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这是主旋律电影,但我还是愿意给这部电影打五星。
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我们乡村学校的体育课、音乐课是怎么上的,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硬件设施,我们也没有专业的设备。
那时候我读初中,整个学校才有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一群半大小伙跟在班主任后面抢球,摔成狗啃泥。
排球掉下高高的操场,掉入老师洗衣服的盆,去拿回球,还吃了老师一个板栗子。
这样的经历彻底被电影给点燃,我多么渴望我小时候也有喜哥这样的体育老师啊。
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他们不可能成为专业的足球运动员,但踢足球是能够让他们增长见闻,能够让他们更加知晓外面的世界的一个通路。
当地震来袭的时候,孩子们也是因为足球才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这远远比踢球本身更为重要。
电影里的演员没有一个是专业的演员,明显可以看出在镜头前的扭捏和做作,但那又如何呢?
他们是用最为朴素的语言和表演,向我们展示着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这远远比很多专业演员所演的电影,更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让我们一起破门,打开世界的窗。
小破,破的是球场上的门;中破,破的是教育体制和贫穷困境的门;大破,破的是心理创伤和心理障碍的门。
一部笑中带泪,却又满怀希望的电影,没有一个恶人,明显放大了人性中的善良,但依旧让人能够相信这个故事。
对于饱经生活折磨的中年人来讲,这部电影属于催泪性质。
假如再不幸观众还是个四川人,那么这部电影绝对会让他难以忘怀。
电影《破门》带着我再次触碰了那场不忍追忆的国殇,汶川十一年究竟承载了什么,从《破门》里我看到了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
魂者,人类力量的源泉,魂者,后代子孙的不屈不饶,魂者,是精神气的追求。
《破门》的这道“门”不仅是足球之门,同时也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的梦想之门与心灵之门,《破门》破开了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的路,破开了封闭他们的精神世界的门。
电影始终贯穿的主线是质朴善良、坚强希望、守望扶助。
把孩子们内心的伤痕、撕心的忧伤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生死离别的镜头让观者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演员的真情实感。
《破门》中最让我难忘的镜头是在那场世人瞩目的地震中,球队、学校、所有的家庭因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变得残缺不全,大人和孩子的内心都被击碎,就在这时,喜哥却用著名的队歌《你永远不会独行》,利物浦队在2005年欧洲冠军杯决赛赛场上,不屈不挠,反败为胜,击败如日中天的AC米兰队的事迹来鼓舞孩子们,同时也是鼓舞着全部新明小学的师生,以及全部灾区的民众。
破旧的足球再一次在泥泞的操场中翻滚,勇往无前的斗志让他们在艰难的岁月开出了灿烂的小花。
从这点_上,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这种不惧失败,勇敢地面对生活。
看到片中的孩子们,的确是很欣慰又感动。
这与我们当代城市中的孩子们是多么的不同。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城市里的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养尊处优,因为家庭条件优越的缘故,大部份的家长也更容易溺爱孩子,使得很多小孩子从小便生活在象牙塔里,哪怕摔了一下也会让家长心疼不已,就更别提其他的艰难困苦了,更是没经受过了。
《破门》推荐给有孩子的家长带上孩子一起看。
可以看到励志和温暖,也可以看到踢足球就如做人,不是说孩子们从小非要踢足球,而是说在踢足球这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心里的变化,对自己的挑战,对团队的协作凝聚力,对教练的教诲背后更深层次的思索……其中有太多值得现代的小孩应该学习的品质。
在情节上,确实,地震是个坎,前后影片的质量完全不在一个线上。
前期有着一种蜿蜒的故事线,通过特色方言跟人物之间各方面交叉进行发展。
可以说中规中矩,但地震后,先是上校死亡后,桑果莫名其妙的抱着那个球,一醒来就抱着,在那么重大创击后,就只想要一个球作为依靠?
而且前面根本就没有详细的交代这个球对于他们的意义,就地震那时有过寥寥几笔,算是交代剧情。
但这只能算是补充情节,对于人物的刻画根本就没有用处,太突兀了。
在人物刻画方面,导演将重点放在两个老师那边,对于孩子们的描写略显不足。
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局,实在是让人心酸。
孩子们莫名其妙的抱在一起唱起歌来,太突兀了。
我知道编剧是想表达孩子们在那样一种环境下的心情,但你能不能稍微微铺垫一下?
直接整上来这出,难道你上厕所不用脱裤子?
还是吃饭不用筷子?
着急忙慌的。
当然属于开玩笑,如有冒犯请谅解。
影片质量算一般吧,可看可不看。
偶然发现片尾特别有意思,迄今新民小学无一人成为真正的专业足球教练,不免让我们想到了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足球对于他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要大力推行体育强国建设,因为足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也给了这些儿童们带去了希望,破门破的不是足球的门,是心里的门,是坚守的门,是坚持的门,也是孩子们的希望之门。
破门,不仅仅是破球门,破第一次外出比赛的门,更是打破生活之门,面对地震之后,支离破碎的重建之门。
看到影片中提到伊斯坦布尔之夜,然后去查了一下,让我知道到什么是逆转。
现在以足球来拍摄的影片很少,也很难拍好,但这部影片涉及更多的是对生活、地震后人们的反应,面对困难永不服输,乐观面对。
影片最后是地震后第一场比赛,到点球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他们已经赢了,赢的是战胜自己,团结一心,勇敢地迎接挑战。
生活亦是如此。
特意去度娘了一下,原来喜哥不是演员,而是当地的小学足球老师,好像就是电影的原型。
乡村的小故事没想到拍的还是节奏挺好的,老校长的宽容,喜哥的无私,孩子们的拼搏成长,都是挺好的哭点:1,孩子们第一场输了2,坦克爸爸送钱来独自过桥走回去3,喜哥因为儿子在地震中身亡而终于没憋住哭了出来4,上校在废墟下抱着足球等待救援5,最后一场最后五分钟,孩子们唱起了歌,想起了《伊斯坦布尔比赛》的绝地反击绝杀,逆袭赢球。
生活在山区的留守儿童真的不容易,地震无情人有情!
好在看到十年后学校重建绿茵球场,感叹一下祖国的重建能力强大!
故事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以四川绵阳安州区迎新乡小学足球队为原型,影片由徐耿执导,汇集了马顺洗,李虎城,彭一家,刘炷诗嫚等人的演出阵容,围绕着喜哥和小队员们而展开剧情。
喜哥来到学校担任体育老师,面对着一穷二白的学园,毫无基本功的队员,喜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零开始、从基础开始,一点一滴的教队员们踢球,透过足球场上的奋勇拼搏,孩子们也逐渐感受到足球所带来的乐趣。
《破门》在注重以情感人、以故事吸引人的同时,一众小演员的表现也是十分出彩。
脾气暴躁的“坦克”、永不服输的“小钢炮”、思维敏捷的“上校”、以及撑起后防大旗的“冲锋枪”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绵阳的电影院看的 从地震一开始大家的眼泪就收不住了
现实层面的意义大于艺术层面的意义吧,就像观影活动中一名记者说的那样
那些没用的东西 可以救人
看金鸡奖颁奖典礼才想起我看过这一部 给五分是因为 我觉得国内这样的电影比流量片有一定弱势 值得更多的关注
感动
居然看得我热泪盈眶,特别是第一次比赛的那场,感同身受,16年在乡下的我也组织过一支有史以来第一支足球队去县里比赛,孩子们利用暑假时间和课余时间进行训练,操场很小,而且还是碎石铺的,孩子们训练很刻苦,然而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足球场,全队孩子傻掉了,没见过足球场第一次被县城里的学校踢成了十比零,第二次是二比零,第三次比赛变成了零比三,历历在目,那些调皮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懂事了
很真诚的电影,你永远不会独行
相当优秀的作品 地震和乡村儿童联系在一起不好拍 但是把控的很好 演员们都非常优秀
前半段有多喜欢,后半段就有多失望。
破门,不仅仅是破球门,破第一次出比赛的门,更的打破生活之门,面对地震之后,支离破碎的重建之门
前半段好,生动。后半段不是不好,只是太主旋律了,不过情感依旧朴实自然,因此煽情刚好。最惊喜的是桑果这个女孩,那种飒劲我太喜欢了。
主题胜出,演绎不敢恭维,太生硬了
电视电影 儿童片。
今年512的时候在CCTV6看完的,很感动,虽然整体制作比较粗糙,剧情衔接偶有问题,但是依旧很感动我。
四川话对白,地震,乡村教师,足球的故事,一看就是命题作文……非常刻意…小演员们演得还可以,但镜头直给,画外音也是相当尴尬
其实演员演得挺好的,我也看哭了,但……痕迹太重了……尤其志愿者和……
虽然结尾有些套路,但是确实还是走心了。最后球队进球时候学生们竟然都鼓掌了,真情实感的看电影~
前半部特别好看生动;地震后对孩子和成人的创伤刻画比较一般,志愿者和解放军看起来则像傻子……
足球是一种信仰,它可以给人力量,让人强大至坚不可摧。可惜的是,像片中喜哥这样的老师太少了,像片中桑校长这样的领导就更少了。现实中的情况是,绝大多数领导认为,第一,踢球就是玩,第二,踢球有风险,第三,踢球影响学习。于是,每天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晚上四节课地把孩子关在教室里。呜呼!我怀念我那每天都可以踢球的学生时代!
更残酷的是,困难的地方连饭都吃不上,更别说踢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