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那压抑的剧情,我以为男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是自杀。
逝去的亲人,冥冥中指引着希望。
看到贝瑞的孩子蠢蠢的走路蠢蠢的问why的时候,再一次问自己,他做错了什么?
曾经和女朋友因为死刑的事情争论起来过,她对我说就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恩,但可不可以不要这么伤害那些无辜的人?
我想当时死刑犯的儿子不明白爸爸为什么是坏人,明明那么爱自己,他怎么可能是坏人,又为什么下次就见不到他了?
那种对生命的无力感,是人们是社会强加给孩子的!!!
连续逝去亲人的贝瑞,我想她当时也已经游离在生命的边缘了吧。。。。。
幸亏男主人公又点起了她对生活的希望。
故事的结局,贝瑞抬头仰望着星空,露出微笑,她。。。
在感谢逝去的丈夫,还有那可爱的儿子。
还是那句话,以眼还眼世界最终将双目失明
说实话,我很喜欢《拥抱艳阳天》这个译名,影片以种族歧视的话题为主线,讲述Hank和Leticia不同肤色的两人在种族歧视严重的时代,将生活的希望点燃又浇熄,抬升又重掷,像是朝着太阳去追赶,但到最后也没有得知是否得到了自己希望的艳阳。
01的片子用了几十年来不变的种族歧视题材,像《help》,《12 Years a Slave》等都是奥斯卡上喜闻乐见的常用题材,因为这种题材从未过时,但是正是这种刮骨疗伤,触动社会的魄力,才让黑人得到应有的尊重。
冲着大量床戏和无码大尺度去看暴风女的R级片,但这片子压抑的气氛让你觉得里面脱得一丝不挂的妓女和Leticia都勾不起男人的兴趣,Hank,Sonny不吃伟哥为何能在这么压抑的电影里演出三级片的快感。
这部被设定为爱情片,剧情片的电影让我觉得唯一有的笑点竟然是Sonny自杀和Leticia儿子偷吃东西。
大段大段的画面让人意识游离又觉得丝丝入扣,要是这是一部单纯的讲述白人如何接受黑人的片子,那就成 相助 那样的喜剧了。
而这片子饱受诟病和受人称赞的关键点也正是这种压抑。
Hank作为一个保守,固执甚至不可理喻的种族歧视大男子主义者的儿子,对待自己的儿子Sonny也是如同自己的父亲对自己一般,将儿子的善良视为软弱,将儿子对黑人的开明视为耻辱,大肆称自己离去的妻子a piece of shit。
Sonny终受不了父亲的苛刻开枪自杀,这时有个情节发人深思,Hank和Sonny两父子争斗时,爷爷一点反应也没用,静静看待一切,包括Sonny自杀和葬礼都将一切视为孙子的软弱,这也让他最后被儿子抛弃送进敬老院变得顺理成章。
Leticia的儿子也死了,不过是因为车祸,尽管Leticia教育过儿子不要走马路,但是胖胖的儿子终还是死了,大雨中,两位终于相遇,Hank帮Leticia送儿子去医院,丧子的痛苦让两人走在一起。
这里我不得不吐槽下美国人的奇怪思维,女主哭着哭着把情绪带向了本片高潮,结果我还没高潮起来女主就把衣服脱了和男主来了生理高潮,让我也来了另一个高潮,堪比“我丈夫死了,公司破产了,我得了癌症活不久了blablabla,你饿不饿?
我给你煮碗面吃”的桥段,当然,我看多了01后的电影,自然对01前的这种感到狗血,这得看先遇。
Hank理解着儿子爱着Leticia终不再歧视黑人,反而和黑人做朋友。
Leticia爱着Hank,却一直忘不了死去的丈夫和儿子,简直就是在冰与火的情欲中挣扎徘徊。
本片的末尾非常戏剧性,Leticia发现丈夫的手绘在Hank家,才知道Hank是送丈夫上电椅的人。
(PS:电椅一段也发人深思,如此恐怖的行刑让Sonny这个大男人为看到就呕吐,还有白人在玻璃外面无表情地观看。
相比下,黑人警察对Hank父子的拉架就显得格外具有人情味,让人想到前不久的一个美国社会调查,白人孩子被打时黑人来救他们,黑人孩子被打时却没人来救他们。
当然,尽管这个黑人很爱自己的儿子,爱生活,但毕竟是罪犯,对种族歧视的讽刺效果到了就够了。
)Hank和Leticia坐在屋外吃冰淇凌,Leticia因知晓一切而不知所措,将影片引入让观者自己思考的结局。
反正我不是打算想太多,就像Leon的结尾一样,小女孩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想想就够了,但是这片子有点太压抑,让人觉得这两人是不可能幸福的,这就又转入了另一个讽刺。
当然这个片子也是可圈可点的,重复是片子一大特色,场景的重复,台词的重复,人生的重复。
大量的伏笔徘徊在主线附近,让整个故事变得丰满。
中国目前好多片子拍得很恶心,真正有良心,愿意去拍的,去了解整个电影故事并让其鲜活的寥寥无几。
就像我很喜欢 寻秦记 的一点,它真正刻画出了战国时的侠客风范,而不是拉着穿越就不放手的偶像狗血剧开山鼻祖。
还有龚琳娜在全能星战里真正把苏轼的词唱出了豪放,跳出了王菲邓丽君的柳七情怀。
这也是一种对真实的致敬。
死囚之舞从一种普遍推导出规律,并用规律再去影响普遍,是一种十分负责的电影情怀。
当然,死囚之舞,若是想我这种一开头就云里雾里的,快进快进当三级片看看也无妨。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故事也没有什么起伏。
甚至在看电影前半段的时候,多少还感觉到沉闷。
不过,在看完之后,我还是非常庆幸能看到这部电影。
我爱这部电影。
观影的整个过程,压抑的感觉难以避免。
充斥着死亡、仇恨、歧视、误解、冷漠...这是美国的南方,当今的世界。
也是我们现实的生活。
就像生活中那些微小的不起眼的简单的事情,往往是多少年之后印象最深的记忆。
那种力量来自真实。
他人是地狱,人们仍然呆在这个森林。
但是莱茜娅和汉克得到了他们的救赎。
我喜欢整个剧情的发展。
也喜欢看到影片中带来的一些希望和安慰。
莱茜娅在痛苦中对汉克说出“我需要你”;汉克兴奋的对父亲说出“我买了个油站,现在它是我们的了”;莱茜娅和汉克坐在门廊前吃冰淇淋,他对她说“我们会好起来的”...我喜欢这么去认为,这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这让我想起早年看过的悲情城市,抱歉,悲情城市有两个版本,侯孝贤的是正宗的法国人拍了一个,中国也翻译成这个,但它有个更直观的名字:操我十大禁片我不知道现在想指的是哪个片子侯孝贤的只用了12个运动镜头,150分钟的片子,让老外呆了操我用了真实的a片演员,实际上就是a片让中国人呆了片中爸爸和儿子做爱的场景相对比,证实了一句话,威士忌中酒精的麻痹作用比较明显时间更长一些。。。
两个空虚的人在一起就能忘却悲怆么?
这是种互舐伤口的慰藉,这样的基调,刺骨寒心想想这三部片子的共同点:让我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丈夫、儿子的死了之后,贝瑞把结婚戒指当了,这意味着新的开始、意味着重生么?
导演出道不深功力不浅,stay和寻找梦幻岛都是我的挚爱
一直以来,包括我在内对“伦理片”的定义的理解都有所偏颇;伦理片中必有情色镜头已然成为大家约定俗成的共识;着急起来,没大菜下酒了也各种视频网站到处搜刮伦理片快进到劲爆镜头处当小菜吃吃,聊以自慰(此处不双关),就像在烟灰缸里找烟头那般;实则情色只是伦理片需要更加深刻表达主题的必备工具之一;将伦理片等同与情色片,就像把人体艺术当了淫秽图片来看,虽然艺术两字已经被人民艺术家们糟蹋的不成样子了,我还是想说“没有文化真可怕”。
本片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伦理片,当然有限制级镜头,但对于优秀电影来说,手段绝对不是目的;如此让人柔肠百结的家庭关系,有血有肉的故事,一切都合理又那么难以让人接受,心中期待让他们这样就好却又不敢擅自做主应了;比起韩剧车祸、癌症、亲兄妹啪啪啪三大宝的狗血伦理故事,这种伦理片豆瓣看官才给个7.4啊,我真是哔了狗了。
气的我的剧透下,膈应的请直接跳下一段;我知道男主儿子当着爷爷的面拿枪指着他爹的时候最后肯定给自己一枪,我真知道;我就不知道,最后场景女主的睡衣里是不是也有把枪,男主会在吃或喂她吃冰激凌的时候被轰一枪,抑或女主就抬枪轰了自己……真TMD纠结,知道影片结束的字幕和音乐响起我才松了一口气,还算导演、编剧没那么魔性,要不然老子今天晚上肯定得失眠,因为我会觉得这个世界太TND操蛋了。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伦理选择,除非真的六根清净隐居山林了;看片不是目的,我一直坚持的,要不然这四更就到五更天了我折腾个什么劲;看片就要增加阅历、总结经验、指导生活,不下了狠心格物怎么能穷出个理来,虽然格物穷理是伪命题,知行合一才是科学发展观;面对规避不了的伦理选择纠结到头发都要薅没了还没个方向时,怎么办?
答:静下心来听内心的声音。
首先,你得能静的下心,其次你得有内心,再次你内心得有声音,再再次有声音你得能听得见,这首先得需要你能静的下心。
“我们一定会过得很好。
”就凭男主处理他爹这个魄力,我看好你们哦。
要说没心没肺是人活一辈子的最潇洒的境界,也不为过……再谈谈题外话:由小伙子们乱丢烟头和再看的一本奇葩书想到的;其实对于烟,我这样看,反对的并不是抽烟本身,而是一种基于尝试而后受制于它,从驾驭变成服从之奴态;“我们不反对抽烟,我们希望你不要成为烟的奴隶,谁控制了欲望,谁就把握了人生。
”;最近在看冯唐这厮的《不二》,说它奇葩,是因为它用性来讲佛,满书生殖器乱飞,自然主义写实的又那么细致,就像AV里的特写镜头,都得捂着脸从手缝里窥;这争议,亵渎嘛这不是,嬉笑怒骂随你便,觉得牛逼的就服气;真如朱熹老儿的“存天理灭人欲”如此那般,就等着每个人都变成定时炸弹吧,一肚子火药满满的,说爆发就爆发;和尚也是人,也有生理需要的嘛,心中有欲,心怎么静,心不静怎么修佛,那不泄了欲,和尚就不是和尚;既然堵不住,就从了大禹的“易疏不易堵”,疏通了就参与系统协作反而健康,堵了就是蓄了个坝,再结实也等着决堤吧;有以上想法,皆为女主天作之合又适时的把握机会积极主动的“勾引”男主所感动及认同是也。
************豆瓣给7.4耍闹呢?
的分割线************四星半。
给星标准:一颗星——烂、很烂、谁看谁傻逼(千万别看):三观扭曲、揭露世界阴暗及丑陋的一面,强烈不建议观看;两颗星——还行、差不多(建议别看):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连故事都不完整流畅的垃圾片子,打发时间可以看,如果你的时间多;三颗星——挺好的(爱看不看):泛泛之作,平淡无奇,看也罢,不看也罢,营养不多,看起来也没那么恶心,如你看到的大部分片子;四颗星——我靠真好看(推荐观看):值得你拿出两到三个小时来,切断一切通讯联系和外界干扰,好好品鉴的好片子,里面肯定有值得你付出时间的东西;五颗星——不看后悔(务必要看):这些电影的存在就是伪文青们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之一,百看不厌,值得反复把玩,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电影的制作者堪称神级,有无数的能量供你吸收提高升华。
如果看了这部电影,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Halle Berry站在01年奥斯卡领奖台上时的激动万分了。
仿佛2001年是美国白人集体意识到他们是爱黑人朋友的,也是01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颁给丹尼尔华盛顿。
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只是给了我们一种希望,而这种希望也只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从马丁路得金到丽莎派克,这些人长期的斗争似乎,在《死囚之舞》中感性化了。
很多电影以这种沉闷的方式开头,后续的发展只会有两种可能,其一就是以比这更沉闷的方式结尾死掉,另一种就是通过这种事先酝酿起来的气氛继续发展,定下一个基调以后,将主题升华。
这样似乎有些冒险,因为,这种沉闷的开头就意味着电影会失去一部分观众,但只要你留意导演的手法,他很长时间让镜头停留在一个视野,人已经走光的房间里面还余烟缭绕,还有特写人手的动作,停留在装子弹的小瓶子,或者是不均匀的让人物分布在镜头中,等等,一个认真而且负责任的导演就是这样让细节征服观众,告诉观众他的电影不是低成本,低水平的东西。
《死囚之舞》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感动我的。
从电影开始不久Halle Berry红着眼睛出现,你就知道,这个演员很有戏。
她非常精准的表达出那个可怜女人的痛苦,坚强,以及得到意外幸福地感动。
她在医院中痛哭,在家中痛哭时说话的声音以及语调都毫不夸张的以一个女服务员的角度来诠释。
所以,在这整个基调都是沉闷的电影中,她毫无粉饰的表演更是一个亮点。
Lucille,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正如大部分黑人一样,她非常艰难的生活着,在整部电影中她向Hank回忆她的儿子时说,在美国,作为一个黑人,不应该那么胖,我一直在这么跟他说。
她将整个美国和黑人的矛盾推得更高了。
因为黑人,几乎连肥胖的权利都不应该拥有。
还有结尾部分,她迷离迷茫的眼神都不禁让我们猜测,他们今后会如何,她也有同样的疑惑,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戏剧,她和送她丈夫走向电椅的男人生活在了一起。
电影的另外一个重点铺陈就是Hank的生活的改变,是从他儿子的死开始的。
这个被导演冷淡处理的情节,我们看到无比悲凉,但却能够从电影后面得知,Hank内心是多么的痛苦,而正是这个痛苦,让他看到了,那些黑人和他们没有任何区别。
导演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绝对没有用“上帝之声”来宣读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者让人物在自己的内心说出来,他摒弃了所有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而是用人物的眼神,动作等传达,这无疑对演员的表演技巧要求增加不少,所以才能让这部电影如此震撼。
我想,很多时候,避免直接的心理活动的“宣读”都会使电影显得聪明一点。
如果这一切是一场怪兽的舞会,用一首老jazz的歌名来说就是,the masquerade is over,人们找到了一丝内心中的希望。
不知道是否片子被剪了,那场激情戏里有几个镜头是给鸟笼子的。
似乎有只手想抓住小鸟,又像是有人在窗外透过窗帘偷看。
以为是他们中的一人太过激情而抓到鸟笼,我又看了几遍发现他们离鸟笼很有一段距离。
谁能来说一下?
从没有看过如此绝望的电影 儿子说 :“you hate me ?” “you hate me ,don`t you?” 父亲说:“yes, i always did.” 儿子说:“but i always love you .” 于是举枪自尽。
画面迅速切到贝瑞那边。
而我却仍旧停留在那短促的枪声上面。
一个人,又这样残酷地死去了。
说“又”是因为前面已经有一段死囚坐电椅死掉了。
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电椅上嘴被堵上,不能呐喊。
却承受着巨大的疼痛。
大小便失禁,肉体被烤熟后散发出的焦炭味,心脏停止跳动。
那一刻,我把指甲深深地嵌入脸上,留下三个印记。
贝瑞的儿子死去的时候,她变得歇斯底里,不停叫喊“my baby son ”,我的宝贝儿子。
想到她打骂儿子肥胖的时候,那种极端又强烈的爱。
最后他绝望的对松顿说:“他是黑人,他们会尽力吗?
” 片中还有一点,送顿把他父亲送到养老院时,养老院的人对他说:“你一定很爱他(指他父亲)。
”松顿平静地说:“不,我不爱。
他只不过是我的父亲。
”人们以该怎样对待亲人和陌生人。
有时候最伤害最扭曲你的人是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而那些陌生人却给你慰藉。
想起《沙雾之宅》,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比较——绝望,意思是比《死囚》还好接受一点。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所有人呢?
这部电影的基调是绝望的,还好结尾的时候还给我们留下了希望,要不然,这部电影实在是太过残酷了。
贝瑞和松顿坐在台阶上,吃着巧克力冰激淋。
绝望、绝望、还是绝望。
推荐各位看一看,虽然老了点,但现在他奥斯卡的光环已经褪去,更适合我们坐下来平心静气安静地欣赏。
对了,还有一点《死囚的妻子》,原名为《Monster`s Ball》,耐人寻味。
《死囚之舞》终于在央六看到这部片子,据说brokeback的制片编剧导演是看了这里头heath演的tommy决定让他来试一试ennis这个角色。
不知道是否被剪得乱七八糟的原因,对比利鲍勃松顿演的父亲只觉得在情感和逻辑上前后混乱,不可理解,而哈里贝瑞的死囚遗孀只是中规中矩,回想居然凭借这个角色得到奥斯卡小金人实在是太没有说服力。
本来满有张力的剧情在平实的镜头面前显得疲软无力,匪夷所思。
或许还是偏爱的原因,一直觉得影片值得追究的倒还是这个家庭里父子之间的关系。
身体不好的老巴克固执而不自觉地活在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近乎冷酷的痛恨之中,包括因为他的冷血背叛他的妻子,自杀的儿媳,和这个只有男人的家庭里不服从他的管教和黑人孩子们交朋友,“性格软弱”的孙子。
他唯一可以视为自己人的只有人到中年,从来没有忤逆他从来不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自己的头脑思考的儿子汉克,如果他的精力还健盛那么他会统治这个家庭,而他现在疾病缠身,一切都由儿子掌握,于是他控制他的方法只有唯一的一句话:我们是真正的一家人。
听到这些的儿子就会拿起步枪或者同样的冷漠将侵入他生活让他恐惧的一切东西赶出去:无论是黑人孩子,还是自己的妻子。
Tommy在父亲的眼睛里只是个心肠太软弱的孩子,直到他自杀,对着同样失去了儿子又被自己爱着的女人,他只是说他是个好孩子——是个好孩子,但不见得就被爱。
从电影里看不出汉克有什么原因这么痛恨自己的儿子。
在两个人发生最致命的争吵的时候,汉克骂儿子与母亲一样,心肠软弱,只是个娘们儿,或许这中间有什么隐情,然而电影却什么也没有交代。
于是tommy在盛怒之下作了反抗,把父亲打倒在地板上,问父亲是不是恨他,汉克看着坐在沙发上的儿子说是,于是tommy回答“可是我一直爱你”然后吞枪自杀。
在tommy的葬礼上,牧师询问汉克需要挑哪一段祷文为死者送葬,汉克回答:我只想听到棺材碰到泥土的声音。
父亲在遇到莱妮娅之后似乎就从从前生活的阴影里走出来,不仅仅抛开送到养老院去的老头,还有他自杀的妻子与儿子。
迅速得让人怀疑他骨子里还是有那个暴躁老头的最深刻的冷酷骨血。
然而同一个他,试着去救莱妮娅的儿子,突然因为对莱妮娅的爱背叛自己的父亲和过去的生活。
这实在是太无法解释的行为和感情,或许他想在莱妮娅身上寄托的是几十年来没有用过的爱,是对过去行为的补偿——他把儿子的车送给莱妮娅,把加油站的名字改成莱妮娅 ,这或许是没办法解释的一次新生。
Tommy和父亲发生争执的原因是因为在处决一个犯人时出了状况,第一次接手家庭传承的职业成为一个行刑人的tommy因为没办法面对硬生生剥夺生命没办法做到父亲要求的毫无错误,被判死刑的是一个黑人画家,莱妮娅的丈夫在吃了断头饭坐在单人牢房度过的最后几个小时里犯人情绪开始激动不安,tommy试图不顾父亲的警告让他恢复平静,画家最后为tommy画了一幅画像,也为汉克画了,然后由狱警带领走过长长的通道。
Tommy最后还是没有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带领死囚走向行刑室的通道里,他忍不住停下呕吐。
第一次行刑就这样不了了之。
在监督团的众目睽睽之下,死刑执行完毕,盛怒的父亲在厕所里找到tommy,大打出手,同事们尽力阻拦才避免了两个人更大的冲突。
回到家之后的第二天早晨,汉克冲进tommy的房间要教训他,于是发生了tommy自杀的一幕。
在儿子的自杀上不同于巴克的无动于衷,受到打击的汉克辞去了行刑警察的职务买下了一家加油站,开车在路上的汉克发现抱着儿子坐在下着大雨的公路上的莱妮娅——她没办法一个人抱或者背的动儿子,虽然没有告诉孩子父亲已经被裁定死刑,但敏感的儿子仍然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对压力无法适应使他拼命的吃巧克力来减压,因此肥胖的他对母亲来说实在是太重了,这一天从莱妮娅打工的咖啡店出来,儿子被一辆车撞倒,车主不知去向,汉克把两母子送到医院,等到的却是孩子医治无效死亡的消息。
之后的时间,汉克在公路上遇到莱妮娅,于是主动送她回家,听她说起她懂事的儿子,两个人慢慢熟悉起来,把儿子留下的车翻新送给莱妮娅, 并且把侮辱了莱妮娅的父亲送到养老院。
最后莱妮娅在tommy的房间里偶然发现了丈夫在临刑前送给tommy的画像,才知道原来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处决丈夫的行刑人。
两个人的结局如何没有交代,好像是一个冷漠的黑色讽刺。
死囚得不到生的权力,活着的人却被冷漠和无情逼上了死路,从这个绵长无尽的灾难里走出来的莱妮娅和汉克就这样到了一起。
代价是两个年轻人的死亡,一个被无情的杀害,一个被无情的抛弃。
片名:《Monster's Ball》(《死囚之舞》) 年代:2001年 国家:美国 导演:Marc Forster(马克•福斯特) 主演:Billy Bob Thornton(比利•鲍伯•松顿);Halle Berry(哈莉•贝瑞);Heath Ledger(希斯•莱杰);Peter Boyle(彼得•伯耶尔)在种族偏见根深蒂固的美国南方小镇,Hank Grotowski在小镇监狱的死囚牢里当看守,他的职责之一是帮助执行死刑。
Hank生长在一个保守的白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极端种族主义者,思想保守而僵化,在他的家庭中,感情的流露是脆弱的表现,是绝对不允许的。
Hank的父亲当了一辈子的警察,同样是在死囚牢里当看守,现在虽然瘫坐在轮椅,在家里依然保持强硬的家长作风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俨然是家里独一无二的独裁者。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Hank深深地受到父亲影响,他的生活、工作和思想也在重复父亲的轨迹。
Hank的儿子也秉承父亲的意志成了一名警察,并且跟父亲一样也是在死囚牢里当看守,虽然如此,儿子Sonny有着不同于父亲和祖父的个性,他喜欢结交黑人朋友,感情敏感细腻。
这样正常的人性在父亲Hank看来是对家庭的背叛和懦弱的表现,父亲常常指责Sonny,而Sonny总是以沉默应对。
两人的冲突终于在为黑人Lawrence执行死刑时爆发,第一次参与执行死刑的Sonny没有办法克服对一个生命用这样一种残忍的方式处置,还未走进行刑室,就开始呕吐不止,非但不能正常参与执行死刑,还在下班之后到酒吧买醉来克服内心的不安。
Hank不屑儿子胆怯无能,气愤起来对其大打出手。
对于儿子柔弱的个性,Hank时刻用羞辱的手段逼迫儿子改变,忍无可忍的儿子终于忍不住拿着枪支对准父亲问道:“你是不是一直恨我?
” Hank坦然:“我一直恨你”。
得到肯定回答的Sonny告诉父亲:“我爱你,你却恨我。
”Sonny在绝望中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抗争父亲的蛮横和冷漠。
因为儿子的离去,Hank坚硬如石头般的心肠开始慢慢软化,或许儿子的生命终于换来他对这个世界看法的改变,他至少明白仇恨不能解决问题,他以为对儿子的鄙视和仇恨能带来儿子的改变,谁知最后带来的是绝望,甚至是毁灭。
死囚Lawrence的妻子Leticia Musgroue在丈夫被处死后,几近贫困的她靠着在餐厅的工作勉强维持生计,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整个家庭,还因一辆破车上班时常迟到面临被老板恐吓解雇的命运。
被窘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她,还带着一个遗传父亲画画天赋的孩子,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似乎永远吃不饱。
吃不饱的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孩子的肥胖还常常成为压倒她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年轻漂亮还这么努力,可是生活却还是那么悲催,丈夫被判死刑,自己入不敷出,更让她怒不可遏的是漂亮的自己和英俊的丈夫却有一个胖得像一头猪的孩子,这一切让她常常深感绝望和无助。
可就是这么一个不完美的儿子在丈夫去世之后,却成了Leticia的心头肉,最起码这是她失去丈夫之后唯一可以走下去的依附和希望。
生活不会柳暗花明,也没有坐看云起,生活只会雪上加霜,在一次下班走回家的路上,Leticia的儿子却被一辆肇事车撞了。
从Leticia上班的便利店刚吃完宵夜的Hank开车回家,大雨中看到的是一个绝望女人在黑夜撕心裂肺的呐喊,Hank停下车帮忙把Leticia的孩子送到医院,医院未能挽回孩子的性命,绝望中的Leticia抱着Hank失声痛哭,两个基本上不认识的人,两个都是失去孩子的父母,开始在失去爱之后开始另一份的爱的寻找。
两个如此绝望的人有了彼此靠近的基础,他们开始了交往,Hank在孩子自杀后辞掉了警察的工作,他内心开始变得柔软,不再仇恨黑人,他甚至爱上了同样失去孩子的Leticia,他内心滋生的爱情让他买下了加油站作为两人新生活开始的起点。
Leticia感恩于绝望中的这段感情,她竭尽所能买了一顶帽子准备送给Hank,不巧Hank正好没有在家,遇到的是Hank具有种族倾向的父亲,Hank的父亲嘲笑了Leticia的不自量力,只剩下尊严的她没有办法屈辱地接受这段感情,遭受Hank父亲羞辱的Leticia不顾Hank的劝阻愤然离去。
不想却面临付不起房租被驱赶的命运,Hank把差点流落街头的她接回家中。
父亲对于Leticia的侮辱,让Hank决定切断跟父亲的过往,走出自己的人生,他把父亲送到养老院。
两个悲情人物凑到了一起。
从同情、到安慰、再到互相依偎,同病相怜的他们,给绝望的彼此以新希望,同时也是给予自己新生。
开始新生活Leticia开始尝到幸福的滋味,却在一次整理丈夫在监狱留下的画作时意外发现,画作中的监守正是现在自己打算托付终身的这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竟然曾经处决过自己的丈夫。
以为可以开始的欣喜又被绝望填满,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充满戏剧性,她决定依附的男人正是送她丈夫走向电椅的男人。
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电椅上嘴被堵上,大小便失禁,肉体被烤焦后散发出臭味,整个过程不能呐喊,却承受着巨大的疼痛静等心脏停止跳动。
死刑制度的残忍该由这个男人背负吗?
还是这个送自己丈夫走向行刑室的刽子手只是完成他的工作, Hank温柔凝视Leticia轻言说:我们一定会过得很好”。
可对于Leticia是把过去埋葬、把仇恨埋葬,还是记住过往反复咀嚼、反复提醒。
她把目光移向远方,向着空洞深远的黑夜寻找答案。
欢迎关注法律电影公众号“大抵浮生如梦”
将哈利贝瑞送上奥斯卡的片子,总体看走的救赎温情路线,涉及种族问题,冲突却并不激烈。哈利贝瑞的黑人口音听着有意思,一场沙发激情戏也确实火爆。
一些情节也太刻意了,牵强得让人无法入戏。Halle Berry笑着哭那段演得不错,但总体而言还是不觉得足以问鼎奥斯卡影后
两个破碎的人因两颗破碎的心交织的小调,多余的裸露只为了成为学院的盘中餐。
都说可以当色情片看。我觉得还好吧。整个故事还比较薄弱。可能我的观影年代不对。哎。
过自己的生活'为别人活都没好下场
“这部电影(人性弱点)大概就是那种典型的“奥斯卡片”。甚至能在其中发现不少过去受奥斯卡青睐的作品的影子,如《死囚之舞》式的富有争议性的种族问题”
虽然喜欢哈利贝瑞,但实在觉得拿不了奥斯卡影后。。
感觉很一般啊,种族偏见?有一点,但没太强调。失去亲人再往前走?还好吧。女的真心惨,那种绝望啊。男的一直很冷漠,照顾爸爸,但仅限于义务。对儿子太过责备,儿子卑微到了无以复加。死刑?有一点,还也不够批判。前段事无巨细地展现死刑前的手续,是够压抑的。总觉得啥都讲了点,啥都不够。为了哈莉贝瑞的床戏看的,一般般吧,身材是真的无敌。
爱与恨之间,绝望与希望之间,是一种微妙的存在。
哈里贝瑞的演技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出彩,她的奖多少有点沾电影种族主义题材的光吧.表演比中规中矩强一点点.好莱坞女戏骨还是不少的
我杀了你,还要睡你老婆。。。妥妥妥的3K党。。。
挖掘得很深刻。不过个人对于片名的意义还没完全参透。
死刑犯,种族问题,自杀,家庭问题···这片似乎什么都涉及到了。虽说前半部分有点压抑,结局却给了人希望,两个生活受挫的人彼此安慰,继续生活下去。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孙子和儿子爆发冲突那一刻,爷爷坐那一句劝慰的话都没有,任由悲剧发生,孙子下葬时他的感言竟是“他太脆弱了”哪有半点怜爱之情。。不得不说,这老头真是个混蛋
哇喔!當年HalleBerry那一句make me feel good!徹底震撼了我!哇喔!這個故事沒有那麼好吧。完全不理解怎麼會是最佳女主角的,不過,那場戲我喜歡,太刺激了!
果然看点是小希...哈莉贝瑞叫起来真难听...
感觉很压抑,唯一让我觉得松了口气的只有最后星空的画面
美国式的种族主义电影,其残酷性足够震撼,面对负面价值观时美国人懂得如何通过电影来进行维稳,这是我们最该借鉴之处。
整部影片都十分克制,唯一的爆发点是72分钟左右的床戏。结尾的时候,当莱茜娅知道了真相的时候,那份濒临爆发的克制是恰如其分的。电影结构趋于圆形,故事两端的主人公慢慢地渐近、汇合,让人想到王家卫电影的叙事风格,只不过这一有关“种族”的命题更宏大、更深刻,也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