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站在道德制高点审视别人,为了自己的一点私欲搞得沈家乱七八糟,看不起自己的姐姐做舞女,看不起自己姐姐跟祝鸿才做生意,因为一个偷米的跟姐姐反目,是非不分,真是同情曼露,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家里一个绿茶婊妹妹,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奶奶,势利的妈妈,看完很希望顾曼桢被扔进水池那一集就死掉。
如果你没有看《情深缘起》,你会感觉这是一部烂剧。
如果你去真的去看这部剧,你就会发现,它真的是一部烂剧。
《情深缘起》改编自《半生缘》,张爱玲小说却洋溢着齁死人的琼瑶味儿。
什么是琼瑶味儿?
简单来讲,大概满足三点。
其一,女主必须爱哭,眼泪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其二,剧情通常是高富帅搭配灰姑娘,两人总会爱得死去活来。
其三,台词必须不说人话,文绉绉是标配。
《情深缘起》第一集完美地呈现了琼瑶剧的三板斧。
蒋欣扮演的曼桢哭了,富家少爷沈世钧拒绝继承家业,来上海当打工人。
高中没毕业的顾曼璐至少说了两次文绉绉的台词(这三点下文会详细点评)。
其实在开播前,我们就能从宣发物料中预测,它就是一部琼瑶剧。
新《半生缘》的制片人是何琇琼,琼瑶儿媳妇,一个能完美继承琼瑶精神的女人。
早在2002年,何琇琼就以制片人的身份操盘林心如版《半生缘》。
那部剧能收获不错的口碑,多半因为蒋勤勤和童年滤镜。
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看林心如版《半生缘》,它不过披着张爱玲小说的外衣,却拍成了一部虚假失真琼瑶味儿的偶像剧。
曼桢坐公交车忘记带钱,售票员讥讽她像有钱人家的小姐,竟然想逃票。
穿一身粉色大衣的曼桢,确实像不差钱的白富美。
曼桢很尴尬,世钧仗义相助,帮她买车票。
这是曼桢世钧的初相遇,完全没有按照原著来。
我不认为影视改编必须要遵循原著,而是认为,改编是为了呈现更好的艺术效果,而不是变差。
02版《半生缘》的改编搞砸了。
最根本的原因是,曼桢就不该穿得像富家小姐。
因为贫穷始终是顾家的生存焦虑。
为了养家糊口,曼璐辍学退婚下海一条龙,她失去了拥有爱情和更好人生的可能性。
因为贫穷,曼桢加班加点挣钱,不敢答应世钧的求婚,希望推迟两年谈婚论嫁。
张爱玲为了突出曼桢家窘迫的经济状况,甚至让世钧曼桢在一家苍蝇小馆相遇。
世钧叔惠没去常吃的馆子,因为春节关门。
叔惠进苍蝇小馆,直言餐馆脏,可以推测他们俩常去的馆子应该高档干净。
大家都是同一个工厂的同事,曼桢叔惠和曼桢去不同的馆子吃午饭饭,这是民国版的上海折叠 。
曼桢世钧的初相遇,是张爱玲精心布局的结果。
02版没有遵循原著,我也勉强接受。
但我不能接受的是,曼桢穿得像有钱人家的小姐。
她这样的穿衣打扮,摧毁了整个故事的根基。
看过《情深缘起》第一集,我发现曼桢穿得依旧很时尚。
和02版相比,她更加有钱了。
同一工厂的打工人讨薪,吐槽公司欠薪不给。
在公司担任会计的曼桢秒变和事佬,她主动掏钱让受伤的打工人治病,积极号召大家捐款,希望息事宁人。
打工人与公司不发工资的矛盾,因为曼桢三言两语,就变成了打工人捐款给伤者的慈善现场。
这惊人的主角光环,可以让讨薪的打工人变成傻子吧。
这次讨薪事件不过是机械降神,让男主沈世钧看到曼桢的善良光环,推动两人的感情。
看国产偶像剧的观众都老了,国产偶像剧的情感逻辑还没变,女主一定要散发着善良的光环,遇见一个发现“她好善良,然后爱上她”的男主角。
言归正传,《情深缘起》让我不满,她在第一集已经暴露了三大硬伤。
其一、没有姐妹相。
关于《情深缘起》的选角,网友已经多次吐槽了。
蒋欣刘嘉玲年龄太大,气质太悍,黑社会大姐姐的脸不适合演上海乱世飘零姐妹花。
对此,我不反对。
请允许我说一句,蒋欣嘉玲主演《半生缘》最大的问题是她们根本不像两姐妹。
世钧叔惠去百乐门开花魁大赛,世钧没有看出曼璐和曼桢像姐妹。
曼桢去医院拿药,张豫瑾也没一眼认出已经长大的曼桢——在原著中,张豫瑾第一眼看到曼桢,还以为是曼璐。
这样的安排符合演员形象,违背故事逻辑。
张爱玲曾经给夏志清写信,将来《半生缘》影视化,建议曼桢曼璐由同一人饰演。
这个建议非常棒。
曼桢曼璐是一命两体的双生花。
因为相貌相似,曼桢不可避免地复制曼璐的命运,成为向原生家庭献祭的牺牲品。
曼桢得到过曼璐的恩惠,受过高等教育,变为自食其力的小白领,有过相濡于沫的爱情。
但即便如此,她依旧是曼璐的妹妹,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职业遭人歧视的交际花。
当曼桢去世钧家做客,世钧父亲沈啸桐看到曼桢,想起多年前保养未遂的舞女曼璐,他从心里就抵触曼桢与世钧交往。
姐妹俩相貌相似 ,从这一刻变成了世钧曼桢爱情的最大负资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曼桢世钧的半生缘不仅他们两人的失败,更是两个家庭的互相抵触,两个阶层的不可调和。
曼璐成为舞女,用最高尚的初心干着让人歧视的工作。
在富有阶层沈家看来,这些人只配玩弄。
如果曼桢曼璐不像姐妹俩,沈啸桐将会用什么样的理由嫌弃曼桢?
又有什么理由比姐妹俩更相似导致曼桢世钧分手更让人无力?
期待编剧给一个比原著更好的理由。
其二、文艺腔。
什么是文艺腔?
“文艺腔”原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青年们生硬的欧化或日化的语言。
现在是指一种不自然的文风,以及与现实语言有一定距离的、书面化的语言方式。
《情深缘起》的编剧是真勇敢,曼桢曼璐都是文艺腔达人。
我曾吐槽过,《情深缘起》预告片中,曼桢套用徐志摩的诗句诉说自己的爱情观,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尾的骚操作。
“人的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人而忘了自己,不求同行,不求结果,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在第一集中,最让我没想到的是,曼桢劝曼璐离开百乐门。
曼璐不同意,而是有感情地朗诵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名句。
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
这个编剧真有学问啊,竟然还读过《红玫瑰与白玫瑰》。
其三,巧合过多。
任何依靠巧合推动剧情的电影,都是耍流氓——这是罗伯特·麦基的名言。
如果他没说过,那就是我说的。
《情深缘起》在第一集用了大量巧合串联各色人物。
为了让世钧见识到曼桢是个善良的女孩纸,一群打工人来讨薪了。
为了让曼璐初恋张豫瑾出场,曼桢那位在第一集中始终没有露面的奶奶(原著里面是姥姥),哮喘病发作了。
为了让世钧与曼桢多次相遇 ,叔惠也开始带世钧去百乐门看花魁大赛了。
这些事都经不起细想。
比如,打工人要讨薪,曼桢用治病要紧号召捐款就顺利转移矛盾,打工人是任人摆布的傻子?
比如,曼桢给奶奶拿药,张豫瑾是一个县城医院院长,怎么在上海的医院像员工一样工作(剧中完全没有交代啊)?
比如,为了让世钧出现百乐门,许叔惠的高情商人设完全坍塌。
世钧第一天到上海上班,要在许叔惠家借宿。
下班后他第一时间应该去拜访许叔惠的父母。
就算世钧不懂人情世故,像叔惠这种高情商的人,在看到世钧不想去百乐门后,也会做别的选择。
叔惠本来就是苦出身,短短两年就成为科长,他察言观色的能力超乎常人。
第一集中的叔惠就是低声下气的社畜,完全没有展现他高情商的闪光点。
我这样分析《情深缘起》的剧情,或许有人说,这就是电视剧,没必要这样较真。
当然,大多数电视剧就是打发时光的东西。
但因为这是张爱玲原著小说改编,我是爱之深,责之切。
我对《情深缘起》的评论也会带着严肃的心态,不会因为它是电视剧,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馒头咸菜也能填饱肚子,但不能说天天吃馒头咸菜就值得拥有。
看完这篇评论,或许有人说,看完第一集就下结论,太仓促。
这话也有道理。
如果你对《情深缘起》感兴趣,欢迎关注我,我会继续追更。
我很想看看,这部让我看完第一集就像吃一坨翔的剧,能否吃出玫瑰花的香。
看到19,20集了。
前面一段是叔惠板着脸劝世钧和曼桢注意现实门当户对。
这几集又是世钧板着脸反过来提醒他和石小姐门第悬殊。
真是无语了。
这个剧叫门当户对?
大家轮流门第观上身,出来扮演棒打鸳鸯的角色?
再说沈世钧你有啥资格立场教育叔惠啊,你自己不也是不顾门第硬是要和顾曼桢在一起?
你清醒一点行不行啊!
我看了2集,看的我隔夜饭差点吐出来,这演的服了,少女的害羞,懦弱呢!
看不出来,这导演,编剧,脑子都有问题,拍的时候不看看,在说,一个50多岁,你要她来演少女,你自己说合适吗?
一个40多合适吗?
后面不敢看了,我怕与世长辞,前几天雷霆战将着实雷人一下,我砸的电视,刚换上新的,你这个有来了,咋过审的呢!
狗血的剧情,狗血的烂片
无意中看到这个电视剧,人物暂且不评论。
完全看不出是老上海的背景,道具粗糙又简陋。
不尊重历史,不要求全部还原当时的场景,起码弄点真实的老上海道具,有点感觉也好。
上海有很多独特的精致的家具和物件,剧组但凡用点心也不至于拼凑出这么个场景。
上海人讲话有一种特有的软糯音,刘嘉玲扮演的角色找个配音演员不行吗?
听的看的都不是上海元素,真的是糟蹋剧本。
看了十分钟果断弃剧,不要为难自己。
刚改名就注意到,这个新名字,情深缘起,怎么就那么怪呢?
缘起?
谁跟谁缘起?
祝鸿才和曼璐后续前缘,和好如初了?
祝鸿才qb曼桢之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曼桢后来和沈世钧再见续前缘?
如果不是悲剧,该怎么解释剧名里缘起这俩字呢?
怎么看,剧名缘起这俩字,都看起来非常怪。
我突然有一种揣测,导演本来想改名,情深缘浅。
结果拼音输入法在最后一字的声母输入之后,自动机补情深缘起。
然后海报印刷了,通稿买起了,新闻发布了,等到发现字错的时候也来不及补救了。
结果就有了现在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情深缘起
单说电视剧,就剧论剧。
《情深缘起》我是追着看完的,还因为这个充了爱奇艺的会员。
我觉得这部剧没有那么差。
关于这剧不好的地方早已有人吐槽,我和大家说一下我觉得好的地方。
我觉得在电视剧反映的就是现代故事,顾曼桢这样的女孩子,在我们这个时代时代还有很多,怎么讲?
生存都是不容易的——真没想到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找工作那么难。
曼桢大学毕业,好不容易才在亚美绸缎厂谋到一份工作,但是亚美绸缎厂经营得并不好,但凡进一个人,就要出一个人。
曼桢就是被“计划”掉的那个人,这样后进厂的沈世钧才能被留下。
曼桢被裁掉之后,找到的工作就比较零碎了,要么是接稿子回家打字,要么是做计时家教,要么是去孤儿院做老师,前两份工作都没能提供一种长时间的群体内的工作氛围,后一份工作孤儿院薪资微薄,工作职责不清晰,既能看到曼桢教孩子们画画、做手工、做游戏,又能看到她晾晒床单——身兼老师、保姆、杂工多职,继续在这里发展下去,她最多做到院长,但孤儿院院长首先要能保证院所的正常运转,试想她在孤儿院里当几十年教师,到社会上为孤儿院募捐,可能还不如一个明星来得有效(比如当时上海第一名媛杜小姐)——曼桢只考虑到要给孩子们爱,却不能给孩子们提供更适合社会选拔的教育——如果想做一个教育者,她更应该去正规学校,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再来孤儿院不迟,这样她将能对孩子们起到更大的影响力。
有个好的领路人很重要——曼桢的情感之路,和她的职业之路是很像的,充满了冲动,但是没有缺乏分寸感,比如她和沈世钧恋爱不久就随他去了南京沈家,这就让沈家人感觉很冒失,而且曼桢一开始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就抢着说自己是沈世钧请来的家庭教师(本来沈世钧想说这是我的女朋友、我打算与之结婚的人)。
这就不免让沈家太太和沈家大儿媳一开始就看低她几分。
又比如说沈世钧和曼桢重新回到上海之后,顾家一直在问曼桢她的男友啥时候来提亲,好确定两人的关系,但因为沈世钧的拖延,一直到两人买好船票打算逃离上海,沈世钧都没有正式来顾家提过亲,甚至吃过一顿饭。
又比如张豫瑾到顾家小住,和曼桢提过他将到一个能帮助更多人、但是更艰苦的地方去,问曼桢愿不愿意一起去,曼桢在感情失意之后打算去找张豫瑾,但临行前又留了下来。
又比如沈世钧因要资助孤儿挪用公款被石翠志发现,翠芝拿此事去质问曼桢时,曼桢说世钧的行为是“挺身相助,他是太善良了”,真是让人彻底无语!
这已经不是没有分寸,而是没有原则了!
富养女儿未必合适——顾家对小女儿曼桢,可谓是富养了:姐姐去当舞女,妹妹去读大学;姐姐养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妹妹把工资交给妈妈还得硬塞。
《情深缘起》全剧里,妹妹顾曼桢主要负责的就是在风花雪月、伤春悲秋,最后拿着一张船票和男朋友一走了之(虽然没走成)。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感觉是曼璐把曼桢养得太饱了。
曼桢失恋,全家跟着阴雨连绵,奶奶和妈妈都心疼得不行;曼璐怀孕,妈妈给她做饭是买回市场上的烂菜再挑挑拣拣。
妈妈和奶奶仿佛把对两个女儿的爱都给了曼桢,然后,曼桢就负责宏大叙事就行,曼璐则需要继续负重前行。
曼桢好了就行,曼桢幸福了就行——这就是奶奶和妈妈对她的期待,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曼桢,一直说要养家要救姐姐,最后还是拿起了和沈世钧远走高飞的船票。
门当户对影响婚嫁关系——在《情深缘起》里是,在现在社会环境里依然是。
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爱情首先遭遇沈家长辈阻挠,就在于这四个字。
如果他们出生在现在社会,顾曼桢是家有失足妇女的小家碧玉,沈世钧是家里开皮草店的富二代,这家庭实力和家庭背景,9成还是会遭遇阻挠。
就算不考虑沈家长辈反对这层,曼桢心里就没有压力了吗?
有的,她在沈家第一次见到沈太太,自我介绍就是“我是沈世钧请来的家庭教师”,而不是大大方方地等待沈世钧把她介绍给沈家人。
虽然曼桢很坚强地在不待见她的沈家留下来,力图让沈家人接纳她,但是她始终没有堂堂正正地提出“是你们家沈世钧请我来和他结婚的”,一直到她离开南京,她给沈家人印象都不是那么“光明正大”。
沈啸桐给她设置的角色是“做小”,体现的就是沈啸桐本人对“门当户对”的理解。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曼桢的遭遇让我想起这个梗。
在这部剧里,张豫瑾是医生,同时也是一家乡村医院的院长(后来选择投入红色事业),祝鸿才是才记洋行的老板,许叔惠是亚美绸缎厂的科长(被迫离沪后很快自力更生,后来带走了石翠芝),曼璐是百乐门舞女(这个职业不光彩,但是她做到了花魁且为才记洋行打下早期的基础),石翠芝是隆泰皮草公司的经理(虽然是家族股份企业,但她凭借名媛圈的交际能力提升了公司影响力),因为在各自职业里做到了精纯熟练,他们对于人生的选择自由度明显更高。
即使不和富二代石翠芝、沈世钧比,就和同一起点的张豫瑾、许叔惠比,顾曼桢的职业自由度和影响能力也是显得很小——张豫瑾已经能选择新的工作和生活地区,许叔惠已经能在南洋立足并能照顾好石翠芝下半辈子,就是总说自己没得选的姐姐顾曼璐,也在金钱上为全家生活提供了舒适度(不但供妹妹读完大学,家里还长期雇了佣人)。
当经历了不少事情,顾曼桢终于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不禁痛恨起自己的无力。
本剧名为《情深缘起》,对于顾曼桢来说,这“情”是爱情,她让自己的生活随着自己的爱情变化而走,产生了起起伏伏的一系列故事。
不过,顾曼桢终究还是幸运的,就像姐姐说的那样:你还年轻,你有无限的可能,就算摔一跤爬起来,一点事都没有。
加上编剧照顾,曼桢的幸运一直持续到大结局:和沈世钧终成眷属了(虽然感觉这改编狗血,但是给人希望总是好的)。
综合以上,我觉得此剧对张爱玲《半生缘》的改编,加入了很多当下社会的思考,在顾曼桢身上,体现的也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所以,顾曼桢这个角色虽然对很多观众不讨喜,但是她的确是很多年轻人的写照,能引发观众思考,并非一无是处。
魔改的《半生缘》,喜提3.2分,实至名归《情深缘起》本来说好的,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
却不敢用《半生缘》这个之前翻拍过两部作品的剧名,临时改名,已经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开播之后,改名之举却让观众觉得“真赞”,说明剧组真有自知之明。
三个字:改得好。
直到大结局,看到顾曼桢和沈世君终于牵起了小手,走向新生活。
我们终于知道,《情深缘起》跟张爱玲的作品实在没有半毛钱关系。
万万想不到啊,就曼桢这个壮实的体格,祝鸿才还是大着胆子对她下手了,不过,他的下场更惨。
而在小说里,曼桢的父亲早逝,她都没有那么惨,毕竟,她的妈妈什么活儿都做不了,顾家还有当舞女的姐姐曼璐顶着。
她的人生,之所以走向悲剧,正是从被祝鸿才强暴开始的。
自从怀上了祝鸿才的孩子,她的人生,牺牲就是主题,追寻爱情,只能在梦里。
多年过去,有多少观众,还在为那句“我们回不去了”唏嘘不已。
所以,整部剧看下来,你就会发现。
大写的“格格不入”。
曼璐不像是为生活所迫的舞女,她竞选“花魁”,就是把做舞女当成事业了。
一出场,她一点都不在意能不能找个有钱人上岸,气场全开,把祝鸿才衬托得像个卑微的小跟班。
张爱玲曾说自己,“我只会写阿妈她们的事”,而能把阿妈她们的事,写得如此出神入化的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不可能如此俗气。
顾曼璐的吐血而亡,是那个时代的穷苦女性的悲哀,但顾家大姐姐,不是圣母心,她也会计较。
她对于妹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绝不是《情深缘起》中,恨不得自己能一直当妹妹保护伞这个样子。
事实上,一个家庭中,只要有兄弟姐妹,对父母能提供的资源的争夺,就无法回避,此乃人性。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开始,就有兄弟抽签,谁上大学、谁在家种田并照顾父母。
《大江大河》中两姐弟,就是以姐姐牺牲自己,成全了弟弟的学业。
而家中有两姐妹的,除非父母真正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的,不然姐妹俩互相攀比、暗中较劲的,都是常事。
《金婚》中文丽老师与她二姐常年合不来。
为什么张爱玲笔下这个角色,会有血有肉呢,因为曼璐虽然很疼妹妹,但那是出于骨肉亲情,但是她心底里,其实也会稍微嫉妒妹妹的,清纯、清白,可猜测她比姐姐有更美好的人生。
都是顾家的姐妹,凭什么曼璐她年纪较大,就得过得那么凄惨?
痛失初恋,流落风尘,无法生育,遭夫嫌弃。
而妹妹却可以跟心爱的男人在一起,妒忌,是出自于人性。
而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一般人无法完全扭转它。
所以这是悲剧的伏笔,曼璐不能生育,想利用妹妹为祝家续香火,所以她是帮凶。
真解是,临死之前,她会后悔害了妹妹,但如果时光重来,她可能还是这样的选择,毕竟,没有人能猜到自己能活到几岁。
服装方面,初期就太过华丽,舞女又不是真正的大小姐,服装应该是艳丽又造价不高的,攀上祝鸿才后,才渐渐有高档货上身。
一出场就有尊贵感,谁信你堕落是迫不得已呢?
而曼桢(蒋欣),也不像是被家人保护得很好的小白兔,身型体格,到后面给过好几次特写的裸色短靴,女主从第一集到大结局,都让人出戏。
特别是结局设定她在被侵犯后,却没多久就反转,看得人头晕。
既然曼桢能三下五除二地,就将祝鸿才捆在床上,再放一把火,将整个房子烧掉。
为什么她之前没有力气反抗呢?
下面这一段更是“琼瑶”式的煽情。
曼桢的画外音,随着火起而响起,“一场意外大火,烧掉了旧日的枷锁,埋葬了制造悲剧的旧世界,也让我浴火重生……我自由了。
”剧终于结局,观众们也自由了。
还有,她们的妈妈,也不像妈妈。
演顾妈妈的演员,只比嘉玲姐大几岁。
一般来说,女儿总是妈妈心头宝。
看到顾曼璐为了撑起整个家,而去当舞女,当妈的心应该在滴血才对,而《情深缘起》中的妈妈,对于女儿去挣快钱,好像很无感,平时里打扮得还挺标致。
祝鸿才也不是祝鸿才。
拼命打扮还是太帅。
钱是女人的底气,顾家如果原本是有钱人,绝不至于爸爸一去,就逼得曼璐牺牲爱情和前程去百乐门。
祝鸿才的人设是四十岁左右,他为什么能让曼璐产生想嫁之心?
不就是有钱嘛。
钱更是男人的底气了。
有钱的祝鸿才,到了曼璐家,就低声下气地,还对两位老太太下跪,祝鸿才又不是真心爱曼璐的,又一幅很怕曼璐的家里长辈的样子,顾家才是穷的一方好嘛。
不信你去细心观察一下,一个老人家,如果有几个子女,有的子女混得很好,有的则混得很差。
老人家对每个子女的态度是不同的,他们会对条件好的子女态度更好一点。
《巴哥正传》中,哥哥是经常出国公干的金领,能出钱,没空出力,他老婆更烦照顾老人。
弟弟和弟媳住在老北京胡同里,没钱又孝顺,结果,老太太能想出来,半夜三更儿媳妇粥都熬好了,她还要换饭菜这样的事。
因为当时贴身侍候她的是小儿子两口子,她觉得他们平时闲着也是闲着。
张爱玲的笔触是更刻薄的,所以她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回了娘家一开始还受欢迎,钱一旦被娘家人猜出,花得七七八八了,就恨不得她早点走。
总而言之,《情深缘起》是一部言情剧,不能深究,看就完了。
时间久淡忘了《半生缘》,彻底当崭新的《情深缘起》。
第2集,有几段三个主人公内心独白,应概括整部剧情走向。
那个时代每个人都不顺遂,命运坎坷,悲欢离合,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都是实力演员,演的好、拍的精良,除了有几段配音不对口型但不影响剧情。
正沉浸在剧情中,继续追看……。
三个主人公内心独白,值得品味:曼璐: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练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曼桢:时代的车轰隆隆往前开,我们在各自的命运里,颠沛流离。
对于今日的境遇,我们无法选择如何生,却要决定如何活。
前面的世界,一定会有更加开阔的坦途吧。
姐姐,拉紧我的手,我们一起走向光明的未来。
沈世钧:上海滩十里洋场,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走走这里的每一条街道,似乎都听到它蚀骨般的心跳。
这万盏灯火的夜晚,提醒着每个远离父辈庇护的人,心中那璀璨不灭的希望。
每逢有翻拍剧开播,我总能看到一种论调,又来毁经典。
我一直难以接受这种说法。
我向来认为,能毁的经典不叫经典,真正的经典无法被毁。
新《半生缘》的口碑大概率扑街,我一口气看了四集,做了两三页笔记,能出三四篇不同角度的文章。
比如接受过高等教育,性格坚强的曼桢被琼瑶剧降头,沦为智商不高傻白甜,泪腺发达琼女郎。
比如新《半生缘》中曼璐戏份增多,却没有提供合理的人物弧光,最典型的表现是完全不在乎曼璐的生物钟,大清早就精神抖擞搞事情。
比如,剧情推动一直靠巧合,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沦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玩偶。
看到这部槽点满满的剧,我甚至会想入非非,如果营销方用钱收买我写营销文,我该怎么办啊?
开出一个让我无法拒绝的砝码,我找不到好的切入角度吹捧新《半生缘》,那我岂不是要丢了一份赚钱的机会?
目前来看,这样想也是杞人忧天。
新《半生缘》扑街并非我喜闻乐见,我写文批评它琼瑶味儿太盛是对原著小说爱之深。
我反对因为它质量差,就把02版《半生缘》视为经典的做法。
直白一点说,我丝毫不认为02版《半生缘》是经典。
它和《情深缘起》一样,都是披着《半生缘》外衣的琼瑶剧。
对此,我就不详细论证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我的文章——《半生缘》改名《情深缘起》,琼瑶剧来袭,张爱玲不再。
和林心如版曼桢一样,蒋欣版依旧有浓厚的傻白甜倾向。
有人吐槽蒋欣太壮,不适合演曼桢,作为原著粉,我不太接受这个观点。
这话一听就是看了太多林心如版曼桢形成的刻板印象。
蒋欣的大骨架没毛病,因为原著中的曼桢本不是柔弱女子,她是力量型的女孩子。
曼桢被曼璐拉下水,给祝鸿才生娃。
如果是柔弱女子,面对这种情况直接崩溃了。
而曼桢始终不抛弃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逃生。
她不像林心如版曼桢那么没脑子,逃跑被发现,直接撞晕自己。
被人抬起时,林心如还能违反人类行动规律,依旧能健步如飞。
曼桢会用世钧送的戒指贿赂女仆,希望她能帮助自己联系世钧。
尽管屡次失败,她依旧不抛弃不放弃,外出住院和同房的病人成为朋友,找到逃跑的机会。
张爱玲熟读《红楼梦》,也擅长用人名暗示人物性格。
曼有柔美之意,桢指坚硬的木头。
曼桢,顾名思义,有女性的柔美,也有刚强的一面。
曼璐嫁给祝鸿才以后,曼桢上班兼职两手抓,也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她从来不是柔软的女子。
蒋欣的大骨架从一定程度上能让人相信她具备曼桢那种刚强的生命力。
原著里提到曼桢的相貌“她是圆圆的脸,圆中见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轮廓就是了”。
曼桢在剧中用的是黑长直造型,就是一张“圆圆的脸圆中见方”的脸型。
从外貌看,蒋欣比林心如更像曼桢,但不代表她能像林心如那样受欢迎。
两个版本面对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向,同样是剧版《半生缘》,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吃琼瑶剧那一套了。
值得一提的是,林心如版曼桢也好,蒋欣版曼桢也罢,她们都没有原著中曼桢的精气神。
在年龄方面,蒋欣版曼桢有明显短板。
蒋欣的年龄和曼桢的并不匹配。
曼桢和世钧相遇时,至少有27岁。
是不是不可思议?
总有人认为曼桢大约20岁。
根据原著看,曼桢确实至少27岁。
曼桢曾说自己父亲去世时14岁,姐姐在父亲去世后高中没毕业就下海当舞女,曼璐极有可能是17岁。
为啥说不是16岁?
张豫瑾在曼璐家住的时候正是16岁,后来两人才定亲。
张豫瑾和曼璐是同龄人,曼璐比张豫瑾大三个月。
就在曼璐世钧相识那一年,张豫瑾已经年过三十。
这也就意味着,曼桢父亲去世至少13年,由此可以推算出曼璐27岁。
新《半生缘》拍摄时间是2017年,蒋欣是1983年生人,也就意味着蒋欣34岁演27岁的顾曼璐。
这和角色年龄差别有些大,导致有些观众不能接受蒋欣版曼桢。
看了四集《半生缘》,我难以接受蒋欣版曼桢。
最大的原因是,她拿到一个傻白甜的剧本,演的是傻白甜型的曼桢。
蒋欣成众矢之的,很大程度上也在为编剧和制片人何琇琼背锅。
面对强势的何琇琼,蒋欣要么不接这部剧,要么按照何琇琼给的剧本,演一个傻白甜型的曼桢 。
蒋欣的错,是她没有爱惜羽毛,逆势而为接下这部剧。
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就以蒋欣的咖位和年龄(30+女性),她很难在影视圈实现挑戏自由。
名气就是话语权,影视圈从来就是看人下碟的名利场。
同样参演《半生缘》,刘嘉玲可以扮嫩演曼璐,国家一级演员吴冕却只能演顾曼璐的妈妈。
两人真实的年龄差只有6岁。
话说回来,新《半生缘》最大缺点是以何琇琼为主导的制片方三顾茅庐请刘嘉玲演曼璐,50岁+的嘉玲演年过30岁的顾曼璐,这确实有些过分了。
有意思的来了,蒋欣长着一张曼桢的脸型,却和刘嘉玲没有姐妹相。
在原著中,曼桢曼璐是年龄差只有3岁的双生花,两人相貌高度相似,对彼此的命运都有影响。
因为刘嘉玲和蒋欣没有姐妹相,《半生缘》的很多故事都不成立了。
比如说,沈世钧的父亲看到曼桢,就以为她是当舞女的曼璐,从而反对世钧和曼桢交往。
这也极大影响了曼桢和世钧的爱情。
琼瑶儿媳何琇琼请蒋欣和刘嘉玲主演《半生缘》,也能看出琼瑶剧影响力的没落。
琼瑶剧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有挑选素人演员做琼女郎的勇气,也没有了捧谁谁火的造星能力。
这从11版《新还珠格格》的表现就可见一斑。
何秀琼翻拍《半生缘》,不是《半生缘》离不开蒋欣和刘嘉玲,而是琼瑶剧需要蒋欣和刘嘉玲这种段位的明星撑场子。
有意思的是,这种选角不仅没有成为新《半生缘》的优势,却成为网友吐槽的重点。
中老年版《半生缘》,延迟一年多才悄然开播。
它已经没有叫《半生缘》的勇气,而改成了《情深缘起》。
居然改了名字播了
如果观众做错了什么,这边建议还是用法律武器来制裁我们,而不是去糟蹋原著作者的心血结晶来折磨我们
阿太可怕了………………娘娘皱着眉以学生领袖的站位梨花带雨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工……阿my eyes
希望不要有人上升到女权的身材羞辱和年龄羞辱,在剧中这种身材真的是极度影响观感,这个年龄感又让人极度出戏和想笑……我只不过是想看一部张爱玲的半生缘而已。
其实还挺好看的。能感觉这部剧是用心去拍的,男女主角也有cp感
什么烂玩意儿!被林心如蒋勤勤那版秒成渣渣
不乌眼苍蝇似的成天盯着女演员的脸找茬的话,其实还是可以一看的,尤其适合全家人一起看。跟原著出入蛮大的,当新故事看好了。一边抗议资本不给年纪大了的女演员主演的机会,一边拒绝给她们主演的剧一个机会,大家还是宽容点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
太可笑了,四十岁演二十岁,五十岁演三十岁岁,曼璐和扮演她妈妈的演员是同龄人,真是老黄瓜刷绿漆,刘嘉玲这气质哪是曼璐啊,这是妈妈桑,就第一集来说吧,舞女打架,打了半天,头发一点没乱,妆容整齐依旧,还有花魁大赛,曼璐临时换了曼祯的学生服,梳了一个双马尾唱茉莉花,真是闹鬼。
为什么大家都不看剧情,都在讨论演员的外表,体型。说实话,最近闲着点开了几部电视,就这部看进去了,演技多好啊,主角再也不是傻白甜了。再有,我i觉得蒋欣演的不错,谁说单纯善良就一定不能胖?别拿现在饭圈那一套来看待好吗!前作小时候还在读书,零零星星在电视台扫过几次,记忆中林心如还是紫薇那套,抿嘴,低头,抬眼,谈不上有什么出色的演技。
这是啥?我的天!!!
还不错👍,蛮好看,演员演技很好
还好结尾给了点希望…
人均老了20岁的《半生缘》。蒋欣和刘嘉玲演顾家姐妹最理想的状态是木婉清时期的蒋和《阿飞正传》时期的刘。最让人失望的反而是油腻又平凡的叔惠!他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为人圆通而不油滑,最大的特点是市井中的潇洒气!不然大小姐石翠芝也不会中意他啊!不知道本剧在审查部门经历了什么,上星变网播,《半生缘》不能叫,《十八春》不能叫,最后改成晋江小言的名字。倒有一点好,和张爱玲的关系摘干净了。
清纯不等于卖萌,这拍了个啥啊。也就因为吃郑元畅的颜逼我看下去....
能糊的悄无声息也是有原因,选角配音服装剪辑都有很大问题。还有封面海报,刘嘉玲这么大年纪还要跟新生代演员争咖位?顾曼璐作为民国第一捞女还能洗白成女一吗?
看了半集,只对小综扮演的沈世钧有感觉。林心如版的绝了
我把刘嘉玲梳马尾唱茉莉花的那段给我老公扫了一眼,他懵了两秒钟以后,问了一句:这谁,刘晓庆?
比想象中的要好很多
吴倩莲那版yy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