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节选自,纪伯伦《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这个冬天阴雨不断,那个每天坐在路口看路人跟车流的大爷,已经有好多天没有出现了,连同他的轮椅。
没人知道,无人知晓。
像许多人一样,擦肩而过甚至从你的人生走过,没有任何印记。
慢慢的,车马喧嚣忽然静了下来,所有人面面相觑,世界像定格了一样,那几秒的风,也终于被人感受到了。
一个出租屋里,四个未成年的孩子相依为命,最大的12岁,最小的四五岁,没有经济来源却又拒绝福利院,后面连租房的钱都没有,他们会怎样生存下去?
这就是《无人知晓》想呈现给我们的。
导演,是枝裕和。
我觉得这部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
熟悉是枝裕和的观众都会知道,他的电影从来不以情节取胜,而在于观察入微的细节。
电影的情节是这样的,单亲妈妈带着四个孩子搬到了一个新租的房子。
妈妈上班经常晚归,哥哥照顾几个孩子。
妈妈离开后,四个孩子没了经济来源,用各种办法活下去。
妹妹死后,哥哥跟朋友一起把她埋了,生活继续。
故事很简单,没有大的戏剧冲突,镜头相当克制,没有眼泪,甚至连煽情的背景音乐都没有。
但就是这部电影,让我连看了几遍之后,有一肚子想说的,却无从说起,这篇影评也就一拖再拖。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很充实丰满,看完整部电影,你对这样的悲剧无法去责怪任何一个人,甚至是抛家弃子的母亲。
也许这就是电影高于生活的地方,现实里我们局限于自己的眼前,而电影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去跟每个角色感同身受。
一、哥哥福岛明电影中的哥哥福岛明12岁,是制定的规则中唯一被允许外出的孩子,他像家长一样负责一家人的生活:忙着采购、做饭、用ATM机缴水电房租,所有这些都驾轻就熟,电影中的这次搬家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这么生活了,像大人一样让人放心。
所以妈妈才能出去工作、晚归、甚至离家出走,并心安理得。
这样的生活有个脆弱的前提:经济来源。
在妈妈不再提供经济支持后,这看似有条不紊地生活逐步地崩塌了。
孩子们不愿意去福利院,会被分开,他们之前经历过,而那样更糟。
四个孩子都未满16岁,没有地方可以提供工作给他们。
断水后他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去公园上厕所,洗衣服,刷牙,接水;没吃的就去超市后门等过期的食物,断电后买冰棍放冰箱去冷藏食物跟水。
他们就像自己种在泡面桶里的野草一样,无人问津,却肆意生长。
但是最后他们连房租也交不上了。
即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福岛明也有自己要坚持的原则,他唯一一次偷东西,是给妹妹偷药,之前宁可失去“朋友”也不偷玩具;哪怕快饿死了也不要女孩卖身的钱,失去了爱情。
所有围绕他的情感在生活的重负面前是那么脆弱。
1.三个电话他给妈妈打打过三个电话。
第一个电话当哥哥没剩多少钱的时候,他打了第一个电话,妈妈让他去找小雪的父亲。
出租车司机跟游戏厅的工作人员,两个可能是小雪父亲的人,从司机下车不耐烦的眼神还有明对游戏厅的熟悉程度来看,明之前也找过他们,但这次他们都没给什么钱。
明是个很害羞的孩子,在听到他们的诉苦之后,他也不会再去找他们了。
第二个电话打电话给妈妈工作的地方,确认她辞职了。
知道联系不上妈妈后,他并没有告诉弟弟妹妹。
钱已经所剩无几,他没法买菜做饭了,只买了泡面。
跟他们刚搬来时那样,大家围在桌前吃泡面。
只是那时还用碗,妈妈还在,大家都在计划着新的生活,现在直接用桶装了,已经不再追求生活的品质了。
通过妈妈寄信来的地址,他查到了妈妈新家庭的号码,在拨通后,那个声音是妈妈的,俨然一副女主人的口吻,明并没有出声,他不忍心去打搅了。
在送她走的那天,他还因妈妈有没有跟交往对象说起他们几个孩子的事,而质问妈妈自私。
在电话里听到妈妈声音时,他觉得妈妈在适应了那边的生活后会来接他们,就像他们之前约定好的;也或者是死心了,妈妈还是没能跟对方说起他们,那就不再打扰她了吧。
第三个电话妹妹从椅子上摔下来后,受伤昏迷。
无助的明跑出去用公用电话打电话给妈妈,接通后等人去叫她,钱都用完了妈妈也没过来。
那一刻妈妈应该是很惊恐的,原本以为已经摆脱了这四个孩子,她害怕被发现、害怕再回去过那样的日子,所以拒接了那个电话。
但她远远低估了明的懂事,她不知道明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才打了那个电话,就像她不知道小雪已经快死了,往后也不会有人告诉她这个消息了。
2.福岛明的“懂事”妈妈离开时曾答应圣诞节会回来,但是没有,哥哥就把剩下的生活费装进信封,请人写上每个人的名字,对弟弟妹妹们说这是妈妈给的礼物。
便利店摆在门口的圣诞节蛋糕,会随着临近十二点不断地打折促销,明为了给弟弟妹妹们拿到这个蛋糕就一直站在马路对面的等到深夜,用最便宜的价格拿下它。
在家里已经断水断电后,他在公园洗了头,换了衣服去“约会”。
沙希给他买的饮料一路上他并没有打开,而是带回家跟弟弟妹妹用杯子分着喝,但瓶盖是他自己的,那是他的纪念品。
3.福岛明是孩子哥哥对学校是一直很憧憬的,镜头里好几次站在学校外面。
虽没上过一天学,但把每天晚上的算账当成数学题来做。
妈妈走的那天带他去吃东西,他怪妈妈自私,吃了几口就不吃了,问什么时候可以上学。
妈妈说没必要上学,很多大人物也没上。
哥哥难得不依不饶一次,让她举例,妈妈支支吾吾。
直到她说出一个相扑手的名字,明终于笑了,妈妈是对的,然后开心地吃完剩下的东西。
他终于像个孩子了,他毕竟是个孩子,他终究只是个孩子。
在美剧《This is us》里,有个妈妈没有能力抚养自己的孩子,社区把孩子送到了寄养家庭,但她不肯放弃孩子的监护权。
女儿跟她一起生活的时候,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她经常对女儿说:没有你我可怎么办。
可在她去了女儿的寄养家庭之后,她终于放弃了对孩子的监护权。
她说她从没看过女儿那样,像个孩子一样。
只有在没人承担大人的责任时,孩子才会被迫地变得懂事。
但再懂事的孩子也还是孩子,孩子的懂事是让人心疼的。
二、姐姐福岛京子在四个孩子中,姐姐对妈妈的爱是最明显的。
搬完家的那天晚上,妈妈定下规矩:哥哥可以外出买东西,其他人都不能出去,甚至阳台都不可以,他们不能被人发现。
因为除了哥哥,其他三个孩子都是黑户。
姐姐要负责洗衣服,所以不能去的阳台成了特权。
在洗衣服的时候她一直在外面盯着洗衣机,尽可能把“户外”的时间延长,但她不会在其他时候去阳台,因为这是妈妈定下的规矩。
妈妈第一次晚归的时候,京子在窗口等着她,计算着她上楼的时间数秒开门。
妈妈第一次离家出走前给她涂了指甲油,一个月后指甲油脱落殆尽了也没舍得扒掉。
姐姐从没发过脾气,哪怕在钱所剩无几时,哥哥沉迷游戏,他的游戏伙伴把弟弟推倒了,她的眼中也只有担心跟理解。
但在哥哥想把妈妈衣服卖掉时,她把自己锁紧了衣柜,那是妈妈的衣服,妈妈说了不要动她的东西,哪怕在大热天把自己捂得大汗淋漓,她也在衣柜里看好这些衣服。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她甚至觉得妈妈不回来是不是因为自己打翻了她的指甲油。
洒在地上的指甲油早已经干了,在想妈妈的时候,她会用手去摸索那干掉的痕迹。
姐京子的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很聪明,数学跟音乐天赋也很好。
哥哥找人写的信封跟妈妈之前给她的字迹不一样,名字也不一样,她知道哥哥一直瞒着她们,但她并没有拆穿哥哥善意的谎言,只是一遍遍摸着妈妈以前写的字。
三、弟弟福岛茂弟弟是最活跃的。
从对话中也可以了解到,他们上次搬家就是因为弟弟被发现了。
所以第一天过来妈妈就强调了不能被发现,尤其弟弟不能去阳台。
茂一直遵守这个规矩,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玩玩具,玩牌的时候一人分饰四角,甚至橡皮泥滚到阳台了,手够不到也没有出去捡。
这个看似大大咧咧的孩子,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来维护这个家。
哥哥知道妈妈辞职那天,他们晚上吃了泡面,但弟弟没吃饱,半夜偷偷用剩下的泡面水泡饭吃。
在水电气都断了后,所有人都饿着肚子,哥哥被奇怪的声音吵醒了,原来是弟弟嘴里在嚼着东西,哥哥问是什么,他转过身后说是纸,那个平静的身影让人心酸。
哥哥用仅剩的钱去买了两碗泡面,因为家里没有热水,一路小心翼翼地端着回家,但弟弟已经出去跟其他孩子玩游戏了。
一个充满孩子气,在任何困境下都能笑出来的孩子。
四、妹妹福岛雪电影里有很多暗示时间的东西,比如姐姐手指上的指甲油,哥哥的头发跟变声。
妈妈刚走的时候,妹妹小雪的蜡笔是新的,画了妈妈;当沙希来的时候妹妹要给她画画时,已经没剩多少蜡笔了。
小雪生日那天,大冬天里她穿了她最喜欢的拖鞋出门,带响声的。
跟哥哥第一次出来买东西时一样,把街边看到的东西都一一念出来。
他们在车站没等到妈妈,把剩下的一颗一直舍不得吃的巧克力吃了,那是哥哥第一次去超市时给她买的,已经好几个月了。
那最后一颗巧克力,就像是她剩余的希望,她咽下去了,也不再奢望妈妈能回来了。
哥哥带她看了电车,连那都成了幸福。
哥哥承诺以后带她去机场看飞机,所以在她死后,哥哥把她装进行李箱带过去,埋在了机场旁边。
其实在这之前导演已经暗示过两次妹妹的命运:第一次是妹妹是在她爬椅子去够橱里的杯子;第二次是夏天躺在沙希腿上昏昏欲睡,像生病了一样,幸好她睁开了眼睛。
但在哥哥去打棒球的时候,妹妹还是摔下来了。
妹长高了,来时的箱子已经装不下了,用了弟弟的箱子。
里面放了她最爱的鞋子,兔子玩具,还有很多的阿波罗巧克力。
五、妈妈福岛惠子妈妈还在的时候,从四个孩子的穿着打扮来看,他们并不像缺钱的样子。
只是这样的日子遥遥无期,妈妈一直憧憬着爱情跟正常的家庭生活,所以辗转于各种男人之间,生下了四个孩子,并且连小雪的生父是哪个都说不清。
哥哥得知她有了新的恋情,质问她自私时,她说:我就不能开心点吗?
她明明去了神奈川,却对哥哥说去大阪了,她想彻底摆脱这几个孩子,那是她下定的决心,所以那天上午起床时才会流下眼泪。
妹妹死后,被哥哥电话吓到的妈妈寄信了,她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让明好好照顾弟弟妹妹,还说:我就全靠你了。
一个人照顾四个孩子这么多年,不能开心点吗?
当然能,只是她要的开心,孩子给不了,她不能理解照顾孩子的同时,孩子给她的快乐更多。
六、音乐埋完小雪后,明跟沙希浑身泥土地走在路上,电影插曲出来了,轻快的音乐,到处似乎都是明媚的阳光。
全片一直在隐忍,没有一滴眼泪,甚至没有情绪的强烈爆发,在这一刻,导演终于给了观众一个宣泄口,好像告诉你,没关系,不用忍了,随便哭吧,我可以当做不知道。
七、结尾日子依旧,沙希加入,他们一起去公园打水,去超市后门拿吃的。
飞机划过天空,哥哥看着入神,弟弟拉了哥哥的衣袖,跟那时被收费员吓到的妹妹一样。
弟还是会为公用电话里留下的硬币欣喜若狂,四个孩子一起走在路上,弟弟回头的茫然,画面定格。
你根本不知道他们未来会如何,一切好像没有希望,一切又好像那么不紧不慢。
最震撼人心的,是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现实比电影残酷得多。
枫翎语微信fengling_xuyu茶话小叙
我知道,很多人看韩剧台剧会很投入,尤其是整天哭哭啼啼的韩剧,有些,几乎所有的戏份都是哭戏,可是,我从来都不觉得想哭,总觉得太矫情,太做作。
不喜欢这种整天要把悲伤写在脸上告诉全世界的剧情,不喜欢这种把眼泪当作唯一武器的戏,也许主人公的命运真的很坎坷,可是不停地掉泪,到最后把我唯一的同情心都磨光,只觉得很腻很腻,腻到恶心,凡事都不能太过火,过度地渲染悲伤,到最后竟让我觉得可笑。
补充一下,我说的是韩国电视剧。
韩国电影还是蛮好看的。
至于香港电影,我觉得就是拿来娱乐一下就好的,我是很少看的,觉得它的电影太现实,现实到冷漠,就连煽情也煽不起来了,而且,不是香港人都无法体会它想表达什么,看完就像喝了白开水那样,不会有什么以印象。
是两个极端吧。
想起来,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说看电视电影看到哭的,当宿舍的人因为韩剧台剧,哭到声沙时,我还时时走神,这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变成冷血的人。
今天,看了《谁知赤子心》,又名《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
之所以会看,一开始,只是因为最近很想听日本歌,看日本片,然后看到这个报道:柳乐优弥――戛纳电影节创办至今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
于是很想看看。
怎么也不会想到会这样震撼我的心,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影片一开始,我就觉得很压抑,虽然影片一点也没有渲染悲伤的情绪,但是,我想真正的悲伤就是这样吧,不用写在脸上,只要你曾经体会过,就可以被感染,而不是要靠没完没了的泪水来诉说自己有多难过。
片中的明,是个十二岁的孩子,是三个弟妹的哥哥,有一个比她还要孩子气,未曾做好准备的母亲,和不曾出现过的不负责任的父亲,就在母亲失踪后,他担当起照顾弟妹的重担。
生活的残酷,一次次接近希望,却不断被命运宣判破灭,和弟妹的相濡以沫,一直到最后,最小的妹妹死去,亲手埋葬她。
从头到尾,几个孩子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甚至,当我回忆起来,他们连眉头都不曾皱一下,小孩子就是这样,生活多煎熬,仿佛也与他们无关,零食,游乐园,小游戏,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在明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在大人身上都很难找到的坚强坚定,忍耐安静,成熟,还有那一丝丝孩子气。
就在他被冤枉偷东西,不愿与别的孩子一起做坏事,偷看孩子们打棒球,埋葬妹妹之后回家的路上。。。。。。
不会轻易把焦虑悲伤写在脸上,我想,我们很多人再经历五年,十年,二十年,都未必可以做到像他那样。
我一直觉得日本是一个比较压抑的民族,这和他们的教育有关,某种程度上和中国相似,但更甚于中国。
所以,日本人,在我看来,总是比较隐忍内敛含蓄的。
当明在打棒球比赛时,影片已经接近结尾,我吐了一口气,我以为,这样的安排是要告诉我,他们最终会实现他们每个人的梦想,读书,钢琴,画家,棒球。
然而,原来所有都只是铺垫,只是小雪的死的铺垫。
最后明和女孩把小雪放在行李箱,埋葬在看到飞机的地方时,我已经泪流满面,我知道,多数人会觉得他们的行为很畸形,会觉得他们最后居然可以没事那样继续生活很冷漠,可是,最最触动我的却恰恰是这样最后的安排,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啊,就算你最爱的人离开了,生活还是要继续,为了死去的人更为了活着的人。
再沉重的悲伤,只会放在心里,自己知道,就算很多年以后,仍然会隐隐作痛,但是,这并不用写在脸上,也不用刻意哀悼,而是更好地活下去。
坚强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离去只会让自己更长大懂事。
我想就是这样,才会让我无法平服自己的情绪,一直走不出来,沉溺在片里的那种情绪。
看完之后,一直想哭,心情一直很失落,很难过。
我从来没有会因为一部电影这样。
经常都是看完就忘掉了。
我曾说过,看爱情片最多我只会觉得感动,看亲情片,我才会落泪才会觉得难过。
我跟蚊子说,你也去看,你也会被打动也会哭的。
他说,为什么。
我说,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而这方面,我们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可是,后来,我再想想,其实,不是的,也许,只是因为,它碰到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触到我内心深处某个痛处,很久很久以前的伤口,让它又痛起来。
也许,没有经历那种失去的人是不会那么大触动的。
P.S 梁朝伟很不爽影帝被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抢走,他说,十四岁的孩子有什么演技可言。
我想问,他在2046里面有个屁演技啊。
何况,作为专业演员,居然用年龄来作为演技的标准,这就类似于,作为大学生,竟在Q上转发那些侮辱日本人民的言论。
这两者有相同性质,只让我看到:没水平,没教养,和小鸡肚肠。
我首先将真实的时间清除出去,完全接受是枝裕和的时刻表。
然后把自己想像成一株爬山虎,以四季为单位,非常缓慢地攀援。
渐渐地,是枝裕和的镜头,以一以贯之的精准和淡定,牵引着我的触角,潜入这块被人遗忘、无人知晓的小小天地。
这是一个弱者抛弃弱者引发的悲剧。
始作俑者是母亲。
一个容颜已略显衰老的女人,虽然历经生活的苦涩和荒诞,心理年龄却还停留在未成年,像做游戏一般带着自己四个不同父亲的孩子。
她对待人生的态度过于轻巧,所以她的人生也显得不真实。
她还没有打算、也不会打算以成人的身份承担起生活真实的重量。
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断裂了,因为监护人与被监护人身份的混淆和缺失,孩子们也注定要被孤零零地抛进社会的浊流中,自生自灭。
但母亲也是一个被抛弃者。
她的出走不过是对男人们的一再出走的模仿。
因为承诺的权利和义务从未曾兑现过,这两个构建人生的关键性要素也消亡了,在这个女人的世界里。
自己的人生一直在烂泥塘里翻滚,所以对肮脏和艰难已经麻木。
“总之死不了,总能活下来的。
”这应该是母亲在心底对孩子们说的最真实的话吧。
“难道我没有幸福的权利吗?
”当她用充满委屈的做作的嗲音反问自己未成年的儿子时,她已经毫无犹疑地将要用对孩子们的放逐来结束自己的放逐。
她的身后,留下一个没有围墙、没有屋顶、赤裸于四野茫茫之中的小舟。
周遭人来人往,却都视若无睹。
四个孩子就这样被遗弃在人海之中。
但他们于人海中的放逐早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也许从他们一出生就开始了。
漆黑的行李箱,无人的楼梯间,掉落在阳台上的无人敢捡的玩具,对上学的渴望飞快的否定,一个又一个有形无形的笼子将孩子们禁锢其中。
肉体的禁锢就是精神的放逐。
惟一幸运的是,他们还不到困扰不已的年龄,除了两个稍大的孩子。
整个影片的时间非常流畅紧凑,几乎不曾停顿,哪怕是有理由的给一个细节特写,比如男孩子给母亲打电话搁下话筒之后。
我都很有好奇去关注一下男孩子的表情或者其他可能透露他心情的肢体动作。
但导演没有给,很轻易地就放过了可以发酵情绪的机会。
我想,他是在尽可能地保持影片的平实和冷静。
他用不停止的时间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不会因为悲伤而变慢。
但我注意到两个被夸张地放慢甚至停驻的时间。
一个是哥哥带着妹妹去接妈妈,回来的路上看到了奔驰的列车。
当哥哥说完“将来我一定要带妹妹做火车去看飞机”后,画面中就中剩下哥哥的脸和列车长长的灯光。
那灯光仿佛一条巨大的虫,从各个方向不断地驶来,一次又一次照亮了男孩子的脸。
这是梦想存在于现实中的时刻。
这时候的孩子虽然孤独,虽然察觉到母亲的疏离,但他们仍然在等待母亲的归来。
家庭还没有解体,所以生活还足以承担一个美好的梦想。
这个梦想来来回回,萦绕在男孩子的心里,照亮他的困苦。
他决心要抓住这个梦想,在他憧憬的时候,时间变慢了,列车一次次地从远方驶来,在黑夜中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另一个停止的时间是哥哥在街上狂奔。
拒绝了朋友援助交际得来的钱后,他第一次在街上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狂奔——虽然他早已经被当做一个大人一样活着。
这是梦想正面撞击现实的时刻。
结果是梦想碎了。
街上熙熙攘攘,但奔跑的脚步声在各种噪音中格外清晰,一下一下敲打着这个世界,似乎在控诉,似乎在哭泣,那一段奔跑似乎没有尽头。
这部电影也是罕有的缺少音乐,如同生活中没有音乐。
不过但凡出现音乐,都是欢快的。
第一个长段的音乐出现在孩子们平生第一次一起携手出门。
妈妈已经不知所踪,但步出牢笼的孩子却尽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舒畅和欢欣。
这是生命力的一次集中的闪光。
此前或此后,生命力的光芒都没有这么耀眼和蓬勃了。
是枝裕和也是运用事物细节来展现时间的高手。
没有任何言语,只有一些默默变化的客观现象在提醒我们:时间流逝了,比如逐渐蓬乱的头发,消磨掉的粉笔头,残褪的指甲油,破损的钢琴,肮脏的衣服。
时间以这种方式流逝又提示了故事的走向:不再天真、危机四伏的兄妹关系,行将垮塌的脆弱的家,逐渐沦为乞丐的无可避免的结局。
这些沉默的细节犹如咒语,让所有的天真和片刻的快乐更加疼痛。
但面对这些不详的谶语,导演的镜头如此平静,将这股疼痛和唏嘘抽成不易察觉的细丝,缓缓地缠上观众的心。
孩子们在路边捡回一捧种子,那种子就是孩子们自己。
他们在无人搭理、毫无荫蔽的街头,本可早早枯萎。
但他们却出自本能地拼命生存着,无论生存的几率有多大,无论何时就会沦为泥土的一部分。
是枝裕和美化了原本更加残酷的那个真实故事。
在现实中,这个世界以丑陋和堕落的方式早早萎谢:长子终于没有摆脱邪恶的诱惑,亲手参与打死了自己的一个妹妹,并因此被送进少年劳教所。
另一个幸存的女孩因饥饿而奄奄一息,而次子只留给发现的人们一具冰凉的躯体。
但我感谢导演。
他为丑陋的现实注入了一份生命力,弱小但是倔强的生命力,他注入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生和希冀。
没有这份生命力,《无人知晓》就会变成另一部《发条橙子》,没有美,没有感动,没有希望,只有丑陋,恶心和绝望。
这是暴露丑恶的两种不同途径:一种是以被损害的美来打动人心,一种是以赤裸裸的恶来鞭挞人心。
两者没有高下,只是我更喜爱前者。
因为我不会因为想知道苍蝇难吃就真的去吃一只苍蝇。
当然有勇敢的人会这么做。
我的勇气不足。
影片的结尾最能体现导演的这个理念。
草地上逆光的剪影,发丝微微颤动,一副唯美的画面。
但美丽的画面却传达着无助的痛楚。
我没有再看到那个熟悉的孩子,眼神里闪烁坚强和早熟;如今的他,眼神里只有冰冷和和绝望,仿佛一头流浪的小兽。
他的妹妹如同街头的小花一样,被埋入了漆黑的泥土。
而他和其他的孩子呢?
歌曲已经告诉我们:漆黑的天空,漆黑的湖泊。
有一种长大叫做死去。
哪怕导演希望这小小的卑贱的生命融进滚滚的生活中去,用平淡的无穷的岁月冲淡它的苦味,提炼它的顽强,我们也知道,生活没有这么慈悲。
看了十分钟《无人知晓》,就知道是枝裕和是我爱喝的那杯茶,和小津和阿孝咕他们是一国的,虽然风格上有轻微的差异。
家庭生活,简单的人物关系,极简的对话,平平静静地把创痛剧深的故事讲出来。
本来以为会很压抑的片子,却始终有一种阴翳里的明亮调子,不时响起的淡淡明快吉他声,画面里也多是自然光,总有晴天好太阳。
松散的情节,很多漫不经心的镜头随便扫,却一点点在细微处把力量积聚起来。
但最后又不会爆发出来,而是把伤恸慢慢消解掉,恢复常态,但是蕴藏在影像里张力,观者绝对已经接收到了。
这种说故事的方式非常厉害,和我昨天抄的那段话里“川流的姿态”有异曲同工的意思。
有太多太好的细节,平滑顺畅地戳在心上,没办法一一描述,看过的人自然会懂得。
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反正我这种细节主义者很吃这一套。
电影里的孩子,先是被藏匿继而被抛弃,简直比八点档剧情还悲惨,但你看见的却是大多数时候他们坦然自得地接受着一切,出门逛一次便利店就可以快乐无比。
只是偶尔的惶恐、偶尔的思念,就算山穷水尽饥饿难耐时也保有一份尊严。
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四个孩子哭泣过,甚至最小的孩子意外死去时,哥哥只是默默地给她买了最爱吃的巧克力,“带”她去机场看飞机掠过天际。
整个片子唯一出现的眼泪,是在刚搬到新家的某天清晨,母亲在睡梦中眼角垂下的一滴泪。
被最大的阿明看到了,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原谅。
在这个奇异的家庭中,他早就承担起了父亲的角色,以一个少年的方式做了所有他能够做到的努力。
柳乐优弥把这个早熟的男孩子演得根本不像在演戏,所以他打败梁朝伟拿嘎纳影帝是应该的。
从等待到无望,孩子们最终都知道母亲不会再回来了,但还是要好好活下去,像阳台上种在泡面碗里的绿色植物一样,活下去。
前路如何,no body knows.日本文化里对于阴霾的东西似乎特别有包容性甚至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上,暴力或者变态,很多小说和电影里都有表现。
但无论怎样悲惨不堪,却还是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这又是他们的艺术作品最能够打动人的地方。
因为阴影是绝对的,任何人都无法回避都可能经历,但是使生命温暖起来的方式却有很多种,比如电影里的老大始终不肯报警求助,坚持四个人要在一起,不能分离。
靠在一起便是弱小的他们获取温暖和力量的唯一方式。
等待温暖的过程也可以是充满希望的,现实世界再冷酷,却还是会给人维持生命的梦和营养。
就像我热爱的吉本芭娜娜,她的小说里永远诉说着同一个主题:生命的过程是疗伤。
其实,有时候看电影的过程是对照,从别人的伤痛对比出我的幸运抑或映照出你的影子.
我不相信没有人知道这四个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母亲知道,她抛弃了他们,没有母亲没有经济来源的生活如何她不可能不知道;孩子的母亲的那些前男友(或许是他们的父亲)知道,但他们之前可以不负责,现在又怎么可能去负责;便利店老板知道,哥哥去店里卖东西的次数与多少,他完全可以判决出他们现在的生活;最后还将店里的过期食品给他们,更暗示了他知道孩子的情况;便利店店员更是清楚,但他无能为力; 房东也知道,但她也没有采取措施.其实这么多人知道,也许还有更多人知道,但那又怎样,没有人去管,他们只能自生自灭。
生活就是这样,自顾不暇,谁还会去负责这群被抛弃有孩子,这就是人性黑暗的一面,谁都有谁都不可否。
.
『無人知曉』...港譯《誰知赤子心》。
好一個跟紅頂白的名字。
雖說全片主要描寫和紀錄十四歲的男主角,但主體畢竟還是四個同父異母兄弟姊妹的經歷,就算側重了在心路歷程上最是矛盾最富刻劃價值的哥哥身上,也不能把整個故事就說成了是「誰知哥哥心」了吧?
仿佛柳樂弟弟拿了史上最幼齒康城影帝就戲名也得事先張揚捧出來硬銷。
牢騷說完,這個其實不重要,不過是我一點對商業的偏見。
整個戲的結構簡單,可以說是平鋪直敘,什至幾乎是一個真實的生活搜影。
邊看我就邊有這不就像極了紀錄片的感覺。
但當然這的確是一套戲劇,而最令我感覺似紀錄片的有兩點,其一是零碎而貼身的生活感,鏡頭把日常起居飲食大大小小的事都平實而幾乎不作任何渲染地表現出來。
其二,鏡頭下的人物主要都還是四個小孩,而當然他們不是什麼專業的演員,表情都偏向簡單自然沒有造作的感覺那就更像是鏡頭無意中捕捉到尋常百姓家一樣了。
以戲論戲,這不是一套好看或耐看的戲。
情節零碎,結構鬆散,段落與段落間之因果關係未見清晰突出。
一切都像蜻蜓點水,怱怱走過很多的地方或未能激起幾許共鳴的水花,但含蓄淡遠的漣漪卻可能輕輕地盪漾到觀眾心裡好一陣子也說不定。
因為比起作為一套戲劇,這更是一場人道電影。
戲劇性沒有被著力描寫,真實的、單純的幼稚心卻倒影在生活中的各個細節上;導演沒去營造哥哥失實的倔強成熟,反倒時常插入哥哥作為一個十二歲小孩應有的態度,愛玩遊戲機也愛打捧球,這看似無心插柳,卻令柳樂哥哥的性格更見立體,我敢說這一著是直接令柳樂哥哥勇奪康城影帝的主因。
電影有很多種,不是一場扣人心弦的戲劇也可以是一套好電影。
能把一段如斯悲涼的,無人知曉地生存著的被遺棄小孩的經歷拍得如此清新正面,樂觀自強,就算電影最後留白沒表明他們將何去何從,也總能令觀眾聯想到好的方面,誰說人間有情的甘甜較之賺人熱淚的苦澀就難令人心感動呢?
我說這自然真摰的描寫對活在當下的我們是更具鼓舞性的。
有溶溶日光的初秋一天。
运行李的车来了,明冲下楼。
工人走后,粉红色的行李箱动了,一个小孩的声音。
- 还不快点。
茂在粉红色的箱子,小雪在LV的箱子。
两个小孩都喊热。
妈妈跟房东说她和明两人住。
其它孩子成了秘密。
明去接京子,街上灯火通明,他一路飞快跑着。
她还是等了一段时间,坐在车站入口,单手在腿上弹琴。
- 房子大吗?
- 三间屋子,挺大的。
- 洗衣机呢?
- 在阳台。
- 阳台啊……明先上楼,见没人,轻声叫京子,她才轻轻跑上楼。
餐桌上,妈妈跟他们约法三章。
不许大声吵闹。
不许外出。
阳台也不行。
京子问,那京子洗衣服怎么办?
- 只能是洗衣服时候悄悄地出去。
孩子们都答应,房子里满是幸福的笑声。
睡觉时,京子跟妈妈说榻榻米有股树叶的香气。
-树叶的香味的确很好闻啊,因为还是新的呢,颜色都是绿的。
心情好应该能睡个好觉吧。
清晨,明一边刷牙一边看妈妈化妆。
- 回来吃晚饭吗?
- 吃晚饭?
晚饭……今天晚饭吃什么?
- 可能是咖喱饭。
- 咖喱饭?
咖喱饭我吃,帮我留一份。
拜托了。
她讲完出门。
京子醒来听说妈妈刚走,到窗前看目送妈妈上班。
只剩四个孩子的家。
茂看电视。
小雪把打包的玩具拿出来。
明收拾餐具。
京子把书摆到小书架,还有,给她心爱的给钢琴找个位置。
天色渐暗。
明外出购物,12岁的他,在超市里,一切娴熟。
回去路上,他边走边念:游戏厅,稻下屋五金店,眼镜店……另一家便利店帮小雪买了阿波罗巧克力。
厨房的料理盆漏水,明单足立着洗土豆。
切洋葱时,眨眨眼,笑着说,没关系。
小雪坐在餐桌旁,认真地吃阿波罗巧克力,盒子盖好。
- 留着慢慢吃。
孩子的笑让人怜爱。
京子帮明放洗澡水。
妈妈口中调皮的茂,很安静,坐着看明煮饭。
他只要求明不要在咖喱饭里放胡罗卜。
饭后,明和京子洗碗,茂和小雪刷牙。
然后,京子晒衣服,明学习,茂和小雪睡觉。
家里一切安然有序,条理得让人心疼。
京子看见楼下妈妈来了,急急跑去守在门后,准备帮妈妈开门。
京子总是温柔地笑,对妈妈无限依恋。
即是是守在炉边帮妈妈热晚饭也是非常幸福的事。
清晨,明看见一滴泪从妈妈的眼角流下。
他们五个人一起身就围圈做游戏,孩子们嘻嘻哈哈地笑。
只要跟妈妈一起,孩子们都很快乐。
- 我想上学。
京子在妈妈帮她梳头的时候说。
-上学?
上学可没什么好玩的。
而且,没有父亲,上学会受欺负的哦。
算了吧,上什么学啊。
阳台上晒着被子,明与妈妈趴在上面嗅着太阳的味道。
- 妈妈……现在喜欢上一个人。
- 又…… -才不是“又”呢……这次这个人啊……温柔体贴,又认真,我觉得他很为妈妈着想,所以呢,如果他真的跟妈妈定下婚约的话,大家就能住上大房间了,你也能上学了,京子也能弹钢琴。
所以,你们再稍微等一等。
这回恐怕是真的……明只是靠近被子,轻轻地嗅着。
这天晚上,妈妈还是很迟回来。
明看见她与送她回来的男人在道别。
也许就是他。
他真的能给妈妈幸福吗?
明是担心的。
妈妈每一次都遇人不淑。
妈妈带了寿司回来,把孩子们叫醒。
妈妈看着他拿出杯子泡茶,跟京子讲。
-明,最近越来越像他爸爸了,眼睛,简直一模一样,明哥哥的爸爸,是在羽田工作的,羽田,知道吗?
飞机,很多很多飞机起飞的地方。
是吧?
茂在那工作的……对了,明,还记得去看你爸爸的事吗?
- 不记得。
- 不是坐单轨电车去羽田机场的吗?
忘了?
- 嗯。
-京子的爸爸……音乐制作人,对了,我来给京子漂亮的手上,涂上指甲油吧。
妈妈呢,其实……曾经还想当个歌手,成功了一半……同京子的爸爸一起……都快出唱片了……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时候……结果黄了……妈妈,那时真的非常非常想当歌手……妈妈只给京子的左手涂了指甲油。
明,妈妈要离开些日子,京子,茂,小雪就拜托了。
妈妈一早离开,留下钱和便条给明。
早晨,京子在阳台的玻璃门前踮着脚尖,等着楼下的邻居离开再到阳台洗衣服。
明跟她说,妈妈会有一段时间不在。
妈妈离开,留下京子指甲上一手鲜红的落寞。
明在购物回来的路上依旧念念有词。
-房租,电费,电话费,燃气费,还有……餐巾纸……到便利店看漫画,有小孩把玩具放到他的袋子里,被误会偷窃,幸好有店员知道真像,因祸得福,他得到一袋热馒头。
京子手上的颜色,只剩小指上斑驳的一小处。
妈妈没有回来。
明把每天的购物小票都整齐粘贴,合计金额。
9824元,小雪跟着明重复念着。
稚气的声音,她并没有概念。
明却烦恼得睡不着。
明找妈妈以前的男友借钱。
第一个,开始当他透明。
然后冷淡地问你妈妈好吗?
你多大了?
小雪呢?
像我吗?
借钱的事不了了之。
第二个竟然在饮料的时候向明借10元,还好,给了明一点钱,并且澄清小雪不是他的孩子。
超市购物,花674元,钱包里还剩650元,最初钱包里放进多少钱?
12岁的小孩要照顾3个小孩,料理三餐,为开支烦恼。
茂一个人玩橡皮泥,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一小块掉到阳台,调皮的小孩还是很听话。
他没有出阳台,趴下身子,拿着拖鞋还是够不着。
这时妈妈回来了,带来了礼物。
小雪和茂手舞足蹈,明和京子却有点难过。
京子一个失手,妈妈的指甲油落地。
妈妈边擦地板边责怪的时候,京子问,妈妈,你到底是去哪里了?
- 不是说工作吗?
- 要一个月?
-去了一趟大阪,路远嘛。
真讨厌,不要乱碰妈妈的东西哦。
妈妈要又走了。
说圣诞节会回来。
清晨,明帮她提行李,她和她上次提起的男人一起,他清楚。
两人去吃早餐,明很沉默。
- 我什么时候才能上学?
-整天学校、学校的,不去不也挺好的嘛。
没上过学却很有出息的人也很多啊。
- 谁?
- 我虽然不知道,但肯定有很多。
- 妈妈总是很自私。
-你这是什么意思?
说我自私?
到底谁最自私啊?
你爸爸才是最自私的,一声不吭说走就走了。
什么嘛?
我就不能得到幸福吗?
临别妈妈说钱很快会寄过来,圣诞节会回来。
为了幸福,她走了。
孩子们乖巧地过着没有妈妈的日子。
京子常常无言地谈着红色迷你钢琴,抚摸着木地板上指甲油的残留痕迹。
那是妈妈的痕迹。
圣诞节来了,妈妈没有回来。
明为了买到最低价的蛋糕,在寒冷的夜里站了很久。
回家的路上遇见纱希,她把自己手袋里的东西一件件扔掉。
见明在看她,匆匆离开。
明每天购物做饭洗碗,没有朋友,坐在公园看别人玩耍,看缓缓河流。
打电话到妈妈工作的地方,她上个月已经辞职了。
新年,妈妈还是没有回来,明拜托便利店的店员帮他写利是封,跟弟弟妹妹说是从妈妈那里拿到了压岁钱。
灰色的下雨天。
小雪生日。
小雪:讨厌,我要去车站接妈妈。
京子:今天也不会回来了。
小雪:一定会回来的。
明:下周就会回来了。
茂:真的下周会回来吗?
明:会回来的。
茂:你怎么知道的。
明:我什么都知道。
晚上明悄悄带她外出。
遇上房东,明说是亲戚的孩子。
小雪穿着心爱的红色拖鞋,走起来吱吱响。
一路四处张望,所见一一念出来,带着新奇心情。
他们去车站。
小雪相信妈妈会回来的。
回去的路上有电车开过,小雪没见过。
明承诺要带她坐上单轨电车去看飞机。
京子发现利是封上的字迹和以往不同。
茂趁大家不注意,跑到阳台玩。
明结识了两个不良少年,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
一起踩单车,玩电玩,一起到便利店偷窃,但明怎么也没有这种勇气。
开学的时候他们的不良友谊便结束了。
对朋友及读书的渴望,明常常在学校附近徘徊。
明再遇纱希,正逢一群同学欺负她。
家已经凌乱破旧。
茂还是很快乐,嘻嘻笑着自己和自己玩纸牌,一个人玩电玩/玩具,看卡通片。
小雪玩着布料公仔。
她自己就像一只布娃娃。
京子每天忧伤静坐。
明在外游荡的时间越来越长。
在学校外面,在公园,玩被人遗弃的红色橡皮球,玩一只蚂蚁,用两根树枝。
钱用完了,他想到便利店打工,但年纪太小。
联系一下警察或福利委员会不是更好吗?
熟识的店员建议他。
明直摇头,那样的话就不能4个人在一起生活了。
京子拿出了准备钢琴的储蓄。
她说不买了。
明决定带弟弟妹妹到外面去。
把他们的鞋子一双双拿出来,被藏着的孩子,一排站着,都是期待的笑容。
明也笑了。
这个决定很不错啊。
樱花开得正好,树下孩子们一路跑得飞快。
他们去便利店购物,然后去公园玩。
路旁的野花,孩子们感叹,谁扔在这里啊,好可怜。
他们采了种子又捡了泥块。
回到家,速食面的杯上各自己写上名字,种上花。
家里被停水停电,孩子们只能到附近的公园用厕所,洗衣服,装水回家喝。
重遇纱希,茂问她,在做什么,不上学吗,我也不上学。
纱希有一张清淡的脸,总是漠然,像是铅笔勾出来的几跟线条。
- 知道这里有个蝉窝吗?
- 不知道。
她终于笑了。
她跟他们一起玩,一起回家。
家里的杂乱让她进门的时候停了一下,没走几步便踩到小雪的蜡笔。
小雪帮纱希画像,她的蜡笔只剩一点点。
京子的琴也只剩几个键可以发出声音。
阳台的植物越来越多。
夏天来了。
明在等便利店过期食品。
茂在等明,提着要装水的空饮料瓶,一个塑料扣在头顶。
在他对面,几个小孩在吃雪条,问他,不热吗?
茂回答心静自然凉。
房东要房租来了。
京子说妈妈去大阪工作。
纱希见明很烦恼,陪中年男人唱K赚钱然后给明,明不要,拍掉她手里的钱,转身跑掉。
清早起身,明发现茂嚼着纸,于是买了两碗面回来。
却不见茂。
茂也出去,他在每台自动贩卖机寻找别人遗失的钱。
闷热夏天大概如同明的内心。
茂帮阳台的植物浇水,忙碌着,无忧无虑。
小雪一直问着纱希还会不会来玩。
明烦躁地嚷嚷,茂用光了水,纱希不会再来了。
他把妈妈的衣服从衣柜里拿出来。
京子听到声音,问,在做什么。
- 拿去卖,这东西留着也没有用。
京子不肯,把衣服连同自己关进衣柜。
明在外面说,她不会回来了。
京子不答,把露在外面的衣服一角咻一声拖进去。
明看了茂一眼,又看了小雪一眼。
气气地从家里出去。
他又去学校,坐在铁丝网外面,看学生练棒球。
他被叫去代替一个去补习缺席的学生。
作为第一次,他打得不错。
他非常投入,暂时忘了家庭的重负。
本是他这年龄的正常活动,对他来说却是奢望。
同一时间,小雪站在阳台玻璃门口的凳子上,还踮起脚,她在等明。
等到明打完球跑回家,小雪已经从凳子上摔下来,起不来了。
明打电话给妈妈,在她来接电话之前钱已经用光了。
无可奈何,他去了便利店,没有钱,只能偷了。
连手背也在淌汗,拳头紧握,他痛苦地挣扎。
他偷了止血贴和退热贴。
明坐了一夜,天亮的时候他轻碰了一下小雪的手。
太大的刺激,反而镇静。
他没有声响,轻轻地摸着自己那只碰过小雪的手。
街上人来人往,明耳边响着:超级本垒打,让那天国的爷爷,奶奶……大吃一惊,超级本垒打……他是很自责的。
明找纱希借钱,他想带小雪去看飞机。
纱希和明一起买了19盒小雪最喜欢的阿波罗巧克力。
便利店的老板说,买这么多是要去旅游吧?
很开心呢。
回到家里,明看到妈妈寄来的钱,及一张便条:明,好好照顾大家,妈妈可是很信任你哦。
和小雪过完最后一天,天黑的时候,点着蜡烛,把她放进来时躲藏的LV箱子,不行,她长高了,改用茂的粉红色箱子。
京子把小雪常常带在身边的公仔放进去,明帮她穿上红色的拖鞋。
一屋子肃静。
明缓缓合上箱子,扣好。
纱希,明,京子,茂,围着小雪。
纱希与明把箱子搬下楼,京子和茂在阳台目送。
真的要和小雪永别了。
京子拉住茂的手。
夜里空空的单轨电车,明反复抚摸着箱子一角。
在看得见飞机的草地上,装着小雪的箱子在中间,明和纱希坐在两边。
一架架夜机飞过。
他们把小雪葬了。
洒上土,明的手不停擅抖。
他跟纱希说,今天早上当我摸着小雪的时候,那冰冷的感觉让我很害怕。
不知为什么就是很……就是很……纱希轻轻地握住他擅抖的手。
他们离开的时候,天蒙蒙亮。
还是四个人。
小雪离开,但纱希来了。
照旧是吃便利店的过期食品,在公园洗衣汲水。
等红灯的时候,有飞机飞过,明仰望。
也许他在想小雪。
忘了过马路。
茂扯了扯他的衣袖。
茂又到自动贩卖机和公用电话找硬币,这次他找到了。
上海国际电影节中,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放票不到三十秒便被抢购一空。
作为当今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日本导演之一,又逢今年戛纳影展金棕榈大奖的加冕,是枝裕和与其《小偷家族》在国内的首映已经引发了观影热潮。
是枝裕和从拍摄电视纪录片起步,2004年携《无人知晓》首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至今,是枝裕和七征戛纳终于获得了辉煌战果。
事实上,在一些观众看来,是枝裕和的最新作可以说是其导演轨迹的总结和回顾,因其人物关系,也不少被拿来跟《无人知晓》和《如父如子》做对比,或者被拿来借由作品序列构筑一个有关家庭的“是枝宇宙”。
它们有着相似的底色和质地。
因此,对于未能到沪观看《小偷家族》的读者而言,回顾《无人知晓》不失为一场“云朝圣”。
《无人知晓》的最大宣传点之一,就是戛纳影展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十四岁的(影片中扮演的福岛明为十二岁)柳乐优弥有着一双恰似手术刀的吊梢眼,明亮、精确而又坚毅。
是枝裕和本人也曾公开表示,柳乐优弥的眼神是他在试镜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观众大概都不会忘记当他在便利店被质问偷窃时的眼神,切割着观众的心。
同样让人心如刀割的,还有被制作成了海报的侧面特写。
观看福岛明和弟弟妹妹的生存,令人心碎。
影片一开始,躲藏在行李箱中儿童便已足够震撼——租房、搬家,却如同偷渡。
然而令人更加悲痛的就在于,影片在暖色灯光的镜头下,用大量的近景巨细靡遗地展示他们的生活细节:煮咖喱、晒棉被、洗衣服,转而又用这些细节告诉观众,那个不负责任的母亲扔下了这一群孩子离去,:剥落的指甲油、长长的头发、裹上的围巾,以及不曾换过的八分裤和运动鞋。
时间不由分说地在流逝,生活的负担迅速加剧,秋冬纷至沓来。
从初秋到次年的盛夏,福岛明没有换过裤子。
毫无疑问,这暗示的是他们窘迫的处境。
福岛明对窘境的处理大致上有三种:向父亲们索取、自己解决,以及逃避。
第一种办法来自于母亲的教导与指示,钱不够用时就去找他们要。
这一办法充分暴露了这位母亲的生活作风,更暴露了父亲们的无能与淡薄。
第二种办法的集中体现是新年时,委托便利店熟悉的员工假装母亲手书,给每个人包压岁钱。
它是影片最深情/煽情的设计之一,自然也使得福岛明的形象光辉了起来。
第三种办法主要指明结交损友,那时的他内心绝望又孤独,孤立无援又无计可施。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偷窃乃至犯罪已经顺理成章了吧?
然而最让人感慨的,还在于福岛明在整个生存困境面前展现出的坚持。
从头到尾,他没有做过任何一件失足行为——这倒是与《小偷家族》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照。
他忍受损友的讥讽,没有下手偷便利店的商品;他甚至拒绝了少女纱希的救济,只因这是“准援交”(陪唱)之所得。
甚至直到最后,他为了履行与幺妹的承诺,带着她意外殒命的尸体前往机场,将她埋葬在看得见飞机的草地上。
残酷的朝阳衔接着这个悲壮的夜晚,画面旋即又被燠热的盛夏光景接管,孩子们继续在东京里流亡。
这一趟朝圣,便是这样观看一群儿童受苦。
得益于是枝裕和在本片中有意的纪录片手法,这种哀愁感显得波澜不惊,却又暗潮汹涌。
颇有深意的是,在豆瓣上,《无人知晓》最为“有用”的影评之一,是一篇简短的对本片故事原型的转述。
其高票数或许来源于真相的巨大冲击:原型事件中,妹妹的死亡竟然是因为她由于饥饿,偷吃了长子及其损友的泡面,因而被殴打致死。
因无法掩盖尸臭,少年们将尸体装入行李箱带到山上掩埋,之后由于邻居察觉异样报案而曝光。
就在观众还在为福岛明在困境中的善良与坚定而心碎时,真相却是如此不堪。
因此,是枝裕和的改编就更加意味深长。
当然,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原型做为轰动一时的社会头条,日本本国观众不可能不了解事情真相。
因此,可以说日本观众与海外观众所受的冲击方向并不相同:前者是由社会事件进入电影,后者是由电影回返社会事件。
在这个意义上,比起追问“日本社会怎么了”,更有效的或许是“是枝裕和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动”,这也是借由《无人知晓》重新进入是枝裕和“宇宙”的重要入口。
是枝裕和曾说:“纪录片和电影之间的界限是人为的,我要用影片去打破它。
”是枝裕和拍了八年的电视纪录片,在他看来,纪录片和电影并不存在那种泾渭分明的界限。
如果说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忠实”重现,那么电影则可以说是对现实生活的诗化再现。
二者的区别或许仅仅在于视角与修辞。
正如戴锦华在点评是枝裕和时说,是枝的“弱道”“不是电影美学,而是一种哲学姿态。
它并不体现在镜头、风格、造型上,而是叙事态度和对人物的呈现方式上。
是枝的人物从来不是戏剧性、迸发式的、抗争式的,只是承受。
表现出的是面对琐屑的痛苦和无助,面对生命虽无力却依然柔韧的感觉。
”是枝裕和所尝试的打破界限,便是一种自我的疏通,一种“去戏剧化”,事件让位于情感。
它审视的是人的生活姿态,日常的、流动的、充满仪式感的细节,而非决定性的事件本身。
这也是是枝裕和对自己的电影作为表意实践的承认。
《无人知晓》的呈现手法及其改动缘由或许就在于此——与其说他意欲控诉,不如说他是在传授把痛苦化作歌声的咒语。
是枝对“私家族”的热衷众所周知,例如《小偷家族》关注的问题便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是如何生活的”、“家之为家的原因是什么”。
不过,“家族的‘形式’”并非他的焦点,是枝裕和的电影呈现的远非家庭伦理;或者借用论者的词汇——是枝裕和所记录的是“创伤[后]的共同体”如何共同承担生活的苦乐。
然而这恰恰也是是枝裕和的危险之处。
他的哲学更多的在于承受,甚至是逆来顺受,这在“是枝宇宙”中俯拾即是。
“他始终都是以极端内敛,寻求和解的态度。
”这大概也解释了在“丧文化”越发声势浩大的今天,是枝裕和为何受到盛大的拥戴。
我很好奇明(Akira)那手术刀般的目光到今天是否还那般锐利、明亮。
--原文发表于《虹膜》微信公众号20180629
看完整个片子的感觉:平静的压抑又阳光满溢的绝望个人觉得最妙的应该是枝裕和【细节处理】开始看电影就会注意到有很多特写而每一个细节的镜头都不是多余的这部片的演员台词应该算是很少的所以用一系列细节镜头来表达感情【细节一:粉色箱子】一开始出现的粉红色旅行箱阿明的手一直在箱子上摩挲抬上楼的时候不小心磕碰到打开箱子前又一直用手擦拭将小雪的身体装回到箱子里带着箱子搭乘火车去看飞机最后埋在飞机场旁的草地中【细节二:鞋】阿明刚搬家的崭新三叶草运动鞋小雪出门时小了一大截的旧鞋子阿明在校门口污迹斑斑的运动鞋朋友在解释自己大一号的新鞋子拿鞋子终于决定让弟弟妹妹出门【细节三:阿波罗巧克力】小雪最喜欢吃的巧克力阿明跑了整一条街买到舍不得吃完攒了快一年最后给小雪买了十九盒【细节四:头发】妈妈在家时会定期给孩子理发离家后孩子们的头发越来越长阿明跑到公园用自来水洗头发【细节五:指甲油】妈妈给小雪涂的红色指甲油第一次离家后被小雪抠掉了返家后她自己涂却打翻在地轻轻的点在手指节上摸开来地板上无法擦干净的指甲油【细节六:蜡笔】小雪喜欢用蜡笔乱涂乱画开始她有一盒全新的蜡笔画了满墙画最喜欢画妈妈纱希被豆粒大的蜡笔硌了小雪给纱希画了一幅人像【细节七:花】四个孩子在公园捡花种子泡面杯写上每人名字种下花儿从种种子到长满阳台小雪生病后她的花枯萎了【细节八:钢琴】京子整个梦想的寄托小心翼翼的摆放整齐平时消遣的唯一玩物【细节九:钱】妈妈第一次离家留下一万元阿明每日记账当作算数练习新年假装是妈妈寄来的红包京子攒钱买钢琴却全部交出最后手心里只剩下三枚硬币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平静的甚至是纪实的表现出来没有煽情的 克制着 压抑着用大面积的阳光 轻快的背景音乐细细的讲完了这个故事但是在这波澜不惊的表面下一点点浮现的恐惧被大口吞下的无奈隐藏着深沉的绝望我们在镜头外看着里面同四个如此小的孩子忍受着 活着无人知晓的活着忍受着 活着
从《幻之光》,到《下一站天国》, 到《距离》, 再到《谁知赤子心》, 是枝裕和好像一株不需要栽培就可以自行生长的植物, 他的心灵学完全是一种空气状的存在, 你看不见但它存在的那么坚实,他的片子往往都很长, 又完全是散漫的无情节生态, 却无法让我厌烦, 你觉得每秒都要进行的呼吸很烦吗,你觉得呼吸也需要写个剧本吗?
他的镜头超越了拍摄学方法论, 超越了生活的乏味, 超越了文本的虚妄, 超越了观众的无知, 超越了票房的可笑, 超越了古山禅寺的钟声, 超越了演员的生息不止, 成为一种自在之物, 成为无名无识, 成为微尘后的粒子, 成为水源干涸但仍生存着的沙漠, 成为夜晚被惊觉的梦境, 成为呼吸来不及喊出的最后那个字
能將本來殘酷沈重的事這樣溫暖地講述出來,很是枝裕和。父母的缺席,來時無人知曉,去時無人知曉。又一部給人生存下去的勇氣的作品。男主的眼神太印象深刻。0211 CGV명동 씨네라이브러리 with요정
不怎么样,看了“何以为家”的评论过来的,失望。比何以为家差远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太难看了!!!!怎么日本电影都是这个调调比小偷家族还难看,他娘的一看一个导演,吐了,究竟是受了什么罪豆瓣top250都是这种无病呻吟的调调
豆瓣对这种文艺类型的电影有时候过于友好,评分高得不可思议。
一星给片尾曲。被母亲洗脑的结果,你们不能出去哦,不能暴露哦……
目前还没有看其他人的解说和解读,只是看完电影,其实不太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只能在比较碎的片段里面,解读到一些碎片的表达,是想要反映日本社会底层的问题吗?有些细节还是会让人觉得悬浮,看不下去无病呻吟的感觉,可能要看了更多的背景补充,才能理解导演想说什么吧,但是这样对只看了电影的人来说,有点太不友好了
因为何以为家知道的这部电影,但是实话实话,还是何以为家比较出彩,这部电影过于文艺,文艺的没有高潮,一路流水账似的下来了,看完后也没有多大的触动,小雪就那样突然的死了。去搜了一下真实事件,才发现现实更残酷,这部电影改动很大。另外,交友要谨慎。
忧伤的故事,把悲惨的儿童世界描写的很诗意话,总觉得他们不如好好地大哭一场释放不属于他们的压力。
社会问题变成温情的电影,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我是真的因为案件才知道这部电影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改编。
你不知道她为什么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这部很好的把握了'渐进残酷'的步调,在四个孩子无所事事的生活中慢慢注入绝望的气息。在观众看来难以容忍之事,片中主角也都非常克制,凸显人性中令人敬佩的一面。放在孩子身上,尤为残酷。片名Nobody Knows其实应该是Nobody Cares,当他们被每个人拒绝的时候,走向结局是早晚的事。
西巢鸭弃婴事件改编,比电影更残酷的是现实。时年十四的柳乐优弥凭此片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戛纳影帝。断水停电肮脏但朝阳的部屋成为异次元世界,四个同母异父的孩子如何自我生存下去,足不出户被装在箱子运进运出竟已是短暂的一生。被酒醉的母亲涂上的指甲油颜色褪尽她还没有回来,再也没有回来。
看过越多是枝裕和的电影我就越喜欢《步履不停》无论是《小偷家族》还是《海街日记》,甚至本片都不是常规家庭的故事,因此我总是无法代入这样的故事。悲剧也好,喜剧也罢,这样过分异常的家庭距离我实在太遥远。所以要我说福岛明这个角色是最不懂事的,因为如果不是钱快用完了,他也不会明白没钱的日子有多难受,他变成了家长,完全是因为事到临头不得不做罢了。妈妈做的做错误决定就是留下了这笔钱,这导致孩子们无法立刻意识到没钱会怎么样,他们有太多的时间做过度,而这种过度反而会消解他们的危机感。对话与镜头的错位拍摄太多,我不喜欢,总觉得作为观众没有被尊重,就像是导演用那些空镜头敷衍了事一般。
她是被从皮箱带来的,也是从皮箱走掉的,这一切都没有人知道。
日本善于关注边缘群体,只有边缘人士才能有心灵的契合。有着《小偷家族》的形式,内核是《何以为家》,没能力养,就不要生。对于时间的流逝记录得非常好,果然最完美的方法就是最笨的方法——真的将时间记录下来:那渐渐凌乱的屋子、蜡笔、磨破的T恤……本以为时间就会这么一直流逝下去,没想到生命如此脆弱,而且是向最乖最小最可爱的小雪下了手,从箱子里来,从箱子里去。
看完特别心塞。所以虽然拍得很生动很细腻,但是不太推荐大家看,因为太虐了。几年前国内也出过类似的社会新闻,几个留守儿童一起自杀了。无法负责教养的人为什么要生下小孩?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呢?
两个多小时一直是非常压抑,却找不到释放情绪的出口——就像里面的孩子一样,从黑暗到黎明的机场,生死的告别也未有一滴眼泪。(当然那首歌的歌词太残酷了)无人知晓,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属于每个人的最平常的生活也是他们不敢奢望的宝物。细节好美啊,是枝裕和真是。。。唉。。。
感觉导演极力想避免卖眼泪,所以刻意让情节喜一半忧一半地穿插,妹妹的死也处理得极为克制。但其实这样没用,题材在这儿摆着呢,这种看似客观的处理方式反而显得刻意
不真实,老大年龄那么小怎么可能这么懂事?看了影评才知道事实果然和我想的一样。不知道南京那两个饿死的小孩还有没有人记得
大悲无声。压了好久不敢看,终于看完了。绝对不会看第二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