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可逃的时代悲歌——《落红》
今天聊聊越南电影《落红》。
片名Vo Ba / The Third Wife (2018),别名三太太/小三妻(港)/ 第三夫人与发饰。
越南是我们的邻国,但我们对越南的了解并不多。
提到越南,大家想到的除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剩下估计就是越南逃跑新娘了吧。
正好这儿有一部越南电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下邻国。
这部《落红》通过女性视角看待越南社会,让我们看到当地人的生活状况,影片也荣获第4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落红》将时间设定在十九世纪末,讲述在越南乡村一个地主家中发生的一段故事。
年仅十四岁的小云刚刚成人,便被父母嫁给进地主家。
在这里,她满满地察觉到了自身命运的不幸,性别意识逐渐萌芽。
究竟是反抗还是屈从,人生的幸福和希望又会在哪里,年幼的小云何去何从,一切都留给观众们无尽的思考。
《落红》全片波澜不惊,像极了含蓄的东方人。
但细细品来,我们都可以读出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涌动。
旧社会不同阶级自然生活状况天差地别,即便是同处地主阶级的人们,也会因为种种原因生活在抑郁之中。
作为关注旧社会女性的同类型影片,《落红》很容易让人想起老谋子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按照《落红》导演阮芳英的说法,影片是根据她曾祖母的真实故事改编。
在《落红》中没有妻妾争宠的过程,三房太太都能够比较和谐地相处,大家并没有将心思花在勾心斗角方面,更多地是操持家庭,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小云嫁入地主家后,才第一次见到大她十多岁的丈夫。
年幼不更事的小云对一切都显得十分好奇,她只会按照别人教的去做,并不知道自己未来。
好在小云十分敏感,对身边发生的事物能够很快地接受。
大太太因为生了儿子,母以子贵,在家中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二太太则连生了女儿,在家里没有什么话语权。
这些细节从家里老爷和佣人的态度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于是小云也暗自下定决定,自己一定要生一个儿子。
女性的诉求在这里永远得不到重视,女性被严重物化。
在这里,女性不过是一台行走的生育机器罢了。
老爷对小云的态度也是当做玩物一般,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谈不上什么人格尊重。
小云的落红是她能够进入主家的通行证,只有验证合格了才有资格在这里生活下去。
14岁进门、15岁生养的小云也不过可以传宗接代的一房太太而已。
地主老爷对女儿想买新衣服的诉求充耳不闻,心里正想着给适龄待婚的儿子买匹马。
女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成人后,就要嫁给别人家里做太太或者小妾了,花在女儿身上的钱永远只是亏本买卖,花在儿子身上的钱还在自家家里。
除了生理被严重压抑外,心理也同样遭受压制。
女性在这里除了帮忙做做农活,平时也没有什么活动,精神生活几乎为零,追求爱情更是听都没听说过的事情。
如同《雷雨》一般,小云撞见了大太太儿子和二太太的野外苟合,她没有选择告发他们,而是在试图理解两人的行为。
家中长工和女仆发生关系,女仆未婚先孕,成了家族丑闻,于是女仆被剃度送入寺庙,长工因为还可以当做劳力,便被主家鞭挞。
男性女性在这里永远无法快乐开心地生活。
女性长大成人后就一定会被送出去嫁人,嫁给从未谋面的男人,嫁得远话再也见不到家人。
男性长大成人后就成了新的传宗接代工具,娶到一个从未见过的女人,再努力生一个儿子继承家业。
不甘心的小云不愿意自己和自己的女儿这样活下去,于是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
无声的抗争看似平静实则很惨烈,但凡能够看到生活希望的人都不会选择这样的抗争方式。
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自行发掘。
这是小云的不幸,也是婴儿的不幸,更是时代悲哀的缩影。
任何怀念旧社会的人都是以为自己活在统治阶级,并没有想过自己是社会底层的情况。
想要避免这些悲剧,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有可能。
时代悲歌,无处可逃。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在影片中,刻画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姨太太形象。
大姨太从不肯打破规则,小莲与小云关系最好,她愿意在小云身体不适时照顾她,却被大姨太说了一通。
因为在她的认知里,有些事只能是下人去干的。
而姨太们,彼此之下也有自己的界限。
她已经看破了人事,清楚地知道 身为女人,在大院里不会有什么地位,除非能给老爷生一个儿子。
好在,她有了大少爷。
二姨太是一个敢于追求自由的人,她不顾身边女仆的眼光,毅然选择了与大少爷在一起。
然而,在大少爷结婚的前夜,她也抛弃了大少爷。
因为,这种爱情本就是一个不可能的存在。
两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都不可能得到认同。
同时,她与主角之间产生的情愫,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
毕竟,要她先后爱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也太魔幻了。
当然, 也正是因为她这种多变的感情,也证明了,她看似活明白了,其实根本就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主角小云,在刚嫁入大院时,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小姑娘,毕竟才14岁。
在与能够做她爷爷的老爷同房的时候,她的世界观崩塌了。
她不明白其他两个姨太是如何接受如此高龄的老爷的,她们却说,习惯就好。
对于她腹中的孩子,原本她一直向佛祖祈祷,一定要生下一个儿子,要想在院子里抬得起头,生不出儿子的女人肯定是不行的。
可惜造化弄人,她生了一个女儿。
看到女孩因为被大少爷拒绝,无处可去后只得自杀,她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等待着她的自然也只会有悲惨的命运。
至于得知大少爷秘密的老妇,她也曾经有过自己心爱的男人。
可惜面对现实,这些誓言都不重要了。
影片很隐晦地还塑造了一个角色,那就是小闲。
小闲在看到大人无情地杀死年老的母牛时,愤怒地朝着她们大喊,甚至还拒不认错。
之后,她祈祷自己能够变成男人,并且在影片的最后,剪下了自己的一头长发。
尽管现实是非常残酷的,但她好在愿意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而努力。
而她,将会是故事结束后,整个大院里的反抗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很多影片并不会将女性作为主要的视角,她们往往扮演的角色是被保护,被拯救的对象。
影片却大胆地选择了这样的一个角度,并且将故事顺利地讲完了。
我是一名b站up主,专门做影视解说,写影片也是想来豆瓣,让大家看看我的观点是否合理。
这段影评是我的视频文案。
如果对我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哔哩哔哩搜 吉法师。
🎬看了这部越南电影,只觉得震撼、震撼、还是震撼。
男权社会下女人的悲哀与不幸,可怕却真实。
•💧大太太生了男孩,在家里有地位,可以帮忙打理家业;二太太生了两个女儿,不仅没地位,更算不上是太太;三个太太之间相处得还是比较融洽的,没有明争暗斗、相互陷害之类的,大概是因为她们都深知身为女人的不易,都知道自己不过是悲惨时代下的牺牲品罢了;如果非说有什么想争的话,那就是都想生出男孩。
•💧这所深宅大院,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丑恶?
男人不把他的太太们当人看,对他来说,小云只是个泄Y和生育的工具;二太太与大太太的儿子私T;小云对二太太产生了不一样的百合情感;大太太的儿子阿山因为爱着二太太而不喜欢妻子,想把妻子休了,但妻子的父亲却觉得女儿让家族蒙羞,不让她回家,蕞终女儿自杀。
•💧小云当初意识到只有生下男孩才能得到尊重与地位,然而美梦被打碎,最后生下的是个女孩,她明白,身边这些女人的结局就是将来女儿人生的写照,所以她狠心将颠茄花喂给了孩子(此花有毒)。
•💧二夫人的二女儿跟姐姐说,我长大后会变成男人,娶很多妻妾,我向佛陀祈!
祷了,一定会成真的。
看到这里,真是满心的悲哀,女儿家从小不被重视,该是经受了多少委屈和偏见,该是有多不被待见,才会有这种想法。
但她坚毅的眼神却有了不同于这些人和这个时代的色彩,我想,终于有人学会了抗争,她们是多么难能可贵。
为什么这么好的电影会有一星两星的评价…画面太美了,美中带着逼仄的压抑,让我想到了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
三太太和青木瓜之味相同的都是最后看到了希望。
刚开始看时候在想,越南女性真悲惨,后来百度了解到是十九世纪末的越南农村故事,突然想到那时候中国还是清朝末期,我国百姓尤其女性的生活还不如越南…是那个时代,亚洲女性真悲惨…阿闲想做男孩子,最后剪掉了头发,心向远方,目光坚定,又让人在逼仄的压抑中看到希望。
很多人将这部影片和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相比较,有相同有不同。
封建社会下的包办婚姻,一夫多妻制的男权社会,女性命运的悲哀。
但这个电影更完整的展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一些女性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太太”在嫁进来时,懵懂无知,在教导下懂得我要生个男孩,这样才能在家有些许话语权。
可是在逐渐的相处过程中窥探到了二太太和大太太的儿子之间的不伦之恋。
接着大太太的儿子要结婚了,娶了另一个不认识的女人,因为大太太儿子的排斥导致这个无辜少女最后绝望的上吊自杀。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女性的无奈,没有欲望没有尊严没有自由更没有话语权。
最后三太太的孩子生了,生出了一个女儿,电影的最后她抱着孩子来到河边,手里拿着剧毒的草,到底有没有喂给孩子不得而知。
三太太从嫁进高门到怀孕生子,完成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
但只是觉醒,她到底有没有对此做出反抗呢?
不得而知。
另一个女性角色是二太太的二女儿。
和姐姐谈话说我长到要成为一个男人,要妻妾成群。
最后在河边毅然剪短自己的长发,大太太要喂小牛吃毒草让她安乐死,二女儿执意阻拦,跪在地上不起。
都体现出这个小女孩和她姐姐的不同之处,是更具有反抗精神的。
代表女性从觉醒到行动的转变。
虽然整部影片表达的是相对沉重的话题,但是看完之后并没有让人很压抑。
三个太太之间没有所谓的宫斗,反而展现了很多温情。
荷因为生了儿子,在家有话语权,很有威严但也不失亲切。
二太太春更是对她体贴温柔。
觉得怪异的是三太太对二太太春产生的恋情,觉得有些突兀。
三太太在这部电影中很多时候充当的都是旁观者,静静的站在那里看这个大家族中这些事情的发生,不干涉,不阻拦。
除此之外,影片还拍摄了很多具象征义的画面,鸡被人拿着刀割断脖子,溪水中漂泊的野花,蚕的各种形态以及蚕丝的制作。
湖水,牛,蝴蝶。
同时,影片还借助蝴蝶、牛、毛毛虫、湖水等丰富的意象,来对应女性的生命价值、情感欲望、身心苦痛和对自由的向往,对女性细腻敏感的内心做到了深入而准确的影像化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但导演阮芳英并没有停留在表现女性的苦难本身,她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将镜头同时对准了活在父权阴影下的男性悲剧。
比如,前面提到的少爷与二太太的情感。
一方面,少爷无法抑制对二太太的爱;另一方面,他又无力对父权进行革命式的反抗,最终自己痛不欲生不说,还害死了一个无辜的少女。
再比如片中的另外一个小插曲,有两个仆人偷情被发现,女人怀了孕,被送去佛寺,男人则遭到狠毒鞭打。
所以即便是男性,在一手遮天的父权之下,只要你不是“一家之长”这样的权力拥有者,那么就同样是被压迫与摧残的对象。
三太太封建思想毒杀的女孩子19世纪末,越南的重男轻女思想或许比封建中国还要严重。
影片通过一个普通地主的三太太的角度去看世界。
其实在哪个时代,足不出户的女子从出嫁才开始认识世界,虽然她已经14岁了,但就像个刚出生的孩子,对一切都感到新奇。
美其名曰三太太,其实除了享受称呼上的尊敬以外,其他日常杂事也需要亲力亲为,并不像中国的大家闺秀,凡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被人伺候。
在婚礼时的惊鸿一瞥,让三太太对这个“二姐姐”春心萌动,自己却并不理解这种感情,懵懵懂懂,只是觉得她好看,不由自主的处处去留心她的一举一动。
不仅没有作为同一个男人的女人的勾心斗角,反而不由自主地喜爱和想靠近她。
在洞房之夜,只感到疼痛的女孩子,其实根本不知情为何物,更不懂两个姐姐觉得这是一种享受,而不应该是受罪。
怀孕之后,一边承受着这种必须完成的使命所带来的难受,一边才开始慢慢观察这个家庭,而这里相当于她的整个“世界”。
了解了所有人都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不去怀疑它的对错,只一心盼望着自己也能生个男孩。
在偷看到二姐姐和小少爷偷情时,想的不是这件事的对错和多么惊世骇俗,而只是觉得他们很享受其中,自己对情欲的好奇和渴望。
当她终于靠近了让自己有情欲的二姐姐时,被拒绝留下的心酸泪水,根本就不明白男女有别,为什么她这样是错的,而只是伤心二姐姐不喜欢自己而已。
喜欢,像女儿一样喜欢,这并不是她要的,她不懂爱,还是二姐姐以为她不懂而已,其实她对二姐姐的暗恋已经由来已久。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看到别人家的女孩子和自己一般大的时候,嫁进这家门,被退婚后,无奈上吊自杀后,自己却生了个女儿。
想到女儿将来长大也可能因此自杀,或者和自己一样卑微的活着,就生了毒死女儿让她早早解脱的想法。
开放式的结局,并没说她是不是毒死了自己的女儿,或者自己也一起死了,只是这样的想法都已经很可怕了,其实,是这些封建思想毒害了一个个三太太这样的,14岁的,鲜花一样年纪的女孩子。
这种题材感觉已经很多年没看到过了,20多年前倒是盛行一时,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现在已经鲜有华人导演拍摄这类东方女性刻板印象的故事。
看到出自一位越南女导演之手,真的让我感到意外。
依然是女性对抗传统男权封建思想与制度的叙事,依旧沿袭着女性间勾心斗角的烂俗套路,从美术设计到女主角的命运安排,都参照吸取了不少当年张艺谋作品的精髓,但效果却是新意欠奉,除了突如其来的女同百合情节。
这部意图彰显作者风格的处女作有不少出彩的画面设计和空镜头展示,对女性觉悟的刻画显然有别于男性导演的粗放,然而,在阴柔唯美的人物与情节之外,始终难以摆脱西方视角里对东方女性的猎奇眼光。
剧情很平淡,封建旧社会里被符号化,被禁锢的女人们的处境。
没有人会喜欢这种被压迫的感觉,没有人会不想要反抗。
但这种封建父权却从古至今不曾被彻底颠覆,甚至于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仍会有女子应传宗接代,三从四德的思想不时涌现。
即使不便明说,那暗涌的优越和压迫还是会出现在不少人的家庭里。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如长在脑神经上的毒瘤。
我想现在单身不婚女子群体,就如电影里抱着孩子逃离的三姨太,就如减掉长发的女孩小闲。
而质疑你的社会和那些邀你入围城的人就是这弥留不散,苟延残喘的封建裹挟。
我现在已经很难得静下心来认真观看一部影片了。
而且这部影片评分不高,之前看到我是跳过了的。
但还是被电影的海报画面吸引了。
海报上就是电影的主人公三姨太,她坐在舟上,于青山碧水间,前往遥远的乡郊夫家。
清晨的阳光斜斜的打在她的侧脸上,水面粼粼的波光映衬着她,她周身笼罩着一层柔光,如阳光下少女脸颊上透明的细小绒毛。
这位三姨太其实长得不算美,但开篇的这个影像,把所有少女的纯真和美好都捕捉到了。
这世间一切美好事物之最,应是这般不染纤尘的少女。
影片中明暗更替,场景画面的转变自然而然地推进了时间和剧情的变化。
翠绿环绕的溪水边,粉衣罗裙梳洗的女人们。
小栓窗前,素色罗帐下,打闹嬉戏的少女。
画面明亮,有流水声,有山谷里的鸟叫声,女人和女孩们脸上的欢笑,被阳光照射得明晰透亮,像一束束打在心上的光。
情节低转处,远处的青山如墨,空气里是延伸的浓雾。
真如林夕的歌词里说的“天青色等烟雨”。
雨后烟雾笼罩的清晨,被风吹动薄雾尽染的空气。
一帧帧都是让语言描述失色的极美画面。
除了主题的压抑,这部片子是一场美好的视觉享受。
为什么这么好的电影会有一星两星的评价…画面太美了,美中带着逼仄的压抑,让我想到了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
三太太和青木瓜之味相同的都是最后看到了希望。
刚开始看时候在想,越南女性真悲惨,后来百度了解到是十九世纪末的越南农村故事,突然想到那时候中国还是清朝末期,我国百姓尤其女性的生活还不如越南…是那个时代,亚洲女性真悲惨…阿闲想做男孩子,最后剪掉了头发,心向远方,目光坚定,又让人在逼仄的压抑中看到希望。
一、关于美电影中的女性都是极美的,美在氛围,美在光线,美在克制,美在温柔,美在各美其美。
无论是在水中划过的手亦或是微微抬起的头。
小云
水中沐浴无论是在情欲中享受,还是在禁忌边缘试探。
春姨太与山少爷
小云与春姨太无论是色彩对比,还是空间塑造。
小云出嫁
雪儿与山少爷成亲无论是如水的温柔,还是倔强的坚定。
荷太太与牛告别
阿闲剪发整部电影都是极美的,独特的美的视角带来了美的感受。
二、关于性欲影片对于性欲的描画,极重笔墨。
是春姨太告诉小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再告诉丈夫;是春姨太与山少爷突破禁忌甚至生下孩子;是少女小云一次次跟踪春姨太目睹她的偷欢;是小云抓住春姨太的手表明心意。
春姨太教小云了解身体性欲本身并不可耻,春姨太向小云演示了解自己的身体的样子,真的美极了,小云看痴了,我也看痴了。
但是女性的性欲往往总被压抑,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似乎这一点没有多大改变。
过去未婚先孕的女子被削发出家,而男子仅仅是被稍稍惩罚便继续留在家中。
现在男女未婚先孕,舆论的鞭子仍然更多地抽在女性身上。
过去的女子要在男权社会下假装喜欢取悦丈夫,现在的女子也仍然还在一次又一次假装高潮。
春姨太告诉小云取悦丈夫。
对于性欲的承认,仿佛一直是错的事,无论男人还是女人。
被认为正经、有责任感、值得信任的男性,仿佛就不配拥有性生活,性生活变成了肮脏的注脚,而有性生活的男性又都与渣贴着标签。
而对于女性来说,开口谈性更是天方夜谭,张口一谈,随之而来的并不是赞叹其勇气可贵、真实诚恳的掌声,而是荡妇羞辱和一晚上多少钱的询问。
当然承认性欲并非提倡约炮与滥交,对自己和伴侣的健康与安全负责,才是性开放的前提。
这个社会尚不能好好地谈论性,那么在那个还允许童婚的年代,更不必提在婚姻的性生活中,男人与女人能感受到多少快乐了。
小云的痛苦与山少爷的绝望已经是时代的悲剧了。
我们期待未来的世界,因为性教育的普及,性知识的增加,性观念的开放,更多的人能够接纳性,并能从性中愉悦与快乐。
性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让性健康与性安全同样成为生命健康与安全的一部分。
三、关于女性与女性的关系其实往往在女性地位底下和性别歧视严重的地区,真正在伤害女性和压迫女性的仍然是女性。
小云渴望拥有儿子来巩固家庭的地位,便在荷太太怀孕时祈祷自己的孩子是最后一个男孩。
小云的重男轻女荷太太即使知道小云与自己的女儿小莲关系很好,但仍然告诉小云,小莲以后要成为女主人,而小云只是姨太太,不应该指使小莲做事情。
荷太太告诉小云不要指使小莲在小云嫁入老爷家中,怀孕了,荷太太便对小云有了心结。
女性与女性之间也默认着月经是不纯洁的东西,因此供奉时也不能插香,彼此之间固守着月经羞耻。
月经羞耻 而女性的贞洁却被看作是比人更重要的东西,飘扬在脸旁的处子血帕看起来是荣耀更是女人对贞洁价值的默认。
没有在初夜破处反而成为了家族的耻辱,最终被婆家与娘家两个家族丢弃。
挂起来的初夜出血
小雪成为“家族耻辱”我们看到过无数女性受到磨难与屈辱,她们不仅没有团结起来帮助其他女性,反而最终成为拽下一个女性入泥潭的魔鬼。
本应团结在一起抵抗不公的人,却联合起来编了个大网套牢更多的受害者,这就是众多女性的现状。
我们不能去责怪那些人,因为他们本身也是时代与观念的受害者。
小云不忍心自己的女儿成为下一个封建的牺牲品,因此给其喂了毒草想要结束这一切,似乎也是一种解脱。
即使这种解脱,顺应又背离母亲的本心。
小云给女儿喂毒草四、关于女性独立真正想要独立的女性看到了不公平的命运,还具有对抗命运的勇气。
阿闲告诉姐姐想要成为男人在她小时候,不愿意继续成为和家族中的女性一样的人,这个愿望朴素成,要成为男人。
不愿意看到心爱的伙伴(牛)被荷太太伤害赌气跪在外面不吃不喝。
看到山少爷的新婚妻子雪儿过世,便在河边剪去了自己的头发。
阿闲剪去头发我相信在她的心里,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挑战,准备好了去反抗,去斗争。
相信她的勇敢,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如她一般不愿意继续接受性别审判的女性站起来,女性才一步步争取到现有的权利,然后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不公平仍然存在,因此这种斗争不会停止。
女性也必将争取到独立与平等。
以为拿手影当做翅膀就能远走高飞,以为把啼哭等同高潮即可肆意妄为。被迫割喉的公鸡,被逼产子的少女。下龙湾的小舟一来一回,父权社会又杀死了一个人。
聪明的视觉语言,愚蠢的角色塑造。深陷爱中之人偏执自私,父权掌控者却伟岸体贴,这种含糊和暧昧让影片丧失了价值传递的空间。结尾只能把生育循环狠心砍掉,而无法将权力错位连根拔起。
日子平淡如河流,内心却暗流汹涌,有柔软沉静的神秘诗意,有古老腐朽的庭院气息,二者糅成一出高潮不足的东方故事,余味悠长,却也少些滋味。
男尊女卑的落红
1.女人的一生就是悲剧。如何摆脱这种悲剧的命运?——死亡或者反抗。可是要如何反抗?当小女孩剪掉长发与观众对望时,这个问题就自行抛给了观众。2.看到片名,就不由自主想起《大红灯笼高高挂》,但是导演其实明显跳脱了张艺谋的影子,而是拍出了自己的影片气质与风格。两部片的内在核心不变,都是男权社会与历史中的女性悲剧的展现,但是比起张艺谋影片中女性的驯服与异化相比,此片有了鲜明的反抗,这是女性导演与男性导演驾驭女性题材时最明显的区别。水与蚕的符号隐喻选用很精妙。
太平淡太无聊了。
7分,刻意淡化的戏剧冲突,东方人独有的静谧隐晦表达方式,陈女燕溪年过五十性感依旧。
画面是真唯美,素雅清新的色调特别讨喜。其他方面就不喜欢了。
无聊
今年越南电影的话题之作,除本土票房冠军、现象级动作片《二凤》外,还有一部《三太太》(内地曾用译名《落红》,港译《小三妻》)。越南导演阮芳英首执导筒。一个发生在19世纪末越南乡村里的女性悲剧故事,14岁女孩小云被嫁给地主做小三妻,沦为男权社会下的生育机器。影片沉重基调下夹杂一丝淡然和禅意,有种无声呐喊。片子摄影造诣很高,镜头下的越南乡村风貌和景观都堪称绝美,也捕捉到了陈女燕溪、玛雅等一众女演员的动人时刻,除了片中演员以女性居多,据说幕后班底中,女性工作者亦占半数。本片也是女主阮芳茶眉亦大银幕首秀,无论是性意识之觉醒,还是内心欲念的敞开,均有着超出这个年龄的细腻表现,与陈女燕溪等实力派对戏,亦无差错。美中不足的是,片子形式大于实质,概念先行,剧作松散,把主题直接抛给观众,余味不足。
三太和二太???请好好写,明明设定不错的说
这些大家庭中的故事早已不新鲜了。
一般,有几幕还不错
越南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国师后继有人...色彩的运用和性启蒙的萌芽,与之对比的封建社会禁锢注定的必然悲剧
忘不了三太太和丈夫情事之时躺在她肚子中央那摇摇晃晃的生蛋黄…最喜欢油灯之下二太太和三太太之间的情愫 流泪告白后两个人的脸隐约的贴在一起和三太太生孩子中幻想着自己躺在河里 像一部文艺版的惊悚片 画面倒是很美 不过剧情有点太老套了 也有人说是越南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个人认为觉得有点高攀了…当大太太的儿子结婚后拒绝同房 留着妻子一人独守空床 大家族的人想要废止婚事之时 反而女方的父亲怪罪起自己的女儿“你怎能这样让我们家族蒙羞?这是你唯一的任务,连这都做不好。”我承认看到这里产生了想要关电影的冲动,随后这个女孩也上吊自杀了。全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像块棉花,软软的,打在你身上都没有一丁点感觉。
生为女人,实属不易。
这片子纯粹是想看看越南电影长啥样,以及越南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相似度。导演说这是根据她奶奶的故事改编,他们在泰国一山沟里拍了仨月。画面帧帧精美如画似《1980年代的爱情》,剧情没有起伏波折,非宫斗剧。感慨整个儒家文化圈对东亚的影响,片子把地点改了,随便换成中原或者西北,甚至朝鲜,语言换成中文,古老的文化习俗(好的和不好的)代入毫无违和感:娶妾,生儿子,祭祖,婚丧,断发,被休了上吊...
画面古朴,有点民国的感觉!是女导演
6.5讲的旧社会女性沦为生育工具的悲惨命运,那条幽暗阴深的隧道难道是在隐喻阴道??两次拍到这里都感觉挺渗人。。二太太挺漂亮,陈女燕溪这种骨感的脸感觉上了年纪格外容易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