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家里老人看了一两集,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要剧情没剧情,要道具没道具,演技除了那几个老演员不说,别的年轻演员配角都是各种浮夸全程装逼,啊啊啊…折磨,看着太难受了,估计这部剧成本不高,各种与实际年代不符合的搭景,要不就去香港街头拍,各种路人衣着装扮和时代,演员各种不搭,看得直跳戏……
不得不说印小天有他的特质,一部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让我认识了他,一个身材不高大却精神干练的帅小伙,虽然后来他有这样那样的丑闻,但是依然抵挡不住他在海澜之家广告中的那段舞蹈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像我老公对明星毫不关心的人都通过这个广告认得了他,他的演绎比杜淳不知要好多少。
这个剧中,他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的,虽然习惯性地皱眉,扬头,眯眼睛的情况很多。
我就喜欢他那点带点桀骜的正气脸,希望他以后能事业顺利点。
巫刚和陈谨老师演的真好,尤其巫老师,英子又有颜又有演技
且不论剧情如何,对于大陆一家人十几年分隔两地甚至不知生死 ,因香港回归终得机会见上一面,能够在北京的家里吃上一顿团圆饭,想是许多去香港发展的大陆人的梦中所想,心中所系。
如果这部剧想借小人物小家庭引起香港大陆人的情感交流和内心共鸣,那么我想这是成功的。
在高建国带着妈妈跟弟弟,父亲见面时,不得不说那一刻我的心也被牵动了,夫妻之情,母子之情, 父子之情都是人生而有之,更是一个人永远无法割舍的,还有什么比一家人团聚更幸福呢!
不管时间怎样变,不管外界怎么说,演员看的就是实力。
之前就看过他的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再次看到他记忆涌出,涌出的不仅是他的角色,还有那时的我,青春年少,以为那会的自己已经很内向了,没想到回想起来全是年少的张狂。
当时的我追海岩的所有剧,想不通那样的年纪竟然喜欢那样负罪压力大于一切的爱情,那样艰辛的生活,艰辛的爱情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愿凭风停住(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46859/ 实话实说,陪母亲在中央一台晚上看了下,仿佛王石的经历再现。
一个靠着富家女友Cindy的穷苦大陆男青年发家致富的故事。
借着富豪女婿的身份开展人脉资源获取财富,美名其曰洗白靠自己,真是呵呵了!
编剧三观不正吧,借着剧中人物这个外壳开展穷屌丝意淫这样的故事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还有,什么庆香港回归1997?
套个空壳的1997故事框架?
拍出来的东西我看是大陆1997吧,别拍什么香港1997,又不是香港人,拍出来也不接地气,就像悬在半空,上不去下不来,看着一阵反胃恶心。
香港身份证这么好拿么,别骗人了!
看看tvb电视剧巨轮好么!
里面的男主角乔天生是怎么样拿香港身份证的,这里面简直假得出奇!
我就很好奇,香港人要是在网上搜到了这部剧点开来看了一下,会是个什么感觉!
街道在影视基地拍的,棚内出不了几个外景,没有年代感却要拍年代剧,功夫也不做足,这部剧能上央视一台播出,如果不是借着香港回归20年的东风,只怕要压箱底一辈子。
扑街剧扑的妈都不认,安安静静播完然后flop吧!
通过人物的成长和家庭的变迁,来展现大的时代背景,这是国产年代剧的惯用手法,整个故事主线还算不错吧,所以整体算看得下去吧!
细节就算了。
后期明显过于粗糙,乱入的配音对不上口型不说,声音前后区别太大,显得太突兀,而且剧中穿帮镜头太明显,作为观众,我只能表示:😓好尴尬呀!
剧中人物的整体形象,好像不太符合角色的设定,演技只是一方面,总感觉更多的是演员的造型体现不出在剧中角色应有的气质。
好吧!
年代剧嘛,就当回顾历史吧。
挺不错的。
该剧述了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陆港两地二十多年的岁月变迁,用高建国和安慧年轻时的一段扣人心弦的爱情,连接起了特殊的时代坏境下,香港与大陆两地一群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年轻人们的奋斗历程。
该电视剧的整个剧情对于北京、香港的双线并行叙事有条不紊,节奏紧凑,一轮又一轮的高潮情节又即将在之后上演,更多颇具亮点的角色也将先后登场。
《我的1997》以迥然不同的时代气质区别于暑期荧屏档,成为一股独特的清流。
电视剧《我的1997》是由华影文轩影视、幸福蓝海影视、南方领航影视、浙江影视联合出品,王伟民执导,张强编剧,印小天、瑛子、巫刚、陈瑾、刘之冰、高可儿、邱林等主演的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陆港两地二十多年的岁月变迁,用高建国和安慧年轻时的一段扣人心弦的爱情,连接起了特殊的时代坏境下,香港与大陆两地一群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年轻人们的奋斗历程。
父子两代人作为站在时代分叉路口上的两种人,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命运变迁,在各自的坚守中迎来时代的转变,都很值得点赞。
诸如“改革开放”、“深圳特区建设”、“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一国两制的提出”、“主权交接仪式”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剧中以特别的形式分别呈现。
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一定要看。
“见证时代的沧桑,演绎人间悲欢离合”这一句是小说的封底上的一句话,也很好的概括了小说的内容。
本以为这也将成为可以评价这部电视剧的一句话,然而看了四集之后,我只能说我想太多。
电视剧交代高建国逃港的理由其实和书中一样,就是打伤了安国庆,可是电视剧里第一集的剧情发展过于快速了,在准备逃回内蒙古的前一天晚上,安国庆找到了躲在食堂的高建国和安慧,然后在争执中高建国打伤了安国庆,但是高建国和安慧如果没有发生关系,那么安国庆要揍死高建国的行为就很突兀,如果高建国和安慧已经发生了关系,那么这件事情本身就不合理,忙着“逃”回内蒙古的两个人居然婚前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可理喻。
但是如果安慧清白仍在,我很好奇编剧要如何讲述之后王乐对安慧的家庭暴力。
还有就是高致远和岳芳英的人物性格和原著不一样,以及那个一直存在于对话中的王鹏飞也没有了。
还有就是安长江的出现时间也很奇怪,女儿几年未回家,好不容易回来了,他居然不在?还有就是安国庆受伤的时候,安慧在现场,那么做手术的时候,为什么就找不到家属?还有就是母子二人到了香港以后的剧情也改动了许多,原著中高建国母子得罪罗向荣的原因是越狱,导致其受了处罚。
而且最开始母子二人和龙探长毫无关系,但是电视剧一开始就把他们放在了对立面,而且还有利益冲突,这一点也有点不和逻辑,不就是不小心弄翻了船么,能有多大的利益伤害,至于这般算计?最后就是贯穿整部小说的,属于高建国的一个特长——素描,电视剧中直接删除了。
其实在我看来素描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代表了高建国的爱情线。
而且在小说中,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素描,不管是让二人暗生情愫的烧掉了一半的素描本,还是那张导致二人分离的安慧的半裸素描,甚至于高建国的素描本上出现的第三个女人,每一次的情感变化都有素描本的存在,编剧就这么全部删除了,总感觉高建国不再是那个高建国了。
集导演、编剧于一身的王伟民身上带有一种“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这种气质的形成与他的经历与理念不无关系,一方面他求学俄罗斯,身上带着浓厚的学院派特质——对知识尊重,对艺术敬畏,乃至敬仰;另一方面,他注重故事,“坚持自己的风格,保持对题材的敏锐度,参与文学剧本创作,把控作品的走向,是我们这一批导演对自己的要求。
”以至于,圈中人称呼他为“犀利导演”。
对此,他也是淡然处之,毕竟他拍摄的一系列影视剧,如《远东第一监狱》、《红色利剑》、《囧爸的爱情生活》、《我的铁血金戈梦》、《彝海结盟》、《我的1997》都流露出故事性极强,艺术内涵极丰富的特点,“叫好又叫座”,让人充满了期待。
王伟民似乎对“红色”题材剧情有独钟。
这种钟情,是源于王伟民导演的坚守,因为他觉得“对于人生来说,应该要有信仰与信念,方能克服生活中的苦难,完成人生目标”,当然“作为导演,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段历史记录并拍摄出来,给现在的90后,00后上一堂历史课。
”。
与此同时,他也思索“老一批导演创作的红色题材比较传统,我们这一代导演需要拍一批这样的红色题材留给现在的年轻观众。
”这样的情怀,这样的责任,这样的担当,构成了王伟民影视的主题。
这一主旨,被王伟民再一次延续,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我的1997》诠释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导演王伟民注重把握故事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使得这部辗转北京、香港、深圳、佛山等地拍摄的《我的1997》区别于其它主旋律影视剧,成为当下又一红色经典力作。
由印小天、瑛子、巫刚、陈瑾、刘之冰、高可儿、邱林等主演的电视剧《我的1997》继承了《我的铁血金戈梦》、《彝海结盟》中切入点小,格局大和“举重若轻”地处理“大历史”、“小细节”的关系的风格。
导演王伟民以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陆港两地二十多年的岁月变迁为大背景,通过高建国和安慧的视角,展现了“一群人跨越时代的情感故事,在岁月的沧桑变化中曲折辗转,在大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别具情怀。
”从故事表层来看,高建国和安慧为核心的新一代人的爱情与奋斗故事,只是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的沉浮,实际上它借此勾勒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
换句话来说,高建国和安慧就是一个时代浓缩的代表。
这种风格的准备把握与呈现,给予了“主旋律”《我的1997》较好的观影视角,也流露出扎实的剧作风。
导演王伟民为了强调影片的“真实性”,减少历史的疏离感,在《我的1997》中采用了一种“虚构”与写实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环境到人物的服装、造型、色彩以及语言上,加强真实感。
但在影像、镜头的处理上,导演王伟民仍然费了一番心思,透过视觉冲击力与运动的镜头感,呈现出香港回归前后的风雨历史。
另一方面,王伟民在处理历史影像的时候,用现代与过去相重叠,营造出真实历史感。
例如,在表现“总理周恩来逝世、毛泽东主席去世‘四人帮’、恢复高考、撒切尔夫人访华……”等历史事件中穿插着以高建国和父辈为代表的两代人的成长印记,形成了双线的时间线索,完成了历史的书写。
正如导演王伟民所言:“我们的剧中会穿插着大量史料,在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中再现历史的变迁,重要的还是在细节之处对于情感的把握。
”从影二十余年,王伟民的影视之路集中反映了一代导演在社会中的价值,并始终以故事性,艺术性的真诚而清醒的姿态,在当下浮华的影视市场中寻求一种以“匠心”为生存的方式。
电视剧《我的1997》,是王伟民的坚守,也是他献给观众的有一部好的作品。
真的太说教了,套路的像是样板戏
喜欢看历史剧
有志者,事竟成。记忆最深的话
精神污染
想打9星,某些情节有些三观不正,剧情偶尔也有bug,配音老师很棒,整部剧主角颜值很高,大家演技都很不错,故事正能量有意味,总体来说挺好看的。
俩母子逃港后几十年一直到97回归的经历(印小天真是尬演啊)(20170801)
陈瑾演得好用心完全配不上这个剧情哈哈哈
莫名好看,对这种年代戏特别喜欢,一个人从年轻看到他变老,而且发生在北京和香港两个地方,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回顾,高建军这个主角有太大的主角光环,那一句:安慧,我欠你一辈子,回首已是百年身。辛迪这个角色三观超正,为了爱情,主旋律电视剧也这么好看。
原谅我正在看TVB的电视剧,看到1997的时候,台词会跳戏……“饿不饿啊”“要不要煮碗面给你吃?”“人呢最重要是过的开心嘛”……
每天跟着爸妈看,为了全家一起看电视的感觉吧
1、关注这部剧是因为剧本比较好,情节紧凑、不拖拉。还有一些老戏骨演技真好 2、放弃这部剧是因为印小天总是给人一种流里流气、神气傲慢的感觉,不像那个知青时代人该有的勤奋和朴实,总是喜欢耍小聪明和投机倒把!3、关于印小天的插刀门,还真是他弱他有理,那么多公众人物黑他,肯定自身也有问题
既然这样我就不改了,艹,竟然用我的账号给这部电视剧打五星!!!!!
编剧三观有点问题。。。
我要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要看(睁开的眼睛主要用来看巫刚和陈瑾)。我上一次看这种主旋律是因为有巫刚,再上一次还是因为有巫刚……
看了几集,安慧到哪哪儿不好😂
说杀人犯逃港的,你看过这剧了吗就来评论
追剧
第8集了,男主角可以换衣服了吗?
杀人犯逃港打拼,编剧三观有点问题吧
题材挺好的 就是没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