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主角是兄弟俩弟弟约瑟夫和哥哥莫里斯,影片不仅仅讲述了逃亡的过程,还有在纳粹眼皮底下隐藏身份偷偷生活的故事。
影片中展示了一些二战开始前的片段,虽然犹太人和其他人一样过着正常的生活,但是从兄弟俩父亲的理发馆可以看出,犹太人还是抱团取暖的,和其他人接触并不频繁。
直到有一天,纳粹要求犹太人在自己的衣服上缝上黄色的六角星来区别,这一举动加剧了人们对犹太人的歧视和偏见。
于是兄弟俩和家人们分头撤离,第一个让人心惊的场景竟然是一家人离别之前,父亲告诉他们无论怎样都不能透露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并且连打了约瑟夫好几个巴掌,测试他是否会说出自己是犹太人,那几个巴掌给约瑟夫上了最好的一堂课,哪怕到后来德军在恐吓,他都没有说出事实。
不管是乱世还是太平盛世,好人还是很多的,兄弟俩在火车上遇到德军的搜查,情急之下被一个好心的神父所救,接着又在德军搜索的树林里,被陌生人带到了安全的地方。
还有那个因帮助兄弟俩而被抓走的医生。
战争是残酷的,在那样的形势下,哪怕天空都是灰色的,可是导演用儿童的视角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弱化,着重强调的是兄弟俩在面对危险形势时,乐观、勇敢的态度。
后来,兄弟俩辗转到了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小镇,约瑟夫帮书店老板送报纸,莫里斯在一家餐厅帮工,书店老板一直支持纳粹,可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约瑟夫付出了善意,这也是约瑟夫后来救他的原因。
影片中还有一个动人的场景,就是在巴黎解放之后,所有的人在大街上欢呼,同时将所有战争带给他们的怒气发泄到支持纳粹人的身上。
就在众人折磨书店老板和他的家人的时候,约瑟夫勇敢的站在桌子上大喊:“他藏了一个犹太人,那就是我”,那一刻他终于勇敢而自豪的说出自己的身世。
从书店老板的眼中是可以看到感激的,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平时毫不起眼的小孩却会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他和他的家人说话。
影片最后,兄弟俩终于回到了家里,这是再没有了父亲的消息。
从影片角度来看,本部影片要比《芬妮的旅程》内容更加饱满,情节也丰富一些,特别是兄弟俩和德军斗智斗勇的时候,确实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可能这就是战争电影的意义吧,让人们能够不忘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看的第一部历史片 自己特别也喜欢历史。
我看的时候一直觉得男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被迫长大。
男主与哥哥在父母的安排下提前坐了火车的路上看到纳粹用残忍的手段杀害犹太人 。
在逃跑的过程中纳粹无处不在,好在男主有着机智的头脑 还有强大的勇气,逃过一劫。
在战争结束后男主也平平安安的回到家,与家人团聚吃一顿战争后的第一餐,但唯一遗憾的是爸爸不在了...
没有看过几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片子,《辛德勒的名单》出于一个“伟人”的角度讲述内心与挣扎,物质与人性,《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以自食恶果的角度阐述战争的残忍,《一袋弹子》一个普通家庭反应痛苦与挣扎,三部影片分别讲述战争背景下的救赎、悲哀与挣扎。
影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有三个,一是父亲几个耳光告诉约瑟夫无论如何不要承认自己是犹太人,场面来的突然,让人心一抖,但又太合理不过。
二是,约瑟夫和哥哥说巴黎自由了,眼里闪着光芒,可是放下压迫生活和心灵的重担,是那么如释重负。
三是,约瑟夫为救书店一家高喊我是犹太人,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可以释怀,一方面终于可以肯定自己的民族身份,民族与信仰本身是无罪的。
影片结局,庆幸却又悲凉,庆幸的是一家六口在残酷的战争下可以保全五个人,儿子们坚毅又有爱,可怜的是家里的灵魂人物父亲难逃于难,要知道父亲一直是约瑟夫的精神支柱,“如果我能坚持到底,那么父亲也可以”。
在俄罗斯,祖父难逃厄运,在法国,父亲难逃厄运,但是一个家族依旧生生不息,战争不幸,抵挡不住生命的流淌,历史的前进。
我一直喜欢平淡的叙述方式,平淡不代表无趣,平淡不代表拖沓,在平淡的故事里,无时无刻不能体会这约瑟夫一家的挣扎与恐慌。
影片不是没有问题,有些情节还是薄弱了一点,但以小家见大事,战争的残忍切身感受,历历在目。
一直疑问为什么要叫一袋弹子,还给了几个特写镜头,约瑟夫一直持有的是那颗破弹珠。
我理解的是,每一个孩童,都有无数个梦想,在太阳光下折射着光辉,灾难来临,生命有限,破破烂烂依旧生生不息,就像小男孩临别之际拿了拿一袋弹子,最后选的还是破弹珠,战争环境下保命有限。
保下了一颗弹子,不忘怀揣希望,终究还能再拥有一袋弹子~
一袋弹子 (2017)8.32017 / 法国 加拿大 捷克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克里斯丁·杜瓦 / 多里安·勒·克利奇 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
法国的儿童电影在世界影坛是独一无二,这点毋庸置疑!
又是在残酷的二战背景里,又是犹太小孩的话题,又是一次惊险大逃亡,但是不变的是人性的光辉永远发光发热,不论是在逃亡过程中不断帮助乔兄弟的感人,还是乔在最后舍身救下恶贯满盈的黑心报社老板,能够触动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多!
但愿这场残酷的战争是人类战争的绝响
虽然之前有看到介绍说是一部挺煽情的催泪片,确实影片中家人被迫分离,兄弟俩相依为命,死里逃生的经历很让人感动,但更贵的是看过多部类似以二战为背景的关于亲情,关于爱情或友情的电影之后,恰好是这部电影让我开始认真思考在那个时代,一些很可能会死的人最终能够活下来这件幸事了。
从父亲连续扇了乔几次巴掌后,一夜之间,他就长大成人了,至少在电影里是这样的,之前他喜欢玩弹子,可开始逃亡后,弹子再也不是供他玩乐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他思念家人的寄托,也是他活下去的希望,如罗斯医生对他所说,紧紧握住手中的弹子,那是永不言弃,生命的力量。
乔的角色看起来过于成熟,面对纳粹特别镇定,理智,谨记父亲提醒,在威严逼问下也没有说出自己是犹太人的秘密,喜欢比自己大很多的弗朗索瓦丝,当她的家人遭到人们围攻时,他机智勇敢地站出来谎称他是被他家暗藏的犹太人,这让一直憎恨犹太人的店主惊愕不已,因而对犹太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可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乔为了躲过纳粹活下来必须选择成熟起来,警惕周围的一切,他倒是不见得喜欢这样,影片最触动我的地方是他告诉哥哥,自己不想再继续编造谎言了,一来是担心谎言被拆穿的提心吊胆,惶悚不安,二来是对欺骗本身的厌恶,良心上的不安,最后是将自己的家乡说成别处,不断地提及童年时的记忆触动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愁苦的心绪。
这一处关于往事的追问情节顺带突出了影片家人的主题,感觉很有意思。
影片将故事的结局拆开来即把乔快要到家门口这一段作为片头,把与家人重聚,得知父亲没有回来作为片尾,便于确定法国电影尤其是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里很常见的旁白的角色形象,同时作为影片主体的回忆内容则反应了二战对一些人的影响,那是想起来都后怕的往事,而往事只能回味。
最后看到照片中精神矍铄的老哥俩,当真觉得他们很幸运,现在一定生活得很幸福。
大连法国影展影片。
法国电影没有过度的冲突,接近平铺直叙的将二战拍出温情的感觉。
兄弟俩到达马赛曾一度以为影片结束。
后期和德军周旋也有一定情节冲突。
最后家人团聚。
很容易联想到《美丽人生》、《黑皮书》、《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系列时间线涵括二战时期的电影—尘世间大抵相似的温柔与苦难,及些微群体的平庸之恶。
以小男孩的视角作单线叙事,事件选取与情感呈现都恰如其分。
我也是个俗人,也难免俗气而恒常地被打动着。
从小男孩乔的角度出发叙述纳粹,犹太人,二战时期的逃难,最后解放了,乔在桌子上大声说出我是犹太人,并且帮助那个纳粹党说他帮助过犹太人,真的令人感动,首先是避讳了自己身份这么长时间的呐喊,其次,并没有因为看到纳粹如何对待他们而同同样的方式对待憎恨
勇敢向前,不要放弃——《一袋弹子》
今天介绍一部法国电影《一袋弹子》。
片名Un sac debilles / A Bag Of Marbles (2017),别名弹子袋。
这部法国电影改编自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小说《弹子袋》。
玩弹子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一种游戏,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还玩不玩,在我们小时候,玩弹子可是一项充满竞技性的游戏。
玩弹子就是弹玻璃球,各地游戏规则可能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结局都是赢的人可以拿走输的人的弹子。
能够拥有一袋弹子,绝对男孩儿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
在影片发生的年代,工业水准还没有那么高,弹子的材质并不是玻璃,而是磨得很圆的小石头。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被德军占领的法国。
年轻的犹太兄弟莫里斯·约弗和约瑟夫·约弗和父母一起生活,父亲罗曼·约弗经营一家理发店,一切都显得宁静祥和。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被占领国在战争期间就是一块鱼肉,占领国可以随意统治。
不久德国人就开始颁发歧视犹太人的法规,在政府主导下,犹太人瞬间成了劣等民族,成了一切社会问题的元凶。
罗曼见识过俄国人清洗犹太人的惨状,当机立断带领全家人开始逃亡。
为了避免一家人行动目标太大,让兄弟俩和父母分开行动,前往意大利占领区尼斯市避避风头。
兄弟俩历经磨难逃到尼斯市后,好景不长,墨索里尼挂了。
德军开进意大利占领区,做战争的最后挣扎。
和德军一同到来的还有歧视犹太人政策。
兄弟俩不得不再次开始逃亡。
在历经政府少年兵训练营艰苦求生、在吕米伊打工度日,熬了好几年,终于等到了德军投降、法国解放的消息。
作者通过约瑟夫的视角展现残酷战争下人性的光辉。
一袋弹子在和平年代是小男孩嬉戏玩耍的玩具,在战争年代则是小男孩赖以生存的信物。
兄弟俩一路遇到很多好心人,得到他们的收留、帮助,才能够活到战争结束。
或许迫于纳粹枪口的淫威,人民表面上表现得十分顺从,但骨子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
小小弹子不仅映射着人性光辉,还折射出他们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自由、平等是人类生来的权力。
法国人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就颁布了《人权宣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这是反抗组织一直坚持抗争的信条,也是兄弟俩活下去的旗帜。
多次大难不死的兄弟俩也渐渐认识到只有抗争才是唯一出路,于是他们秘密加入反抗组织,用自己的方式救亡图存。
力量虽小,但也有效果。
作者也通过约瑟夫的视角展现法国市井百态。
我们都知道人种论是谬论,可是当全社会都在盛行人种论时,除了受迫害人种,没有人觉得这种论调有问题。
相信人种论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蠢的人简单粗暴的将复杂问题归结于简单的原因,似乎自己就可以从一系列复杂问题中脱身,仿佛社会出现严重问题也雨我无瓜。
坏的人则充分利用蠢人,煽动蠢人,从中牟利,甚至以此发动战争。
好在二战是以反法西斯战线获胜告终,如果法西斯们获胜,相信现在很多人都生活得暗无天日。
坏人可以是被一时击败,但蠢人却一直存在。
影片也用一点镜头表现了战争结束后的法国街头。
巴黎解放后,就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表现的一样,普通民众开始肃清法奸。
当年这些二鬼子狗仗人势,欺压良民,解放后,受过压迫的民众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打击报复的机会。
当年这两拨人在歧视犹太人政策下相互倾轧,这两拨人在解放后肃清运动中依旧相互倾轧。
蠢人依旧处于被坏人利用的位置,只不过局势变化后,蠢人双方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勇敢向前,追求自由平等,不要放弃,展现人性光辉。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勇敢向前,不要放弃——《一袋弹子》
剧情十分紧凑,导演要要表达的二战内容,人物类型有很多,时间跨度从1942年到1944年。
每当看到画面出现年份月份提示时,我从来没有像看这部电影那样那么期盼时间提示能尽快打到1944年8月,两兄弟太不容易了,要是凭我的毅力和智商感觉都活不过2个月,更别提2年了。
另外法国沿途的海滩,农村风光真不错。
影片的感情渲染也是点到为止。
强烈推荐
可以说,这部影片拍得较踏实,用足实的细节表述,以孩子的视角看二战时的法国及彼时的各色人等,保留了童孩的内心活动和真情实感。
也和小说一样,影片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法国战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如亲德派的所作所为,再如抵抗组织的行动。
片中对亲德派的着墨不算多,但十分点睛,当乔终于喊出自己是犹太人时,他打工店的店主,那位亲德分子的面部表情堪称精彩,想必内心也是奔溃的,而片中饰演乔的小演员巴蒂斯特?弗勒里埃尔表现也不错。
没想到法国儿童,同样是是玩弹珠,而且支撑了一个苦难的童年!
二战题材电影,刚刚看过“波斯语者”,又看了这部“一袋弹珠”,同样是儿童、青年人的视角,同样是真实故事改编,同样令人回味反思。
一家人为了躲避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分批逃离巴黎,最小的哥俩一起,经历各种磨难最终回到巴黎,一家团圆(爸爸不在了)。
遇到很多好人,也最后回馈了帮助他们的人。
为什么选弹珠这个象征,一个是童心折射,另一个是代表星星,当一个人离去天上就回出现一个星星。
最终爸爸的离去,就好像那个弹珠,留在屏幕上,留在天上和儿子心中!
犹太两兄弟在二战期间逃亡的故事。幸得一路上都有好心人帮助,可能会因为帮助他们而丢了性命的人。小孩子也逐渐变得坚毅、勇敢、智慧了起来。最后的选择在成年人的角度可能算不上正确,但从小孩的角度看绝对是一个善良的决定。感觉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幸运的经历,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srds感觉看过《鼠族》后我是不是短时间不该看这个题材了、、、
2020.3.9 You should look forward, not around.
值一袋弹子的六角星,兄弟漫漫逃亡路。故事娓娓道来,气氛没同类影片那么沉重。菜园逃跑情节精彩,让人捏了一把汗,暗恋大姐姐实在勉强,总体剧情一般。
最值得肯定的部分是对战时社会的描摹,比如被宣传洗脑的人,被恐惧压垮的人,机会主义者,弱势的藏匿者,以及当时人们坚信的那些理由。当然这部影片的叙事并未陷入苦难,而是在对人物同情的基础上,描绘希望,即人性中的善念,这一点是影片成功的地方。
无聊平淡,和弹子毛线关系都没有
唯一的正面暴力来自法国人自己。宽恕,和解,多么伟大,呵呵
1.删巴掌;2.合作部门口送别,爸爸转身的特写;3.结尾小框…眼泪爆出来…
过于平庸了些。犹太人逃亡,两个小屁孩一路收到神的眷顾吗,总能侥幸逃脱?缺少高潮的二战电影。
密集又潦草,似短视频拼凑,断裂感明显,不走深度,在既定大屠杀话语上疯狂煽情,让雅利安人仰视犹太小孩👶🏻,意直甚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是阿尔及利亚人,所以我们有割包皮,不管你是不是犹太人,你该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事。
被二战迫害的犹太人,还是那一套
这部曾经被我错误记成《一袋子弹》的电影原来和《芬妮的旅程》一样都是讲述关于二战时期犹太儿童逃亡的故事。不过,《一袋弹子》以1944年的生活片段做序幕,然后回溯1942年的前史,这样的叙事手法于我某种程度上算是提前“剧透”,因此削弱了我观影过程中对小男主命运的担忧。—— 海报对应情节→ -可恶,你这个样子不能再走路了。干嘛硬撑呢?来,我们不能待在这里,背包拿起来,我来背你。… 你是我的小弟,如果需要的话,会背着你到世界尽头。→ 下来一下,你太重了。… -到世界尽头了?-你真的很烦。
看过太多讲犹太人的电影。。。大部分我都能触及我,通常打四五星,至少三星。。。这片也跟其他片一样优秀,然而不知道为啥看这片的时候突然疲劳了,让我讨厌起犹太人了。。。。
比起战争下的犹太人遭遇,这片子简直太儿童文学了,太阳春了。一路开挂的人生仿佛让人觉得这不是二战期间的犹太人。主角周围遇到的都是好人,一路没有被骗,钱没被偷,没人举报,所有人都在救他们,还抱得美人归,甚至最后书店一家都邀请他参加聚餐,世界太美好了。
三星,4年时间,小演员一点都没有长大,有点违和感。卖惨套路太俗,审美疲劳。而且法国人煽情有余,比惨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法国人煽起情来一点不输韩国,小男主演的很灵性,长得好似Noah Schnapp
感觉弟弟有点蠢,些许情节喜欢不来,例如强行暗恋妹子,又是小弟弟暗恋大姐姐……结尾很感动,特别是无声胜有声的感动。虽然我是所谓元首控和德棍,看到纳粹的东西都会莫名兴奋饶有兴趣起来,但真的痛恨他们所做的一切,专制独裁,洗脑彻底,迫害犹太人算个吊?[6.23看的]
战争背景的冒险旅途,氛围是偏松弛,绝大部分情节都是简略讲述,就像是给青少年看的那种类型,简洁简单,不深入,不讲得太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