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阿弗尔

Le Havre,温心港湾(台),心灵港湾(港)

主演:安德烈·维尔姆斯,卡蒂·奥廷宁,让-皮埃尔·达鲁森,布隆丹·米格尔,叶琳娜·萨罗,埃弗利娜·迪迪,Quoc Dung Nguyen,Laïka,François Monnié,小鲍勃,皮埃尔·埃泰,让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勒阿弗尔》剧照

勒阿弗尔 剧照 NO.1勒阿弗尔 剧照 NO.2勒阿弗尔 剧照 NO.3勒阿弗尔 剧照 NO.4勒阿弗尔 剧照 NO.5勒阿弗尔 剧照 NO.6勒阿弗尔 剧照 NO.13勒阿弗尔 剧照 NO.14勒阿弗尔 剧照 NO.15勒阿弗尔 剧照 NO.16勒阿弗尔 剧照 NO.17勒阿弗尔 剧照 NO.18勒阿弗尔 剧照 NO.19勒阿弗尔 剧照 NO.20

《勒阿弗尔》剧情介绍

勒阿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塞尔(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饰)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们的翻译官逃出食人农场反抗军战国Collection麻烦一家人第三季玉贞姐姐感染她嘴唇的欲望家庭聚会第一季风中的女王第三季国土安全第二季零号追杀心跳制作人安魂曲战栗特工国家利益咒怨:诅咒之家突击莉莉爱情秘方外出就餐3:饕餮自助绯弹的亚莉亚AA京骚戏画2红豆女之恋罗斯威尔第四季马拉多纳在锡那罗亚萌犬奇缘假面骑士TheFirst无价之宝真情无限之养母生母八年级镜像世界

《勒阿弗尔》长篇影评

 1 ) 救助 默默在行动

照开头的架势,往手里塞钱的那一刻,以为暗藏玄机是个谍战片,结果看来是我想多了,完全是一个温馨有余、朴素有佳的情感戏。

长镜头不多,但是所有的演员都喜欢用直视的目光长长的导播情感走向,让人觉得那同情和帮助,完全不带一丝怜悯,专注而且认真,充满平等和人性的感动,我想这是法国人理解的自由吧,完全意识上的独立。

还有那每每探望都精心准备的鲜花,认真打包的黄裙子,法国和日本在这点上很相像,他们都有一种自恋的情结,但正是这种自恋,让他们的任何出品都更主动的自我要求到精益求精。

影片整体的颜色调得特别好,色彩艳丽而质感又古朴。

此外,警察长得很可爱,完全是严肃版的憨豆。

 2 ) 乏力影评

1月15号下午,在讨厌的状态,讨厌的天气,讨厌的独处的下午被推荐了它最初被吸引是始于色调像油画一样美认真 老旧 但体面的生活吸引了我金句不多 但一切尽在不言中讨厌长篇大论戏剧化地评价看完它 我的心情就像里面的一切谦和的主角们并不富裕 但偶有风趣想起爸爸在山上和那些树农们谈笑风生大概也如此吧女主人还活着真好

 3 ) 20240601 《Le Harve》映后座谈会

油画般的质感。

不过我来晚了,坐不到好位置,一直昂着头看太累了。

映后座谈也很精彩,阿基的电影有点存在论的基调,肉身被禁锢,但并不妨碍人们追求自由,甚至为了自由可以杀死肉身。

但好像是时代背景使然,607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轰轰烈烈之时,将共产主义作为信仰,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当信仰消失,where to go ? (阿基的布景表达了对那个年代的怀旧,比如《枯叶》中用旧收音机播出俄乌战争的新闻)逃出芬兰赫尔辛基就像是逃出资本主义机器的炼狱,但是要逃到哪里?

既然现实无法改变,只好改变心态,底层人士也有自己小小的一方天地,即使是住集装箱(《没有过去的男人》),也是个温馨温暖的家,永远不变的追求是人间的温暖和爱。

影片前5分钟,有个炼铁厂的片段,工人下班后去看电影(电影诞生时是底层人民的娱乐),看的电影正是电影史上第一个长镜头电影《工厂大门》;举报Indriss 的老头正是当年新浪潮经典《四百击》的主角。

所以这也是迷影电影啊

 4 ) 温和左派的桃花源。

勒阿弗尔,看完了。

哈哈哈哈哈,这开头调度确实很梅尔维尔,标志性的先给全景再接特写,服装的色调都一样。

太逗了,“我有白化病,而且我是律师和记者,我还把对话录下来了。

”阿基作为一个温和的左派当然是迷人的,但也有点太左派乌托邦了。

阿基的电影好就好在各种细节,这种上腮红的细节就非常棒。

花几天过去也是枯黄了,这种细节有的导演想不到,有的导演根本不在乎。

不止是开头仿讽梅尔维尔,后面打电话和警察局两场也特别梅尔维尔。

不是说乌托邦就没有敌人,恰恰相反,有了敌人才显得乌托邦是那么的美好,但也因此显得那么不可信。

读的是卡夫卡。

这棚拍感太重了,简直话剧打光了,那场米埃回来都能听到灯具移动后咔哒一声。

阿基很喜欢在电影里拍音乐演出。

其实情节写法和人物转折(弧光)比较中规中矩。

这是一部桃花源记。

5分。

啧…还是不能给到三星,一个是和枯叶比差距有点大,另一个所谓升维拍法我觉得也不如燃烧。

另外确实是左,两处有关中国的部分都是非常正面的,洗衣店有好工作,上海有医疗神迹。

 5 ) 冷幽默线控木偶戏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为芬兰最重要的导演,也是欧洲最多奖的导演之一,作品历来风格鲜明,返璞归真,充满幽默与反讽,被奉为“结合了摇滚风格的极简主义”。

新片《勒阿弗尔》沿袭他以往风格,以简洁冷峻的试听语言,天真善良的人物,结构出曲折必然的命运。

  阿基的电影被总结为四类:经典文学的改编作品、临时起意的冒险旅行、摇滚音乐有关的故事和人物、最底层生活的肖像。

新片《勒阿弗尔》应该归为第四类,讲述了一个擦鞋老人,如何集同各路社会底层朋友的力量,帮助一个偷渡逃跑的黑人小孩,躲避警察追捕,离开《勒阿弗尔》去伦敦的故事。

  如前面所提到,这部新作与之前许多作品一样,关注的是社会底层人物:温饱成问题还嗜酒的擦鞋匠,他善良忠诚的妻子,宽容明理的面包店老板娘,温婉坚定的酒店老板娘,还有同是擦鞋匠的越南移民。

这些人在帮助偷渡黑人小孩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流露出人性善意的一面。

就连追捕的警察,也在最后改变意图,放弃行动,转而帮助。

  有几部电影能从第一个画面就交代出导演这一生所追求的幽默感?

从《我雇了一个合约杀手》,《薄暮之光》到今天的《勒阿弗尔》,阿基的电影风格之所以如此统一,在于他对摄影,表演等方面的把握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阿基电影中的演员,表情呆滞,动作机械,但却出奇一致,介于舞台表演与机器人之间。

相对舞台表演,他们的演出不富含情感,甚至流露处“表演”痕迹,例如两人同时缓慢地转动头部表示回忆等方式。

而相对机器人,当然,这比喻有玩笑的意思,主要指他们的动作一板一眼,非常模式化。

而这种有些间离的表演,正是令阿基影片中人物充满幽默感,同时又形象鲜明的原因。

  另一个控制就体现在摄影的风格上,其实这一点与他对场景的选择也联系密切。

他很喜欢封闭幽暗的室内空间,并在人物与其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

例如本片中的非洲小男孩与衣柜,老擦鞋匠夫妻与客厅,告密邻居与其卧室等。

每个空间中的光影变化,都影响着人物的塑造,而这类关系的建立,帮助阿基表达出人类的孤独和卑微。

  总的说来,阿基作为奖项的宠儿,又带来了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至于结局如何,则无从揣测。

 6 ) 想起了黄酒

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从小几乎不沾酒的阿D在国外学会了各种洋酒:红的、白的、粉红的、烈的、淡的……记得有一年回国不知天高地厚地称自己为酒鬼。

当亲友端的一碗黄酒刚入口时就眉头大皱,让别人看起来貌似苦不堪言——原来自己还不会喝黄酒。

《Le Havre》这部片子早就存放在硬盘里了,记得有两次欲看此片,但一开头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画面且沉闷单调有点像话剧一样的人物出场就立马使得阿D打起了退堂鼓。

又是那种很装B很文艺的有点实验性质的法国片,这如何来饲喂现代人一颗骄躁的心啊。

以至于阿D两次上网查此片的发行年份,第一次不相信,第二次将信将疑;也两次上豆瓣查此片的评分,第一次为了说服自己下载此片,第二次为了证实此片是否真的高分。

阿D对这位芬兰级大导演不熟,但此片中人物情感表达死板,面部表情僵硬,片子画面复古,取景对准中下阶层的“棚户区”。

片中出现的两个城市Le Havre勒阿弗尔和Calais加莱都拍得极简且丑陋:极简得仿佛就像火车站或者汽车站里写着站名的两块指示牌,丑陋得让人看不出这两个城市市容和谐美好的一面。

有一次在阴冷刺骨的江南过冬。

当冻木了的身子与四肢挪进屋子吃晚饭时,主人家给阿D准备了一碗加了糖、鸡蛋和生姜的热黄酒。

对黄酒气味并不适应的阿D冲着这液体的温度也不管那么多喝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已然冻僵了的身体好像就这么活过来了……怪不得人家说黄酒暖胃养人嘞,花雕、女儿红确实名不虚传。

今儿个独自在家,心里很平静,点上一支蜡烛,斟一杯酒,听了一张巴赫的大碟,然后静下心来看《Le Havre》这部片子。

看着看着竟然迷上了,有点意外的感动,有点久违的甚至陌生了的温暖。

之前认为的木偶剧其实如此有血有肉,有情有爱。

写一小片不算影评的记录,想不好题目,可兀地想到了黄酒……

 7 ) 发生在勒阿弗尔的故事

比欧洲白人无产者处境更糟糕的是偷渡来的黑人难民,他们流离失所,面对官方的“追捕”和“照料”,在种族和阶级上都是弱势的。

男主(擦鞋匠)主导,周围的邻居一同帮助偷渡来,逃脱官方抓捕的黑人男孩去伦敦和母亲团聚,显示出“底层”社区群体的友爱和团结。

阿基永远都只拍无产阶级(这部涉及到种族,拍黑人),他们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不管是衣着、审美、个性,都真正拍出了他们的尊严。

黑人男孩虽然还是孩子,但主体性也很强,懂感恩,男主收留他,他就自己主动帮忙干家务,学擦鞋。

他向男主妻子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男主的朋友,他们之间其实也建立了兄弟情谊(忘年交)。

一身黑衣的检察官虽然身居象征界的高位(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对立面,所以男主一直错怪他),但如他所说:我“对真正的罪犯冷酷无情,但不愿无辜的人受苦。

”所以他最后也帮助男孩偷渡了。

男主的妻子十分坚强,身患重病却独自承担,不愿丈夫知道。

她并不知道丈夫在帮助黑人男孩,也不会怪罪丈夫不来看自己。

正是凭借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丈夫、邻居和黑人男孩的鼓励)和对丈夫的爱,她“奇迹”地康复了。

阿基是温暖的,他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

 8 ) 用梅尔维尔的调度去拍了一个德西卡的主角

《勒阿弗尔》,非常有名的芬兰导演他在这十年唯一一部入围到戛纳的的电影。

它表面上是特别特别简单的一个故事,白左中年男如何连妻子的命都不在乎,完了就是要救黑人难民。

所有的引导都是往一个很可能是,白左的理想主义导致难民也会被警察抓,完了你妻子也死了,结果最后突然出现两处神迹,明明已经发现了黑人藏窝的这个黑警,突然就良心发现了,更明显就是妻子起死回生。

咱们要是按照类型片讨论这大硬伤你知道吧?

但是你只要稍加注意看这个电影的形式风格,你就会发现最后一幕,不是妻子跟丈夫一块回到了他们俩原来温馨的家,就你发现这个住处不再是整个电影的那种非常明亮的温馨的一个街区,而是非常破旧的棚户区。

这个电影有两处先验性,第一就是它在主题上,它是一个2011年的片子,其实在那一年叙利亚难民潮还没开始,它远早于后来,在戛纳呈现的对于这个蹭热点的什么《流浪的迪潘》,包括三大其他的比如《海上火焰》,甚至是《欢乐结局》,《年轻的阿麦德》到《悲惨世界》那样的电影。

在形式上,几乎也开启了戛纳在这十年的一种格式,就是这个结尾。

它其实作为了是一种维度的升维,它的信息量极其磅礴。

比如说勒阿弗尔这个地方,它其实是在诺曼底,然后这主角就为了去找这个难民的家属,他去了哪儿去了敦刻尔克,就这两个地方对于法国和欧洲意味着什么?

其实你看的时候你就会很奇怪,另外一个非常牛的一点是它里面的货币是欧元,电视新闻都是当代的,但是你会注意到它里面所有内部的家庭的陈设,全部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只有后来黑人小孩第一次让他出走,他独自坐公交车的时候,忽然一下电影第一次才给到当代法国,他要呈现出来的就是整个现实世界跟街区,是在不同的两个维度。

考里斯马基他营造出来的其实是一个看出来的棚拍感,新闻里面被法国警察追的没处躲没处藏的难民。

他有一天突然钻到了一个兔子洞里面,然后来到了一个应许之地,《勒阿弗尔》它所在这个街道其实已经在二战的时候就被炸毁了,很可能整个小镇根本就不存在,其实考里斯马基他真正想呈现的你实际上是早已不存在的欧洲精神。

就这个玩法在我看来也几乎成为了这十年戛纳热门篇的一个格式,包括但不限于比如说《真人秀》《燃烧》《银湖之底》《好莱坞往事》《痛苦与荣耀》等等,这些结局和正片根本不在一个维度的电影。

考里斯马基比他们都早,他又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所谓电影自反属性的这样的一个框架内,它不同于《燃烧》,不同于《银湖之底》的地方,是它又在阶级气质这方面站到了刚才提到“屌丝文化”的对立面,他希望的底层人物是有一种非常强的欧洲绅士的优雅,甚至是倔强。

我非常喜欢一个场面是他跟老伴儿拌嘴的时候,他说“我要告诉她家里谁才是老大”,透这种直男的傻气,你反倒你去看刘亚仁或者是加菲,他其实是一种草食男文化,形成了鲜明的世代对比。

《勒阿弗尔》和《艺术家》是同届的,但是它是不仅仅只致敬经典影片的。

就是娄烨之前批那个《罗马》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反倒用来夸奖这电影更合适。

就娄烨说“《罗马》你怎么能用一个资产阶级的风格,去拍一个无产阶级的人物呢?

”要我说这十年电影最大的一个进步,就在用原来只能用在资产阶级的格式,现在去拍一个无产阶级的人物。

开场其实是一个反讽片的一个车站刺杀,这个拍法完全是前新浪潮时期法国顶级的犯罪片的拍法。

带着这个麦格芬箱子的一个人,然后在那擦鞋,完了这个时候他这个箱子里面一定是巨核心的一个东西,然后他刚出去就被杀了,就这个人物可能是谁呢?

可能就是阿兰·德龙。

而到考里斯马基这,他也是开始像模像样的拍完这场刺杀戏,结果这个镜头居然就没有跟着那所谓看着主角的那个上流人物走,而是在擦鞋匠这停了下来,这个时候车站外砰砰几声枪响。

他在这块的时候告诉你,“我的主角不再是那个拿着麦格芬箱子谜一样的大人物,而是旁观他的给他擦鞋的路人甲”。

他其实就像用梅尔维尔的调度去拍了一个德西卡的主角,我也期待有一天韦斯安德森能用他精装修一般的服化道,去包装一部《小偷家族》。

考里斯马基跟肯·洛奇你看这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我觉得他们都是欧洲最坚定的左派艺术家。

【来源反派影评,侵删】

 9 ) 百子湾艺术电影资料馆/记录

每次只要是在艺术资料馆,结束放映我都会带头鼓掌。

亦因为近视眼我爱坐第一排,身后响起很多暖意的掌声,我知道自己能带动他们无比开心。

那何尝不是只身赴戎关去这么多年唯一的掌声。

这种感觉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我知道,他们会鼓掌。

常听人说,饭店里的菜味精太多吃多了饭店闻见那个味道就头疼。

而艺术电影好像一道清新精美的手工小菜,艺术,资料,徒步从四惠东地铁站下来,下同心桥,过西店记忆路,过枢纽桥,马路边有一座老港打边炉,来到这里,大多数是侯麦的电影,而小西天那边可能会放阮玲玉。

但无论是民国时代还是法国电影,有的还是大多数人没有听过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但质感极好,我看的法国电影不多不知道是否所有都如此。

但是这个片子人物多用中景,特写,法国贫穷人的生活很真实,黄色复古裙子,法国海岸山峦上的移民,躲在水里的少年,没有美女可是妻子的善良大度包容少女情怀浪漫无不体现。

都非常动人,故事如果是俗物可能就拍成教化故事了。

但是电影前期只交代了妻子病情严重,以后男主和他的朋友们费心想办法去帮助男孩——浪漫的法国人帮助男孩的办法居然是办一场慈善演唱会筹钱,好警察的戏份看的非常舒服,而到了最后妻子意外的好了起来——也许这个是太理想的结局,现实中…但是节奏反转把握特别好,一如开头被枪击但是没有出镜那个人。

医院,唱片,法棍,连衣裙,樱桃树,小酒吧酒杯,充满了浪漫迷人。

 10 ) “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

“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 “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

”当看到一名医生很是煞有介事地对另一名医生说道时,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一次导演郭利斯马基在《勒阿弗尔》里所表现出的冷幽默并不多,这可能是这部灰暗的电影里最惹人发笑的一幕了。

妻子得了绝症,正躺在医院等死之时,突然就莫名其妙地不治而愈了。

所以才有了以上医生的这一番对话。

这个贫困家庭一直靠丈夫擦鞋为生,而就在妻子得病后不久,丈夫却是于偶尔间收留了一名偷渡的非洲儿童……大师级的郭利斯马基一直偏爱于在自己的国家——芬兰拍戏,这次却是移师到了法国。

在《勒阿弗尔》里,法国,这个活色生香之地却依然是涂上了北欧般阴冷素静的色调,最多不过是把冻得硬梆梆的芬兰话换上了细细软软的法国腔。

再一次地,郭利斯马基依然是把他的目光投向了底层生活,显示出的是来自底层那份特有的浓浓柔情,而无一点焦灼饥渴、难以挣脱的欲望弥漫。

和郭利斯马基先前的《没有过去的男人》《浮云世事》比较起来,《勒阿弗尔》放弃了微小的视角,而是展现了一个群像式的画面,在丈夫带着偷渡儿童东躲西藏、陷入困境之时,这一帮街坊邻居齐齐伸出了温暖之手,虽然先前他们曾经也有不无刻薄之处,毕竟也是不伤大雅,在这齐心的温暖中化为相视一笑。

尽管总是醉心于对底层的真实刻划、对现实毫不留情的批判,但奇怪地是郭利斯马基总是喜欢在结局处安排一场好莱坞式的圆满大结局。

《勒阿弗尔》其实并不能算是导演的最佳作品,这次通过群像式的展现多少显得浅尝辄止,少了深入人心之利,整部故事也有朝失控粗浅的方向滑去的迹象,尤其是最后这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病愈安排。

这已经不可再用圆满来形容,更像是一个童话式的结局——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不讲道理,不容分说,没有任何来由,也没有任何理性的童话式的结局却又恰恰显出一个十分诡异的荒谬来。

妻子的病就是好了,至于怎么好的谁也不知道,发达的现代医学、先进的仪器也只能是两手一摊,无法解释一二,是不是他们太过善良与贫穷了,连上帝也无法再看下去了。

而且,“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

丈夫这个角色的选择也是颇有些趣味,他本是一名放荡不羁的作家,放下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甘心情愿地打滚于穷困阶层,也似乎是暗映着导演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

郭利斯马基一直拒绝走上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解读,而总是竭力地表现出只有在穷人才会发生的,有时甚至可以称之为盲目的、谁都无法击垮的乐观、豁达与无畏来。

扮演妻子的依然是郭利斯马基的御用女爱将——那个形容枯槁、瘦弱单薄的老太,与众多珠玉圆润的女明星比起来,她面无表情,却又带有一丝饱经风霜的执拗与无畏。

片尾中,夫妻俩携手步入简陋的家中,昂首阔步里显出一种不容侵犯的凛然和尊严来。

院内的樱花开得绚烂之极,随风轻轻摇摆,像极了小津安二郎的镜头,只是无论从影片本身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还是以最后的荒谬表现手法上来看,与小津安二郎温吞水式的市井生活早已是分道扬镳。

《勒阿弗尔》短评

ugc les halles

7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力荐

谁打的喜剧标签,木有一点喜感,只有淡淡的哀伤,如果就为结尾欢乐的大结局,好吧,我认了。

12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看着自己家附近几十年前的样子,很有趣。

16分钟前
  • 阿白
  • 还行

可不可以活在阿基的电影里

19分钟前
  • 安阳
  • 力荐

liberal fantasy

20分钟前
  • 吐=槽。呢=哦
  • 还行

美丽的构图 美丽的色彩 美丽的结局

25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推荐

如果你一心只想复古的话,又何必把自己装得这么现实呢?我是说,拿现在正在发生的悲剧、以成年人的视角来进行完全的童话创作,其实挺不负责的吧,好奇导演是不是没有穷过?当然色彩特别漂亮

27分钟前
  • 🫧
  • 较差

枯燥

32分钟前
  • Drew
  • 较差

没有很糟糕,只是不喜欢。

37分钟前
  • 蓝格子
  • 较差

「你的账单和刚果河一样长」「地中海里的出生证明比鱼还多,但要驱逐一个没名没姓的人要难得多」「我得了白化病,还是个记者和律师」镜头语言充满诙谐幽默,音乐却带一点点淡淡的忧伤,勒阿弗尔的人们依旧温暖如阳,只是现实却总充满悲伤。这是属于阿基的童话,永远爱阿基。

4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法国贫民的互助故事。沉闷叙事和刻意灯光。不喜。

44分钟前
  • 天使之城
  • 较差

Tout ça c’est à cause de mes yeux bleus

45分钟前
  • 睡魔
  • 推荐

无言以对 这个小镇

48分钟前
  • 忏聒
  • 推荐

第一部大银幕考里斯马基作品。OST大赞。帮助偷渡黑人少年的设定,怎么看都有些流俗,但很喜欢苦中作乐的人生姿态,冷中藏暖的影像调子。一度把电影想得绝望,比如觉得腹绞痛的妻子一定会挂掉,但最后,樱花开了一树。

5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唯布列松马首是瞻,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然只得其形,却失其意,是谓东施效颦。

56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全盘老式风格哦

57分钟前
  • AleX
  • 推荐

还是一群怪人,用色很好看

58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国际友人、好心好报、红花黄花樱花、意外结局、最后响起的那首歌好赞、警察讨好人民。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其实阿基始终在唠叨,人并非物质贫乏才贫穷,而是不被需要才贫穷,所以人需要爱。所以他摄影机里的善良人都有一种执拗的纯真。不过这一部作品隐约感觉到一丝嘲讽,男主对病重妻子不管不顾,却对帮助偷渡者极为上心,最后的奇迹不像是神的又有恩慈,更似对欧洲的现状的一种揭露。

1小时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买一个菠萝的警察。刚冷的都市生活。外国人吃饭真简单,真少。擦鞋老头帮助偷渡小男孩到伦敦找亲人。慈善音乐会为小男孩筹钱。还是底层人民比较有人性。好心有好报,奇迹出现了,肝癌妻子康复,回家看樱花。三星半。

1小时前
  • 南高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