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个人录音整理主持人:(前面没录到,关于电影高老师的沐浴情节)在拍摄这个沐浴的场景的时候,导演是怎么调度的?
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导演:拍这个片子时候,高老师是 79 周岁。
她看过本子,因为我剧本写得没有那么具体,但是在跟我沟通了解剧本的时候,我就说你要裸露上身,她当时就很久没说话。
后来接了戏,我们拍摄的时候,她跟我讲了三点。
他说,张导,我跟你讲,我这辈子拍了一辈子电影、电视剧,有三个底线从来没突破过:第一个:锁骨以下没漏过;第二个,我没抽过烟,我烟尘过敏,我只要有一口烟,我浑身会起皮疹;但是我们这个片子里充斥着她吸烟的镜头,而且她说我还觉得不够狠,还让把过滤嘴切掉拍。
第三个就是我一辈子没打过人,我儿子女儿我都没动过手,但你这个片子让我上来就打一个服务员。
所以她为这个牺做了很大的牺牲。
观众一:感觉对于这个儿子的塑造有点简单,会觉得他好像就是一个非常无脑的啃老族,他完全感知不到父母,尤其是父亲的这个困顿。
我觉得这个角色如果说可以有更多的复杂性在里面,就会觉得至少把90后甚至可能更略微更年轻的这一代塑造得也许就会没有那么简单化。
导演:我稍微解释一下这问题。
因为剧本也是我写的,这个主体的故事线讲的是一个80岁的老太太要去职工浴池洗澡,他的儿子去帮他实现这个愿望,这样的一个故事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他的孙子,赵丽华的孙子,可能就是90初或者85后这样的一个年龄段。
可能你们都会感受到,也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看不清他的脸?
就是这个孙子,他的脸是让我模糊掉的,大家看到的都是他的侧影或背影。
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你们记不住他们的面孔,可能大家能最后记住的就是赵丽华和他的儿子朱红兵,也包括那三个主要的女人,他妻子、他的红颜知己,还有陌陌这三个女人。
所以看过这个电影,我希望大家能记住的是这样的5个人。
因为他们都与这个洗澡有关,其他的人物我觉得他们从我们剧本的这个理论来说是功能性的人物。
我希望他们是一种社会的符号,就是社会上存在着这样的一群人,或者一个阶层,或者一类人,他们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但是我们不一定记住他们的面孔。
他们只是一种社会当下存在过的一种符号,这是我当时的一种思考。
至于您刚才提那个问题,我其实特别希望以后把这个题材做成一部剧。
如果做成一部剧的话,可能人物线更丰富,然后对人物的塑造会更丰满。
不知道解释得好不好。
观众二:电影英文名(The Unfilial Son),不孝顺的儿子。
在电影中,这个儿子其实也是一直在帮助他母亲完成他这么一个洗澡的愿望,以及去在这个家庭中扮演一个比较大的压力的承担者。
这不孝的儿子指的是他的哪一个方面?
以及是否指的是这个朱红兵的儿子是一个不孝的儿子?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在公路上面,我记得有三个镜头,都是朱红兵的镜头,他的背后分别驶过了卡车,里面有三个动物,先是一头牛,然后是一个猪,第三个是一头羊,最后在那个节日的上面,这三个动物又被作为祭品都被宰杀了,都供奉上去了。
我想知道导演你对这几个镜头是怎么阐述的?
就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导演:英文确实是叫不孝之子。
不孝之子也是我们这个片子真第一次立项的名字,电影局也批了这个名字。
为什么用这个名字呢?
实际朱红兵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我们之所以用不孝之子是实际上是一个反语。
即使是他这样孝顺,即使拼尽全力,他母亲的一点愿望他是实现不了的,或者说他是理解不了的。
因为他母亲要的不是一次洗澡,他母亲要的是存在的、生命的尊严,有尊严地告别,所以这是一个反语。
另外那个猪牛羊大家可能都会看到它最后是祭品,我们把它叫为牺牲,猪牛羊都是牺牲,与冰下的鱼一样,我们包括人都是生命。
至于大家怎么去理解,我其实特别不想把它定型化。
作为一个作者,我是怎么想的,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是否有解读的空间。
这个更重要。
观众三:片中那个男主角的红颜知己,就是那个按摩女,他为什么要哭?
其实他从头到尾都是没有看到什么很艰辛的东西。
他的哭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
导演:确实很有含义,我跟你讲这场戏是怎么拍的:这个陌陌她是个素人,没有拍过戏,但她演得非常好。
朱红兵喝多了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她就显得很尴尬,我一直没有叫停,我的摄影指导也没有叫停,她就不知道怎么演了。
后来我就提醒了她一下,能小声地哭出来。
她眼泪唰就下来了。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哭了?
他说,这样一个男人在我身边,我心疼他就哭了。
其实我要的就是这样,人与人是善良的。
人与人之间真正能够是能沟通的,并不是说地位和社会上的角色有差别。
其实人如果真诚的沟通,它是能够触及彼此的内心的。
观众四: 最后包括儿子知道母亲的这个最后的这个抉择后,他出去跑这个情节,你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生活的这种压力的妥协感,还是一种释放的解脱感?
或者说你想让观众在这个影片的最后体会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导演:我先不直接回答,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这个是个长镜头,大家都看到了,因为我们小成本没有特别豪华的移动设备,都是我们摄影指导肩扛拍摄的。
在拍摄当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他往左边去铁路尽头的指示灯是什么颜色?
(观众:红色的)对,然后他穿过镜头再往画右跑的时候,跑到那个终点又停下了,前面还有个灯也是红色的。
大家可能没有太注意,这两个红灯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我们这个片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意象的符号在里面。
尽管我们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但里面我们放了很多这样的符号。
他其实是无路可走的。
当然我们讲的不是生活的路,是他内心的路。
后来我们又让他面对了镜头,当然我们也拍了客观镜头下他的状态,后来我们没有用。
我让他直接面对了镜头,这个镜头就是交流,与大家的交流——我该怎么办?
这可能就是对刚才你问题的一个回答吧。
大部分中年男人是无处去诉说的,他只能跟自己去诉说。
观众五:我想了解就是您是在什么样的一个契机下产生创作这样一个剧本的想法的?
肯定是会有一个很强烈的一个表达的动机,才想要做这样一个故事。
导演:我从头说。
我38岁进了这个影视圈,38 岁之前不是做影视的。
进影视圈是因为跟我父亲有关。
我从小在电影院,我爸上班,就天堂电影院的前半部分跟我生活是一样的——电影院长大的孩子。
我做了很多行业。
我学中文,当过秘书,做过老师,也做过自己的公司,最后还是选择了电影。
在38岁进这行之后,拍了很多并不是想拍的电影,因为我们要抓住机会,抓住机会也不重视自己羽毛,拍了很多小类型片。
说实话,这部片子是我用心之作。
所谓用心是因为16年就有了萌芽。
因为16年我父亲去世,我就想一定要拍一部献给他的电影。
那一年他去世之后,我陪了他一夜。
在太平间,整个很大的一个太平间,就我一个人活人,然后第二天早上他的脸是朝向我,非常神奇。
我就发誓一定要拍一部献给他的电影,因为我走上电影的路是他的指引。
16年有萌芽,17年我完成一部网剧之后开始策划这个电影。
开始写什么呢?
我就突然想到我母亲也80多岁了,他要去洗澡,谁陪他去?
这一个实际问题。
后来就做了很多社会调查,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尤其东北的老人,他在家是不愿意洗澡,都愿意去搓澡,都愿意去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职工浴池去洗澡。
因为那里有他的情感,有他的爱情,有他的青春,有他所有的记忆,有他的老熟人。
但是作为一个80多岁的人,他已经被剥夺了这种权利,他没有权利去洗。
所以从这儿开始,17年策划,18年底我们去拍摄。
18 年底我们要拍冬捕嘛。
后来19年3月份拍摄完成。
19年10月份我们开始报审,2020年参加了平遥,到中间疫情结束,到现在开始上映,8年时间。
这个是我绝对是我用心制作,用心之作。
观众六: 影片最后里面的那个渔网,它钓起来的不仅仅是一条鱼,而是整个渔网的所有很多条鱼。
所以我就想问导演,您在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是否也想过不仅仅是从一个家庭出发,而且还是想要通过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小家庭这种很小的切面去给别人看到你想表达的更大的一种议题?
导演:确实是想表达一个更普泛的一个议题。
因为刚才我们还聊中国现在有3亿60岁以上的人,35年会有4亿,50年会达到5亿。
5亿是什么概念?
中国一半人是60岁以上的人。
不能说都是老的,因为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结婚、不谈恋爱、不生育,到60年可能我们的人口就会10亿左右。
这是专家推算的。
对我们终将老去的问题的思考,是每一个电影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我特别喜欢《爱》这部电影。
作为你有一丝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导演,一个创作者,他必须去面对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电影实际与核心就像你刚才说的,是一个有普世价值的一个探讨。
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一次洗澡,而是他通过一次洗澡,他追求的是有尊严的告别,是如何告别这样的一个话题。
观众七:为什么导演会使用超现实的梦境的镜头?
这在很多新导演里面很常见。
导演:我还不算新导演了。
(观众笑)(这里导演可能误以为观众指的是猪牛羊的镜头)我觉得他是我这部电影的语言之一。
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理解的,那个是朱红兵的心理。
三个镜头出现在他独处的时候,他不是在很多人的时候插入的。
后面开过的车,是刘朝红老公的车。
他的心里刘朝红老公对他具有最巨大的压力,所以他独处的时候那种压迫感是存在的。
但是说猪牛羊,是不是我们不如猪牛羊什么的,那是大家的一种解读。
但于我创作来说,那个地方一定要出来,就是他害怕、他恐惧。
然后滤镜,我是想把梦境跟现实有区别,所以也不叫滤镜,那是一种调色、一种色彩,是电影视听的一部分。
在厅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提问互动。
导演是个很真诚、儒雅的人,还热情回答了大家的其他的问题,以下只录了一部分:导演:(前面没录到,探讨在奶奶闺蜜家的细节,家居里的布景都是原来的房子自带的,但是在上楼梯的时候有个木板是设计的)木板放下,才能把轮椅推下来。
闺蜜老伴不是失能嘛,得坐轮椅,所以要有个木板才能推下来。
为什么我们这片子提名了最佳美术、最佳编剧,就是他们觉得整个置景特别生活。
我们成本特别低,就是因为我写剧本的时候把景都写进去,因为我对这个地方熟悉。
所以编剧也好,导演也好,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事情。
我自己批评我自己说,以前拍了很多小片不熟悉,那个时候为了练手。
未来我可能要拍我自己喜欢的、熟悉的题材的。
观众一:提到那个茅台酒,我记得奶奶去过银行。
导演: 对,你看得很细。
其实这段我已经埋了一个点在那,从银行出来他一个人,我用了一个大全景,他在对面走,然后车流从他前面滑着,就在一个城市里,一个渺小的人,但是他做刚做完一件事儿,谁也不知道——这都是我们的表达,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到。
观众二:(没录到,提的大概是关于中年男性是否承受不了,还是想回归孩子的问题)导演:我们中年男人,比如说母亲、父亲可能说很少住一起。
尤其东北男人,儿子跟父亲是非常奇妙的关系,他们没有那么亲近,永远像熟悉的这种陌生人,然后父亲总是感觉是居高临下的,实际上他做梦的时候还是会梦到的,做梦还会梦到父亲,就比如那场芦苇荡的戏。
刚才那个小伙子提这个问题,就是滤镜他不喜欢,实际上我把梦镜都是调的暖色,因为只有梦里他们是特别温暖的。
一个中年人梦见他爸干什么?
说了一句话,说爸我好累。
然后爸爸把他搂在怀里。
实际还是有删掉台词,原来的是:人到中年,我懂。
其实到了一个年龄层才能理解这个年龄。
包括你那个说这个像孩子,因为最后我们处理,我要找一个比他高大的、能把他搂着孩子像孩子一样。
观众三: 您说埋了很多线,那个牛猪羊的车、包括一直出现重复出现的那首歌。
但是我有一个意象没有懂,结尾的时候朱红兵直接进入了他妈妈的房间,敲门之后他是径直走向窗台,然后有几个打打火机的动作吗,其实他妈妈一直抽烟,但是他作为儿子可能根本不知道妈妈抽烟这件事?
导演:我觉得那个我确实没有想到,你要能看到这,我觉得就说明那个地方我们是故意留了一块空间让大家去读的。
为什么演员要调度?
你走到哪停下是有目的的,我给演员的心理建设,打打火机,你是在想我妈在去哪?
他是不是每天都在这打火机?
他这有个打火机嘛?
我妈是不是每天都在这打打火机?
一个人就想的时候看到了那封信。
电影这种蒙太奇的魅力就在这。
创作者也可能他想的是调度,然后他给演员提供一些心理基础,但正因为提供了这个空间,观众可能读的解读的空间很大。
文艺片这就是大家愿意看的原因,不像那个类型片,大家哈哈呼一呼就完事了,出去不会再去想了啊。
因为它确实没有可想了,他都很满。
他的指向非常明确,他要杀他,他就是让你看我怎么杀了他,这个暴力过程。
(还有关于性别女权问题、抑郁症问题等,手机没电没有录上。
我记得一些:针对茅台酒,其实镜头上的茅台是2018年的。
被谁替换了(儿子还是媳妇、还是奶奶自己?
),导演认为则是开放的。
导演不认为电影存在致敬、或者是打破第四面墙等说法。
我也认同,因为这部电影其实是为他父母而拍的。
关于开头镜头其实是实拍(用了线),并非特效制作,拍了八十多遍,剧组当时天天在吃鱼。
以及澡堂等镜头都是实拍,演员都是全裸,都是群演,很有生活气息。
)
临时发现了博宇哥《冰下的鱼》观影在招募!
立刻报名!
[害羞R]一到电影院,就已经有观众在排队啦!
张力导演好有亲和力,特别真诚,为观众们都准备了两张不一样的海报,在电影院门口一张一张海报为大家签名✍️电影目前还没有能够排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呀!
其实对于影片,有共情,但因为年纪没到,更多的感受是在看别人的故事。
非常接地气的中国式家庭问题:1⃣️婆媳矛盾2⃣️儿子结婚北京买房啃老3⃣️中年男人卡在中间的压力+工作不顺心4⃣️对独居老人的照顾5⃣️婚内“出轨”……每一个都压得让人喘不过气,真实得让人压抑导演在映后说:|人总是向往更大的自由,但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其实面临了更大的枷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冰面下的一条🐟,挣扎着、痛苦着奋力跃上岸,但突然发现,岸上的世界并非想象中的那般。
我总认为,困难永远不会消失,因为战胜困难的,是更大的困难。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盲目的努力,最终都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一牛,一猪,一羊,三畜献湖,一杯敬己。
冰面下的鱼,跃出水面,向死,返回湖中,苟活。
一次次的不体面,只为一次体面。
影片讲述的故事非常贴切现实,尤其是对于东北(黑龙江)的影迷们,我认为这也是全国存在的共性问题。
拍摄手法和配乐也经得起推敲。
最主要的剧情,给人一种“又深又浅”的感觉,“深”是它的表达的含义,“浅”是它太贴近生活。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本“电影狗”看过的剧情片中的前几名,如果您喜欢“C语言拉满”有东北气息的贴近生活的电影那么一定不要错过。
两年前看到海报和名字的时候,就很想看这部电影,今儿终于看上了。
感觉不能说是压抑,而是本来就是这么回事。
朱红兵其实并不是脾气不好,只是作为老技术人,他是有自己的坚持、严谨和骨气,而他所遭受的一些故意激怒他的行为,其实也都是故意为之,一代一代的人都会经历。
这就让我想到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叫《下流老人》,内容不是特别喜欢,但是说的比较现实的观点就是有的时候不是我们自己不努力、不作为而导致自己陷入困境,而是你不能排除因为各种可能性让你在老去的时候,陷入各种你面对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
赵丽华很孤独,即使儿子在身边照顾,女儿也总买衣服寄给她。
最终每个人都会经历,可能这种孤独感强大到某种地步的时候,是可以对抗对于“告别”的恐惧的。
想到自己家的老人应该也曾如此孤独过,还是会因为作为后辈的自己身上的那种迟钝而感受到惭愧以及悔恨。
儿女以自己的方式孝顺父母,但或许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
就像女儿对赵丽华总是穿着已过世父亲的旧衬衫不理解,为什么不穿自己买的新衣服。
新衣服对于老人来说,或许没有那么重要,他们那一代人节俭一辈子,本就不喜华丽,喜欢的大都是恋旧的。
新东西舍不得用,往往一放就是很多年。
但是我看着她穿着爱人的那件旧衬衣,我觉得再美不过了,她在这件衬衣下,才能感受到“被保护”“被理解”“被爱”。
朱红兵也是被方方面面都压的喘不过气。
他已经很难有余力去心平气和的对待。
他对着父亲的遗像磕头,他在梦中靠在爸爸的肩膀。
不难看出,父亲的离世,对于朱红兵是一个被迫成长的暴击,即使朱红兵的躯壳也奔着知天命去了,可心中还是依赖父亲。
所以他没有那份能够充分理解母亲的“细腻”,即使他还是为了母亲的去澡堂洗澡的愿望想尽办法。
最后他跌跌撞撞的出门去追母亲,就像一个刚蹒跚学步的孩子,想要跟上母亲的脚步。
虽然赵丽华的词没几句,但我从她身上就好像看见了曾经我的姥爷和姥姥。
这部电影那种真实感和熟悉感,会把人过去相似的记忆都拉扯出来,体验感不好,但是那种过去的熟悉感又会让你贪恋,就像短暂的回到过去。
最后电影的结尾赫然出现的黑底白字忽然就有了警示教育意义:
总体我觉得蛮好的,只是不适合神经太脆弱的人看。
这部《冰下的鱼》作为“自媒体电影”所做出的勇敢尝试,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上世纪我国的工业重省东北省,这也为电影里重要的场景--浴池提供了合理的出现方式。
主人公赵丽华在丈夫去世几年后,患上了抑郁症。
影片中,多次出现了老人在阴暗的背景下抽烟的场景。
飘散的烟雾与周围的光线以及年老的妇女沧桑的形象,都表现了这位老人的孤独与无奈。
老人在工厂用自己的老本事工作了一辈子,却面临着工厂转型这样现实而又深刻的问题。
作为老员工,在工厂的浴池洗一次澡一直是她自己的小心愿,代表着她对自己工作了几十年工作岗位的留恋,只有在最熟悉的地方,才能心安理得地洗去一生沾染上的污浊。
可是老人年事已高,不被允许进入澡堂,想要托人关系—或许也是老人的老方式—时却发现自己以前得罪过澡堂的老板。
这一系列巧合与境况,为电影的主体,这位老人设下了矛盾。
而老人家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老人的儿子为了给下一代在北京买房而不得不卖掉了老家的房子,携着妻子与母亲住在一方屋檐下。
婆婆和儿媳之间水火不容,家庭关系紧张,更加深了老人不被下一代理解的固执与孤独。
而老人的儿子家庭关系也极其复杂,人至中年却仍然没有安定的家庭,在抚慰母亲,回忆过去,安定家庭之间反复周折的儿子,为影片添上了一种无声的躁动。
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老人的家庭矛盾。
看完电影再回忆老人的欲求,我发现老人想在职工澡堂洗澡这一小小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的背后,正是当时家庭与工作岗位和老人自身的矛盾心理所促成的。
老人思念老伴,想去澡堂再怀念一次老伴,找到一些老伴的熟悉感却又不被家人理解,遭到外人的冷落。
这正能引起我们对于现在养老情况的反思。
老人其实与小孩是一样的,在经历了一生的风雨洗礼后,他们的欲求已经变得非常简单,却被子女认为人老了应该懂事不要再去固执地追求一件小事。
影片中,老人就像一只被困于冰下的鱼,想突破冰层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老人的儿子也像一只冰下的鱼,想要帮助老母亲实现愿望却面临着重重阻隔,体现着自己的无力感。
片中儿子为母亲搓澡的片段我认为是整片的高潮,历经各种磨难,儿子最终租到了钟点房为母亲圆了梦。
在搓澡的过程中儿子回忆着人生的点点滴滴,两人默不作声,但是无声中却又饱含着一切,直到孙子要钱的电话,才将儿子拉回了冰凉的生活,压力无处不在。
他最终还是崩溃了,抱着母亲痛哭。
这部电影虽然将时间背景设定在了上个世纪,却对我们有着莫大的惊醒作用。
如今社会的工作节奏变得更加快,子女们陪伴老人的时间又变少了,社会的压力和应尽的孝道让人们难以抉择。
我们也应该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启示,为己所用。
张力导演的《冰下的鱼》,让我重新投射进在我来看遥远且熟悉的一种生活状态。
赵丽华对于洗澡的执着信念,是她对于亡夫与生命最重要的祭奠仪式。
冲刷思念与净化身体,是一种属于告别的庄严仪式。
这种面对年老的体面坚持,是一种带着悲悯气质的无声呐喊。
之余人生老去的无奈,也有为人一世的傲气。
在为母亲达成心愿的过程中,电影折射出儿子朱红兵在人近中年之后,从身体与情感的焦虑,到工作与家庭的困境。
人近中年的疲惫感,在一次次求问无门的境遇里绵延而生。
背负着太多心事的中年男人,拉锯在不同困境之内,母亲最后的仪式是给朱红兵孝心的最后展示。
她的离去似乎能让朱红兵所有面对的困难都会化解,只是在失去后朱红兵漫无目的的奔跑中,依然是面对着无法挣脱的人生困局。
《冰下的鱼》太过真实,仿佛朱红兵就是我小时候,父亲单位的一位叔叔一般的平凡真实。
不快乐的母子用各自的能量来对抗生活,母亲切下的过滤嘴,儿子默默修好的挡风玻璃,在他们私人的世界里,决绝与接受都是一种本能的自我对话。
从母子各自的世界里,折射不同年龄状态下的生活状态。
渗透进东北骨血里的压抑与迷茫,在自带的所谓幽默滤镜之下,成为笑中泛泪的人生感叹。
朱红兵寻找的四个和他有关的女人,在不同境遇里对他的各种审视,现实得凛冽彻骨。
而赵丽华所面对朋友与追求者的现实状况,也是一种对年老状态的沉静观察。
是东北小人物对爱与家庭与社会之间,麻木与自我的不同展示。
世间太多龃龉,沉默似乎也有着一种撕扯的张力,生活就像那瓶不知何时被掉包的酒,藏着太多不能说也不想说的内心感悟。
《冰下的雨》老太太想去厂公共浴室洗个澡,中年儿子各种折腾受气都没洗成,好人做蠢事看着气人:为洗澡儿子做的无用功有请澡堂老板吃饭;请澡堂看门的吃饭、送一条香烟;跟老婆上床跟女同事搂抱亲嘴(为了让她们陪老太太洗澡)结果老婆未被睡服跑了,女同事老公捉了现行;找学生时暗恋自己的成功女企业家,请她陪老太太洗澡被驱…….送按摩妹一部手机若干现金,她陪老太太洗澡。
按摩妹开了个钟点房,老太太不要她洗,儿子亲自给老太太搓背。
电影结尾是洗干净的老太太跳冰窟窿去死。
(她有行动能力)本片我没看出社会对老人不公和中年人的不易,本来可以直接酒店开个房的事,瞎折腾啥?
我有这样办事能力的儿子,也会想死的。
好巧不巧,在和男主角一地鸡毛、同病相怜,被家庭琐事重压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职场不顺、母不慈妻不贤子不孝、东北男人要么为富不仁、仗势欺人,要么在外鬼混窝里横……东北,不仅经济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早就失去了昔日的热情纯朴善良,人文环境也压抑到几乎令人窒息的程度……朱红兵这样老老实实干活、希望清清白白为人的,只能憋屈地掉眼泪很不能理解片中的这位母亲,要说已经失能失智了,如此执着于要去职工浴室洗澡,我还勉强能够理解。
但是,她能坐公车穿城去看老朋友,记得在老伴生日这天拿出珍藏40多年的茅台,但不肯穿远方的女儿寄来的新衣,又为了洗澡的事几乎把儿子逼到绝境,而又在儿子以为完成母亲的夙愿稍微松口气的时候,毅然走上绝路……你说,你哪里是给子孙留下的装修的钱,留下的是终身的悔恨和心理阴影啊。
很不赞同片尾那三句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三字经”:现代社会,儿女不易,除了极少数不孝的以外,没几个对父母会有意“冷落、辜负、留遗憾”,何况他们当中有的也已为父为母,亦需负重前行啊……道德谴责,大可不必。
《冰下的鱼》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剧情文艺片。
讲述了一位老太太想要在职工澡堂洗澡,却被多次拒之门外,在儿子的帮助下费尽周折,最终如愿以偿完成愿望的故事。
电影中展现男主与多位女人之间的冲突,体现了社会现实:一个人成长到中年,形成了很多关系,除了自己的爱人,还会有自己的红颜知己,电影是一个典型人物,具有代表性。
电影中有很多的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面开头就采用了冷色调,从开篇就营造了一种忧郁的气氛。
同时影片开头就是一条鱼从冰下蹦出来又落回去的画面,与影片的名字以及故事情节的内涵相呼应。
三次男主在户外时开过三次车,分别是牛猪羊,每次背景都有叮的声音,叮是铃铛的声音,铃铛突出氛围与日常的不一样,是朱红兵内心的声音,突出朱红兵内心的世界,让观众看电影的时候更有沉浸感。
母亲在抽烟之前把烟嘴剪去,只抽前面的烟头,更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老太太可能是以前看过自己的丈夫吸烟,剪去烟嘴的烟味道更加地浓郁,吸烟也可能是对丈夫的思念,把烟嘴剪掉,让烟草的味道更浓,这样对丈夫的思念也会更浓。
老太太看见跳出的鱼活灵活现逐渐变得僵硬,生命的存在和消失,对老太太产生了影响,鱼生命的短暂,让老太太的表情逐渐僵硬。
老太太梦境中的铁丝网是形而上的东西,代表牢笼,枷锁。
结尾朱红兵寻找母亲,角色的面部描写让整部影片的情感共鸣更加深刻,镜头从正面开拍,角色的目光直勾勾地盯着镜头。
朱红兵的长镜头之后看向镜头是违背传统电影的拍摄的,一般的电影结尾不会这样结尾。
导演想给观众营造一种观众就是朱红兵,朱红兵就是观众的错觉,建造一个勾连。
电影的节奏很快,让人有一种逐步紧张到无法呼吸的感觉,甚至有时候会祈祷希望主角不要去遭受恶意,这种矛盾不断加大,到电影最后却突然戛然而止,给观众一种忽然一脚踩空的感觉,作者篇往往是不是闭环的,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给人更多思考,给观众一种情绪的延续,产生更多话题,是电影更加延续。
整个电影加入的背景音乐采用了民谣的形式,是达吾尔族的民歌,本来是表达劳动之后的丰收的情景,最后加入影片又加入了鼓声,形成了足够的音乐渲染展现人物内心的世推动情节的。
同时电影的拍摄方面也具有很多的深意:电影的名字体现了作者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冰下的鱼,生命是及其短暂的,转瞬即逝。
电影中任务的消失,也代表着对实现母亲愿望可能性的消失。
电影中男主去祭祀选用了猪牛羊三种贡品,猪牛羊都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生命的祭品,代表的也是生命,体现的也是对生命的思考。
这很东北,剧情朴实无华接地气,节奏适中,故事娓娓道来。
中年男人的心酸,上有老下有小,又要照顾家里老人,又要养家糊口,又要资助孩子买房买车,可身体却渐渐退化,变得性无能性无力,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冰下的鱼、待宰的猪、耕地的牛、吃草的羊,全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一文不值,可它们也曾遨游过四海、梦见过璀璨星河、踏过山川大地、尝过山珍海味,但如今也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小吐槽:原来一开始男主一直和两个女人有瓜葛,两条线同时展开的,一直没发现,还以为与妻子离婚后,前妻再婚了呢,直到车里出轨才看明白怎么回事儿。
还有一些场景塑造太刻意,就显得多此一举,比如开车梦父亲,母亲公交车没座,太直给了不高级。
而结尾更是全片最大的败笔,最后的升华余力不足,仅靠一句话收尾,没有把戏剧化反转推上高潮,就只能沦为平庸,让人惋惜。
偷情那一幕深得我心
#蛋清放映武汉导演映后场 围绕失能老人的第一视角着墨不多 本质上还是男性叙事视角 男主执拗地要帮母亲在职工洗浴中心洗个澡 导演说这是母子一脉相承的风骨和刚劲 我却觉得是一个即将步入老年阶段的中年男只能从别处获得快感的性无能代偿 是国企改制下属企业私有自己作为车间主任也不能占有福利的困惑具像化 是不能行使屋主的特权被租客驱赶无法使用浴室的苦闷排解 是自己作为上位者在年轻一些的女性同事和朋友面前逞英雄的酒桌吹水谈资 如果说男主是那条跃出冰面苟延残喘的鱼 相比之下母亲的隐忍思虑则全部被置于冰面之下不易察觉
真挺难打分的,多给一颗星鼓励吧,能完全理解内核,讲关于东北老国企的人上下三代的故事和现状,场景都非常到位,家里面餐馆饭店里面小区里面每个场景都很切实,一下就把人能拉到回忆里,但就是镜头语言和节奏把控太差了,比如和妈妈给爸爸过生日开酒那段戏,那个镜头语言完全就是失败,如果有另一个导演拍,结果会好非常多,最后一个镜头也是,一样的失败,拙劣
玛雅高放和丽华适配度真的好高,完全演出了丽华内心的苦闷和压抑,非常有代入感
对这种太过于现实的很不耐受
素人演员还是很出戏,情绪平淡,台词生硬
尽管无论从群演的状态,还是剪辑来说整个片子都比较稚嫩,但我觉得这个片子很好地反映他们像冰下的鱼一般被困住的生活。整个片子行至后半段真的把这种被困住的感觉和那种无力感表达到了极致,让人感觉他们或许真的没有出路,酒被儿子换了,倾其所有给儿子买房儿子还要装修钱,婚姻生活也不顺利,工作上也被人挤兑。看不到一点希望,那所谓的一点希望或许就是他妈在了却的生命之后所留下的那张银行卡吧。他们生活真的很艰难,连洗个澡都不能被满足。但整个片子大量群演的对话都非常刻意,尤其是医院那场戏后面一家的对话,但对话到一半,就突然卡了一下然后切走了,不知道是故意为之还是放映事故。开头鱼先跳出来再跳回去那个镜头蛮神奇的。 2024-5-26看
绕了一大圈,还是自己跪下来给母亲洗澡,中年男人的痛苦极具代入感,儿子啃老,但母亲是唯一。
真不错!剧作非常好,拍的也好,长镜头调度很厉害!
预期不高所以观感还行,整体表演水平都不高,但我很喜欢片中对于东北的描摹,很真实,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冲突中,衰败气质十足,连“洗澡”这么件小事都必须要找人。
#4rdPYIFF#出了意外,这部尤其戳到了我。啊,献给我的父亲,真好啊。
开个房这思路肯定比之前的折腾强,时代的变化是所有人都需要适应的
勉强打四星,是因为设计感太强故事背景真的很有地域特色,而我又处在两头不靠的年纪不想说表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只想说表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生活但偏偏导演又破坏了现实感
本来就是退休的人了,为什么非要占用厂里的资源? 对于老太不合理的要求,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劝说母亲去别处洗? 实话说,人家澡堂的规定也没问题,老人摔倒了谁负责? 东北澡堂子文化那么重,除了职工浴池就没好地方去了么?东北那种托人情文化简直是癌文化,为那么丁点小事,费劲了心力财力,最后还不是花钱解决?有托人情请吃喝买手机的那些钱,澡堂里洗得爽飞了。不喜欢这种为了芝麻大的事折腾出翔,故意制造矛盾的片
老人走之前想去职工澡堂子洗个澡以保留自己的体面和尊严,作为主角的儿子在完成母亲心愿的同时也在经历中年危机,双线叙事之下节奏尚可,剧情、文艺皆有,对老人的刻画尤其深刻;当然尴尬之处也不少,尤其是主角与多个女性角色之间暧昧的尴尬和主角愁儿子装修费部分的画蛇添足;对东北生活的真实刻画值得表扬,但尴尬的桥段也是问题,整体七分,四星到不了
题材不错但没拍出来,可惜了。如果换成欧洲一些国家拍应该会很好,中国目前还是不太擅长这种题材的电影……
设计感太强了,学院派习作,连吵架的角度都是凹过的,没意思,看的时候是8分。
相比老母亲选择安静且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个案,更让我震撼的共性是,朱红兵两次对承包职工浴池的吴总发出的拷问,“国家的东西咋就属于你自个儿的了”,这应该是东北很多普通工人内心深藏多年的疑问,连带着那桩知名女歌手母亲的大案一起萦绕在不少人的心头。也是这部影片最有力度的一次拷问~
分数过高了。老婆和他分居了,起码还喜欢他,他自己管不住下半身,被别人老公追着砍,纯属自己作的,熟人社会下进浴室洗个澡变得比登天还难?恰恰洗澡时被澡堂老总发现?太巧了,而且自己单位里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变通才招惹麻烦。演员的演技没有问题,一切那么自然,流畅,也许生活会很累,但起码不是片子里的诱因,片子里很多都是自己作的,拿出来放大站不住脚。
这可能就是我不愿意接受自己变老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