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表达了我对音乐和父子关系甚至对下一代教育的很多期待与幻想,把我想象中的未来描绘的很逼真,而且让我想到了珍惜现在,珍惜还能疯狂的岁月。
有一年在巴黎过白夜(就是市政府举办的一个大家通宵逛博物馆和各种免费展览的活动),从夏佑宫走出来已经大半夜了,我大概心情很好就在马路上开始哼唱起来,结果后面的同学笑嘻嘻地说:” 你这样就好像在中国大街上看到有个外国人在唱义勇军进行曲哦... ...“。
真是天晓得,我压根儿忘记了这是马赛曲的前奏,我想哼哼的只是那首 Beatles 的 All you need is love ... ... blah blah blah... ... 所以当电影里的Gabriel精神抖擞地吹起长号兴奋地问:“猜猜这是哪首曲子!
”,我忍不住笑,我知道你老兄必定不是问法国国歌。
6,70年代的美国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性解放,嬉皮士,摇滚乐,大麻,反战,LSD,迷幻艺术,披头士,迪伦,伍德斯托克,吉米亨得里克斯... ...这些腐朽的玩意儿70末才诞生的我浑然不知,那年头的中国刚从文革中头破血流地醒过来,接下来则是改革开放,南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89年电视上广场血流成河,我却为毕业考试的成绩忧虑... ...96年在大学,有个男生借给我一盘打口磁带翻录的磁带,白色标签儿上手写的歌名。
那是 the Beatles one。
我在图书馆做四级模拟题可却用我的小破Walkman一遍又一遍地听Yesterday简直听得入了谜,保罗麦卡特尼变成了世界上最会唱歌的男人,怎么能这么好听,好听得让人痴痴呆呆忘记了考试和背单词,好听得想让人掉眼泪。
... ...慢慢地佩柏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里穿过了黄色潜水艇,迷墙后飞出了齐柏林飞艇,Alice in chains和the kinks抱团儿堕落... ...那时候没有网络,我根本分不清谁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活过,除了打口碟中有个洞的小册子上四个人围一条围巾的看不清脸的小伙子和红色玻璃罐子中的苍蝇,我不知道他们都长什么样,过什么样生活,他们的歌儿听上去一点也不像80年代后的狂躁的金属音乐,而总是有种没心没肺的喜悦和天真,一点也不“摇滚”。
一直到我自己慢慢地长大,70年代美国的种种变成了记忆中一个奇异的点。
嬉皮士的自由自在,五颜六色花的孩子,要做爱不要作战,听起来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显得过于幼稚的幻想,音乐能够改变世界,曾经几乎一度成为现实。
再后来,好像烟花放完落下火药和彩色的碎纸屑,这些孩子纷纷脱下彩色的斗篷穿上他们中产阶级的父母留下的西装回到银行,办公楼和工厂。
剩下的一些至死不愿悔改的人流落到尼泊尔去,在喜马拉雅山下种大麻,看孟加拉虎穿梭在酒馆旁边,老成一个酗酒的废物。
Gabriel若不是得了脑瘤,又会过着怎样的人生?
一场口角之后便甩门而出竟然20年不再同父母联系,放弃了大学,放弃了女友,一心一意地追求着他的音乐和他的终极理想,用音乐制止战争和一切不义。
看看我们如今这个世界,他到底还是失败了不是吗?
看冥顽不灵的父亲为了重症失忆的儿子抛弃了大半辈子的成见,开始去听那些“吵”得要命的他认为是毒害了儿子的东西,好玩儿的是当他走进唱片店想要换一些儿子懂得的乐队唱片的时候,接待他的是一位朋克。
时间如白驹过隙, Gabriel若有自己的孩子,是否也会产生同样的冲突,他是否也会觉得朋克和金属是一些 “吵” 得无法忍受的音乐,而儿子却再也听不进天空中戴着钻石的露西。
电影的前半部分我就知道最后父子一定会在音乐中取得谅解,但导演努力避免了刻意煽情,使得这片终究走上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
父子两之间巨大的间隙借着时间,疾病,柔顺的母亲和音乐终于一点一滴被填平,不复存在的记忆如同一个温柔的空洞,容纳着所有的怨恨,憎恶和反目成仇。
Gabriel是幸运的,甚至他的脑瘤看起来也是慈悲的,爱他的父亲和母亲仍然健在,为他手术,风雨无阻地照料他,就算是面对逆子,父母之心仍旧保留着一丝不忍和宽恕。
这样的父母不光有爱,还有着难以企及的智慧和勇气。
父亲放下20年的隔阂想要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和他的价值观无比冲突,堕落邪恶,他仍然敞开心胸去接纳了他。
这真让我感叹,美国文化无论如何是如此盛赞青春的文化,你总是能看到父母向孩子妥协,新一代摆脱桎楛获得人格和精神力量的成长,他们可能和父辈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却更强壮更有力量,在道德上更“对”。
(或许into the wild是个例外)。
反观我们自己的影视剧,一切的年轻的叛逆,自由的思想和生命的力量统统被抹杀。
你能看到的只有向权威致敬,利用父母亲情进行道德绑架(我真的我真是受够了各种令人作呕打亲情牌的广告。
)“常回家看看” “父母心在儿女,儿女心在石头”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些口头禅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国家里变成一道又一道恐怖的符咒落在年轻的生命头上,更别提充满着不安全感的父母对子女的各种感情勒索和人格绑架。
从这个意义上说,All you need is not only love, 你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爱,还有勇气。
Gabriel的父亲把儿子房间里的海报撕了个乱七八糟,并怒气冲冲地把他挚爱的音乐全砸了的时候,我想起一些事。
我哥本来就爱看小人书,初中的时候又非常迷武侠小说,据我妈说,他上课不听讲,就是低着头偷偷地在课桌下看这些不务正业的东西。
不务正业,这是我妈的措辞。
我不知道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没收、被老师逮、被家长骂,最严重的一次,是有一天我们家包了饺子等着哥哥放学回来吃,但是他晚点了,像Gabriel一样,没赶上。
这也没什么,饺子放到锅里热一热就好,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吃呗。
但是热了三轮他都没回来,饺子都干得有股恶心的味道,可突然我就听见我妈怒气冲冲地揪着我哥冲进来,手里拿着一本绿皮的厚厚的射雕英雄传,然后把我哥直直地拉到厨房,当着他的面儿把那本小说塞进了火里面。
十几年前那会儿我们家用土灶台,大锅下面的火在保温状态时是虚捂着的,塞进去的时候书没被立即点燃。
但是我妈那天无比生气,于是她操起铁杆把火捅旺,然后又用了特别大的力气去扎那本书,想让它尽快燃起来。
边塞还边训我哥,下次再敢偷着看这些东西,你所有的闲书都是这个下场!
这是我脑子里无比清晰的一个场景,从来没有忘记或者模糊。
我还记得那本书实在太厚以至于小口处的温度根本没那么大本事把它彻底烧完。
当我们把书救出来的时候,上半部分还是绿皮但下半部分全成了松软的灰。
而且那本书是从表哥那里借来的,就这么被母亲烧了。
哥哥是怎么想的我从不知道。
十二三岁的他戴着厚厚的眼镜默默地杵在灶旁,什么都不能做。
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被生生地毁在眼前而无能为力是不是会心痛地说不出话来。
而现在的我再回到那个场景里审视这一幕的时候跟Gabriel的母亲后悔没能留住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
我有时候希望我是个姐姐,在那个场景里能说一些话去保护那本书,去承认我妈做了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我这么说也许不公平,父母难道不都是为了孩子好么?
但是当父母做出这些事情的时候可曾想到过公平?
Gabriel的父亲不是非得要孩子喜欢他的喜欢但却不能接受孩子的喜欢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打架抽烟喝酒当混混,不要想课本以外的任何可能分散你学习注意力的爱好、乐趣或是想法,丁点儿都不要。
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却很霸道,受教育完了以后一定要“娶个娇妻,组建家庭,有份体面的工作”。
跟Gabriel的父亲的说法如出一辙。
一定要听我们的,因为你个小毛孩你懂个屁。
他们眼中的不务正业形形色色总结起来,都是阻止你人生辉煌的绊脚石。
只要影响到学业的,小说、篮球、收音机……那都是需要踹得远远的绝对不能碰。
后来我哥爱上了篮球,恨不得死到篮球上也愿意的那一种。
砸坏了好多副眼镜,堆砌了一房间的杂志,一有时间就冲出去打球。
当然,他们说,又影响了学习。
再之后的冲突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亲近的人若不支持你爱做的事,那你有多大的成就感就会有多大的挫败感。
达人所愿,讨好的不是他人就是自己,从来不能并行。
如果每个人都像男主角这样只有短暂性记忆的话,伤害值和刺痛度是不是就可以降到最低了?
没脑子的日子过得很快,像电影里描述的那些小细节,比如Henry听儿子欣喜若狂地描述Bob Dylan的Desolation Road和那个时间点发生的一切时情不自禁地流下的那滴眼泪,在他试着聆听儿子内心的声音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他愿意尊重儿子的道路并谢谢儿子给他解释这一切的时候,儿子反问了一句:“谢什么?
”到这里,所有的一切辛酸和懊悔涌上来,因为Gabriel并不记得这场对话了。
遗忘才是那个最大的杀手,什么伤害遗憾喜悦激动全部失色。
还有西莉亚来道别时Gabriel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会记得我见过你,但初次见面我一定还会很高兴的。
”甚至他与前女友20年后再相见,塔玛拉在几分钟内含着泪水第二遍向他解释照片上她的那些家人时,每一帧就只剩下了心疼。
是否忘了,才能去除一切苦痛?
是否忘了,才敢对自己的唯一的热情抱有恒久不变的坦诚?
是否忘了,才能在那些记忆的碎片里找到片刻的温情?
可是整部电影讲述的却是寻找丢失的记忆,在老人的努力下修复幸存的亲情,而且他成功了。
这迟来的20年后的释怀来的这么艰辛,怎么能忘。
我不敢说如果没有烧书,没有阻止哥哥打篮球的话他就能变成优秀的作家或者运动员什么的,我不是为了谴责父母,我只是觉得如果当时事情可以反过来变成鼓励那现在可能就不是电话里长久的相对无言。
我只是羡慕Gabriel在脑瘤手术后有限的记忆容量里,总算存储到父亲的理解和爱。
我只是希望我们自己将来可以不要变成固执的独断的“过来人”。
我也希望哥哥依然能疯狂地写文章,疯狂地打篮球,疯狂地去做他想做的事。
父子两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并勾肩搭背地高唱着”I will be fine. I will get by. I will survive.”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都是幸存者。
毕竟我们都没有放弃沟通。
在看《音乐永不停止》,还没有看完,我不知道它的结局会怎样,但它此时给我了回忆,所以我停了下来。
也许有时一部影片最大的收获,就是将你的思绪引领向某处,然后在那里无论痛苦还是欢乐,都蒙着轻薄的细雾,带着记忆或梦中神秘的美好和淡淡的烟草味道。
Gabriel在父亲将自己的房间摔乱后,彻底的离开了这个他又爱又恨的家。
记得那时父亲摔坏我的唱片时,我第一次感觉呼吸急促到无法再进行下一次的呼吸,身体突然软榻下来想要倒下去,然后我哭着坐到地上,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如此的激动。
我不能说我的音乐对我有如Gabriel重要,没有,它们还不是我的生命,但它们代表了我本人,就像Gabriel的音乐就代表他本人一样,所以为什么最亲爱的人无法去理解呢,我也不明白。
因为至今我还没找到一个我无法理解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喜爱和追求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他真正需要的东西,这真的很难去理解吗?
Gabriel离开了,我也离开了,唯一不同的是他最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但我走了回来,现在在一天天强大,一天天实现我一直梦想的东西,达到我心里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
就像10年前就已疑问的一样,我的梦是什么?
音乐吗?
自由吗?
爱吗?还是别的呢?
也许这真的是需要时间去寻找的,就像在森林这头的孩子要穿过未知的森林回到他温暖的家一样,路上会遇到什么呢?
会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生长着食肉为生的花儿;还是在没有阳光就会将叶子全部卷曲成筒而发出刷刷声的树木?
是全是巧克力的房子;还是长着5只眼睛的怪羊,用无法判别其心情的呆滞眼神直直的勾住你。
还是会到一个用一条线分割开白天和黑夜的城市,还是一个出生是老人而死亡时成为婴儿的地方?
带着胆怯,兴奋,期望和些许恐惧的回家的路上,你害怕了吗?
还是越来越勇敢和快乐了呢?
你的梦,找到了吗?
我,找到了········在父亲拿着Gabriel热爱的音乐与他交谈的时候,Gabriel说了一句话:“它对我说话了。
”他的音乐在对他说话!
就是这一句!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是我们真正的梦呢?
是那些能与我们说话的东西,它们可以理解我们,就像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它们一样的自然!
你看见平时看不见得东西了,你被打开了,就像心中最深处被抚摸了,被爱着了,被填满了·····这才是梦····Gabriel:“所以你只是经历这段旅程,每天都有不同的冒险,知道吗?
旅程就是终点。
”旅程就是终点,每一天都是冒险,每一天都积极的乐观的善良的开朗的宽容的感恩的渡过,每一天都充实着,每一天都是终点,旅程就是终点,管它最后到底能得到什么,我去努力了,我不后悔每一天,就算下一秒钟就是死亡也都毫不畏惧了!
Gabriel回家时,当他与父亲完全和解了并且成为最知心的朋友后,当父亲在医院的病房里也打着电话拿到因为他的原因而使儿子没有完全的心愿的演唱会门票时!
这就是我要的家的样子,就是我一定会让我的家成为的样子!
无论付出多少,一定要让我的家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我的孩子是世上最被理解的孩子,他们的梦想都是最伟大的梦想!
一定一定!
看完电影来到豆瓣,发现有些影评关注于影片中的音乐。
我决定来说说我的感受。
当然,以下影评是严重剧透的……影片开始的镜头从墙壁上一幅幅合照划过,从少年时期到儿童时期到婴儿时期,预示着这是一个关于孩子的故事。
这时Hunrry家接到医院的电话,得知儿子Gabriel得了brain tumor。
一段剧情后,影片跳回到Gabriel的小时候。
故事在此设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从未出现却深深影响这对父子的人:Hunrry的兄弟,Gabriel的叔叔 Gabe。
那天父母送Gabriel上学,他们在车上听着歌,那首《年轻的心》,父子玩起他们常玩的音乐游戏,Gabriel准确的说出那首歌背后的故事:Hunrry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1950年6月Uncle Gabe上前线两天前的舞会,Hunrry在舞会上认识了Gabriel的妈妈。
1950年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Hunnry和Gabe上了前线。
在后面的故事里,Hunrry拿着卡带机走进Gabriel的房间,镜头扫过,柜子上摆着一幅小照片,照片上两个穿着军装的男人,其中一个人手拿小号。
想必一个是Hunrry,拿小号的是Gabe。
可想而知战争带走了Gabe ,给Hunrry留下了巨大痛苦,因此他把自己的思念全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给他起名Gabriel,给他的圣诞礼物是小号,带Gabriel给叔叔扫墓,希望他吹小号像Gabe一样厉害,成为西贝伯爵,他也在不知不觉中给Gabriel埋下了音乐的种子。
直到孩子渐渐长大,直到不知道什么时候Gabriel有了自己的理想,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了自己的情感,直到越战爆发,反对越战,直到摇滚乐的流行,而这些Hunrry都忽略了,他一直认为他喜欢的音乐就是儿子喜欢的音乐,他跟Gabriel从小就玩音乐的游戏……对于战争的不同观点成为影片冲突的爆发点,两代人的价值观在这里巨大的冲撞着。
父亲一辈参加朝鲜战争,为自己相信的真理而战斗,他的这种使命和责任感以及对兄弟的怀念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儿子,看到儿子反对战争,点燃自己国家的国旗,父亲终于爆发了,父子大吵一架,从此儿子过上了寻找理想、却流浪的生活。
用是非对错来评价事情总是片面的,战争造成了两代人的伤痛,父亲失去了兄弟,儿子乐队的成员、自己的好朋友Mark也征召入伍最后死在越南战场上。
他们同样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后果,用不同的方式。
所以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以算是部反战题材的影片吧。
父亲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最让我感动。
从他一开始得知儿子的病,张口便问医生:“是不是吸毒造成的?
”他始终对儿子不信任,像他自己说的,他认为是那些唱片那些海报害了Gabriel,侵蚀他、伤害他。
渐渐地,Hunrry从选择性的失忆,不愿面对儿子离家出走那晚发生的事,到用自己的老唱片去换儿子最喜爱听的唱片,Hunrry在渐渐的接受、渐渐的理解儿子的世界。
开头他还是对战争的问题很敏感,听到《Desolation Row》时,儿子说:“《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张越南长官处死战俘的照片……”他面带尴尬,起身关掉音乐说,我要回去了。
最后他接受现实,承认儿子对于战争的态度是对的,并且一起去看了一场Gabriel最爱的乐队的演唱会。
下面说一些与电影无关的。
孩子们总是在不经意间长大,在不经意间有了自己的梦想,喜爱的音乐也不再是父辈喜欢的,Hunrry却忘了是谁在Gabriel心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是谁让Gabriel每次听到音乐时都兴奋不已。
你们不能总是先给别人理想,又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无情的将理想毁灭……影片探讨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父辈身上的使命感,上一辈人对孩子的影响,这些是非常打动我的地方。
当听到儿子说:“travel is destination.” 这句话重重的撞在我的心上。
让我想起我和我的妈妈,不像电影里,不像大部分人,上一辈人的观念由父亲影响,我是单亲家庭的小孩,妈妈又是个女强人,她的价值观深深的影响着我,她有很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最近我常迷惑,我们这一代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一定不是像他们一样了,时代不同,经历不同。
我记得有位大导演说过,新一代电影人的东西里没有担当。
我想说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没有经历过,我们生在和平年代,生活物质条件优越。
可是也正因如此,我们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呢?
她肩负着使命和理想步步前行,我的目标在哪,我的方向在哪,我的目的地在哪?
Travelling is destination!
也许吧,在路上,就是目的……
我喜欢和音乐有关的影片,始终坚信,无论何时何地,音乐永不停止。
只是没想到这部片子的题材和侧重点,是这样的沉重。
20年的光阴,双亲是怎样度过,儿子又是怎样度过,只因沟通的少?
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双亲与儿子之间就是在——制气但,这——气,一制就是20年。
65岁的父亲,把儿子喜欢的乐队的每首歌的旋律和歌词烂熟于心、和儿子去看这个乐队的演唱会,做一切能使儿子恢复全部记忆的事情,只因他和儿子均年轻时的冲动导致20年双方互动的空白。
一旦为人父、为人母,就会理解父母希望我们过他们认为对的生活的这种想法,是正确的。
看着片中65岁的父亲几次流泪,我泪眼婆娑 。
看了一部并不那么大众的电影。
最初知道它是因为听说有J·K·西蒙斯出演,那个在Whiplash中扮演严厉教师的男人。
但是在这部片里,他却是这样一副慈爱的父亲的形象,满怀着对儿子的爱,为了唤起儿子的记忆,他听了许多儿子喜爱的唱片,还为他得到了Grateful Dead的音乐会的票子,与儿子一起创造新的记忆。
Henry也是个喜爱音乐的人,喜欢对儿子说着自己第一次听到某首歌的情形。
后来,他意识到重要的不仅是自己的音乐,儿子喜爱的音乐同样重要。
于是他变了,不再是一味谈自己,而是让儿子说,他第一次听见某首曲子时的情景。
Gabe让我意识到,原来音乐对于一些人,真的可以非常重要。
他们会去听音乐的歌词,因为它们唱到了他们的心里。
所以,对于欣赏同种音乐的人,他们也会感觉有connection吧。
我了解的音乐并不多。
如果我知道更多的乐队或歌手,也许可以更好地去欣赏这部影片。
不过,在将来的日子里,也许我会渐渐听起更多的音乐吧。
孤独的人总是会从音乐中寻找慰藉。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共鸣。
父子关系的紧张,再见时的儿子已经丧失了大量记忆,为了唤起儿子的记忆,更是为了自我救赎。
父亲通过音乐找回往昔的回忆。
而父亲对儿子早间生活的重新了解,让他渐渐理解了儿子。
并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沟通,往往是最重要的方式,但是父子关系的不对等往往让沟通成了问题。
当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这种角色的不对等慢慢发生转变的时候,冲突就出现了。
因为音乐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音乐简单的生长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因为音乐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因为音乐在那个地方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人来人往……看过这部电影,首先想到的竟然是王菲、陈奕迅的《因为爱情》。
感觉很相似,音乐的力量就是这么伟大。
改编自真实故事的《The Music Never Stopped》,一对同样热爱音乐的父子,一段真实的父子亲情。
一个因为脑部肿瘤始终将记忆停留在20年前,再也无法增加新的记忆的儿子,一个因与儿子喜欢音乐类型迥然不同思念儿子过甚的父亲。
在儿子住院治疗期间,发现当儿子听到那些曾经被认为带坏他的那些音乐时,奇迹般的想起了听到这些音乐时的故事。
父亲为了拉近与儿子的距离,再也不愿失去他,也听起了这些在当时称作流行的歌曲。
并完成了儿子的梦想——去看一场Greatful Dead的演唱会。
虽然父亲已亡,但是从此儿子的记忆中中又有了新的一段,一段父亲与他共同参与的片段。
失去对过去的回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也许真的出现那一天的时候,作为当时人的我们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在当别人对我们说起过去了多少多少年时,我们会俏皮的说一句,“没脑子的时候真是时间飞逝。
”但是在别人看来,那将会是一段怎样难熬的经历,爱你的人,一次次被你忘记,不得不将每天来看你的信息写在纸上,这样才能让你每天看到这张纸的时候记起他们。
“我不知道会不会记得见过你,但是我将无比荣幸的第一次再见到你”。
被这句对白无条件的感动的。
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中,能够遇见你真好,能够再次遇见你同样美好……
1. 今晚的两部电影 都起始于大脑.2. 无论如何 片子的起手 已经决定了不会大错. 我们喜欢温暖.3. 如果有一天我失忆了 我想 当好不容易想起的时候 我一定会被触动到.4. “all you need is love”.5. “112不是个坏数字”. 当然了 是我的幸运.6. 不止披头士 申花也属于马赛曲.7. 边看边辨音识曲 根本停不下来.8. 我没有那么喜欢bob dylon 但居然也听别出了他的声音.9. 比起虚拟的 杜撰的 科幻的 自以为感人的爱情故事 音乐永远是那个真正撩拨心弦的赢家.10. 最高兴的一点在于 明早开始 多了很多耳机选择.11. 片尾的summer song 给电影画下完美句号 也给上海这个炎热到我已然习惯的最好(第四声)季节 画下句号.
歌都不错
音乐很赞。
并没有觉得音乐有多好听。
音乐能唤醒美好记忆,心爱的人儿或是未知的明天,毫无疑问。
故事如音乐般缓缓流淌,偶有波澜
對“死之華”這個合唱團一點都不熟悉,其中所有歌曲幾乎全部沒聽過。所以,這部電影所能傳達給我的就是父子為彌補破碎親情的感人歷程。
一部小巧而精致的治愈系温情小品,一次净化人心的心灵之旅,感人的故事情节,撼人的情感演出,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好作品。音乐之力量和魅力舒缓地弥漫于整部影片中,当父亲对脑手术后失忆的儿子进行音乐治疗时,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激烈的情感冲击得热泪盈眶。★★★
1080720
還是有很多動人片段,只是前半的手法有些太模式化,後半則有些平。
三星半。
稳稳当当
Let me forget about today until tomorrow
T__________T
很想多加一颗星,无奈不算是deadhead~~~~拍得确实有些平庸了;60年代的音乐和80年代相比的确没有太大的“杀伤力”
★★★☆
是不是摇滚范畴的13er会给比较高的评价?
非要有了代价才走出理解这一步。/各领域都会产生鄙视链,请丢掉偏见,也告诫自己🙏🏻
三星半。淡淡的情绪,把握得刚刚好。音乐不仅是唤回两代美国人记忆的时光机,也彻底融入并串连故事;不仅是修复父子关系、找回失去记忆的工具,也是十五年前的心理注脚与十五年后的电影线索。这是真实案例改编,音乐确实有超乎人类理解的力量啊。
所有音乐都很给力 还有太催泪了……!!
歌曲真不错,父子之情也可刻画很到位。