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

Inception,潜行凶间(港),全面启动(台),奠基,心灵犯案,记忆迷阵,记忆魔方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艾利奥特·佩吉,汤姆·哈迪,渡边谦,迪利普·劳,基里安·墨菲,汤姆·贝伦杰,玛丽昂·歌迪亚,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日语,法语年份:2010

《盗梦空间》剧照

盗梦空间 剧照 NO.1盗梦空间 剧照 NO.2盗梦空间 剧照 NO.3盗梦空间 剧照 NO.4盗梦空间 剧照 NO.5盗梦空间 剧照 NO.6盗梦空间 剧照 NO.13盗梦空间 剧照 NO.14盗梦空间 剧照 NO.15盗梦空间 剧照 NO.16盗梦空间 剧照 NO.17盗梦空间 剧照 NO.18盗梦空间 剧照 NO.19盗梦空间 剧照 NO.20

《盗梦空间》剧情介绍

盗梦空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道姆·柯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与同事阿瑟(约瑟夫·戈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饰)和纳什(卢卡斯·哈斯 Lukas Haas 饰)在一次针对日本能源大亨齐藤(渡边谦 饰)的盗梦行动中失败,反被齐藤利用。齐藤威逼利诱因遭通缉而流亡海外的柯布帮他拆分他竞争对手的公司,采取极端措施在其唯一继承人罗伯特·费希尔(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的深层潜意识中种下放弃家族公司、自立门户的想法。为了重返美国,柯布偷偷求助于岳父迈尔斯(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吸收了年轻的梦境设计师艾里阿德妮(艾伦·佩吉 Ellen Page 饰)、梦境演员艾姆斯(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和药剂师约瑟夫(迪利普·劳 Dileep Rao 饰)加入行动。在一层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致命觉醒美人三嫁遇见春天传说的魔女杀人蜂入侵莫莉快跑所念皆如愿女人之名尸骨无存3:零号病人不速星客新蝙蝠侠走西口麻烦一家人第四季战力外搜查官环环相扣山河谣蓝色茉莉战时省委月色真美和平之舟gdgd男再移民深海巨妖2科学×冒险与生存!雪花秘扇王伯祥真爱如血第六季野兽大宋提刑官杀人牛仔裤

《盗梦空间》长篇影评

 1 ) 丈夫,我醒了,我没有跳下去。

我是中国人,他是美国人。

我们在一起5年,结婚5个月。

7月17号晚上,刚从北京度假回来的我和丈夫一起坐在Cinemark里,专注地看《Inception》。

当Cobb的妻子要跳下去的时候,当他撕心裂肺地喊着“No!”的时候,我转过头看着我的丈夫。

他的眼眶湿了。

我于是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我终于理解了他长久以来的恐惧……我们是自由恋爱,先后在这里的同一所大学毕业。

他读心理学和哲学。

我读商务管理和财会。

在一起的这5年,我们的生活始终是甜蜜的、平淡的,几乎没有矛盾,更少有歇斯底里的争吵。

这5年中,我先后回国4次,每次回来都有一段阴郁的过渡期等待着我——这段日子里,我总是希望我人还在北京,还在那个我生长了18年的地方,还被身边的朋友包围着,无忧无虑地玩乐。

第一次,我们一起回去。

他被我忽视了,就自己在家玩魔兽,而我则总是和闺蜜们一起,醉生梦死。

回来的时候,我在飞机上问他:这次在中国玩得怎么样?

他说:很好啊。

长城很壮观。

姥姥做的饭很好吃。

我有些内疚地:可姥姥说看出你不开心……对不起,我一直没怎么陪你……他:没有啊。

我每天都能玩魔兽,还能吃到姥姥的菜,怎么会不开心?

我知道这次旅行对你特别重要,是你一直期待的,所以我不希望你因为我玩得不痛快,这样我也难受。

我来中国完全是为了你高兴,你放心的去玩吧,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不过,你要知道,你现在21岁了,即使你怀念,也不可能回到16岁了。

而且等你到了25岁的时候,估计也不会想回到16岁了,那时候你的心态就会变了……现在我24岁了,每回国一次,就像吸毒一样,越加的欲罢不能。

而每次回来就像进了戒毒所,开始的日子总是很难熬。

这一次,我6月30号回来,7月12号开始上班。

这之间的十几天,我每天睡两次觉,下午一次,晚上一次,醒着的时间大概不到10小时。

我沉迷于梦境里,梦中有我的同学们,我的闺蜜们,甚至我以前的男朋友……而醒了以后,面对我的丈夫,面对平静的生活,我却提不起精神来,又不愿强颜欢笑。

“我们生活在一个任性的时代里。

”有一天,我又要睡午觉了。

他拦住我说:我们需要谈谈。

我不耐烦地靠在床上说:谈什么?

他说:我这几天感觉很焦躁,我很害怕,害怕你要离开我。

每次你去中国,我都担心,而你每次回来,这种感觉则更强烈……我终于坦白:我希望自己在国内呆的时间久一点。

我想回去工作一段时间、生活一段时间看看……他:看什么?

我:看看我是不是更喜欢国内的生活。

他有些急了:如果你喜欢呢?

你就要留下么?

那我怎么办?

我们的婚姻怎么办?

我:我也不知道……我还没想好……他叫着我的名字,尽量把声音压低:Monlina,你必须得知道,这不是儿戏,我们已经结婚了,我们许下了承诺,我们的生活在这里,不是在中国。

我更加烦躁了:为什么不能在中国?

你完全可以和我一起回去,教语言什么的。

他:可以,我可以和你回去,但我感觉你要的不是我,或者说,你想要的在中国的那种生活里不需要我,我是多余的,即使回去,我也只是你的附属品。

我沉默了,我一时无法反驳他。

他有些哽咽了:如果你真的确定自己要回去生活的话,我们就完了……我心里也开始难受:我也不知道……我还不知道……我还没想好……我只是觉得这里的生活太平淡,而我还年轻,我感觉我们已经像50多岁的老夫老妻,但当我每次回去,我感觉我找到了从前的自己……他:你知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最后都归于平淡?

你要追求的那种青春期的东西已经不适合你了。

你需要长大……他终于流下眼泪:我一直在等着你长大,等了太久了……而你每次从中国回来,都是这样……我不知道怎么让你理解这里才是现实,这里才是你的生活所在。

而在那里,你之所以沉迷是因为你去度假,不用考虑现实中的责任,不用考虑生存的问题,你只是去玩乐了,但你总要回到现实……我想他说的对,但我不想承认他所说的我还幼稚的观点,我想给自己找一些成熟的理由,于是我说:不,我实际上是想回去闯出一番事业。

我是中国人,我们有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且我对这个国家没有感情,那里才是我的家……他痛哭流涕:如果是这样,你当初为什么要嫁给我?

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是在干吗?

那一刻,他的身体不停地抖动,用双手捂着脸。

我感觉自己像在杀人,又不住的在想:我要回到真正属于我的地方,你为什么拦着我……我回去是为了我想要的生活,是为了我的事业……第二天,我们没有交流。

他去工作,我在家无心做任何事,只好又躺下睡了。

第三天,第四天……直到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终于渐渐醒来——我感觉平静的生活也不错,上上班,回家后看看书,或跟丈夫一起看看美剧,也算过得充实安乐。

只是我始终没有提回国的事。

他也没有问我的决定。

后来在网上和妈妈说起此事,她说:“你真是庸人自扰,怎么总是那么不现实?

你知道不知道,这样的好老公你这辈子也遇不到第二个了。

你要是现在不珍惜平静的生活,去追求刺激,等你老了,自己孤单一人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后悔了……”这一天,7月17号,我们一起看《Inception》——这部适时出现的电影。

片尾字幕出现的时候,我深信那陀螺马上就要倒下了。

但他说:不,那陀螺应该还在转,他永远醒不过来了……我们嬉笑着争论着结局,走出电影院。

在门口的时候,我正色道:嘿,跟你说件事情。

我醒了,我没有跳下去。

他先是一愣,然后红了眼眶,紧紧地抱着我,吻了我的额头。

 2 ) 奠基/盗梦空间:电影拍摄指南,阐释和阐释之外

如果对比一下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与《跨国银行》,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与《盗梦空间》,你会发现之间的变化出奇的相似,两人的成名作是独立制片的经典,其中炫目而原创的后现代玩法引来大批影迷追捧。

而在操作大资本的时候,或者迫于票房压力和观众趣味,或者是自觉自愿,都在作品中植入了大量动作片商业元素,并且展示了一幅全球化的图景。

这大约是这个时代不多的原创性电影“作者”进入主流电影工业的路径。

实际上本片经过一番拆解,并非如传言中那么复杂,而围绕本片形成的一个巨大的阐释和对阐释的阐释交织的空间,使得本片带有了充分的邪典影片特质,而同时更有趣的是,在大陆电影文化的语境里,这种情况只出现在《色戒》之时,于是这又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首先可以指认的是其中的全球化表象,这是后冷战时代“大片”所共有的视觉元素,以007系列为代表。

就《奠基》的所谓“现实位面”而言,呈现的包括日本、法国、肯尼亚等地,其实这些空间并非叙事所必须,而更多的意义是作为一种视觉奇观被展示。

而在现实位面和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梦境中出现的却是作为飞地表象的飞机、“城市”(空间变换练习,追车)、“酒店”(肉搏)、“中亚小城”(开头齐藤段落)、“雪原要塞”,这些割裂了与现实空间联系的场景作为舞台布景出现。

而在第四层及更深(说法不一,暂时存疑)的位面上,则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般的超现实主义空间。

这里可以延伸到拉康对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讨论,既然在空间练习中出现了对立而向的镜子,我想这是一个明显的对拉康的提示。

但是正如诺兰所言,《奠基》跟《黑客帝国》很像,用波德里亚去讨论《黑客帝国》显然是牛刀杀鸡,所以咱也可以先把拉康搁一边。

但是鉴于讨论电影,似乎还是应该拿出麦茨的第二符号学。

说到这里还是不得不提今敏大神的《红辣椒/盗梦侦探》,虽然诺兰坚称自己从未看过今敏的影片,但是里头那个电梯也太像了吧……看来这也是一个发明微积分的故事。

两部影片都在梦与现实的关系上做了深度开掘,所不同的是今敏更注重梦境-现实-电影之间的联系,而诺兰则在梦境的层次上层层深入直达“潜意识”,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今敏大神的《红辣椒》看来是在麦茨的理论指导下创作的(当然,或许是因为筒井康隆的原作如此,待验证),麦茨将梦境与电影做了类比分析,指出在影院空间中,观众“只剩下一双眼睛”,“是一个同时身在多处的主体”,深入探讨了观视关系。

《红辣椒》直接将电影和梦境对接,通过巧妙的动作匹配剪辑将梦境-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展示出来。

而《奠基》则有意隐藏了“电影”这一层关系(否则会让观众出戏,或者让文本加倍复杂起来,还是不冒险了),其实时时处处在提示着这一层。

比如那句著名的台词“你还记得你是怎么到这儿来的么?

”,其实说的就是电影,电影中的人物可曾质问过他们身处的空间是如何到达的呢?

没有,一个场景一开始,人物就在那儿了,转场的过程就好似从一层梦境跳到另一层梦境。

你看,其实诺兰也有明确的自反意识。

在观视关系这一层上,每一层梦境的穿越,都会留下一个守护者,或者说电影放映员(现实层是空姐,第一层是药剂师,第二层是亚瑟,第三层是埃姆斯),他们精确地知道梦境中的时间(或者说是电影放映时间),而其他人则成为演职人员——他们大都清晰地知道他们在梦中,或者在电影中。

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团的职业——心理分析师/编剧负责搭建剧情线、建筑师/美工师负责场景构成、齐藤老师是任务的发出者,其实他就是赤果果的制片人呀,你看,制片人演戏往往就会出问题,张纪中老师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然后大家都兼任演员,造梦机便是那摄影机呀。

而同时梦境的观众也是他们自己。

这就回到麦茨的讨论上,在梦中/电影中,观看主体同时也是行动主体,这是做梦的经验,也是观看电影的经验。

于是我相信这是这部影片的构成方式,诺兰有意无意地把电影制作的经验融入到故事构成之中。

于是他的空间呈现便可以得到解释,在Cobb和Ariadne的空间设计之中,诺兰诠释了电影化的空间构成方式,这是一个导演在跟美工师沟通,点睛之笔在于“要通过迷宫来限定边界”,“要尽量让人不要意识到身在梦中”,翻译成电影行话就是,别,穿,帮。

而在场景构成之外,还要通过保证片长(用强力镇静剂),确保良好的观影环境(开车要稳——其实说的是镜头别太晃)来保证观众不出戏。

然后还要有一个好剧本,能说服剧中人也说服观众——当然别忘了留下通风口这种逃生秘笈,编剧讲不圆或者时间不够的时候拿出来用,剩下的事情就交给表演了——第二层梦境里酒店中,Cobb出色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伟大的演员,他把不可能的事情讲成了可能。

最后,当影片结尾灯光亮起,演职人员还要一一亮相(飞机上众人醒来),跟观众们打个招呼。

看,其实这部影片是一本《电影拍摄指南》。

再进一步分析的话,影片主题则是:究竟是生活模仿电影,还是电影模仿生活?

电影和现实,哪一个更真实?

诺兰的小心思大概止于此了。

回到文章开头对于场景选择的话题,这明显地是一个向票房示好的表示。

而片中拼贴的大量动作场面,如追车、枪战、肉搏无不是类型化的商业元素,大概可说一句的是诺兰用的中景不稳定运动镜头较多,增加紧张气氛。

可以多说的则是第二层梦境中酒店里的重力变换,看得着实过瘾。

如果说追车还算合情合理,第三层梦境的雪原枪战看来是纯粹为打而大,无怪片中人物也吐槽:“这个场景为什么不在沙滩上……谁让你搞这个的”。

大约诺兰也是无奈,观众要看的不就是这个么,哥能拍,真的能拍,拍给你看还不成么……就观众反应来看,这些类型元素是必须得有,不然不买账,这倒是像个有趣的博弈困境了。

这些东西拍得再好,恐怕也进入不了观众的讨论,或者如题目所言的“阐释空间”。

观众津津乐道的是剧情,其实对付这种片子,有一句万能的阿Q表达:“较真你就输了!

”,理科宅男们大约会热衷于计算梦境的层数和时间比例,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就是在我前面分析中指出的,其实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梦境里的时空是电影的时空,于是省略和剪辑是必然的,那么它的时间也是不充分展现的。

按照诺兰的设定,飞机上10个小时,众人醒来的时候还有20分钟降落,姑且算作10个小时,那么1:12的关系中,第一层是120个小时,5天——你看那场枪战加追车加掉进水里有5天么(那个场景开头有提示,药剂师撒尿回来,前面一定还发生了什么被剪掉了……)?

于是这个真是不必较的,你只要知道每一层时间都会被放大即可。

而有趣的是,这个本不比较的真成为了观众讨论的重点之一,剧情上似通非通之处甚多,暧昧不清之处甚多,邪典电影就是这样养成的,一帮热心观众致力于研究其间的逻辑。

这大约要看大旗虎皮老师的《迷影文化史》了。

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些阐释本身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或者说是智力的象征,不加入讨论会被认为是”没看懂“,这是新中产阶级趣味所不能容忍的。

这大约就是诺兰及其团队的高明之处,充分设计话题,调动兴趣,利用这种阐释来形成自动营销或者病毒性营销(已有专文分析:http://ent.sina.com.cn/m/f/2010-08-26/ba3065771.shtml),令人钦佩。

至于此片讨论的热度,虽然注定不会像《色戒》那般引发整个文化界地震,但在观众层面已是少有的热烈(《阿凡达》不算,谁去研究它的剧情啊),这无疑是有趣的,一方面是本片定位使然,而另一方面大约也是国产电影,或者大陆影院电影少有这般话题之作,或许还与近年推理文化的发展有关,当然这不是一个你拿研究《风声》的态度就可以闹明白的影片。

我不相信这种热烈的讨论是大陆观众忽然对自己的心灵结构或者拉康麦茨有了兴趣,大概还是要回到”智力象征“这一层面上来。

而最后则要看到阐释之外的现象。

《奠基》上映”一波三折“,一度爆出”总局看不懂“,最终却一刀未剪上映,阴谋论一点看,这是赤果果的炒作;而往好处看,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更进一步开放,和业内终于有识货高人出手。

最看不懂的一点是影评人的口风一边倒,当然先不说最近争议颇大的影评人独立性的问题,我似乎觉得,自从《南京南京》搞”道德绑架“,《建国大业》搞”档期绑架“,《阿凡达》搞”奇观绑架“,《唐山》搞”眼泪绑架“之后,围绕《奠基》形成了一股”智力绑架“或者”智商绑架“的暗流,好像有品位有智力的人都该去影院贡献票房。

这倒是奇了怪了,其实《奠基》并非是适合所有人的影片,个人觉得40岁往上的观众都不甚合适去影院看,年纪更大的观众就更别说了,首先一个闹腾,其次一个费神,要再上个厕所,更别想看明白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想看明白也不难,千万别较真就是。

所以云中的文章《请给好电影一个机会》(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67244/note/88259035/)很说明问题,但是问题在于,How?

于是多说一句则是,《奠基》在《阿凡达》之后似乎再度重建了好莱坞崇拜,上次是NB特效,这次是NB剧本,唔,下次又是什么?

说起来,我还是更喜欢诺兰的《记忆碎片》,《奠基》有个好故事,就是拍的太花哨,如果节奏稍慢,少些大而无当的特效,多些细致的心理推演,这片儿会更好。

大约明年奥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已经拿下了,可以拼一拼剪辑(我还是觉得某些动作戏剪得不够好)和视觉特效,其他的还要看冬季档了。

言而总之,对《奠基》的票房谨慎表示乐观,看了片子后,个人估计在1.5-2亿之间,这片儿好在不会让人看得绝望——绝望是指,有些电影你在看过之后明白,你一辈子别想拍出这样的电影。

 3 ) 诺兰神作:为什么剧透丝毫不会影响观影快感!

星级:★★★★★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看不看剧透都一样,这是一部根本不怕剧透的电影,剧透甚至可以让人在电影院里可以更好的观看影片。

可以让你提前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灌输的那套奠基理论更好的接收,诺兰这次玩的依旧是迷局一样的高智商,你别指望看一两遍电影就可以找出这套理论的漏洞。

他的伟大之处除了这套理论就是理论背后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视觉画面。

导演强大的细节落实能力,最终成就了无与伦比的刺激效果,在这一切的背后,它的骨子里还是一部间谍片,也难怪有网友形容它就像【碟中谍】版【骇客帝国】。

这个比如不是很恰当,应该这么理解,【碟中谍】说的是【奠基】骨子里的内核,【骇客帝国】指的的是高深的盗梦理论,如此看来,这个比如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个间谍故事在动作指导方面趋向007邦德系列,其中不少桥段都是导演诺兰在向自己最爱的邦德电影【女王密使】致敬,在我看来【奠基】更像是一部科幻版的007电影。

导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就在灌输这套盗梦理论,理论将梦境分为六层,在影片中一开始所谓的现实世界为第一层的话,从第一层到第三层梦境是小女孩艾伦佩吉饰演的阿里阿德涅这位建筑神童设计的,第四层梦境是考博自己设计的,最后一层是迷失域。

进入第一层梦境需要服用一般性药物,进入下一层梦境就需要加强型药物。

在N曾活动的人可以影响N+1层人,如果想唤醒N层的人就要在第N+1层进行牵引,如果如果在N层电击睡眠的人而在N+1层那个人同时主动牵引,也可以唤醒 N+1层活动的人。

如果在梦境中死亡就会进入记忆力减弱甚至丧失的迷失域,在迷失域中死亡便会再次回到现实世界。

在梦境中时间是以12倍的倍数无限加长的,比如阿里阿德涅第一次和考博来到第一层梦境,阿里阿德涅感觉自己已经和考博谈了一小时,而现实世界里只是5分钟。

而第一层梦境很浅是个路人不少的城市,第二层梦境是人相对较少的酒店,第三层梦境是茫茫雪山上的堡垒,第四层梦境是考博自己设计的城市,这个城市像废墟,没有人,第五层迷失域只有前人留下的星星点点的东西,不受任何人控制。

而这些剧透理论都对除了可以帮观众区分梦境之外,对于观影快感丝毫不会有影响,因为这些理论在剧情里都是有所影响和体现,而且了变形之后的。

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太棒了,第一层梦境就是【黑暗骑士】里常见的雨中街道的枪战戏,第二层梦境就像【2001太空漫游】的太空失重加上美国歌舞大王弗雷德?阿斯泰尔那种天花板上打斗,第三层梦境就像在【侠影之谜】一开始的茫茫日本雪山上进行一场堡垒攻坚战,第四层梦境就是废墟版的第一层梦境的海边版,第五层迷失域就像超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的混合体。

再加上梦境于梦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紧张刺激的枪战场面,凌厉的剪辑,多线条续集,想象力十足的场景,这是剧透无法表达出来的,这就必须观众自己亲自去看。

它会时刻让人感觉自己在看的是一部真正的电影!

说到剧情,我想从这个被很多人成为开放式的结局谈起。

首先,陀螺这个道具是盗梦工程师考博的妻子留下的小玩意,用来区分现实和梦境,陀螺倒说明是现实,不倒则是梦境。

影片结束时导演没有告诉你那个陀螺倒没倒,我们也不知道考博回到的世界是现实还是梦境。

这就和影片里时常出来捣乱的影子玛丽昂.歌迪亚饰演的考博妻子妙儿有关,同为盗梦工程师的妙儿一心想和考博在爱情中永恒,现实对于她来说还不如没有时间概念的迷失域或者时间无限长被放大N被的第四层梦境。

为了孩子夫妻俩回到了现实世界,而妙儿代表的就是那部分最后怀疑现实其实是又一层梦境的代表,分不清现实和梦境的妙儿自杀了,造成了是丈夫考博杀死的假象。

绝不只一个妙儿,看过本片相信很多人会和妙儿一样想分清现实和梦境。

有人觉得妙儿如果死的那个世界是现实世界,她后来又总是出现在考博的梦境中,出来捣乱还在第三层梦境中开枪杀了目标人物斯利安.墨菲饰演的小罗伯特.费舍的影子。

莫非现实世界里死后会生活在梦境中?

这让我一直在回想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孤岛】,迪拉普里奥在里面饰演的侦探也是一直在幻觉中看到死去的妻子米歇尔.威廉姆斯出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应该都是出于丈夫对妻子的爱和悔意。

妙儿应该存在于考博的记忆里,因此妙儿会熟悉考博的计划和梦境,并更好的出来捣乱,这应该和妙儿活在梦境里无关。

这样的解释的话似乎就在说明影片结尾的陀螺会倒,至于最终倒还是没倒就等以后诺兰自己解释吧。

但就影片的剧情而言就像一部【碟中谍】或者一部007邦德电影,考博(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是一位顶级的盗梦工程师,他可以进入别人的意识来窃取商业机密。

而人的可以会抵抗这些外来入侵,影片一开始窃取就因为工作人员的穿帮失败了,日本巨富齐藤(渡边谦)反而要雇用考博完全另一项任务,在巨商之子小罗伯特.费舍(斯利安.墨菲)脑子里植入意识完全其公司的资产重组,他开出的条件让考博无法拒绝:在事成之后,打电话摆平考博的美国通缉令让他可以和孩子团聚,结束海外的逃亡生活。

考博开始集结人马,盗梦专家悉数登场:长期搭档亚瑟(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骗术大师伊姆斯(汤姆.哈迪); 化学专家尤瑟(迪里.普劳), 以及新人阿里阿德涅(艾琳.佩吉),在事前考博还特意和自己的岳父(迈克尔.凯恩)打了招呼。

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从一架747的头等舱里,于是一伙人进入了梦境,而植入意识要第三层梦境完成。

化学专家留在第一层梦境负责牵引,亚瑟留在了第二层梦境,然后他们进入第三层梦境,目标人物却被妙儿(玛丽昂.歌迪亚)射杀,于是考博和阿里阿德涅决定进入第四层梦境牵引让第三层梦境中的费舍清醒,最后任务总算圆满完成,除了齐藤和考博死了去了迷失域,其他人安全逐层回到了现实世界。

当然更刺激的是,每一层梦境里都有眼花缭乱的激烈枪战、大剂量爆破和无重力牵引。

相信我,剧透对于这样一部靠视觉效果和想象力支撑的影片丝毫没有杀伤力,【奠基】的精彩在于你亲自去观看了,那种震撼是你无法单靠文字就可以想象的,比如说巴黎的街道彻底弯曲平行,第一层梦境中的车子360度翻滚导致第二层梦境中的人也在做360度翻滚打斗,你可以自己先行想象一下,然后自己亲自去电影院里验证一下结果,你才知道其中乐趣,也会同意剧透丝毫不会影响本片的观影快感这一观点。

文/Peter ChangPS:2010-09-01 15:09:41 神速  字幕全部结束之后,有一个2秒的音效,陀螺倒下了。

结局不是开放的。

+1!!!!!!!!!!!!!!!!!!!!!影片结局的最户有个小彩蛋,字幕出完之前请不要走开!!!!!

PSS:2010-09-01 04:14:03 Tsuyo小姐  不要迷恋剧透,剧透和你自己思考的不一样。

看了剧透,你就会带着你看过的剧透的思维去看电影,一切好像是有那麽点道理。

但是如果你先去看电影,再来看分析,你就会思考这和你的理解有什么不一样。

毕竟所谓剧透也是别人的思维,又不是完全正确的。

正解!

 4 ) 这电影还真不只是单靠天才创意玄妙灵感就能拍出来上映的

看《盗梦空间》时脑子里依次不讲道理瞎蹦出来的,简略摘:《黑客帝国》,郑渊洁老师《第3180号专利》里的做梦帽,《世界尽头冷酷仙境》里“世界尽头”的虚拟世界构筑,埃舍尔楼梯,黄粱,庄周梦蝶,博尔赫斯的《双梦记》和《南方》以及其他名字忘掉意境类似的东西,《爱德华大夫》,莫比乌斯环。

然后其他同学补充:啊想到了《红辣椒 パプリカ》(嗯我也是刚想起来,红辣椒曾经被译做过《盗梦侦探》)。

啊想到了《记忆碎片》。

(同一个导演的)啊想到了王晋康《七重外壳》。

(科幻迷同学们的意识也很敏锐)啊想到了《搏击俱乐部》。

啊想到了库布里克老师。

啊想到了佛洛伊德老师。

啊想到了《玫瑰人生》。

啊想到了《机器猫》。

…………结论是:看这电影,每个人都想到了许多触类旁通但又似是而非的东西。

可见,文艺作品拿梦境和心理学说事,大家都有过不少经验。

《机器猫》多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也拿做梦枕头套过三重梦境。

博尔赫斯大半辈子都在各类神秘几何图形的结构下写梦啊镜子啊迷宫啊之类,而且他随便往前一追溯,远到《一千零一夜》里各类玄幻结构,近到诸位宗教界人士的冥想宇宙结构,说明许多仁兄都没事动过“现实世界是否一场梦”之类的念头。

科幻小说的例子就不多提了。

其实何需文艺作品来武装,随便找个朋友聊天,他也许都会跟你念叨些类似念头。

我从不只一个人嘴里听过如下的段子:“我小时候也经常想,各种至小微粒里里是不是有无限小的宇宙,我们是不是被包在另一个微粒里,外面有无数重宇宙?

又或者,我们都只是哪个人做梦的产物?

”最后这句话,其实以前经院哲学各种互掐里出过类似的段子。

琢磨各类材质名称理念原型后免不了会出几个“上帝用想就创造了世界,我们都只是上帝梦中的人物”云云,当然这类想法通常是异端,要被和谐的。

这大概说明,哪朝哪代,梦、意识、虚无、死、存在、真实的世界,类似话题,永远被人当个大事琢磨着。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琢磨过。

话说,电影这东西和很多艺术门类一样,开始时粗放直率,花样百出。

那时的电影要多粗糙有多粗糙,可是表现手法大胆华丽。

因为万事草创,大家爱怎么咧怎么咧。

那时搞电影大多戏剧、绘画、音乐们转行而来,才子风流得紧。

所以现在看早年黑白默片,会在质量参差之余,发现“妈的原来老爷爷们没色彩没声音都敢这么前卫”!

然后等电影开始成门赚钱的活动,就有流水线了,规矩了,收束了。

欧洲人现在还恨好莱坞,就是他们成规格成体系的搬俗套,跟现在TVB观剧众一听到“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就晕一个道理。

40年代好莱坞神人编剧如云,之后十年就平淡得多。

没法子:你得先把故事讲圆了,还得讲成19世纪报刊连载通俗小说那种线性结构,这样人民才爱看。

商业时代的电影都是戴镣铐跳舞。

你以为人人都是新浪潮啊陪你玩花样?

我们是砸了美元指望盈利的!

名画和名小说经常有死后才成名的传奇故事。

虽然说来不好听,但大众的口味稍微滞后是个挺大的原因。

电影跟画、小说又不一样:它投资更大,召集人更多,资本家又不跟19世纪贵族似的可以赞助音乐家为艺术而艺术,所以在好莱坞,每次电影的革新下面,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有创意的人多了,能拍出来的少。

不提好莱坞,只说妇孺皆知的:《大话西游》和《东邪西毒》当年在大陆的票房惨到什么地步?

还好周星星和王家卫活着看到了这两部重新封神。

因此,《低俗小说》这类电影,无论怎么捧都不为过:了不起的不在于电影本身,而在于这类能卖钱的内涵电影每多一部,资本家们的手就松一点,艺术家们就能多喘口气不用靠手提DV过日子。

扯远了点。

《阿凡达》当初策划了好多年,一部分原因,是非到21世纪前十年末尾,才有如此成熟的制作手段和放映手段来完全体现卡梅隆的野心。

同样,我挺难想象《盗梦空间》会出现在1990年。

不只是拍摄手段、特效这些硬件,还有观影人群。

这么说不大好听,但观众真的是一代代被训练出来的。

一部部的电影累积;观众一点点接受复杂化的叙事;黑泽明当年划时代的《罗生门》的叙法,到《英雄》里被一照搬,大家都不新鲜了(当然和某团体操导演老师手法一般有关系);1990年的资本家很难对《盗梦空间》这样的剧本狠心投钱,可是在2010年却成为了可能。

《盗梦空间》真正了不起,是这个编制过程。

它不只提供一个灵感,让大家明白“哇哈哈哈哈,你们是不是被梦境搞迷糊了呀,是不是也觉得我这个电影很深刻呀”,而是提供了一个圆润完美的电影。

怎么剪辑的,特效怎么描绘,节奏怎么把握,音效的要求,各种细节的分寸。

想想看,单是解析这个电影本身就已经很费事了,这电影具体的分镜头怎么编出来的,怎么安排演员来捣鼓出来,想一想就叹为观止:将人类最永恒的纠结念想——梦境,现实的层次,潜意识——抖开。

随后制造一个玄妙的构思。

将这个玄妙的构思展开,建筑完整的逻辑世界。

将这个世界的规则建立好,将各层间的联系方式做好。

——如果只是到此为止,许多天才文艺片编剧/天才奇幻小说家,都有能力做到。

但是:按照这个世界规则,将柯布这个人的剧情完美镶嵌其中(他与妻子的心结,他和这个世界体系本身的一些关键矛盾)编制合适的剧情(制造出齐藤以及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制造费什以及他的父亲)根据各层间的联系制造关键的经典剧情(第一层梦汽车落水,第二层梦酒店失重,第三层梦雪地奋战,意识边缘之类)用大量眩目娴熟的技巧拍完,让高举蟹钳的剪刀手爱德华们猜不出哪段该剪哪段不该剪。

让人眼花缭乱之余,居然还遵循着经典好莱坞格式让人看得顺眼:开头制造各种悬念+一次任务(未遂)展示世界观,四处寻找同伴加入各种花絮顺便完全介绍世界观,进入任务即剧情主线+纠结悬念倒计时+末了各种伏笔集体展示功能。

(随举一例:《敢死队》的结构:开头做一个任务展示世界观顺便揭示内部小矛盾+接任务描绘其他同伴并且初探对手+最后进入任务高潮——虽然题材截然不同……)——插一句:《搏击俱乐部》里有个众所周知的彩蛋。

胶片里藏了东西,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

《盗梦空间》的最后一个妙处,如开头所述:它把一连串你曾经想过、读过、害怕过的念头召唤了起来,潜移默化的把这个念头植入了你的思维,让你再次开始怀疑(你以前肯定怀疑过)梦境和现实。

如是,《盗梦空间》不只是诺兰的胜利,也是编剧、导演们的胜利。

如前所述,每一部类似电影的成功,都能为天才们松绑,让他们从王八蛋资本家手里得到更多的自由。

但最后,也是观众的胜利。

因为有一代代电影叙事方法的试验和开拓,因为有这样一代代成熟的观众们,资本家才敢让诺兰们拍这样的电影。

真的:正是有这些可爱的研究剧情、琢磨逻辑、写剧透、写解析、“看不懂我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的观众(而不是“呸,这什么烂片我看不懂不看了”,或是1994年写信向领导要求“《大话西游》侮辱经典,请要求停播”的老干部们),这样的好电影才有生存的土壤。

这种思路:导演们在保持可观性的前提下一点点开导观众——观众的视野开拓因此能够接受更多元方式的电影——资本家/导演们敢于拍摄更大胆、更多元的题材——良性循环。

比起另一种电影思路:观众爱看什么就投机拍什么——观众越来越懒越来越接受平庸的电影——滥俗灌水廉价投机堆砌的电影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相去何止万里?

PS:几年前关于莱昂纳多·迪卡普利奥一个段子。

迪卡普里奥:看着一个在《成长的烦恼》里初露邪气,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潇洒自如,在《泰坦尼克》里成为全球偶像的,兼有金发、小邪气和俊俏于一体的家伙,如今年过而立,在《无间道风云》和《飞行家》里留起胡茬磨砺肌肤变成一个硬派气质糙男,不免让人心生感叹.一个男子长了娃娃脸算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少年时轻易便能够左右逢源,成为美人们抛掷水果和手帕的目标;忧的是过了中年,纵使留起了胡须叼起香烟卷起衬衣袖子骂几句脏话,还是去不掉甜美的冰淇淋味道。

以电影上的迪卡普里奥来说,1998年就以一介风度翩翩小美男倾倒众生,早已不必低眉摧腰事权贵,来换观众的眼泪和门票。

所以《泰坦尼克》那一次妩媚的沉入冰海后,这少年就换了副样子。

他、温斯莱特其实都这样,不比许多人物,到了四五十岁依然要强抹脂粉,做清俊俏丽状来掩人耳目。

可是好莱坞就这么标签。

王子公主们总得朝工人阶级苦命男走两步,才能显得“实力派”一点。

大概在好莱坞世界里,“佳人”和“强者”泾渭分明,两者能被兼容的也只有费雯丽这类天赋异禀的人物。

而且,对迪卡普里奥这样曾经倾倒全球的美少年,不管多么实力派,他当年给人的印象总归会起作用。

但是呢……就像观众的口味是一点点被改变的,迪卡普里奥的地位是一点点改变的。

拍了一部又一部成熟男电影,堆积了足够多的砝码之后,“中年男人实力派迪卡普里奥”总会压倒“美少年杰克·迪卡普里奥”,成为他核心形象的。

《盗梦空间》就是又一个砝码。

 5 ) 惊悚梦中梦

自从读了探索灵魂世界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书,尽管我不特别相信“梦境为真,人生为假”、“梦是灵魂重返星光世界的短暂假期”等的另类理论,我还是依书的建议开始记录自己做过的梦。

它们有长又短,有的是小碎片,有的则是完整的科幻故事;有的重复出现,还有的一层套一层,是奇怪的梦中梦。

我喜欢这些梦境,因为它们远离现实生活,充满了创造力与想象力,奇妙迷人;但同时梦却也很恐怖,因为我们并不了解梦,更不能控制梦,它们是人潜意识的游乐场,时不时有陷阱沙坑,强拽我们去清醒时绝不敢面对的黑暗角落与恐慌地带。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实在是个太精彩的梦中梦,我从未想过原来梦境可被设计得如此复杂,环环相扣,层层叠加。

其实进入他人梦中套取信息的概念并不新鲜,2000年的《入侵脑细胞》(Cell)就是个绝妙的尝试。

梦中梦也并非首创,大卫·林奇就在《穆好蓝道》(Muholland Drive)中把观众绕得团团转。

至于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与分离,科波拉的《没有青春的青春》(Youth without Youth)和日本导演金敏的动画电影《红辣椒》中都有所涉猎。

但将这三个要素全部组合一体,既有概念上的新鲜,又保叙事的流畅与持视觉上的冲击力,到目前为止,却只有《盗梦空间》做得最清晰直观而又充满回味。

故事伊始,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盗梦专家当姆·考博被潮汐冲上沙滩,迷惘中由警卫拖入一个建在悬崖边的日式酒屋。

时光一闪,他就在同样的酒屋梦里试图窃取日本能源大亨齐藤藏在保险柜里的机密信息。

任务的失败导致他在现实世界中不得不接受齐藤的建议,采取极端措施在齐藤竞争对手继承人罗伯特·费希尔的深层潜意识中植下暗示,使其决定拆分公司、自立门户。

为此,考博与同事们必须想办法使费希尔进入他们的梦境,层层深入,直到前所未有的第三层梦中梦;可要深入梦境,就必须使用确保维系深度睡眠状态的超强镇定剂,而这会造成极大的潜在危险:一旦在梦中死去,人的意识就会滑向荒芜,困在生死相交的幻境物我两茫。

除此之外,考博已逝妻子的影子也总在梦境中跳出来捣乱,让本来就困难重重的任务更加岌岌可危。

抛开充满好莱坞特色的大场面追击打斗细节不谈,《盗梦空间》这一环套一环的梦中梦理论设计得非常复杂,十分引人。

我觉得这个理论主要依赖于四大要素:1.梦的环境可以设计,设计师将蓝图教予主梦者,通过仪器,便可确保所有进入同一个梦境的人感受到的都是同样的环境。

2.梦境将时间延长。

现实世界的5分钟相当于梦境中的1小时。

每深入一层梦,时间就会以12倍的速度拉长,到了第三层梦,真实的5分钟已等于6天光阴。

而在“茫茫大荒”(limbo),时间则被无限叠加,一瞬即永恒。

3.发生在上一层梦境中的事情会被传递到下一层梦的环境中去。

比如说,给做梦者听音乐,他的梦中就会突然想起同样的音乐;做梦者的环境受到物理冲撞,他的梦便会颤抖,如地震突发;做梦者脸上被浇水,他的梦便会下雨,甚至洪水滔滔。

4.脱离梦境需要牵引。

在浅淡睡眠的状态下,一个噩梦,譬如说在梦中死去,就可使人惊醒,重返上一层的梦境或现实。

梦者在睡眠中被人推倒,失去身体重心的平衡,也会立刻从下一层的梦境返回上一层的梦境。

但在费希尔的三层梦中梦里,因为使用了超强镇定剂,梦中死亡只会将人的意识推入大荒。

在这种情况下,脱离下层梦境的唯一方法便是双重牵引:一方面在梦中主动破坏身体的重心平衡,以期重返上层梦境;另一方面由上层同时进行冲撞,两下夹击使人脱离下层梦境。

故此,考博与团队才在三层梦中梦的每一层都安排了强效的自由落体运动,或重火力爆炸,或高空坠落,就是为了确保上一层的意识体可从下层的梦境中醒来。

但双重牵引的有效性也有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主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人在当层的梦境中必须是清醒的,不能还处于下一层次的梦境。

因此三层梦境中的几次垂直落体运动在时间安排上就必须严丝合缝,一层醒来后进入上一层,彼此错落,直到重返现实。

理解了这四大要素,故事大致的情节发展来龙去脉便不难解析。

其中唯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要脱离梦境,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必须分离。

若非如此,人便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也就不会主动采取死亡或失去身体平衡等方式来使自己脱离梦境。

尤其对已经进入大荒幻境的梦者来说,因为在一层层的可辨识的梦里,人总是睡着的,再强烈的冲击与坠落也无法将一个已然物我两茫的灵魂拉回上层。

只有他或她主动选择在大荒中死去才能重返现实——但这对一个茫茫然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的永恒意识来说何其困难!

也正因为如此,故事还给每个专业的盗梦者安排了一个“图腾”以帮助他们区分梦境与现实。

“图腾”是一个特别制作,只有本人才知其特性的小玩意,比如陀螺、加了铅块的骰子,或向某个特定方向倒下的棋子。

主角考博的“图腾”是妻子留给他的陀螺,在现实中,陀螺终会停下,躺倒;而在梦境中,陀螺旋转永远不倒。

如同一切与梦境有关的故事,《盗梦空间》最终的收尾也必须回到梦与现实的古老话题之上。

如果梦境真如现实一般生动,甚至更加瑰丽神奇,那人为什么还要选择回归现实,面对那些琐碎的柴米油盐与丑陋的家长里短呢?

即使如考博那样深爱着自己儿女的父亲,如果爱情亲情都能在梦境中得到实现,他又何必一定要重返现实面对那些无法舒缓的痛苦与丧失?

对于这个问题,影片似乎从两个角度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

一方面是现实中人自然梦境的丧失,如同吸毒,幻象越美妙,由人之自私而来的丑陋真相就越残酷;另一方面则是结尾貌似双关的楔子,真实也好,梦境也罢,都是人内心激烈挣扎的结果,而如果意识终能与潜意识精神合一,哪怕身处大荒,又有何不可呢?

但《盗梦空间》之所以精彩,重心却并非梦中梦理论的哲学意义。

电影最成功的是将梦境与现实在视觉上完美结合的技术执行。

梦境的怪异神奇是深深扎根于有形生活之中的,比如完全真实的大楼中出现了现实逻辑中不可能存在的埃舍尔循环楼梯,新手造梦建筑师阿里阿德妮让地面成为天空,与原有的地面上下映照,又在狭长的桥下凭空安上了两面相对的巨大镜子,让人物的镜像层叠递增,直至无穷。

通过这些简单而又直观的画面,诺兰完美地实现了梦与现实的分离,在强化梦境层次概念的同时又强调了梦境源自现实的根基,完全符合我们自身对梦境的体验感受。

我认为电影最精彩的一个片段是在考博等人劫持费希尔的意识进入第三层梦境后,助手亚瑟留守的第二层梦中旅馆。

由于此时的第一层梦中,药剂师约瑟夫正开车载着一行人从桥面跌落河中,反映到第二层的旅馆就是所有人在一个狭小空间中进行无重力悬浮运动。

这一段的拍摄参考了经典科幻片《2001太空之旅》的太空舱滚动特效,在四壁与天花板间的任意上下打斗则是向美国歌舞大王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致敬。

与此同时,三层梦境反复穿插的密集剪接既强调了时间的层进与并行两性,又增加了节奏上的紧迫感与多线叙事的流畅度。

对大荒幻境的描绘则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画面风格,层层剥落的冰堡与驻立水中的旧屋都能在19~20世纪的印象派与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找到原型。

这样一部在内部结构和视听效果上都冲击着观感前沿的科幻电影很难不让人与1999年的《黑客帝国》(Matrix)作比。

单就特效而言,毋庸置疑,《盗梦空间》的科技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但若谈到概念的创新,我觉得还是《黑客帝国》更具颠覆意义。

毕竟,后者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平台衍生出了两部动作科幻片和一部动画短片合集,将我们生活的整个世界之形成、发展与终极走向全部囊括其中!

而《盗梦空间》是将人的梦境拆分出无穷的层次,在现实与幻境的边缘建造出一个无以伦比的精神世界,让观众在影院的黑暗中进入诺兰的吊诡梦境,也做一个清醒的梦中之梦。

这个体系究竟能走多远,是否也可以构筑平台衍生出无穷的可能,则仍需要时间的考验。

关于整部电影完全剧情分析的最佳理论:http://chud.com/articles/articles/24477/1/NEVER-WAKE-UP-THE-MEANING-AND-SECRET-OF-INCEPTION/Page1.html

 6 ) 一部被电影嫖客们过度神化的平庸之作

昨天终于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在短时间内被几乎所有人众口一词地捧成了“神作”的《盗梦空间》。

我承认,在观影的过程当中我确实非常投入,跟随主人公在迷宫一般的梦境中神游。

我只是一个影迷,不是专业的影评家,我不是为了找碴去看电影的,那样太累。

两个半小时的《盗梦空间》情节紧凑,从头到尾让观众有种目眩神迷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像在坐过山车,不停地让你在最HIGH的感官情绪上起伏。

时间倏地一下就过去了,直到从影院走出来,还是很难平静。

总觉得刚才好像并不是在现实世界,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感觉,我也一样,毕竟我也是正常人。

但这种感觉并没有持续太久,等我意识到我饿了,我要去找晚饭来填饱肚子的时候,一想到美食,这部电影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盗梦空间》在中国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当中确实已经够得上极品的等级,因为它至少很有智商——这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电影里是多么难得,视觉效果更是没得说。

但这只是作为一部在电影院里上映的电影的评判标准,因为作为电影本身,它其实算不上多好,至少不会好到让我奔走相告的地步。

关于这部电影的细节和内容我不想多作分析了,到处都有关于最后陀螺有没有停下来,梦境到底有几层,女主角到底有多少岁,李奥纳多鼻孔里到底有几根毛等等等等各种各样所谓的解析文章,还有好多看完电影之后极力想证实自己的智商到底有没有超越一般水准的影迷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细节研究,恨不得把导演最深潜意识里的内容都挖祖坟挖出来。

可是,这样有意思吗?

《盗梦空间》的情节并不复杂难懂,虽然是梦境套梦境,但是每一个梦境都有标志性的场景,你不至于把梦境和梦境以及梦境和现实混淆,情节从头到尾基本上也算是流畅的,用线性思维差不多就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

而且,对情节的理解八九不离十也就够了,你还真把它当哥德巴赫猜想去求证啊?

但是,问题来了,除了情节,你记住人物了吗?

当创作者将情节像方程式一样编织得无比复杂时,作为艺术核心的人物却变成了附属品,或者说只是情节棋盘上的一颗颗棋子,他们没有个性,基本上就是被忽视的部分。

你可以说男主人公柯布是一个人物,但他作为丈夫就是深爱妻子的丈夫,作为父亲就是深爱儿女的父亲,这很好很模范,不过个性在哪里呢?

没有个性,你如何记得住他?

电影毕竟是电影,是一门娱乐或者艺术,它不是数学题、物理题、化学题,我所谓的平庸之作就是因为《盗梦空间》没有让你记住里面的人物。

再复杂再纠结的情节,我打赌,顶多三个月之后,你基本上就记不清了。

想想,曾经红极一时的《阿凡达》,除了蓝脸人,你还能记住什么呢?

好的电影会用情节塑造出一个有个性的独特的电影人物,让你长时间记住他。

像《肖申克救赎》里的主人公,在正常的逻辑思维里,越狱者其实是很难被接受的,这是主人公的独特性所在,可导演却能用电影让你去接受这个独特的人物,并让你长时间记住他,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导演和电影应该具备的特质,人才是核心。

当然,我没说一定要严肃正统的眼光去看待这种商业大片,什么人物什么情节都是白瞎。

还是来打个比方吧,电影说白了就是娱乐产业,或者说是服务行业。

但是服务行业也应该有不一样的类别是吧?

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

你家楼下做烧饼油条的大叔,你不能拿五星级大厨的标准去要求他,但你一样可以觉得好吃。

电影也一样。

电影院里播放的电影,给的是感官刺激,追求的金钱效益,这就像妓院里的小姐,让你在感官上爽一把。

可是爽过之后呢?

你能记得她多久?

就算她是妓院里的花魁,放在妓院里光彩夺目,男人们趋之若鹜,可是离开妓院呢?

她作为女人本身也许并不出色优秀。

所以我承认这位花魁在妓院里的地位,也承认嫖客们的热情,但是仅此而已,离开妓院,你很快就忘了她,因为你心中有喜爱的女孩,那个女孩的姿色可能比花魁差很多。

但是花魁给你的是感官刺激,心爱的女孩给的却是精神慰藉,这跟那个女人本身无关。

所以,对于电影的喜好应该是一个非常私人的问题,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这个没什么好强求的。

只是,最近身边有太多被《盗梦空间》搔到了G点的人,只要一提及就好像马上达到了高潮。

我觉得中国影迷这样很没有追求,都不会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了,或者想的都是什么最后陀螺有没有停下来之类的自以为聪明的弱智问题。

人云亦云,这才是最可怕的,别人说感人,你就哭,别人说HIGH,你就高潮。

之前去电影院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旁边坐着的一个白痴女人,电影还没开始,正在放广告,她就装模作样地说:“哎哟,我一进影厅,就想哭了。

”我当时很想转头去骂一句,哭,哭你奶奶个熊啊!

广告有什么好哭的?

所以最后希望大家在电影院里的高潮之后还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来判断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在自己的立场上想想问题,否则你真的只是嫖客而已了。

当然,做嫖客也很不错,如果你们心甘情愿的话,我举双手支持你做嫖客的权利,但是也请你支持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平庸的权利。

 7 ) 盗梦空间

Inception的内容设计的比红辣椒复杂,但在我感觉更好懂一些。

的确有部分内容是为了耍酷,但情节安排上没有多余的设计,每个片段都有它的目的和作用,耍酷也耍的有根基。

导演定是推敲了多次,看了第二遍以后更发觉故事的严谨。

视效做的很好。

除了Cobb和Mul自己造的那个空间里的楼太明显是电脑做出来的以外,其它的都很真实。

Ellen Page的那几段尤为好看。

用New York Times的评论的说法就是,Pretty amazing, and amazingliy pretty. 也知道导演就是想通过对折的城市上空给大家炫一下剧组的能力,但是就是很受用,人家做的好看,我们也愿意看。

 8 ) 一部不能错过的电影

《盗梦空间》(Inception)是一部不能被错过的电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在电影院里看才算看过。

作为一部电影,构成它的所有元素都做到了教科书般的精准。

它当然不是完美无缺,但也很难找出比它做得更好的──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自己的标准,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比谁更好我们不去也无法争论,但毫无疑问,《盗梦空间》已经超越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进入了优秀的范畴。

这部电影有两个半小时(148分钟),但你作为一个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几乎感受不到时间流逝。

在看这个电影的过程中,你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否则很容易就跟不上故事节奏,从而丧失很大的观影乐趣。

它是如此的电影化,以至于你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你可能会感受到轻微的虚幻和怀疑:THE DREAM IS REAL?

再次强调,这是一部要在电影院看的电影。

因为它非常的电影化,其他任何观看方式都会损害到你的感受和体验。

这个电影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无论是剧情、画面、音乐、音效等,所有电影元素都极其丰满,同时恰到好处,构成了完美的平衡。

不在电影院环境下观看,很多电影细节你可能就会忽视,随后就会带来观影体验上的损失,甚至会影响到你对故事的理解。

当然,说到这里,我要强调一下,《盗梦空间》的故事绝对没有之前谣传中的那么晦涩难懂。

作为一部在北美3亿美元票房,全球6亿美元票房的暑期档电影,它的故事能难懂到什么程度呢?

《盗梦空间》虽然在剧作结构上相当复杂,但从观众体验角度来看,这个电影的表层故事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类型片:一帮人为了完成一个貌似不可能的任务,深入险地经历一番冒险,最后完成任务的同时,达成个人心愿。

其中枪战、追车、爆炸、打斗等等商业元素一应俱全,仅仅只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盗梦空间》仍然是一部很具娱乐性的暑期档电影。

但是对于一部分影迷观众群体来说,这部电影除了具有以上娱乐元素外,因为它精巧的故事结构和几近完美的电影元素构成,《盗梦空间》还具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至于如何解读这部电影,则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观影经验,以及你自认为从电影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

就这个层面而言,不存在是否看懂这部电影的问题,只是每个人都会有独一无二的私人感受,难以和大家分享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除了电影表面的那层商业类型片包装外,这个电影故事的核心其实很文艺。

如果去掉那些花哨但确实很好看的枪战、追车、打斗场面,以及那个根本没做任何原理解释的盗梦机器,这个故事本身不会受到损失。

它讲述的还是人内心最深层的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完成自我心灵救赎的过程。

但大家无论如何解读,这部电影都具有超强的娱乐性。

作为最表层的包装,追车、爆炸、打斗、枪战等动作场面都属于近些年来动作电影中的经典场面。

本片导演诺兰的上一部电影作品《黑暗骑士》(这是第一部没有在片名中出现“蝙蝠侠”字样的蝙蝠侠系列电影),就表现出他对于类似动作场面的完美掌控能力。

从类型片角度来说,《盗梦空间》中的所有动作场面,都属于教科书级别的处理。

如果你最近刚看过《敢死队》,那么相比之下《敢死队》中那些火爆的动作场面就显得太粗糙了。

身为观众,即使你不去多想电影背后的那些多层解读,仅仅只是这些动作场面的体验,足以让你感受到空前的刺激。

虽然对于本片的故事大家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争议,但如果从电影技术层面来看,本片导演诺兰作为一个天才级别的导演,他对于电影节奏和结构的掌控已经接近完美。

电影的前半段,导演诺兰在有条不紊地向观众解释和铺垫一个复杂而陌生的原创概念的同时,还有效地保持着故事的节奏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其难度和观赏性,如果举一个不是很合适的例子,就如同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在抛接手中皮球的同时,还能做后空翻。

当影片进入到后半段,眩目的动作场面不但没有影响故事的节奏,反而成为火箭助推器,推动故事向最后的高潮加速飞奔。

在影片最后的高潮场景中,经过之前的重重铺垫,三层空间的叙事同时开始推进,视觉、音乐、音效等其他电影元素也都保持了精准的同步,最后让观众在听觉、视觉、心理三重层面上和影片节奏达到同步高潮。

仅凭这一段场景,《盗梦空间》就足以让你久久难以忘怀。

当然,《盗梦空间》这部电影不会是完美无缺的神作,它也有我眼中的缺点。

虽然影片已经有两个半小时,但从影片的世界观设定来看,它所建构的这个梦幻世界的运行规则还是有些含糊,同时很多人物关系的前因后果以及故事的细节交代的过于仓促。

不过,对于一部分影迷观众来说,这既是考验又是乐趣。

作为一个故事核心其实非常文艺的暑期档电影,它对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平衡做到了一个相当接近完美的程度。

本片导演诺兰通过这部电影,再次证明自己确实是一个值得好莱坞押宝的导演。

关于剧透: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是不怕剧透的,因为那个试图剧透你的人,他的理解一定不会和你自己观影而产生的理解一样。

个人建议,如果你不打算反复看这部电影,不妨可以先看一些剧情介绍再去看电影,这样可以让你更专注你想关注的细节。

因为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太大了,只看一遍的话,会对不少故事细节顾此失彼。

 9 ) Inception 情节逻辑完全解析

Inception 情节逻辑完全解析 (有不明白地方的进,没看过的别进)Inception 情节逻辑完全解析 (有不明白地方的进,没看过的别进)Inception就好象是玄幻小说,你必须接受它里面的无数天马行空的设定;但是它是最好的玄幻小说,因为在它的设定下情节无懈可击。

所以首先要解释片中提到的所有设定:1. 首先,片中一共有六层世界。

如果我们把片子中小组计划的现实世界作为参照物的话,按照做梦依次向上分别是:现实世界,第一层梦境,第二层梦境,第三层梦境,第四层梦境,limbo(迷失域)。

2. 正常人活动在现实世界,做梦的时候在第一层梦境。

如果要进入第二层梦境,也就是梦里的梦,必须要服用一般性药物。

在服用一般性药物的情况下,要从梦中醒来(不管是第一层还是第二层)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所谓的‘kick’,也就是重力下坠的冲击。

第二种就是被杀死。

当然,等药物效果过期也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

3. 如果要进入第三层梦境,也就是梦里的梦里的梦,一般性药物就无效了,必须要加强型药物。

但是加强型药物的副作用是如果在梦里被杀死不能醒来,而会进入Limbo(后面解释什么是limbo),所以只能用 Kick的方式来苏醒。

4. 所谓的Synchronize a kick (协同刺激),也就是说要在各层同时刺激才能把梦中人唤醒。

比如说对于在第四层梦境活动的人需要在第一至四层同时Kick(刺激)才能使其在第一层苏醒;如果只在第三和第四层Kick(刺激)则其会在第三层苏醒;而如果中间有某层没有同时Kick(刺激),比如只在第一,第二和第四层Kick(刺激)或者只在第一和第二层Kick(刺激),则活动在第四层的梦中人不会苏醒,这也就是所谓的Miss a kick (错过刺激)。

所以当片中小组计划侵入深层梦境的时候,每一层必须留人醒着负责Kick(刺激),而且用音乐的结束来协调同时Kick(刺激)的时刻。

5. 层与层之间的时间以大约二十倍的数量延缓。

在台词中给出的约数是现实世界十小时的航班,在第一层梦境是大约一个星期,在第二层梦境是大约六个月,而在第三层梦境是大约十年。

6. Inception的片名,直译是开启,在电影里面是一个盗梦术语,不是指在梦中偷窃情报,而是指把某种想法植入目标人物使得他觉得这想法是自己本来就有的。

而Inception必须至少要在第三层完成。

这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在片中目标人物的梦中看到,第一层梦境很浅,意识很多,是整个城市,第二层是一个酒店,到了第三层只有白茫茫大雪里的一个堡垒。

在意识越少的梦境里面植入效果越强。

7. 每个梦都有一个梦主(Dreamer),他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梦境。

梦境中的场景可以由专门的设计师设计然后告诉梦主的,所以设计师不一定是梦主。

理论上来说进入这个梦境的人都会带来自己的一些意识投影,但是除了目标人物之外其他人都知道自己在做梦所以意志不会被迷惑。

而设计师设计的梦境不能太离谱有不现实的场景,否则目标人物就会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他的投影会对侵入到他梦境的其他人发动进攻。

当然,如果目标人物的投影是经过特殊防盗梦训练的话,即使梦境场景很真实侵入者也会被投影围攻。

8. 迷失域(Limbo)不是一个梦境,也不因人而异。

只有在服用加强型药物而且又在梦境中死去时才能进入。

Limbo里面时间无穷尽。

而且这个世界里只有之前到过这里的人留下的一些场景碎片,在日本人去之前只有leo夫妇到过,所以开头结尾日本人的迷失域里的房子和之前leo对他进行盗梦时给他造的一样。

进到迷失域里面如果死亡会回到现实,但是问题是在迷失域记忆会丧失记不得这种方法,所以进入迷失域是不得已的选择。

9. 梦可以嫁接。

也就是说A,B进入C的第一层梦境(这一层的梦主为C)之后B可以带A进入B的第二层梦境(这一层的梦主为B)。

设定大致就是这样,下面我们来看情节。

按照时间顺序,首先是leo和他女人的事情。

这两个人是梦境世界的先驱者,当年结婚时许诺要一起变老,对于梦境世界的共同追求使得他们在自己身上试验。

他们在实验中进入了女人为梦主的第四层梦境。

人的第三层梦境世界东西就很少了,第四层更是什么都没有。

因为只有两个人实验所以前面几层没留人不能帮他们kick,而由于时间延缓的效应,在现实中入睡一天在第四层就是五十年。

所以他们在第四层梦境世界中携手共老,闲暇之时只有随便创造东西玩。

五十年之后他们在梦境中老死了。

以为他们是服用了加强型药物的,所以双双进入了Limbo迷失域。

迷失域中女人贪恋着无时间尽头的厮守就认为这是现实,不想回现实,而leo却想着自己的孩子想回现实。

最终说服了女人和他一起卧轨自杀,他也不确定这样就能从limbo脱身,所以自杀前把怀疑一切,尝试一切的想法灌输给了女人,这是他的第一次inception。

在迷失域自杀之后,他们回到了现实,可是那个inception的副作用产生了,那就是女人开始怀疑现实其实是梦境,认为只有死亡才能脱离。

于是女人自杀而造成是leo杀的假象,终极目的是想让leo也被处死这样可以一起脱离梦境。

可怜leo只能抛弃了孩子们而逃亡国外。

而leo的潜意识里面充满了他老婆的影子(就是shade那个角色),只要他再从事设计梦境的工作,那个他妻子模样的影子(代表了他潜意识里的悔恨和对杀死妻子梦境工作的怨恨)就会出来坏事。

(leo和妻子经历了第四层梦境和limbo两个世界,最明显的证据是在limbo卧轨自杀回到现实时两人都是年轻的,而在第四层梦境两人有老年的样子。

)话说leo在国外随便接盗梦的工作,接到了一个窃取日本大亨情报的工作。

这就是开头的枪战戏,也是简单的梦中梦,所以这里只有一般性药物,梦里死了立刻就醒。

结果团队的设计师先出错在梦境中穿帮,然后又在现实中出卖了他们。

日本人却看重他的能力,反要雇佣他进行inception:让竞争对手公司年轻的掌门人切分自己父亲留下的基业,许诺他可以让他回国看孩子。

所以他找了新的设计师小女孩和新的团队。

对于inception的计划是在年轻掌门人心中播撒对于父亲的好的印象。

leo在讨论中提到说反面的东西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年轻掌门人恨父亲的话,反而会把企业做好来证明自己比父亲强。

这次Inception的地点选在悉尼飞往美国的十小时航班上。

这对leo来说不成功便成仁,因为他在美国因为谋杀妻子被通缉,而日本人许诺说只要他完成任务就会在飞机上打电话解决这个问题。

一进入年轻掌门人的第一层梦境就出了问题。

这个人被其他盗梦专家训练过,梦境虽然是小女孩创造的,但是目标人物的意识会化身武装人员对异常梦境里的人物进攻。

更重要的是这次inception要在第三层梦境实行,而leo之前并没有把加强型药物的副作用给大家说。

这时候只有华山一条路完成任务了。

印度人留在第一层负责kick,他们进入了第二层的酒店,小帅哥留在第二层负责kick,其余又进入了第三层梦境的雪堡,目的是让年轻掌门人自己见到他们设计出来的父亲而接受想法。

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leo的妻子的影子再次出现搅局,开枪击中了年轻掌门人,这时候年轻掌门人没死,只是昏迷,情急之下,小女孩提出把年轻掌门人嫁接入leo的第四层梦境,在那里用‘kick’,加上第三层的电击把年轻掌门人唤醒。

于是,小女孩和leo进入leo的第四层梦境,在那里小女孩把年轻掌门人kick回了第三层梦境(同时第三层有人对他的身体电击)。

在雪堡深处,年轻掌门人听到了设计中的父亲的最后遗言:I am disappointed that you tried… (意思是我对你极力想试着成为我这样的人很失望),也就是说让他作他自己别管公司。

打开保险箱之后他看到的是自己最珍爱的和父亲照片中的纸风车,对父亲愧疚之下自然会实现同样在保险箱中的伪遗嘱分拆公司。

到这里inception的任务圆满完成。

第三层梦境世界的爆炸kick,第二层的电梯kick,第一层的落水kick同时进行。

小女孩,小帅哥,印度人等人成功脱险到第一层。

只有日本人死在了第三层梦境世界,所以跳过第四层直接进了迷失域limbo。

与此同时,leo在第四层梦境世界终于狠下心来杀死了妻子的影子,也在争斗中被影子刺中身亡,同样来到了迷失域。

在这里他见到了日本人,并且说服他用枪杀死leo然后自杀而双双回到现实。

(从梦境世界到limbo记忆会不太好使,所以leo说他忘了第一次进迷失域之前和妻子在第四层一起老去的事情,他第二次进迷失域见日本人的时候也想了半天才想起来来的目的——日本人回不了现实不能实现许诺的让他回家的报酬了。

)至此,leo的心结解开,他的对妻子死去的悔恨因为回忆起了和妻子在第四层梦境世界白头到老的幸福而被冲淡。

日本人在飞机上醒来后也兑现了诺言打了电话解除了他的通缉。

最终的结尾是开放性的,陀螺不知道停没停,但也无伤大雅。

假如这作为参照的现实的确是梦境的话,那也只不过把六层世界变成七层。

如同电影中出现多次的循环封闭上下楼梯一样,电影中的多层世界也不过就是增加了维度的莫比乌斯圈,1到2到3到0到1到2到3到0…….. 如此往复。

如果对我的解释或者其他地方有疑问的话请回帖。

我会编辑更新。

补充一下关于老臣的情节。

Forger在第一层梦境伪装成富二代老臣,除了套取他和父亲关系的情报之外,还设下了在第二层梦境诬陷老臣的伏笔。

第二层里面的老臣是富二代意识里面的老臣的投影(projection),所以如果富二代心里面认为这个老臣是中心的话投影就会表现出忠心的,反之亦然。

所以forger在第二层和日本人说他在跟踪老臣的投影根据投影的表现判断富二代有没有上套。

这个套的目的是让富二代认为第三层梦境中那些自己意识投影的私人军队是老臣意识中的投影,所谓台词中的让他自己击破自己的意识防卫来完成inception。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网易的解梦手册,那也是我写的,更详细一些,地址是:http://ent.163.com/special/inception6/imrains:  有两个疑点:   1. Kick的顺序,我理解Kick应该是发生在N层,然后把N+1层中的人拉回到N层。

所以我对最后在Cobb第四层的Kick不太认同,他们在第四层Kick怎么能唤醒第三层的人;   2. 你说在Limbo里面死了就回到现实,那当时完全Saito在第一层中弹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紧张啊,直接告诉他你到limbo里自杀就OK了。

而且,如果这么容易的话,没必要一层一层的安排Kick,完成任务后大家一起都死了,然后再LImbo里再死一次就好了... 回答:1. 如设定中所补充的,对N层睡眠的人体电击+对N+1层活动的人体kick可以模拟N层的kick。

当然要同时。

所以最后第三层的队员不知道目标人物什么时候在第四层跳所以不停地电击昏迷的他。

2. 进入迷失域会失忆,所以leo直到最后才记起他曾经和自己的妻子在第四层白头到老过,而且第二次进入迷失域的时候也是凭借日本人一句熟悉的台词才想起自己来的目的。

漪木:  我一直想不通的就是leo怎么就从第四层来到了老年日本人的面前(迷失域),”被影子刺中身亡",这个桥段还真的记不清楚了呢。

回答:嗯,其实leo是故意用言语刺激影子来刺杀他。

影子刺了他之后也被小女孩枪杀。

小女孩还提醒快死的leo要找到日本人。

刺有动作没有镜头,因为要保证这片子PG13的等级划分。

有刀刺入身体镜头就R级了,票房损失啊。

朱时茂:  我想听楼主说说陀螺.   Cobb说这是我老婆给我的, 她在你说的第四层把它锁在保险柜里, 然后Cobb让它在保险柜里转动起来. 然后就是最后一个镜头.   它是一种象征(特别是保险柜段落), 还是关键的道具?回答:陀螺如果转起来一直不停就说明不是在现实。

所以无论在第四层还是在迷失域都会转起来不停。

leo女人在第四层和迷失域都把陀螺藏起来,是不想让这个东西提醒自己这不是现实。

然而leo找到了被藏的它,因此知道女人不想离开的心意,因此想用inception来改变她的心意。

这是很容易的,因为当leo和他老婆最初实验的时候,leo是梦主也就是设计师。

此后陀螺就一直被leo带着。

seren  但是日本人花那么多功夫最后好像只是免费帮助富二代竞争对手解决了父子情结嘛。。。。。。

回答:日本人的拆分公司的目的达到了,请看关于完成任务的那一段。

LX抛出异常  一个小小的问题,应该是如果他知道整个梦境的结构,那么shade也会知道,然后潜意识里shade就会来找他。

这和如果他设计,那么shade就会来坏事儿有点不同。

回答:嗯,对。

shade不管怎么样都会出来坏事,但是如果leo设计的话,shade就会知道所有场景结构坏事更容易。

chibababa1  but limbo中的日本人为毛那么老?

因为limbo中的时间会更加放慢么?

可是他也只比leo早去一下下啊  还有,如果在limbo里面回失忆,不知道自杀能回现实,为啥leo和老婆去的时候,他知道要用卧轨自杀来回去?

回答:1. 日本人是在第三层死的富二代醒过来之前很久就死了,leo虽然是在第四层死的,但是明显可以看出是在第三层富二代醒过来之后死的,这一段时间加上两层(3到4,4到limbo)的时间延缓,所以日本人比leo老很多。

所谓limbo里面时间无穷尽,也就是因为limbo的时间延缓倍数很大,虽然具体数字在电影里面没有给出。

2. 他们也不确定,只是试一下。

实际上,因为他们是先驱者,所以很多问题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比如,第四层的时间延缓倍数就超出了他们的预计没有准备,不要然他们不会在第四层滞留五十年。

leo卧轨时候一直说在等火车,但是不是很确定火车会把他们,带到哪里就是这个意思。

而后来leo老婆的怀疑也来源于此,既然你不确定,为什么不可能是从limbo卧轨自杀死了之后还是一个非现实世界。

ZephyrO:  第一层梦境很浅,意识很多,是整个城市,第二层是一个酒店,到了第三层只有白茫茫大雪里的一个堡垒。

  ---你怎么不说第四层也是整个城市啊,不要误导别人好伐-- 回答:嗯,我的意思是:小女孩设计第一层梦境里,富二代的意识幻化成大城市中的很多人,第二层只有酒店中的少数人,第三层之只有雪堡中的保安。

第四层是leo设计的梦境,里面的城市是空无一人,是他和妻子之前创造的,其他人进入的时候,不管是早前的妻子还是小女孩,除本身外都没有带来其他的人物projection。

shoujuan  1。

cobb 和妻子在limbo的时候,他是怎么知道那不是现实,而需要自杀回到现实 世界的?

  2。

在 limbo 里面,只有自杀才能回到现实吗?

他杀可不可以?

在梦境里面他杀是可行的。

  3。

为什么是模比乌斯环呢?

没看出来梦境是循环的。

回答:1. 之所以知道不是现实有多种途径,比如陀螺转不会停,最后日本人在limbo里面转的时候就没停。

至于为什么知道自杀。

前面chibababa1的问题已经回答过了。

2. 他杀似乎是可以的。

因为最后暗示日本人举枪在limbo里面先杀了leo再自杀回到现实。

3. 第一层楼上到第二层楼上到第三层楼,第三层楼再上回到第一层楼。

这样的意思,现实,四层梦境,加上limbo每个都是一层楼。

阿兵♨降龙伏虎  难道所有人都认为是开放式的结局?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puzzle,   我认为结局只有一个,另一个结局在电影中逻辑上会有问题,   导演不公布结局正是因为电影本身是一个智力题 回答:嗯,我也倾向于认为最后陀螺会倒下来。

但其实如果不倒的话总还是可以完满解释的,比如Limbo有两层之类,因为关于梦境的真正结构即使是片中人物也是一点一点从实践中学到的,所以没有不可能。

不过那样就太无趣了。

 10 ) 梦?还是现实?

剧情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

讲述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造梦师,带领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艾伦·佩吉扮演的特工团队,进入他人梦境,从他人的潜意识中盗取机密,并重塑他人梦境的故事。

非线性叙事的电影手法在《盗梦空间》中得以最为契合剧情架构的呈现,环环相扣的多重梦境,编制了一张逻辑夯实的巨网,诺兰在这部作品中取巧之处在于,每一个人都能看懂电影,但却又让人感慨“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许多人之所以看不懂这部电影,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梦”,他们并不知道“梦”的本质是什么。

想要了解梦,最好的读物就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本质的阐述,是“是内心愿望的真实表达”。

而在我看来,梦,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欲望的直接反映。

影片中不仅会有一层梦境,还会有梦中梦,以及三层梦境和四层梦境。

每深入下一层梦境,感知时间的流逝速度会数倍的慢于真实时间的流逝速度。

想要从下一层梦境醒来,就必须在上一层梦境中出现死亡或者坠落的行为。

其实很多烧脑片都没有那么烧脑,只是观众们太容易被带入到导演所设置的思维泥潭中去了。

《盗梦空间》短评

我真的没觉得这部片子有多牛X,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除了特效以外没亮点,很吃力的解释故事的逻辑,以致于让人提前猜到结局,故事也不打动人。毕竟之前我们已经读过了庄子梦蝶,看过了骇客帝国,这一套已经不算噱头了~

3分钟前
  • 杰可
  • 还行

我没看懂。。TAT

6分钟前
  • bololo
  • 很差

我能说我智商不够看这种电影吗?看不懂怪我咯

11分钟前
  • 天然呆
  • 还行

看的时候绝不能分神 不然马上就看不懂剧情了

12分钟前
  • 熬夜季军
  • 推荐

不喜欢。牵强。就是为了呈现造梦这么个东西,遍了2个半小时的无聊的,套路似的情节,看完了电影不知道导演要表达什么。。。把观众累得半死。真不明白为什么众口一致的说好,说不好看得还被人觉得老土。就一故弄玄虚,但手段又不高明的电影。炒吧。。。你们继续

13分钟前
  • 小六
  • 很差

那个梦中有梦真的是令人诧异。电影好看又烧脑

16分钟前
  • 然悔悟
  • 推荐

我看得想睡觉的电影

21分钟前
  • 明天就是未来
  • 很差

很是失望。本片创意构思和特效场面都还远不够震撼,叙事上有点弄巧成拙,故事发展全部依赖大段大段的对白,不痛不痒矫揉造作的情感戏形同鸡肋,再加上迪卡极为拙劣的演技,使此片不可避免地成为一部平庸之作。剧情谈不上有多复杂艰深,想象力也远不及《黑客帝国》《移魂都市》等佳作

22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哪里科幻了?哪里悬疑了?这就是动作片好吧。

23分钟前
  • 转身 旧欢如梦
  • 较差

这故事也忒烂了

28分钟前
  • 古尔齐亚在澳洲
  • 还行

你得梦我来盗

32分钟前
  • :-O一觉醒来
  • 还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020重看 感觉有点呆板,和小时候看的感受完全不同😑

33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精彩,诺兰引领一个时代,给我一个不打五星的理由

36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五星都俾得出手, 不過係穿鑿附會迷戀所謂數理邏輯. 柏拉圖在世肯定要告你惡意竄改 ; 弗洛依德睇下呢堆影評, 惡夢連連. 不知所謂.

37分钟前
  • 犀莉婭.花
  • 很差

看不懂

42分钟前
  • 卡比巴拉的海
  • 还行

精彩而空洞,永远在炫技从不走心。

47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看的是零点首映。概念先行的动作片,节奏混乱昏昏欲睡。《红辣椒》《eXistenZ》等等一堆电影在概念上的简单抄袭混杂。线性推进+“最后一分钟营救“,典型经典好莱坞叙事,你妈逼的开创新式叙事结构。烂番茄87%,metacritic综评74分,都不算很高的分数。我不黑你黑谁?

49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很差

这电影难看吗?正好相反,它极具观赏性,但这种创作态度,就是不对。如果诺兰真如他本人所说没看过红辣椒,那么只有两种可能性,1,分镜创意是别人提供的,他只负责审核,分镜人员抄了红辣椒;2,整个电影的创意是好莱坞剧本池里一个不知名编剧写的,而那个编剧抄了红辣椒。

50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很差

诺兰的电影逻辑性特别强,特别好看,演员选的也好

52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翻译太次了,根本没法看完,可惜我当时刚好没机会去影院看配音版。

53分钟前
  • 扑腾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