眷恋。
世间总有一种温暖,一次美丽的邂逅,一种美好的情愫,即使在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也不会消失,也会温暖你的心,也总有一种相遇,一种爱情,跨越了生死,即使阴阳相隔,也在那里,一直等着你。
高三艺考狗的练笔!
轻点喷,溜了溜了。
高亮:完全应试文体!
伟大的告别 ——评微电影《自杀热线》 曾荣获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微电影《自杀热线》,讲述了一个关于尊重生命、把握人生的温暖故事。
影片的结构并不复杂,整体基调也是平和的,带着淡淡的忧伤,也有令人动容的希望,透露出浓郁的人文主义关怀。
死亡并非一切的终结,往往还伴随着新生,而每个人都有权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时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尊重着生命的抉择。
伴随着安静的配乐,影片伊始用一个长镜头引出女主人公。
该电影的背景音乐是一大亮点,它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并将这种感觉贯穿始终,起到了对剧情的推进作用。
尤其是在影片末尾,《Take This Dance》的旋律响起,空灵的女声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配合着老人妻子宛如一个天使从纯白的门中出现的画面,二者相得益彰,更好地诠释了影片的内涵。
生命除了肆意泼洒、大起大落,也可以有这样安静、淡然的姿态,仿佛是回归本真的平静,令观众们感受到生命最朴实的尊严,对人生产生新的领悟和思考。
作为片中男一号的老人全程都没有形象的表现,我们对他的了解全部源于他和女主的对白。
简单勾勒,一个曾经拥有一切又失去了全世界的孤单老人便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却是一无所有,惧怕孤独,但他的人生并没有遗憾——这世上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了。
于是他选择回到他的妻子身边,那个“天蓝色的彼岸”。
这个老人是一个群体的缩影,那些已经圆满走完了这段旅程,等待开启新的篇章的人们。
正如那句著名的电影台词所说:“死亡,只是一个开始。
”他们已经做出了生命的抉择,也值得被尊重和理解。
影片的场景很简单,无非是接线室和老人的家。
接线室整体是偏暖棕的色调,自画面左边斜射入的明亮光线渲染着充满希望的气氛,也象征着重生、新生。
而老人的家,乍看满目白色,冰冷肃穆,却又充满了圣洁和纯真,恍若天国的引渡站。
最后一幕里热闹、鲜艳的爵士酒吧,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精彩的人生缩影。
在这里,女主勇敢的跨出了迈向新人生的第一步:迎接爱情。
影片针对钟表和电话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钟表象征着老人生命的流逝。
而电话作为本片的重要线索,一根线牵住了两个原本陌生的人,给予了老人生命最后的陪伴和温暖;这份陌生人间的温情并非单向,如架起一座心灵间的桥梁,女主的灵魂也得到了启示,感悟新的人生百味。
人们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对于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作为艺术话题也是经久不衰。
对生命的态度构架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
见过太多如夏花般绚烂的生命,《自杀热线》却如秋叶般静美。
但无论是哪种形态的生命都是值得尊敬的。
死亡是一场为伟大的告别,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遇到一个海瑟,在你向她告别时,她微笑着对你挥挥手,目送你不再回头。
1.主题:用一根电话线拉起无数沉溺于绝望的心灵,呼唤着对边缘性人群的关怀。
影片场景及叙事都架构简单,用-部电话串联整个故事。
以接线员视角切入,让观众跟随人物一起从未知到已知,推进情感的代入。
影片中打电话的男人始终未曾露面,只通过声音传达情绪推动叙事,通过颤抖呜咽的声音,调动观众的听觉,留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很好地表露出了男人痛苦绝望,不愿表露自己的封闭孤独的状态。
女接线员以温和包容,尽力地进行引导和安慰,通过一根电话线,传递着生的希望,传输着人间的温暖和关怀,传送着陪伴与爱。
用这样一个生与死的故事,陪伴与孤独的故事,其中强烈的真实感,更加呼唤着对在黑暗中的那样一群绝望的人的基本关怀。
2.色彩:场景道具的色彩运用,渲染庄重宁静的氛围感,同时营造出了别样的异度空间。
影片中的影调基本为亮调,以白色偏黄的自然光为主,接线的办公室里,清晨的光线充足,投洒在女接线员身上,淡绿色的墙壁,木质的档案柜,淡棕色的服装以及绿色的电话,将这些质朴温和的色彩进行搭配,较低的饱和度,渲染出一种庄重宁静的氛围感。
同时影片中穿插着一间白色房子内部的镜头,这一反常现象表明了另一空间的创建,那个空间场景内,所有的家居饰品都是白色的,象征着爱情的纯净,也预示着生命的枯竭。
3.意象:以时钟这一意象,昭示了生命的流逝与死亡的临近。
影片中多处使用以时钟为主体的空镜头,办公室墙上的挂钟,女接线员手上的手表,“天堂"里白色的小钟,不同地方的钟都拉动着时间的流逝,推动情节到达高潮。
办公室里和手表时钟发出的滴答声,微小的声音放大,似乎变成了可贵生命的声音,展现了局势的紧迫,带动着观众情绪,也催促着男人生命的流逝。
另一空间中白色的钟,预示着死亡的临近,时针颤抖转动,仿佛等待着男人的到来,也暗示了最后的的结局。
时钟作为时间的外化表现,被赋予生命的深层意义,也表现了人生命的脆弱。
昨晚睡得安稳-在被影片感动而泣之后!在人的一生中,能侍一人、得一心足以! 阡陌红尘,他们相守三十多年,彼此懂得又彼此珍惜,我只能说羡煞他们的红藕佳缘! 曾亲耳听闻,相守一辈子的老夫老妻,若一人先去,而另一人即使身体无恙也会在一年半载后追随而去的例子!真实而简单,因为一辈子平平淡淡;纯粹而伟大,因为不需要豪言壮语便可笃定、感应对方的真心!正是因为爱得浓烈,所以失去了才痛得真切!落单的孤鸿,犹如失落的一角,丢了便怕了!中国的汉字造得神奇又伟大。
他说"怕"了-心一片空白那就是怕吧!最终,他还是随她而去! 也许除了感动,还应该欣慰-欣慰他们在天国仍旧相爱、相守!
看完全片,好像又看了一遍《敦刻尔克》一.寂静又真实的声音设计将"死亡"前两个人的真实状态完美地展现出来(也有演员演技),有句话说"真正的悲痛是无声的",这是对本片最好的诠释吧。
1.开头的萨克斯声是对情节的暗示。
阳光明媚的一天,女主坐在公交车站看书,她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柔缓的萨克斯将我们带入影片,让我以为这是一部传统抒情片。
但当时间接近死亡时,萨克斯再次响起,不仅是为了贴合情节,也是老人对女主自卑自信心树立的展示。
2.片尾的童声歌曲是主题的点睛之笔。
片尾曲未响起前,本以为这只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自杀"的片子,但童声歌曲的响起配合画面里憧憬的内容,为全片增加了另一个主题——不仅是接线员陪伴了老人人生的最后几分钟,也是老人帮接线员树立了自信。
3.片中的大量篇幅并没有加入音乐来变现接线员内心情感变化,而是安安静静只有两人交谈的声音。
像长镜头一样,是为了展现这种环境下两人的最真实状态。
4.钟表未出现前就响起指针的滴答声,声音很小,小到必须仔细听才听得出。
导演这样做首先是为了侧面展示接线员内心的急切,其次是不影响之前创造的安静真实的氛围。
二.道具的设计1.片头女主虽坐在公交车站,但她腚下的椅子是红色的,又细又长,如一条红线一般,暗示了女主接线员的工作——事关生命。
2.女主的帽子是粉色的。
可能有人说这都有含义?
是的,如果你把帽子换成灰色,那是另外一种意思,压抑。
但帽子就是粉色的,一是说明女子力的身份就像一个过度带一般缓冲了由粉向红的转化,二是说明女主尚是一个年轻的女子。
三.镜头的巧妙运用高度契合了导演想把影片的艺术真实性提高的思想。
1.全片有大量的长镜头。
不管是慢推还是固定,时间长度上都非常长。
2.前面说到影片没有用音乐来表现女主内心,那就是导演在镜头语言上下了功夫。
每一处特写几乎都是对女主内心状态的展示,从最初的等待到最后的急躁。
如女主用手摸手表。
3.不断穿插钟表的镜头也是对整片节奏的把握。
越接近死亡,钟表出现时间越长,出现次数越多,指针滴答声越大。
总之,从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看出导演扎实的功底,没有一点浪费,每一处都有它的意义,让影片非常充实。
谢邀
孤独和死亡 《自杀热线》这部电影场景很简单,如果要数的话只有五个场景:街道,接线室,老人的房间,房间走廊和酒吧。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我甚至还产生了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所以第一遍看得我有些莫名其妙,我当时竟里不清楚片中叫约翰的老人到底死没死。
第二遍打开电影,我看到眼眶湿润。
这部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果然不无道理。
无论是从人物的塑造还是主题的表达,导演运用细节,镜头以及台词都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片主题病不是非常复杂,总结成两个词就是”孤独“和”死亡“。
孤独不是属于某个人的,我们每个人都患孤寡。
自杀有的时候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选择。
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三个人物,海瑟,约翰,男同事,无疑都是孤独的。
影片一开始,导演使用了一个摇镜头,从萧瑟的高楼和枯萎的树转到海瑟所在公交站台上看书。
首先,镜头对准的是萧瑟的城市一隅,大楼发出暗淡地光泽,条条框框包裹住大楼,给人一种禁锢感。
而枯枝败叶,给人一种萧条冷涩的质感。
当镜头对准海瑟的时候,海瑟无意中动了动帽子,这个动作从心理学上属于一种”心理上的自救行为“。
什么叫自救行为?
”当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或者即将处于危险,亦或者出于一种自认为的尴尬的境地的时候,他们会作出一系列保护自己的动作。
比如说拉紧衣角把自己包裹的更紧是怕受到伤害,双腿不安地无规律地上下抬动这是想要逃脱。
“(龙春华的《行为心理学》)。
其次,海瑟的腿部和臀部无意中的挪动,表现出她的不安与想要逃脱这里的潜意识。
镜头转为海瑟脸部的特写,我们可以看到海瑟虽然说是在看书,但是她的眼神游离,心思根本没有在看书。
”凡作各种状态,必须作眼先引。
“(黄幡绰的《梨园原》)这种细节性的表演,导演向我们道出了海瑟的一个性格特点,那就是极度缺乏安感和自信。
再看镜头调度,海瑟是坐在镜头的左侧,右侧是十分空旷的,导演这样安排是为了凸显出海瑟在生活的两个重要标签———“边缘”和”孤独“。
当镜头调转到接线室内,长镜头划过海瑟工作的桌面上。
她的桌面没有任何杂物:一支笔,一本书,一个台灯,一个电话。
这些东西全部聚到桌子上的一侧,其他地方都是极其空旷,这让我想起前面女主角在镜头的位置。
这种空旷的桌子让我想起精神病学里的一个名词:”广场恐惧症“。
当一个人在极度缺乏安全感时,会对空旷的地方产生巨大的恐惧。
在我看这个镜头的时候,虽然没有恐惧,但是也有一些微微的不适。
我问过同样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他们有的人虽然没有这种不适感,可他们对这干净整洁的桌面也没有产生任何感觉。
整洁通常给人以舒适感,为何这里,导演用这个长镜头我们会没有一种舒适感呢?
我仔细想了一下,发现应该是镜头角度的问题。
这个导演无疑是一个玩心理学和镜头的大师。
镜头几乎是贴着桌面在滑动,所以略失安全感的人会感到不适,安全感爆棚的人也不会产生舒适感。
导演用这种手法无疑只是想表现出海瑟的孤独和安全感的缺失。
手法运用如此,不得不让人赞叹。
影片中的男配出现镜头次数较少,男配第一次出现是在一个全景中。
空旷的办公室,男配坐在一个角落。
导演很喜欢用“角落”这个概念来表现人物的孤独和安全感的缺失。
从开头海瑟坐着的位置,海瑟桌面的摆设,以及男配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的站位。
喜欢坐在角落里的人是缺乏安全感,是害怕与人交流,害怕孤独的。
这在心理学领域是一个基本常识。
这一个调度又是一种人物性格体现。
无疑,男配也是一个同样害怕孤独,缺失安全感的一个人物。
至于约翰这一人物形象导演表现的手法却是变了一种花样,他开始通过台词和道具去体现,而不拘泥于镜头调度和细节表演。
有人在探讨为何不把约翰放在镜头画面中,而是一直在画面外。
我却是认为,导演只是简单地不想让我们产生镜头调度和细节表演这两个方面的审美疲劳罢了(参照金敏的《千年女优》,典型的让人产生剪辑方面审美疲劳的作品)。
约翰打电话给海瑟的时候,他是隐藏自己的姓名的。
人为何会在网络聊天的时候隐藏自己的姓名,不愿意公布自己的照片?
因为他们无法去面对自己,人害怕自我审视,这就是为什么当人叫自己名字的时候我们总会一惊。
(亚当乔伊斯的《网络行为心理学》)。
他的这种行为正是道出了他内心最真实的一个想法:我一直在逃避现实。
当海瑟问他:“你在害怕什么,是不是害怕做了错误的选择?
”后,他连忙说“不,我只是害怕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还是一个人。
”这句台词很直白,我们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约翰也是一个可怜的孤独的老人。
镜头出现在老人的房间里,色调是苍白的,老人依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只是声音变的更厚实了,少了那份电流声。
镜头推进壁炉上的摆设,白色 玩偶和中间的钟表。
老人房间里的钟表声明显比海瑟的钟表声略显急促,这里也是背景音效的小细节,我们可以从这个音效对比中得出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这一结论。
我想到华生在他的论文里说过:喜欢玩偶的男性无疑有两种解释这种行为,第一种是这个男人就是幼稚的,充满童贞的。
第二种就是这个男人极度孤独,孤独的男人往往在寻找依赖。
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养宠物或者是摆放赏心悦目的植物和玩具。
很明显,约翰是属于第二种人。
没有儿女,妻子在两年前因为癌症去世,他无疑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感已经在这两年中慢慢成长,成为一个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梦魇。
“你能不能待在那里,仅仅和我说说话握握手?
”当我看到约翰讲出这一句台词的时候,我的内心一阵心疼。
孤独原来是这么可怕,它就像是一个野兽,在小的时候你甚至觉得它可爱,它给我们带来灵感,给我们带来自由,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野兽慢慢长大,最后终会把你撕裂。
最后,老人还是走向死亡,这里导演用了一个极具魔幻色彩的拍摄手法。
老人的老伴从门外走近门内,走廊里本来的冷光慢慢变暖。
“你去哪了?
”“我去找你了“”我睡了一觉,现在你找到我啦“”我想你了“”我也想你了“很暖心的结尾,但是我的内心却抽搐地不像样子。
老人自杀了,我们却为他感到高兴,他看到了死去的老伴,他不再孤独了不是吗?
而女主被老人的那句:”那就再去一次吧,你还年轻呢!
“激励到,勇敢的走了出去,和那名同样害怕孤独的男同事生活到了一起。
影片最后,酒吧的桌子横在女主和男配的胸部,这给我造成了一种挤压感。
虽然海瑟勇于走出了那一步,但是他们以后真的就会摆脱孤独吗?
我又突然想起约翰,约翰也不是单身,只是他的老婆早早离他而去罢了。
他最后也是孤独的。
看到这个极具挤压感的镜头,导演是不是想告诉我们?
人永远也无法摆脱孤独,就像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摆脱死亡的命运一样。
一通电话,道出了一个人的一生,道出了我们活着的无奈,孤独和死亡就像是风一样,伴随我们前行。
我们都一样,没有人能够逃脱。
既然如此,倒不如坦然面对,毕竟我们都患孤寡。
感覺把頭把尾剪掉會比較好。。中間我一度認爲女主角除了電話裏面的事情要處理之外,好像劇本上也埋伏了極度極度重要關於她的衝突和轉折要將發生,加上鏡頭語言也一直猛懟去不停加强這種感覺。然而其實並沒有很重要的事情。結尾更是泄氣。
思路很清晰,配色很柔软,布光很温暖,镜头很规矩。努力拯救需要帮助的人很伟大,耐心倾听尊重意愿也很伟大,女主真情流露演绎出平凡,当听到电话那头的真实名字以及曾经接过其电话的消息,当时的心里更是情感决堤。结尾处理得很轻盈,柔美的音乐和温馨的回忆,让离别的伤感变成了重逢的甜蜜。
三星半。这个短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演技了,包括Sally Hawkins一个人对电话演独角戏的长镜头与层次感,还有Jim Broadbent这老戏骨声音也全是戏啊!音乐很不错
总有一些旧故事在消逝,一些新故事在谱写~
明明是个很温情的故事 但这种叙述方式完全打动不了我
注:静音观看!一部短片把我看困了,为什么都是自杀啊,只有死才能压缩时间尽可能呈现戏剧性吗?办公室那个对角线。。。本来还以为稍微有点立体,细想觉得简直是摆拍。
Sally Hawkins演得真好
表演和配乐都很好,还有说女主就是琼的人脑洞也太清奇了吧,最后约会的男生分明是片头出现的同事啊,情节十分简单好伐啦
各种平庸 什么时候才能碰到一个老师,不一上来就跟戏剧家一样,一节课一节课的分析故事分析人物,而是好好说一下视听语言
以为会有转折,但也只是鸡汤了一下
希望自己临死的时候也能有人听我如此絮絮叨叨
阳光灿烂,风轻云淡,但发生在这安闲一角的故事,却是隔着空间,与电话那头服药自杀的人对话那即将流淌殆尽的生命。温暖的地方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在怎样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会对撞出燎原的火花,无论是对生活、生命,抑或是热情。好好活吧,大千世界,美好的遭遇何尝不在前头?
没球意思触不到自杀的根本性在哪角色也不真
失去死亡感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037989/?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
珍惜眼前人,结尾bgm好听。
也许因为故事太过朴素平凡所以突出了女主的演技...
故事平庸,演技加分
???没看懂
挺一般,学院一向中意的温情戏路。灵感估计来自哈内克的《爱》吧,尤其是结尾超现实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