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那部大加受到赞誉的印度电影《调音师》,你喜欢吗?
我不喜欢。
最近的那部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你看了吗?
我看了后,更加不喜欢。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这两部电影,在我眼里,犯有同一个毛病。
他们怎么那么喜欢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拍得如同玩笑。
而我觉得有的时候,该严谨的时候还是应该严谨一些的,“有趣”不是这么用的。
在不应该开玩笑的地方开了玩笑,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听的人膈应,开的人傻逼。
先来简单地说说《调音师》,它是以“最优秀短片”的续集作为宣传点的。
那部短片拍得非常好,像一首惊悚诗,新颖又留白。
《调音师》的开头也不错,虽然印度人大花的墙纸和欢快的歌声将“犯罪的恐怖感”略有缩减,可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的倒霉经历”还是非常扣人心弦。
直到,他碰到一群买卖器官的人,剧情开始走歪。
第一, 偏离了原有的犯罪主线,冲淡了主题。
第二, 剧情全是bug,别人要摘他器官,还要等他醒过来,听了他一番胡说后就开始帮助他,可能吗。
第三, 女反派在我这里莫名洗白,她在一群蠢猪面前简直太有人格魅力了,电影都为此闪耀出一种女权主义的味道。
明明可以是一部好的惊悚片,被改得很狗血。
这群人物像小丑一样逗得影院里笑声阵阵。
还好结尾来了一个若有似无的反转,“全员恶人”的设定让人倒抽一口寒气,算是回到了原有的氛围里去。
你要是冲着“惊悚片”的格局去看,那么一定会大失所望,觉得什么跟什么呀。
就好比你非常想听一个鬼故事,对方却给你说了一个笑话,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好,毕竟《调音师》的短片也是虚构的,大家自由发挥也不能强求必须拍成惊悚的调调。
那么《一个母亲的复仇》呢,这部电影可是打着震惊世界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作为宣传点的。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最起码要揭露出现实的世界吧。
没有!
完全没有!
德里案里那个自立自强,为改变家族命运梦想成为医生的女大学生成为了电影里任性、叛逆的富家千金。
德里案里那个备受折磨至死的受害者在电影里伤势不重且很快痊愈了。
德里案里群起激愤、游行示威的群众们在电影里根本就未有提及。
德里案里有疑点的警察在电影里含糊而过,电影的警察特别有正义感,犯罪嫌疑人的律师巧言善辩。
诚然,改编一个真实案件有点难度,因为怕引起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所以高明的手法是拍得“举重若轻”,或者关注大量案件发生之后的情节,如《素媛》。
这部电影将犯罪情节减轻了不少:一个傲娇的千金在夜店玩到半夜三更,还恶劣地羞辱了她的一个追求者,导致对方恼羞成怒,起了报复之心。
于是,我们对犯罪者的愤怒也会随之减轻。
我很欣赏电影在拍摄犯案部分时所运用的手法:这群人将受害女孩塞进一辆车里,车轮滚动了起来。
于是镜头变为俯拍,暗黑的夜晚,空旷的灰白色路面上只有这一辆小小的黑色车辆在单独前行。
观众如同神一样看到罪恶的发生,可是上帝也帮不了忙。
过了一会儿,车停了下来,有几个男人分别从车的左右门下车,迅速交换位置,从不同的门又上了车,车轮又滚动起来。
车轮进行得那么自然,罪恶也是一样。
最后,从远景改为近景。
伴随着汽车行驶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女孩被扔到路边,凶犯又在她身体上加了一脚,她滚落进水沟里,像一块石头。
水沟里的水漫过她身体的三分之二,遮住了她身体上的大部分伤口。
这样的拍摄手法很高级,它没有赤裸裸得将过程全拍出来,而是用了留白,避免了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也让观众完全能想象到女孩所遭受到的厄运。
可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剧情又一次走歪了。
按照电影设定,女孩是从夜店出来,她被验出血液里含有酒精成分,所以她的指控全部不予采用,那几个人渣被无罪释放。
前面铺垫过女孩是不喝酒的,明显可以借此深挖出警察失职、贪污受贿等丑闻,可是电影却点到为止,选择让女孩的继母去“替天行道”。
我就不明白了,第一,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第二,电影设置受害者一家是中产家庭,住别墅的好伐,这么容易就被几个底层的小混混给制住了吗?
你们可以找人,我们就不可以吗?
反正这个母亲开始复仇了。
电影给了她“生物老师”的人设,我估计要在这上面做文章。
可是报复第一个人的时候,她就找了别人帮忙,越多人帮忙把柄越多好吗,她是想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吗。
她阉割了第一个罪犯,我估计还是无痛阉割呢,因为对方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一无所知,这么专业吗,这么贴心的吗。
可这个罪犯还是死了,他被自己虚无的下身吓了一跳,一下没站稳,头敲到自己家的水龙头上。
是不是太有戏剧性了?
从这时候开始,影院里开始发出笑声了。
第二个罪犯和第三个罪犯,她一起处理了,她给罪犯二投了毒,又嫁祸给了罪犯三。
罪犯二躺在医院里死了,被自己给着急死的,罪犯三在牢房里受到爆菊的折磨。
是不是很kuso?
是不是特别漫画感?
轮到第四个罪犯,那就更无语了,要不是警察来了,这家人就要从“强奸案的受害者”变成“全家被杀”了。
原本想看到疑影重重的推理,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残酷现实的揭露,没有。
原本想看到一出复仇的爽文,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为爱而恶”的探讨,没有。
(要看这点,可以去看《祈祷落幕时》,超好。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在拍什么?
它削减了真实案件的力度,将几个凶手塑造成可爱的受气包,又给了受害者中二的人设,给了母亲复仇的行为却不给她施行的头脑。
一切都显得虚有空壳。
你没有被气愤到,没有被感动到,没有被共情到。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这样的?
感觉想拍又不敢拍,胡拍一气。
印度是一个喜欢歌舞的国度,显得那么乐观。
可是“乐观”不是“玩笑”,不该开的时候,拜托不要随便开。
不要扒了“深刻”的皮,那么让人生气!
PS.敬告各位:前文原本有一句话是“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至于那么愤慨吗”,被有一些人断章取义地拿出来辱骂,现在我不得不修改该句为“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
好,你不要又要就此来怼我,你经历过强奸吗巴拉巴拉。
认真看完全文并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这部影片这样的设定削弱了“母亲”的杀人动机。
如果按照原案件的设定,这群人渣不仅强奸了女孩,还将其折磨至死,那么母亲的杀人动机是不是更真切呢?
毕竟,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杀人凶手的。
我不是专业的作家,更加不是电脑计算机,我只是一个看完电影后就立刻写下我心中感受的普通人。
之前看的电影我也都会写些影评,哪知道这次否定了一部电影,就遭到如此多的攻击。
特别是很多攻击都来自深夜,大家都不睡的吗?
还是第二天不需要认真上班呢?
每天早上跳出来的留言都会影响我一整天的心情。
我觉得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应该尊重我表达我观点的权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宽容一点,能允许每一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需要表达得那么战战兢兢。
我本来不想改这句话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没错,我本来的意思就不是这样。
这是我为此所作的第一次妥协,也希望是最后一次。
我希望这一次能锻炼出我更坚强的灵魂,鼓励自己今后能更大胆地写。
今后再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完全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能一笑置之。
别因这些不负责任的留言而难过,他!
们!
不!
配!
源头就是这则留言,之后有一些人就根本不仔细看影评原文了,只就这句留言开始随声附和
之后我就变成了一些人嘴里没有同情心的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特别牛逼的人。
这些罪名到底怎么来的,我自己都差点被绕进去?
我的文章的标题是“请不要粉饰地狱”,我就是太同情原案件里的女孩了,所以才觉得这样的改编对她不公平。
好了,晚安各位(半夜两点多起来上厕所看到某些留言而睡不着不得不修改原文的我),明天是周日(尽管明晚我还要加班),祝大家周日愉快!
心中再次默念一百遍“加油!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我觉得很好看,现在的人习惯性的当喷子,反正除了自己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他都持否定的态度,呵呵!
最好别看电影,真担心这些扛精成天看那些他们眼中十有八九是辣鸡的电影早晚得抑郁症、心脏病啊!
不值当的,好好静下心来看看电影想反应的思想和主题了不要总肤浅的停留其表层的东西上,其实还是很好看的电影至少大快人心,电影本来就是娱乐没必要较真
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这部电影朋友到电影院之后就说自己早看过了,中国上映的可能比较晚 电影节奏紧张 一个母亲在进行一系列策划之后 进行复仇 复仇方式刺激 让人拍手叫快 有仇必报的电影很爽!!!!!!!!!!!!!!!!!!!!!!!!!!!!!!!!!!!!!!!!!!!!!!!!!!!!!!!!!!!!!!!!!!!!!!!!!!!!!!!!!!!!!!!!!!!!!
印度宝莱坞女皇,希里黛玉的遗作《一个母亲的复仇》,在母亲节上映,口碑却一落千丈。
豆瓣评分6.7。
这部电影以2012年震惊印度和国际的德里黑公交案为素材。
讲述了少女阿丽娅在一场派对上被几个青壮男子绑走,最后,被发现在臭水沟里,浑身是血。
母亲(希里黛玉 饰)找了她一晚上,最终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找到了自己的女儿。
母亲的心,是颤抖的。
“你的女儿遭到了强奸。
”
崩溃影片的宣传是“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为爱开挂”。
可以想见,法律并未给阿丽娅以公正。
到哪儿都有权钱欺压。
韩国的《熔炉》,西班牙的《看不见的陌生人》,如今,又多了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
“在这个国家可以侥幸逃脱强奸罪,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
”
“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母亲雇了私家侦探,开始暗地里复仇。
这位母亲,的确开挂了。
印度电影擅长营造氛围,点燃情绪。
却常常在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上,企图蒙混过关。
《一个母亲的复仇》有着吸引人眼球的话题,犀利的角度,和顶级的女演员。
希里黛玉燃爆中国市场原本很容易。
却最终败在了最关键的,母亲的复仇手法,和警察的破案过程上。
把罪犯一阉割后,就那么扔在了家门口,不怕罪犯报警?
幸好他自己摔死了。
死得正当时啊用苹果籽毒死罪犯二,嫁祸给罪犯三。
这原本是一波复杂的操作。
影片却仅仅用一个伪造的犯罪现场了事——在罪犯三的家里,撒上切好的苹果,在电脑上留下查询制毒的浏览记录。
母亲潜入罪犯三的家,用他家的水果刀切好苹果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警察丝毫不怀疑,反而满意地道:“这是最证据确凿的一桩案子了。
”全程忽略监控和指纹。
更粗糙的是,阿丽娅作为受害者,上电视居然不打马赛克。
阿丽娅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受害者,真的好吗?
如果我是母亲,非拆了电视台不可。
阿丽娅一辈子的阴影当然,这部印度片明显不在乎这些细节。
它的重点,不是怎样复仇,而是“复仇”本身。
母亲与私家侦探接头一个弱女子,一个正派的人民教师,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生生成为女儿最后的屏障的?
这,才是影片的重点。
我承人,印度电影在人物转变的细节处理上,水平的确很高。
与粗制滥造的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形成了截然反差。
为母则刚比如,看到躺在重症监护室的女儿,母亲浑身颤抖,极度惊恐。
前脚还在法庭上毫无还击之力。
后脚就站起来,独当一面。
母亲对罪犯:“你每天都会为此感到后悔。
”但这转变仍有过程。
母亲去找私家侦探时,仍是犹豫的。
拿着对方的名片,却谎称走错了地方,要退出去。
母亲和片中的父亲一样,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
所不同的是,父亲一直在寻求法律帮助。
而母亲,早早认清了现实,选择了“私了”。
坚毅的侧颜她成为了女儿最后的屏障,而不是父亲。
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女人比男人更加通透、坚毅。
男人比女人更具有社会性,这源于传统家庭分工。
男人更需要,也更看重融入社会,而女人更注重家庭。
因此,在家庭成员遇到伤害时,女人反应比男人更强烈。
母亲:“我失去了她”当母亲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她的形象也彻底转变了。
那一幕,母亲穿过鲜红的布匹,如同从风里走来。
浑身洒满金光。
她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伟岸。
在地铁站,她与侦探对话时,镜头是仰视的。
尤其是侦探说话时。
那段对话是这样的:母亲:“上帝是不可能无处不在的。
”侦探:“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所以,拍侦探的仰视镜头,实际上是在衬托母爱的伟大。
结局,母亲干掉最后一个罪犯。
之前利索干掉三人的她,面对最后一个罪犯,居然下不去手。
这里的处理值得一提。
一方面,之前干掉三人,均非面对面。
此时一下子面对侵犯过女儿的暴徒,多种情绪齐齐上涌。
愤怒、憎恨、悲伤、痛苦。
“你怎么敢碰我的女儿”另一方面,在母亲的内心深处,她仍然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她曾经说过:“做是错误的,不做也是不对的,在不对和错误之间,该如何选择呢?
”她选择了错误。
不直面罪犯的脸,她尚能压制住内心的负罪感。
如今罪犯的脸近在眼前,她难以下手。
这也再次证明,母爱之伟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希里黛玉的演技成就了这段高潮。
她的手是颤抖的,声音变了调,脸是扭曲的。
完全演出了一个母亲,快要决堤的情绪,和骨子里的憎恨。
而母亲开枪的原因,亦意味深远。
躲在树林里的女儿轻轻唤了一声:“妈妈。
”
阿丽娅母亲一下子清醒,镇定地扣下了扳机。
因为,这一声“妈妈”提醒了母亲,身为母亲的职责。
那就是,保护女儿。
为了保护女儿,母亲可以抛弃自身安危、恐惧,甚至是信仰。
再一次感叹母爱之伟大。
为母则刚。
这样分析下来,我觉得应该给这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加一颗星,评分达到7.0。
毕竟,人物细节真的很好。
希里黛玉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而这,是她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最后,放一张希里黛玉年轻时的照片,她永远活在电影里。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宝莱坞是仅次于好莱坞的全球影视基地,是印度国家名片之一。
宝莱坞一年生产1600-2000部电影,远逾好莱坞的300-500部。
产量太多,质量就难以保证。
2017年7月7日上映的剧情片《一个母亲的复仇》就是其中之一,俊男(比如阿德南·西德奎饰演的父亲阿南德)美女(戴维琪母女)、色彩表现、表达技巧(比如以停车换座表现轮奸过程)、主题曲动听可谓优点,但噪点多多(让逻辑为剧情让路)、歌舞与剧情违和(歌舞给严肃话题加入很多诙谐戏谑成分,降低了电影批判力,所幸该片歌舞还不至于停不下来忘了剧情)、冗长拖沓(时长146分钟)是其缺点,这些缺点也是很多印度电影的缺点,结果导致印度电影比较雷同的印象。
电影讲述少女艾莉亚(萨佳·阿里饰)被轮奸后,继母戴维琪(希里黛玉饰)为她报仇的故事,电影主题实际上是一段对话——侦探:要相信神明。
戴维琪:上帝不能无处不在。
侦探说: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电影改编自震惊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案”,但为迎合印度国情、民情和本土观众的落后观念,不惜贬低受害人,比如任性、性感等等,使得轮奸似有某种合理性。
主演希里黛玉是印度国宝级女星,来自贫苦家庭,曾获四座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奖、一座特别奖,在宝莱坞堪称传奇,被视为“印度电影的高级女祭司”“女版阿米尔·汗”。
在《一个母亲的复仇》中,年过50的她颜值已逝,但将一个母亲的爱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因此荣获印度第65届国家电影最佳女主角奖及特别奖。
2018年2月24日,她因心脏骤停在迪拜逝世,享年54岁。
为感谢她对印度电影及社会的贡献,印度政府给予她国葬规格,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为她送行。
我们的女主,一名生物老师,so,后面用苹果籽致使运动达人死亡就容易解释了。
这是女主的学生兼继女,当然叛逆期的女孩都会仇视那个和她分享父亲的人,所以女孩讨厌她的继母,但对于同父异母的妹妹却非常喜爱;继母是个善良的母亲,一心想和女儿搞好关系。
女孩和朋友去参加派对,打扮的非常美丽。
在派对上女孩的同班男同学去搭讪未果反被女孩奚落,男同学伙同三个社会人士绑架了女孩,强奸施暴。
女孩被施暴者踢下车,扔进排水沟,第二天早上被出来晨练的路人发现并报警。
女儿出事的当晚,母亲就心神不宁,因为女儿向来是遵守承诺的,说的十分钟到家,但两个小时都没回家,母亲还去派对寻找询问女儿的朋友,均未找到,于是报了警,警察虽然受理了但不以为然。
第二天看到女儿这样的状态,母亲泣不成声。
女孩很艰难的将事情经过说出,警察也逮捕了4名嫌疑人;法庭上一次次的宣判过后,4名嫌疑人无罪释放了,女孩崩溃了,她更恨自己的继母了。
她对继母说:“其中一个施暴者说“给你妈妈打电话呀,叫你妈来呀”警察和法院得不到公正的裁决,母亲看到女儿如此抑郁难过,其中一名施暴者是自己的学生,在校园里碰到后还若无其事的向母亲打招呼,心如刀绞的母亲决定自己复仇。
一个私家侦探在当晚听到母亲报警后将自己的名片递给了这个母亲,说道一定会有帮助的;果然母亲找了这个侦探,开始了复仇之旅。
第一个死去的人是个酒鬼,被两名妇女迷晕后施以宫刑扔在家附近的街道,回家后在厕所发现自己的身体零件不足,惊惧之下滑倒脑袋撞阀门上挂了。。
第二位是个运动健身狂人,母亲潜入其家里在蛋白粉里加入苹果籽粉(苹果籽里可以提取出氯化氢),并且还将此下毒事件栽赃给了对她女儿施暴的学生(厉害了)第三个施暴人自己的学生也入狱了。
虽然这个运动达人没死,但下半生也废了,瘫痪在床上什么也说不出来,母亲特意来看望他,说的话真是大块人心,看图吧这个警察不去抓坏人,光想着抓那个杀了坏人的人,刚开始怀疑女孩的父亲,但是在运动达人房间里发现女士眼镜时才确定杀人者是女孩的母亲。
第四个人是黑社会的混混,他硬是从已经瘫痪的朋友口中猜到几人遇害凶手是女孩的妈妈,并且发现那个侦探在跟踪他。
于是,他杀了侦探,并通过侦探的电话得知女孩一家外出旅游住的酒店。
酒店中,男人追逐着女孩,母亲奋力解救,也许是奇迹吧,女孩逃脱躲在不远处的树后,母亲抢到了男人的枪,扣动扳机的时候那个多事的警察赶到了,本来是极力劝阻母亲不要冲动,但不知怎么被母亲说动,警察解下自己的配枪交给母亲让她报仇(似乎警察开枪不犯法来着),母亲开枪打死了最后一个施暴者。
在大树后听到一切经过的女儿奔向了继母,终于叫出来妈妈(废话,亲妈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一步)然后影片结束了。。。。。。。
说这个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好像改编的太理想话了。
实际上是一名女大学生和男友错上了一辆不在工作线路的公交车,女孩被7名男子施暴。
结果虽然入了狱但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所以像影片中的这样高智商复仇方式看着爽,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可行的。
虽然影片漏洞很多,但是能看到坏人被手撕还是很爽的! !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电影头条(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75438/有的朋友认为这个电影给印度的强奸事件降级了,认为没有表现出这个严肃的社会现象,这是我的一些想法,如下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MOM,就是讲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对政法的不公和对孩子的伤害而做出的反抗啊,还有你所说的侦探,影视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侦探调查的过程没必要在电影里表现出来,能表现出结果就可以了啊。
印度强奸案的高频是一件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但是在本部电影里反应的侧重点不在于受害的女孩儿被伤害的多么惨烈不在于法庭上的唇枪舌剑,而是在印度律法不公不能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情况下,受害的家庭不得不以暴制暴来维护正义,让强奸犯得到他的惩罚。
这是电影作品,这不是纪录片。
我记得有一部纪录片记录了德里黑公交案“印度的女儿”。
故事其实更多的思考,情节和细节做的不是很到位,但是电影其实敢拍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揭露社会的黑暗和法律的无能,明哲保身的警察长也希望平安落地,成全了一个母亲将正义主持到底。
女孩心灵得以解放和解脱就是恶人的命运结束,这就是法的作用!
恶人必须得到法律的审判和道德的谴责。
印度电影其实进步很大这些年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钱不多也可以(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90918/过程中三次泣不成声。
这世上没人能像妈妈一样能尽数体会到自己的痛苦和屈辱,她没有选择,选择是需要理性与考量的,当有人做出伤害我的事情的时候,她什么选择都没有了。
我没打算要个孩子,可是我想假如我有孩子,或者我的妈妈遭遇了那样的事情,我也会这么做,我比女主还不如,我根本没法绸缪,就特么整把菜刀,堵住就砍了。
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从有人伤害她们那一刻,为了让那些人体会到一样甚至加倍的痛苦的复仇,就是我剩下来的人生的全部意义了。
去他妈的。
非常难过,最后女主举起枪浑身颤抖着对着最后一个她要处理的强奸她女儿的罪犯时,被警察拦住,劝她不要这样,他告诉她警方已经找到证据了,可以将罪犯绳之以法了。
而女主放下枪,一边发抖一边哭着说:“以后还会发生这样的事的...” 我简直要崩溃了。
更崩溃的是回来以后刷影评。
我看片太少审美能力低下,还理解肤浅,没有想到,这样的片子,大家居然还在批评它的艺术性差,没让各位看官满意、看爽,甚至还推荐对这种题材感兴趣的去看一看同类型其它款。
制作人想要传达的愤怒和悲痛全都入不了豆瓣的技术达人们的眼,他们理性尖锐、阅片无数,拥有上帝视角,他们只觉得剧情冗长、手法肤浅、配乐鸡肋,甚至觉得母女深情狗血。
点进去大部分都是男的在说这样的话。
他们既不是什么人的女儿,也不会成为什么人的母亲,他们好像没有感情。
有点恶心。
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这是一部来自印度的电影,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纯粹的女主戏,很值得令人深思,电影讲述的是艾莉亚在遭遇到qj事件后,她的继母做出的一系列复仇,在强权面前,法律没有还她们正义与公平,继母戴维琪展开了一场高智商的复仇计划,网上的评价是这样说的“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影片中很多让我破防的画面,即使是继母也像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女儿,电影揭开了印度社会不公正的黑暗现象,蛮值得深思的
作为电影看有很多俗套或是粗糙的处理,但是这样的题材真的值得多一些
明明是悲惨的故事,明明可以感动人,可是节奏有问题,看的很累,没有那种复仇的爽感,给题材2星吧。
强剧情的设置bug连连.......
有爽感,女主是《印式英语》的女主,最后一个镜头很棒,母亲这个身份给人无穷的力量。
和拳击那部一样我真是get不到他传达的价值观或者想法。母亲就一定要全心全意付出吗?在没有得到任何感情反馈还那么深爱着继女,一直宣传所谓的母亲的伟大,但是我从来没感受到女儿对这个母亲的任何尊重或是爱或是任何感情。女儿自我,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没有考虑过其他人的想法,让我完全没有对她的怜悯
不管怎么样 我敬佩印度人拍出了跨过法律无能的配得上复仇二字的作品,只是心疼这个母亲的牺牲太大
前半段《飓风营救》后半段《恐怖角》,我想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正义侦探DK的献身》。流畅煽情的情节剧,但比起真实的事件来,缺了对印度“神圣强奸”风气的社会批判,女孩参加派对酒后受辱也没有陪男朋友看了场电影就被塞进面包车的天降横祸感,关键是还活下来了,跟继母共同演绎母爱大戏,使得片子的社会意义大为削弱,变成奇情家庭剧了。
前面70分钟营造的还是挺不错的,可是到了私家侦探一出场,这个片子,就变成为复仇而复仇了,一个很正常的故事,因为有了下半段,开始各种逻辑毛病都出来了,看起来设计很巧的犯罪清洁,只要仔细一想就各种漏洞,而结尾为了让母女团聚,又要制造侦探死亡,警察突然到场的不合理情节,本来严肃的电影,加入了这些元素后,就变得娱乐小儿科了。即便逻辑有问题人物动机怪怪的,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影片,跟《水浒传》一样,当青天大老爷、佛祖菩萨不帮助受难者的时候,有这么一部作品,时刻提醒所有犯罪的坏人,即便你能逃脱法律和道德,但总有一种力量,会让你血债血还,做坏事前,你要想清楚。
电影层面2星 故事真实性+1星
哪有复仇电影是这样的啊?拖拖拉拉讲啥呢?啊我为什么要看啊。不过她们长得都好美哦~
向来不需要男人从嘴里轻飘飘地说出“为母则刚,母爱伟大”的口号,献的霸凌和对女性人格的抹杀在牠等同类面前激不起一点水花。虽然过程残忍、令人悲愤,但电影里尚有希望和梦幻去憧憬去书写,尚能看到曙光。可现实中女孩被抢救十三天后还是去世了。而在德里案发半个月后轮奸惨案再度发生,自始至终女性权益没有得到保护,反而让印男得出了反抗就直接鲨掉就不会有人报案的结论。
真心可怕。女孩夜里出门真的要有互相照顾的意识。好危险。
其实这电影是可以达到行业一般水准的,也就是6分,但问题是,它作为一个商业片却背离了普世价值观,营造出了一种迷幻。就比如,你怎么才能由后妈转正呢,杀人就行了,女儿被性侵后的创伤如何解决呢,杀人就行了。法律的漏洞,政府的无能怎么办,杀人就行了。
被高智商犯罪的宣传给骗了。除此之外,情节缺乏逻辑的地方也太多了吧。就是一般的底层意淫之作吧。编剧把富贵阶层的二代们搞得太弱智了。但片子居然不是搞笑片。
景色不错。
太垃圾了……
如果法律不能伸张正义,那么以暴制暴也未尝不可。
一个母亲的复仇,法律做不到的,只能自己来讨回公道,女性本柔,为母则刚。
网文既视感
比日版告白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复仇部分都拍的冗长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