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让我很大程度上回想起来了几周前乔治克鲁尼主演的新片《午夜天空》,两部片子在某些架构上惊人地相似:同样一个老人,遇见了一个不善言语的小女孩,为了把女孩送回她的家人身边,一老一少踏上了漫长而危险的征程,中途还坏了载具,因而不得不步行跋涉,最终困饿疲乏。
甚至,《午夜天空》中有一幕是乔治克鲁尼和小孩在雪原中遭遇暴风雪,他在风雪中喊着女孩的名字,却没有回应。
《世界新闻》里,同样也有一幕,汤姆汉克斯遇到了沙尘暴,在沙尘暴中他也和小女孩走散...
这两部电影都改编自小说,我查了一下,倒也不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但是这种“送女归乡”的故事大概历代作者早就摸索出了一些成熟的模板和套路,用在1870年的德克萨斯,或是末世之后的北极,都可以贴合入剧情,没有太大的违和。
不过,《世界新闻》的成色相比于过于流水线化,全而不细的《午夜天空》来说,肯定还是要优秀不少,聚焦人民的割裂和新闻所带来的纽带,加上两个人的归家之途,情感上自然充沛许多。
只可惜导演没有能在“新闻”与“少女回乡”之间建立强力且明确的连接,让本片的这两部分显得有些割裂,所以本片说不上有多好看,自然也不差,喜欢汤姆汉克斯表演的观众,倒是不妨一看。
剧透预警“新闻”与“隔绝”“新闻”这个选材,可以说是非常有趣的切入点,彼时通讯闭塞,居住在交通不便地区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忙忙碌碌浑浑噩噩,但是偶尔会有一个读报人来此,带来全世界(看上去其实是全美国)的新闻,让大家能在闲暇之时一瞥这个世界的剪影。
这种“读新闻”的意义在本片中有了几次升华,开始只是带给人民要闻,但是后来在红河谷的那次读报中,南北方民众在内战后的隔阂被显露了出来。
这就非常像是美国如今割裂的两派民众,他们代表的利益阶层不同,因而也反感着另一个党派的统治或是施政,前一阵子美国国会的骚乱便是这样一种“分裂”所导致的恶果,哪怕同住在一个国家之中,人民也会有分歧,也会党同伐异,150年前的美国如此,今日的美国亦然。
这种“割裂”在艾拉斯郡被推倒了顶峰,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读报人被要求只读当地郡主所写的充满种族主义的故事,当地的故事没有传扬出去,外面的故事更是被限制传入。
其实,这与我们当今的互联网社会,也非常相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当你观看了某些你感兴趣的模块后,你的社交媒体/新闻app就开始越来越多地推送这些你喜欢的内容,逐渐挤压着其余“随机”话题的新闻,并且在最终,让你满眼看过去,都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呢?
这其实就是基于推荐算法所构建的一种“信息孤岛”,你的内容只在你的小圈子里流动,更多的内容因为你曾经的忽视而被慢慢掩藏,于是每一个圈子里的人都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冰山一角就是世界的全貌,其实不然。
这,也就是读报,读来自全世界的新闻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在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更要看到世界的变化,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内容,那些我们反感的,那些我们忽视的,同样重要。
两个人的回家路影片的另一层故事呢,就是汤姆汉克斯送小女孩乔安娜的回家路了,小女孩小的时候家人被原住民杀害,自己被掳走后慢慢融入了原住民的群体,而汤姆汉克斯的任务便是将她送回她远房亲戚家(其实不算太远方)。
这场漫长的跋涉其实我在影评开头就写了,还是比较模板化的,里面该有的东西都有,女孩从开始对汉克斯的戒备,到后面逐渐相识,信任,一面受到汉克斯的保护,也能在危机时刻灵机一动,带他们走出困境。
不过电影里,乔安娜被送回家又被接走的剧情发展,大概是更想去表现一种文化之间交流的合理方式。
两个互相警戒的文明,一方强大,一方弱小,但是如果纯粹以强大一方的教条试图去教化弱小一点的文明,那么这种“教化”其实演变成了“禁锢”,这个世界是属于所有文明的,我们应当怀着极尽包容之心而不是拒绝,或是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不相容忍。
这点,算是送女孩回家和读新闻两件事情在内核上的一点相似之处。
影片为汤姆汉克斯也设计了一条“归家之路”的剧情,和女孩相同,汤姆汉克斯的家,同样也没有了亲人,我估摸着这大概是在控诉无意义的内战并想最终传递一种团结的信号,但是感觉这段倒是没有太大必要。
理想的“星火”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支线,那就是艾拉斯郡里面的年轻人约翰凯利,在法利先生手下的恶棍之中,约翰是其中不多的良心未泯的存在。
用良心未泯或许不太合适,更适合的描述是,他了解得还太少,所以对于善恶没有太明确的认知,在法利杀掉了他的哥哥汤米后,他也没有感到愤恨。
而正是汤姆汉克斯的那个“矿井下与死神搏斗矿工”的故事,让他知道了在更大的世界中,工人不一定总是要对命运臣服,奇迹是存在的。
其实,那十一名矿工真的活下来了吗?
也许活下来了,也许只是汤姆汉克斯的安慰(我估计约翰凯利是不识字的,读不懂报纸),然而,这在约翰的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在西行的路上,他第一次不再寄人篱下地掌控了自己的命运。
这一切,都是那则新闻的奇效。
汤姆汉克斯挑剧本的功底还是不错的,每年一到两部大主角的电影,也算是兢兢业业的劳模了,《世界新闻》在汤姆汉克斯的影片中不算多么出挑,中规中矩,但也有其亮点。
一百五十年前的信息封闭,在如今的社会依旧存在。
一百五十年前的民族割裂,今天的美国仍有余波。
就像社交媒体封禁了特朗普的账号一般,资本如果愿意,可以让我们看到完全相反的讯息。
他们可以掩藏那些自身的丑闻,让人们只在意明星的鸡毛蒜皮。
那么,一百五十年前的读报人,那个带着人民在人世皆苦的生活里看到更大世界的引领者,这个让人们奋起反抗压迫的领路人,在当今的时代,是否依然有这样的角色存在呢?
纵然我们已经有了便捷的接入世界讯息的手段,在越发赛博化的世界中,我们又是否有能力打破当下的信息闭锁和认知局限,看到真正重要的“大新闻”呢?
这是汤姆·汉克斯新冠肺炎病愈后主演的第一部电影。
按影片类型,算是一部西部土路片吧。
因为影片背景设定在1870年,那时候的美国别说高速公路,连普通的柏油公路也没有。
讲的是基德上尉退伍后,找了个职业,挨村挨镇给大家伙读新闻,每人收十美分。
是个勉强维持生活的工作。
走村串户过程中,路遇一个失散了家人的十岁小女孩乔汉娜,交给政府,政府忙着战后重建和驱赶印第安人,没工夫管,他只好带着乔汉娜走了400英里,备尝艰辛,交给了她唯一健在的亲人。
“新闻”这个选材,可以说是非常有趣的切入点,彼时通讯闭塞,居住在交通不便地区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忙忙碌碌浑浑噩噩,但是偶尔会有一个读报人来此,带来全世界(看上去其实是全美国)的新闻,让大家能在闲暇之时一瞥这个世界的剪影。
这种“读新闻”的意义在本片中有了几次升华,开始只是带给人民要闻,但是后来在红河谷的那次读报中,南北方民众在内战后的隔阂被显露了出来。
纵然我们已经有了便捷的接入世界讯息的手段,在越发赛博化的世界中,我们又是否有能力打破当下的信息闭锁和认知局限,看到真正重要的“大新闻”呢?
看来汤姆汉克斯的新冠是好了。
一如既往的回归,马不停蹄的演最好的好人。
救小女孩,送小女孩。
在荒蛮的西部传播文明的讯息。
好像《华盛顿邮报》的前传。
演的是还行,美术还行,摄影也还行。
只是汤姆汉克斯不像那种西部感觉的演员。
哪有这样的好人在那样的时候,恰恰是属于汤姆汉克斯个人的这种好人感,很不符合当时的逻辑。
西部片对标的话,让我想到了《送乡人》。
与之相比真的是有些无力,这种无力一是来自剧本节奏和内容,比如没有任务没有钱,全是学雷锋。
一是来自于汤姆汉克斯这个好人的所附带的力量消解。
说白了既是这种好人的动机来源不那么让人信服。
接着一路杀人贩子,去军阀小镇得罪了方丈还想走。
马死了连点肉都不切,这种细节设定让人很难接受。
(在《荒野猎人》之后,西部片都难了)最后他的动机都转回了宗教救赎,但是前边一点表示他是个教徒的意思都没有,哪怕带个十字架意思一下呢?
也不能说全无优点,比如沙尘暴中,是小女孩指引了迷失的他,还带回了一匹马,表面上是他带着迷失的孤儿找家,但其实是小女孩指引了他迷失的心灵,还给他找回了一匹马。
这种心灵的外化展现,还是很好的。
也是否隐喻了西部精神其实都不如原住民文化,都是骗子,土匪和恶棍,到别人家烧杀淫掠。
最后做了脱口秀主持人,皆大欢喜,其乐融融了。
汤姆汉克斯的演技一直很稳,尼古拉斯凯奇早就成了烂片王,而汤姆仍然保持着一线成熟明星的风采,他的电影都是比较正统的作品,很少存在什么争议。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历险记,东西方自古以来就有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东方的西游记,西方的奥德赛,应该都属于这种类型,历险记中的人总是需要一个旅途,不同于冒险记中那种主动去危险的地方,历险记总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为了那个目的地沿途要经历各类相对比较独立的涉险事件,以及遇到的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部落或国家。
这种类型的作品是以一个主线串起n个比较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会可以有各自的起承转合。
这部历险记先由汤姆汉克斯出场亮相,很快引入另一个重要人物——小女孩,然后就开始了两人的冒险旅程。
而冒险故事也是主要服务于两人关系演进所设置的,从开始的相遇,经历接纳过程,熟悉过程,依赖过程,再到后面共同历险,尾段的分开再相聚的过程,整体上比较完整,逻辑清晰。
影片很多细节也可以看到这种过程,通过一段旅程,两个人之间的距离逐步拉近,直到相依为命,小女孩从最初宁可自己走路,到两个人共同坐在马车上,再到最后一起骑一匹马。
本历险记的故事背景选择了美国内战结束后的西部,很多还原了很多150多年前场景和细节,西部片的核心,枪、马、车、镇子、荒野和印第安人,特别是那种昏黄色彩十分到位。
另外从历险记想表达的内核来讲,我觉得本片想表达出“新闻”也就是信息对于打开人们闭塞的思维是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所谓喉舌的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而各类信息中,跨越文化、语言的差异,人类的基本道德——善良、勇敢、坚韧——这些最正面核心信念才是力量的核心因素,是打动人心汇聚人心的内核,在不同历史中、在不同的地域里均是如此。
人与人之间就依靠这些基本道德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把这些精神作为西部精神,各种历险片也把这些精神作为人物的主要的内在。
此部电影不足之处是整体新意不足,比较传统的叙事故事线和人物情感,没有太多的思考和辩证空间。
《世界新闻》这个影片标题,其实非常带有迷惑性,看着剧情介绍,我们似乎会以为这是一个在美国内战之后身为小人物的基德上尉是如何卷入惊天阴谋妄图颠覆联邦政府的事件中的故事,那个小女孩,也许是印第安公主,也许是身负巨额财富。
也许是因为海伦娜这脸太北欧了,所以才加上了这个德裔美国人这样的没啥意义的剧情设定?
作为一个商业片,不正是应该上述的路数么?
就像影片中,基德上尉在岔路口选择了那条凶险的没有一辆马车的道路,而另一条路上,已经被车马塞得严严实实。
这个片子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五大传统好莱坞的风格路数。
出品方奈飞有足够的耐心和资金去做一个不那么商业的电影,而该片也是汤姆汉克斯近一年时间里第二部上映的电影,同时也是第二部线上流媒体发行的电影(上一部是《灰猎犬号》)。
在一个厚重充满历史感的大背景下,这部影片讲述了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如何通过一段旅程来修复内心创伤的故事。
约翰娜还穿着印第安人的传统服饰,故事的暗线也表达了白人和印第安人交流的内容全片没有推理、没有转折、没有谜团,甚至少数的枪战和两个看着像最终BOSS的家伙都只出现了不超过15分钟。
额外一提,影片中两个坏家伙的气场和表演,完全可以在别的西部片里当半个主角,结果在这里基本上开了几枪,说个五六段台词之后,两个演员就可以转场去别的剧组了......
也是一名南军的退伍兵,成了一个人贩子,一脸奸像可惜就活了15分钟,真希望他戏份能多一些基德上尉,一名士兵,一名战败后投降的南方士兵,一名过去事业家庭有成而如今失去一切的战败后投降的南方士兵。
他没有秘密,甚至没有一把像样的手枪,他在德州游荡,每次收取一毛钱,为还是文盲的美国乡下人读报,让他们了解《世界新闻》,他们一边听着八卦哈哈大笑,一边听到联邦政府的名字就破口大骂(南方人对北方的怨气,对联邦的怨气到现在都还没灭呢)。
读报人这个职业随时代而生也会很快随时代而亡,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默片解说员》约翰娜,一名德裔移民的后代,自小被印第安人掠走,变成了只会说印第安基奥瓦语的半个印第安人,父母双亡,没有随身携带惊天秘密,没有傲人的血统,在那个蛮荒的西部扔到地上随时都会被残酷的大自然和贪婪的人们所吞噬。
衷心祝愿海伦娜能在本届金球奖上有所斩获整个故事线,就是一个随风飘荡的枯叶般的老头,带着一名近似于野人的孤女前往她唯一的亲人姨妈家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影片也是尽力恢复当时的历史,我这里所说的恢复,并不只是道具,房屋、车辆、服饰的仿古并不亮眼,这部电影最成功的仿古在于电影里的群演们,不是他们的服饰,而是他们如实反映了当时德州人,美国南方人的心态。
黑人、印第安人、北方人,是当时南方人眼中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群,我们在电影里能看到被吊死的黑人,被团灭的印第安部族,小镇居民对北方驻军的谩骂和不屑。
一开始这名被吊死的黑人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在南方人眼里,仿佛这个世界都欠他们的,都和他们作对,因此一部分人。
而这种幽怨仿佛也感染给了好莱坞,让南方在许多电影作品里似乎过于不真实。
南方人就像贵族,我们在《乱世佳人》里,看着穿着大裙摆的郝思嘉和衣冠楚楚的白瑞德在亭台楼阁内的共舞。
费雯丽的郝思嘉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具贵族气质的女孩,她可以疯狂嬉笑怒骂,但是那种气质是无法遮盖的南方人就是传统的捍卫者,《众神与将军》中,南方的男人们当兵打仗是为了捍卫正义的州权,女人们则在家里唱着祈祷诗,缝制着南部邦联旗。
另,必须安利一下,这部片子堪称战争史诗佳作,不看太可惜了!
送亲人上战场,有点十送红军的感觉哟
笔者非常喜欢这笔电影,强烈推荐大家看一看南方人是侠客,《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他们粉碎了建立所谓的“黑人王国”的阴谋。
这部片子我一开始接触,还是从《黑色党徒》的片段里,必须说,片子坏透了,不过就像《意志的胜利》一样,看个乐就好,别投入进去。
而基德上尉虽然是德州人,但是他是秉持着一个中立的视角,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南方世界。
充斥着文盲,无视法度,聚众造反还妄称“建立新国度”,而这国度是建立在大规模猎杀美洲水牛上的(成片被宰杀剥皮的镜头和一开始水牛群奔驰在草原上的镜头遥相呼应,让我心头一颤),他们贩卖人口、私刑黑人、与印第安人仇杀。
真实,让我胆战心惊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南方,真实的内战后的世界。
所以在这纷乱而残酷的世界上,这一老一少,从一开始的摩擦冲突到后来的不离不弃,让人们体会到的温暖,就像黑暗中的灯火,愈发的耀眼。
这种老少搭档,通过旅程相互理解的电影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成功的,诸如《追捕野蛮人》、《菊次郎的夏天》、《惊天营救》、《怒火救援》、《大地惊雷》等等。
成年人和孩子在价值观、习惯、视角等多多方面的差异给了电影无限的空间,无论电影的国度、形式、风格。
《追捕野蛮人》的看点在于,这一老一少,在别人眼里都是刺头,而且他们也是这么看对方的这种心与心的贴近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对于基德上尉,他的内心伤痛更显著一些,而两人的关系是否进一步推进,也是需要他作为推动力。
基德上尉在战后失去了产业,这仿佛是他表面上四处游荡的理由,而到最后我们才能看出,真正让他不敢回乡的原因是他无法面对妻子去世这个事实,而这几年的游荡就是在逃避,而当他在送约翰娜回家后,终于鼓起勇气回到家乡去面对过去,当他最后摘下婚戒放到妻子的墓前时,标志着他和过去伤痛的告别,在此之后的策马飞奔代表了他内心对新生活的渴望,他马上找回了约翰娜,他们两个现在可以成为真正的家人了。
一个男人终于鼓起了勇气,开始抬头面对未来约翰娜相对要简单一些,她毕竟是个不到十岁的女孩,内心比较简单,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基德上尉的关怀是如何温暖了这个孩子,让她从抗拒到憧憬,再到生死不离。
而约翰娜在影片中也展现了自己的聪慧与勇敢,比如用硬币临时改装散弹,用枪射伤坏蛋,与印第安人交涉等等,让她在非常平凡普通的人设上展现了自身独特的魅力。
最后在读报现场,约翰娜的姓氏也已经改成了基德,说明她成为了养女,而基德上尉的读报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特别是场下听众的变化,由片头眉头紧皱和愤怒,到片尾的开怀大笑,也表达了主人公们境遇和内心的转变。
是的,战争结束了,该是到可以开怀大笑的年代了
这对父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部是送孩子回家一部是找孩子回家两个都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最后都是平安到家(找到家)。
这个家,是真实的home,更是心灵的归宿。
同一个汤姆汉克斯,总能感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的人类。
同一份全人类至爱,总能让人类碳基生物文明温暖整个宇宙。
这部电影看的我有一些失重感,就像是在睡梦中感觉突然掉落的那种无所依靠的感觉。
首先是护送小女孩的黑人被绞首挂在树上,Captain发现后告知了巡逻队。
巡逻队在查看了他的证件后放他南下,但无人理睬吊在树上的尸体。
其次是读报会上当读到联邦政府要求得州执行修正案的时候引起群情激奋,如果Captain自己不是得州人,估计不是这么好全身而退。
然后就是一伙人购买不成,想强抢Johanna。
当Captain带着Johanna策马扬鞭赶路的时候,我在想,要去哪呢?
如果他们当着军人就能说,等我摆平了他们就去找你。
那你们能逃到哪呢。
我们遇到坏人的时候总是觉得会有一个安全屋可以去,有时候是家,有时候是警察局,有时候只是人多的地方就能提供安全感。
但在这里我想不到,我不知道他们能去哪,似乎就只是逃,希望他们看不见,追不上就放弃了。
但如果追上了,那两方就必定会有一方付出生命的代价,好在是电影,死的都是坏人。
即便你被击倒在地,也会有天降奇兵替你开枪。
但我的失重感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路上的危险。
而是当读报会上,人们站起来说,理直气壮的说“我说不”的时候。
忽然让我感到,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永远不会相互理解。
甚至连是非观都能够是完全相反的。
总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将人们分成阵营,然后互相残杀。
人种,肤色,性别,没有什么不能成为割裂带。
而且如果真有一天一方能将另一方完全消灭,也一定会在内部重新出现新的不同点重新划分。
Captain对于Johanna的护送是为了什么?
或许是在赎罪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这场战争。
他因为上战场离开了家庭,然后战争是为了什么?
他所在的是得州第三骑兵队,既然是得州的军队,那就是南军,就是蓄奴派的军队。
那他捍卫的是什么?
他是不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才有时间好好想想。
所以他送Johanna回家,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回家之旅。
63岁汉克斯老同志纵马黄沙,新冠病愈后出演个人生涯第一部西部片,老当益壮。
在观影选择上,看汤姆汉克斯新作品大概率还是有保障的。
这个不是粉丝向的问题,而是他对出演题材从不玩票,很认真,同样的人还有东木老先生(更有才华)。
不同的人也有,就是老年德尼罗的喜剧。
影片整体尚可,一贯的网飞二线作品风格,严肃和通俗兼具,低娱乐性的正剧,而且是典型依靠个人能力担当全片的"独角戏"。
老牛仔职业读报人路遇遭印地安人放还的白人小女孩。
孩子是出生即被劫掠的,现今处于自生自灭之态,故事就这样开始。
纵观全片,基本上依仗汉克斯个人演技担当,对手戏的女孩儿也没啥亮点。
老头子一个人在荒野摸爬滚打的同时依旧奉献高标准演技,印象很好。
西部片的主角一贯是独立大写的人,不畏强权,不惧盗匪,不擅世俗,为正直付出代价,为正义而存的平民英雄。
本片即如此,不同的是加深了反思。
完全摒弃快意恩仇,只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老人面对一个被文明社会侵害的儿童所能做到的危险却正直的决判,并为此搏命的惊险故事。
感兴趣西部类型片的可以直接入手,三星水准,为老同志的不容易可以再加0.5。
以美国内战为背景,涉及种族差异,南北差异,两个不同年龄,讲着不同语言的人,通过一路的冒险,艰难,一次次逃出危机,终于在这过程中建立信任,拥有了父女之间的真挚感情。
汤姆•汉克斯对于演绎一个隐忍,善良的角色十分擅长,电影中的基德上尉正是这样一个人——隐忍,善良,富有同情心,同时保持着理性,最终逐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看待战争带来的一切改变,珍惜当下,去追求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读报人,通过自己的故事,带给人们外面的世界,带给人们欢乐,带给人们希望。
汤姆汉克斯年纪大了,最近几部片子都是温情路线。
从“邻里美好的一天”儿童电视节目之父充满大爱的老人,到电影世界新闻里饱经战争后对小女孩的保护,甚至灰猎犬号虽然经过了激烈的潜艇大战,一条贯穿始众的情感线是他在坚持不下去的时,会时不时看看曾经求婚的女孩的照片。
电影世界新闻是根据波莱特·吉尔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内战刚刚结束的美国,偶遇“印第安”女孩的上尉,穿越重重困难,护送小女孩“回家”的故事。
曾经是印刷工的基德上尉,参与了美国内战,战争结束后,靠着给人读报为生,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一边旅游,一边赚钱谋生。
偶然的机会,路遇一个被印第安人掠走的小女孩Johanna,Johanna是一个孤儿,不会讲英语,对周围一切充满警戒。
出于好心的基德上尉开始护送这个女孩去400英里外的姑姑家,路途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汤姆汉克斯像一个平凡英雄,平凡的就像德州的一粒沙,饱受阳光和风雨的璀璨却依然孤独坚强。
虽然小女孩改变了他的行程,迫不得已的他被迫开启英雄之旅,他没有索取任何回报,或许他只是向自己证明自己内心的善。
电影通过旅途的危险,体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撕裂的社会,南方仍然向往种植园奴隶制度。
而对于城市扩张和印第安人的冲突没有刻意表现,只通过小女孩的遭遇和叙述迅速带过。
汤姆汉克斯参演的电影总是给人放心的感觉,这就是一种信任。
只要他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同时这种信任延续到了电影中,汉叔总是给人一种虽然艰难,但是不要怕,要有尊严的活着的感觉。
电影世界新闻带着我们再一次远离痛苦和杀戮,并知道了回到过去并不一定是好事。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ご公衆號ご: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 网络,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昏昏欲睡
通过对案件的重构让观众和故事中的角色置身舆论与真相的漩涡,和案件有关角色的展现是本片的亮点,通过剪辑调动观众的情绪,就像片中所表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真相,为达到自己的利益,真相已不再重要,一场关于人性的角逐。
想象中能反转叠出的题材,被拍成了闷片
很残酷,人们是很难以现有的信息来判定许多事件真伪的。由司法机关草草结案导致调查记者开始调查,又因为调查记者开始调查,使得另一位受司法机关腐败影响的无辜人士开始陷入深渊。最后只有操控媒体流量的政治家获利。对于煽动情绪的,不主张真相证据而是主张正义立场的,我们都还是要保佑谨慎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
记者比司法都认真的翻案,虽然还是没有找到真凶,或者说已经无法找到真凶,但这位记者却在证明每个人的清白,清者自清
篇幅太长,故事拍的太复杂了
终于最后一部快看吐了啊真实事件改编怎么欧洲新闻媒体反而可以对刑侦司法起到这样的影响吗倒霉的场外嫌疑人无端不断遭受暴力骚扰过于纯粹的性冷淡风荷兰真是不适合拍摄……
技术可以操纵真相,政治可以操纵技术,资本一直在操纵政治……严肃的新闻记者面对阴谋论网红的时候,肯定比科学家面对民科的时候还要郁闷和无奈啊!
总感觉把简单的故事讲复杂了,或者说没有拍出复杂案件背后的深意。结尾戛然而止在关于凶手真相的诘问上比较巧妙。 想起大学新闻学院的学长毕业论文调查冷水江案件,在一些荒谬中仍有坚持。新闻、司法、政治命题是如此之大,而一些无辜的人就此隐没了,然后得到一些微薄的赔偿。
一名电视记者花十年时间追踪调查一起谋杀案,最终揭示真相,为无辜者伸冤。剧情比较常见,导演手法却非常成熟,影片完成度很高,观赏性强。两位男演员表演出色。
导演把故事讲得太复杂了,特别喜欢把三段情节放在一起交叉剪辑。答案藏得那么深,关键线索人物就出现了15秒,还连名字都没有。(来,测一下,看还有谁看出了在丧礼上透漏出尸体在客厅的那个角色具体是谁,哈哈哈)其他一些重要的东西,特写也停留得特别短,感觉一闪而过,还没来得及看清,没来得及想一下就没了。看完,又拉了2遍才把故事剧情都理顺了。感觉上比《百年孤独》讲故事的方式还复杂。特别烧脑,还是比较喜欢的。回忆起来印象比较深刻。
看得有點辛苦...
一个很好的主题,但被拍得支离破碎。
被媒體控訴是殺人兇手也只能告他毀謗賠個幾萬,太慘了,人生都被毀了
冗长且乏味。挺好的主题啊,咋把我看困了。
精心编辑的“真相”,舆论影响司法,政治操控舆论…
#资料馆.荷兰影展2023#不好看,媒体绑架司法又带偏吃瓜群众,外庭之外的道德法庭才是真正的审判,并对Netherlands冰冷社会现状进行投射,话说这是一个多好的立意,拍得又多么乏味无聊啊!三部荷兰新片里唯一一部感觉如坐针毡的,刻意模仿纪录片叙事又不节制,导演新奇的点子一个接一个出场人物越来越多,悬疑部分故弄玄虚,想要表达的太满,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最后直接演变为荒诞闹剧……一声叹息。
荷兰电影展最后一部,挺无语的,下次还有荷兰电影展,应该不会上当买票了
偏見、刻板印象、謠言、私利、從眾……一個人的生活就是這樣被殺死的。相比證據和事實真相,好像民眾更容易被主觀的、標題式的、情緒性的、娛樂性的言論煽動而失去判斷和理智。有時做出「審判」的未必是法官。有時「審判」未必代表公平正義。有時「審判」只會殺死無辜者。這樣的「審判」時常出自你我之口。
面对大众舆论就像面对一场庞大的虚空,如果他们只需要一个被吞噬的对象,那么所谓事实就根本不重要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