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让你将我点燃,可是我也无力抗拒,没有人能在这样的爱火中不被燃烧。
终于,我执起你的手,把我的手放在你的手心。
一切开始于1859年的一次聚会。
那是伦敦的春夜,风中仍有丝丝寒意,可是肌肤上的每一个毛孔,已经能感受到爱人般让人心醉神迷的呼吸,就像亚西看着克里斯贝的温柔的眼。
他看见的是一张满月的脸庞,流溢着母性智慧包容的光辉,在橙色的灯光下,安全,优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梦,亚西像个初生的婴儿,他的灵魂,连同此后的整个生命,就这样轻易地坠了进去。
一百多年后,当来自美国的年轻英国文学研究者米切尔在伦敦的图书馆里无意间发现亚西在那场晚会后写给克里斯贝的情书时,欣喜若狂,又不敢相信。
亚西,这个19世纪的英国人,在后人眼里,从来是一个模范丈夫、天才诗人,与发妻相伴一生,无任何感情不谐的记载。
现在,诗人另外一段感情突然露出了隐约的一角,那个时代的隐秘和克制使它像朵藏于深谷的幽兰,愈发引人遐思。
米切尔一心要揭开这层面纱,他的眼前,不断幻化出诗人为克里斯贝写下这第一封情书的情景,小心,忐忑,像初恋少年般激动不安。
经朋友介绍,他结识了年轻漂亮的莫德,一位研究克里斯贝的英国本土女学者,而且是克里斯贝家族的后裔。
对自己的学术事业非常自负的莫德,起初根本不相信隐居于乡间深居简出,而且有同性恋迹向、一生未婚的女诗人的克里斯贝,会有这样一份不为人知的爱情。
可她还是答应陪同米切尔去克里斯贝的故居试一试,看看能否找到别的证据。
寻找的过程中,反而是她对环境的熟悉和女性的敏感,帮助他们发现了被女诗人秘密收藏了一百多年的一摞情书。
循着情书中的线索,他们追随古人的脚步,重新体验诗人的爱情之旅,甜蜜而忧伤的离合。
在一幕幕爱情的闪回中,莫德和米切尔彼此间的爱意也在潜滋暗长。
这个故事一定让很多人想起了20年前的一部经典爱情片《法国中尉的女人》,戏中戏,时空交错,荡气回肠的电影与缠绵缱绻的情书串连起古典与现代的英式爱情。
珠玉在前,《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对比之中爱情不再的喟叹以及结构、画面的完美都颇难逾越,但《迷梦情缘》显然不想超越什么,也不要那样沉重,它只想表现两段让人心动的爱情。
虽然时空相联的电影技巧也无甚新奇之处,可对于喜欢小情小调的人来说,仍然那么精致可人,甚至是电影里渲染浪漫的最重要手段,在更为精巧的时间转换中,两场爱情跨越一百多年的时光,相互映照,美丽上演。
古堡的阁楼里,手电筒微弱的灯光照出一小片柔和的天地,就像当年静谧的书房里照着相恋的诗人们的那束橙色烛光,穿越时空,轻笼着莫德和米切尔,他们交替读着克里斯贝和亚西的情书,缠绵的情话和爱情的重现中,镜头不断切回到莫德和米切尔温柔的脸上,那段不朽的恋情已经在向他们的心里悄悄传递。
他们驱车去诗人共渡蜜月的乡间,汽车从桥下驶过,桥上,一百多年前的蒸汽火车载着诗人迎面而来,就在一个镜头里,完美地完成了时空的转换。
诗人手拉手走出古老乡村旅馆的木门,门外进来的却是一百多年后他们的两个年轻的仰慕者,轻轻抚摸他们用过的物件,站在他们当年驻足的窗前,呼吸着从一百多年前英格兰田野吹过来的清风。
莫德和米切尔去户外散步,在林中发现了一小块湖水和一道瀑布,莫德凭女人的直觉知道,瀑布后面有个山洞,当年,一定是在这里,两个诗人小心压抑的爱情火苗终于尽情燃烧了。
米切尔就像坠入情网的亚西,孩子气地跳入冰冷的水中去证明她的猜测,莫德静静倾听着从水的那端传来的喊声,脸上的表情细微而动人,恍惚,难以置信,不由自主的感动,镜头慢慢平摇,她的旁边,克里斯贝也在静静听着亚西孩子似的欢呼。
旅程的终点,诗人在车站等火车,克里斯贝撕碎了为这段爱情所写的那些诗歌,因为它们还不足以表达出她的爱,而这份爱只能永远藏在心里。
克里斯贝的女友死了,孩子死了。
我们到底还是知道了,分离和怨恨仍然将如期而至,克里斯贝继续她的隐居生活,亚西要回到深爱的妻子身边。
在车站的转角处,泊着莫德的汽车,产生了分歧的年轻学者也在安静地道别。
很难想象,这个极具英国味的电影竟贴着美国出品的标签,类似一场以虚构的英国诗人为向导的古典英伦梦,优雅的男女,内敛的感情,美丽的英格兰田野,田野里浓得化不开的冷绿,而室内,永远是橙色光线下柔和的脸,温婉而安然的笑容。
演诗人的两个演员杰里米•诺森和詹妮弗•艾莉,我们早已在很多英国古装片中见过他们了,对他们的演技丝毫不用怀疑。
现代的恋人,则由格温尼丝•帕尔特洛和艾伦•艾克哈特扮演,格温尼丝的古典美人所公认,她的活泼灵动和艾克哈特微微的鲁莽直率又使他们的恋情带上了一些现代的色彩。
擅长美国主流温馨喜剧的导演尼尔•莱布特,当然不会让这部电影完全英国化。
为了增强故事性,他在古典爱情里加入了同性恋,爱人的嫉妒,死亡,两个无辜女人的悲剧;现代的爱情,米切尔心底藏着一道爱情旧伤,时时发作,莫德又要面对同事的爱慕和知性的冷静,虽然一路相伴,却总不能一路欢歌。
当然还有一点点美式的喜剧来调味,“邦妮和克莱德”,这是同事对他们的戏称,而他们也当之无愧,夜探古堡,心细如发,互相掩护偷取资料更是拿手好戏,到了最后,竟然还有窥探、掘墓、埋伏的准惊险片桥段,比一般的英国古装片要轻松得多。
莫德和米切尔从教授那里抢回了在地下长伴亚西的铁盒,里面封存有一束秀发、一张年轻女子的相片,和克里斯贝最后一封信,直到亚西长眠也没有看到的信。
他不知道他的女儿还活着,不知道爱人根本就没有恨过他。
可是故事并没有完。
结尾时,亚西来到郊外,在心底呼唤着爱人的名字,希望得到她的原谅。
在一棵冠盖如荫的树下,他遇见了一个也叫克里斯贝的小女孩,看见她的第一眼,他就知道,那是他的女儿。
他让孩子带给克里斯贝阿姨两页他的诗歌,告诉她:“一个诗人想见她,却见到了你。
”而这两页诗和克里斯贝的那封信一样,最终也没有送达,它们落在田野上,在娇嫩的草地上轻轻颤抖片刻,然后随风而去,把甜蜜而忧伤的遗憾,和一场不朽的爱情,永远留在风里,等待相爱的心灵去发现。
把636页的书改编成90分钟的电影,必然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节奏加快,分支人物删减,长篇累牍的文本或对话直接忽略。
在有的作品里,这样的处理还尚能接受,而在有的作品里,可能就会导致剧情“看不懂”,或者魅力迅速减淡、内涵大幅丧失。
比如《达芬奇密码》,主角将几个核心密码一一破解的曲折过程,本就是小说的精华所在,也是读者很享受很受吸引的部分,但是在电影中,解密就像演员赶通告一样,这个场子跑完赶紧飞奔去下一个,简直变成了跑男参加定向越野。
把小说《占有》改编成电影《无可救药爱上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电影提炼了“主要情节和线索”,一条线索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一位维多利亚时代杰出诗人艾什(有妇之夫)爱上了女诗人克里斯塔贝尔,两个人却只能体验“曾经拥有”,无法享受“天长地久”;另一条线索发生在一九八六年的现代,研究艾什的研究助理罗兰,为了调查艾什的隐秘恋情,邂逅、恋上了研究克里斯塔贝尔的莫德·贝利博士。
为了剧情的合理发展,电影保留了必要的分支配角——(现代线索中)布列克艾德教授(男主罗兰的BOSS)、弗格斯·沃尔夫(女主的前男友)、克拉波尔教授(男主及BOSS的学术对头)、乔治爵士夫妇(关键信件的主人),其他则一律删去,包括男主罗兰的女友瓦尔,都人间蒸发了。
而随着这些分支人物共同蒸发的,还有作品独特的味道、特殊的视角和文化厚度。
电影《无可救药爱上你》,正如这个俗气的译名所做的,将原著浓缩成了2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言情故事,加了点儿悬疑为辅料,再抹了点文艺和学术当调料。
可是,很不幸的是,原著《占有》正好是那种不怎么适合改编和浓缩的小说,因为小说遍布大量的日记、书信、学术著作、诗歌、传说,可以说,整部作品就是靠这些文本支撑起来、丰富起来的,而且每种文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魅力,它们用不同的体裁,或陈述、或抒情、或议论、或暗喻。
在小说中,艾什和克里斯塔贝尔的故事基本就活在文本中,在不同文字资料的被发现、被重新解读中,他们的故事也串连成线,逐渐浮出水面,而一段故事在不同角色笔下(比如艾什夫人爱伦、比如克里斯塔贝尔在布列塔尼的表外甥女莎宾)的陈述,本身就很有意思。
而且在这些文本中,大量文学课题也被一一抛出,比如神话传说对文学的影响,比如女权主义思潮在文学研究中的利弊等等。
其实,电影版也努力节选了一部分诗歌、信件,以还原《占有》的风格和意境,然而碍于电影的时长和形式,这种节选只能是东一鳞西一爪,浮光掠影般的,来不及领会和读懂,就嗖的一声过去了。
比如,艾什和克里斯塔贝尔这两大诗人,只因为参加某次上层社会的聚会就一见钟情了吗?
艾什堕入情网,难道只因为克里斯塔贝尔朝他抛了个媚眼、放了若干伏电?
如果没有细读他们频繁的、长篇的信件,又怎能明白这两大高手之间的心有灵犀和惺惺相惜呢?
如果没有阅读过艾什夫人爱伦琐碎平庸的日记,又怎么能比较出爱伦和克里斯塔贝尔两位女性角色根本上的不同,以及对艾什的意义呢?
《占有》这部小说为何能拿下“英语文学最高荣誉布克奖”?
我们不妨先来关心一下作者是谁,作者A.S.拜厄特,和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她原来是专门研究英语文学的,她毕业于剑桥、牛津,在伦敦大学学院教文学教了10多年。
所以,在《占有》中,她对文本的解读、对文学体裁的驾驭、对学术领域的透析都是熟稔、自如和深入的。
她仿佛从容行走在文学的果林中,对悬挂在枝头的各种水果了然于胸,信手摘下。
在《占有》之前,偶没有读到过一本小说,是建筑在类似这样的厚实地基之上的。
而电影的改编使得原著这种标志性的特征被削弱得几乎消失殆尽,实在是一种遗憾。
正如中译本《占有》的腰封上对占有的解读——“爱人想要完全占有自己的所爱;研究者想要占有知识和信息;收藏者想要占有珍奇的藏品;诗人想要占有他们描绘的意象和主题”。
也就是说,“占有”这个关键词,在原作中是有多重含义和指向的,然而到了电影中,占有这片小树林,被砍伐得只剩“爱人之间的占有”这棵小树苗了。
不过,必须要承认的是,电影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比如画面剪辑很流畅,古今之间的切换自然舒服;演员选得也无可挑剔,不管是演艾什和克里斯塔贝尔的杰瑞米·诺森和詹妮弗·艾莉(艾莉就是95年BBC版《傲慢与偏见》里的女主),还是演莫德和罗兰的格温妮丝·帕特洛和艾伦·艾克哈特(想想《莎翁情史》和《洛杉矶之战》),都和原著角色很神似,顺便说一句,连配角、克里斯塔贝尔的女伴都是《权力的游戏》里的太后瑟曦;在讲述19世纪的线索时,维多利亚时期浓浓的英国古典氛围也扑面而来。
所以,尽管它把绿茶硬生生做成了抹茶冰淇淋,不过还是一支做得相当不错的冰淇淋。
一部美国人拍的英国味十足的电影。
讲述了一段湮没在时间之中的爱情。
一个是男诗人,拥有幸福的家庭、悠闲绅士的生活和深爱的妻子。
另一个是女诗人,与女伴一起隐居在乡间,生活平静,祥和温婉。
但仅仅是一次社交晚会的相遇,就开始了一段互相迷恋辉映的岁月。
让人怦然心动的,是伊们相遇时专注着、闪着亮光的眼神。
男诗人的生活幽雅而富足,却也有着不平凡的感情经历。
他以优美而专一的爱情诗闻名于世,但他深爱的妻子因为疾病,使得伊们只能有精神之爱,更无法拥有孩子。
女诗人的过往犹如英国乡间的晨雾,但从她的同性伴侣和隐居生活来看,也是遭遇过磨难,经历过艰难的选择才换来的平静生活。
可是因为一次相遇,伊们就被彼此吸引了。
在相遇的最初,她对他说:“令人惊讶的是你,你的诗中竟然未曾注意到任何女性的存在。
你的诗作极少提及女人。
”他回答:“你击中我了,女士。
”……然后是一段逐渐加温的书信往来,直到她感觉到危险——“我不能让你将我烧尽……”但,“我不能让你将我烧尽,也不能拒绝你”,虽然“没有人,能站在火中而不被毁灭”……然后,是相约在花市的会面,当“我们走向彼此的那一刻,此生从未感觉过如此专注”“我牵起你的手,我的手在你的手中,有着相信和信赖”他沉静的,似乎有点忐忑又有点幼稚的问:“你后悔么?
”她微笑着,美丽的脸上有着无法用语言可以表达的神采,“我该后悔但我没有,最理性的时候都不曾后悔”然后,她继续歪着头,把难题轻轻的抛向他:“现在怎么办?
”他上前一步,轻轻捏着她的手:“我不想破坏你的生活,明天上午我会去教堂,用我最诚挚的祈祷,祈望你跟我同去约克郡旅行——我们在这世界上,一段迟来的旅程”在火车上,他欠身,然后问:“你希望分开住宿么”……“不跟我住在一起?
”她很果决的说:“我要跟你同住”“我们之前就决定了”“这四个礼拜,是属于我们的”“只有我们”伊们互相注视着,带着掩藏不住的笑意。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样东西,“希望你接受这个戒指”她笑着除下手套,“我也带了戒指给你”“你看,证明我的决心”…………两位研究者发现了两位诗人的书信,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两人在阅读诗人们的书信,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有所触动。
两人跟随诗人的旅途,住在了同一间房间,两人躺在一张床上,交谈着。
男人说:“我不允许自己有伊们这样的关系”,“嫉妒、迷恋这种东西,再也不要”“那你很幸运,这些只给人,一团乱麻”“很多人都要这种纠缠,我可不要我的表现让很多人不快乐,非常不快乐”女人说:“对于我,一旦我对谁有感觉,我就全身发冷”“为什么?
”“大概是害怕吧,害怕被爱情烧毁”男人忽然感慨:“我们在说些什么呢?
”“对啊,我们还算是现代人吗”男人看着女人,然后说:“你该把头发放下,让它呼吸。
别假装冷漠,不必担心我”“她(女诗人)说,提防所有男人”“她不认识我,我对你没有任何企图”“那我们很安全”“对”然后伊们彼此注视了一会,然后亲吻……女人想要掀开被子,男人却退却了,女人恼怒的离开。
第二天,两人继续追寻诗人们的旅途,然后,在车站告别。
男人回去后,和朋友说起这个故事,朋友扔过车匙,“开我的宝时捷去找她吧” 女人开门,看见男人拿着一束花,她笑了。
“进来,让我解释”“你确定?
让我进来?
”“对,很确定。
”两个人在窗前坐下来,互相注视着对方。
“你到底来干什么?
”男人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看着她,然后说:“我必须看见你”“我想告诉你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
”“那时,我只是不想陷进去”“我很想,真的很想…那么做”女人微笑“非常想”女人笑出了声音,从红唇间露出她雪白的牙齿。
“但我不想把事情搞砸”女人看着他,像在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我想搞清楚,我想知道你我之间”“到底…有没有可能”女人继续微笑着,嘴唇抿着,看着他。
他也看着她。
“这样说…可以吗?
”女人向他俯去,亲吻他……他轻轻捏着她的下巴:“我想你是接受了”…………这两段故事构成了整个影片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possession1. 拥有;占有[U]The possession of a degree does not guarantee you a job.拥有一个学位不能保证你找到工作。
2. 所有物;财产[P]Her possessions could fit in one suitcase.她的全部财物可以装在一个手提箱内。
3. 领地,属地,殖民地[C][P1]Some Caribbean islands are still French possessions.一些加勒比岛屿至今仍是法国的领地。
4. 自制,镇定自若[U]With his usual possession, he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他以那惯常的沉着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5. 着魔[U]This charm will protect a man from possession by evil spirits.这个护身符将保护人不致着魔。
午后, 一杯菊花清茶, 重温这部电影大片大片英格兰的冷绿泌人心脾淡淡馨香经久不散古今两段情缘在交织的时空中缓缓展开婉若片中行云流水般的诗篇ture love is a durable fire in the mind ever buring
好像总是很难拒绝这样的片子,decent的英式口音,唯美的镜头,诗般的台词,用长镜头晃出的绿色草地和澄澈蓝天接壤在一起的大庄园,然后就是隐喻,藏着爱情,压抑 、隐忍、会有情感的放纵,却又最终在恪守着什么而留下遗憾。
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Randolph Henry Ash和Christable LaMotte真的存在吗?
还是只是存在在Possession中呢?
有时间的话读一下原著吧, Byatt模仿维多利亚时代诗人Robert Browning和美国女诗人Emily Dickenson写的那些戏剧独白和短诗着实精彩, 还有浸泡着浓浓的书卷气的无比含蓄却热烈的书信,读起来浑身鸡皮疙瘩...小拜模拟人物说话写作的水平是一流的.就像她形容男主角Randolph Ash的那样, 是一伟大的ventriloquist
有时候,生活是那么神奇,一本书,一段音乐,一片碟,冥冥之中,如同有缘,在生命的某个转角与你相遇,某年,某月,某日。
刚打开IPTV的观大片,看见《无可救药爱上你》,首先觉得是可以用来打发一下时间的娱乐片,华纳兄弟那醒目的WB标记让我比较愿意牺牲一个宝贵夜晚的读书时间去试看它,可是,看完简介,天,我是那么惊喜,竟然是我前不久看过的POSSESSION的电影版,我从不知道,这本书有电影版。
很惊喜,电影拍得很好,对原著的修改剪辑都恰到好处,现代,古代,两个时代,两代恋人交错重叠,英国自然风光,古老建筑,维多利亚时代的纯美气息,书,诗,手稿,幽默含蓄的对话,美得熨帖到心。
这样一个夏末初秋的微凉之夜,因为了这部片子而温暖享受,幸福得像沐浴在燃烧的壁炉之焰,仿佛让人又能年轻得去相信和回望-爱情。
电影的叙事风格很徐缓,如同人迹罕至的乡野间默默流淌的溪水,清冽,不慌不忙。
伦敦的一位文学研究助理罗兰从伦敦图书馆偶然发现一本古书中的几页手稿,是维多利亚时期大诗人艾许未完成的书信,写给某位不知名的女士,出于直觉,他开始查阅历史文件秘密开始调查,其过程中遇到专门研究女诗人兰蒙特的女博士莫德,两个人在通过各种旧日日记诗稿的研究,一点点揭露出艾许与兰蒙特之间不为人知的秘密感情,甚至沿路追溯两个诗人当年唯一一次蜜月般浪漫的约克郡之旅,两个对爱情避之不及的现代人的感情也慢慢开出花蕾。
前两年看这本书的英语版的时候,就很被文字语言中的维多利亚时代风格而吸引,印象最深的是开头描写伦敦图书馆的一段,读着那些文字,忍不住释卷凝神,伦敦图书馆的一排排高高的书架,书籍带着岁月芳香的气味,透过窗户的柱状阳光里飞舞的微尘......仿佛都突然真真切切包围在你的身边。
书的语言的确很古典美,当然,在阅读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同时也是件磨人的事情,我承认,那是我看得最辛苦的一本原版小说了,第一遍读完的时候甚至不能说完全看懂了故事。
直到今年买了本卓越的畅销书《隐之书》,看了一会儿才想起什么似的,顿悟那就是POSSESSION,当时的中译名叫《占有》,听说还有译成《中毒》的。
现在这部电影又叫《无可救药爱上你》或《迷梦情缘》,这么多的名字,差点让我和今晚这部片子擦肩错过,可是,缘,是多么妙不可言,在不同的时间,我在不知不觉中邂逅了英文原版,中文版和电影。
中文版也翻得极好,实在佩服译者的实力,这样的一本书翻译出来本身对意志力就是极大的考验,我已经开始动摇自己对翻译的理想了,好像单纯做个读者要轻松愉悦得多。
再不要说对于那些古诗的翻译,真的流畅而魅力,把涩涩的古英语中隐含的韵味全部变成了流水般自然的文字。
再说下电影中的一个细节吧,在约克郡的旅馆,两个人私奔之初,拥抱之后,兰蒙特说“NOT YET", 我不禁感叹她的理智与聪慧,因为这句话,后来有了两人携手去看托马斯瀑布,去海边漫步,才有了灵感,有了才华横溢的诗歌,有了胸针,有了追溯的线索,也有了爱情的一刻延伸开来的浪漫无限,如果没有那句低语,可能就会让感情入了俗套,局限于小旅馆里的抵死缠绵而已。
一句聪明而很有魅力的话,我认为。
还有点很有趣的发现,演兰蒙特的那个演员的微笑很特别,简直是外国版的蒋雯丽,但其实和书里的不怎么符合,书里的描写兰蒙特有点男性气质似的特别,电影里好像表现不出来,但上镜感不错,还是喜欢。
小说的结尾很让人意外,真相大白的同时竟然让莫德找到自身的秘密,还有艾许和小女孩的相遇对话作为结尾,那缕金色的头发,给人豁然开朗的欣喜。
强烈推荐这个故事,次序是和我的时间表倒过来:电影,中文书,最后,如果不怕啃硬骨头的话,原版。
演女诗人的那个演员就是95的《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她浪漫,优雅,自信,独立的气质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先看的这个电影才然后才看的95的《傲慢与偏见》的,当时看见傲慢与偏见的时候就觉得这简直就是我心中的Elizabeth,两段感情都让人觉得浪漫而美好,是个不错的片子!
看Possession的中文版小说,断断续续的看了一半,因为晦涩的诗词而不得不停顿,无意中发现电影版,便迫不及待的拿来欣赏其实就是一段婚外恋,难道因为它是真爱所以就美好,就值得被同情?
对妻子的爱是责任,对情人的爱是激情,统统冠以爱的名义。
爱太泛滥。
我最爱不起的男人就是对这妻子说我不会和你离婚的,你是我的的责任,我会照顾你一生,然后转头对着情人说,我跟我老婆没有爱情,就只有亲情,我的心都在你身上,但是我不能抛弃一路甘苦与共的糟糠之妻。
说穿了这种男人就是一个自私鬼,两手都要抓还要向世界要同情。
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女人都容易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好里,自欺欺人的去相信自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还傻傻的为男人寻找各种借口。
想要两全的终不能两全,忧伤带出来的感动和美好倒是能赚足一大把的眼泪。
看完之后心里很难过,很遗憾。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也许是我太感性了吧,不过我不能否认这样的结局很完美。
喜欢片子穿插的基调——优雅的男女,内敛的感情,美丽的英格兰田野,一百多年前的蒸汽火车,橙色光线下柔和的脸庞,温婉而安然的笑容。
喜爱这部片子的朋友,也推荐你看朗读者(THE READER)
英伦古典,书信爱情,时空交错,俊男美女。
六感
电影节奏很慢,看着很舒服,最后Ash发现亲生女儿的一幕还是很让人心生安慰的。换做我是Ash妻子,大概也会这么做吧。
I cannot let you burn me up, nor can I resist you. No mere human can stand in a fire and not be consumed. And I took your hand, mine rested in yours with trust and relief. 隐秘的爱情,在重新被发现的那一刻,仿佛又重来了一次,在当下人们的身体上、血液里,那种激情肆意流淌,不管结局是毁灭还是沉寂。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Rudolf Henry Ash 与女作家Christabel LaMotte那一段不伦之恋,隐匿于英格兰的乡间、蒸汽火车、山川河流,深绿丛林之中。正如他的名字Ash已经预示了结局。
高清版提高了观赏性,翻译过于渣。
全是看在与另个possession重名才看,不过挺好看的,我喜欢这种感觉,但是不喜欢剧里那美国"学者"...跟本不是搞学术那样...
其实我是想看书的,未果。
20090701 如果有魔鬼,我希望那就是你?
高領毛衣廣告片
“这段爱情,我知道我不可能向世界宣告,我能做的只是将它散布于我脑中的记忆,让它在某处生根”。这个电影一整部看得都很心痛。很心痛。
无感
太文艺。经不起推敲。贝尔的演员不够赞。英式英语总让人想起——凯拉 奈特利。要是换她来演就好了。
補英國文學史
@冰小姐suivi 难以置信演Liz的是美国人,Jennifer Ehle演绎英国lady如此惊艳,中文译名太~粗糙
很喜欢这种叙事方式!
恶俗的译名
对Gwyneth Paltrow真是怎么都提不起好感来,也没拍出A.S. Byatt原作的感觉(虽然书我当时也只是草草看完的)。黄哲伦的改编剧本里还是最中意蝴蝶君啊,虽然那效果多半是柯南伯格的奇情镜头在背后助力了一把。
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社会的双线叙事。在一段段诗歌与隐喻中陶醉,一边感叹于那个文学繁荣时代精致而繁重的爱,同时又对这个早已浮躁成瘾爱情沦为速食的摩登时代重燃信心。的确,爱是可以传承的力量,每个时代,都有足以将彼此燃烧的爱情,你所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属于你的花冠女王。
我一个原著迷都看不下去 没看过书的人是不是在看风景…
不好看!时空穿越本来应该是有趣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