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了研究国片可以烂的底线,我还是看了。
别的就不多说了,还是用艾爷的那句话来指导性地总结一下吧:就算取消了电影审查制度,中国电影也没戏。
中国就没有文化,当然也没啥文化人。
不是原话,大意是这样。
现在我信了。
真想告诉导演,你拿这片子的胶片当草纸去擦屁股,都比拍成这样要环保。
电视是反映了几个社会的真是层面,真人秀的,女主播家庭的等等2008 10 28,看完,出来后,脑子里莫名奇妙的。
不过看到了范冰冰穿职业装的样子,看到了东方明珠
http://axinlove.com/2008/11/hui-jia-de-lu/更好的排版回家的路[Hui Jia De Lu]...by @xinl.ve 081117在开始本文之前,先看看后面来自《香港电影的秘密》的附文,大段大段的原本Copy。
要不乐意,那我简单来解释下附文的概要内容和摘录这些文字的意义。
香港电影喧闹一时是因为其一年可能高达200部的产量,支承着这些高速创造的是香港电影纵多的从业人员与制作机制。
10天一部剧本,20天的实际拍摄,60天电影上映,没有恢弘叙事,没有精美布景即是无需大量的制作经费,小成本制作横行。
《回家的路》走的就是这样一条1990年香港的老路。
香港则鼓励编剧运用集体智慧,从而提出众多故事构思,结构紧密与否反是次要。
对他们来说,惊人情节与了不起的噱头最重要,连戏的肌理次之,对白又远远次之。
那些西方拥趸津津乐道、令人兴奋又稀奇古怪的场面,便是如斯境况下产生的:一群通常蛮年轻的编剧,为要青出于蓝,也为了互相较量,便抛出各种各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念,再以某种方式串连起来,变成故事。
剧本编排的噱头大于情节合理,情感或事件转折在某固定节拍处,电影快速消费着大众的通俗情感。
作品的好坏可以说完全靠天吃饭(商业上的保本甚至有盈余几乎是肯定,因为明星因素),《回》集聚了所有旧时HK的小成本影片的特点,而关于影片几乎让人无话可说。
电视直播推动剧情的套路,04年杜琪峰的《大事件[Breaking News]》里的陈慧琳已经干过一次,本片这个关键的亮点便不算新鲜。
小孩路笑(邹砚文饰)的桥段、空姐李昔(尹晓洁饰)与杜汶泽饰演的木讷的路远方之间关系升级、范冰冰饰演的田聪在事件发展的后期将计就计,便是“青年导演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念”,“奇诡”的想法对照剧情转折的僵硬(目睹整个事件的人对田聪的情感转变)。
矫情的城市和市民,东方明珠的地标意义,这是怎样的上海?
电影的整体......PMCG(本Divx的发布小组)反正是死在中凯手中了,既有挥之不去的logo,又有恶心的大陆配音。
杜汶泽的配音和影片的配音导演是同一个人,整个干的不行,路远方角色所有的情绪都吃掉,但这明显是杜应该游刃有余的特色。
他那种一贯不受人关注的“小”角色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无间道[]》里的傻强和《破事儿[Trivial Matters]》里召妓的阿泽,寥寥镜头印象深刻。
演技没有问题,路远方形象的单薄于是只能归罪于配音,谁会记得杜汶泽在《回》里面干了什么?
大陆票房的保证自然便是现在范冰冰,不能否认明艳的她是个丽人装束,化妆精致的美人,所有的电影表演来自于特写的眉眼,其它没有了。
要说惹人喜爱的人物,女孩李昔(尹晓洁/尹媗饰,在《即日启程[Set Off]》里还尬了一角,当时没有看出来,-,-)的亲和、宜家,魅力不全然来自于李昔这个角色。
Hui.Jia.De.Lu.2008.CN.DVDRip.XviD-PMCG附文:若要定期生产,电影制作就需要规律化,除有成本预算,还要有进度表,以及协调数十人的复杂工作过程的所有文件工作。
这些例行工序,需要技艺衍生的效率与速度,才能实现。
《满汉全席》由创作剧本到公映为期不过两个月,导演徐克指出:“要是人人都懂得怎么做,拍片实在不怎么费时。
”好莱坞有全球收益,挥霍不是问题。
但香港电影工作者却往往秉承冷静的专业态度,视遵守预算与进度为首要任务。
他们以辛苦取得的直觉知识完成任务,技艺于是在银幕上表现出来。
这些知识包括怎样以简洁笔触使角色性格鲜明,怎么铺排剧情,使戏剧性更强,甚至引发惊喜:以及怎样设计场面、拍摄与剪接,以引起或兴奋或忧伤的反应。
香港的电影传统,为导演提供验证过的实用知识,但亦同时容许有创新的空间。
好莱坞导演每三年拍一部片已算走运,但影业未衰退前,香港导演大多拍片不掇。
多产是这儿的优良传统,王天林1950年开始执导,至1973年炮制作品凡120多部。
50及60年代,有的粤片导演据说更完成了200多部作品。
今天的制作量,已没法跟片场岁月相比,但香港导演依然尝试拍得又快又多。
“古惑仔”系列导演刘伟强初当导演时,早上拍一部戏,下午便要赶另一部。
90年代后期,他可以年产多达4部作品。
香港商界各行各业,有赖廉价劳工而兴旺起来。
工会——邵逸夫的噩梦,至今依然绝迹电影界。
用贝弗利山的标准看,香港影圈的主力影人都未称得上富裕。
只寥寥数位首席导演,才有资格分得影片收益,余者大都收入平平,且无权过问后期收益。
为提高入息,有人自己当起监制,执导自己作品之余,也兼及其他导演的影片。
90年代中期,为一部片导演、监制与编剧的薪酬加起来,通常约100万港元。
明星身价较高,首席女演员一部片收100万~200万港元,男的则介乎250万(如张学友)~500万(张国荣的最低价)之间2。
90年代中,除成龙的电影外,真正大制作的成本或会高达5000万港元。
但另一方面,以1997年为例,但求归本的影片,成本300万至500万港元,优质片则会高一倍,即约800万港元。
至少一个大明星的片酬,会耗去经费的1/3,其他制作人员薪酬约占1/4,制作及后期制作的支出也占去1/4,另外,还加上拷贝支出(25~30个不等,每个1万港元)、广告费用(最高100万港元),所以,一般电影成本的下限会是900万~1000万港元。
多数美国大公司的制作,都会是此数的20倍,但却与欧洲的平均数字相去不远1。
1997~1998年影市低迷,制作经费大幅削减,平均成本跌至400万港元,有的更少至150万。
好莱坞编剧独自工作,逐行逐句将文字苦苦串成一个剧本(落到别人手中却又遭拆解),香港则鼓励编剧运用集体智慧,从而提出众多故事构思,结构紧密与否反是次要。
对他们来说,惊人情节与了不起的噱头最重要,连戏的肌理次之,对白又远远次之。
那些西方拥趸津津乐道、令人兴奋又稀奇古怪的场面,便是如斯境况下产生的:一群通常蛮年轻的编剧,为要青出于蓝,也为了互相较量,便抛出各种各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念,再以某种方式串连起来,变成故事。
有志做好莱坞编剧的,通常先学写“三幕剧”剧本,在影片的1/4及3/4位置插入关键的“情节转折点”。
这种方式对香港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他们的导演与编剧的工作,反倒受放映时间的必然限制。
院商要尽量增加场次,港片长度便得限制在90~100分钟之间。
片长若一个半小时,由正午至午夜,便可放足六场。
片长的框限,成为剧情构思的一个基准。
片长95分钟的制作,需要九至十本胶片。
70年代中,香港导演开始以逐本胶片安排情节。
按他们的方式,第一本要先声夺人,第四本有一大高潮,第六或第七本出现另一高潮,最后一至两本,便是雷霆万钧的结局。
而且,为使高潮与高潮之间保持生动精采,于是不管是否离题,每本胶片一律制造层出不穷的笑料、追逐及打斗场面。
这种对策变成编剧的习性,一如高志森称,“那已可完全不假思索,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了。
骤眼看来,这种硬要用种种吸引力淹没观众的冲动,似乎暴露了电影工作者过度的不安。
据高志森说,第四及第七本千万“别让他们离开座位”。
我们也许不以为然,观众若已坐上半个小时,就不大可能会离场。
也许是午夜场观众的冷漠或敌意作祟,导演因此不忘每一刻都搞搞新意思。
到了今天,众多创作人已不再按逐本菲林构思故事,但仍不觉得需要构思完整详尽的剧本。
多数影片开拍时都没有详细剧本,主要对白都不完整,结局可能仍在构思。
制作蓝本只有故事大纲,血肉是边拍边加。
陈可辛拍《金枝玉叶》(1996)拖到最后一天,才解决剧本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部理想的好莱坞中型制作,需拍80~100天,每天拍10小时,但多数需超时完成。
香港制作承受更大压力自不待言,每个工作日更长达12~15小时。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影业全盛时期,影片平均80天拍完,而认真的功夫武侠片则需110个工作日(用美国高档影片的标准看,时间仍短)。
监制若与中国大陆台作,得预留较长时间,因为需向内地制片厂借将,他们的工作效率没香港那么高7。
90年代中开始了勒紧裤头的日子后,摄制一部中型制作的时间只有20~30天8(有趣的是,此进度与50~60年代的高档粤语片制作相去不远9)。
较认真的动作片或明星挂帅的大制作,就需40个工作天,而低成本的,不到16天便可以了。
舒琪赶在黄金档期推出《爱情Amoeba》(1997),只11天便完成这部长106分钟的作品。
查传谊幸有罕见的完整剧本,摄制《旺角掩Fit人》(1996)只用了十天,期间更往日本拍外景。
多数制作,包括那些但求归本的,都得动员至少三十人的制作班子,其中数人辅助灯光师及摄影师(摄影师通常负责掌机)。
过去,所有对白一直都是剪辑后才配上,拍摄时毋须录音工作人员,这情况到最近才改观。
但拍摄期间,也许导演已指示演员讲些什么对白,对白那时大概已定下来,因此录音师便需要“跟录对白”,录下演员实际上说了些什么。
负责记录摄制过程的工作人员场记,按美国说法即“剧本监督”(script spervisor),会用微型录音机录下演员对白。
有时,演员会自己来,把录音机隐蔽地搁在膝上。
有人还记得周润发是个中高手,可边按录音机边开车,还能同时开枪哩。
现在,不少影片已改用现场收音(同步录音),只有部分对白要修改而需动用后期配音。
不管成本高低,所有香港制作都追求效率,而一律免去某些繁文缚节。
好莱坞赖以处理复杂场面时所用的分镜头绘图(story boards),即连串动作的图画素描,香港导演都花不起时间做。
他们极少排演,所有演员化装时才拿到当天对白,更要马上默记,导演拍摄前才讲解该场全部内容。
80~90年代初,导演准备动作场面都很仔细,又细心检查供角色在半空飞来飞去的弹床与吊线。
他们对角色塑造与对白场面,却罕见这种细心。
对文戏他们会草草了事,枪战或武打却需拍摄数天之久。
《黄飞鸿》一场令人目眩的竹梯决斗,更拍了超过两周。
他们把场面分段顺时序拍,徐克与武术指导一起翻看每天拍好的胶片,根据拍得最好的镜头设计翌日拍摄的动。
近年,碍于财政压力,导演要拍得更快,但仍不惜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动作场面之上。
《省港一号通缉犯》(1994)高潮一幕的追逐,在接壤国内边区的村子附近拍摄,警(黄秋生)与匪(于荣光)给手铐扣在一起直滚下山,又在沼泽左闪右避横飞的子弹,更在船上肉搏,在尘土飞扬的街头用菜刀乱斩。
黄志强的摄制队伍为拍这一场,足足花了三天,每天工作达10~12小时。
港片制作许多时候需要实景拍摄,有经费搭建厂景的并不多,多数场景都在真正的办公室、寓所、街头及酒吧拍摄。
由于实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制作人员惟有依赖他们行之有效的技艺来进行补救。
拍室内时,他们会用短焦距镜头,盖可将较阔的场景拍人画面。
反光板反射的光线虽较平板,但一般情况下已经足够,只是在营造气氛的镜头里,背景时会闪现透明人影,这都是因为使用富士与伊斯曼的高速感光胶片所致。
拍夜景往往打起大量蓝光,或在镜头前放上蓝色胶浆,再以个别的橙光或深红光照明。
外景首重拍得快,走得快,手提摄影因为省时,而且走位灵活,所以多用。
运用手提摄影,一天可处理30~50个镜位。
可拍外景问题多多,如有邻居投诉,警察会着令他们收队,此外又会给黑帮滋扰,勒索保护费,因此导演都喜欢选择偏僻地点。
自80年代开始,动作片往往在空地、建筑地盘及不显眼的小巷拍摄。
炮制烟火与爆炸场面,在香港都属违法,所以拍摄烟火装置的镜头,通常要到远离人烟及荒废的公路地段[经业界争取后,为电影中使用危险品而订立的新规管制度己于2000年3月实施。
新法例生效前,业界须向多至五个政府部门申请,难获批准又费时失事。
——译者注]。
然而,情节常常需要人来人往的实景,譬如为了剧情需要,得在九龙闹市拍摄追车场面。
这须事前获警方批准,而且拍摄时间最多不过两小时,至最近政策才有变。
陈嘉上拍摄《飞虎雄心》(1994)时,一场于早上七时三十分爆发的追逐戏,拍摄时间只有15分钟,一周后虽获准返回现场重拍,但同样只给15分钟。
拍摄前,导演与助手会到场地视察,并设计动作路线。
拍摄当天,演员与工作人员在未有人围观前,花上数小时排练。
拍摄时刻,他们会封路,并更改行车路线,还挂出告示提醒路人正在拍片。
他们很可能动用数部摄影机,因为拍摄机会可一不可再。
若拍10分钟城市动作场面,你猜他们需时多久?
擅于摄制低成本电影的导演兼摄影师邱礼涛咧嘴笑说:“20分钟。
”更何况拍片经费愈来愈捉襟见肘,导演于是学会打游击。
林岭东的《高度戒备》(1997)用了5天的时间,于湾仔马路上拍摄紧张的追车场面,期间没有封路也没有向警方申请,却把汽车在电车之间风驰电掣,以及车翻人亡的过程拍摄下来。
摘自《香港电影的秘密》大卫·波德维尔 David Bordwell[著]何慧玲[译]
从前,有个小朋友叫路笑。
五岁。
他喜欢说大人话;有好多只属于自己的小秘密;跟爸爸是好哥俩;从来不哭,特别特别的坚强。
只是从懂事那一天起,直到这部电影开始前,都没见过自己的妈妈。
听说,爸爸跟妈妈早离婚了。
田聪 妈妈,据说是个节目主持人,她经营着一个面临停播的栏目《回家的路》,在电影的一开始,困境中的田聪想到了要自己的孩子路笑来帮助她。
在这个故事里,妈妈是路笑的恋人,情人,伤心人。
路远方 爸爸,一个固执的牙医,路笑最好的哥们。
但是在电影开始最关键的时候,抛弃了路笑,为的是去泡妞,美其名曰:给路笑找个新妈妈!
是不是特别不仗义,呵呵。
李昔 爸爸泡的妞,她是一个懒散的空姐,头脑简单,感情丰富。
不知为什么,她会喜欢爸爸的苯嘴笨舌;着急的时候,她还会偷偷伤心。
但是路笑觉得她更象自己的妈妈。
天蓬 马丽 田聪妈妈的两个助手。
一个好一个坏,一个太笨一个太聪明。
天蓬是田聪妈妈最忠心的下属,穷鬼,喜欢小孩,但是小孩不喜欢他。
马丽是田聪妈妈隐藏很深的可怕对手,关键的时候会跳出来取代田聪妈妈。
谭总 肯定香汉堡的老板,广告赞助商,自以为是,气焰嚣张,是田聪妈妈的对头,也是路笑的对头。
不过还好,最后路笑还是搞定了他!
哈哈!
东方明珠 东方明珠!
是路笑最向往的地方;是路笑不敢跟所有的人说,但是又想去的地方;是路笑的另一个情人。
奇怪吧,对了,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带给我们欢乐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思考,当然,还有小小的温柔的感动。
《回家的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叫田聪的著名女主持人,在一场大型直播秀中遇到的突发状况,为了节目的收视率不得不利用亲情去换取事业上的成功,但最终失去了宝贵亲情的故事。
田聪这一个角色,很好的诠释了社会学中的社会互动的概念。
她是当今社会典型的女强人代表,在事业上她苦心追求,无论是在电视屏幕前还是在幕后,她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获得角色认同。
美国社会学家戈曼夫曾提出一个拟剧论的概念,他把社会和人生看作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的表演者都很关心自己的形象,为了表演,社会成员会有前台和后台的行动,前台的行动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田聪在电视屏幕前成功塑造了一个光鲜亮丽八面玲珑的形象,哪怕她用了很多虚伪的假象和作秀。
而相对于前台而言,后台行动则是为了前台表演的准备和掩饰。
在成功事业的背后,田聪的辛酸苦辣鲜为人知,而且付出了代价,前夫和她离婚,并且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孩子甚至不认她,而这一切,没人其他别的人知道。
一个人的社会角色能很好的表达出人的社会地位,权利和义务,田聪在社会中既扮演着一个名主持人的角色,也同时扮演着一个普通母亲的角色,可惜的是,两者角色发生了冲突,身陷在事业和家庭的十字路口时,她选择了前者,用一场收视大战中亲生儿子和前夫的出丑,用一场丧失基本道德的作秀来获取事业上的成功,理智明理的前夫毅然再次带着儿子离开,在一个以金钱衡量的社会下,这样的分崩离析是必然的。
这个典型的角色冲突也正反映了现代女性在当今年社会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的艰难抉择。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田聪是聪明的,成功的,她经过认真的算计,有效地在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这种行为在社会学中称为目的理性行为。
在目的理性行为中,所有的行为都成了实现目的的手段。
但是如果把这种目的理性行为放在作为普通母亲的层面上看,田聪无疑是典型的角色失败代表,她不仅没有尽到一名母亲应有的责任,还让母亲这个职责长期处于游离和缺失的状态之间,甚至突破了道德的极限,将亲情作为一种工具,玩弄于自己的手掌中,实在是让人觉得心寒和悲愤。
事业得意,家庭失意,无疑,田聪这个母爱的世界近乎空白的人物,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一直对田聪胸怀忍让,因为她是一个不容易的女人,当看到她假惺惺的扑前夫的怀里时,真想说,将自己的隐私就这样暴露于大众的你,和脱光了衣服妓女有什么区别,你认为以后的任何衣服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路笑这样一个聪慧可人的孩子,它有自己的选择,他的选择是善,而非真。
首先老实说这部片子逻辑很杂乱,剧情很荒唐,表现手法也很欠妥,不过反映的问题和说明的道理却值得深思,而且反映的深度也是国内同题材影片的翘楚。
电影前面描写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稀里糊涂参加电视直播节目时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荒诞可笑的经历,无论是当街脱裤子,垃圾桶撒尿,还是摸成年女性胸部,都不是一个六岁孩子应该有的行为。
即使电影里主人公一次次用“我爸爸说”来证明自己并非一无所知,也并非是个淘气不听话的孩子,甚至凡事都要打电话请教老爸,然而电影中的男主角仍然难掩自己缺少教养的本质。
一个充分相信父亲,一个不知基本常识的孩子正是缺少母爱的体现。
父亲可以教给他什么什么营养好,什么什么太油腻,但是最基本的,最常识的在孩子脑中却是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而母爱的缺失的确是影片中的女主角一手造成的,几年来一个电话没打过,只有当自己的工作遇到危机要找人救场时才想起自己的孩子。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孩子会有前面说到的那些行为了。
而后女主人公仍然有机会表现母爱,补偿所欠,然而利欲熏心的她却是反复无常,有求于孩子时便哄一哄,孩子表现未达所愿时,便划清界限,如此往复,不仅更进一步刻画了一个不负责任,只求名利的母亲形象,而且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孩子产生了动摇,为后文作了铺垫。
而空姐的出现则是主人公思想改变的重要原因,一个素未谋面的阿姨给了自己妈妈一般的呵护,作为未尝母爱的主人公心中一阵冲动,此时他心中的母亲形象已经形成。
虽然女主角踏上东方明珠顶之时,心中已有悔过,也想得到亲情,挽回骨肉,但是孩子笑着的拒绝更是如锋芒般直插她的心灵,让她悔之晚矣。
的确,与天上飞的飞机相比,塔顶仍然矮了许多,在孩子心里“最高的地方”已有归属。
一个看似平淡的结尾却有着母子不相认的伦理悲剧。
看完不禁让人感叹其悲,深思其涵啊。
这是我第一次公然给一部电影评一颗星。
当然,如果不是因为写评论,我本可以不评价这部电影,但是如果一定要给,我必须实事求是,尊重自己的感受。
对于我来说,有两种电影是必须要坚持并且仔细看完的。
一种是非常优秀的电影,另外一种就是难得一遇的烂片中的烂片。
两者同样难得。
烂片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如果能够获得烂片之王的殊荣,那也算不枉此生。
在这部电影里,范冰冰还是那个范冰冰,杜文泽却不再是那个杜文泽。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两个演员在我心目中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所以无论范冰冰演成什么样,基本上她都还是范冰冰,杜文泽就不同,在这里活生生的杜文泽没有了,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灵魂的人物,像扑克牌JQK……大叔说香港演员到大陆来拍戏都会变傻逼,此话绝对不是没有道理,当然,大陆演员到香港的情况其实更加不乐观,本来就够呆,被习惯自然随意表演的香港演员一对比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活像一只只呆头鹅白切鸡。
好吧,这部戏大人都只是配饰而已,主角是小男孩路笑。
路笑是单亲家庭,他爸要做的事情是给自己找个老婆,而路笑要做的事情就是给自己找个妈,就像小蝌蚪找妈妈的套路一样,路笑要找的是和他一样长着虎牙的女人。
影片里范冰冰是一档真人秀节目的主持人兼策划者,她跟路远方曾经有过那么一小段,至于路笑是谁的孩子,到最后也没有说明。
因为突发状况范冰冰临时把路笑抓来做节目,她活像个歇斯底里的神经病,为了节目的收视率一会忽悠孩子自己是他妈妈,一会又说不是。
然后呢,杜文泽去相亲却莫名其妙邂逅了空姐,后来路笑跑去找妈妈的途中竟然就那么凑巧地也邂逅了这个仙女姐姐。。。
可是饿地神啊,就先不说这些情节有多么扯淡和狗屁不通了吧,单说那小男孩一口江沪口音就已经让戏假到不行,更别提他让范冰冰亲他的那个镜头,导演给拍的活像一对儿情人在接吻。。。
我看到这里,真的忍不住惨叫出来。。。
这孩子还不到六岁就已经和范冰冰阿姨接过吻了,这对他幼小的心灵和以后成长的身心健康将会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啊。。。
还有那些雷人的台词,让我在这个暖冬止不住地打寒战。。。
于是我特意去看编剧的名字,我想知道他是不是以为自己对电视的理解和阐述非常地有深度。。。
包括他一直使用一些让人想呕吐的形容词,比如可爱的小虎牙什么的,我都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写的实在太恶劣了,恶劣到什么程度呢?
跟您打个比方您就知道了,就跟那台词是我写的似的。。。
被雷着雷着,其实也就习惯了。
外焦里嫩的。
那孩子一点不招人稀罕,真的,一个拍儿童情感的电影,要是儿童不可爱,真就没法看了。
我一直在MSN上对大叔喊:杀了导演吧杀了导演吧杀了导演吧。。。
后来我不这样喊了,我改成喊:杀了我吧杀了我吧杀了我吧。。。
苍天啊,大地啊,简直无法比喻啊。
范冰冰在里面最常嘀咕的一句话就是:该死的路远方。
而我在看这部电影最常嘀咕的一句话就是:该死的烂电影。
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口号是: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本来不想太多评论这部片子,只是看到那么多人的批判,什么性启蒙、真人秀....只是一部煽情影片,牵扯到孩子对妈妈的感情需要,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儿童一样纯洁一点点呢,为什么我们看这样部片子还要谈什么佛洛伊德!
看电影的人个个都是社精党?
我觉得这部影片还是不错的,虽然小主人公显的表演味道过浓,但是不可否然他笑起来还是很可爱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人之初,性本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复杂世界,对于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妈妈哪怕站在最高的地方,也会去亲亲孩子,爱他!
影片结尾小路笑还是找到了他的妈妈,虽然不是亲生妈妈,但是已经是最完美了,说到这里,我也是喜欢空姐,她们不但漂亮还有温暖的笑容。
不可否然即便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范冰冰,但她在这部片子里的表演还是相当不错,也许她本来就有这方面的天份,她是个好演员,其他的和影片里一样,是错是对,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我们已经失去了辨别的方向
晚上无意中乱闯教室 和满满一阶梯教室的人 看了这部家庭伦理片 换成端坐在电脑面前 肯定是看不下去 杜汶泽和范冰冰怎么会拍这么俗的电影 由于是集体观看 就老老实实看完了 群体观影气氛好就好在笑声不断 一些十分简单的场景都会惹人发笑 大家的笑点降到最低 比如一个长镜头--从汉堡包开始拉远 然后向上拉远 汉堡包越来越大 “儿子路笑”出现 坐在是坐在汉堡包旁边 原来汉堡包是一个模型 一点也不好笑 对不 但是大家就是笑了 大家欢快的气氛感染了我 我嘴角也向上扬了 这种反应在独自观影时是不可奢求的啊 这使我想起了小学的一节语文课 老师让班上一位同学起来读课文我目不斜视地看着自己的课本突然 班上哄堂大笑 我于是也跟着笑了起来笑得很开心 笑完后 我问同桌 发生了什么事同桌竟然和我一样不知道事情缘由 也是属于随声附笑后来追到源头才发现始作笑者是老师当然具体我们也不知道她笑什么 反正大家都最后笑得都很爽 编剧是很烂 里面的东西都很符号化 怎么现在还有这样的片子 让我想起小时候CCTV-6播放的家庭伦理片 但是感觉给爸妈看应该是很对口的 制片方高明 这样的片子最适合携家带口集体观看 我感觉里面的最好笑的笑点是那老外说的那句: “这是我们看到最好的中国故事!
”
这就叫烂片...
没啥意思,不值得去看的一部片子.
真的是防不胜防呐 呵呵
镜头的角度及切换很奇怪,和剧情不太搭配,人物的心理背景交待不清,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另外,范冰冰还是像一个大姐姐,这样的话看起来就像是...?
太假 若不是泽哥 怎会看
2009.05.05.
范阿姨亲小孩无以伦比联想是可真猥亵。
幸亏路笑没认范冰冰这个妈!
这部电影像范冰冰一样假
冰姐姐在里面的白裙子把人物衬托的无比淫贱
好早之前电影频道看的,一般般吧~~
你们还知道怎么拍好一部电影的路不?
可惜了杜汶泽,范冰冰太假,小男孩也太做作,人物情感更是莫名其妙。娱乐时代。
其实没有回家的路,无法回头……
悲剧结局,有点某人自传性质。表露人性以及制作的虚伪。
那娃不错
除了范冰冰的哭,没什么可看的...
还不错,剧情竟然在我意料之外...嘎,易渲很漂亮
大人们何时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没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