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值得一看,连姆尼森主演的。
电影属于动作和犯罪类型的个人英雄主意题材。
电影中连姆尼森演的迈克尔,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两套房的债务而辞去警察工作,开始干起保险销售工作。
十年如一日的乘坐通勤列车上下班。
主线故事就是发生在,他六十岁被辞职当天的通勤列车上。
一个陌生女子请他帮一个小忙——在有限的线索下找一个陌生人,报酬是十万美元。
可想而知,在债务压身又没有工作的处境下,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美事。
最终迈克尔还是没有经住考验。
在剧情一步一步的展开下,他发现这是一个圈套,而整车人和他的家人的生命都卷入其中。
最终连姆尼森能否拯救整车旅客,能否拯救他的家人?
You're Gonna Be OK,I Promise!书单The Shadow of the Wind风之影Lord of the Flies蝇王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The Scarlet Letter红字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基督山伯爵风之影的作者创作的音乐值得一听
The Shadow Of The Wind Soundtrack8.5Carlos Ruiz Zafón / 2007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知道《通勤营救》中的火车要出轨,毕竟列车不是《空中营救》中的飞机,飞机坠毁就全完了,但列车可不一定。
在一部动作电影中,列车除了载人之外,最大的功能就是出轨,就像动作片里直升机的功能是“爆炸”一样。
不信?
我们可以回忆下,《东方快车谋杀案》《新干线爆炸案》这种悬疑片就不算了,从《卡桑德拉大桥》开始,《暴走潜龙》《地铁惊魂》《纽约大劫案》《通缉令》《独行侠》《铁道飞虎》等等,只要动作片里故事主线甚至主要场景有关列车(地铁),基本上最后就会翻车的。
甚至就连故事是“阻止火车出轨”的《危情时速》也安排了一辆火车头爆炸的戏份。
因此,这回“营救之神”连恩·尼森,就算能救下所有人,但依然无法阻止火车出轨。
回到这部《通勤营救》,感觉内地将“The Commuter(通勤列车)”翻译成如今这个译名也是有意为之,跟连恩·尼森之前的“营救”系列挂靠,实际上本片与《飓风营救》没有任何关系,与本片有血缘关系的还是那部《空中营救》,从导演到主演再到故事模式,差不多了多少。
以本片为例,这样的故事代表着动作电影这种老牌片种在新世纪的新模式。
新派“悬疑动作片”作为动作电影,本片拥有后者的一切属性,硬汉、枪战、动作,尤其是《虎胆龙威》之后的美式动作片,在一个既定环境中、在连续的时间线内上演的动作大戏。
《通勤营救》也是如此,只不过将《虎胆龙威》中的大楼、《勇闯夺命岛》的恶魔岛,甚至本片的“双胞胎兄弟”《空中营救》的飞机,换成了通勤列车。
这样的故事万变不离其宗,因此而言《通勤营救》的故事不算新鲜,但本片的故事模板没变,变化的是里面的内容,甚至包括人设。
★首先,悬疑片的色彩的引入这样的处理手法让本片的动作场面大部分时间火爆欠奉,但剧情张力陡然提升。
可以对比《谍影重重》、《飓风营救》乃至《空中营救》都是如此设置。
将主角暴露在外,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故事引导,让电影的故事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到了最大的限度,主角在追查线索的同时,在场的每个人都有嫌疑,让电影代入感极强,同时故事未来空间很大,情节设置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电影在此借用了悬疑电影的功能,让剧情张力一步步的形成,做到引人入胜。
★其次,正邪势力对立发生变化但凡这样封闭的交通工具中,尤其是列车这样狭小的空间,正邪要么对立,要么一明一暗,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有斯蒂芬·西格上世纪风靡一时的《暴走潜龙》都是这样,要么邪恶在暗处,要么正义一方在暗处。
但本片的故事场景设定为通勤列车,连恩大叔是一个在列车中每日朝九晚五上下班10年的上班族。
在一个他非常熟悉的场所展开的故事,所以本片大部分时间是没有反派的。
因为此时在其他乘客眼里,接受任务的连恩·尼森承担了“反派”的角色。
在一个日常式的场所里,主角接受任务之后的行为,他需要在日常上下班面对的这些半熟面孔中,寻找一个“生面孔”,这就是不正常的地方,实际上是打破了一辆封闭列车中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的打破,代表着主角所面对的阻力。
他所面对的,不仅仅隐藏在暗处未知势力给他下达的任务,还要面对整趟列车的乘客,这是与《暴走潜龙》不同的地方。
★最后,电影的节奏感加速编剧为本片设定了一个“限时任务”,列车到站之间必须找到证人,再由导演将之串联起来,通过剪辑师的手段强调出紧张的气氛,加之本片的悬疑色彩,和列车封闭空间,整部电影节奏掌控的确实没话说,让人紧张的透不过气来。
如果严格算下来,本片的电影时间几乎是与现实时间同步的,没有过场情节,一气呵成,娱乐性十足。
因此,基于以上设定,一位普通的上班族,特殊身份只是一个前警察,突然遭遇一连串的变故,被迫完成限时任务。
因此在该片技术流动作片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通勤营救》算是“旧瓶装新酒”的典型了。
当然电影也有缺点,《通勤营救》充满悬疑张力的故事看似严丝合缝,但还存在一个“电冰箱问题”。
“电冰箱问题”“电冰箱问题”的概念:是指细节上有很多在看片时不会注意,但是等你回家开冰箱时,冷气让人清醒,就会突然想起影片有些没交待清楚的地方,比如“电影里的情节为什么要这样设置,XX为什么不干某些事情....”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电冰箱问题”是编剧泰德·塔利对自己的作品《沉默的羔羊》提出的理念,他自认为自己在《沉默的羔羊》里有很多“电冰箱问题”的小细节。
比如在《沉默的羔羊》中有一段签字的段落,很隐性的说明了汉尼拔偷走了这支笔,而实际上从头到尾都没说明汉尼拔是如何偷走这支笔。
而我们都知道《沉默的羔羊》是一部经典作品,所以“电冰箱问题”原意上是一个正面的褒义词。
因为在编剧领域,编剧们都了解,有一个上课老师不会教,但私下里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技巧”:有时候为了戏剧化,必须要违背一些常规逻辑。
比如,斯皮尔伯格的《印第安纳琼斯4》,开场琼斯博士为了躲避核爆,藏在了一个冰箱里,结果冰箱被核爆冲击波轰飞,落下了完好无损,里面的琼斯博士居然安然无恙。
这处设定就是违背逻辑的典型“电冰箱问题”,而且绝对是编剧对这个词的恶搞。
在《通勤营救》中,快节奏的故事和连串的包袱目不暇接,但看完电影,冷静下来仔细琢磨,本片也是一样,电影的反派在暗处,将主角每一处步骤都算计其中,就像一个木偶一样完全按照其意思照办,这就是一个相对不合理的地方,又不是主角肚子里的蛔虫,为何料事如神?
当然,剧情如此设置是为了增强悬疑效果,这个“电冰箱问题”有漏洞,但总体不影响观看,《空中营救》也有这个毛病,但如此设定给电影带来的紧张感和悬疑氛围,是瑕不掩瑜的。
但本片最大的问题,出自电影临近结尾的30分钟。
考虑到动作电影的奇观效果,加入了列车出轨的戏份,但这里与前半段营造的紧张气氛实际上是脱节的,且有点类似《危情时速》和《生死时速》的结合体,结尾谈判戏码,几乎是《王牌对王牌》的翻版,把众多动作片桥段变得花样的重新粉饰,个人感觉结尾崩盘倒是不至于,就是有些杂乱。
而且,看这部电影之前,一看故事场景是列车,我就知道这列车一定会出轨,到了中后段,我一度以为这辆通勤列车也许会打破“出轨”的宿命,结果到了最后,该出轨时一定会出轨,只不过时机未到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没有连恩·尼森以往凌厉的身手,不见了他在“营救”系列里熟悉的反关节技巧和锁喉功,这是电影根据角色人设有意为之,几场动作戏下来,老爷子其实是很狼狈的,都是“惨胜”。
虽然我们都知道结尾他一定会胜利,但过程还是令人揪心。
直到他说出这句话熟悉的台词,“你会没事的,我保证”(You’re Gonna Be OK,I Promise)我已经记不起来这句台词是多少次出现在连恩·尼森的动作片中了,没记错的话最早《飓风营救》就有,然后《空中营救》也有,其他记不起来了,反正特别熟悉。
在《通勤营救》中,这句台词出现在电影后半段,他跟目击证人说出的,但无论何种情况,只要他以那独特的低沉的嗓音对片中角色说出这句话时,一定会特别舒心。
那种坚毅的目光和低沉的声音,似曾相识啊,那个熟悉的麻辣老爹又回来了,比起让人揪心、“电冰箱”的故事,只要连恩·尼森说出这句台词,真是120个放心了。
所以,连恩大叔,还是再演几年动作片吧。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ilm
是的,刚看了个开头就差点哭出声,一个60岁小老头,干了小半辈子警察受不了体制内气氛辞职卖保险,微薄的薪水勉强维系家庭,0存款,中年得子正赶上孩子要上大学,供着远郊的房子每天得乘坐通勤列车上下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嘛,忽然公司就把他给开除了,老婆打电话来让想办法交学费还得强颜欢笑,下班喝个小酒解愁遇上已经高升的前同事眉梢眼角全是羞辱,紧跑快赶挤上回家的列车手机又被偷了……这正戏特么还没上演呢,也太丧了吧,我都能看到几十年后的自己是啥样了,太真实了!
《通勤营救》是营救系列的第三部,虽然是系列电影,不过却是独立的故事剧情,整部电影的故事剧情环环相扣,逻辑也相对缜密,虽然小编结局猜到了幕后黑手,不过却没猜到目击证人,其实倒也不失为一部一流的悬疑动作电影。
片中连姆·尼森塑造的这个60多岁的前警察不得不说非常成功,演技已经炉火纯青了。
尤其是男主从车底下面临着被通勤车碾压的风险逃出来的那一段戏,把观影者成功带入其中,加上镜头推向车轮高速划过的时候,整个心都像跟着男主一样,悬着…不得不说那一段的镜头感和给观众营造的紧张刺激感很足!
,整部戏唯一的诟病是,导演没有把人性的丑恶展示出来,倒是比较刻意的在宣扬正能量!
反派问列车上谁是目击证人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供出来,反而一个个站出来,称自己才是目击证人…小编觉得这里安排的有些刻意!
还有一点不足的是,,当时目击证人说有2个反派,结果只出现一个,还有一个没出来,小编还以为可能会更一步的反转…这里比较可惜!
电影总体还是很不错的。
小编给这部电影打上7.6分!
连姆·尼森主演的“营救系列”目前已有5部,分别为《飓风营救》1、2、3,《空中营救》,《通勤营救》。
数量虽多,但能够吸引观众的套路是一以贯之的,可以概括为“营救系列”的三要素:追踪破案的悬疑,霸气侧漏的打斗,悉心呵护的亲情。
这三个要素并不能孤立地、天马行空地肆意发挥,必须前呼后应,有机糅合,才会带给观众逻辑一致、同时又畅快淋漓的观影感受。
而这首先,就要符合故事的基础人设,即主角的身份、立场、诉求。
先来看看《飓风营救》系列与《通勤营救》在基础人设上的不同之处。
《飓风营救》系列:“我要救”《飓风营救》系列中主角的主观能动性很强,第一部救女儿,第二部救前妻,第三部救自己,动机强烈,行动迅速。
前特工的职业设定赋予主角一身开挂技能。
犹记得那句经典的最后警告:“I will find you, and I will kill you.”瞬间燃爆!
感受下连姆·尼森杀气逼人的眼神。
《飓风营救》《通勤营救》:“要我救”《通勤营救》中主角非常被动,想搞清楚自己的处境都很费劲。
就因为这条线乘坐了十年又当过警察就直接派任务了?
本来只是想捞点外快,结果有一车人等着救,真的是飞来横祸。
如果没被辞退,当场就卖他们保险,销售业绩杠杠滴。
感受下连姆·尼森委屈的表情。
《通勤营救》因为“我要救”与“要我救”、主动与被动的基础人设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两部作品的剧情走向。
1、“悬疑”要素对比《飓风营救1》中主角主动出击,仅靠一段录音,抽丝剥茧,通过情景还原、照片解析、窃听追踪等多重手段找到绑匪,让观众跟随主角推理破案,斗智斗勇,非常过瘾。
《飓风营救3》中影片开始不久,即将与主角破镜重圆的前妻就领了盒饭,主角又被当做在逃嫌弃犯,让人惊掉下巴的开局,吊足胃口。
而《通勤营救》中主角一开始被不知在何方、不知是何人、不知有何事的敌人耍得团团转,成功吊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虽然之后毫无章法,见谁逮谁,用排除法把所有错误人选试了一遍,但也让悬念留到了最后,看主角如何完成从“歹徒”到英雄的洗白。
所以,在悬疑方面,《飓风营救》系列与《通勤营救》旗鼓相当。
2、“打斗”要素对比打斗比拼的不仅是动作,更是气场。
《飓风营救》1和2中,主角面对绑匪的心态是这样的:是的我老了,也退休了,也不想争斗了,但对付你们几个小瘪三还是绰绰有余。
小瘪三指的是绑架贩毒卖淫一条龙,连警察都不想去惹的黑帮大家庭。
连姆·尼森老迈、顾家的形象增添了他在打斗时的独特魅力,面对家人时的温情脉脉,更加反衬出他面对黑帮时的霸气侧漏,一种犯我者虽远必诛的霸气。
而《通勤营救》中主角则是拿了黑钱、受了威胁才办事的,而车上的人看着都很无辜。
如果这时候身手炫酷、出手狠绝,就不符合主角有情有义的人设,后面的冒死营救也就没了逻辑依据。
不但揍人不能狠,还得被人揍,几场掐架过后,主角拖着老迈沉重、身残志坚的步伐穿梭于车厢间,倒是博得一些同情分。
所以,在打斗方面,《飓风营救》系列略好。
3、“亲情”要素对比亲情是《飓风营救》系列中的一条连续线索,虽然主角家庭破裂,但一家人的关系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这也构成了主角积极去战斗、去保护的充分理由。
虽然这个套路很常规很传统,但一向能够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
而《通勤营救》中就没有那么让人同情了,虽然刚刚失业,但主角一家好歹也是中产阶级,远没有穷到揭不开锅,去贪陌生人的便宜是难以令人同情的。
编剧应该也是发现了这一点,到后面又增加了主角家人被绑架的戏码,把前边打烂的亲情牌补救一下。
所以,在亲情方面,《飓风营救》系列表现得更好。
综上,《飓风营救》系列更加出彩。
通勤营救 (2018)6.52018 / 美国 英国 / 动作 惊悚 犯罪 / 佐米·希尔拉 / 连姆·尼森 维拉·法米加男主之前演过一部类似的影片 也是饰演警察👮剧情是救女儿的叫什么来着 (我忘了🤧 请知情人士告诉我一声~💡虚:知人知面不知心🙃希望每一天都能重新认识身边的人💡实:有所需要 就有所价值 被身边人利用 另:我🤦🏻♀️ 真的是一个超爱看电影的人哎!
翻了翻自己的电影票订单发现好多没有来得及写的影评索性 就不写啦😬
风暴来袭时,才能看出一个人的为人。
——亚历山大·仲马看完真的替老马悲哀,也替所有的中产阶级悲哀60岁,做了10年保险,公司要转型,一句:感谢你的工作,拜拜吧你!
然后就只能拍拍屁股走人,悲哀!
上下班的列车上,女人说找个叫“普兰”的人有10万美金报酬,拼死拼活最后一分钱都没拿到,悲哀!
被自己最信任的同事出卖,差点害得老婆孩子都被人拐了,悲哀!
影片中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派角色,贪腐的官员不是,神秘的女人不是,老马的同事也不是。
通过老马,影片其实想表达的是更深层次的一种悲哀:明明知道自己被耍了,却连个具体的对象都找不到,从头到尾老马都是被设计的,他就像一个棋子,被人摆在这摆在那,这棋子是能吃掉谁还是被谁吃掉,没人关心,因为下棋的根本不是具体的某个人!
有些风暴是自然形成的,而有些是人为的。
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考验的不仅是适者生存,更考验人性。
在影片的最后,列车上的上班族们一个个不惧死亡争相站起来说“我是普兰”时,我恍惚见到了曾经“一个倒下去千万个站起来”的场景,是啊,这些人都是被老马感染的,没救了。
这是一件涉及到很多高层的案件,能出动警察直接推证人跳楼的恶性腐败案件,然后把寻找销毁最后证据的宝押在了一个已经干了十年保险经纪的60岁的前警察身上。
60岁、离任十年,代表什么?
代表无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他早就不具备最好的敏捷性和职业思维了。
身体和思想的条件都早就不是应对这种事情的最佳人选了。
最最重要的是,他不是你们一伙的,这是一个你挟持家人逼他就范的人,那其中的变数就太大了。
连静妃娘娘都知道,如果把成败的关键放在你的身上,那你就一定是他们的人,这个道理。
大家可以自豪一下了,好莱坞的逻辑严谨比不上琅琊榜。
然后就是大叔在车上的一切行动几乎都在对方的掌握之中,就像对方掌握天眼系统一样,可充其量应该就是车上还有一个同伙监视,那这个信息传导就有点超自然了。
而且黑人杀手是个右手,却买了个左手吉他做道具。
左右手梗的应用也不自然。
如果杀手是左手,吉他是右手更好些,毕竟当道具用的琴,八成是随便买的,那买个左手琴,就有些太刻意了。
打斗场面还可以,虽然说60岁大叔能战胜一个伤都没受,就干掉FBI探员的人有些牵强,但主角光环的力量大家都知道,所以并不意外。
最后的结尾不明就里,Joanna是谁,为啥这么安排,为什么谁死对她都有好处。
Michael亮警徽是啥意思?
作为一个被一车人认定为英雄的人,如果他是普通公民身份,就没法举报有这么一个女人曾经威胁过他吗?
开篇大量的和妻子儿子的互动,上班路上的争吵、恩爱,与孩子的读书互动,孩子考上大学。
原本以为家庭会有些戏份,结果作用就是告诉你大叔是一个十年如一日的上班族而已。
以至于最后妻子儿子来到现场和大叔见面都快忘了他们是谁了。
这么好看的电影,竟然只有6.5分,我简直不能相信?!!
豆瓣到底是什么评分机制?
瞎评吗?
感觉是近期看的这么多电影里最精彩的一部了,层层推进的悬疑让人欲罢不能,情节精彩紧张刺激,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全神贯注的看,稍微走神就可能跟不上节奏。
全片全员智商在线,基本上没有人突然做出任何降智的行为,逻辑上也没什么bug,各种设定,最后都能自圆其说,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看的太舒爽了!
最后结尾的时候,所有车上的乘客都站出来说自己才是证人,而且为了保护真正的证人的时候,那一幕真的特别感人。
各种打戏动作戏也特别精彩,男主都60多岁了,还那么拼命,各种近身肉搏明显能看到拳拳到肉的感觉,太精彩刺激了!
男主跳车的好几段,真的紧张的让人脚趾扣地,动作戏真的非常精彩!
即便是几个配角和男主的对峙,动作戏也非常的好看,镜头语言也很不错😊最后的结局也是好人有好报,坏人伏法,感觉是一部有笑点也有泪点,过程精彩刺激,结局又非常美好的电影,值得二刷!
唯一有点不太完美的就是整体镜头还是偏昏暗,好些地方把屏幕亮度调到最亮,还是看不太清楚。
还有美国政要真能那么只手遮天吗?
想杀谁就杀谁?
甚至能为了毁灭证据直接杀掉一火车的人?
不太了解美国政体,就不为此做评论了。
但是并不耽误我欣赏喜爱这部电影之后,一定会找机会二刷的!
(声明:剧透挺严重的)去年4月,《通勤营救》(The Commuter)上映时去了影院观赏,整体印象无非就是权势与平民之间的斗争。
最近又在腾讯视频重温了一遍,留意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尤其是其中出现的几部文学著作。
编剧以其深厚功底深究人性这一永恒主题,也引发了我长久的思考。
该片同时也再度证明了文学力量的强大。
先列下影片出现的几部名著:《风之影》(The Shadow of the Wind)、《蝇王》(Lord of the Flies)、《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以及《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影片主题与上述文学作品均能找到契合点,涉及强权与平民、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胁迫与复仇之间的较量。
每个人物都被裹挟其中,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选择与反应。
开片镜头在男主迈克家的卧室慢慢移动,桌上的一本《风之影》虽一掠而过,却暗示出故事的主线——男主为了家人不受牵连深陷在列车上为权势一方追查目击线人“普林”(Prynne)的圈套,刚丢掉工作的他难抵诱人的报酬踏上了不归路,与《风之影》主人公的遭遇如出一辙。
随后,与儿子的一段对话出现了《蝇王》这本书,父子俩提到书中一个孩子差点被杀死的情节,熟悉此书的观众或预感到此片涉及文明与野蛮、强权与民主之间的斗争。
经过上述铺垫,男主在通勤列车上阅读《愤怒的葡萄》时,与陌生女的对话正式拉开了大戏的帷幕。
这本书此时出现暗示男主将代表“善”的一方。
虽不是书中落魄但充满人情味的农民形象,但中年危机的处境本质上相似,只是所处时代不同。
好奇心推动着男主步步入局,在目睹多位无辜者被杀害后,他意识到背后“恶”势力的强大,他们就如同《蝇王》中代表野蛮的一方,扮演着“人性的恶”,那股咄咄逼人的气势从男主的紧张感中让观者感同身受。
引其入局的其他恶人物无疑已对这股力量缴械投降,无论是陌生女郎,还是前警队同事,他们信奉“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noble in the world”,纷纷倒向“恶”的一边,助长着“恶”的气焰。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列车只剩下在冷泉站下车的乘客时,男主终于找到读着《红字》的证人,代号为“普林”,恰是《红字》女主角的名字。
在对峙的最后一刻,现代版的“普林”勇敢地站了出来,其他无辜小人物也在正义力量的驱使下进行着斗争与自救,因为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最后的结局算是圆满的,择善而从的人获救,恶势力暂时败退。
影片的最后,依然在列车上,返回警队的男主逐渐走向正在读《基督山伯爵》的女主,与开头形成呼应,他引用了书中的一句话“what makes you a man is what you do when that storm comes”。
当男主拿出警徽,预示着“善”的复仇开始,影片在此画上句点。
写到这里,深感善恶的天平从未消失,即便在和平年代,两股力量始终在输赢起伏之间写就着人类发展的历程。
历史一再证明,一旦恶占了上风,在人心深处的恶之冲动迸发后,任何理性、正义的力量都是难以对之驾驭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血淋淋的明证。
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善的一方当然也不会因此束手就擒,放弃希望,当择善而从的人多了起来,那股浩然正气必会填充于天地之间,激发出荡气回肠的巨大声响,即便要为此付出极度惨痛的代价。
好的文学使人向善。
(完)
看的我不耐烦 想睡觉
连姆尼森这几年的动作片系列实在是说不上有多好,这一部尽管在情节上有漏洞,不过可看性还是很不错的
结局太草率了!很多事都没交代清楚~《招魂》夫妇这回成了坏蛋,一个遥控指挥,一个干脆亲自上阵;一猜就知道亚力克斯是坏蛋,再联想到酒吧里霍桑警长对迈克尔的提醒,更加坐实了;前半段寻找普林,我觉得还是很刺激的,节奏紧凑,而且让人猜不透,尤其是当那个拿着吉他的黑人身份坐实时,就是个小高潮,没想到黑人是杀手~那个大胡子Jackson虽然面色不善,没想到还是个热心市民,最后还出力勇斗黑警;那个护士设定也很有迷惑性;迈克尔一开始还猜错人了,把FBI保护证人的老哥给打了;总之,在普林身份判定之前,作为悬疑片,我认为还是很不错的;60多的连姆扒火车、肉搏黑人小哥、让火车分离、以及最后智取黑警,动作场面也很带劲的;影片的优点在于节奏紧凑,穿插着悬疑也能引人入胜,缺点就是结尾太草率了,强行happy ending~
连叔很帅,片尾曲很好听,某人车上打电话时的一句“钱你拿了吗”就已经暴露了…
克拉拉居然沦为路人了,好莱坞啊好莱坞,我的西班牙花瓶
设定是挺好的:限时任务,杀掉无辜的人抑或家人被杀。只不过男主看起来并没有啥判断力,最后都没找出真正的目击者。列车营救的场景很刺激,也很不真实,哪个火车能给你这样搞。。
十年前就在想年近六十的连姆尼森还能拍几部营救系列,结果十年后还有,并且是系列最佳。
节奏很紧凑 六十岁的连姆成龙也很能打,很能扛 为什么要煞费苦心 找连姆去干这事,我始终不太明白。警察可以自己做啊,金发女和小黑也可以啊。#20180411
满脸都是...蛤???
看到最后还有点感动,老派英雄片味道
招魂夫妇面都没见着就搞的连姆尼叔伤痕累累。。
太弱智了,处处扶额
电影《通勤营救》主要围绕一列通勤车展开,工作失意的男主在坐车回家的路上发生的故事,车上一名陌生女性让他完成一件“小事”,并声称可以得到10万美金,对于生活困境的前任警察男主决定拿钱做事,却不成想事态严重到涉及人命。电影在悬疑和惊悚上做得恰到好处,男主智商一路在线,坚决追查事件背后的真相,整个列车仿佛也要开往地狱。影片让人联想起河正宇的《恐怖直播》,导演试图在展示在权势面前个体的渺小与无力。这部电影从人物对话中也侧面反应出了美国中产阶层生活的现实。不错的动作悬疑电影,推荐。
大叔真辛苦,天天救了这个救那个。
看所有人都脸熟,大概我坐这趟车也十年了
非常合格的悬疑动作片
准备坐火车时候打开看的,火车到站的时候正好看完。关掉视频转身看了眼和谐号,我们中国高铁多安全(会心一笑)。
气氛不错,故事也还行,连姆大叔演技在线,动作戏俨然老化了,岁月催人老啊。。
本质上这是一个占小便宜就会吃大亏的故事,只不过是男主以家庭为名义去占了小便宜,最后贴上了“英雄”标签。 以此教育我们,千万别拿身上最后一百去炸金花。
5.5。有失水准,整得太混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